-
1 # 愛與正義s
-
2 # 火電廠集控執行
自從19年蘋果釋出會退出了深色模式後,越來越多的APP開始更新了深色模式。那麼,對於使用者而言,深色模式和淺色模式到底哪個更好呢?
概述:
1、在具有正常視力(或矯正視力)的人群中,淺色模式下的視覺表現往往會更好;
2、對於一些因白內障而導致視覺減退的人來說,深色模式的表現形式可能會更好;
3、而另一方面,長期在淺色模式下閱讀,有很大可能性會導致近視。
2019年9月19日蘋果秋季釋出會釋出iOS13正式版,推出了備受期待的深色模式,該模式可設定為夜間自動開啟。
iOS 13:亮模式(左)與暗模式(右)
之後各大手機運營商、APP或WEB客戶端,都在嘗試或普及這一“設計趨勢”,那麼到底深色模式的可用性如何呢?
必須先講一下,各研究機構,均未官方釋出對深色模式的研究,但是NN/g的阿魯卡(Raluka Dudiu)帶我們回顧了一下關於深色模式是否對使用者有益處的文獻。
首先介紹幾個專業術語:
對比度極性:描述文字與背景之間對比度;
負對比極性(深色模式):在深色背景(例如黑色)上顯示淺色(例如白色)字型文字;
球差: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在光學中,球面像差是發生在經過透鏡折射或面鏡反射的光線,接近中心與靠近邊緣的光線不能將影像聚集在一個點上的現象。這在望遠鏡和其他的光學儀器上都是一個缺點。這是因為透鏡和麵鏡必須滿足所需的形狀,否則不能聚焦在一個點上造成的。
景深(DOF):是指在攝影機鏡頭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夠取得清晰影象的成像所測定的被攝物體前後距離範圍。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數值表示。
深色模式顯示器比淺色模式顯示器發射更少的光(因此,它們可能會延長電池壽命)。但是要注意的是,環境中的光量不僅會影響表現形式,還會影響我們的感知。為了瞭解操作方法,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有關瞳孔的一些基本資訊,以及它如何對環境中的光線做出反應。
人類的瞳孔對光線很敏感
瞳孔是視網膜的門戶:光線透過它到達眼睛。預設情況下,人類瞳孔會根據環境中的光線量來更改大小:當有很多光線時,它會收縮並變窄,而當光線很暗時,它會膨脹以允許更多的光進入,使眼睛不易受到球差的影響(影象看起來像沒有聚焦),並增加了景深。因此人們不必費力地專注於文字,這反過來意味著他們的眼睛會少受累點。(相機光圈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以f / 2.8拍攝的照片光線透過量更高,比以f / 16拍攝的照片具有更窄的景深,因而更加模糊。)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瞳孔會縮小。瞳孔的縮小,意味著進入我們眼睛的光線變少了,這會損害我們閱讀或識別文字的能力,尤其是在低環境光線下(例如,晚上)。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到眩光的影響,尤其是在強光下出現眩光的可能性更大。
視力正常的使用者
20世紀80年代的早期研究指出:對於視力正常或者矯正視力(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的人,對比度極性不會影響視覺表現。
但是,問題來了,最近的一些研究與之前的結論互相矛盾。
我們以其中兩篇文章為例:一篇於2013年發表在《人體工程學》雜誌上,著眼於視敏度和視覺表現;另一篇發表在2017年的《應用人體工程學》上,針對使用者在與手機、智慧手錶、或汽車儀表盤互動時來關注指示或訊息通知。
對比極性對視敏度和校對的影響:
德國杜塞爾多夫精神病研究所的Cosima Piepenbrock和她的同事研究了兩組視力正常(或矯正視力正常)的成年人:年輕人(18至33歲)和老年人(60至85歲)。所有參與者均未患有任何眼部疾病(例如白內障)。
參與者被分配了兩種不同型別的任務:
視覺敏銳度任務,在各種單詞字母中,識別符號“C”在哪裡;
校對任務,閱讀短文並識別不同型別的錯誤。任務以不同的對比度極性呈現:對於某些參與者,它們處於深色模式,而對於另一些參與者,則處於淺色模式。對比度極性是變數,這意味著每個參與者只能在一種模式下進行一項任務(例如,僅深色模式)。
研究人員還收集了測試前和測試後與疲勞相關的資料:在實驗開始時和實驗結束時對參與者的眼疲勞,頭痛,肌肉疲勞,背痛和主觀幸福感進行了評估。
結論表明,淺色模式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優勢:無論年齡大小,無論是視敏度任務還是校對任務,正對比極性都表現的更好。但是,老年人在淺色模式和深色模式之間的差異要比年輕成年人小——這意味著,儘管淺色模式也對老年人更好,但他們並沒有像年輕人那樣受益,至少在這次的調研中。
當研究人員檢視疲勞指標時,他們得出結論,正對比度極性和負對比度極性在疲勞指標上沒有顯著差異(這意味著深色模式不會使人更加疲勞,反之亦然)。
同一研究小組在《人的因素 》雜誌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著眼於校對文字大小與對比度極性的相互關係。研究發現,正極性優勢隨著字型大小的減小而呈線性增加:即,字型越小,使用者以淺色模式檢視文字的效果越好。 有趣的是,即使他們在淺色模式下的表現更好,該研究的參與者也沒有反饋出他們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下對文字可讀性感知(專注於文字的能力)的差異。
對比度極性對可閱讀性的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Agelab實驗室的喬納森·多佈雷斯(Jonathan Dobres)和他的同事試圖量化在詞彙判定任務中,環境光照條件(模擬白天與模擬夜間相比)是否影響正對比度極性的優勢。
詞彙判定任務是心理學中常用的範例,它涉及向參與者顯示一串字母,並讓他們決定是單詞還是非單詞。詞彙判定任務與我們在高度可中斷的條件下(例如在旅途中駕駛或使用手機或智慧手錶時)進行的輕鬆閱讀相似,所有這些都涉及快速檢視顯示屏並提取相關資訊。
Agelab研究的參與者的視力正常或矯正。研究的條件是:兩種不同的對比度極性(深色模式與淺色模式),不同的環境光(白天與夜晚)以及不同的字型大小。
研究發現,光線,對比度極性和文字大小都對錶現有影響—在目前可能預期的方向上:在模擬環境下,白天比夜晚能做出更快的判斷,淺色模式下比深色模式下的表現要好,大字型比小字型識別的更快。
還有一項令人興奮的結果是環境照明與對比度極性之間有著顯著的相互關係:在白天,對比度極性沒有顯著影響,但在夜間,淺色模式比深色模式具有更好的表現形式。而且,在夜間,人們在深色模式下閱讀小字型文字比在淺色模式下閱讀小字型文字要困難得多。
圖示:在文字識別上,人們在白天比晚上更快,在淺色模式下要比在深色模式下要快,並且使用大字型(4毫米)要比使用小字型(3毫米)好。在夜間,淺色模式明顯優於深色模式,小字型在淺色模式下更容易閱讀。
在模擬的白天環境中,沒有受到極性的影響,這一點令人驚訝,並且與Buchner和Baumgartner進行的另一項較早的研究不一致。然而,在那個研究中,明亮的環境光比Agelab研究中使用的光要低得多(想想辦公室光和明亮的戶外光)。Dobres和他的同事認為,環境光的數量可能會影響正極性優勢,明亮的光會導致零差異,但是正常的辦公室光仍然會產生差異。
長期影響:
到目前為止,文獻回顧著眼於對比極性對人類表現的一次性影響。但是長期影響呢?換句話說,長期暴露於一種類型的對比度極性下將會有什麼影響?
在2018年《自然研究》的《科學報告》中發表的一項有趣的研究表明,持續暴露於光照模式可能會導致近視。近視是指無法清晰地看到遠處的物體,它與受教育程度和閱讀密切相關。
在他們的研究中,德國蒂賓根大學的Andrea Aleman和她的同事要求7位參與者分別閱讀以深色模式和淺色模式呈現的文字,每個文字一個小時。他們測量了脈絡膜(視網膜後方的血管膜)的厚度,來了解閱讀後他們對近視的易感性是否發生了變化。近視與脈絡膜變薄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當參與者閱讀淺色模式下的文字時,這層膜明顯變薄,而當閱讀深色模式下的文字時,這層膜明顯變厚。在已經患有近視的參與者中,這種變化更加明顯。該結果表明,即使短期內在淺色模式下的表現比較好,但從長期影響來看深色模式的表現會更好。
視力受損的使用者
儘管有一種行業隱含的共識,即深色模式對某些視力障礙的人更友好,但是關於視力障礙使用者的文獻並不如關於正常視力人群的文獻豐富。
明尼蘇達大學的Gordon Legge及其同事定義了兩個低視力的類別:
(2)由於眼球介質混濁
眼介質是指眼睛中的各種透明物質,包括角膜和晶狀體。混濁的眼球介質最常見的原因是白內障,白內障是指晶狀體混濁,在老年人中相當普遍。白內障會散射並阻擋一些本應透過晶狀體到達視網膜的光,從而阻止在視網膜上產生清晰的聚焦影象。
早在1977年,斯隆(Sloan)的一項研究表明,視力低下的人更喜歡深色模式。在另外的研究中,對於視力低下的人來說,有時會出現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以期獲得更好清晰度的情況。
1985年,明尼蘇達大學的Gordon Legge及其同事推測,這種影響是“由於混濁的眼球介質導致的異常光散射”——大概是因為,如果更多的光線透過混濁的透鏡到達眼睛,則出現畸變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由於深色模式下,顯示器發出的光較少,則其對於眼球介質混濁的人可能更加友好。
Legge的研究為現代計算機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之間的切換奠定了基礎。2005年,Papadopoulos和Goudiras在回顧了針對低視力使用者的各種可訪問性最佳實踐的文章中,建議在使用者介面的表現中使用深色模式。
總結
那麼,您應該跟上深色模式的潮流嗎?
雖然深色模式可能會為某些低視力使用者帶來一些優勢,尤其是那些眼部介質混濁(例如白內障)的使用者。但研究證據指出,正對比度極性對正常視力的使用者具有更大的優勢。換句話說, 在視力正常的使用者中,大多數情況下,淺色模式會帶來更好的表現。
為什麼淺色模式的表現更好呢?在正對比度極性下,整體光線更多,因此瞳孔收縮得更多。結果,球差更少,景深更大,並且整體上更好地聚焦細節而又不累眼睛。
但是,不建議預設介面為深色模式,而在實際場景中,設計師要允許使用者根據實際需要切換到深色模式。
原因有三:
1、有些使用者關注到了淺色模式對視覺的長期影響;
2、有視覺障礙的人在深色模式下會做得更好;
3、有些使用者更喜歡深色模式。
儘管我們知道使用者很少會去更改預設設定,但是如果有需要時,他們應該能夠去更改。
特別注意的是,對於閱讀類APP(例如書籍閱讀器,雜誌甚至新聞網站),應提供深色模式功能,並讓使用者能更方便的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
3 # 花間小溪
當然是深色模式,好處有二點。
1省電,OLED 螢幕屬於自發光特性,黑暗模式,黑色背景下,很多畫素點不用發光,能省很多點,個人親測。
2晚上看手機,尤其關燈之後,眼睛會舒服很多。
-
4 # 科技小黑君E
在具有正常視力(或矯正視力)的人群中,淺色模式下的視覺表現往往會更好;
對於一些因白內障而導致視覺減退的人來說,深色模式的表現形式可能會更好;
而另一方面,長期在淺色模式下閱讀,有很大可能性會導致近視
-
5 # 吳勇誠說車
LCD不管開不開深色模式都不省電,因為LCD螢幕需要LED模組照亮,OLED使用深色模式省電,它的畫素點都會發光,但是OLED不管開不開深色模式,只要長時間停留在同一個畫面(不是全黑的畫面)就會燒屏,一些人覺得普通模式傷眼睛,他們就決定開啟深色模式,他們都覺得深色模式更舒服,有些人覺得普通模式更舒服,他們覺得普通模式不會太暗淡
回覆列表
1. 在具有正常視力(或矯正視力)的人群中,淺色模式下的視覺表現往往會更好;
2. 對於一些因白內障而導致視覺減退的人來說,深色模式的表現形式可能會更好;
3. 而另一方面,長期在淺色模式下閱讀,有很大可能性會導致近視。
2019年9月19日蘋果秋季釋出會釋出iOS13正式版,推出了備受期待的深色模式,該模式可設定為夜間自動開啟。
iOS 13:亮模式(左)與暗模式(右)
之後各大手機運營商、APP或WEB客戶端,都在嘗試或普及這一“設計趨勢”,那麼到底深色模式的可用性如何呢?
必須先講一下,各研究機構,均未官方釋出對深色模式的研究,但是NN/g的阿魯卡(Raluka Dudiu)帶我們回顧了一下關於深色模式是否對使用者有益處的文獻。
首先介紹幾個專業術語
對比度極性:描述文字與背景之間對比度;
正對比極性(淺色模式):在淺色背景上顯示深色字型文字;
負對比極性(深色模式):在深色背景(例如黑色)上顯示淺色(例如白色)字型文字;
球差: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在光學中,球面像差是發生在經過透鏡折射或面鏡反射的光線,接近中心與靠近邊緣的光線不能將影像聚集在一個點上的現象。這在望遠鏡和其他的光學儀器上都是一個缺點。這是因為透鏡和麵鏡必須滿足所需的形狀,否則不能聚焦在一個點上造成的。」
景深(DOF):是指在攝影機鏡頭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夠取得清晰影象的成像所測定的被攝物體前後距離範圍。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數值表示。
深色模式顯示器比淺色模式顯示器發射更少的光(因此,它們可能會延長電池壽命)。但是要注意的是,環境中的光量不僅會影響表現形式,還會影響我們的感知。
為了瞭解操作方法,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有關瞳孔的一些基本資訊,以及它如何對環境中的光線做出反應。
人類的瞳孔對光線很敏感
瞳孔是視網膜的門戶:光線透過它到達眼睛。
預設情況下,人類瞳孔會根據環境中的光線量來更改大小:當有很多光線時,它會收縮並變窄,而當光線很暗時,它會膨脹以允許更多的光進入,使眼睛不易受到球差的影響(影象看起來像沒有聚焦),並增加了景深,因此人們不必費力地專注於文字,這反過來意味著他們的眼睛會少受累點。(相機光圈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以f / 2.8拍攝的照片光線透過量更高,比以f / 16拍攝的照片具有更窄的景深,因而更加模糊。)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瞳孔會縮小。瞳孔的縮小,意味著進入我們眼睛的光線變少了,這會損害我們閱讀或識別文字的能力,尤其是在低環境光線下(例如,晚上)。
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到眩光的影響,尤其是在強光下出現眩光的可能性更大。
視力正常的使用者
20世紀80年代的早期研究指出:對於視力正常或者矯正視力(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的人,對比度極性不會影響視覺表現。
但是,問題來了,最近的一些研究與之前的結論互相矛盾。
我們以其中兩篇文章為例:一篇於2013年發表在《人體工程學》雜誌上,著眼於視敏度和視覺表現;另一篇發表在2017年的《應用人體工程學》上,針對使用者在與手機、智慧手錶、或汽車儀表盤互動時來關注指示或訊息通知。
對比極性對視敏度和校對的影響
德國杜塞爾多夫精神病研究所的Cosima Piepenbrock和她的同事研究了兩組視力正常(或矯正視力正常)的成年人:年輕人(18至33歲)和老年人(60至85歲)。所有參與者均未患有任何眼部疾病(例如白內障)。
參與者被分配了兩種不同型別的任務:
視覺敏銳度任務,在各種單詞字母中,識別符號“C”在哪裡;
校對任務,閱讀短文並識別不同型別的錯誤。
任務以不同的對比度極性呈現:對於某些參與者,它們處於深色模式,而對於另一些參與者,則處於淺色模式。對比度極性是變數,這意味著每個參與者只能在一種模式下進行一項任務(例如,僅深色模式)。
研究人員還收集了測試前和測試後與疲勞相關的資料:在實驗開始時和實驗結束時對參與者的眼疲勞,頭痛,肌肉疲勞,背痛和主觀幸福感進行了評估。
結論表明,淺色模式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優勢:無論年齡大小,無論是視敏度任務還是校對任務,正對比極性都表現的更好。但是,老年人在淺色模式和深色模式之間的差異要比年輕成年人小——這意味著,儘管淺色模式也對老年人更好,但他們並沒有像年輕人那樣受益,至少在這次的調研中。
當研究人員檢視疲勞指標時,他們得出結論,正對比度極性和負對比度極性在疲勞指標上沒有顯著差異(這意味著深色模式不會使人更加疲勞,反之亦然)。
同一研究小組在《人的因素 》雜誌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著眼於校對文字大小與對比度極性的相互關係。研究發現,正極性優勢隨著字型大小的減小而呈線性增加:即,字型越小,使用者以淺色模式檢視文字的效果越好。 有趣的是,即使他們在淺色模式下的表現更好,該研究的參與者也沒有反饋出他們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下對文字可讀性感知(專注於文字的能力)的差異。
對比度極性對可閱讀性的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Agelab實驗室的喬納森·多佈雷斯(Jonathan Dobres)和他的同事試圖量化在詞彙判定任務中,環境光照條件(模擬白天與模擬夜間相比)是否影響正對比度極性的優勢。
詞彙判定任務是心理學中常用的範例,它涉及向參與者顯示一串字母,並讓他們決定是單詞還是非單詞。詞彙判定任務與我們在高度可中斷的條件下(例如在旅途中駕駛或使用手機或智慧手錶時)進行的輕鬆閱讀相似,所有這些都涉及快速檢視顯示屏並提取相關資訊。
Agelab研究的參與者的視力正常或矯正。研究的條件是:兩種不同的對比度極性(深色模式與淺色模式),不同的環境光(白天與夜晚)以及不同的字型大小。
研究發現,光線,對比度極性和文字大小都對錶現有影響--在目前可能預期的方向上:在模擬環境下,白天比夜晚能做出更快的判斷,淺色模式下比深色模式下的表現要好,大字型比小字型識別的更快。
還有一項令人興奮的結果是環境照明與對比度極性之間有著顯著的相互關係:在白天,對比度極性沒有顯著影響,但在夜間,淺色模式比深色模式具有更好的表現形式。而且,在夜間,人們在深色模式下閱讀小字型文字比在淺色模式下閱讀小字型文字要困難得多。
圖示:在文字識別上,人們在白天比晚上更快,在淺色模式下要比在深色模式下要快,並且使用大字型(4毫米)要比使用小字型(3毫米)好。在夜間,淺色模式明顯優於深色模式,小字型在淺色模式下更容易閱讀。
在模擬的白天環境中,沒有受到極性的影響,這一點令人驚訝,並且與Buchner和Baumgartner進行的另一項較早的研究不一致。然而,在那個研究中,明亮的環境光比Agelab研究中使用的光要低得多(想想辦公室光和明亮的戶外光)。Dobres和他的同事認為,環境光的數量可能會影響正極性優勢,明亮的光會導致零差異,但是正常的辦公室光仍然會產生差異。
長期影響
到目前為止,文獻回顧著眼於對比極性對人類表現的一次性影響。但是長期影響呢?
換句話說,長期暴露於一種類型的對比度極性下將會有什麼影響?
在2018年《自然研究》的《科學報告》中發表的一項有趣的研究表明,持續暴露於光照模式可能會導致近視。近視是指無法清晰地看到遠處的物體,它與受教育程度和閱讀密切相關。
在他們的研究中,德國蒂賓根大學的Andrea Aleman和她的同事要求7位參與者分別閱讀以深色模式和淺色模式呈現的文字,每個文字一個小時。他們測量了脈絡膜(視網膜後方的血管膜)的厚度,來了解閱讀後他們對近視的易感性是否發生了變化。近視與脈絡膜變薄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當參與者閱讀淺色模式下的文字時,這層膜明顯變薄,而當閱讀深色模式下的文字時,這層膜明顯變厚。在已經患有近視的參與者中,這種變化更加明顯。 該結果表明,即使短期內在淺色模式下的表現比較好,但從長期影響來看深色模式的表現會更好。
視力受損的使用者
儘管有一種行業隱含的共識,即深色模式對某些視力障礙的人更友好,但是關於視力障礙使用者的文獻並不如關於正常視力人群的文獻豐富。
明尼蘇達大學的Gordon Legge及其同事定義了兩個低視力的類別:
(2)由於眼球介質混濁。 眼介質是指眼睛中的各種透明物質,包括角膜和晶狀體。混濁的眼球介質最常見的原因是白內障,白內障是指晶狀體混濁,在老年人中相當普遍。白內障會散射並阻擋一些本應透過晶狀體到達視網膜的光,從而阻止在視網膜上產生清晰的聚焦影象。
早在1977年,斯隆(Sloan)的一項研究表明,視力低下的人更喜歡深色模式。 在另外的研究中,對於視力低下的人來說,有時會出現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以期獲得更好清晰度的情況。
1985年,明尼蘇達大學的Gordon Legge及其同事推測,這種影響是“由於混濁的眼球介質導致的異常光散射” —大概是因為,如果更多的光線透過混濁的透鏡到達眼睛,則出現畸變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由於深色模式下,顯示器發出的光較少,則其對於眼球介質混濁的人可能更加友好。
Legge的研究為現代計算機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之間的切換奠定了基礎。2005年,Papadopoulos和Goudiras在回顧了針對低視力使用者的各種可訪問性最佳實踐的文章中,建議在使用者介面的表現中使用深色模式。
總結:
那麼,您應該跟上深色模式的潮流嗎?
雖然深色模式可能會為某些低視力使用者帶來一些優勢,尤其是那些眼部介質混濁(例如白內障)的使用者,但研究證據指出,正對比度極性對正常視力的使用者具有更大的優勢。換句話說, 在視力正常的使用者中,大多數情況下,淺色模式會帶來更好的表現。
為什麼淺色模式的表現更好呢? 在正對比度極性下,整體光線更多,因此瞳孔收縮得更多。結果,球差更少,景深更大,並且整體上更好地聚焦細節而又不累眼睛。
但是,不建議預設介面為深色模式,而在實際場景中,設計師要允許使用者根據實際需要切換到深色模式。
原因有三:
1.有些使用者關注到了淺色模式對視覺的長期影響;
2.有視覺障礙的人在深色模式下會做得更好;
3.有些使用者更喜歡深色模式。
儘管我們知道使用者很少會去更改預設設定,但是如果有需要時,他們應該能夠去更改。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閱讀類APP(例如書籍閱讀器,雜誌甚至新聞網站),應提供深色模式功能,並讓使用者能更方便的在淺色模式與深色模式之間進行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