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翱遊飛鴻
-
2 # 墨雪問心
水滸中,桃花山向二龍山求救時,確實是二頭領楊志拍板決定出兵救援,咱們先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且說呼延灼被梁山大破連環馬後隻身跑到青州,青州慕容知府便讓他帶兵剿匪,呼延灼先攻打桃花山,周通和李忠抵擋不住,於是便向臨近的二龍山求救。
聽說桃花山來求救,魯智深說道:
“灑家當初離五臺山時,到一個桃花村投宿,好生打了那周通撮鳥一頓。李忠那廝卻來,認得灑家,卻請去上山吃了一日酒,結識灑家為兄,留俺做個寨主。俺見這廝們慳吝,被俺捲了若干金銀器撒開他。如今來求救,且看他說甚麼。放那小嘍羅上關來。”從魯智深的話中,明顯看出是魯智深感恩當時周通和李忠的情義,所以答應先看看具體什麼情況。聽了桃花山報信人的說法後,楊志搶先說道:
“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灑家一者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灑家這裡。可留下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看守寨柵,俺三個親自走一遭。”由此看來,確實是楊志全權拍板做了戰鬥安排。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在二龍山,楊志相當於軍師角色。魯智深和楊志屬於患難相交,兄弟情深,彼此瞭解。魯智深粗枝大葉,楊志精明強幹,平時山寨有什麼情況基本都是楊志出計策,魯智深不喜歡動腦筋。二者配合多次,相互協調,不傷兄弟和氣。
二、楊志非常聰明。他從魯智深的話裡聽出了當初的尷尬,知道魯智深不好意思做決定,但心裡肯定想幫忙。所以他搶過話頭,拍板了帶兵援助的決定。這樣就遮掩了魯智深的尷尬,挽回了大哥的面子。
三、楊志的安排無懈可擊。既照顧了大哥的面子,又響應了江湖義氣,還不墮了二龍山的名頭。所以大家毫無異議。
綜上所述,水滸中,桃花山在向二龍山求救時,魯智深答應見面看看情況,楊志正是鑑於以上三條原因才搶先拍板做出出兵救援決定的。
本文參考文獻:《水滸傳》
-
3 # 自說文史
連環馬被破後,在去青州的路上,呼延灼路過桃花山,找了個地方吃飯。因為勞累,加上多喝了兩杯酒,呼延灼就此睡去。醒來時,他的坐騎,也就是宋徽宗賞賜的踢雪烏騅馬被盜了。盜馬者,正是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
後來,呼延灼調集青州兵馬,攻打桃花山,李忠和周通抵擋不住,求救二龍山的魯智深等人。正因如此,引出了三山合力打青州之事。
不過,當小嘍囉來求救,魯智深說起昔日痛扁周通,上桃花山喝酒李忠不肯給他盤纏等事時,楊志做了決定。
楊志道:“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灑家一者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灑家這裡。可留下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看守寨柵,俺三個親自走一遭。”
後面,孔明孔亮哥兒倆要救被慕容知府捉去的叔叔,攻打青州。結果,呼延灼捉了孔明,孔亮只得求救二龍山武松。這時,楊志再次說出,需要靠梁山大隊人馬來,然後二龍山、桃花山和白虎山三山攻打青州。
可以發現,這個過程,都是楊志在“做決定”。問題,應該就是據此提出的。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嚴謹,與其說是楊志在做決定,不如說是楊志在獻策。
比如桃花山嘍囉求救時,雖然楊志說了那段話,但最後並不是楊志拍板決定,決定者應該還是魯智深。因為後來下山迎戰呼延灼的,除了楊志,還有魯智深,且魯智深率先出戰呼延灼。後來,魯智深還找楊志商議,說初來乍到,不如退二十里,明日再廝殺。
還有三山圍攻青州,其實是武松的主意,魯智深的決定。
不過,後來楊志又說,除了三山圍攻青州,還應該派人求援梁山,因為三山人馬太少,必須得請梁山宋江帶著大部隊來才行。說完之後,魯智深說了一句“正是如此”,做了決定後,這才有孔亮求救梁山,魯智深帶兵與呼延灼對陣之事。
當然,即便退一步來說,真的是楊志做了決定,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妥。
佔據一方的勢力中,如果有幾個親如兄弟的頭領,那麼,儘管名義上分大寨主、二寨主、三寨主等,但實際上,彼此之前不會有嚴格的上下級之分。大寨主固然可以做決定,二寨主也可以,三寨主也行,只是分量可能會輕一些,尤其是對後上山的頭領來說。
如果遇到同時落草且脾氣暴躁的二寨主,甚至敢不聽大寨主的話。
比如少華山勢力中,雖然大寨主是朱武,但是作為二寨主的陳達,在去借糧時,根本不聽老大和老三的勸告,直接下山,還帶走了約三分之一的小嘍囉。
陳達叫將起來,說道:“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朱武楊春再三諫勸,陳達那裡肯聽!——《水滸傳》
還有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其實李忠是大寨主,而且是周通讓給他的。但二寨主周通下山搶親時,李忠也沒管住他。
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來,在山寨之中,如果有多位頭領,那麼大寨主固然可以做決定,但二寨主也不是不可以做決定。甚至,二寨主可以違逆大寨主的意思,私自做出決定。
這其實和水滸的主題有關,因為施耐庵寫108將,就是讓他們如同親兄弟一樣,或許還有些等級之分,但不會很明顯。這在七十一回的賦文中說過,即“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可見,好漢們就是親如兄弟的一家人。
從這一點來看,即便楊志做了決定,那也沒有什麼不妥。畢竟,當初奪下二龍山,也不是隻靠魯智深,楊志也參與了。
由此再發散來看,宋江哪裡架空晁蓋了呢?
宋江本來就是二寨主,和晁蓋也是心腹兄弟,他替晁蓋下山攻克其他勢力,這不是很正常嗎?合著陳達下山,不是架空朱武;周通下山,不是架空李忠;偏偏宋江下山,就是架空晁蓋?這沒有道理。再說了,宋江能下山,晁蓋是同意的。
-
4 # 綠野萍蹤01
題主讀書很細緻,點到了二龍山最特別之處。二龍山總共有三個大頭領,魯智深、楊志、武松,個個都是頂尖的武功高手。說到拍板這件事,楊志的確比魯智深、武松要多幾次,尤其是在三山聚義打青州的過程中,楊制使貌似老大,不僅拍板去救桃花山,而且,決定了二龍山的前途。
那麼楊志為何要顯得壓住了老大魯智深一頭呢?施耐庵這樣寫究竟是要說什麼?
楊志拍板去救二龍山卻說桃花山偷了呼延灼的踢雪烏騅馬,招致雙鞭將的攻擊,周通出戰,六七個回合就被殺敗。李忠一見勢頭不對,便派人前往二龍山求救。
魯智深聽說李忠派人來求救,便對楊志、武松等人說,當年在桃花山時,李忠、周通十分小氣,現在卻來求救,看他怎麼說。
李忠派出的小嘍囉上了二龍山,在寶珠寺見到了幾大頭領。這個小嘍囉十分的能言善道,說慕容知府與呼延灼要掃蕩三山,桃花山的事是三山的事,誰都別想安寧。如果二龍山救了桃花山,大家都安全了,那時,“情願來納進奉”。
小嘍囉的話剛說完,未等魯智深開口,楊志便把話頭接了過去,而且,是一錘定音,二龍山決定去救桃花山。楊志當時說:
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灑家一者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灑家這裡。可留下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看守寨柵,俺三個親自走一遭。
楊志講話也是有理有節,去救桃花山並不是擔心青州兵馬來征討二龍山,而是怕壞了江湖上豪傑,讓青州小看了灑家這裡。
這番話,應當正合魯智深之意,也給魯大頭領一個臺階下。桃花山小嘍囉大概是不瞭解魯智深原與桃花山有這麼一段過節,現在又拿納奉來請救兵,魯智深難道會信那兩個小氣摳門的寨主?
魯智深肯定是回去救桃花山的,但卻不一定吃得下小嘍囉的話。楊志慮及於此,便接過話頭,說明道理,魯智深聽了一定也很舒服,所以,便按照楊志的安排,與武松一道,三個大頭領一起去救桃花山。
這就是楊志拍板救二龍山的全過程,彷彿是楊志的決策,其實,也深合魯智深之意。假如楊志的意見與魯智深不合,魯智深會出兵嗎?
所以,楊志拍板是有前提的。然而,這個前提恐怕還不僅是楊志迎合了魯智深的心思。
二龍山其實很“民主”卻說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人帶著五百多小嘍囉,來到了桃花山。魯智深當先出馬,挑戰正在追趕李忠的呼延灼。這兩人大戰了四五十回合,沒有分出勝敗。
呼延灼歇了一會,再次出陣,單挑花和尚。此時,楊志出馬,讓大哥魯智深少歇,自己挑戰呼延灼。兩個又打了四五十回合,還是沒能分出勝敗。
後來,雙方僵持,呼延灼又與魯智深、楊志打了三五次,還是沒有見出高低。
從出陣作戰看,二龍山頭領不分正副,大家都一樣的單挑對手。這是因為,魯智深、楊志的武藝相當,還都是不服輸的戰將,能力不相上下,也就不分彼此了。
魯智深、楊志在陣前廝殺,武松卻也沒有閒著。武松引著一支人馬先從桃花山回二龍山,這天,在樹林中裡遇到了被呼延灼殺敗的孔亮。武松聽了孔亮說了叔父、哥哥都沒下在了青州大獄,當即決定:今我部領頭隊人馬回山,他二位隨後便到。我叫他去打青州,救你叔兄如何?
武松也可以拍板,叫魯智深、楊志去打青州。所以,二龍山顯得十分“民主”,三個大頭領誰都可以拍板,不僅楊志一人而已。
武松與孔亮到了二龍山,說要去打青州救人,魯智深立即同意,說道,灑家也是這麼想的,趕緊去把李忠、周通找來,大家一起去打青州。
看來,武松說話也管用。
楊志當然也同意去打青州,但他想到了現在已經很強大的梁山,便建議孔亮上梁山去找師父宋江,請他發大隊人馬來,才能打破青州城。
又是楊志說了算,二龍山就是這樣,誰對聽誰的。前番攻打二龍山,奪佔寶珠寺時,便是操刀鬼曹正的主意。再往前倒,卻是張青指引魯智深、武松上的二龍山。張青為何可以把魯智深送上二龍山呢?
原來,張青綽號菜園子,魯智深是管菜園子的,這好比上級要轉移,便透過下級的交通站一樣。
二龍山就是這樣一個所在。
但是,這只是文字故事所講的二龍山誰都可以拍板,誰的話最靠譜,誰就是決策者。施耐庵在二龍山的故事中還隱伏著鮮為人知的含義,這層含義才是二龍山“民主”的真正原因。
二龍山、寶珠寺是兩個所在《水滸傳》中的二龍,要以宋江九天玄女廟所見到的“二龍”說事,暗喻的是北宋兩代皇帝,即宋徽宗、宋欽宗。所以,“二龍山”的寓意就不那麼簡單了。
寶珠寺應當就是建在二龍山上的一座寺廟,是佛家的所在。這裡對應的,便是“趙員外”的七寶村。所以,鄧龍大概應當是個和尚,魯智深打死鄧龍後,吩咐嘍囉“把鄧龍等屍首扛抬去後山燒化了”。
鄧龍卻又是個“稱姓氏”的和尚,是一條“昏昏鄧鄧”的龍。魯智深、楊志打下二龍山,打死了這條“龍”,意味著龍虎山出來的“妖魔”造了反,也意味著宋徽宗革佛鬧劇的終結,和尚也造反了。
楊志是純粹的道家“妖魔”,所以,佔據了崇道皇帝的“二龍山”。魯智深也是道家“妖魔”,但同時也是佛門弟子,因而,佔據了寶珠寺。智真長老說,魯智深正果非凡,五臺山除了自己以外,誰也不及魯智深的正果。因而,魯智深在寶珠寺做了草臺方丈,見習了與智真長老身份齊平的“正果”。
魯智深“遇林而起”,原來是如此“起”的,“遇山而富”,佔據了寶珠寺,難道還不富嗎?
這是施耐庵在這個故事中隱含的“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既然是佛道聯手,那麼,誰也不能占強,誰有道理就聽誰的。
當時的梁山也是這樣的情況,晁蓋是佛教的護法天王,宋江是道家的天魁星,宋江比晁蓋有才能,當然是宋江拍板的時候多。假如以“水滸陰謀論”來解讀二龍山,那豈不是楊志架空了魯智深嗎?
楊志不存在架空魯智深,自然,宋江也不會去架空晁蓋,不能以雙重標準讀同一本書,看待同一件事。
二龍山、寶珠寺,是《水滸傳》“佛道合一”之所在,與梁山一樣沒有陰謀,更沒有爭執。楊志是道的發言人,魯智深是佛的代言者,兩人的關係,猶如梁山的宋江與晁蓋。武松只是個行者,地位要略次於魯智深,所以,他發言的機會就相對少些,施耐庵寫得極有層次。
-
5 # 紅樓不紅
這個問題涉及的分析比較細。
首先,明確“桃花山求救”的故事背景:宋江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後,呼延灼徑投青州,結果路上被桃花山的人偷了他的御馬(踢雪烏騅馬),來到青州後,呼延灼得到慕容知府的重視,於是一方面為了要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剿除賊寇,呼延灼攻打桃花山,小霸王周通和打虎將李忠壓根不是呼延灼的對手,於是只能來二龍山求救。
其後故事的主線情節,確實如問題所說,貌似都是青面獸楊志拍板,比如關於出兵相助桃花山,是楊志說的,且看原文:
楊志道:“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救應的是。灑家一者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怕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灑家這裡。可留下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看守寨柵,俺三個親自走一遭。”隨即點起五百小嘍囉,六十餘騎軍馬,各帶了衣甲軍器,徑往桃花山來。——第56回
包括其後白虎山的孔明、孔亮攻青州,被呼延灼捉去了孔明,武松帶著孔亮一起來二龍山見魯智深、楊志,這算是桃花山、白虎山、二龍山“三山集合”,準備一起攻打青州時,又是楊志的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楊志便道:“青州城池堅固,人馬強壯,又有呼延灼那廝英勇。不是俺自滅威風,若要攻打青州時,除非依我一言,指日可得。”——第56回
楊志提的建議就是去梁山泊投奔宋江,三山聯合梁山泊,才有取勝的可能。
但儘管這樣,並不能驗證題主所說的“楊志拍板”,要知道“拍板”是一把手的權力,二龍山的三個當家分別是:魯智深、楊志、武松。
楊志的建議雖然對行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代表他是“拍板”的那個人,換句話說,如果魯智深不同意,楊志的這些話,只能是“建議”。
先說上文中楊志決定救桃花山,諸君細品,真的是楊志拍板嗎?注意原著中的細節,楊志說的是“俺們三個親自走一遭”,這口氣儼然三人提前商量過,確定了這個決定,只不過具體實施的時候,由楊志來分派人而已。
就好比梁山泊的人事主管“鐵面孔目”裴宣,每次梁山泊外出打仗,都是他來負責人員分配的,難道能說裴宣是梁山泊拍板的人?亦或者梁山泊的諸多軍事行動,都是軍師吳用提出來的,難道能說吳用是梁山泊拍板的人?
很明顯,這是說不通的,你把宋江擱哪裡了?
而且透過這個分析,我們明顯可以看出,楊志屬於二龍山的軍師兼人事分配擔當,為啥是楊志?細品之下,二龍山魯智深、武松都是一介武夫,讓打仗可以,你讓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兩個人也幹不來啊。
只有楊志,曾經當過殿帥府制使,在軍隊中摸爬滾打多年,有打仗和謀劃的軍事經驗,這事兒只有他能勝任。
包括第57回,楊志給眾人講為何要聯合梁山泊一起攻打青州,分析的很到位:若要打青州,須用大隊軍馬,方可得濟,俺們弟兄和孔家弟兄的人馬,都並做一處。灑家這裡再等桃花山人馬齊備,一面且去攻打青州,孔亮兄弟,你卻親身星夜去梁山泊,請下宋公明來,合力攻城,此為上計。
楊志安排著實嚴謹,一面集中有生力量,拖住青州軍,一面悄悄去梁山泊求救,魯智深聽了也稱“正是如此”。可見三山之中,只有一個楊志,堪稱將才,他不運籌,還能交給誰呢?
回覆列表
你能問出這個問題,可能你沒有看過書,以電視劇為依據是虛的,是編導編造按排出來的。實際上都是以魯智深拍板決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