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1161年9月,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率軍大舉南下,意圖消滅南宋一統中原。金軍來勢洶洶,“眾六十萬,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遠近大震。”

    為了“畢其功於一役”,完成消滅南宋的戰略目標,金軍兵分3路,一路自河南蔡州進攻荊州,一路從陝西鳳翔待機入川,海陵王則親率金軍主力自安徽壽春南下渡過長江,直奔建康而來。

    和以往的侵宋套路不同,為保證本次滅宋戰爭的勝利,完顏亮遣蘇保衡、完顏鄭家奴率領金國水師7萬餘人,戰船600餘艘從北方沿海起錨南下直撲臨安。

    金國大軍壓境,看來這次南宋是凶多吉少了。

    事實比設想的更糟糕,金軍勢如破竹,很快佔領蔣州、信陽、盱眙、揚州等地。完顏亮軍前鋒接連取勝並攻佔和州。完顏亮到和州指揮作戰,宋軍進行反擊但被擊敗,只好退保江南。

    不過也有好訊息,那就是正當金軍準備渡江時,金國後院起火。完顏亮從弟完顏雍在遼陽稱帝,給了前線的完顏亮當頭一棒。

    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南宋水軍將領李寶率軍千里北上,將尚未出動的金國水軍扼殺在港口之內。僅此一戰金軍水師被基本消滅殆盡,失去了南下夾擊南宋的可能性。

    那麼,這次輝煌的勝利到底是如何取得的呢?

    1、輝煌的南宋水戰勝利

    李寶,河北人,外號“潑李三”。1139年金軍南下時曾聚眾抗金,失敗後南下投奔岳飛。為配合宋軍正面行動,李寶以河北路統領忠義軍馬的名義,潛回山東聯絡抗金義軍。1140年,郾城、潁昌戰役相繼打響,李寶在金人後方多次出擊,發動對金人的突襲,緩解了岳飛正面戰場的壓力。

    隨後,岳飛被強令班師,李寶被朝廷撥歸韓世忠,隨韓世忠駐守海州,即今天的連雲港。

    風平浪靜十多年後,1161年8月,宿遷人魏勝率領義軍反抗金國,很快光復海州,隨後金軍南下圍困海州。當時的李寶任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職,聞訊後率領3000閩浙弓弩手,分乘120艘海船,在海州附近登陸。李寶和魏勝配合,在海州附近的新橋、關子門、砂堰等地連敗金軍,解除了金人對海州的圍困。

    解除海州之圍後,恰逢金軍大舉南下。得知訊息的李寶決定繼續北上,消滅金國水軍,配合南宋的抗金戰爭。

    1161年10月,根據完顏亮的命令,600餘艘金國戰船,在膠州灣內完成補給後,駛出膠州灣,在陳家島一帶海域集結待命。此時,擔任金軍嚮導的倪詢發現了北上的南宋艦隊,且離金國水師僅有300裡,於是立即報告了金國水師統帥完顏鄭家奴。

    但自恃兵多船高的完顏鄭家奴根本沒把南宋水師當回事,反而夜夜宴飲不予理睬。 南宋這邊其實情況並不理想。李寶率領的艦隊一路顛簸,先“大洋行三日,風甚惡,舟散不可收”,又“大風復作,海濤如山”,但所幸船隊最後有驚無險到達石臼山。

    在石臼山短暫停留後,李寶迅速北上,艦隊趁夜色進入唐島灣,和金軍水師隔山對峙,而此時的金軍水師全然不知。

    此時金軍有數百名水手前來歸降,李寶親自接見,獲得大量情報,即:

    金軍水師中多半是漢人,被強徵而來的他們,動輒遭罰,不願意再為金國賣命;

    金軍戰船為防水,以易燃的油布作為風帆;

    金國水師一直在內河訓練,缺乏海上作戰經驗。

    得知情報後,李寶堅定了殲敵的決心,並迅速確定了火攻的方案。

    經過精心準備後,李寶下令南宋艦隊駛出唐島灣,向北方的金軍水師發動突襲。宋軍戰船雖小,但航速快,靈活性強,且不易傾覆。而金國水軍船隻大而笨重,宋軍船上裝載了先進的“三弓床弩炮”,即以三弓床弩,配備長約1米的箭鏃。箭簇上綁火藥袋,用弩炮發射出去,能引燃金軍戰船,進而導致劇烈爆炸。

    李寶自南向北發動進攻,恰在此時,風向由北風轉為南風,天助宋軍!

    李寶隨即向駐泊陳家島的金軍水師發動了攻擊。宋軍動作凌厲,利用床弩炮攻擊金軍戰船,金軍的船帆紛紛燃起大火,隨即開始接連爆炸,戰場火光沖天。

    此戰李寶俘敵3000千人,擒獲金軍統帥完顏鄭家奴,後將其斬首。繳獲數以萬計的金人統軍符印與文書、器甲等。

    因深入敵後作戰,且海船所載有限,不能帶走的物品只好用大火焚燬,根據《宋史》記載這場大火燒了足足四天。

    2、宋金戰爭天平的反轉

    陳家島海戰的勝利導致了一系列後果,並直接導致了海陵王的徹底失敗!

    1161年10月27日,完顏亮從弟完顏雍在遼陽登上皇位,即金世宗。這極大地刺激了完顏亮,但此時手握60萬大軍的完顏亮並不想無功而返。在他看來,完顏雍不難搞定,消滅南宋才是第一要務,待到消滅南宋然後反手消滅完顏雍易如反掌!

    於是他孤注一擲,繼續南下。

    但是很快在11月27日,完顏亮在採石磯被宋朝文臣虞允文擊敗,顏面大失。此時陳家島海戰失敗的訊息傳來,完顏亮徹底出離憤怒了。

    情急之下的完顏亮勒令將士說:“三日渡江不得,將隨軍大臣盡行處斬。”這下下屬也忍無可忍了,兵馬都統領耶律元宜與其子王祥和都總管徒單守素等找到完顏亮近衛軍將士密謀,在28日拂曉發動兵變。完顏亮聞變,還未反應過來便中箭倒地,被叛將們縊殺。隨後耶律元宜代行左領軍副大都督事,率軍北還。

    至此金國滅宋的嘗試徹底破滅。

    李寶消滅金國水師對於南宋意義巨大,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宋史》評價道:“微唐島之捷,則亮之死未可期,錢塘之危可憂也。寶之功亦大矣。”戰役取勝後,李寶派曹洋乘輕舟南下報捷。宋高宗聽到捷報後大悅。下詔封李寶為靜海軍節度使、沿海制置使,至此李寶就成了南宋真正的海軍司令。

    宋高宗還親筆書寫“忠勇李寶”四個大字,賜給李寶作為旗號。

    這是繼當年把“精忠岳飛”四字贈予岳飛之後,又一次對武將的最高獎賞。

    完顏亮死後,被金世宗降封為海陵郡王,諡號為煬。隨後,金世宗停止侵宋戰爭,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對海陵王時期的弊政進行修正,將金國帶上一個正常的軌道,實現了“大定之治”的局面。

    此後宋金對峙一直維持到金國滅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很值得一答。

    其實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的確是有利用過航海上的優勢,略述於下:

    1、海上之盟,聯金滅遼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貫向宋徽宗提了一個建議,認為遼國可圖,請派遣使者入遼國,以偵察其國情。宋徽宗同意了,便派童貫等出使遼國。在遼國,童貫認為破落貴族馬植,並秘密帶回國。馬植向皇帝提出滅遼計劃,其核心是:遼國氣數已盡,女真正在崛起,大宋應從登州、萊州渡海,與女真人取得聯絡,與之約定聯合發動進攻,勢必可瓜分遼國。

    遼金戰爭爆發後,宋朝政府以買馬為名,渡海前往遼東,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秘密聯絡。最後達成聯合滅遼的盟約,這份盟約,由於是宋、金兩國使節多次往返海上後達成的,故而史稱“海上之盟”。這個可視為透過海上開闢一個外交戰場。

    2、李寶奇襲登州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時任樞密副使的岳飛巡視淮東,召見著名水軍將領李寶。李寶曾在敵後抗金三年,特別熟悉水戰,是岳飛的頭號粉絲。岳飛深知李寶的才華與膽略,便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授意李寶從海路進軍,進攻登州,以牽制金軍。這也許是岳飛大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充分利用海上武裝的優勢,從海上直接發動長距離奔襲戰,以撕扯開對手的防禦線。這種奔襲戰能否有效、能否成功,李寶的突襲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李寶回到海州後,立即組織船隊,沿海岸線北進,繞過山東半島的突出部,直接進攻登州(山東蓬萊)。這次遠距離的奔襲戰取得了重大戰果,李寶的軍隊放火燒了萊州與汶萊縣後,從容從海上撤回。可惜的是,李寶勝利回師後,南宋朝廷卻以殺害岳飛為代價,與金人簽訂屈辱條約以換取和平。倘若岳飛不死,我想透過海軍開闢第二戰場,並不是不可能。

    不過,岳飛沒做到的,李寶在二十年後做到了。

    3、力挽狂瀾,李寶唐島大捷

    紹興三十一年,金帝完顏亮以傾國之兵大舉南征,總兵力超過六十萬。宋高宗緊急起用老將李寶,臨時拼湊一百二十艘戰船,以保護大宋海疆。當時金國為了南征,組建了一支六百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打算沿海路進攻杭州。

    大敵當前,李寶決定主動出擊,與其單純防禦,不如把戰火燒到金國。於是他派兒子李公佐潛入金國海軍基地密山,收集情報,在返回途中,夥同義士魏勝等人光復海州。李寶乘機率水師出發,逆風而進,奪取臨近海州的東海縣。這次出擊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李寶的海軍防禦線大大前移至金人佔領區,無論是進攻還是退守,都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從未來戰局發展看,這是一步關鍵棋。

    宋金戰爭的爆發,激發了中原淪陷區人民的起義狂潮,其中最有名的是山東耿京起義。在耿京起義的鼓舞下,山東豪傑義士趙開、李機、劉異等人乘機聚眾起兵,與耿京部將、騎兵將領王世隆所部會合,攻打莒縣。莒縣位於海州之北,趙開等派人前往李寶處,納款表示歸附,李寶分授趙開、王世隆為山後都統制。根據《宋史》“李寶傳”所記,前來歸附李寶的義軍,有數萬人之多,這個數量已經遠超李寶所帶兵力三千人了。

    這時李寶接到非常重要的情報,金國龐大的船隊已經出動,時間急迫,李寶立即命舟師北上,泊於石臼山,金船隊泊於唐島,雙軍相距僅三十餘里,一場海上大戰已是不可避免。

    金國海軍共有六百餘艘戰船,全軍共有七萬人,其中女真戰士一萬人,大漢軍二萬人,水手四萬人。李寶方面,戰船一百二十艘,僅相當於金國一方的五分之一,戰鬥人員估計不會超過一萬人。

    李寶並不畏懼金國船多人眾,對天氣卻十分擔憂。海面上颳起北風,對南下的金人十分有利,對南宋海軍則是逆風行駛,非常不利。按理說,金國海軍統帥蘇保衡應該充分抓住風向有利的時機,果斷地發動對南宋海軍的進攻,可是他也沒有,他遇到了一個大問題。金兵中戰鬥力最強的一萬名女真戰士,個個趴倒在船上了,這些善於騎馬的人對海上行船十分不習慣,在甲板上都站不穩,暈船的暈船,沒暈船的索性也倒著睡了。相比之下,兩萬名大漢軍表現還略好一些,所謂大漢軍,就是漢人中的上等戶、富貴子弟,在金國享有地位比一般漢人高。可是大漢軍也有問題,一種人是出身富貴不愛打仗,另一種人是民族意識還比較強,不想漢人打漢人。宋、金海軍剛剛對峙,就有數百名大漢軍與水手,駕著船跑去向李寶投降了,蘇保衡對這支新組建的金國海軍的戰鬥力,心裡沒底,只好先停泊於唐島,靜觀其變。

    根據投降過來計程車兵說的,金人的戰船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其船竟然是用油布為帆。金人只考慮油布可防水,可是卻容易燃燒,這是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李寶自然不會忽視這一致命的細節。

    金國水師這一致命的弱點,最終導致全盤皆輸。李寶派部將曹洋從海上發動進攻,一排排火箭呼嘯而至,金人自以為精心改造的油帆成為攻擊的目標,著火的帆布很快將火勢蔓延到了桅杆與船樓。南風使得火勢繼續向北蔓延,擁擠在一起的金船一艘接一艘地著火,彷彿成了一堆堆燃燒的木柴。沒有多少功夫,金國船隻已有數百艘船著火了,火焰騰空而起,濃煙直衝雲霄。

    李寶見遠處海天之交濃煙四起,知曹洋得手,便率剩餘船隻投入戰鬥。一些沒有燒著的金人船隻踉踉蹌蹌地火堆叢中竄出來,向南宋海軍發起反擊。

    在七萬人的金兵中,女真人不過一萬人,其餘六萬人都是中原漢人,這些人基本上是在金國政府強迫下上戰場,稱為“籤兵”,意即由金政府簽發到戰場上的漢兵,可以統稱為偽軍。李寶久居中原,心中自然明白,這些人都是怯懦的好人,骨子裡他們仍視自己為大宋臣民,但卻沒有反抗的勇氣,只得任由金政府擺佈。顯然,這麼一群籤兵的戰鬥力是不行的。李寶下達命令,向敵營中的偽軍喊話:脫甲歸命者,不殺。偽軍紛紛棄船登岸,卸下鎧甲,表示投降。由於當時情形混亂不堪,金船多數著火,也有一部分偽軍雖然想投誠,但來不及了,紛紛跳下海水中,淹死者甚眾。

    這場是一場全方面的戰鬥,除了海上交鋒外,也有陸上的鏖戰。在艦隊出發的同時,李寶密令王世隆、趙開、劉敵雲,孫贇等義軍首領,率所部一萬餘人,從陸地沿海岸線向北推進,作為協攻的力量。當金國海軍在海上慘敗後,被燒死、溺死及戰死者達數萬人,另有一小部分突圍逃竄,其他人則棄船登岸。在棄船登岸的人中,又有許多是偽軍,一上岸就脫了盔甲,舉白旗投降,女真人及部分頑軍則負隅頑抗,被義軍撞個正著。義軍手起刀落,絕不留情。

    這是規模空前的大海戰,其結局出乎許多人的意料,貌似強大的金國海軍幾乎遭到全軍覆沒的下場,六百艘戰船損失了五百餘艘,除了總統領蘇保衡僥倖逃跑外,金國海軍其餘高階將領不是被殺就是被俘。

    李寶的主動出擊、反客為主的戰略,與當年岳飛的戰略如出一轍,利用海軍開闢第二戰場。岳飛如果不死,李寶這位大宋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奇才將大放光芒,不致於被雪藏二十年之久!李寶一生最崇敬岳飛元帥,對岳飛之完美人格亦步亦趨。關於李寶與岳飛的故事,非常精采動人,由於題目所限,這裡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悟空提問並告知,我將詳細解答。

  • 3 # 小奔說史

    第二戰場的開闢的前提條件,是要有第一戰場的存在,從而在軍事行動中,給予敵人以兩面夾擊。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戰中的諾曼底登陸,以及朝鮮戰爭期間的仁川登陸。一、通訊聯絡水平跟不上

    渡海作戰,作為配合主要戰場的軍事行動,需要及時瞭解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然而,在宋代,並沒有這樣的通訊聯絡手段,能確保陸地和海上恰到好處配合進攻。

    在這方面,有一個反面例子,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匡義分兵三路北伐遼國。其中,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由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

    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為了確保一雪高粱河戰敗之恥,趙匡義舉全國之力希望一擊必勝。

    他不僅派出20萬精銳禁軍,還從內地70個州府徵調民工,用於保障後勤運輸。

    他的戰略目的,是企圖三路齊發,以東路曹彬牽制遼軍主力,待中、西路奪取山後諸州後,轉兵東向,三路合圍幽州。

    但在實際戰鬥中,曹彬不僅沒有能起到牽制遼軍主力的目的,反而先是為了爭功冒進,糧食吃完後倉皇退兵。

    接著,被趙匡義阻止後,又匆忙北進。

    最終,進退失據的曹彬東路軍慘敗,十萬宋軍,要麼死於戰場,要麼被淹死,要麼成為俘虜,“為遼師衝擊死者數萬人,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

    不僅如此,曹彬的失敗還葬送了西路的大好形勢,最後不僅所得州縣得而復失,還折損了著名的大將楊業楊老令公。

    可以想象,就連陸地上的分兵都做不好配合,如果從遙遠的海上登陸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二、宋軍野戰能力不行

    如果有讀者問,假如不考慮配合主要戰場,直接從渤海灣發起軍事進攻呢?

    好,透過船隻運輸兵力對敵人發動進攻,這種作戰樣式古今中外都有。比如最早的希臘人渡海征服伊利亞特,凱撒率領羅馬軍團進攻不列顛群島,東羅馬將領貝利撒留率領渡過地中海前往北非征服汪達爾王國。

    還有忽必烈對日本發起的兩次侵略,以及對爪哇發動的戰爭。

    但以上軍事行動的重要前提是:登陸軍隊要能在野戰中打敗敵軍,像尖刀一樣能夠向敵人縱深發展。

    要不然,登陸有什麼作用呢?

    宋軍戰鬥力從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起伏不定。

    除去遼代早期和金代末期,在兩宋的大部分時間內,宋軍的戰鬥力上始終無法抗衡遼軍和金軍。

    北宋初年,宋軍戰鬥力直接繼承五代,作風彪悍,可以與遼軍在戰場上真刀真槍一爭勝負。

    但由於宋太宗在幽州城下的高粱河戰役,輸的一敗塗地,直接葬送了趙匡胤積攢下來的五代悍將銳軍。

    此後,北宋基本上喪失了戰場上PK遼軍的信心,直到澶淵之盟,遼宋議和,此後直到遼代滅亡前夕,雙方再無大的戰爭。

    北宋末年,當新起的金國對遼國發動摧枯拉朽的滅亡戰爭時,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早已一落千丈,15萬宋軍對付四萬遼國敗軍,居然打的一敗塗地。

    此外,北宋在立國初期就失去了著名的河套馬場,從而導致在兩宋期間,宋軍戰鬥力不高的一個最大原因:嚴重缺乏戰馬。

    往往蒙古軍隊一人數騎,宋軍10人當中能有2人做到一人一騎往往都很難得。

    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登陸到敵國後方,缺乏後勤支援,缺乏快速機動能力,我想結局會是如何,根本不用猜測就能想到。

    三、南宋後期確實考慮過從海上偷襲蒙元

    1262年,山東軍閥李壇起兵造反,宣佈投靠南宋。之後,遭到忽必烈組織的優勢軍隊圍攻,期間,南宋試圖組織軍隊救援李壇。

    六月初,南宋分別組織了海上和陸上兩路救援。先是命令揚州都統趙馬兒率軍隊從海上進攻登州、萊州,企圖從側翼接應李璮軍隊。

    然而,宋軍登船以後在海上游蕩多日,並不敢進攻蒙元,最後象徵性的進攻了一下,被濱棣安撫使韓世安擊敗。

    1271年,襄陽圍城最激烈的時候,南宋方面為了援救襄陽想了很多辦法,但都無法成功。

    當時有江南學者金履祥提議派重兵由海路直驅蒙元中樞所在的大都,從而透過圍魏救趙的策略迫使蒙元撤軍。

    但是,金履祥的建議毫無迴應。

    為什麼?

    因為宋朝海上運輸能力強於蒙古,但海路進攻能運輸兩萬人就已達到極限。

    但另一方面看,蒙元在山東、河北等地有數萬大軍。

    宋軍登陸之後必然要面臨野戰,但以當時宋軍兩萬人的戰鬥力來看,在缺乏後勤運輸補給的情況下,除非連續不斷地就地取得給養,否則一旦頓兵堅城之下,等待的只能是全軍覆沒的命運。

  • 4 # 歷史哨聲

    在歷史上,南宋不是沒有這個想法或設想。但事實上,很多因素證明不可行:

    1、糧草問題。漢人定居農耕文明作戰最大的問題是後勤糧草問題。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你派遣一支軍隊在燕京或者遼東一帶登陸,即便能佔據幾個城市,那麼你軍隊要吃的糧草呢?海運是不大可能的,一來是費用問題,二來經過金國海岸線。金國水軍在不行,打劫你糧草運輸船總不在話下,或者乾脆直接鑿沉,或火燒了事。

    就地解決的難處在於:當地人肯定不會願意送糧食給南宋軍,道理很簡單——我本來安居樂業來的,你突然到來喊打喊殺的,還要成為我的恩人,這誰能接受?另外一個方面,金國肯定會堅壁清野,補給南宋軍留下補給的資源。

    因此,渡海作戰的第一個問題是全軍餓死。

    2、軍隊人數問題。軍隊人數太少,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毫無意義;軍隊人數太多,對後勤的壓力太大,糧餉問題隨時斷供,能不能到達目的地都難說。軍隊人數和糧草問題是正相關的。

    以渡海作戰10萬人計算,後勤供應人員得有30萬人。這還面臨著金國在沿海的打劫和騷擾,有30%的糧食能夠送到南宋軍手裡都算不錯了。

    30萬後勤人員所需要的糧餉、船隻等物資又從哪裡來呢?

    3、後續軍費問題。嗯,就算能夠渡海成功,奪取了一些北部的土地,可這些遠離本土的飛地,要守住的成本也非常高。每年都要輸送士兵(因為你必須要更換士兵,否則士兵會叛變)和糧餉。這些士兵的糧餉肯定要比其他邊境的守衛部隊要高吧,比較人家遠離家鄉。可其他邊境的守衛部隊就會覺得不公平——都是賣命,拼什麼他們的是貴命,而我的就是賤命?這就影響了全國士兵計程車氣。

    4、思想價值觀問題。南方都是漢文化,注重本土。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都不願意長期逗留在哪些他們認為是野蠻的地方。

    5、氣候問題。在唐朝攻打高句麗時,就面臨著嚴重的天氣不適應問題。唐朝攻打高句麗都是準備一年,次年春夏時期出發,秋天就要回師,否則士兵就會被凍死,都不用敵人來砍殺。現代人可能覺得江南和東北氣候差別不大,那是因為大家都是毛衣的緣故。可南宋時的裝備,就難以適應東北的天氣。

    春暖花開的3、4月份,10萬南宋軍浩浩蕩蕩的渡海攻佔大連灣,到了十月份,不用金國人來打,你都不想呆在這種鬼地方!

    7、問責制度。如果準備了數年,花費了幾百萬貫,10萬人的渡海作戰什麼土地佔不到。請問這個結果誰來負責?你願意用這種冒進的渡海作戰攻打金國,還是穩妥的陸地步步為營方式去作戰呢?

    這個答案,用屁股都能想得出來!辛辛苦苦才爬上這個問題,有誰會冒險而付出自己的成就?

    綜述,題主的問題,本質上就是想用西方殖民統治的方式來解決金宋時期的問題。這個殖民的方式看似很新鮮,但在秦始皇和東漢時期都曾經實施過。秦始皇大規模移民百越和從匈奴手中奪取的河南地。東漢為應付匈奴和震懾羌人,大規模在西梁進行殖民。結果是百越之地在秦亡時眼看手不動,新河南地依然成為了匈奴遊牧的地方,西涼起義後形成的以董卓為首的西梁集團成為了擊垮東漢的元兇。

    中國歷史上殖民政策都是以失敗告終,原因就在於我們本土主義的定居農耕文明。闖蕩遠方、建功立業,除了張謇、班超等少數人之外,基本上沒有。中國歷史上持有擴張主義的皇帝只有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少數幾位。

    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5 # 立志成蟲

    這個想法很好,但是在那個時代沒有可行性。首先遼和金建立國家政權後只是從遊牧民族過渡到了半遊牧半農耕民族,不怎麼搞海外貿易,對海域安全和港口航運的依賴性低的基本上沒有了,遼和金既無強大的水師也無龐大的船隊,宋朝的水師出現在渤海灣恐怕是浪費表情都沒人來搭理。再說,水師開闢第二戰場勢必涉及到登陸作戰,宋軍上了岸打的過遼軍和金軍嗎?而且巨大的運輸補給宋朝也難以承受,總不能去搞這種血本無歸的事情吧?

  • 6 # 來自中國的阿拉丁

    海軍厲害可以封鎖敵人海上交通線。大陸國家打仗海軍基本無用。君不見美軍幫忙運送國軍,最後還不是丟了江山。要像一戰德國,依賴海運輸,但是被英軍截斷了。那才是致命的。換句話說,如果換宋朝打日本,而不是海軍落後的蒙古,說不定就不會被神風吹到爪哇了

  • 7 # 火器工坊

    這個原因其實不難解釋。

    首先最困難的一點就是物資補給問題,宋代的航海業再發達,也沒法像工業時代後的蒸汽輪船一樣,迅速的將物資運往軍事據點。而一旦後勤跟不上,你的軍隊就是再能打,也使不上勁。這點在英國殖民印度時就有體現,早期英國人只能靠和印度的本土貿易作為主要支撐,來自海上的物資到達是非常慢的,對於印度沿海的控制,英國花費了一個很長的時間段才做到。而在和清國作戰時,英國已經有了蒸汽輪船,因此軍事物資運輸特別快,所以英國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攻克廣州、廈門和定海。

    第二點就是宋軍的陸戰能力太差。除了北宋初年、北宋西軍、南宋初年和末年的孟珙手底下那幫人,整個宋軍的戰鬥力可以說只有更渣沒有最渣。搶灘登陸佔據據點要的就是你登陸部隊的戰鬥力要強。北宋初年,宋軍的水師還沒有南唐和吳越的厲害;南宋初年大宋自保都很麻煩更別說去主動開闢第二戰場了。所以從軍隊作戰能力上來看,宋軍也做不到跨海作戰。

    第三是通訊問題,如果宋軍要跨海作戰,那必然是要配合陸軍,使遼軍或者金軍首尾不能相顧。但是很明顯,那個時代沒有電報、電話,這點幾乎是做不到的,在陸戰上,宋軍根據皇帝對戰報的判斷來應敵時尚不能敵對,能何況跨海作戰傳個話都得一個月以上的,那到時候戰機早就延誤了,別說克敵制勝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個問題。

    所以想近現代出現的這種跨海開闢第二戰場,也只有在電氣時代以後,才有條件達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要找有錢人還是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