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隋文帝建都大興城,後來逃荒到洛陽。唐高宗也逃荒,中宗憤怒的喊出了“老子不做要飯皇帝!”。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明知長安容易發生饑荒,隋唐還是要建都長安呢?
5
回覆列表
  • 1 # 一點塵時光

    決定一個國家的都城地點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確定的。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還有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

    而長安從自然因素來說地處偏西,位於內地和邊疆的交界處,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一旦東方出現變亂,便可以坐鎮長安,進可攻,退可守。隋唐的時候,北方有匈奴、突厥這樣強大的遊牧民族威脅,長安靠近邊疆,是連結內地和西域的紐帶,是反擊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

    從人文因素來說:長安號稱十三朝古都,在隋唐之前,就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這11個國家建都於此,在隋唐之前,長安就已經是一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長安都是最適合做都城的城市。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選擇是正確的:隋唐建都長安後,長安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最大的都城,整座長安城規模宏偉,佈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唐朝也成為我國古代影響力最大的朝代之一,在各方面都達到了頂峰時期,我們稱之為盛唐。

  • 2 # 長安城裡正能君

    自秦漢開始,長安就很少饑荒,關中被稱作天府之國,何來經常饑荒一說?八水繞長安保證了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易於灌溉,直到唐末秦嶺被過度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加之連年戰禍,外族入侵,所以避禍南方,但一直到近代,關中地區還是能夠自產自足,十次饑荒九次因戰!

  • 3 # 星空史話

    隋唐長安城就建在漢長安城的邊上。始建於隋朝,那時稱為大興城,唐代隋後,沿用了隋朝的國都,並更名為長安。

    秦咸陽、漢長安、隋唐長安雖然嚴格來講都不是同一個城市,但是彼此距離都很近,就在渭水一代。為什麼這麼多朝代願意定長安為都城,原因是多方面的。

    1、軍事因素

    這是首當其衝的因素,古代戰爭頻繁,新朝代在立國之初往往並沒有完全統一全國,還剩下一些小規模的地方戰爭需要打,加上開國君主一般都是武將出生,軍事思維已經深深融入他們的思想模式,因此都城必須在軍事上安全可靠,易守難攻。而在冷兵器時代,地理的優勢對於防守一方來說是首當其衝的軍事要素,長安城恰好就具備了有利的防守條件。從大的地理環境來說,關中八百里秦川被秦嶺所環繞,東邊函谷關、西邊散關,南邊武關,北邊蕭關拱衛著長安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擁有天然的保護屏障。

    2、歷史因素

    長安一代在隋唐之前已經有了近兩千年的建城歷史,不僅有較為完善的城市設施和行政宮殿,也形成了濃厚的都城文化,由於歷來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很多士大夫及鄉紳貴族等士族階層,都在這裡繁衍生息,對於剛剛立國的統治者,急需得到他們的支援。因此定都長安,可以迅速凝聚人心。

    3、文化心理因素

    由於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發端於關中地區,這裡也就被古人認為是帝王之洲。對於新生的王朝來說,急需向世人證明其執政的合法性,佔有帝王都城,容易讓百姓們認可新的統治者。

  • 4 # 翻滾吧前浪

    不是長安一帶容易發生饑荒,而是因為大部分饑荒是人為造成的。隋唐在長安建都有其必然性:

    第一,在長安建都是因為土地肥沃。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北面就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區,南面的漢中也是產糧大郡,所以正常年景絕對不用擔心饑荒。同時隋唐時期已經在此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道,就算遇到天災戰亂也能隨時調動周邊儲備救援。

    第二,在長安建都是為了便於進攻和防禦。隋末唐初河套以北就是突厥的地盤,西邊不遠就是吐蕃,西北是重要的絲綢之路,南面和西南相對比較平定。扼守長安有點“天子守國門”的意思,用大量皇帝親兵震懾外敵,發動對外進攻也能夠迅速在此彙集全國兵力,內部政爭時可以以鞏固國都的名義收繳兵權,一舉多得。

    第三,長安饑荒與人口增長有關。一個國家的首都因為權利和財富集中,必然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建國之初人口較少還體現不出來,隨著國家越來越富強,貧富差距增大,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隋唐時期長安人口已經達到185萬,這在沒有先進農業和運輸業的時代,糧食壓力會非常大。

    第四,長安饑荒與戰亂有關。每一次對外戰爭都會消耗大量糧草,必然對民間用量造成擠佔。再者,封建帝王時代每一次帝王更迭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政局動盪,大大小小的內亂中,爭鬥雙方互相襲擊糧庫,都會造成糧食被過度消耗。

    第五,區域性饑荒與世家大族的囤積與土地壟斷有關。老百姓饑荒不代表世家大族饑荒,他們往往在自己的地盤囤積大量糧草預防危機。同時土地兼併也造成失地農民吃不上飯,成為流民、饑民。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山寨、土匪、強盜團體,也會囤積一定糧草,消耗市面上的糧食,導致越老實的人越捱餓,最後大家都要造反。

    綜上所述,饑荒不一定就是糧食產量問題,說到底還是國家政治局勢和三農政策問題。當皇帝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逃荒不一定是逃饑荒,更是逃兵荒、錢荒、權荒。

  • 5 # 椿樹

    這個主要是從地理方面考慮的,第一 長安 洛陽 周邊山川河流環繞 易守難攻 第二 關中平原的土地經過多年的開發土地肥沃 糧食產量穩定能實現自給自足 養活眾多的人口 第三 中國古代的經濟 文化 政治中心在宋以前都是在北方 長安 洛陽恰好是這個中心 只要控制好這幾個核心地區 就等於控制了全國

  • 6 # 歷史八達通

    決定一個國家的都城地點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確定的。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還有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而那時候的長安就具備了這些因素。

  • 7 # 好男兒渾身是膽6

    荷蘭人黑長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事實是這樣!唐朝長安84平方公里人口過百萬!唐朝洛陽56平方公里!人口極少!武則天時期遷關中居民充實洛陽府!咱們說說餓這件事!一個國家餓誰其實都不會餓到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反倒是一般老百姓!如果餓殍遍地就會逃難!可是終唐一朝!洛陽規模始終也沒超過長安一半!那長安對比洛陽有什麼優勢呢!這個優勢其實漢初張良已經評價過了!洛陽方圓百里!而關中平原有3.6萬平方公里!號稱800裡秦川!被山帶河!水利資源豐富!本身農業就比較發達!所以養活100萬長安人口!糧食缺口並不是很大!反觀洛陽就比較慘了!本身地力貧瘠!如果人口也100萬!恐怕糧食需要百分之百從外面運進去!

  • 8 # 我心裡有一畝田

    長安乞食於洛陽確有其事。

    每逢饑荒與戰亂,便會乞食於東都。

    洛陽居運河之便利,本身物產豐茂,漕運便利又令其如虎添翼。另洛陽有含嘉倉,興洛倉等足夠享用幾十年的巨大糧倉。

    長安漕運艱難,有三門峽之天塹,除了自給自足,別無它法。

    乞食或遷都於洛陽最主要原因是(畫重點):地下水汙染嚴重,不適宜生存!排洩物的處理就是挖個滲井倒進去,汙染了地下水。

    漢代長安城地下水開始受到汙染,隋唐時長安城汙染則更加嚴重,到明末清初,西安城市的地下水因汙染而供給己十分困難。現代的西安城,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工業的大力發展,城市的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流,使圍繞西安城的八水和地下水汙染更加嚴重,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西安城市地下水汙染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汙染物不斷富積的結果。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漢代,漢長安城區因人口規模的增長以及手工業、商業的高度發展,就已經出現了對地下水的汙染現象。《隋書·瘓季才傳))中記載隋開皇二年(582年)“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堪宜人”。因此,隋另建新都,說明在漢代時長安城地下水就出現了汙染,發展到隋初,汙染已比較嚴重。隋唐長安城建立後,城區地下水汙染不斷加重。據《宋高僧傳》記載,唐中宗(705一710年)末年,“迥宅坊中井皆鹹苦,唯此井甘美”。李肇《國史補》記載“善和坊舊御井,以供六宮”。五代以後,長安城內居民生活大多使用井水。到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永興軍城(今西安)“井泉大半鹹苦,居民不堪食”,經陳堯諮建議,改用龍首渠水,引入城內,長安城才飲用上了甘甜之水,緩解了居民用水困難的問題。但是,龍首渠水並不能全部保證城內居民生活用水,西安城內仍有飲用井水的記載。

    西安碑林現存一碑,記錄了宋善感禪院新井,其中有“長安是漢唐之故都,當西安之衝要,衣冠豪右錯居其間,連瓷接桶,僅數萬家,官府佛寺道觀又將逾百,計其井不含乎萬也,然而鹹鹵之地,井泉惟鹹,凡厥膳羞享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無一二焉”的記載。明代記載“宋渠湮塞,城內穿井飲水鹹”。明王恕記:“城中水苦鹹不可用,故昔人鑿龍首、通濟一渠。”《明史·李文忠傳》記載,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文忠西征回師過西安,見城內汲水鹹苦,乃上奏朱元璋,“西安城中水鹹鹵不可飲,請鑿地引龍首渠入城以便汲,從之”。《明太祖實錄》記載“開西安府甜水渠。初,西安城中皆鹹鹵,水不可飲……,乃令西安官役工鑿渠以石,引龍首渠水入城中,縈繞民舍,民始得甘飲”。《明史·河渠志》載,天順七年(1463年),巡撫陝西右副都御史項忠,復請修疏龍首渠,同時開挖了通濟渠,“西安水泉滷不可飲,為開龍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明史》卷一七八《餘子俊傳》雲:“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撫陝西。子俊知西安時,以居民患水泉鹹苦,鑿渠引城西橘河入灌,民利之。”總之,明代諸如“西安民苦城中水鹹,飲多病”的現象多有記載。到清雍正年間,地下水汙染越來越嚴重,居民各自打井,苦澀不堪飲用,全城可飲用的井寥寥可數,西門甜水井市人人皆知,地名流傳至今,但一井之水量,不可能使全城官民擺脫食用苦鹹井水的困境,城內大多數居民仍然飲用受到汙染的井水。

  • 9 # 手機使用者59462264929

    周.秦.漢.唐幾個朝代建都西安鼎盛時期,放眼世界那個地方有此高度?最早形容天府之國就指以西安為中心關中平原!!提問者有點歷史知識嗎?

  • 10 # 使用者9971778210432

    因為專門給你提問題的,逗逼,你一天天不用上班麼,天天就是黑西安,你有病沒,你牛逼你把絲綢之路起點搬走啊,你牛逼叫不要發展西安啊,你牛逼外國元首訪華來西安你攔住不讓進啊,你說了算不算啊,有這時間為啥不去多偷幾個井蓋

  • 11 # 輝輝不是灰灰90347284

    隋唐是關隴集團的根據地,乞食也確有其事,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那個朝代不向中央繳納貢物,洛陽的存在就是為長安進行週轉只用,但這不影響西京長安作為帝國中心重要性,煬帝,則天均為逆天而為之主 ,很快就覆亡。

  • 12 # 單兵8

    這簡直是豬一樣的問題,地域黑也高階點。長安所在關中平原自古是富庶之地,唐初出現糧食短缺是因為隋末天下大亂,社會經濟還未得到根本恢復,其二是戰亂導致當時的人口大量湧入長安,超出當時的社會承受能力。其三,因為河道堵塞,運糧船不能透過渭河運量進入長安。提問題時要動腦子,別和豬一樣胡哼哼,和狗一樣亂叫喚

  • 13 # 自由呼吸77836915

    河南歷來是個災荒頻發,民不聊生的貧瘠之地。萬幸的是毗鄰富庶興旺的風水寶地關中龍脈長安。河南省是全國的農業大省,鄉村星羅棋佈,農業人口占壓倒性的絕對優勢。所以,面土耕作、靠天吃飯的河南省,從古至今,飽受各種災荒(黃水、蝗蟲、乾旱)的傷害,生活苦不堪言,要不是這片土地養不活人,又何必千里迢迢攜家帶口背井離鄉奔赴長安呢!慶幸的是,關中人淳樸、忠厚、善良、耿直的性格及天子之地展現出來的包容熱情的接納了臨省的豫家兄弟,幫助他們在關中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勞作生存,生兒育女遠離貧窮。任何一個在陝西生活過的人,都清楚有多少河南人在關中平原生活,今天又有多少河南人的後裔在這裡世代相襲,查閱歷史看看祖上都是怎麼來的,而關中人如果這都不算寬厚宅仁又算什麼?

    時至文明社會的今日,看到這些黑陝西的文章時,感覺到令人氣憤!關中人的善良和憐憫沒有換來任何的感恩,卻反被豫家兄弟當成譏諷、中傷和攀比的物件!這裡指的就是那些到處寫文章發帖子,藉著貶低臨省恩人而肆意意淫吹噓“大河南”的部分河南人,無知者無畏,夜郎自大的蠢貨,讓人可憐、可憎、可悲、可發一笑!

  • 14 # 黑眼歷史觀

    古代的很多災情,其實都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關中平原發生饑荒,很大程度行為人口膨脹+過度開發,還有一些戰亂。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將近四百餘年的大分裂時期,還能等關中地區人口膨脹到極限,又遇到隋末動亂。一些列操作下來,其實隋朝到唐朝初期,關中地區的糧食+上外頭的補給,是能夠滿足需求的。

    隋唐都是關隴貴族集團,傳統地盤就在關中,而洛陽是另一個派系的貴族集團的地盤。畢竟隋唐並沒能消滅這種地頭蛇,把自己的政治核心放到別人的地盤上,也很不安全。躲在關中控制天下多方便,以前的秦國和西漢不就是利用關中易守難攻的特性?

    只是唐朝時發生了不少大事。首先是關中人口快速、過度膨脹加上過度開發,糧食供給下降。

    其次外部供給上。北方黃土高原生態層退,河套萎縮成黃河三套,和關中的間隔變成沙漠。南方自古就是蜀道難,幫不上大忙。關東洛陽而來的漕運,好是好,但是河南當時也受災了,江南糧食補給,河南方面也消耗掉不少。

    還有戰爭破壞,畢竟長安先後淪陷六次,所在的關中地區也不可能倖免。

  • 15 # 龍馭深瀾

    何必把問題整的那麼麻煩。古人建都選址方式很簡單,威脅來自哪裡都城就建在那裡。夏商要統一大大小小的部落,所以就不停的遷都。由於我國的特殊地理位置,東面是大海, 南方民族太多,難以形成大的威脅。周秦漢唐,威脅主要來自西北遊牧民族,而西安西有秦嶺擋著,北有黃河,形成天然屏障,可以有效防止遊牧民族長驅直入。宋主要防的是遼金,西安的地理位置已經沒有什麼優勢可言。自宋開始對漢族的威脅已經從西北轉向東北。所以元明清定都北京

  • 16 # 2846186

    中國人從古至今一直在破壞環境,那裡環境好往那裡搬,等破壞完了又搬到別處。陝北黃土高原就是例子,破壞的寸草不生,下游也跟著受害。現在要懂得保護生態環境,才利於人類生活和發展。

  • 17 # 勇哥0501

    關中在農耕文明時期因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少有戰亂而富甲天下,因何“貧瘠之地”,提這樣的問題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素質太差。

  • 18 # 道骨仙風2019

    古代長安是天府之國,吃喝都充裕!現在的西安仍然是。西安是關中平原,糧食產量高!作者不瞭解西安,請不要隨便發言!附近地區的朋友,老家發水災了都知道往西安逃怎麼不說這個呢?在西安定居的臨省份的人也不少吧!

  • 19 # 換個名字繼續懟

    洛陽人真是為長安操心。畢竟是長安的備胎小三,操心是對的。

    隋唐時期京師長安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經濟繁榮,萬國朝拜,全國商賈雲集,貴族官吏攜家帶口前來長安,順著絲綢之路來長安貿易的外國商人,使節更是不計其數,東亞東南亞留學生,遣唐使以在天都長安求學為榮,各個宗教,傳教士,僧侶都以長安為聖地,如日本韓國各支佛教祖庭都在長安。加上大唐盛世人口不斷增加。強大的人口壓力導致八百里關中平原自產得糧食不夠吃。

    於是隋唐皇帝,為了解決關中的人口壓力帶來的物資供給問題。因為長安在關中中部,出了函谷關就是伊雒平原,洛陽等於就是關中東門口的傳達室,於是設洛陽作為陪都。隋朝更是開通大運河,將運輸中心放在洛陽,說白了就像是一個儲藏室,並修建函嘉倉等倉庫在洛陽,又修廣通渠連線運河到長安,長安有需要就從洛陽運來,像小區門口的傳達室。類似現在的天津港,設定天津為直轄市,透過運輸將物資放在天津港,北京需要就從天津取。

    到了唐代長安經濟比隋朝時更繁榮,人口壓力更大,有時候鬧了災荒,水災,洛陽倉庫的糧食運輸到長安就困難點,於是皇帝就抽空親自帶領百官去洛陽取。災後又回長安,畢竟陪都還是比長安差點。

    作為陪都備胎,皇帝去洛陽住幾天,玩玩新鮮的洛陽妹子,是洛陽的福氣,也是作用陪都的職責。不然要你當陪都圖什麼?當陪都就好好做陪都,皇帝到陪都是給你面子,翻洛陽牌子。去看看史書,記載皇帝去洛陽的都是“巡幸東都”,“去東都”。是去寵幸洛陽,應該驕傲。記載皇帝回長安,都是“歸長安””還長安”。洛陽才幾年不要飯了就開始想造反了。

    勸洛陽好好當你的陪都備胎小三,傳達室。表現好了,在河南當個省會,也能和長安平起平坐。

  • 20 # 水上行書

    河南人逃難逃荒的時候這樣想就好了,八百里秦川不是幾千年來餓殍遍野的黃泛區和四戰之地所能汙衊的,回家問問1942幾百萬逃難逃荒裡陝西的你祖先吧,一幫忘恩負義好了傷疤忘了痛的另類地方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一句詩是什麼?為什麼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