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軍利劍
-
2 # 知識百貨君
總體而言,太平軍人數多。
因為,太平天國就一支太平軍。
而清政府除了湘軍,還有淮軍、綠營兵、八旗兵等武裝力量。
湘軍只是清軍中的一支軍隊而已,剿滅太平天國並不只是湘軍孤軍奮戰。
-
3 # 鈿車寶馬
如果單論數量,絕對是清軍更多。
太平天國最多的時候號稱有“百萬之眾”,但實際上用於作戰的兵力頂多(巔峰期)也就在60萬左右。而當時清朝在全國的總兵力大概在200多萬,遇到戰時能動員到450萬人(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地方上的團練武裝,諸如湘軍、淮軍等)。兵力上的劣勢,加上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戰鬥力水平的嚴重下滑,這些都是構成太平天國起義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鬧的動靜不小,席捲了半個中國,但仍然屬於一場舊式的封建農民起義,和古代的其他農民起義沒有本質的區別。這種落後的封建農民起義具有非常大的時代侷限性。
洪秀全一夥打著“拜上帝教”的幌子煽動底層百姓革命,由於當時清朝橫徵暴斂、統治腐敗,而拜上帝教可以給人希望、凝聚民心,所以開始鬧出了很大的動靜把清政府搞得焦頭爛額。
但是太平天國卻以宗教立國、獨尊上帝,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排斥其他教派,特別是對儒教形成了嚴重的衝擊,不僅得罪了地主階級,而且讓一直遵守儒學教化的老百姓也不能接受,所以遭到了各個階層的反對。
地主們紛紛組織起團練協助清政府對付太平天國,普通百姓識破太平天國的嘴臉後也開始拋棄他們,太平天國的失敗在所難免。
-
4 # 志龍侃歷史
光從數量上看,肯定是太平軍的人數多。
歷史上的湘軍有很多支,曾國藩的湘軍只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而已,各支湘軍戰法大同小異,這裡以曾國藩的湘軍舉例,湘軍由於薪水高,選拔標準高,訓練嚴格,所以兵員一直不多,哪怕曾國藩直轄的湘軍最高峰時期也不過5萬人,太平軍動輒幾十萬的野戰軍,湘軍均能戰而勝之,其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掌握制江權,後勤有保障。
第二,家鄉子弟兵,靠得住。
第三,薪水多,收益高。
第四,戰法上揚長避短。
雙方武器差距並沒有很大,在一些方面湘軍還佔有優勢,在此戰中,雙方武器都基本差不多,主要武器是冷兵器,常見的軍事用途的刀跟矛,甚至還有農具,比如鋤頭,長叉,短柄小斧,次要武器則是火器,最常見的就是被稱為鳥銃的火繩槍了,但是湘軍擁有購買自西洋的各類重炮以及火炮,還有清政府以及外國的支援,對面的太平軍雖然也有洋炮,但是這些只是少數,只能透過走私來購買,沒有湘軍多,所以湘軍戰鬥力比太平軍高得多,從此戰的經過也能看得出。三河鎮之戰中,導致湘軍失敗的原因並不是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而是雙方巨大的人數差距,這場戰鬥中,湘軍只有5000兵力,卻要對抗來勢洶洶的10萬太平軍。儘管如此,湘軍仍然發揮了出色的戰鬥力,由李續賓這名猛將指揮,湘軍甚至還一度佔據上風。
三河鎮之戰時,太平天國已經處於下滑時期,而這一時期天京發生變亂,太平軍內部鬥爭激烈,內訌導致太平軍一大批優秀將領被清理,石達開也帶著一批太平軍出走,這一時期招募的兵源素質差,大部分是強制拉來的壯丁,戰略戰術雖然屢次大敗清軍,但是缺乏創新,打來打去還是那幾樣,被清軍識破後就開始屢屢戰敗。而湘軍這邊已經將戰鬥力弱的綠營進行改編,並開始編練新的勇營,湘軍也大量購買了洋槍洋炮以對抗太平軍,雙方之間甚至開展過一系列的軍備競賽。這場戰鬥不過是太平天國滅亡前的一次迴光返照罷了,因為權力鬥爭,而清洗了一大批優秀將領,軍隊內曾經的信仰也被無情的內訌所破壞,從這一時刻起,這場農民起義就基本可以說是已經完結了。
-
5 # 世溷濁莫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太平軍的足跡先後到過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直隸、山東、福建、浙江、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甘肅諸省,攻克過600餘座城市,勢力範圍遍及十八省。太平天國失敗後,散佈在長江南北的太平軍戰士向中國人民傳佈了許許多多充滿著理想的故事,孫中山童年時代便以“洪秀全第二”自許,甚至湘軍被裁撤之後大部分人參加了袍哥會。
所以你說誰的人數最多。
-
6 # 東山客
這個不是未解之謎,毫無疑問太平軍的人數要多於湘軍,太平天國鼎盛之時,有軍隊六十萬,東王楊秀清治軍能力還是不錯的,不過太平軍兵員質量參差不齊,能打的主要是兩廣老兄弟。而曾國藩的湘軍以曾國荃的吉字營為首,大多是從湖南湘鄉曾的家鄉招募的農夫,鼎盛時也不過12萬人,不過大都是經過系統訓練的,所以戰鬥力會強一些。就算把左宗棠招募的湘軍一部算上,也不到20萬。所以,人數方面,太平軍勝出。再多說一句,如果不是太平天國內亂,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呢。
-
7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兵不在多在精,太平軍的人數是多於湘軍的但最終還是丟了南京,這很好的說明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軍隊的人數而是軍隊的質量。太平運動初期太平軍的數量遠遠不及八旗軍但卻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也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
曾國藩的湘軍建軍之初就注重軍隊的訓練和質量曾國藩在擔任湘軍團練大臣後,為了強化對湘軍的訓練制訂了嚴格的訓練制度。為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在太平軍攻打湖南的關鍵時刻他也沒有出兵援助,這就看出他對練兵的重視程度,因為他知道新兵不訓練到了戰場是必敗無疑的。
太平軍西征的時候再次打到了湖南,湘軍在湖南同太平軍多次交戰,不僅戰果輝煌還擊殺了太平軍老將軍曾天養,遏制了太平軍攻打長沙的戰略企圖。此後湘軍還乘勝收復了武昌,雖然武昌後又被石達開搶佔但湘軍的戰績還是有目共睹的。
江南江北大營被攻破後湘軍成為太平軍的主要對手1856年江南江北大營的八旗軍被太平軍擊潰,此時的南方八旗軍已經基本喪失殆盡。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曾國藩的湘軍,自此湘軍成為太平軍的主要對手。此後湘軍離開了湖南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多個戰場同太平軍相持。
天京事變發生後湘軍乘機攻取武昌拉開了反攻的序幕,1859年湘軍李續賓部一舉攻克江西重鎮九江。攻克九江後湘軍在西線戰場開始佔據主動,各部隊前往安慶集結,準備圍攻安慶。
湘軍兵力十萬人與太平軍相比數量佔劣勢1861年太平軍丟失了重鎮安慶,皖省的局勢一落千丈。不久陳玉成因叛徒出賣被俘,太平軍西線防禦基本崩潰,曾國荃率軍圍困南京,李秀成帶兵貪攻江浙沒有及時回援導致太平軍西線防禦陷入了全面的被動。
湘軍兵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西線攻擊南京的曾國藩湘軍主力約十五萬人,東線李鴻章的淮軍兵力約八萬人在浙江上海,此外還有左宗棠的老湘營兵力六萬人。其實攻擊天京的湘軍兵力也就十萬人,此時太平軍數量卻是湘軍的幾倍,最終還是沒有守住天京。
所以決定這場戰役勝負的不是軍隊的人數,而是主帥的指揮能力和軍隊的戰鬥力,太平軍兵力擴充太快軍隊訓練不足,一旦遇到遭遇戰就很難堅持,面對裝備精良身經百戰的湘軍,太平軍最的失敗就很難避免了。
-
8 # 兔兒臉
依我之見:
首先也送明確一個概念,這裡指的是湘軍,不是清軍,然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湘軍只是清軍種的一支部隊而已。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
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
天京之役湘軍人數達到高峰也才12萬人左右,而太平軍動輒可以糾集五六十萬的兵力。(出自百科,可信度比較高)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絕對是湘軍少於太平軍。
-
9 # 文廟山居
肯定大平軍人多!太平天國輸在長期搞聖庫制,不承認私有制。初期是必須,但是定都南京後,仍然如此那就錯了。士兵軍官沒有經濟動力,誰還用心用力去打仗。聖庫制另一弊端,諸王及高階人士,揮霍浪費無度。本來天國制度,什麼官坐多少人抬的轎子,夲身荒唐。加上聖庫制,剝奪最大多數底層,最起碼的私有,軍隊何來之戰鬥力?還有分男營,女營!行軍作戰尚可,定都天京後仍然如此,那就大錯特錯。反之諸王及高階人士,都能有幾個,幾十個,幾百上千個女人!底層士兵軍官,誰還去用力作戰。反觀湘軍,一是軍餉高,二是允許搶。打下一座城,就是開啟一座金銀山!所以軍官士兵,都努力作戰。太平天國有天朝田畝制,但主觀妄想成分太多,根本不能執行。加上打仗不停,自身又不重視,形同虛設,太平軍佔領區,靠趕走或殺掉地主官吏,發展有限的經濟。後起中共就不同了,一部符合實際,能有效執行的土地法大綱。基本上決定了,解放戰爭走向勝利。國民黨也搶!但是搶劫的打不過保田保地保家的。高玉寶的書,塔山阻擊戰,他們一個連上前線。指導員對戰士們講,同志們,這是我們最後一頓飯!接下來一場惡戰,百多人的連隊,僅有兩個生還。馬克思說了,有關歷史的原因,要到有關歷史的經濟中去找。
-
10 # 韓I949
當時清王朝己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階段,餓殍遍野遍地的饑民都是太平軍的後備力量,雖然都是烏合之眾但數量上是遠遠大於湘軍的,南中國己成星火燎原之勢,一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直下南京,如日中天,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都南京後,不思進取貪圖享樂腐敗滋生,政教不一,漸生內訌自相殘殺,一番屠戮過後元氣大傷,遵奉異教搗毀廟宇,顛覆了人們信奉觀念,失去了人心,太平天國之亡是亡於自己,不幹旁人事也,湘軍的前身是團練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軍隊,曾國藩其名只算是協辦,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統帥,開始時屢戰屢敗,不過其人艱韌,長於謀劃,能識人,用人,打著衛教的大旗嶄露頭角,最終剿滅了太平軍,可嘆的是太平軍不能律己,最終走上了滅亡的道路。謝謝
-
11 # 宇宙顆粒
太平軍的數量要遠遠多於湘軍,太平軍之所以最後失敗,是因為:
1、太平天國統治集團窩裡鬥、搞內訌,尤其是發生在1856年的天京事變,大大削弱了太平軍的實力;
2、太平天國統治集團胸無大志,貪圖享樂,不思進取;
3、太平天國統治集團大興土木,建設宮殿、樓宇,勞民傷財;
4、 太平軍高階將領貪汙腐化,生活墮落,互相攀比。
綜上所述,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是必然的。正如毛主席所說的:農民階級永遠也不能成為領導階級。
-
12 # 小新的超級影片
當時清王朝己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階段,餓殍遍野遍地的饑民都是太平軍的後備力量,雖然都是烏合之眾但數量上是遠遠大於湘軍的,到了中後期,天國內訌,民心不穩,骨幹力量損失殆盡,石達開抽走主要力量,另圖發展,最終兵敗被俘,天王不得不提拔青年才幹,大肆封王,但內部腐敗內訌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軍隊士氣依然低下,反觀湘軍這邊,內部凝聚力更強,採用結硬寨、打死仗的方式,剋制了太平軍的運動戰。安慶之戰,天京解圍之戰,太平軍數量上都是遠多於湘軍,最終也子失敗而告終。
-
13 # 青衫素人
實事求是的說,如果單論兵員數量,曾國藩的湘軍完全沒法和太平軍相比,哪怕把李鴻章的淮軍合併到一起,也不如太平軍。
太平軍的兵源是東南各省廣大的基層勞苦百姓,而湘軍的兵源多數來自於湖南一省,這是最本質的區別。
而且太平軍後期節節敗退,並不是因為曾國藩的湘軍兵力佔優,而是由於內訌和兵員素質、以及天王洪秀全自己的原因長導致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幾個前提:第一,初期的太平軍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完全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初期時,清政府各級官員的怠政導致的。
甚至是有些官員為了邀功行賞,要麼乾脆隱瞞不報,要麼就是虛報戰功。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太平軍迅速發展壯大。
第二,初期的清軍完全是一種一觸即潰的狀態,這和後期的清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滿洲八旗軍的腐敗程度早在乾隆時期就出現了大幅度下滑,長期驕奢淫逸的生活使得“滿洲勇士”不再願意為滿清朝廷繼續賣命。
各地的綠營兵、蒙古騎兵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敗。
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清政府的各級衙門、官吏吃空餉、變賣武器裝備的情況屢見不鮮,整個官場的灰暗深不見底。一些製造武器裝備的軍械所、衙門成了官員們吃拿卡要、發橫財的私人衙門。
軍隊腐化程度,簡直令人觸目驚心。
第三,後期的太平軍中充斥著大量的投機分子,這和後期敢打敢拼、普遍裝備了步槍、榴彈炮、完全採用西式戰術思想武裝起來的清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太平天國政教合一,洪秀全既是實際掌權者,又是最高精神領袖。
在政治軍事上,洪秀全在永安建制以後,實行了一套完整的功賞獎罰制度,使得太平軍的戰鬥力迅速發展,窮苦百姓為了高官厚祿,往往捨命相博。
在宗教上,洪秀全整日專注神學,努力神化自己,蠱惑部下為其賣命。太平軍稱自己是“天兵、天將”,清軍是“妖蛆”,妖蛆怎會打敗天兵天將?所以早期的太平軍各個都像打了雞血。
洪秀全之所以造反會得到廣大百姓的擁戴,完全是抓住了當時廣大勞苦百姓的心理。滿清政府為了支付列強鉅額的戰爭賠款,不斷大肆剝削勞苦百姓,再加上各地的官吏常常為虎作倀,強取豪奪,最後買單的只有窮苦的廣大基層百姓。造反,是要殺頭的,出身於廣西大山裡的這些老百姓可能連《大清律例》都不知道是什麼玩意,但是關於造反,是不可能不知道後果的。現在與其被滿清酷吏、苛政壓迫、甚至是餓死,倒不如放手一搏,為了活下去,去造反。
所以初期的太平天國還是比較得人心的,但是到了後來,一切就都變了。
首先是太平軍內部等級森嚴,表面上說“天下眾生平等”,但實際上統治階級特權依然存在。
其次,為了爭權奪利,太平軍內部開始逐漸派系林立,藩王紛紛拉起自己的小山頭。再加上洪秀全打下南京以後,迅速墜進了溫柔鄉,導致東王楊秀清的勢力急速膨脹,為日後的天京事變埋下禍根。
最後,天京事變後,宗教神話理論完全破滅,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天王洪秀全不再是神。所以洪秀全開始變得疑神疑鬼,神神叨叨的不再相信任何人,在外,洪秀全大力提拔無能的宗親,打壓翼王石達開為代表的異姓藩王。在內,洪秀全實行大清洗,大肆逮捕屠殺異己。搞的太平軍內部人心惶惶,紛紛帶著部隊成建制的投靠清軍。
反觀後期的清軍就完全不一樣了。
比起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清軍,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等人大力推動團練發展,使得曾國藩的湘系勢力、李鴻章的淮系勢力、各地團練茁壯發展。
這些後起之秀不同於以往的清軍,這些清軍作戰勇猛,戰鬥意志堅定,肯為高官厚祿拋頭顱灑熱血。而且武器裝備上普遍裝備了步槍、榴彈炮、臼炮等新式武器裝備,出操訓練完全由洋人負責,這群洋教官訓練出來的清軍,他們的戰鬥理念已經完爆了從前八旗軍和綠營軍好幾個代差。
後期清軍以少勝多的戰例屢見不鮮,清軍面對數倍於自己的太平軍,往往都是以少勝多。而且後期的太平軍已經是窮途末路,像納王郜雲官這種帶著部隊成建制投清軍的,多如牛毛。
所以後期的太平軍對上初期的湘軍,兵力確實是多了很多,但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就完全沒法比了。
-
14 # 週週說古今
論軍隊數量,太平軍多還是曾國藩湘軍多?
從人數的角度講,毫無疑問是太平軍多些。
曾國藩的湘軍,前期稱湘勇(曾任兩江總督且打下安慶之後皇帝才叫他湘軍),是曾國藩受皇命編練的地方武裝,不算正規軍,所以朝廷不可能讓其發展得太大,最鼎盛時也不過八萬多人。而同期的太平軍,動輒幾十萬人。李秀成回援天京時,手下節制13王,領20萬大軍,對外號稱60萬。即使擠出其中的水份,因天京對太平天國的重要性來分析,太平軍人數應不少於15萬人。可見湘軍在數量上肯定沒有太平軍多。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湘軍不等同於清軍。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統轄蘇、贛、皖、浙四省軍事,曾國藩立即以天京為主要目標,統籌全盤軍事行動。他轄下的軍隊很多,湘軍是攻擊天京的主力,但同期還有很多其他軍隊也受其調遣。比如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等,戰鬥力也不可小覷。幾股力量加起來應不少於30萬,總體上跟太平軍是相近的。
太平軍動輒幾十萬計,其真實數量肯定沒有這麼多。這中間有心理戰的成分,也有相當的因素是把隨軍人員也算在內。所以戰力並不強,以至於出現幾十萬太平軍還被幾萬湘軍困在天京的情況。
太平軍前期戰力並不是這麼弱。太平軍的戰力分前期和後期,其分水嶺就是內訌事件。前期,楊秀清、韋昌輝等主要將領治軍以精兵為主要思想,從數以萬計的農民兄弟中精挑細選,戰鬥力很強,所以三年時間就從金田打到天京。只有兩萬的北伐軍可以一口氣打到北京附近。內訌之後,太平軍精銳要麼死於內亂,要麼被石達開帶走。剩下的精銳有限,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的辛苦周旋之下,天國地盤才得以勉強維持。周旋的重要手段就是虛誇太平軍規模。其實真正有戰鬥力的不過陳玉成、李秀成所部,數量不會超過十萬。
在這個過程中情況此消彼長,曾國藩秉持治軍在於精的觀念,苦練精煉,在不斷地挫折中歷練出一支戰力驚人的親軍,加上身兼兩江總督和兵部尚書等要職,裝備和糧餉都不愁,重賞之下,湘軍自然成為當時的第一精銳!
-
15 # 寶樹白石
太平天國禍害無窮,把整個南中國攪得民不聊生。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浙江,各地組成鄉勇,保境安民。鄉勇算湖南的湘勇最厲害,他們能夠獨立作戰,最後成為湘軍,成為了太平天國的埋葬人。而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的鄉勇必須配合清朝政府軍作戰,而且被太平天國匪軍打敗。太平天國軍隊燒殺搶掠,把這幾個省份的人殺怕了,見到太平天國匪軍一鬨而散,根本沒有戰鬥力。但是領餉卻很積極。就是這些沒有戰鬥力的鄉勇,致使太平天國匪軍長驅直入,佔領南京,建立偽政權。禍害江南人民。
最後湘軍成為了消滅太平天國的主要中堅力量。
要說太平天國匪軍多還是湖南湘軍多呢?
太平天國偽政府佔領了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許多地方,主要收刮民脂民膏的地方在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長江流域的下游平原,太平天國的兵員,糧草,財政收入基本上來源於這些地方。尤其是鄱陽湖平原的糧食,湘軍和太平天國匪軍在這裡展開了鄱陽湖水戰,太平天國偽政府想打通贛江,撫河水道,把江西的糧食運往南京。
太平天國偽政府控制的地區,也是和湘軍,政府軍激戰的地方。湘軍兵員大部分來自湖南,最後湘軍水師扼住了長江水道,掐死了太平天國的財政命脈,糧食命脈,和兵員補充命脈。最後太平天國匪軍漸漸失去了優勢,湘軍卻增加了優勢,包括兵員財政的優勢。湘軍實際人數超過太平天國匪軍的優勢。
湘軍兵多將廣對南京進行了圍困,太平天國軍隊逐漸走入了失敗的低谷,湘軍人數遠遠超過太平天國匪軍。
最後以壓倒優勢奪取南京,消滅太平天國偽政權。
-
16 # 殘暴的歷史
軍隊人數問題上,要分兩點來看:
1.太平天國有意誇大軍隊人數,這是造勢,心理戰;
2.湘軍軍員大多來自鄉勇,而清政府當時湘籍高階官員眾多,對基層掌握紮實,人數一直在上漲,吃空餉這種事也是有的。
3.太平運動持續時間內人數由盛轉衰,人數不斷變化。
起義拖家帶口,戰鬥人員不多古代農民起義軍為了防止朝廷報復,離開根據地進行轉移時都是拖家帶口把家小一起帶走的。
這就是古代農民軍為何動輒數十萬人數大大超過官軍的原因,也是為何農民軍不到萬不得已不願進行轉移而經常固守一地的原因。
太平軍的人數里就是包括了大量不能作戰的婦女兒童,但即使這樣,其戰鬥人員仍大大超過湘軍軍也是沒有問題。
鼎盛時期,定都南京,兵力50萬人,湘軍鼎盛也不過20萬人1862-1864年,滅亡時期,可以直接指揮的軍隊在3萬左右。
戰爭殘酷性,兵員不斷補充和流失,資料充滿不確定性同治三年(1864年)時,湘軍的氣勢達到了頂峰,曾國藩統領著近30萬湘軍,其中,李鴻章部12萬人,左宗棠部6萬人,曾國荃5萬人,沈葆楨1萬人。
此時太平軍北剿滅,湘軍自然數量超過為0的太平軍。
-
17 # 浮華的滄桑
湘軍在起勢時為11500人。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咸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合計11500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
鼎盛時期,湘軍達12萬餘人。
1853年,曾國藩奉命幫辦湖南團練,鑑於八旗、綠營已腐敗不堪,地方團練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繼光的“束伍成法”編練一支新的地方武裝――湘軍。其建軍秘訣是網羅有“忠義血性”的書生為將,招募樸拙誠實能吃苦的山民為兵,按將必親選、兵必自招、層層節制的原則進行編組,以營為戰術單位,每營500人。
在此基礎上,加以“勤練精訓”,灌輸“忠信”、“仁禮”思想,並引進西洋軍事技術,終使湘軍成為超越八旗、綠營的勁旅,成為打敗太平軍的主力軍。鼎盛時期,湘軍達12萬餘人。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人口二百萬,勝兵六十萬,《賊情彙纂》稱“金陵建都,精兵六十萬”。除孟森對此深信不疑外,建國後許多學者都表示懷疑,多數人認為太平軍只有十來萬,至多不超過二十萬,質疑的根據就是北伐只動員了兩萬人。 這種質疑頗有片面之處,天京變亂後,太平天國號召力已大不如前,李秀成、陳玉成、石達開等仍每戰動輒數十萬大軍,李秀成收石達開潰兵二十萬後,兵力更暴漲到一百萬。
難道太平天國全盛時代,還招不齊這五六十萬部隊嗎?北伐前太平天國有六十萬軍隊自然不用懷疑,之所以北伐只動員軍隊兩萬,西征只動員軍隊六七萬人,這是由於楊、韋的精兵思想所決定的。太平軍的部隊雖然編成六十萬乃至百萬,其百分之七十以上計程車兵都是剛從軍的平民,沒有受過訓練。楊秀清極重視部隊的訓練,故每戰只派出訓練有素的部隊,其餘新兵留在天京大本營受訓,這給人造成太平天國只有十幾萬部隊的錯覺。
太平軍一個軍編制有一萬三千餘人,北伐西征戰場上出現的太平軍,一個軍只有兩千五百人甚至更少,羅爾綱先生據此推斷太平軍的部隊大部分是不滿員的。 太平天國推行聖庫制度,士兵無須冒名領餉,虛設編制毫無必要,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太平軍每軍以兩千五百老兵統帶一萬餘新兵進行訓練,戰鬥時只出動有經驗的老兵,戰鬥中一軍只出動兩千五百人,而不是隻有兩千五百人。太平軍被俘士兵的口供也證實筆者的推測:“打仗時,俱派湖南、湖北、南京、廣東、廣西人,新擄去的不使打仗,止做粗活”。 太平軍有一整套嚴密的組織系統,但由於長年連續作戰,很少有休整機會,使得太平軍的實際建制遠沒有資料裡反映出的那麼齊整。除少數主力部隊以外,大部分的軍的實際人數均與編制有極大差距,有的甚至僅有數千人。而且太平軍中也充斥著大量的老年和少年,這也嚴重地削弱了太平軍的戰鬥力。
回覆列表
從數量上看的話,太平天國佔優!但是從戰鬥力來說,前期太平天國都是從廣西出來的老兵,能打硬仗,而湘軍一直以來是以族系、師友、等為紐帶,後期的戰鬥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