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石5340

    魯智深疾惡如仇,雖然殺人放火,但沒有禍害百姓,自從在延安府三拳打死鎮關西之後,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殺,不得不出家當了和尚,吃狗肉大鬧武台山,才到東京相國寺落腳,雖然看管菜園子,也算是授介的佛家子弟,只是分工不同,徵方臘之後,他和武松選擇杭州六和塔出家,智真長老有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聽到潮信後領悟,香湯沫浴,坐在大堂禪椅上"圓寂",他的骨殖葬在六和塔的塔院,終歸佛界,他一生雖然沒有唸經打坐,但他與佛界有緣,所以成佛。

  • 2 # 平頭呆瓜

    一生殺人放火的魯智深為何能夠成佛?

    因為他是水滸中唯一的英雄!

    花和尚魯智深這個人,想必凡是讀過一點水滸的人都是知道的,其實即使沒有讀過水滸傳,語文課本里也都學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而通讀整個水滸,凡是有名有姓的有劇情的人物,後世評價基本都是有褒有貶。甚至大多數小有名氣的梁山好漢,後世都是貶多與褒。唯獨魯智深是個例外,歷朝歷代,凡是給水滸傳做批註的,評價水滸人物的,無不滿口誇褒魯智深這個人物。這卻是為何呢?

    魯智深是一個廣受喜愛的形象

    其實不但是歷代的評價,就連水滸原著裡,這位花和尚的結局也是與眾不同的。梁山一眾好漢,病死的病死,離開的離開,受封的受封,可以說除了魯智深,其他人的結局都是可以用常理解釋的。唯獨魯智深與眾不同。征伐方臘之後,梁山眾人回軍經宿杭州,魯智深住在六和寺,夜裡恰逢錢塘江潮信。魯智深從沒有見過潮信,以為是戰鼓聲,匆匆忙忙往外走,寺中眾僧人趕緊告訴他不是戰鼓聲,是潮信聲。恰巧魯智深他師傅給魯智深留下一句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就知道自己要圓寂了,但他沒正經當過和尚,不知圓寂的意思,就問眾僧人。僧人告訴他,圓寂就是死。魯智深恍然大悟,於是讓僧人給他沐浴,換上御賜的袈裟,並且讓軍士通知宋江來看自己。等到宋江到的時候,魯智深已經坐化在禪房了。

    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

    魯智深的死是極其特殊的,無病無痛,無緣無由,就像對這位花和尚來說,死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淡,到時間了,自然就圓寂了。而魯智深死後留下的偈語也極為特殊: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樣的偈語,這樣的圓寂,在佛教的說法,是應該被叫做禪悟的,是悟道而逝。魯智深是個沒正經當過一天和尚的人,而且是個低階軍官出身,粗人一個,按說他是寫不出這樣極富禪意的偈語,可他就是留下了這樣的一段偈語,加之不同於其他好漢,梁山上其他好漢對魯智深的稱呼一直都是"吾師",而書中也多次暗示魯智深是個極有佛性的人。所以後世有許多讀者和水滸研究者認為魯智深是羅漢轉世。那麼為什麼一輩子殺人放火,這位花和尚卻被稱為羅漢呢?

    魯智深被後世人稱為羅漢

    其實縱觀整本水滸,說是一百零八好漢,可真正的好漢有幾個呢?整個梁山,有開黑店做人肉包子的,有截江斷路當盜賊的,有打家劫舍強搶民女的強盜,有不問立場自私自利的軍官,可唯獨缺少好漢。整個水滸中能勉強稱得上好漢的,也就是林沖,武松,魯智深,楊志,燕青,阮氏三雄幾人。然而林沖,楊志總是願意苟且偷生,武松濫殺無辜總是被人詬病,阮氏三雄和燕青向來都是只管自家不問他人的作風。說起來,真要稱得上英雄好漢的,也就是魯智深這麼一位了。

    魯智深是水滸中真正的英雄好漢

    魯智深的一生是特殊的,他有自己的原則,無論是救金翠蓮,還是拳打周通,火燒瓦罐寺,還是後來救林沖,落草二龍山,救孔亮,投梁山。魯智深大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這就是魯智深和其他人最大的區別。魯智深不曾修禪,但實際上他一生都在修行,他一生殺人放火,卻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看不慣世間的醜惡,也從不會屈服,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打碎那個吃人的世界,雖然他沒有成功,但不可否認,他是個為了打破不公而戰鬥到底的英雄。水滸中魯智深是天孤星,而水滸中給魯智深的贊詩中也寫道:

    俗願了時終證果,眼前爭奈沒知音。

    魯智深註定是個孤獨之人,是個沒有知音的人,因為他是整本書中唯一一個不曾屈服於那個吃人的世界的英雄。

  • 3 # 逍遙三界

    魯智深歷經磨難,最終成佛。那麼這個“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佛其實是來自古印度的梵文,是覺悟、完滿的意思。而佛陀專指覺悟了的修行完滿的人。魯智深就是這樣一個內心的境界和追求高於一般人的佛陀。

    魯智深的成佛,一直是有人在“引渡”。在五臺山,智真長老就道:“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隨後又點化魯智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征討方臘前再次點化: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信而圓,見潮而寂。

    魯智深一路行來,不僅智真長老屢次點化,而且還有別的高僧相助,擒拿方臘就是在一位高僧的指引下完成。最令人琢磨的是魯智深圓寂時大慧禪師的法語: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如此一路護持,魯智深在水滸中的待遇為何如此之高?

    我們從北宋當時的大環境看,皆知宋徽宗自號“道君皇帝”,是個崇道的帝王,那麼也就是說,在北宋時期,道家的地位比佛家高。因此,魯智深其實就是代表著佛教入世,以一種無私而大無畏的姿態懲惡揚善。由此可見,能得到如此多高僧的“護法”,魯智深的最終成佛也就顯而易見了。

    當然,魯智深的成佛沒有走尋常路。他不參禪打坐,不靜心念經;他喝醉酒吃肉,在佛殿拉屎撒尿,還打壞金;他不守清規戒律,打鄭屠、鬥公差、打周通。

    其實魯智深的成佛之路就是慧能祖師強調“即心即佛”,認為心才是成佛的關鍵,表面功夫都是虛的。守清規戒律不一定就能成佛作祖,心中有佛才是關鍵。率性而行,不拘小節,才更有佛性,更有慧根。

    反之,只做表面功夫,內心不虔誠的齷齪之人。即使是天天唸佛吃齋,依然也不會成佛。

    綜上所述,這就是“殺人放火不易”的魯智深與眾不同的自悟成佛之路,原因是因其本質善良,內心坦蕩,率性而為,具有真正的佛性和慧根。

  • 4 # 青山居士說

    我認為魯智深成佛主要原因是他有佛性,能夠頓悟,覺悟,並且具有佛的慈悲心。這才成了佛。

    在佛教的教義中佛就是頓悟,覺悟了的人。那魯智深覺悟了什麼呢?

    我們知道魯智深是一個花花和尚,因為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出了人命迫不得已跑到五臺山上當了和尚。後來,又大鬧五臺山,逼著和尚們吃狗肉,因為在他心裡,他認為這些和尚虛偽不真實,在他眼裡這些清規戒律都是無用的,束縛人性發展的。後來,又救了林沖,金翠蓮,打了周通。等等。可謂惡貫滿盈,這樣的一個花和尚怎麼能夠成佛呢?

    其實不然,前面已經講到了佛是已經覺悟了的人。那佛覺悟了什麼呢?就是覺悟了生死,一切都是虛幻的。在這個色界,欲界,唯有真正覺悟了的人才能夠真正看透一切,才能夠從心所欲。

    我們再來想想,魯智深這個人是不是覺悟了?其實他早就覺悟了,他拿得起放得下,他討厭和尚們的虛偽,討厭林沖的婆婆媽媽。他也膽敢在佛的寺廟拉屎屙尿。等等。他性剛如烈火,一就是二就是二,哪來那麼多花花腸子?正因為如此,他才是真正活的瀟灑的人,在色界欲界不是快意恩仇嗎?這樣的人才是看透了人世間的花花綠綠,紛繁複雜。佛家講一切都是空,人只有看透一切放下一切,才能真正的解脫。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魯智深的俠義心腸,或者用佛家的話來講就是慈悲心。佛雖然看透了世間的一切,但是唯獨保留了慈悲心。就因為這顆慈悲心才能普度眾生,幫助黎明百姓脫離苦海。而魯智深為什麼打鎮關西,為什麼救林沖,為什麼救金翠蓮?無非是他的狹義心腸在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說,他是捨己為人啊。不是具有佛的慈悲心嗎?

    綜上,魯智深成佛只是早晚的事。後來在杭州寺廟時聽到主持的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當他聽到錢塘江漲潮後,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快要圓寂了。因為佛的世界早就在等著他了。看,魯智深是何等有悟性的人。這樣具有慈悲心又極具佛性的人,他不成佛誰成佛?佛往往是看透一切相的人,千萬不能被魯智深的外在行為給迷惑了,也不能按世俗的標準去衡量與評價。

  • 5 # 癸福申功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是頗完美的藝術形象,在梁山好漢中極具光芒。站得高、望得遠,永保英雄本色,而梁山的眾兄弟們卻在宋江的引領下走上了一條令人唏噓的不歸路。他的一生扶貧濟困,仗義勇為、不畏權貴,敢作敢當。是真正“替天行道”的英雄。最終花開證果,圓寂成佛。

    那麼令很多人困惑不解的是,這位從不參禪打坐,只顧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平生不求善果,只愛殺人放火”,甚至膽敢佛殿後撒尿撒屎的人物,最終會成佛作祖?!

    一、水滸中開篇即有交代,智真長老慧眼識人。當年趙員外帶著魯智深到五臺山剃度。首座眼光很獨到,掃了兩眼,便下結論:此人雙眼兇險,不適合出家。然後建言:形容醜惡,相貌兇頑,不可剃度。智真長老盤膝而坐,焚起信香,口誦咒語。最終斷言: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證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二、魯智深明心見性的修行之路

    明心見性是成佛之要義。正如六祖壇經所言:即心即佛,見性成佛。魯智深圓寂是成佛見性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說一說就能體會明瞭的,是需要累積修行資糧的,西遊記的孫悟空劫滿八十一難方成鬥戰勝佛。魯智深修的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①魯智深“無我相”之修行記錄

    無我相:說白了就是一種捨己為人,奮身忘我的精神。

    提起梁山中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好漢,魯智深排第二,沒有人敢排第一。

    ●且看魯智深一出場,就“大踏步”豪氣沖天,為救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從此亡命天涯,官兒不要了,鐵飯碗踹個稀巴爛。要知道宋朝這個提轄官,實際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體制內幹部,換做一般人捨得扔嗎?金家父女死活關他何事?

    魯智深以平天下不平為己任,急人所想,“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去少華山與史進等人會合時,一旦聞聽史進被華州太守捉入獄,又立即不顧武松等勸阻,毅然孤身深入險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這完全是不要命了,即便說是為朋友兩肋插刀,也是說幹就幹快意恩仇,毫無私心雜念。

    ②魯智深“無人相”之修行記錄

    無人相: 這是一種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是對人生苦難至真至誠的體悟。

    ●在渭州,聽到鄭屠欺人之事竟氣惱得一夜未睡;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又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

    ●林沖牆外一聲“好”,魯智深一生引為知己,為救兄弟,獨行千里一路護送,野豬林及時出手,林沖才得以平安到滄州!“鐵肩擔道義”,幾人能當?多年後,魯智深投奔梁山和林沖見面,開口就問“灑家自與教頭分別後,可知阿嫂資訊否?”第一件事就是關心林娘子,粗中有細,最富人情味兒。

    ●在“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一回中,魯智深巧扮新娘,痛打小霸王,救下劉老太公之女,那劉老太公與魯智深非親非故,若以常人而言,周通逼婚又沒礙著他,他還怕周通壞了劉太公養老,逼得周通折箭為誓永不再進劉太公的家。金聖嘆說:“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在火燒瓦罐寺中,魯智深遇到一群衣衫襤褸,自私受欺的老和尚,實際上你們有沒有吃的,挨沒挨別人欺負,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魯智深飢腸轆轆也要吃粥,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熱鍋,再不吃了,轉而又奮戰崔道成…

    凡此種種非菩薩所不能為。這是一種原汁原味兒的慈悲心腸,比起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更感人至深。

    魯智深性雖魯莽,卻從不象李逵一樣動輒兩把板斧砍倒一片百姓;也沒有武松血腥,鴛鴦樓連殺十五條無辜性命。他仁字當先,降龍伏虎,手握“瘋魔月牙鏟”,專掃天下濁穢。正所謂“禪杖開啟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契入“眾生未度誓不成佛”之要旨。

    無眾生相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寫照!

    魯智深沒有宋江的心機城府,也沒有楊志的苟且忍辱,更沒有林沖的委曲求全。他率性灑脫。“吃肉胸無礙,擎杯渴便消,倒頭好一睡,脫得赤條條”。

    ●當宋江啟動招安計劃,熱心祈盼朝廷收編時。魯智深洞徹事理,知道宋江鄆城小吏,久居邊塞,始終嚮往朝廷之榮華,全不顧官場之齷齪。立即跳出來大唱反調:

    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這句話道出了魯智深真正的“替天行道”,純粹的光明磊落。

    ●在打完方臘以後,宋江要給他封官,他說道:

    “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

    此刻的魯智深已然徹悟,他看到梁山眾弟兄死的死傷的傷,十分知曉朝廷的險惡居心。功名利祿不過如夢幻泡影。所以當宋江又讓他到京師去住持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以光宗耀祖時,他搖首叫道:

    “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貪戀富貴如枷鎖,神馬都是浮雲,榮譽厚祿,是非恩怨,剝開皮囊,最終也“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魯智深何等上根利器,“大智若愚”,早已超脫!

    ④魯智深“無壽者相”之修行記錄

    無壽者相就是不執著於生死,通達因果,住在當下。

    智真長老在五臺山文殊院對魯智深說:“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此處實指魯智深“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

    正是因為魯智深一生坦蕩乾淨,才稱得起是一種修行,也最終讓他能預知生死,獲得大圓滿和大寂靜。

    ●在第119回,魯智深聽到錢塘江潮信,如戰鼓轟天,以為是敵人來襲,知道潮信的緣由之後會心一笑,想起師傅的四字真言:“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當即大悟,於是“換了一身御賜僧衣,自疊起兩隻腳,左腳搭在右腳,自然天性騰空。”

    自遺頌一首:平生不求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

    明明是死,卻如此簡單度過。好像穿衣吃飯一樣。

    殊不知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死,絕非常人所及!

    非修行到至少阿羅漢的果位才行。

    到這兒,不得不談起一個同樣圓寂往生的案例,開著玩笑就走了。

    仰山禪師有一天正中午,突然對弟子們說看我抱膝給你們走一個看看。弟子們無不好奇,然後禪師雙手抱膝,就這麼蹲著往生了。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唯如魯智深這般,心無掛礙,坦蕩率直,方明心見性,通達本我實相。

    可見參禪百年未必開悟,

    江湖戎馬卻徹悟禪機。

    魯智深與佛法有深厚因緣。他的頓悟,只是時機問題,在經歷了江湖廝殺,恩怨是非之後,眼見自己拼搏一生的梁山沒落,宋哥哥招安求封,那麼多好兄弟冤死沙場。這種大起大落的際遇最是“看破紅塵”的契機!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 6 # 放鬆36628763

    常言:佛渡有緣人。魯智深便是其中之一,看長老賜名《智深》,並在魯智深出寺時,贈與魯智深的四句偈語,預示了魯智深的佛源,可以說,長老是真正的高僧。

    心地純真,這是佛最喜歡的,在魯智深的觀念裡,善就是善,惡就是惡,這就是最後看淡林沖,卻與武松結為好友的原因。

    有些人為成佛苦心鑽營,就連作點善事都有目的,便遠離佛性了。

  • 7 # 一秋57

    殺人放火的魯智深最終能成佛的原因是機緣已成熟,大徹大悟,見了自性,即佛性,就地坐化自然成佛,魯智深個性鮮明,伸張正義,打抱不平,且重情重義,整部水滸裡的人物,就魯智深,是最難讓讀者遺忘的,他的倒拔垂楊柳,醉打山門,讓人感覺他的形象如此可愛豐滿,也只有他悟性極高,成佛是必然的…

  • 8 # 行蹇

    殺人者人恆殺之,想魯智深為提轄官時勇冠三軍,好勇鬥狠,一拳打死鎮關西,又入夥梁山,殺人無數。可在他痛快淋漓殺得好不高興時,可自己的朋友也或死或傷慘不忍睹,此時此景,自有一番思緒在心頭,真是世間多少不平事,殺人何能解?既力不能解民之倒懸,義不足共正氣凜然,自看破生死事,紅塵已無掛。出家去也。

  • 9 # 無色祥雲

    道由心悟,智深和尚本性存真,沒有邪念,以前雖說他殺人放火,但他只是孩子心腸,希望有一個淨土世界,大家都不在互相傷害。所以他的師父對別人說,你們只看他的外在,沒有看見他純真的內心,後來經歷了很多吧,終於一朝看破,這個如夢幻泡影的世間,找到了眾生的本性,不生滅,無來去的本性,然後安然遷化而已,沒什麼可奇怪的,大家祝福這個世間吧,

  • 10 # 辛芳原創

    我個人認為魯智深要比人們心目中的英雄武松要高。他才是真正的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同情弱者,而不是象武松處於個人恩怨。

  • 11 # 使用者和言悅色

    你們拿小說說什麼事呀?小說是世間法,它裡面借用個和尚,佛,菩薩的名,要為它的小說增光加彩,但小說裡的和尚佛菩薩又都跟真正的佛教沾不著邊,它根本就不懂佛法,佛法是出世間法,更是無為法。小說就是世間法,有為法,小說就是小說,根本跟佛法一點不沾邊,拿小說說佛法,小說裡有佛法嗎?小說有小說的精髓,佛法有佛法的真諦,他倆根本不是一家好嗎?內行看門道,外行只能看看熱鬧,對吧。

  • 12 # 輶車鸞鑣

    事實上,《水滸》中真正的英雄好漢屈指可數,魯智深無疑是其中一個,他的事蹟確實符合“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我們先看一下魯智深所殺之人。

    第1個是鎮關西。街頭一霸鎮關西強娶金翠蓮然後又拋棄,致使金翠蓮父女流落街頭,惹惱了路人魯智深,魯智深嫉惡如仇,拿拳頭教訓了一頓鎮關西,結果鎮關西不經打,一命嗚呼,魯智深只得跑路,殺的第一個人可能是誤殺。魯智深為了一個不相干的人失手犯下命案,丟掉了前途光明的職業(軍官),絲毫不後悔,這種行為才符合好漢的定義。

    第2、3個,瓦罐寺惡和尚崔道成及二龍山寶珠寺住持綽號“金眼虎”的鄧龍,這兩個人惡貫滿盈,殺的正義。

    第4、5、6個,分別為田虎手下鈕文忠、王慶手下大將李懹、方臘手下夏侯成,這3人屬於戰場上的對手,戰爭所殺不算。

    可見魯智深所殺6人除了戰場上的只有前3個,並沒有濫殺無辜,這3個人基本上罪有應得,不屬於亂殺,是為民除害,不能說是魯智深嗜殺或者殘忍,殺人完全不影響魯智深的好漢名聲。連宋江都說道:“智深兄弟,雖是殺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

    再看下樑山其他我們熟悉的好漢,武松殺人太多,且有濫殺無辜的行為,林沖性格妥協、楊志忍辱苟且、阮氏三雄農民小富即安,其他人性格缺陷就更多了:有開黑店做人肉包子的,有截江斷路當強盜的,有打家劫舍強搶民女的,有不問立場自私自利的軍官,大多數人是“利己"的。所以梁山上能在“好漢”前加上“英雄”二字的,恐怕只有魯智深一人,他實屬梁山上的一道清流。魯智深是“天孤星”,可能喻示著他是獨一無二的(好漢)。金聖嘆評說:“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心底厚實,體格闊大。”

    中國的佛教思想不是簡單地在寺廟中敲敲木魚、念念佛經就可成佛的,講究成佛在心。魯智深一生殺人放火,卻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搶民女,不給自己霸佔財產,他看不慣世間的醜惡,隨時可以挺身而出。這些行為實際上說明魯智深有真正的慧根和佛性,禪宗六祖慧能法師強調“即心即佛”,認為心才是成佛的關鍵,表面功夫都是虛的。魯智深表面喝酒吃肉掩蓋不了他除暴安良的心,他人如濟公,儼然就是一位救世的活菩薩,成佛,行為大於形式。

  • 13 # 窮人聖人

    對於一個本身具有俠義、仗義、愛憎分明的人來說:內心是受到煎熬的,在這個煎熬與矛盾中,他最終理清了思路“一切塵歸塵,土歸土”。

    明白了人生自有定數,並不是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去野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武俠中的英雄典範。

    從《三拳打氣鎮關西》我們可以看出,魯智深本身就具打抱不平的有俠義心腸;從認識林沖到野豬林救林沖,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仗義,講義氣,能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真兄弟。相信很多人看了這段都希望人生中能有這樣一位兄弟,足矣的感嘆!

    即便是他後來入佛們,與楊志、武松等佔山為王,也並沒有作出傷天害理,無惡不做的勾當,只是迫於一條生路。

    最後上梁山入火,是看透了朝廷。感到自己如果還想為窮苦百姓撐腰、為百姓申冤、與不公作鬥爭,這可能是唯一出路,當時梁山的旗號是“替天行道”。可以說這時的魯智深還是嫉惡如仇,有抱負,有理想的。

    後來歸順朝廷,成為名義上的正規軍,成為自己所厭惡朝廷的一顆棋子,去攻打方臘等與自己以前一樣夢想、一樣理想的俠義者。當他不得已走出這一啊時,內心已經明白,如果想再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已經不可能啦,現在只能任人擺佈,如行屍走肉般生活,人生已失去靈魂!

  • 14 # 使用者雅典中華

    魯智深雖在小說中描寫的殺氣狠猛,粗魯暴脾氣,但他也是個粗中有細善良有膽識的除暴安良的英雄好漢,後因看破人間蒼桑,世間多少不平事而憤然盾悟而成佛。

  • 15 # 大別山天麻靈芝

    水滸魯智深,性烈情亦嗔

    正邪不併立,大道本天真

    出鞘結死生,遇血化龍吟

    動為蒼生吼,豈是愛殺人

  • 16 # 想發發發

    魯智深原名叫魯達,是縣提轄。因打暴不平打傷人命,為逃僻罪,經師付介紹託師叔處出家。改名發號魯智深。才出家的。

  • 17 # 史文今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魯智深是《水滸傳》裡本人最喜歡的人物,為人豪爽,仗義,扶危救困,從小說開始一直到結束,他都是在為別人付出。魯智深的命運從救下金翠蓮父女並打死了鄭屠開始就已經註定了,上五臺山文殊院趙員外隱瞞了魯智深打死人之事,要求智真長老收留魯智深,當時寺院的首座已及其他僧人看魯達,面向兇惡,殺氣騰騰都勸智真長老不要留魯達,可智真長老說,你們知道什麼,他以後的成就要比你們高,併力排眾議,堅持為魯達剃度,並賜其法名智深。

    魯智深因大鬧文殊院被其他僧人所不容,智真長老只好把他送往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並送了魯智深四句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隨後魯智深火燒瓦罐寺,倒拔垂楊柳,結識林沖,大鬧野豬林,飄蕩江湖,二龍山落草,宋江上梁山以後不久,魯智深帶領著二龍山眾人也上了梁山,排第十三位,星號天孤星,並且參加了梁山所有的戰鬥,直到最後生擒方臘,剿滅方臘集團。他和武松不願回東京做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魯智深和宋江在徵方臘以前回到五臺山文殊院,拜見了智真長老,智真長老又送給他四句話,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最後魯智深圓寂在六和寺,還做了一首很有名的禪詩流傳至今。

    先說殺人放火,魯智深的一生,雖然殺人放火,但他不像李逵濫殺無辜,他是專殺壞人,為民除害。這在佛教叫立地金剛,惡面菩薩,雖然殺人放火不是好事,但一個惡人死了,一方老百姓太平了,安寧了,這也是善事,當然也只能限於古代,因為古代封建社會,尤其宋朝末期,貪官壓制,民不聊生,老百姓沒地方講理,放到現在肯定不行,因為我們是法治社會,講民主,講人權。也正因為如此,魯智深在剿滅方臘以後圓寂,因為內亂以平,老百姓日子也好點了,也不再需要以惡治惡了。

    在解釋頓悟,頓悟是佛教用語,表示這個人心智開朗,了明本心,不再受業力,世俗,煩惱等束縛,頓悟不是成佛,成佛是需要明心見性以後,經過無數劫的修行,才能達到,而頓悟不需要那麼久,也可能是一瞬間的事情,佛教講頓悟漸修,也就是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還要按照這個道理而行。只有這樣才能走向成佛。魯智深是羅漢再來,在人間示現了立地金剛的過程,最後走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安詳示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陌生人,你們覺得談戀愛和結婚的目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