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圈大咖秀
-
2 # 羅川山人
史學家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通商,但是從明朝開始的盡海政策,當時的統治者怎麼能允許鄭和出海呢?有人說當時是因為當朝者認為朱允文逃到了海外,派鄭和找到他並鄭和原來只不過是宮廷裡的一個太監,他歷盡艱險,屢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各家各執其詞、莫衷一是。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登位伊始,曾決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軍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明史·鄭和傳》則直截了當地說:“成祖疑惠帝亡
海外
,欲蹤跡之。”後來,不少人附和其說,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了,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複闢,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贏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臺,即使逃到國外還會有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也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再說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另外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耀兵異域”,“教化異族”,使海外
諸國“賓服中國”,同時還擔負著溝通中國同海外
經濟貿易的任務。近年來,探索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變,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一)一文中持這種觀點。他首先否定“耀兵異域說”,他說鄭和在海外兩次動用武力制服異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自衛反擊。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說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出使帶回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經商,永樂皇帝下令不要徵稅,他說:“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朱晨光認為,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開啟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王朝剛建立,臨近的小國常來朝貢,當時的朝貢實質上是交換物產,番國入貢,明王朝恩賜,賜常大於貢。明初經濟拮据
,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永樂皇帝上臺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任務的。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將長期盤踞在三佛齊剽掠的海盜陳祖義一夥捕捉歸案,為溝通海道掃清了道路,提高了永樂政府的聲譽。由於明成祖外交方針的成功,結果“太宗皇帝德澤洋溢於天下,施至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視,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但是,這項外交政策給明朝初期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耗費“也不貲”,故明成祖一死,鄭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對。學者們熱衷於鄭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鄭和研究討論會和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的討論會上,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
3 # 下快
大家都知道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所以當時的明永樂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下西洋炫耀國力,從1405年開始,鄭和在29年中先後七次下西洋
明朝大臣紛紛以財政上問題勸誡皇帝,據統計,明朝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約二千艘海船,每隻寶船造價約五六千銀兩,船上裝載賞賜物品花費很大。明朝憲宗年間時,又打算下西洋,明憲宗皇帝下令要檢視鄭和下西洋的資料,但是材料卻被大臣劉大夏藏匿起來,而這位敢於抗命的官員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
-
4 # 青年史學家
從1405年到1433年之間,以鄭和為首的大明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當時的西洋和現在的西洋並不是一回事),最遠曾經到達過東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幾百年來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尋找建文帝下落的,有說是包抄帖木兒帝國,還有說是清除張士誠舊部的,先後七次,大明王朝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不過在永樂皇帝死後沒幾年,下西洋的活動就突然停止了,那麼為什麼聲勢浩大的下西洋活動會戛然而止呢?
首先是成本的問題。鄭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帶百艘大型船隻,當時稱為寶船,而當時光船的總造價就高達千萬兩白銀,這對於明王朝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銷,而且當時下西洋一趟來回都需要將近三年時間,對於大明王朝的人力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從宣德年間開始,明朝的官方手工業開始下滑,原先支撐起船隊的官辦手工業已經不能再支撐新的船隊下西洋。所以,從成本這個角度來看,明王朝從15世紀30年代開始已經不能再維持大規模的下西洋活動了。
而透過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朝貢貿易也給明王朝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通常鄭和每到一地,當地都會給鄭和的船隊一些奇珍異寶,隨後當地的人就可以到中國去朝貢,而大明王朝對朝貢採取的是“薄來厚往”的原則,所以大明王朝因為下西洋所帶來的間接財政負擔也是比較大的,雖然具體數字至今已經不可考了,但是明王朝當時因此背上沉重的負擔是肯定的,不然也不會宣佈戛然而止。
而且到了15世紀30年代,大明王朝的政治已經基本穩定,不管是建文帝還是張士誠餘部都已經不足以對大明王朝構成挑戰,所以下西洋的政治上的必要性也就沒有了。
-
5 # 使用者名稱輸入未完成
鄭和下西洋有以下兩點原因
1.尋找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明成祖朱棣以“靖難”之名,攻下大明國都應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燒皇宮,不知所蹤。明成祖繼位稱帝后,改年號為永樂,但是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有人傳言建文帝可能沒有被燒死,而逃亡海外之傳言,所以有人認為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
2.宣揚大明國威: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獲得了大明天下,並不是透過合法程式獲得皇位,許多人對此有非議,透過命鄭和下西洋使萬國來朝,不僅大大的滿足了朱棣的自尊心,而且向天下人彰顯自己的能力,以堵悠悠之口。
終止原因:
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政治意圖,忽略了經濟利益,雖然外邦朝貢了諸多貢品,但大明王朝也給予了朝貢者大量賞賜,引發財政危機,有“厚往薄來”之說,從而也使得遠航難以為繼。明成祖朱棣過世後,明仁宗朱高熾宣佈停止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於宣德五年(1430年)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鄭和在此次航行中去世,也有一說第七次下西洋,鄭和率隊到達了麥加,信仰伊斯蘭教的鄭和留在了麥加。總之,第七次下西洋後鄭和沒有回到大明,隨著核心人物的缺失,下西洋活動也隨之停止了。當然停止原因也不僅僅以上幾點,如朝中大臣反對、大明王朝戰略重點由海上轉為內陸等。
-
6 # 濤聲依舊3833
我一直堅信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查詢建文帝下落,同時昭示天下諸夷,大明朱棣已經繼承大統,為自己的合法性謀求共識。
但是,這麼龐大的艦隊下西洋,花費非常巨大,所以七下西洋以後,感覺建文帝不可能藏身海外,而宣揚自己正統的目的已經達到,所以就停止了。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香料,明朝歷來崇儉,朱棣篡位處處想彰顯自己是朱元璋兒子,怎麼會為了被認為是奢侈品的香料而去耗費這麼大的國力呢?這不是明目張膽與朱元璋勤儉政策背道而馳嗎?還有人說這個貿易拿回來的不僅僅是香料還有很多奇珍異寶其實是賺錢的,如果真是賺錢的為什麼不繼續搞而是停止了呢?並且後世歷朝也沒人去繼續搞了呢,難道後續歷朝都不願意賺錢嗎?
所以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絕對是政治目的,而非經濟利益,在目標達到後也就沒有再下的必要了。
-
7 # 圍爐品茗人
“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永樂皇帝開始持續到明英宗初年的遠洋航海外交活動。因為相關的檔案資料遺失銷燬,因此許多情況後人已無法知曉,令人惋惜。但是通常意義上認為一共開展了七次(實質上鄭和死後還進行了一次),因此又稱“鄭和七下西洋”。這個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遠洋航海活動後來為什麼停止了呢?
背景:鄭和的前六次下西洋活動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登上皇帝寶座才第三年的明成祖朱棣就命令鄭和開始下西洋。史學界對下西洋活動的目的眾說紛紜,最深入人心的就是尋找可能逃亡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有說向海外宣揚國威,宣示永樂皇帝正統地位,以及尋找奢侈品等等。
不管具體什麼目的,我們目前可知的是此後鄭和分別又在永樂五年、七年、十年、十四年、十九年進行了五次下西洋活動。幾乎是沒有什麼停頓,往往是剛從海外歸國沒幾年就馬上再次出發。這六次下西洋最遠已經到達非洲東海岸,逐步形成了一支擁有幾十艘大寶船,二萬多人的遠洋航海艦隊。
成祖駕崩,遠航停頓其實下西洋活動並非戛然而止,在公元1424年,明成祖駕崩,明仁宗登基,他在八月份的即位詔書中就明確表示停止進行下西洋活動。因此鄭和下西洋活動進入一個停頓期。
但是鄭和率領的這麼龐大的艦隊如何安排呢?明仁宗想到了自己喜歡的南京,想要把京師又遷回南京的明仁宗命令鄭和率領艦隊到南京駐防,鄭和也就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南京守備太監。
宣宗重啟“下西洋”明仁宗在位時間不長,繼位的宣宗皇帝在某種意義上延續了許多仁宗時期的政策,但是在下西洋這件事上,宣宗從一開始的堅持仁宗朝的政策,到1430年又命鄭和再次率艦隊下西洋,於是停頓了六年左右的下西洋活動重啟,這也就是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鄭和本人據說死在了返航途中。
1434年,宣宗皇帝再次下令進行遠航,由鄭和的重要助手王景弘負責,但是這次航行只到了南洋各國,範圍較小。這也是明初的最後一次“下西洋活動”,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明英宗正式下令停止“下西洋活動”。
“下西洋活動”停止的原因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下西洋活動”並非戛然而止,而是有一個漸進式的停止過程。從明成祖去世後,“下西洋活動”就進入低谷,一度陷入停頓,雖然在宣宗朝又重啟並進行了兩次遠航。但是終究還是在英宗皇帝登基後徹底停止。那麼其原因何在呢?
在位皇帝的變更,導致國家戰略的調整是根本原因。其實從上述背景和歷史過程可以看出,明成祖去世之後,實際上這種遠航活動就已經被明朝政府拋棄。因為明朝的國家戰略已經進行了調整,從明成祖時期的開拓擴張進取的戰略轉入收縮保守加強內部統治的戰略。明仁宗登基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無不帶有這種烙印。因此作為明成祖時期擴張政策的典型代表“下西洋活動”被明朝政府拋棄就顯而易見了。
下西洋的目的基本已經達成:除了找尋建文帝這個目的之外(如果“下西洋活動”真的含有這個目的的話)。“下西洋活動”的目的可以說基本上都已達到,明朝的國力和正統性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宣揚,而且沿途各國紛紛來朝也極大的滿足了皇帝和明朝政府營造“萬國來朝盛世景象”的需求。既然目的基本達到了,那麼明朝皇帝停止這項活動就不難理解了,但是我們注意到,宣宗皇帝時期又重新啟動了這一活動,而且宣宗皇帝其實也奉行仁宗時代的收縮政策,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依然是為了宣誓皇帝和明朝政府的權威,因為奉行收縮政策,明宣宗時期在安南(今天越南)的統治被推翻,這是宣宗朝很沒面子的事情,因此宣宗皇帝才又重新採用祖父永樂皇帝的老辦法,重啟“下西洋活動”來宣揚國威。
連年的遠航耗費巨大:“鄭和下西洋”不同於後世歐洲人開展的“大航海活動”,明朝的“下西洋活動”是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奉行“薄來厚往”,死抱著“天朝上國”的牌坊,不遵循等價交易的“經濟原則”。因此導致連年的遠航活動耗費巨大,引發了明朝中央政府的經濟危機也引起了朝廷文官政治集團的不滿。
文官政治集團的敵視:明朝永樂皇帝之後,文官政治集團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仁宗、宣宗兩代皇帝開始使文官政府得到更穩定和有效的執行,因此文官政治集團的利益訴求開始日益凸顯。下西洋活動有兩個致命的標籤遭到文官集團的敵視,一是“下西洋活動”被定義為皇帝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尋求奇珍異寶滿足個人奢欲的行為;二是“下西洋活動”一直是掌握在宦官手中的,前面的鄭和是宦官,後面的王景弘依然是,這些宦官不僅代表國家出訪而且掌握幾萬軍隊。這種情況在文官集團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在明成祖死後,文官集團對下西洋活動可謂視為“眼中釘”,仁宗登基詔書中迫不及待的宣佈停止,宣宗死後,英宗登基又馬上下令停止,這些情況的背後實質上都是文官集團的作用。
-
8 # 圖文繪歷史
鄭和的下西洋活動為什麼嘎然而止,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分析,一是下西洋活動的終止很大原因是2個關鍵人物死了,一個鄭和,一個明宣宗朱瞻基;二是下西洋活動並沒有真正嘎然而止,鄭和死後,新皇帝登基,曾有一支船隊第8次下西洋,帶隊者是大名鼎鼎的當年下西洋二號人物王景弘,細心梳理可以發現,長達近30年的下西洋真實目的就是找建文帝,《明史》裡面整的都是虛的,而以找建文帝為結論來反推,問題迎刃而解。
圖中身穿蟒袍者,被流傳為鄭和像。《明史》記載,鄭和從朱棣到朱瞻基時期,歷經3代帝王共28年,7次奉令下西洋的目的是“欲耀兵異域,示中華富強”,翻譯過來就是出海炫耀大明帝國富裕強大,出去炫富去的,但是炫富用得著這麼勤便嗎?1407年鄭和第一次去剛回來屁股沒坐熱,又奉命出去了,1409年第二次剛回國沒2個月,又被派出去了,1412年回國鄭和回老家掃了個墓,沒幾天又被攆出海了,1415年鄭和回國,1416年就跟著南洋各國使者一塊兒又出海了,這玩意兒是不是太勤快了,感覺出海的頻率不像是去耀武揚威,而是有急事要辦,出海幾次重複那些地方,是找東西還是找人的?
圖為江蘇省太倉市劉家港鄭和下西洋起錨紀念地。如果按照《明史》“欲耀兵異域,示中華富強”為由下西洋,第一次去就被爪哇國殺了170多人,有兵勇有隨行人員,結果是鄭和原諒了爪哇國,和平離開了是非之地。爪哇就是個袖珍小國,連大明帝國小指頭都算不上,鄭和出去代表大明帝國耀武揚威的能受得了這氣?示我中華富強的能不為170多名大明子弟討公道?奇怪的是忍氣吞聲的沉默了,所以壓根就不是出來搞外交的,就是來找人的,情況沒摸清楚,不敢惹是生非。
圖為鄭和下西洋路線。1433年,鄭和第7次下西洋時,死在了路途中,船隊返航,《明史》記載在下西洋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鄭和去世後,找不到能組織大規模船隊的能人,所以下西洋停止了,這又是矛盾的,因為鄭和去世不久,第8次下西洋開始了,帶隊的是鄭和下西洋二號人物宦官王景弘,他5次跟著鄭和下西洋,第7次就是他帶隊返航的,有豐富航海經驗下西洋的能人是有的,王景弘帶隊第8次下西洋去了南洋各國,而真正讓下西洋驟停的是皇帝的父死子替。
鄭和有7次下西洋,王景弘也有6次下西洋,對於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功績也有王景弘一份,圖為王景弘故里。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死了,他是朱棣的孫子,從朱棣篡位以來,啥事都辦了,就是翹下皇位的正主兒建文小侄兒沒影子了,全國大地錦衣衛撒下去沒任何訊息,南京離海那麼近,真有可能逃海里去了,建文小侄兒找不到,自己皇位就有危險,於是打著外交的幌子滿世界尋人,尋了幾十年,自己死了兒子接著找,兒子死了孫子接著找,現在孫子朱瞻基也死了,繼位的朱祁鎮還不滿10歲,政權掌握在這幫重臣手裡,這下好了,以前皇帝非要找,只能勞民傷財的去折騰,現在咱說的算,掰指頭算算,建文帝在世也快60歲了,就算找到了還能翻起什麼浪,支援他的那幫老臣早死完了,所以根本不用找,再者都找了幾十年了,找到找不到沒任何意義,於是幾位內閣輔臣停止了下西洋所有活動。
-
9 # 坐古談今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成為統治主體,朱元璋和朱棣都屬於人堆裡爬出來的皇帝,對儒家思想只是利用,不會被它控制。但是朱棣後的宣帝則不一樣。
同時,因為下西洋鄭和在宦官中的地位也越來越低,最終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儒家官員否定了。
(1)朱棣的死代表中國最後一位具備世界心懷的封建帝王離世。鄭和死前就已經被朝廷內部官員認為是宦官亂國的代表,數次下西洋所費太多,人員病故數千人。其實,鄭和是否病死都不重要,關鍵是時代變了
朱棣和朱元璋不同,朱元璋作為南方漢人的代表對北部邊疆是受南方人的錯誤歷史觀念影響的,例如朱元璋就認為北平非中國故土,這是受北平被少數民族政權佔據五百多年影響。
朱元璋是有南對北歧視思想的,但是作為皇帝,為了自己的江山,到洪武中後期朱元璋已經初步改掉了這一錯誤。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跟隨徐達鎮守北平,作為藩王長期在北平接受北方文化特別是遊牧文化影響,其思想已經超越單一的農業文明,更加像元朝的世界級證券靠攏。
所以,他派遣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宣告大明代替大元成為世界之主。世界各國應該忘記大元,向大明臣服。
(2)明宣宗生於在朱元璋末年,儒家主體地位基本定型時期
明宣宗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從小到大既沒有經歷過戰爭,又沒有真正的權力鬥爭。所以,儒家思想教育在其身上最容易紮根。
儒家思想植根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屬於內斂文明,對於利於種植的地方和事情就比較關注。同時反對戰爭、反對奢侈浪費,對對外交往也不熱心。
儒家文明則更尊重尊卑秩序,反對宦官主張皇權,以儒家治國為基準。所以,反宦官鄭和是必然的。
由此,朱棣一死儒家官員對鄭和進行打壓是很正常的。
(3)鄭和在宦官系統中被排擠在外
與此同時,鄭和長期在外,與朱棣的關係越來越遠,這就造成鄭和遠離權力中樞、遠離他的權力基礎:宦官群體。
例如朱棣在位時,內官監是太監之首,鄭和長期在外,其他衙門、內官監內部勢力增長都是他無法掌握的。所以,司禮監等地位上升,內官監權力下降。
在此情況下,鄭和被否定就很正常了。
-
10 # 庭州行者
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件比較具有轟動性的事件。當時,建國只有半個世紀左右的明帝國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經黃海,南海然後一路向西,穿越印度洋,與沿途的諸多國家,部落進行文化交流,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南亞,西亞甚至北非東非一些小國紛紛派遣使者,進入明朝的都城北京朝貢,一時間,大明帝國的統治之下,呈現出了“萬國來朝”的繁榮景象。
然而,明成祖朱棣既然想要收穫輝煌,那麼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些代價,可以說是影響深遠,甚至直接影響到了明王朝在接下來的二百餘年中所採取的發展戰略。
朱棣登基之時,明朝內部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盛世”。靖難之役中,北京——山東——江蘇一線的社會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田畝荒廢,百姓流離,經濟凋敝。但朱棣似乎並沒有體量這些,他決議將帝國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因此需要沿大運河一線進行大的工程,工程所需要的民夫,自然由沿途各地的百姓充任,而沿途地區,恰恰就是遭到戰爭破壞最為嚴重的地。
故,因為此事,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不斷。
在朱棣進行遷都工程的同時,他又在同一時間向蒙古和安南發起戰爭,此舉則又損耗不少民力財力,以至於朱棣第五次北征的過程中,戶部尚書便上書朱棣,告訴他國庫已經不能支援他的軍事行動,希望他罷兵。
在國內進行這巨大損耗的前提之下,朱棣派遣鄭和六次下西洋,宣揚“大明朝天威”,引導諸多使節前來朝貢,以持續自元朝以來中國對於亞歐非廣大地區的影響。但朱棣的明朝,無論是在疆域上,還是開放程度上,都不如元帝國,因而這種“萬國來朝”的局面實際上並沒有持續很久。
反而,因為朱棣在這個過程中的“厚往薄來”,造成了明朝財政危機的進一步加劇,六次下西洋,不僅沒有能夠溝通明朝與亞歐非各地的民間自由貿易,反而加劇了明王朝官方對於明間貿易的管控,此可謂是捨本逐末。
總之,在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過程中,對於明朝國力的損耗極大,再加上朱棣的一系列工程和遠征活動,使得永樂後期社會已經呈現出了凋敝之象。朱瞻基繼位後,再次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在返回途中病死,此後朱瞻基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休養生息,採取了全面收縮的保守對外戰略,停止一切主動的軍事行動,輕徭薄賦,以收拾祖父留下的爛攤子。劉大夏等人燒燬航海所需的一切工具和文字記載,自此下西洋徹底停止。
劉大夏等人為何要毀掉鄭和下西洋的一切工具,甚至連記錄也不放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鄭和下西洋是由皇家主導的行為,而不是由明朝官方主導的。下西洋的主要負責人鄭和,是一位宦官,整個下西洋過程,幾乎看不到外朝官員的參與,而下西洋所帶回來的奇珍異寶,也都歸入了朱棣的內怒而不是國庫。換言之,這是一次完全架空文官的皇家尋寶行動,文官對此自然感到不滿。
因此,在重用文官的朱瞻基主政後,下西洋行動徹底停止。
-
11 # 鐵錘文史
鄭和七下西洋,前後經歷30多年,橫跨三個皇帝,一時叫停一時解綁,風波迭起,原因複雜。
用戛然而止來形容並不確切,因為反對鄭和下西洋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止。
鄭和下西洋第一次按下暫停鍵,是永樂皇帝在位的時候。永樂十九年陰曆四月,遷都之後,三大殿失火,損失慘重。古代人信奉天人合一和人禍天災關聯之說,認為這是老天降災提醒永樂皇帝,工作有失誤。
皇帝再牛掰,也要怕老天,裝怕也得裝一下。
於是朱棣召集大臣開了個意見徵求會,與會同志一致認為皇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引發上天大老闆降災人間,朱棣表示聽取大家建議,採取輕徭薄賦政策減輕民眾負擔,同時叫停被批評好大喜功的樓堂館所建設和海洋航行計劃。
這是鄭和下西洋活動第一次被暫停。
火燒大殿只是一個導火索,實際上航海活動被叫停,主要還是因為航海活動遭遇了兩大困境。
第一個困境,國家沒有錢了。
大家都清楚,朱棣是造反奪權,把侄子滅掉坐的天下。天下人當面不講,背後罵個不停的。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巴,朱棣一定要奮發有為,建功立業,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朱老四才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比那個軟蛋大哥和軟耳朵根子的侄子要強100倍。
一個皇帝怎麼樣才能建功立業呢?當然是南征北戰和大搞建設,以專案為抓手,在自己的疆域裡面改天換地給老百姓一個月月有變化,年年有進步的感覺啦。
於是朱老四八面出擊,同時開展了八大專案:開通大運河,遷都建陵、營建大報恩寺和武當山、南征北伐、西洋遠航。
這8個專案,隨便哪一個都是名副其實的吞金獸,而且前後戰線長達近20年,大明王朝再有錢,也架不住八面漏風啊。
第二個困境,鄭和下西洋,乾的是虧本買賣。
鄭和下西洋,也不是夕陽紅旅遊團,實打實是要和沿路的國家做生意,搞貿易交換的。鄭和帶著真金白銀和瓷器絲綢這些外華人喜歡的中國物產,跟外華人交換,可是,我們的三寶太監帶回來的是什麼呢?主要是五類產品,第一類,貓兒眼祖母綠之類的西洋珠寶;第二類,手巾手帕之類的罕見外國紡織品。第三類,硫黃青鹽蘇合油之類名貴藥材;第四類,胡椒,檀香之類香料;第五類,犀牛鴕鳥長頸鹿之類珍稀動物。
你一定感覺出來了,鄭和帶回來的這些東西,用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兒,不會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多少推動力。
而且這些玩意帶回來就收進了皇宮大內,跟老百姓沒關係,可是航海的財政預算,那可是一筆天文數字。
成化年間,劉大夏的那句話非常具有代表性:
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
如果你是一個老百姓,遇到這樣的事情,是不是也要提上二毛錢意見?勞民傷財帶回來一船亮閃閃的玻璃球,對民生有何幫助?
等到永樂皇帝死掉,仁宗皇帝繼位,馬上就前面叫停了老爹的折騰工程。航海計劃全面叫停。
仁宗皇帝這麼多,有好幾個原因。第一個,爺兒倆原本就有矛盾,為啥呢?因為朱棣不喜歡老大,喜歡老二,起兵造反的時候二王子跟著老爸出生入死打過很多漂亮仗,老大當時就呆在後方管管後勤而已。
坐天下後朱棣好幾回跟大臣商量要換太子,後來被一幫老古板給否決了,只有作罷,可是就是對老大不親。現在老大上臺,肯定要清算老子的瞎折騰工程。
而且,大臣們也不喜歡航海計劃。覺得這是勞民傷財的花架子,把家裡面的事情辦好,比到處宣揚國威香多了。
鄭和下西洋,最後一次,是在明宣宗上臺之後的事情。宣德年間的事情。
為什麼又會重新啟動這個專案呢?
第一,明宣宗跟爺爺朱棣關係好,也想恢復當年萬國來朝的宏大景象。
第二點,經過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朝廷有了一點錢。有錢才敢折騰,所以這才有了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
等到宣宗去世,年幼的英宗繼位,一群輔國大臣和老太后都是傳統的守成思想,把耗費巨資出海當做蛇精病才會乾的蠢事,一紙禁令,徹底斷絕了揚帆出海的希望。
所以說,中國的大航海時代,是和當時掌權者的個人特點息息相關的。有宏圖大略的朱棣,就會有大航海的胸襟和魄力,到了後面的孱弱後人,自然選擇了龜縮保守。
無非如此。
不單單一個航海的命運,放眼到今天,許多家族企業為什麼就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不就是因為企業第二代沒有開創者的雄圖大略和敢於冒險的可貴精神嗎。
什麼哈佛回來的,什麼沃頓回來的,沒有凌雲壯志,指望小心翼翼抱著金山能混個天長地久,那和道光皇帝有什麼差別呢,結局也不會有差別的。
回覆列表
大名鼎鼎的“鄭和下西洋”目的有五個:宣揚明朝國威、擴充套件朝貢貿易、尋找失蹤的建文帝、迎佛牙、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絡。
明朝建立前後,倭寇猖獗,邊患頻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朱棣奪得帝位後,希望四海賓服,便試著開放海禁。豈料這一來卻讓日本浪人鑽了空子,如潮水般湧來。“倭寇”勢力漸大,越鬧越兇,甚至有時候明朝官軍都不能敵。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隻,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死亡。尋寇蘇州府松江府諸處。”日本浪人僅憑十幾只木船,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如入無人之境。“鬼子”進村,燒殺淫掠。中國百姓避之不及,紛紛逃難。必須指出的是,明朝所謂“倭寇”,與後來大舉進攻中國的日寇不同,不是政府正規軍,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海匪。就像21世紀的索馬利亞海盜,索馬利亞政府也奈何他不得。儘管如此,明成祖朱棣還是決定採取中國傳統“告御狀”方式,將官司打到國外。於是,“鄭和下東洋”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先於“下西洋”發生了。永樂二年,即1404年,鄭和督師10萬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出使日本。 那麼鄭和下東洋的主要使命是什麼?《明史·戎馬志》記載,只做了兩件事。
一件,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
二件,“許以貿易”。雙方簽訂《堪合貿易條約》,“堪合”乃明朝朝廷頒發的執照簽證。日本人在條約下,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資財等等,儘可以透過“合法途徑”,而非“野蠻打劫”地拿走。
此時日本,懷義王已經作古。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明史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這個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眼見明朝大隊人馬押送著大量寶物到訪日本,也不在君臣禮儀虛名上較勁,遂象徵性地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並接受了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嚮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