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米八2022
-
2 # 蘭臺記史
清朝末期,我們知道當時清朝一直被外國列強不斷的蠶食。整個國家一直受外國欺負。但是腐朽的清政府並不是無作為的,也做了好多的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派留學生到外國去留學,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最後引進進來。而清朝最後的時光,出現了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喜歡去日本留學。而去歐美的國家人數比較少,這個可以說非常的奇怪。我們看一下具體的原因。
第一,日本當時比較發達。說日本當時發達是相對於清朝講的,和歐美的國家相比起來,日本還是比較落後的,只是一個暴發戶。但是相對於清朝來說確實非常發達。而且日本離我們比較近。
第二,日本的國情和我們非常的相似。都是經歷了幾百年的閉關鎖國,突然被西方國家被迫開啟國門。然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是日本卻迅速的崛起了,不僅打敗了清朝,還打敗了歐洲列強沙俄。所以說我們非常好奇日本的崛起迅速的原因。而且國情一樣,可能更方便自己學習。
第三就是當時日本是中國革命的中心。當時孫中山就是在日本建立了同盟會的革命中心。去日本的留學生大多數都是革命黨,比如蔣介石、秋瑾、汪精衛等等都是的。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一點,去日本路費較少。日本的消費雖說高,但是相對於去歐美來說是非常的便宜,而且路程比較近,來回的都比較方便。金錢真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
-
3 # 墨上小述
把目光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條件下,當時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飽受列強蹂躪,而鄰國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迅速的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中國跟日本又同屬於東亞文化圈。大概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有下面幾點
一:鴉片戰爭失利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
二:甲午戰爭失利。
甲午戰爭的失利刺激了當時的國人,讓當時的有識之士開始正視這一對手,國人以為日本的勝利,是因為實行教育和法治改革有所成效,強大了日本國。
三:留洋日本成本較低
因為地理位置較近,如下圖所示,到日本留學的路費要低於歐美。同時,日本的生活費用要比在歐美生活所需費用低得多,看一些資料顯示,在當時中國國內某些學校就讀的費用,有時甚至都能跟留學日本費用相當。就像現在國人在東南亞某些國家旅遊,所花費的錢,甚至比在國內一些地方旅遊花費的錢要少。
四:學生留學救國熱潮的推動
當時的中國被帝國列強劃分為有自身利益的各自的地盤,包括歐洲各國,美國,俄羅斯,以及同一文化屬性的日本等國,中國人漸漸的感覺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當時的有識之士迫切的尋找救國辦法,振興中華。
五:明治維新後日本的進步
透過明治維新,日本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中國層出不窮的有識之士也看到了這一點,進而更多的人去學習,包括魯迅,周恩來,蔣介石,黃興,蔡鍔,陳獨秀,郁達夫,秋瑾,李大釗等等史上的風雲人物,都與日本有過交集。
-
4 # 魚羊史話
首要原因當然是日本好,好才有人去。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制定四大政策。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就變成了亞洲一流強國。而又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中國。這一敗,激起了我國知識分子的救亡圖存之心,於是在甲午之後,中國掀起了第一波留日潮。這段時期人們主要是想去日本一看究竟,曾經被我們認為的彈丸小國,是如何一躍成為亞洲第一,我們為何會被他用了區區就好就打敗了。
二十世紀初,第二波留日潮掀起。前期主要是有革命黨人身份的學生和革命家。以及一些因為傳播進步思想而被政府通緝的人。比如孫中山,梁啟超,康有為,汪精衛等人。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這時候的日本,是在暗地裡支援中國革命的。例如孫中山就和日本黑龍會以及犬養彥等人很熟。正式日本政府為他們提供政治庇護,所以才有很多的革命者流亡或出走日本。
-
5 # 谷老師
甲午戰後,特別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後,中國掀起一個出國留學的熱潮。清朝末年,中國在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大約有1萬人,其中8000人留學日本,為什麼大部分留學生去日本的?
第一,中國留學生去日本留學費用低,不用說中國留學生去歐洲和美國路途遙遠,在這些國家學習生活,吃穿住行等的費用是日本的三四倍,這就迫使中國留學生首選日本。
第二,清朝末年,面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的失敗,清政府決心進行政治改革,向日本學習,實行君主立憲制,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清政府積極推動中國留學生去日本學習,並提供優惠政策。
第三,日本政府圖謀佔領全中國,需要一大批漢奸爪牙。因此日本政府制定政策,積極吸納中國人到日本留學,學習日本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知識,培養對日本的親近感,以圖將來中國留學生為日本政府所用。
-
6 # 小義老師扯歷史
日本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跟中國同屬東亞,人種相同,文化相近,且日本明治維新後各方面都是資本主義社會,日本有與中國類似被侵略的歷史而後變法圖強,所以中國留學生願意選擇日本留學。
另外一些小原因,比如去日本費用較低,日本留學也被清政府認可接受,生活習慣類似,日本學校鼓勵等。
-
7 # 京虎子
當時留洋是社會潮流,有點錢的紛紛送孩子去留洋,主要是留學日本,1905-1906年間留日學生在8000-10000人之間。
之所以大多數人留日,是因為日本好去,而且靠留日熱來賺錢的大有人在,慫恿了大批的人留學日本。來到日本後,很多留日生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沒有學到多少正經的學問。即便是在正規學校留學的,也因為學期較短,沒學到多少國外先進知識。
清廷也清楚這種情況,從1904年開始籌劃歸國留學生考試。1905年清政府舉行了第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但因為資訊不暢,知之者有限,結果只有部分留日生參加了考試,金邦平等14人考中,分別按考試成績授予進士、舉人等出身,使得留日生得意洋洋。
1906年清政府修訂了《考試遊學畢業生章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二日舉行新一屆遊學畢業生考試,這是科舉廢除後第一次舉行留學生考試,儼然科舉制的替代制度。
這次遊學畢業生考試世人皆知了,參加的人很多,一共錄取了32名,這32人分最優等、優等、中等三級,最優等8人授予進士出身,其餘授舉人。
0該屆八進士陳錦濤、顏惠慶、謝天寶、顏德慶、施肇基、李方、徐景文、張煜全,七人留美,一人留英,其中只有一人有短期留日經歷,證明留美留英的有真才實學,留日的水平相比之下還是有差距的。
-
8 # jhonyoo
留日的時間節點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晚清政府從1896年開始派遣留日學生,之後逐漸增多。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幾點:
第一,清政府洋務運動害怕全盤西華,終止了官派歐美留學,進而轉向文化相近的日本。從1872年開始,為了推進洋務運動發展,晚清再曾國潘、李鴻章、容閎等人的主持下開始向美國派遣留學生,到1881年,共派遣3批。期間興辦兵工廠、船政學堂等,需要學技術學軍事,派遣留學生到歐洲英德法等國學習。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擔心留學生受資產階級革命影響全盤西化,終止了歐美留學。而日本歷史上一直和中國文化相近,因而在甲午戰後,轉向日本派遣。
第二,日本的改革並強大,吸引了晚清政府的注意。日本明治維新後,從一個跟中國一樣被侵略的半殖民地國家,一躍成為軍事強國,讓晚清政府特別是君主立憲制觀點的人認識到,可以向日本學習。
第三,確實是可以省不少費用。日本路途近、文化近、傳習易。不僅對官派有巨大吸引力,對自費留學生來說,更是容易了。
第四,科舉制的廢除,讓知識分子斷了入仕的路。1901年晚清新政廢除科考,後來宣佈實行留學生考核,透過考核可以給予功名當官,使留學成為知識分子走上仕途的唯一希望,因此,除了少量的官派留學日本外,大多是自費留學生選擇了比較容易的日本留學。
第六,清末新政需要大量人才,特別是編練新軍、發展現代工商業等。而日本軍事力量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後,讓晚清政府刮目相看。很多人往往自費都去學習,比如蔣介石、閻錫山等。
-
9 # 安平144796971
清未民國,大多數人留學東洋,是因為日本原為弱國,經明治維新後,富強起來,打敗了體量比它大得多的中國,也打敗了西方列強俄羅斯。中國向打敗自己的強者學習,師法東洋,所以那時外出留學的大多數,造擇留學日本。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在晚清的時候,由於飽受打擊,讓中國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後。也就在這時候,中國興起了一場“留洋”的熱潮。不過,在選擇留洋國家的時候,卻有些讓人不太理解。為什麼呢?
(網路配圖)
比較而言,歐美國家肯定比日本要先進得多,畢竟他們都有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各方面發展都比較成熟,也積累了更多的發展經驗。而日本是從19世紀60年代搞“明治維新”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完全像個暴發戶。再說了,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給予了中國多麼沉重的打擊。而且此後,日本還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一副要把中國完全滅亡的樣子。
也就是說,中國人當時對日本是充滿深仇大恨的。而且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深仇大恨,遠遠超過歐美等國家。畢竟在中國歷史上,歐美等國家和中國的交集並不多。而日本則多次和中國發生摩擦,多次侵略中國(或者試圖以侵略朝鮮來侵略中國),但是他們沒有一次陰謀得逞。而清末甲午戰爭,一個“蕞爾小國”,竟然把“上邦大國”的中國打得那麼慘,中國人內心的憤恨感,顯然是強過英法等歐美國家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國還要把大量的留學生派到日本去呢?
我認為,之所以要派留學生去日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慮。
其一,日本在短期內迅速崛起。日本從19世紀的60年代才開始明治維新,到90年代就已經強勢崛起,並打贏了甲午戰爭,前後不過30年的時間。
由於時間很短,這對於晚清時期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如果中國也能像日本那樣,只需要幾十年的改革發展,就能成為世界一流強國,那該有多好。就算不能迅速成為世界強國,只要別人不敢再來欺負,不用割地賠款,能挺起腰桿做人,那已經心滿意足了。
雖然說,中國當時存在的問題,比日本人多多了。當時的中國人也明白,短期內,中國不可能解決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問題,但是,日本這種短期快速成功的效應,對當時的清朝來說,確實是一劑興奮劑。所以,當時的清朝人對日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甲午戰爭)
其二,日本的情況與中國相似。日本與中國有許多非常相似的地方。
比如地域相似。日本和中國都處在東方,這一點和歐美國家是不一樣的。日本雖然是島國,但是中國也有非常長的海岸線。日本可以發展海洋經濟,中國也可以發展海洋經濟。日本處在東方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能夠崛起,中國也同樣能夠在這樣的地方崛起。
比如文化相似。日本和中國都是受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薰陶,並發展起來的。日本最初只是奴隸制國家,和中國接觸不多。但是從唐朝發生白江口大戰以後,日本就一心向中國學習,整個唐朝時期,日本連續19次派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來學習,中國文化強勢進入日本。以至於當時包括辜鴻銘在內的學者還認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日本比當時的清朝做得更好,日本文化更能代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根魂。
日本文化既然和中國文化很相似,日本近代工業革命能夠在那種文化上發展起來,中國近代工業革命,也能在那種文化上發展起來。
比如起點相似。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和中國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王朝國家,都受到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侵略。日本在那個節點上,向西方開放,學習西方,很快就成為強國。中國雖然遲了,並不是最好的節點。但是“亡羊補牢”,也不算太晚。
(明治維新)
其三,留學日本開支小效果大。當時清朝是相當窮困的,公派留學生,花費也不是一個小數字。相對來說,去日本留學,花銷比去歐美留學小很多。
前面我們也說了,去日本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如果效果明顯花銷又很小,肯定是願意選擇日本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因此,當時去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特別多,同時也產生了魯迅、陳獨秀、蔣中正、汪兆銘、陳寅恪等非常多傑出的人物。對把中國從災難深重之中救出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近代史》等)
-
11 # 薩沙
其實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便宜。
眾所周知,去歐美留學費用是非常高的,絕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
無論是官費還是自費,在歐美國家生活就是很大的開銷,更別說還要上學。
當時歐美國家的生活水平很高,花費也高。
中國最早去美國的留美幼童,每人每年花費高達一千二百兩,即每月一百兩銀子。這每月一百兩中,二十兩是“脩金”,就是學費,八十兩是食宿零用。
以購買力計算,那時的一兩銀子至少相當於2019年的五六百元。這樣算來,一個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一年一千二百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70萬元。這真是一大筆錢。
但年民國時期一群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去了法國後帶去的錢根本堅持不了幾天。
雖然做工也有一定收入,但仍然是比較拮据的,主要是法國生活成本很高。
他們在法國,平時多隻吃麵包和牛奶。
在我們看來,麵包牛奶可是好東西,當時1萬個中國人未必有1個能夠吃到。
然而,在當年麵包牛奶就是法國最廉價的食物。
他們養成了習慣以後,這些人晚年後還託人去法國購買羊角麵包。
相反,去日本花費就低太多。
一來日本生活費很低,因為畢竟國家不發達,老百姓還不富裕。
二來去日本旅費也便宜,坐船不過幾天時間。到長崎最便宜的三等艙才六銀元。而到美國的最差船艙的船費,都要上百塊銀元。而且學費也低廉,一些學校受中國學生甚至免費。
比如魯迅去仙台的醫學專科,因為之前沒有外國人,竟然將學費都免除了。
便宜是最主要的原因。
摘錄一段資料:
以日本當時最著名的私立大學早稻田大學為例,1905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留學生章程》記載,專為中國人設的“清國留學生部”預科學費為每年日銀三十六元,本科學費是日銀四十八元,如果繼續上“大學高等預科”和“大學部”,清朝留學生與日本學生繳同樣學費,各分三期,高等預科總計日銀三十七元五,大學部日銀三十三元。
當時,日銀兩元相當於華銀一元,即七錢白銀。也就是說,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的學費,最貴也不過每年十七兩銀子!比起歐美留學的每個月學費二十兩
第二,國情比較接近。
中國和日本很相似,很多方便比較接近。
正常來說,去日本學習是比較容易適應環境的,去歐美就不同。
魯迅去日本學習的時間並不長,就迅速融入日本環境,有一群好朋友,還有幾個不錯的老師。
魯迅的兩個弟弟都娶了日本媳婦。
同時,因為中日都在改革,日本改革更快一步,在日本學習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
12 # 茶煙裡
日俄一戰中日軍獲勝,第一次亞洲黃種人戰勝了白種人,刺激了積弱的中國政府,決定派人去日本出國學習。
當時是科技學西方,軍事學日本。
其實就和現在有些人去日本留學一樣,就是費用低,文化有相通的地方。
當然,日本政府也出於自己的目的,主動吸收了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好在中國培養親日勢力。
-
13 # 志勇中國說
這還用說嗎?去日本便宜唄,離得近,路費也少。再者說日本是二鬼子,他可勁要,能要多少錢,蠻夷之地的倭國,他糊弄不了多少銀子, 大清國的錢給多了他都裝不下,都是亞洲人,也好說話,吃飯啥的,大白菜呀,鹹菜絲兒啊,黃瓜蘸醬啊,魚香肉絲,宮爆雞丁啥都有,你要是點兒好的話,還能吃上黃燜雞米飯,米飯管飽,你要是想舒服的話,點個外賣,安倍晉三就給你送過來了,吃的也可口,有啥事說回來就回來了,請假也方便。
-
14 # 歷史軍魂
自19世紀以來,中西文化發生了衝突。由於西方世界具備了近代文化,相比之下,我們是比較落後的。因此,近代中國的根本問題是如何近代化?
地主階級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中體西用”,具體實踐就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期間,清朝派了一批幼童赴美留學。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中國的留學生多數選擇去日本留學,原因是什麼呢?
一、里程近、花費低。
中國早期的留學生都是官派的,而自己花費去歐美留學這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夠支援得起的。到了20世紀,中國早期的共產黨都是去法國留學採用的是勤工儉學的方式,即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如小平同志曾經就在法國的雷諾公司打過工。而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距離非常近,雖然也要坐船,但是與到歐美相比,可以說是非常近了,可以省好大一筆路費。
二、文化和飲食相近
日本屬於儒家文化圈,主食為米飯,這和中國很相似。到日本留學,雖然不會日語,但是日本是使用漢字的,中國人都認識其文字。而留學歐美,首先遇到的就是語言和飲食問題。
最後一點才是最重要的。洋務運動中國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日本明治維新時全面學習西方,最終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西方國家的侵略,透過甲午戰爭打敗了中國。日本與中國的國情類似,既然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能夠變得強大,那麼透過學習日本來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是當時留學生的根本目的。
-
15 # 蕭武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在三國干涉之下,被迫把已經佔領了的我國領土遼東半島又交還給了清政府,讓日本重新認識了國際規則,也認識到了日本在歐洲列強眼裡,仍然不是自己人,所謂的脫亞入歐其實沒有可能,在歐洲列強眼裡,日本始終是一個亞洲國家,也就是一個可以欺負的國家。
此時,日本在國際上其實是比較孤立的。日本經過反思之後認為,這是歐洲人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偏見所致,日本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自己是黃種人這個事實。所以,日本一度出現了一個扶持清朝的熱潮,鼓勵中國走日本的道路,變法自強,成為具有國際性的大國,一起對付歐洲的白人中心主義。
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在甲午戰爭的戰敗中也被宣告失敗,迫切的要尋找新的出路,國內鼓吹效法日本,變法圖強的呼聲也很高。所以,日本認為應該重視這個潮流,幫助中國及早進行變法,然後和中國一起對付歐洲。而要做到這一點,日本人認為,必須要主動推動中國人到日本來留學。
因此,不是中國主動提出要去日本留學,反而是日本在這件事情上態度更加積極。日本除了積極在北京透過各種渠道推動之外,還在各地督撫中大力尋找合適的物件來進行遊說,同時從上下兩個方向推動中國派學生到日本留學。而這其中,被當成重點公關物件的就有時任湖廣總督的晚清名臣張之洞。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張之洞效法日本福澤諭吉,寫了著名的勸學篇,提出了中體西用的主張。雖然說張之洞在講中體西用,但中體只是掩護,西用才是關鍵。因為當時很多國人認為,歐洲雖然船堅炮利,但畢竟是蠻夷,無君無父,朝廷也擔心留學生太多,會使歐洲無君無父的那套政治理念傳進來。張之洞本人是著名理學家,所以他的這個提法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不少人的這種顧慮。
為了推動中國派遣留學生去日本,日本除了透過正常渠道進行遊說,還做了許多帶有賄賂性質的事,比如以各種優惠條件鼓勵和吸引當時對外形象比較開明的大臣把自己的子孫派到日本去留學。張之洞本人就把孫子派去了日本留學,還有其他一些大臣,尤其是滿洲王公貴族也派了不少人去留學。
不過有意思的是,多年之後,日本侵華期間,一些留日學生就變成了親日派,比如張之洞的一個兒子曾留學日本,後來他有兩個兒子做了漢奸。日本除了透過留學鼓勵和推動中國進行變法維新之外,還大力資助了當時已經在國內外廣泛活動的革命派,一些留日學生也是在日本留學期間變成了革命派,比如汪精衛,陳公博等人。
大量派遣留日學生的高潮持續了大約十年,從1895年開始,到二十世紀初進入高潮時期,最高潮時大約有五六萬人在日本學習,日本甚至還專門為中國留學生設立了一些學校,有些實際上是短期的速成班,為期很短就能畢業。當然,就和現在一樣,其中一些學校實際上就是賺中國人的錢而已。到1905年之後,這個高潮大體上結束。
從中國的角度看,這個過程也是有積極意義,也有負面作用。雖然培養了不少漢奸,但是日本當時已經翻譯了大量的歐洲著作,而日本文化上與中國更加接近,中國人學習日語也比學習歐洲語言更容易,所以傳播更加方便,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革命思想。這也是大量的革命團體能夠在日本成立的原因,也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做了人才儲備。比如黃興,蔡鍔,陳獨秀等人,就都曾留學日本。
-
16 # 江上孤舟
清朝末年為什麼留學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學,原因是什麼?在晚清時期,由於外國勢力的入侵,不少人就選擇出國留學。可奇怪的是,當時有很多國家可以供選擇,但是大部分留學生還是選擇去到日本留學。就當時看來,有不少國家比日本還要發展得好,為什麼這些人卻寧可去到日本呢?
這個理由有幾點。第一,日本離中國近。從地理位置上面來看,這個國家跟我們國家相距最近,去這裡最為方便。那時候又不像現如今有這麼多發達的交通工具,如果選擇去其他的歐美國家,在路途上就要花費很多時間,而且路費也很昂貴。再者來說,歐洲國家當時的生活開銷也比日本高,這樣一算下來,去這些國家留學的話,費用昂貴,少有家庭能夠承擔。但去日本就不一樣了,在日本花銷要相對少一些,很多留學生家庭都能承擔,那當然大家就寧可選擇日本。
第二,日本環境更適合國人。自古以來,日本跟中國的交往就比較密切,因此日本很多方面都和我們國家都比較相似,就連文字也有不少相同的。去到日本以後,感受到如此親切的生活環境,留學生們也能夠更快的適應。
第三,清政府的大力支援。由於甲午戰爭,清朝也是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們低估了日本。原來這一個小小的國家,如今已經飛速發展,早已經比清政府強大了很多。這樣的現實讓清政府明白,想要超越日本,那就必須要去學習他們的先進知識。所以,清政府這邊是大力的支援留學生們去日本學習。第四,日本這個國家自身也有亮點。日本自從過了明治維新之後,那可真的算是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國家開始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開始成長為世界上的強國。這個國家變強,意味著國家的各方面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其教育方面也有了突破。就在當時,日本就已經開始實行義務教育,這樣的先進思想是超越我們中國的。留學生們去其他國家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新東西,而日本有這些東西給他們,這些東西就是日本的亮點,吸引著留學生們前去了解。綜上幾點來思考過後,其實也不難理解當時為什麼有這麼多留學生願意去到日本了。畢竟在這個國家能學習新東西,花銷也算相對少,是價效比比較高的選擇。
回覆列表
留日原因包括:
一、甲午戰爭的失利
早期派遣的留學生侷限於美歐。而甲午戰爭的失利刺激了當時的中國人,也讓他們正視這一對手。所以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想法。
二、因為地理位置相近,赴日留學的路費低於美歐,而學費與生活費也較為便宜,所以費用便宜成為留學日本的優勢之一。
三、雖然他認為美歐是更好的留學選擇,但是日本可以作為當時中國人學習的主要目標,就好比去日本是讀本科,去歐美是讀研究生深造一樣,如果本科畢業就能很好的找到工作又何必去讀研究生了!
四、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這一舉措意味著傳統讀書人做官的道路已經徹底改變,而當時如火如荼的留學運動則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其中留日又佔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