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波博賽
-
2 # 魔眼觀世界
絕對是電視劇的誤導,韓信的死更多的是呂后莫須有的罪名罷了!韓信是一個帥才而不是一個政治家,不具備梟雄的條件.韓信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分封諸侯的王.已經達到了以後的生涯就是做好自己的王,管理好自己的屬國.能打打異邦開拓下國土就更好了.但是劉邦漸漸老去,韓信軍功太高,背後的政治家呂后也看到憑韓信對漢室的感情,呂家後期想獨權也是一大絆腳石,種種原因導致了韓信的悲劇.
-
3 # 高地之風
劉邦殺韓信的原因,總結起來是新仇舊恨加上防範於未然。
舊恨:
韓信在滅齊國之戰中,在齊國已經被酈食其勸降的情況下強攻齊國,雖然滅齊但有不聽劉邦號令的行為。
滅齊之後,劉邦正與項羽在成皋對峙,情況非常危機。韓信不但沒有立即派兵解圍,而是擁兵自重給劉邦提條件,劉邦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下封了韓信齊王后,韓信才出兵並大破龍且。
垓下之戰前,劉邦多路大軍在固陵圍困項羽,戰況膠著,劉邦命韓信增援,韓信又拒不服從,直到劉邦被迫增加其封地以後才出兵合圍項羽,最終項羽在烏江自殺。
新仇
楚漢相爭時,項羽大將鍾離昧在成皋、滎陽數次差點要了劉邦的命,劉邦對此恨之入骨。而韓信一直收留有勇有謀的鐘離昧,讓劉邦感覺動機不純。
防範
韓信因戰功封王時才不到三十歲,被降為淮陰侯時也才三十四、五歲。而此時劉邦包括劉邦的一幫手下如蕭何,周勃等人,都已經六十歲了。何況韓信被貶為候,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韓信年齡的優勢和軍事才能上的優勢,更加讓劉邦寢食難安,因此殺韓信成了劉邦必然的選擇。
有了這麼多殺人的理由,那給韓信安個謀反的罪名也就是例行公事了。
-
4 # 小凌說史
按照《史記》等文獻的記載,韓信是意圖謀反的,不過被人告發到呂后那裡去了,然後呂后就和蕭何設計誘殺了韓信。
其實不管韓信是不是真的謀反已經不重要了,對於一個被稱為“兵仙”的諸侯王來說,劉邦是十分畏懼韓信的,所以韓信如果不像張良一樣選擇功成身退,他的死是必然的。
西漢十年,陳豨謀反了,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去平定叛亂,要韓信前往協助劉邦,不過韓信託病沒有去。同時韓信暗中寫信給陳豨,讓他只管放心謀反,他在這邊暗中相助。於是韓信就和人商量準備把官府裡囚禁的犯人和一些服勞役的人釋放出來,然後發動他們去攻打呂后和太子。
不過這件事情被韓信的一位家臣的弟弟告到了呂后那裡去,呂后便和蕭何設計誘騙韓信前來,告訴他說劉邦平叛回來了,陳豨已經被誅殺了,大家都要來祝賀劉邦凱旋而歸!遲遲等不到陳豨訊息的韓信便以為是真的,於是前往長安被呂后和蕭何誅殺了!
據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記載:“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也算是默許這一行為的。韓信作為西漢名將落得如此下場,也是可悲啊!
-
5 # 公子皇鋣
無論韓信有沒有謀反,他的死都是必然的結果!
雖然韓信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他並沒有反叛劉邦的想法,雖然他沒有什麼野心,但是他的死都是必然結果,原因有:第一,韓信的功勞太大,功高震主。自古功高震主者,除非是情商極高,功成身退的人,其餘的基本沒有好下場,韓信就是那種情商不夠,政治見識有限的一部分,因此也成為了悲劇的一份子。第二,韓信的能力太強,難以抵禦。韓信是天生的軍事家,具有無與倫比的統帥力和指揮才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用兵能力,當時無人可及,他這種人帝王只會使用而不會信任,和平時期留著對於皇帝來說是個禍害,早除去早心安。第三,韓信不善表達,得罪劉邦。韓信在打下齊國之後,自請封為“假齊王”,這一點當時就讓劉邦很不高興,只是出於形勢不得不加封韓信為齊王,加上韓信後來被貶官之後不僅不收斂,反而牢騷滿腹,更激起劉邦的殺機。第四,韓信太過年輕,不利於後代帝王統治。韓信比劉邦年輕的多,也比大多數開國功臣年輕,劉邦擔心自己死後無人可以鎮的住韓信,為了給後代鋪平道路,韓信也得死。因此,無論是出於什麼因素,韓信都是必死之局,只不過最終出手的是呂后和蕭何,但是我認為劉邦是知情的、默許的!
-
6 # 尬聊歷史
韓信有沒有謀反,這是一樁歷史謎案,但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劉邦的冷酷無情卻是眾所周知的。
那麼,韓信到底有多厲害呢?韓信是西漢開國功勳,與張良、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並且還和英布、彭越並稱漢初三名將,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他在軍事上的造詣出神入化,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由他指揮的一系列重大戰役: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韓信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韓信“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也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那麼,如此厲害韓信有沒有謀反呢?我認為應該沒有。韓信手下兵士大多是自己親自招募,對自己忠心耿耿,況且漢四年韓信攻下齊國,那個時候韓信的兵力遠勝劉邦,可以說是造反的最佳時機,可是韓信並沒有這麼做。至於為什麼沒有,我認為韓信或許認為自己只有帶軍打仗之能,沒有治國安邦之才,想著應和劉邦相輔相成,共打天下。正因為他原先對劉邦的極度信任,所以才敢自薦為齊王,但殊不知也引起了劉邦的猜疑。有時候就是這樣,當你越信任一個人的時候,就越引起他的猜忌。
韓信之死至於韓信的死,並不是劉邦直接處死,而是默許蕭何呂后聯手,置韓信於死地,還滅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劉邦為什麼會對韓信起殺心,無非是因為畏懼他的才能韜略危及漢室天下!劉邦在這之後曾經與諸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剪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國策,這或許才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若不是蕭何引薦,韓信也不會名滿天下,若不是蕭何設計,韓信也不會死於冤屈。 -
7 # 紅薯協會會長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擁有傳奇人生的韓信,最終被呂后聯合蕭何以謀反罪名處死,那麼歷史上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或者說有沒有謀反之心呢?後世只能透過分析來猜測古人的心思,那麼我們不妨也來分析分析韓信和劉邦的心態。韓信有沒有謀反?
第一、從證據上講,韓信謀反的罪名沒有物證,只有人證,無法形成證據鏈,韓信本人也並不承認。那麼人證是否可信呢?小編認為是不可信的,陳豨與韓信在開闊的院子裡談話,不在他們附近的話是聽不到他們的談話內容的,所以說韓信與陳豨密謀造反只能是猜測。
第二、從客觀上講,韓信不具備謀反的實力。就像古人所說,韓信不反於擁兵數十萬、大權在握之時,而反於兵權盡失之時,這說明韓信謀反之說經不起推敲。韓信在被殺時,一沒有兵權,二沒有地盤,雖然是淮陰侯,但人卻住在京城。
第三、從造反計劃上講,可以說是漏洞百出。首先,韓信手中沒有軍隊,需要攻擊監獄武裝犯人,劉邦雖然出征在外,但長安武庫守備極其森嚴,根本難以開啟監獄,即便是成功了,以手無寸鐵的囚犯攻擊武庫,也是白白送死而已;其次,呂后命令蕭何招韓信入宮,如果韓信真的有謀反意圖,如此關鍵的時刻怎會覲見,雖然可以說他是信任蕭何,但若韓信真有謀反之心,以他的嗅覺,怎會不留個心眼?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最主流的說法就是韓信功高蓋主,小編也是認可這個說法的。其實,韓信究竟有沒有造反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地位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劉家江山,30歲左右的戰神韓信正值黃金年齡,而劉邦已經老了,自己死後無人能制衡韓信。自古帝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坐穩江山,哪怕你沒有造反之心,只要你有造反的能力,那便是日後江山的禍患。後來,劉邦立下非劉姓不王的規矩,也是從諸侯王這個方面進行限制來保住劉姓江山。
後記。韓信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個人能力太突出而情商不是那麼的高。韓信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寡斷,政治上的極度寡斷和軍事上的極度果斷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寡斷決定了他最終的命運。韓信對劉邦始終懷抱著幻想,幻想他會尊重自己裂土為王的願望,幻想他會保留自己空頭的王爵,幻想他會保住自己勞苦功高的性命……韓信就這麼一路幻想下去,一直幻想到自己的終極——長樂宮。
-
8 # 漢史風情
我的觀點很明確,不管是劉邦還是呂后直接殺死韓信,不管韓信自身有沒有謀反,甚至不管他政治覺悟高低,他都要死!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年齡!韓信比所有人都小太多了!
我們不妨來看看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時,一些人物的年齡,那年是公元前202年:劉邦54歲,呂后39歲,蕭何55歲,張良48歲,樊噲40歲,而韓信呢,才29歲,還不到而立之年!接著隆重介紹劉邦的嫡長子,將來的皇帝,劉盈,那年才8歲!
答案是不是顯而易見了,如果韓信直接造反,劉邦樂得高興,有理由光明正大的消滅你,奈何韓信就是能忍,奪了兵權,從齊王改封為楚王,韓信接受了;收容鍾離昧,劉邦說交出人來,韓信就獻上鍾離昧的人頭;劉邦說我要過來遊玩遊玩,韓信就孤身前往反被綁進長安,貶為淮陰侯,韓信依舊忍著,在長安整理兵法。就這麼樣一個能忍的帥才,哪位當權者會放心呢?這是想熬到大家都翹辮子嘛?天下誰還是他的對手呢?軟弱的劉盈嘛,還是年齡更小的劉如意?
所以,韓信必須在劉邦呂后之前就死,忍了五六年的人,會在人地盤上、會在人眼皮底下造反嘛?無非潑髒水而已,讓呂后殺韓信變得有些理由而已!劉邦自然沒有意見,他這時想的是換太子,自然更加希望韓信消失了。
同理,為什麼漢光武帝劉秀沒有大殺開國功臣呢?最重要的還是他就位時正值壯年,天下還是他自己打下來的,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安撫功臣,培養下一代。再提提朱元璋吧,殺功臣為了什麼?無非穩固皇權!為了誰呢?自然是孫子朱允文!為什麼呢?!長子死的早,孫子年齡小,沒有時間等!
-
9 # 每日趣評
拜託你們回答之前看一下書好不好,韓信如果不謀反,呂雉能處死他嗎?韓信在軍中威望甚高,用一個詞叫:功高震主。劉邦稱帝后就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剪除異姓王。
我們都知道,劉邦得天下靠的是與眾英雄共利的行為。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不惜一切代價,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結成陣營對抗項羽。為了孤立項羽,劉邦把趙國封給了張耳,把齊國封給了韓信,把梁地封給了彭越,把九江之地封給了英布。終於對項羽形成圍攻之勢,最後奪得天下。
在這許多人中,韓信的威望和能力最高。因此劉邦是非常忌憚韓信的。劉邦奪取天下之後面臨一個老問題,一個朝廷,兩種管理模式。除了韓信、彭越、英布、包括吳芮的兒子、張耳等人管理的區域,其他地區都實行了秦國舊制,也就是郡縣制,例如魏國被攻打下來後就改為河東郡:
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鮓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劉邦雞賊得很,凡是打下一片地方,立馬設郡設縣,就好像狗撒尿圈地一樣,意思是這塊地方歸朝廷了,你們就別想了。
然而趙國不一樣,趙國是陳餘主政,陳餘是張耳的仇敵。因此張耳跟著劉邦就是為了打敗陳餘佔領趙國的,因此劉邦為了籠絡人心不得不把趙國給了張耳。
齊國就不一樣了,齊國是韓信硬要過去的,不是劉邦願意給的。韓信要的時候還假惺惺的說自己只是想做一個代理齊王。劉邦是個人精,一看就知道韓信憋什麼壞水,但是沒辦法呀,打敗項羽還需要韓信,於是就假惺惺的把齊國封給了韓信。
彭越就不說了,當初為什麼和項羽開仗就是因為自己沒得到領地。劉邦如果不給他封一塊地方,這傢伙肯定立馬就反了。說白了誰都不是善茬。
韓信在漢朝建立後還活在自己大將軍的美夢中,殊不知垓下之戰之後大將軍印立馬就被劉邦拿走了,等待他的只有一個結局,斬首。韓信驕傲自大,他做了一件天大的錯事,收留了朝廷通緝犯鍾離眛,這就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看到沒有,劉邦都知道鍾離眛在韓信的封地楚國了(打敗項羽後韓信就被改封到楚地了,估計是為了噁心韓信,楚地全都是痛恨韓信的人,為什麼?因為韓信打敗了他們心中的大英雄,項羽),韓信卻明目張膽的窩藏了鍾離眛。
後來,劉邦聽從陳平的計策,假裝雲遊四海,在楚地旁邊的雲夢澤紮營召見韓信,韓信隻身前往,當時就被捕了,韓信這時還不算謀反,只能算是窩藏要犯,被貶為淮陰侯。
後來,韓信就開始策劃謀反了,首先稱病不上朝,韜光養晦。其次暗地裡策反鉅鹿守將陳豨,鼓動陳豨造反。兩人定了一個計策,陳豨在外邊造反,韓信在裡面策應,裡應外合,奪了劉氏天下。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這就是韓信的計策,陳豨造反吸引劉邦出朝,韓信在朝內集結官奴發動宮廷政變,囚禁呂雉和太子。裡應外合,謀取天下。可惜最後被家奴給告發,呂雉先下手為強,和蕭何一起擒殺了韓信。蕭何如果沒有確鑿證據,他是不敢做這樣的事情的。
劉邦想不想處死韓信,當然想,但是不能。為什麼?因為韓信在軍中威望過高,如果貿然處死就會使其他人人心惶惶,天下大亂。巧的是韓信自露馬腳,被呂雉逮個正著,人不是劉邦親自殺的,但是韓信已經死了,這個結果最好。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遷的《史記》寫的非常詳細,韓信謀反被呂雉和蕭何設計擒殺,這是一件非常明瞭的事情,為什麼這麼多人還要問韓信到底謀反沒有?司馬遷是同情英雄的一個史官,在內心深處是非常喜歡韓信的,要不然也不會把淮陰侯列傳寫的那麼好看,因此從常理推測,《史記》中記載的韓信謀反事件應該是真實的,所以這就是最終答案。有不同意見留言討論即可!
-
10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從目前的資料看,沒有確切證據證明韓信謀反,有的證據也是汙衊,當時天下大勢已定,劉邦呂后處死韓信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隱患。
首先說劉邦當時已經老了,長年的戰爭生活極大的損害了劉邦的身體,而這時為永保江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分封了大量同姓王,而韓信彭越英布這樣的異姓王就顯得多餘了,而且韓信性格桀驁不馴,就連樊噲都看不起,而且還經常嘲笑劉邦不懂軍事,就這樣的情商韓信必死無疑。
其次,在除掉韓信的問題上劉邦呂后蕭何等目標一致,都認為韓信該死,因為他們都知道,一旦劉邦死後手握重兵的韓信將無人可制,而當時大漢朝的江山來之不易,誰都不想有人去破壞它。
最後說無論韓信心裡想沒想謀反都在必死之列,因為仗打完了,韓信也就無用了,中國不有句話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句話用在韓信身上最適合,韓信要想不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自己當皇帝,可這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就是劉邦比韓信年輕而且身體還好,這樣韓信就有可能會多活幾年,可當時劉邦已經老了,不可能給子孫留下隱患,所以必殺韓信。
最後說,韓信的死後世無需同情,因為韓信從軍的的那天起,就已經決定了他的結局,韓信不是戰死沙場就是被皇帝最後斬殺,就是韓信不投劉邦一直和項羽打天下,將來項羽當了皇帝韓信一樣難逃一死,這就是將軍的宿命,中國有句古話,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說的就是韓信這樣的人。
-
11 # 球員兼裁判
從種種記載來看,韓信並沒有參與陳烯叛亂,反劉邦對韓信自己而言,並沒有任何利益,韓信除了風險幾乎啥也得不到,如果韓信造反,連生存都很困難。
殺韓信很簡單,韓信無論從自身利益來說,還是從忠誠來講,他都不可能反劉邦。但問題在於,忠於劉邦,不代表也會忠於劉邦的繼任者。
再封建政治中,你是否忠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隱患,你有隱患,你就得死。
趙匡胤也是忠臣,一覺醒來黃袍加身,當你功勞達到一定程度,你不想反,你的屬下也會逼著你反,由不得你,因為只有你加冕了,你的屬下們才能利益最大化,屬下逼你造反,並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他們自己的利益。
所以無論是韓信還是岳飛,雖然都是忠臣,但他們都有該殺,或必殺的重要因素,政治是殘酷的,不存在道德之說。
-
12 # 一撇一捺皆歷史
韓信是漢朝開國大將,可劉邦登基後卻恩將仇報,最後呂后將韓信騙到宮中,將他給殺了。那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了韓信呢?韓信在垓下之戰消滅項羽之後,劉邦就收了韓信的軍權,把他封為楚王,韓信到達楚地之後,收留了項羽的逃亡將領鍾離,而鍾離又被劉邦所記恨。不久有人告韓信,說他謀反,劉邦找機會想要見韓信,背地裡卻想襲擊韓信。韓信不知道劉邦的預謀,但是他也有所警惕,於是雜了鍾離昧來證明忠心,但是卻依舊被劉邦給綁回洛陽,並且被貶為了淮陰侯。韓信在貶為淮陰侯之後,常常稱病在家,他心中的不滿跟怨恨日益在增加,終於是走出了謀反這一步。
一、說韓信謀反沒有證據,史記的記錄疑點重重有一次,鉅鹿郡守陳豨在離開洛陽的時候向韓信辭行,韓信調走身邊的人,說服陳豨謀反,兩個人裡應外合,一同造反。劉邦出兵平叛,韓信準備假傳詔書赦免城中的罪犯和奴隸,並發動他們襲擊呂后和太子。結果走漏了訊息,讓呂后知道了,於是她聯合蕭何,將韓信騙至宮中殺掉,並且誅其三族。從這裡可以看出,韓信是因為謀反而被殺的。但關於韓信謀反的過程卻有很多邏輯不通的地方,比如韓信與陳豨的密謀,說是調開了身邊人,只是留了韓信與陳稀兩個人談話,那談話的內容應當也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另外,韓信謀反走漏訊息這一部分也很可疑,韓信的一位家臣得到了韓信,韓信便將他囚禁起來,準備要殺掉,結果謀反之事讓這位家臣的弟弟知道了,便上書告發了韓信。這裡告發的人是一位將死之人的弟弟,怎麼確定他不是為了洩憤而去誣告韓信呢?所以韓信謀反一事是疑點重重,根本沒有實質性的證據。
再從韓信的性格來看,他謀反的行為也站不住腳。韓信是個重情義的人,當韓信被封為楚王,回到楚地的時候,還不忘當年一飯之恩的陌生大娘,並給予了她非常豐厚的報酬,連當年給予了他胯下之辱的屠夫都給了賞賜。這份重情和寬厚,一般人是沒有的。劉邦對韓信是有知遇之思的,他讓韓信功成名就,韓信應該也是真的記住了這份情。當韓信擁有軍權的時候,蒯通勸韓信稱王單幹,儘管韓信有條件,但是他沒有這麼做。從這些事件來看,韓信謀反不太可信,但是劉邦對待韓信卻一直都很刻薄,似乎是韓信不反,也要逼著他反,最後再將判罪殺掉。
二、劉邦殺韓信,是為了中央集權劉邦為什麼那麼容不下韓信呢?只是因為劉邦個性冷血,嫉妒韓信的才能嗎?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稱帝,最終定都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劉邦面臨的困境卻一點也不少,首先他就面臨著國家制度的選擇,到底是選分封制還是郡縣制。
分封制是800多年的傳統,但是也是春秋戰國幾百年分崩離析的原因。劉邦知道分封制已經落後,郡縣制才是國家制度的正解。然而劉邦的天下離不開底下功臣的幫助,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諸候王的夢。如果剝奪他們分封的夢想,恐怕他們也剩不了幾分忠誠了,而且不光是韓信,像英布、彭越這樣一些將領,各個手握軍權,一旦不分封,所招致的動亂將不堪設想。最終劉邦還是選擇了妥協,將漢帝國領土的三分之二都分給了諸候王。在諸候王的領土內,劉邦的漢帝國有名無實,這成為了劉邦心中的一大痛處。
劉邦所面臨的還不止這一個難題,楚漢戰爭期間,北方的匈奴日益壯大,首領冒頓單于的雄心不亞於後來的成吉思汗。面對匈奴南下的威脅,劉邦決定要效仿秦始皇,帶兵三十萬,一舉解決匈奴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劉邦征討匈奴並沒有讓其他的諸侯王插手,他親自帶兵就是要證明自己大漢皇帝的實力以此來震懾各個諸侯王。然而劉邦出兵過於冒進,中了冒頓單于的計謀,大部隊在後面,他自己和率領的輕騎兵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都無法脫身,最後是陳平獻計,向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行賄,才讓劉邦逃過了一劫。僥倖逃脫的劉邦無法再戰匈奴,只得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屈辱的將漢朝的公主不斷的嫁到北方。匈奴問題暫時解決,但是劉邦震懾諸侯王的目的卻落空了,這為劉邦生命的最後一步埋下了伏筆。
在劉邦生命的最後幾年,也是對異姓諸侯王清洗最集中的時候,並不難猜測劉邦在風燭殘年時的心境,他其實和秦始皇一樣,希望擁有一個天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但是諸侯國的存在始終沒有好的解決辦法,這一直阻礙著他的理想。到了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必須要為這個理想走最後一步,那就是無情的清洗異性諸侯王。在這個過程當中,呂后開始嶄露頭角,因為她也有她的考慮,一日劉邦駕崩,少子即位,昔日的忠臣良將恐怕不會剩下多少忠臣。
三、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強且不太聽命令,讓劉邦很忌諱在異性諸侯王中,最讓呂后和劉邦難安的也許就是韓信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強了,民間傳說“韓信點樂”就說道劉邦可帶兵10萬,而韓信帶兵卻是越多越好,在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當中,韓信的才能逐漸被證實,他曾用1萬多人完勝20萬敵軍,並輕鬆擊敗項羽。這樣堪稱恐怖的軍事才能,一旦反叛劉邦,那又有誰能打敗他呢?
況且韓信曾經做的一件事讓劉邦很不舒服,這件事就是東進滅齊。當韓信背水一戰之後,勢如破竹,想要繼續攻伐齊國,但劉邦的謀士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已經說服齊國投降了,韓信被范陽辯土蒯通所蠱惑,為了軍功仍然擅自派兵攻打已經投降的齊國,這就導致還在齊國的酈食其被活活煮死了。酈食其是劉邦最喜歡的一個謀士,可想而知劉邦是什麼心情,但是對於平定了齊國的韓信,劉邦卻是無可奈何。
結束語雖然說韓信至死都是忠誠的,但是站在劉邦的角度來看,你雖然是忠誠的,卻不怎麼聽話,這樣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始終存在於國家大局之中,怎能讓劉邦安心呢?當劉邦平叛歸來,得知韓信被呂后設計殺死之後,劉邦表現的是既喜也憐,這樣複雜的心情恰好能夠表明劉邦必須要殺韓信的無奈,也許劉邦也是知道韓信的忠誠與重情重義,但是基於國家統一的理想,還有自己死後漢王朝的穩定傳承,劉邦又必須要殺他,這是劉邦身不由己的苦衷。
韓信作為一個臣子,有著太高的軍事才能,又是開國大將,功勞特別大,本來就會成為君主的眼中釘。劉邦最後作出這樣的選擇並不奇怪,畢竟歷史上誅殺開國功臣的皇帝實在不少。讓人感到唏噓和遺憾的是一代“兵仙”最終沒有死在戰場,卻死在了君王的權謀之下。
回覆列表
功高蓋主,狡兔死走狗烹!謀不謀反意義不大了,反正他得死,歷史上功高蓋主的,只要不隱居辭官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