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白字太白

    經常聽一些老年人說,孩子說話遲是好事,甚至說存在三遲——出牙遲、走路遲、說話遲的孩子有福氣,所以有“貴人語遲”的說法。

    一些年輕的父母也會引證如愛因斯坦這樣的名人也是說話遲的例子,來證明講話晚些沒關係。但是,“貴人語遲”的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是把個別情況泛化成普遍情況的現象。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社會現象。語言是兒童重要的心理功能,說話是童年早期最顯著的里程碑之一。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兒童的語言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順序逐漸發展成熟。雖然,在不同兒童之間語言存在很大差異性,但是就群體而言,到了什麼年齡,語言就會達到什麼水平。也就是說也存在“語言年齡”現象。

    兒童最早在9個月開始說話,至少95%的孩子在18個月可以說話。說出第一個有意義詞彙的平均年齡是12個月。18個月時能說20-50個詞彙,之後能將兩個詞彙組成句子,說出電報式的語言,句子長度為3-4個字。到24個月時能夠說出200-300個詞彙,之後能夠說出3個以上詞彙組成的簡單句,其中包含主語、謂語、賓語等語法結構,句子長度為5-6個字。在24個月到36個月的這一年中,孩子的語言呈爆發性增長,詞彙量不斷增加,句子長度增長,語法結構增多,到3歲時能夠說出900個左右詞彙,4歲1500個詞彙,6歲2600個詞彙。

    所以4歲以後的孩子可以講故事,可以把外面發生的事件回家向爸爸媽媽做簡單的敘述。5-6歲時,語言表達很流利,一般口頭語言溝通不會出現障礙,能夠很流利地講故事和敘述事情了。如果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明顯沒有趕上上述速度,那麼要考慮語言發育異常的可能。

    在生活中,有些說話晚的孩子的確在其他方面早熟與能力突出,具有天才兒童的素質。美國兩項研究對共計279個語遲孩子的研究分析,發現他們存在下列特徵:突出的分析能力,突出的音樂才能;突出的記憶力;堅強的意志;喜歡選擇難度高的活動;對某些方面具有很強的表現,但在其他方面缺乏興趣和表現幼稚;學會大小便控制的年齡偏遲;閱讀、運用數字、使用計算機有早熟的能力;父母從事需要突出分析或音樂能力的職業;對所做事情具有高度集中的專注力。這些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可能是,他們太過於對其他事情感興趣,過多地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忽視了語言的模仿學習。

    同樣,一些好動難以安靜的孩子,由於他們太多的運動探索,難以安靜下來去看別人說話的口型和聽人說話,語言模仿學習減少,導致語言遲緩。

    但是,有些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是因為存在心理發育障礙,如:兒童孤獨症、精神發育遲滯等。

    所以,對於說話延遲這種現象,我們不能貿然下結論。到底是語言發育障礙還是正常孩子語言發展的變異情況,一定要找專科醫生進行診斷後才能定論。

    說話遲的孩子可能患有哪些心理疾病?

    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晚,語言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要考慮下列情況。

    (1)智力障礙。這些孩子除了說話落後以外,語言理解也落後,反應遲鈍,學習東西慢,情況嚴重的孩子運動發展也落後。但是他們願意與人交往,對人感興趣,交流時會使用非言語的姿勢動作。

    (2)孤獨症。這些孩子說話晚,或者不會說話。能夠說話的孩子表達的語言與常人明顯不同,用來交流的簡單語言不會說,但是可以說出很長的廣告詞。他們對別人說話反應少,對人不感興趣,不會做模仿性的遊戲和想象性的遊戲。不會用姿勢性語言來交流。

    (3)聽力障礙。依據聽力障礙損害的程度不同,孩子從完全不說話到可以說出簡單的話。他們主要是聽不到說話,智力正常,非言語的身體語言可能高度發達。

    (4)語言發育障礙。這些孩子只是語言發育落後,智力正常,運動正常,非言語的身體語言交流正常。如果只是單純的說話不行,語言理解正常,屬於表達性語言發育障礙。如果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同時落後則屬於混合性語言發育障礙。

    (5)家族性語言發育延遲。有一部分語言發育落後的孩子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在小時候說話也晚,但長大後語言正常。這些孩子在沒有說話之前,或者語言沒有趕上其他孩子之前,智力和語言理解是正常的,身體語言交流也正常。一旦開始說話,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趕上正常孩子的語言水平。有種說法,認為這些孩子的說話存在“扳機”效應,一旦觸發了扳機就啟動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

    一些父母帶語言發育不好的孩子來看病時,總是要問醫生是不是孩子的舌繫帶短了,並要求做檢查。實際上,舌繫帶短一般不會影響說話的遲早,只會影響說話的清晰度,而且隻影響捲舌音的發音。

    對於語言障礙的診斷,專科醫生一般會按照以下程式和思路進行檢查評估。

    (1)語言發育檢查。透過病史、語言交流、語言測驗,判斷是否存在語言發育的遲緩。

    (2)聽力評估。瞭解聽力功能是否正常。聽力異常者,診斷聽力障礙伴有的語言發育異常。

    (3)智力測驗。瞭解非言語智商、語言理解是否正常。非言語智商低下者,語言遲緩為智力障礙的表現之一。

    (4)孤獨症的相關檢查。瞭解孩子的社會交往功能,非言語交往功能是否正常,如果符合孤獨症的診斷,那麼語言落後是孤獨症的症狀之一。

    (5)行為評估。瞭解孩子是否多動,是否具有特殊的興趣或行為模式,是否存在其他功能強項。說話與語言模仿的興趣,咿呀發聲的數量,對人的興趣以及眼神交流等。

    (6)養育環境評估。最後要進行養育環境評估,包括父母的個性與工作情況,父母與孩子的語言交流情況和養育方式,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生活中有無兒童接觸機會等。

    透過上述檢查,醫生能夠判斷孩子的語言是否存在障礙,如果存在語言障礙,又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如果一個2歲的孩子聽力正常,智力與語言理解正常,非言語交流良好,能夠發各種聲音,有較多的自發性咿呀發聲,只是單純的說話延遲,以後語言正常的可能性很大。

  • 2 # 思雨yp

      寶寶開口說話,是讓所有年輕父母既期待又驚喜的事。有些寶寶幾個月大就“咿咿呀呀”,也有的寶寶兩歲後才開始說話,甚至有些寶寶一直“守口如瓶”,怎麼逗引都不肯開口。

      雖說個體發育有差異,寶寶們開口說話有早有晚,但怎樣判斷寶寶在不同發育階段的語言能力是否正常?何時開口說話才算正常?民間流傳 “貴人語遲”一說是否有依據?請聽專家詳細解讀——

      釋因:

      “貴人語遲”缺乏科學根據

      聽到孩子開口說話,是年輕父母們非常期待的一件事。可寶寶們說話有早有晚,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現在一些孩子兩歲後才開始說話,甚至有些寶寶一 直“守口如瓶”,怎麼逗引都不肯開口。民間流傳著“貴人語遲”這一說法,很多家長及其親友對遲遲不開口的寶寶也抱著期待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是說話遲 了點而已,將來長大能又聰明又富貴。

      “其實,貴人語遲一說缺乏科學根據,只是大人對孩子的美好寄願罷了,未必是好現象。”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康復科主任醫師徐寧指出,近年來,越來越 多的爸爸媽媽因為孩子說話早晚的問題前來諮詢。據臨床觀察,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發育因素和疾病因素兩大類。有些寶寶在語言發育過程中 會出現暫時的、一過性的落後,稱之為發育性的語言發育遲緩。這些孩子大多表現為能聽懂大人說的話,能做出合乎年齡段的恰當的迴應,能較好地執行指令,但說 話較少或較晚,詞彙量的掌握也不及同齡兒的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較理解能力落後。而影響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常見病因包括聽力障礙、智力缺陷、發音器官神經肌 肉性病變,甚至是孤獨症等。

      發現:添輔食太遲可能會有影響

      徐寧分析說,有些孩子之所以開口說話比較晚,原因有以下幾種:一是因為家庭語言環境複雜多樣;二是大人對孩子的照顧過於細心周到,導致孩子似乎 沒有要進行語言表達的需求;三是過早的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如手機、iPad、遊戲機、電視機等,孩子沒有與家人之間的應答性行為而只是與冷冰冰的螢幕進 行交流等。

      “近年來我們還發現,有些寶寶新增輔食的時機明顯延遲,寶寶的咀嚼、吞嚥能力受影響也或造成開口說話遲。”徐寧解釋說,一些孩子到1歲半仍不願 意嚼一些有韌性的食物,吃硬一點的飯也有困難,或者吃東西囫圇吞棗式的,不經過咀嚼。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口部肌肉發育,從而也使開口說話的 延遲。

      判斷:注意寶寶語言能力里程碑

      徐寧介紹,寶寶的語言發育與其他領域比如運動發育一樣是有跡可循的。掌握了正常的語言發育模式,就可大致瞭解寶寶的語言發育水平。以下是正常兒童的語言發育里程碑:

      3個月:能發出一些愉快的聲音,比如“咕咕”,不同需求時有不同的(哭)叫聲,開始有社交性微笑。

      6個月:發音種類明顯增多,牙牙學語逐漸言語化,子音增多,會尋找並發現聲源。

      12個月:會重複咿呀語,如“dada”,懂得使用語音以引起關注。這個階段寶寶初始的話語開始出現(尤其在10~12個月),如 “baba”,對簡單指令開始有反應,如說“拜拜”時會揮手;寶寶還學會開始模仿別人的語音,有類似來回地說話(當您說話時他聽,您停下來他開始“咿咿呀 呀”)。

      12~24個月:能服從簡單指令,具備50~100個字詞的表達能力,能明白至少300個字詞。

      2~3歲:能使用2~3字句,會指著書中的圖畫,說的話大多能被家人或熟悉的人聽懂。

      3~4歲:能使用簡單的否定句、祈使句和疑問句,能談論在家裡和學校裡的活動情況,能理解簡單的“疑問句”類的問題,比如哪裡、誰、哪一個等。

      4~5 歲:能使用語法正確的句子,能準確地複述一個較長的故事。

      提醒

      1~2歲是關鍵期

      “事實上,日常生活中單純‘晚開口’的寶寶是比較少見的。”徐寧臨床觀察發現,確實有部分孩子的“晚開口”屬於正常範疇,並不需要特殊處理,但 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根據現有的兒童發育理論,存在語言發育遲緩問題的孩子,他們的語言發育順序與其他孩子是一樣的,但是語言發育的速度與空間是存在落後 現象的。對於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來說,特別是中度、重度的發育遲緩兒童,某些早期語言發育的里程碑會出現明顯的延遲。

      超過2歲仍說話極少要警惕

      徐寧提醒說,1~2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對父母或其他人的每一次呼叫、每一個指令都能明白,都能做出恰當的反應,或者能按口頭指令完成 大部分任務,而年齡不超過2歲,那就可以再觀察一段時間,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語言刺激以促進其能早日開口說話。如果孩子超過2歲仍然不能說話或者說話極 少,建議及時進行語言發育的評估並給予必要的干預和家庭訓練。

      一旦確診存在疾病因素,及早治療可挽回部分甚至大部分說話能力。比如,目前聽力學檢測在寶寶3個月大時就可以做出較為明確的診斷,一旦確診並及早康復治療,可助孩子恢復一定的聽覺能力,為日後的言語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國內的孤獨症早期篩查工作正逐步開展,發現患孤獨症的患兒似有所增長。若發現寶寶聽力正常,就是不開口說話,或者說話時更像是在自言自語,對人喜歡就理睬、不喜歡的就像聽不見一樣,更要儘早求醫,及時做針對性訓練和治療。

  • 3 # 小乙視界

    沒有道理!小孩會說話的早晚,跟什麼智力都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個人更傾向於是對語遲孩子家長安慰之語。你想啊 孩子語遲 家長肯定著急焦慮啊!急需安慰!他的親朋好友肯定說點好話啊,所以就說富貴啊!一傳十十傳百!就流傳了下來!

  • 4 # 風輕雲淡的愜意

    我兒子兩週半才會走路,學會走路後又開始喊爸爸媽媽,我兒子腦袋特別大,生下來十一斤六兩,我一個人抱他兩年多,那時候還帶他看過醫生我一直以為他是啞巴或者聽力有問題,最後檢查完孩子很健康,兒子今年十歲,年級裡的學霸,每天睜開眼就有十萬個為什麼等著問你!有時候把我都問蒙了!

  • 5 # Suicideispainless0

    原句: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絕大部分人完全曲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事實上,有些孩子小時候不說話到了6,7歲會說話了,本身所處的語言環境一定很豐富,一直接受著自然康復,這應該歸功於撫養者,而不是被曲解的“貴人語遲”。

  • 6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有道理。古人也說“吉人之辭寡”,當然對應的就是“兇人之語多”,什麼時候話多都容易招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給自己人生造成困擾。

    言多必失。所以貴人說話,大都在三思以後。因為三思,所以語遲。

  • 7 # 渭河一艄公

    絕對蘊含著更高的語境!可悲的是理解的人少得可憐。“遲”並非遲鈍!應取“緩”之意。其語境有“輕重緩急”之氣。

    有云:“話在口邊留三分”,實指君子出言不傷人。語氣較委婉。該是交談的上乘功夫!

  • 8 # 焱寶5

    我覺得一點兒道理都沒有。這只是民間的一個說法而已。因為有些孩子在學說話方面就是發育的晚,正常的孩子十個月後就開始學說話了,一般一週歲就能叫爸爸媽媽等詞,確實有些孩子到了兩週歲還說不清話,就有老人用“貴人語遲”這句話來解釋。其實是孩子的語言中樞發育的不好。好多育兒專家說孩子說話早好。

  • 9 # 迷濛2

    有沒有科學道理不知道。但是!我親妹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啊!!兩歲多還是三歲了都不說一個字,聽得懂我們說話,就賊兮兮地笑。家裡人還懷疑過她是不是有啥障礙。

    結果她後來能說了,根本說到停不下來,現在口才也絕對是6得一逼。很厲害,巨聰明。

  • 10 # 趙長斌2

    應該是民間的一種流傳說法,小孩在什麼時期做什麼事,到該說話的時期她就應該會說話了,如果這個時期還遲遲不會說話,就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會不會舍繫帶發育不正常,或者是大舌頭的症狀,都有可能

  • 11 # Zoe正能量

    貴人語遲,大器晚成

    不排除有個別天才是這樣的型別的,所以留下這種說法

    這其實是倖存者說法,多少語遲的孩子就是語言能力障礙呢

    就好像小學畢業當老闆,大學生給他打工。

    那麼請問小學畢業當老闆的有幾個?那些沒當老闆的在做什麼?這比例和大學畢業的比一比就知道了。

    所以孩子語遲要引起重視,父母多陪伴多引導多聽專家建議。

  • 12 # 叨客豐

    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有很明確的定義,如果十八個月時不能清楚的說十個單字或兩歲時不能說50-200個單字且開始把兩個字組在一起說就叫語言發育遲緩。研究證明,如在十八個月時不及時治療即進行語言訓練就可能會一輩子都有語言障礙。這種語言障礙不是指日常生活交流障礙而是表達時語言的邏輯性有問題,或有邏輯地表達自己有問題。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語言發育問題。

    語言發育障礙很多是遺傳的,也有的是孩子的語言環境不佳造成的。比如說家長或看護者一味玩手機不和孩子交流。所以孩子從出生就要和他對話,給孩子大聲朗讀,機器朗讀代替不了父母。

  • 13 # 淅錡寶貝成長季

    這種說法有問題,長牙之類的涉及營養和遺產,晚點正常,但是走路和說話,一般都要在平均水平才行。孩子天生有表達的慾望,從開始的呀呀學語開始,孩子就強烈的希望與其它人交流,表達自己的喜歡。早點說話,助力孩子成長。

    孩子說話遲,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環境,是否缺少跟人溝通的機會,是否大人沒給與足夠的及時的回饋。大人堅持陪孩子講話,多多的輸入,孩子也就會有相應的輸出。

  • 14 # 愚讀歷史

    如果小孩子學會說話的時間晚,這是很好的安慰家裡大人的話。如果是指的人說話慢,或者回應的晚,這說明是經過深思熟慮做出迴應的,自然說出來的話含金量要高,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15 # 易經文化密碼

    古人云:“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這句話放在今天,依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它顯示了我們祖先高超的智慧!

    “水深則流緩”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與總結,同時又是以自然為參照,以自然為榜樣,更是“道法自然”的一種體現!放眼江河湖海,水越深,積聚的勢能越大,水面上激流奔湧,而沉在深處之水卻往往流得緩慢!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當遇到棘手煩亂、艱難困苦的事情,有貴氣貴相之人,說話往往會保持一種沉穩的語態和一個平靜祥和的心態!

    古人認為“命隨心轉”、“相由心生”。這裡的“心”,是心情、心態、心意、心緒、心智、心境等的複合體,是一種意識能量場的集合表現!

    心決定性,所以叫心性;性決定命,所以叫性命;命決定運,所以叫命運;運決定氣,所以叫運氣,氣決定場,所以叫氣場!但在根本上,這一切都根源於心!正如《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所說:“一切惟心造!”

    “人貴則語遲”中的“貴”是相對於“賤”而言的!是說有貴相貴氣的人,說話往往不緊不慢,不急不躁,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正所謂“言為心聲。”我們的祖先早就發現,從一個人說話的語速、語氣、語態、語音等,可以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的格局、層次與境界!而這種內心的格局與境界正是決定一個人一生高度的重要因素!

  • 16 # 真善美58265

    古人云:貴人語遲的說法,當然有道理。不但貴人語遲,而且貴人言少。事實有證體育界解說家宋任雄老師,就是五歲開口講話的,人家現在不成了國嘴啦,我的一個朋友她女兒的兒子,二歲多時還不會講話,她整天愁的沒辦法,見了誰都說,她見了我對我說時,我就勸她,只要耳不聾,不用急,說活是早晚的事。我還給她講宋老師的事例,這不現在她外甥什麼都會講啦。

  • 17 # 亦文亦物

    貴人語遲,這話說的真有道理,不信你比對下週圍的人

    過去的時代經常有句說法叫“貴人語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是富貴的命,說話就比較慢。實際上,包括兩類人,一類是小孩子、小朋友,另一類是成年人,如果用來說小朋友,那往往是一種安慰的話,用來安慰家長孩子吐口晚,說話慢,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家長聽起來也會非常高興;如果是用來說成年人,則往往形容這個人心機細密,心思深沉,說話慢條斯理,往往是比較有條理有邏輯的人,經過深思熟慮的人才能做出來的事情,這樣的人身份往往非富即貴。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個人感覺這樣的說法實際上很有說服力。

    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因為身邊就有很多的大媽大嬸兒,大哥大姐,說話聲音往往音調特別高,急哄哄的,且特別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動不動就嘰嘰喳喳,上躥下跳,實際上是很沒有城府的表現,這種人走嘴兒不走心,這樣的人也容易得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腦子不轉,整天隨心所欲,你提醒他吧,他還認為你是挑毛病,不懷好意,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所以,這種人不會有大的發展,貴人語遲,講話慢一點,好好思考,真的一個好的習慣,不由得你不信。

  • 18 # 洪良

    如果嬰幼兒會說話晚,周圍的人就會用“貴人語遲”來安慰父母。那麼,“貴人語遲”真是這樣嗎?似乎科學統計上並沒有給出什麼支援。

    語言能力發展,是智力發展的重要部分。語言能力,是指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說話早晚,當然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表現。

    幼兒遲遲不會說話,可能有幾種情況:

    語言能力發展遲緩,智力發展遲緩,這當然是最可怕的一種情況;

    感覺器官有障礙,比如聽力有障礙,也會妨礙語言能力,這當然也很可怕;

    語言能力發展有早有晚,只要在正常的區間之內,就問題不大;

    還有的幼兒,其實語言能力發展正常,只是性格上的原因不愛說話而已,這個和“貴人語遲”到有可能沾點邊。

    經常被人們引用的一個例子,愛因斯坦在回憶自己的早年經歷時提到,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認為說話晚,還為此諮詢過醫生。但愛因斯坦也說到,其實他在兩歲半的時候就能說完整的句子了。父母的擔心,其實更多是因為他在7歲之前總是沉默寡言,還總是輕聲重複自己的話。其實這並不是他說話晚或不會說話,而是性格方面的某種原因吧,這可能真的是某種天才才有的特點。

    對於養育幼兒的年輕父母,不妨對照一下一般情況下語言能力的發展規律,如果差異過大,就應該引起注意及時諮詢了。

    1歲以前 模仿聲音

    1歲到1歲半 開始說出幾個特殊的單詞,比如會叫媽媽爸爸。

    1歲半到2歲 詞彙量開始增加,甚至能說出簡單的句子。

    2歲到2歲半 能清晰地表達用意,可以用更準確的詞彙,語法也開始形成。

    2歲半以上 學會表達順序和因果。有時能“語出驚人”。

  • 19 # 醫教寶育兒助手

    古人所說的“貴人語遲”出自《論語》,原句為“貴人語遲,敏於行卻不訥於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這句話的原意識指有內涵有思想的人,是不會多說話,也不會搶說話,而大多數人卻理解成了說話晚的人是“貴人”。

    孩子的語言發育存在規律,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在構建“詞彙網”了,已經開始意識到,有些東西是“相關”的,有些則是“無關”的,同時,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開始瞭解食物和身體部位的詞彙了。

    語言發育的6個階段

    1.預備階段(0-1歲)

    是咿呀作語和初步理解的階段,故又稱“先聲期”。到孩子8個月時發聲練習達到高峰,並會改變音量和音調以模模擬正的語言。

    2.語言發育的第一階段(1-1.5歲)

    這時期的語言特色是說單字句,能用手勢、表情輔助語言來表達需要;能以動物的聲音來代替其名;會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

    如問:你幾歲?

    他會鸚鵡式複述:幾歲

    如同迴音般,故又稱“迴音語”

    (備註:“迴音語”出現在這個階段,並持續到2歲左右消失,為正常)。

    3.語言發育的第二階段(1.5-2歲)

    又稱“稱呼期”,這個時期的幼兒開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歡問其名稱,字句迅速增加。

    4.語言發育的第三階段(2-2.5歲)

    能說短句,會用代詞你、我、他,開始接受“母語”所表現的獨特語法習慣,如用感嘆句來表示感情,用疑問句詢問等。

    5.語言發育的第四階段(2.5-3歲)

    這個階段會使用複雜句,喜歡提問,故又稱“好問期”。

    6.完備階段(3-6歲)

    說話流利,會用一切詞類,並能從成人的言談中發現語法關係,修正自己錯誤的暫時性的語法,逐漸形成真正的語言。

    孩子的語言發展不是天生的,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咿呀學語的過程從無意識的發音,到能夠理解他人的語言,再到完全自如的表達。

    如果前一階段的發展不理想,那麼下一階段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也就是說,孩子一旦語言發育遲緩,不干預的話病情不僅不會自愈,反而會加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讀過的最讓人心酸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