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智玩家
-
2 # 護法天瓶
價值大德不可估量。聖人入世,行的是教化眾生的作用,孔子主張的仁義理智信,是一個人修身,一國治國的無上良方。仁即慈悲有愛,愛自己,愛他人,急愛社會,常行這種教化能夠使得社會防止“互害”。義即君子有所謂有所不為,官員廟堂,普通君子,都應當遠離打架吸毒,淫害場所,自律嚴格。因為這些東西會使人墮落。最終一敗塗地。禮即有禮,謙虛,自省,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這樣就會少很多傲慢無禮,大魚害小魚,小魚害蝦米的情況。智是崇尚技術,科技興國。信是重信重義,講究一諾千金
聖人入世,注重的是對人的教化,這種教化在任何社會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西方社會近代打敗中國,英軍以一當十,都說是制度,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贏在人才。那個時候的英軍軍官,非常自律,忠誠,高層軍官恪守騎士精神,仁愛理性,容易將戰鬥力最大化。碰上一點技術優勢,發揮得無量大。清朝那時候實際上是毫無鬥志(並不是說保家衛國的軍隊怎樣,我對保家衛國的軍隊都崇敬)必須以十倍二十倍優勢來對抗。
現代文明更要發揮人才的價值,不然任何制度都只能急得一時,比如民主,剛出來的時候非常好,現在人爛了,執行的也越來越有問題
-
3 # 大骨湯米粉
人活於世,是需要一些指導思想,定一些基本選擇,並把它作為常識而不要隨便去質疑的。比如,要珍愛生命,敬畏自然。這些選擇必須有人幫你提前選擇好,告訴你怎麼處理比較好。如果違背,則群體以譴責的方式進行監督,此稱之為道德。如果譬如說要尊重生命這種道德常識都讓人隨意去思考去自行選擇的話,很容易在群居的人類世界裡,出現大的災難。
正因此,有一些這樣的道德規範者,乾脆和宗教放置一處,讓人因不可知的猜疑帶來的恐懼,而選擇聽從。唯獨孔子學說有個特點,它建立在一段確實的歷史之上,恐懼並不來源於不可知的猜疑,而是歷史本身展現出來的殘酷。所以,中國的老百姓大多有一個這樣的認識,如果大家都一樣不遵守道德標準,就會出現亂世,而亂世很殘酷。
儒學的根基,在於儒家對周禮的尊崇,為中國的史學基礎(崇古)和道德規範(崇禮),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維周有冊有典,因而祖先崇拜,歷史崇拜貫穿整個華夏文明,夯實了我們文明的道德行為基石。
回過頭來說儒學本身,儒學在數千年的時光裡,並不是只有一本名為《論語》的小冊子,而是各類學者在不斷髮展變化的進行研究,將自己的理想標準加附其上。每朝每代,基本上都對儒學或者說經學進行增減調整。而每次理解出現偏差,又在出現現實困境後,迅速在歷史環境裡找回原點,所謂正本清源。
那麼,問題來了,儒家在今天是否仍有意義?一,一套基本的道德準則依然必不可少,而中國的歷史,已足夠為我們把孔子大部分有價值道德標準夯實在人們的三觀裡了。沒有夯實的部分,也正交給時間進行選擇。所以,它不是選擇與否的問題,而是就在中國的三觀裡而大部分不自覺。二,歷史崇拜已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福報,中國人是不會放棄的,而且會繼續加強。三,希望建立一個和平無戰亂有道德的世界,早已成為中國人的夢想。
綜上,不是是否有價值,而是無可改變。要改的僅僅是要適應新秩序進行調整的部分。
-
4 # 閒看秋風999
孔子最大的功勞是教會了中國人如何“克己復禮”。孔子總結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無道,禮崩樂壞”的局面時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及周禮—西周等級制),並告誡他的學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乃夫子最大的貢獻和遺產。
想我堂堂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化一脈相傳,未曾中斷,即無主流宗教信仰的約束,更無政教合一的“帝王”,靠的就是孔子,這位儒家文化的奠基人,更有他的粉絲們不斷髮揚,光大,固化孔子的教誨,使儒家思想融化在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血液中。
禮——等級制,其實就是要“安分守己”,通俗一點就是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統治者也要知道,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否則,不知道哪一天“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孔子所說的“禮”,在他看來,是可以保持統治與被統治之間的平衡,所謂中庸之道也。這種平衡一旦破壞,統治者貪得無厭,被統治者民不聊生,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你的政權,我也來坐坐江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改朝換代成功,又要藉助儒家學說保持新的平衡,週而復始,漸進式發展。
-
5 # Lauzi
沒有,因為你顯然還沒分清價值與價值觀的區別。價值觀不是那麼好懂的,比如說,藝術家懂價值不一定懂價值觀;理論家有價值觀卻往往分不清真與假。
-
6 # 使用者龍行天下
個別詞句丶個別時間下有價值,不具有普遍的價值。
孔子誕生的是小農經濟條件下,現在是高度發達的社會,孔子強調片面的仁愛,而仁愛只是感性的,不好把握。現在,易用失之了嚴的仁愛代替原則,造成功虧一簣。應該發展仁的思想,把對立的嚴格加在其中。仁應是愛與恨的統一。
-
7 # 歲月如梭水如歌
孔子的思想在當下已超越了仼何時代,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己深入到了世界和平交往的各個層面,它的引申意義,延伸出來的外延很多,比喻合作,雙贏,比喻夥伴關係,比喻互補資源,優勢共享。比喻網際網路資源,資訊的共享概念,作為知識的源頭,向四方延伸出輻射的觸角。沒有平和的理念,在當今科學世界是不行的,而離開了中庸原則,則很難達成共識,共享,共棲,共生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也是一樣的,不是人類一方貪婪的索取那麼簡單,複雜的問題,更加需要平和,平靜,平衡的心態面對的。這都要求人類多樣平衡,矛盾調和,雙邊原則,雙向選擇,雙向心理,雙向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從而進入互利合作,互惠狀態。那麼,中庸道德,折Zhong原則,綜合平衡的指標,就是,仁,義,道,德加中庸之道,去立足,去根本了。
在現實中,這些原則,立場也是十分有效,有益,有利的。
商人講誠信,以仁為商道,講信譽,樹品牌,做大牌。廠家以人性為關懷,此乃仁義至上。社會以和諧為準則,以文化為嚮導,離不開有用的文明去交流認可的方向。孔子學院走遍天下,傳遞正能量文明交住,文化交流,以此帶動平安合作車輪,表明中國人的心聲,端正他們看中國人的態度,增加印象,形成心理上鮮明的裁定:中國人,原來是這樣子的呀!他們認識了孔子,也就認識了當箇中國的世界原則:仁義禮智信。
雖然孔子的思想裡,也不無糟粕。但古為今用,去粗取精。洋為中用,去偽存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思想,拋磚引玉。和諧發展 ,和平理解,和諧社會,人性科學,中庸原則……遠方在吶喊,遠方在呼喚,人類的遠方,在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的心裡,讓科學去延伸出人性化發展的方向,理念與原則,人類心靈的“蟲洞”開啟,就是通向成功,幸福,美好未來的通道。遠方在招手,遠方在擺手,遠方,遠方,在與歷史文化的交合處,找心靈交流,與未來握手,未知的未知,已知的已知,已知的已成往事,讓未知的成為希望,成為遠方的遠方……。
一切眾生皆平等,皆博愛,愛需要無等差……
人類的修行,就是全世界。
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標準,唯美認識的主題。
遠古的吶喊,未來的呼喚,未知的遠方。CMMC
-
8 # 老樂160608971
我們總是努力現代化,現代化就包含了向現代文明轉變,是向先進國家學習。如今這個意識顛倒了。也許“特權集團”真的是不懂現代文明,因而其所作所為總是被幻想所左右。中國人的觀念本來是很世俗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千里來做官為的吃喝穿”、“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的思想滲透歷史,缺乏超越精神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一大侷限。然而,經濟決定論的一套理論,進一步把人們引向物質主義和動物本能,使整個民族精神更加庸俗化。經濟決定論歪曲了世界現代化的歷史。孔子的思想並沒有在中國派發出人權理念,西方現代化與資本主義沒有關係,資本主義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那時西歐還是一片落後的土壤。是先有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後有經濟的大發展而不是相反。
-
9 # 玄谷真人
孔子承前開創的儒家思想是世界唯一有終極追求意義,又有人文理性精神的思想文化。所以,孔子思想與基督教、伊斯蘭教比不講理性經驗不到的東西,與思辨哲學比有更好的終極意義。
問題提出者認為現代文明有什麼優越的地方?為什麼對孔子思想有這個疑問呢?現代文明是人文的、科技發達的,但是,人文的哲學對世界本質、本源的思辨探究令人信服嗎?科學能給出終極的答案並證明嗎?能安放心靈嗎?哲學與科學能給人一個有根柢的活法的系統解說嗎?不能。那麼,有終極意義的文化思想與宗教就有它們存在發展的空間。問題本來應該是在人文思想與理性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還有人迷信宗教?以證明你還有現代人文、科學理性精神。你不懷疑有神論的宗教,卻對孔子儒學有疑問,這不表示問題提出者懂現代文明有現代人精神哪!
孔子儒學對現代還有什麼價值呢?具體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我可以在此提兩個重要方面。
一是,孔子儒家有一個生命的合理的完整的應然的鏈條,就是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使生命可以由內而外發華,又由外而內進德,合外內之道,內聖外王。這個鏈條的內聖部分是現代文明之所失,現代文明過於重外在科學成就,易使科技失去道德之御。而這個鏈條外王部分是某些宗教之所失,而儒學參贊化育、曲成萬物與現代科學精神契合。對某些宗教而言,有沒有物質文明是不重要的,如佛教,萬法皆空,追求脫離輪迴,自然這個世界發展不發展文明不是它關心的。如基督教,吃智慧果開智慧都是罪,那發展科學更應該是罪了,那麼中世紀燒死科學家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只有儒家在這個問題上是完美結合的,參贊化育合於現代科學精神,道德修養知性知天又有終極意義,是現代文明最需要的生命精神與社會基本治理原則。
第二,儒家思想還有很多現代社會離不開的文化思想,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為現代與未來可發明的思想原素。如我們國家自孫文民主革命以來就在發揚著孔子儒家思想,如孫文倡導天下為公,如革命一詞的使用,如舉義的義字的文化背景,如仁政的要求,如道德要求的現代演化___社會主義道德,如選賢任能變為又紅又專,如以德治國德法並行的提法,如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如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的天下主義。
-
10 # 高鳴點評性格
孔子不但對現代人類,現代文明有價值。對未來人類,世界文明有巨大文化價值。因為孔子作易傳,把伏羲氏,周文王兩位聖人搭建的易經框架做了準確深入的解讀。從易經六十四個自然現象入手,對易經描述的用每個自然現象造的名詞,解讀其內涵。比方說,澤火革這個自然現象,就是澤和火兩個自然現象背道而弛。相互對立,就是革命的常理。因為孔子認為,天地革命,形成四季。革命是改變了事物性質,天地一開始,也是對立的。當時的地球沒有生命,歷經幾十億年進化,地球傾斜軸變化,逐漸產生四季。地球才會孕育生命,孔子認為這是天地革命的結果。大家也理解中國文化源頭是對自然現象解讀創造了文字,從大自然的革命到人類學習自然的革命構成中國文化的常理。但大家一定理解,大自然的革命是充滿正能量的,最終能夠創造生命並養育生命。這是自然革命的成果!自然的革命充滿了自然對萬物和人類的真善愛,這就是孔子總結的,“天下為公”。天指自然,這也是孔子為何強調人向自然學習,今天的人就是聽不懂。孔子用六十四個自然現象生成的社會生活常理人們一直用到今天,人們只剩下識字,不識其理了。但孔子的社會生活常理是萬古不變的,從自然現象中感悟的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的軸心,人類的社會發展不與自然合一,最終會毀於人類自身。
-
11 # 文刀沐子
價值大大滴!
這種價值相當於廁所,馬桶,尿壺,尿不溼對於人類的價值。只要人類還排洩和製造垃圾,孔子和儒家,耶教就一定會存在,否則,人的思想垃圾就無處排放!
-
12 # 使用者朱張娥
先搞清楚孔子跟老子的地位好不好,孔子是老子學生,那麼老子的文章肯定不止道德經三字經還有什麼經,加起來才五千字的,那麼多文章在中國到哪裡去了,跟孔子不可能沒關係,只有孔子是最後一個見面的學生,歷史說只見一面,那個可能嗎?難道孔子沒有隱瞞什麼嗎?
-
13 # 長江一口
【孔子確實很偉大】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裡孔子講的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在孔子看來,治理國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做到各級官吏愛崗敬業,國家法令和官吏在老百姓中間有信譽,國家上下養成勤儉的習慣,官吏愛護老百姓,國家的工程或戰爭不妨害農時這五點就可以了。
在聖人的眼中治理國家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歷史證明無論哪朝哪代,真正的治理國家者為什麼都是比較辛苦的呢?這是因為聖人是從大的方面講治國,是講一些大的原則和方法。而實際情況是,治理一個國家光有這些大的原則和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大的原則和方法可以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不變,但一個國家的國內國際情況可以說是瞬息萬變,這就要求當政者對治國的政策做出及時的調整,同時,保證政策的執行也是當政者主要工作。所以說,聖人治國易,官吏治國難。
在治理國家上的大(粗疏),在禮節上的小(繁縟),是儒家最初遭人詬病,和得不到重視的重要原因。因為大,就近似空;因為小,就失於繁。儒家把諸侯國君們關係的治國大事講得很抽象而空洞,而把他們不太重視的禮節講得很具體和繁瑣,總會給人一種儒家空談有餘而實用不足的感覺,這也就是最初儒家的失敗之處。
那麼,儒家到底有沒有治理天下、管理國家的能力呢?有。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治理天下、管理國家的思想,但它是從宏觀上講的,它講的是一些大的原則,而沒有講具體的操作方法。具體方法是屬於政策的範疇,而這一點儒家沒有做到的。也就是說儒家提出了方向,而沒有給出方法。就象一個大夫,只會給人看病,而不會開藥方一樣。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象一個人想學種地,儒家只是大講了一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沒有教人家如何耕地、如何播種、如何施肥、如何除草、如何收割一樣,你說人家能信你嗎?
儒家的大,正如它們的弟子說的那樣,大得天地所難容。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空,也象天空一樣,空得天下人所不容啊。也許大而空本身就是儒家的本色,也許儒家真的就沒有什麼治國安邦的好方法。
孔子給東周好的脈本身就錯了,他沒有找到周朝衰敗的病根,所以他治病的方子自然也就錯了,他下的藥自然也沒有人肯吃了。但孔子給中華民族好的脈卻沒有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五千年而不倒,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自己獨特的大一統文化,而大一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君愛民上下有序的儒家思想。他看到了周朝衰敗後禮壞樂崩,因此,他就到處勸別人恢復周禮,但他沒有看到禮壞樂崩的背後實際是周王朝實力的下降。至於孔子到底看沒看出,是我自己的揣測,不一定準確。但我想孔子那麼偉大不可能看不出來,只是不願意說,或者故意不想提它。透過他在魯國毀三都的事情分析,孔子對當時的情況是非常清楚的,也提出了正確的方法,但後來還是失敗了。從這一點看,孔子是有治國的具體方法的,只不過他的方法損害了當時魯國當權者的利益,沒有成功罷了。孔子看出了魯國公室的卑弱,源於三桓的強大,所以,他要用毀都的方法削弱三桓的實力,最後被人家識破了。
孔子在當時的政治界是個失敗者,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理想,
不是他自己不能被當時的社會所容納,而是他的理想不能為當時的世界所容納。孔子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什麼是聖人?聖人就是那些堅持自己的崇高的理想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孔子雖然沒有立功於當世,卻立大功於萬世,正是他的堅持,才使儒學發揚光大,也才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縷精神的血脈。也許任何一個得志的小人都覺得有資本譏笑孔子的失敗,但任何一個真正的英雄所建立的功業,其實都是在實現著孔子理想。孔子的偉大不在當時,而在於萬世。
過去的思想,今天的人們不能評判它的正確與否。正於我們不能把儒家思想和當下時興的各種先進思想比較一樣。我們不能以現在先進思想的正確,而淺薄地否定儒家思想。就像我們今天用上了縫紉機,就恥笑我們傳統的手工一樣。縫紉機就是再好,我們也不能光著屁股等它幾千年啊!外國的女人再漂亮,但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什麼都可以選擇,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我們的祖宗。更何況我們擁有一個如此偉大如此智慧如此勇敢的祖宗,我們只能為自己感到幸運,為他們感到自豪,我們有什麼理由,有什麼資格小瞧我們的祖宗呢?
-
14 # 欣情3833
有研究價值,經過在中國千年的傳承使人忘記了身體裡流淌著的是人血,這是多麼價值的思想體系啊。對那些文明國家不知道什麼是糟粕和愚昧的給了最好的範例。
回覆列表
孔子對現代人類、現代文明的價值在於,給人類帶來生命狀態「系統升級」的方法
我們熟悉的電腦,存在著兩種「升級」:
第一種,是電腦在執行的過程中,實現的「知識升級」。包括知識的數量、質量的升級,這是我們使用電腦的結果,即使是拿電腦用來玩遊戲,也存在著「知識升級」。第二種,是「系統升級」。每過個幾年,我們就必須給電腦系統升級,不然很多新的軟體就沒法使用。
我們人和電腦很相似,也存在「升級」的現象。隨著一個人的成長,這個人也會「知識升級」:知識的數量越來越多,知識的質量也越來越高。
而與電腦不同的是,現代人類所有的「知識升級」都是同一種生命狀態下實現的。那麼,人類的生命狀態有沒有可能也和電腦一樣實現「系統升級」呢?
當然是可能的!
早在甲骨文出現的年代,甚至比甲骨文出現更早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就掌握了一種讓自己生命狀態「系統升級」的方法。
這種生命狀態「系統升級」的方法在傳承上非常困難,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衰落,到了孔子那個年代,幾近消失。
多虧出現了有志青年孔丘,他費了好大的心血,才讓這種生命狀態「系統升級」的方法得以重見天日。
孔子自己就是這種生命狀態「系統升級」方法的練習者、證悟者。
儒家經典《大學》所記載的,就是這種生命狀態「系統升級」的方法,《中庸》是學習這種方法的一些要點講解,《論語》是孔子對弟子的點評、心得分享以及弟子的學習心得體會。
《論語》中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就是孔子自己學習這種生命狀態「系統升級」方法的過程。
這種生命狀態「系統升級」方法,借鑑現代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心智系統轉換」。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套心智系統,普通人只會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第一套心智系統,從人在孃胎中有了意識反應以後,就開始啟動了,不經過「心智系統轉換」訓練,人一輩子都只會運用第一套心智系統。
第二套心智系統,只有經過「心智系統轉換」訓練以後,人才會自主使用。
孔子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這段話,講述的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的完整過程。
這個過程很像是「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所以,我們借用「造房子」來幫助大家理解這段話:
1、「十有五而志於學」的意思是:
之前,孔丘(這會兒還沒成孔子)的內心,就像在一片荒野中,飽受風霜雨雪之苦。有一天,孔丘聽說有一種辦法,可以在內心中,給自己造一幢房子,能讓自己的內心躲避風雨。於是,孔子就去學習這種「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的方法。
2、「三十而立」的意思是:
這種「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的方法非常難學。老師說的每句話,書上寫的每個字都認識,可是就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這也難怪,人類的語言、文字溝通的前提是「共同的經驗」,沒有「共同的經驗」兩個人之間是沒法溝通的,所以,學習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己的感悟。
幸虧,孔丘有著很高的悟性,到了三十歲終於明白了「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的方法。
知道怎麼去造的方法,這就是「立」的意思。
上圖是甲骨文「立」字,上半部是個「大」字,表示人的意思,下半部是個「一短橫」,表示道的意思,「立」字是人入了道的意思,表示這人得法了。
3、「四十而不惑」的意思是:
這幢「在內心裡的房子」造好了。但是,就和所有新造的房子一樣,新造好的房子一般都會漏雨,只有把所有漏雨的地方都堵住,這房子才算是真正造好了。
「惑」其實就是「漏」的意思,內心的房子初造好,可是原有的妄想、執迷、誘惑依然會漏進來,一漏進來,內心就又會有「惑」,所以「不惑」就是「補漏」的意思,堅守住「在內心裡的房子」的純淨、不讓外面的東西漏進來,這就是「不惑」的意思。
4、「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
這幢新房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補漏」已經「無漏」了。
「知天命」真正意思是「不惑」的延續,是「無惑」的意思,放到這幢新房子的角度來看,就是「無漏」。
放到「心智系統轉換」的角度來看,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階段,已經完成了心智系統的轉換,一個人已經徹底告別第一套心智系統,完全進入到了第二心智系統中。
這時的孔丘,已經成為了孔子。
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了,但是,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只是另一個境界的開始……
5、「六十而耳順」的意思是:
這幢在內心裡的房子,並不僅僅是給內心遮風避雨用的。這幢房子裡還隱藏著一個神秘的通道,開啟這個通道,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真正的真實世界」:「道」的世界。
「耳順」的「耳」與耳朵、聽力、能聽進別人的意見,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耳」表示的是「內在感知能力」。「內在感知能力」是感受「真正的真實世界」的通道。
為什麼這個 「耳」表示的是「內在感知能力」呢?
孔子是個「聽一次韶樂,仨月不知肉味」的真正的音樂鑑賞家。所以,我們需要介紹一下,音樂訓練中的專業知識:「內在聽覺」。
我們普通人聽音樂,聽到的其實不是「音」,而是樂器或者口腔發出的「聲」。
上圖左邊的是甲骨文「音」,右邊的是甲骨文「言」,表示嘴裡發出的「聲」。
用耳朵聽覺能聽到的是「聲」,用聽覺沒法聽到「音」,「音」需要用「內在聽覺」才能感受到。
我們普通人聽音樂,聽到的是樂器、口腔發出的「聲響」,而真正的音樂家,TA們感受到的不只是「聲」,主要感受到的,是用「內在聽覺」感受到的「音」。
用「內在聽覺」感受到的「音」,是一種「通感」,所以,很多音樂家都說音樂是可以看到、摸到、嗅到、嚐到的。
貝多芬、斯美塔那都是在耳朵失聰以後,創作出偉大作品的。說到底,真正的音樂在音樂家這裡不是聲音,而是一種用「內在聽覺」感受到的「意識影像(意象)」。
「內在聽覺」是「內在感知能力」的初級表現,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音樂鑑賞家,孔子用「耳順」來表示:開啟「內在感知能力」。
6、「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
「內在感知能力」被徹底開啟,在內心中的那幢房子裡,已經可以直接感受到「真正的真實世界」。
這時,人的「認知—行為」模式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在「五十而知天命」的時候,雖然,心智系統已經徹底發生了變化,但是,「認知—行為」模式依然沒有變化,屬於「由內向外感」的結構,這個階段的表現,就是王陽明所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大家可能覺得王陽明很厲害,其實,王陽明的「認知—行為」模式依然是「由內向外感」的結構,這種結構的性質,是「被動的」,是隨「外在之物」的變化而感的。
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認知—行為」模式,卻是一種「直接在內感」的結構。這種結構的性質,是「主動的」。
我們就拿「過馬路」的生活例項來看,在「由內向外感」的結構中,我們過馬路的過程是,紅燈停、綠燈行,邊過馬路還得邊看轉彎的車輛。這樣,我們才能安全過馬路。
而在「直接在內感」的結構中,到了要過馬路的時候,只要聽內心的指揮(從心欲),該過就過,也不用看周邊的紅綠燈、車輛,這樣,既不會闖紅燈、也不會被車撞(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意思是,雖然,人的肉身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在現實世界生活中,就必須遵循現實世界中的各種「矩」。但是,當一個人的「內在感知能力」能夠直接感受到「真正的真實世界」的時候,這個人不必去感受現實世界,也能在現實世界中生活更加自如。
如果,大家真正理解了孔子這段話的含義,也許會有兩種思想反映:
1、向孔子學習「心智系統轉換」,讓自己系統升級,也進入這種全新的生命狀態。
2、進入這種全新的生命狀態有什麼用?為了過馬路不看紅燈嗎?
當然,學習進入這種全新的生命狀態,並不是為了過馬路不看紅燈。學習進入這種全新的生命狀態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個人生活質量的提升,而在於整個人類文明的的進步。
人類社會其實也像是一部巨大的電腦,人類文明就是這部巨大電腦執行的結果。
就像電腦的「知識升級」升級,永遠也離不開「系統升級」一樣。人類文明的升級也離不開人類本身的「系統升級」。
現代文明都是在人類的第一套心智系統的生命狀態中發展出來的,在這種生命狀態中,人類文明對世界、對人的認識,本身就有很大侷限,在這種侷限中,人類文明的發展也存在著極限。
核能、轉基因、人工智慧的出現,越來越多人開始擔心,人類會玩火自焚,科學家開始研究起了移民外星球的技術,這都是人類現有文明的發展接近極限的表現。
而要突破這種認識上的侷限,發展上的極限,唯一的出路,就是讓人類的生命狀態「系統升級」。
而引領人類學會生命狀態「系統升級」的使命,怎麼看,都是我們中國人該乾的事。換言之,未來引領人類文明升級的,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