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業掌門人

    這是一個人人詬病“碎屏化”的時代,這也是一個人人為“碎片化”所裹挾的時代……早晨醒來,注意力就被移動端上幾十條各類“資訊”吸引過去,我們用手持裝置與彼此建立聯絡,不斷的連線和線上,你隨時都有可能被手機打斷。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在將來的三十年,這種破碎只會加劇,並會隨著科技的失控而蔓延開來。 破碎對應的是專注,這種分裂和破碎會降低人們的專注度,從而導致真正精通的缺失。

    當我們的時間支離破碎,生活被分割成小小的片段,意味著你不太有真正做好某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和專注,真正的精通不可能來源於三分鐘的生活。 碎片化是整個世界科技失控的必然走向——這一大背景,從此以後將要貫穿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世界大潮不能違逆,我們只能在無奈中自尋一些解決之道。

    1. 自我教育以碎片化學習的方式成為了中產階級以及偽中產階級不得已的"逆襲"之路。

    這批人一個總體的特點就是——忙,忙而沒時間。 一方面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必須為生產資料而奔命,一方面又因為總體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馴化,完美接受了“終身學習”的思想,甚至“學習”本身已經成為了該階級中大多數人賴以上升的唯一法寶。從而在「自由時間少」和「學習需求大」之間拉開了巨大的張力和矛盾。 照羅振宇所說,「整個社會沒有為你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當然,他提供的解決辦法是購買他的得到。 實際上,他所提供的其上本質就是碎片化學習,購買得到產品是碎屏化學習的一種方式。忙碌的中產階級和偽中產階級居然淪落到了需要利用碎片學習來提升自我的程度,雖然說是工作忙碌背景下無奈的選擇,但也著實有點可悲。 中產階級和偽中產階級為什麼死抓碎片化學習不放? 一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整塊學習的時間,二是更重要的,他們明白自我教育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2. 成人世界的學習,時間是最大的成本。

    因此想要提高碎片時間的利用效率,辦法就是吸收更有價值的內容。換句話說,同等時間裡你應該接收資訊密度更高的內容,你的時間才會更有價值。然後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我們會輕易掉入一種陷阱,我稱之為——“觀點啟發陷進”。“啟發感”對我們有迷之誘惑,我們永遠追逐著一個“啟發”又一個“啟發”,這些“啟發”從來沒有在你內心建立起厚實的感覺,過程總覺收穫滿滿,到頭卻還是一場空。 我們喜歡結論,我們喜歡觀點,而這正是碎片化閱讀最容易帶給我們的。久而久之,對於一個哪怕吸收一點東西都是來自於碎片的人,他就有可能被帶歪、被誤導,尤其是遇到像咪蒙這樣專門以生產和分發吸睛內容為手段去吸引流量的人,他們不會對你負責任,也不管三觀正不正……然而,這個時代像咪蒙這樣的又有多多少呢,只不過他們壞的也太差勁了。內容需要篩選。

    碎片資訊得以維繫的機制是通知機制, 它是一個巴布洛夫條件式的觸發器,加上人性的弱點,於是我們就建立起了社交網路。 “在這個網路裡,讓人誤以為自己是面對所有人,或者具備這種潛在的可能性。或者一定程度是真的,所以一個人會頻繁發出通知,要麼是在生產通知,要麼是在接受通知。無論是哪一種系統層面都會給予回饋,達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滿足,同時建立更為強大的心理依賴。” 通知機制在飼養我們。通知是一種打斷,同時也是多工的起點。我們的注意力因此而分散。 這正中了那句話:資訊科技千方百計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最後又把我的注意力分散治支離。 為了弱化這種“中斷工具”對我們的影響,我們需要有一些聰明的應對這種通知內容的分發方法,比如延遲閱讀。 對於這些通知分發的內容,遇到你想看的,第一時間不是真的去認真看,而是稍加瀏覽就把他們給標記收藏下來,過一段時間去回顧的時候,你若還想看再去認真看。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不會把你整塊的時間耽誤的太久;二,過濾衝動閱讀。有些資訊只是你當時衝動想看,過後你就不覺得有看的必要了,由此我們可以節省垃圾閱讀的時間。

    3. 碎片是什麼? 有什麼東西可以嘗試超越碎片化的表現形式而存在呢?

    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它很有意思:如果說一個人的時間本質上是連續的,可以比作流體,那麼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掙脫物理空間的變更,也可以以流體或類流體的形式隨時間而存在呢。我想到一個東西叫做心智或者是心流,它似乎可以做到這一點。 碎片化,就是說當物理空間變更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被切割了,我們的心智資源也被切碎了。他如果說我們的注意力沒有被打斷,或者是說不輕易被打斷呢,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心智上的時間還是“整塊”的?由此可見,“碎片化”是一種心智資源分割現象。而抵禦這種概念分類下的碎片化,一種對應的方法油然而生,那就是我們所常見的表現形式——思考。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像地鐵、客車、高鐵等空間裡的碎片化時間,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思考,它可以一定程度上超越空間的碎片化而存在,最大限度的獲得心智資源上的整體感。而要做到連續性思考,我們的注意力就不能被輕易打斷,或者是說打斷了還能收回來。外界的誘惑多,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們不能只是告訴自己:要集中注意力!……這沒有什麼屁用……「注意力被外界誘惑吸引」……在我這麼聰明人的人看來,這句話已經給出了答案:注意力可以被外界誘惑吸引,那麼注意力可以被內界誘惑吸引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控制注意力被吸引的物件,從而控制注意力。也即,我們要用“誘惑”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王菲有一句歌詞我特別喜歡,“有一個人保護,就不用自我保護”。如果說我們的注意力是一個小小的船艙,那麼在它被外界的誘惑裝進來之前,我們先主動的把這個的船艙裝滿,外界的誘惑就裝不進來了。或者說,我們有了足以抗衡外界一般性誘惑的內在誘惑,注意力就停留在了我們想讓它停留的港灣。

    所以,把什麼東西裝進去?

    答:疑惑,把疑惑裝進去。

    你所要做的就是——在學習之前,積累滿滿的疑惑感。 如果預計環境的嘈雜會干擾到你,你不要急於立刻學習,而是去積累疑問句。或者頭腦風暴列舉問題,或者利用知乎蒐集相關問題,對這些問題嘗試一些思考,這積累起來的疑惑感會激發你的好奇心,讓你火燒火燎,讓有一種“想要”的感覺。 這之後你再去學習再去思考,你就能更加能專心了。 因此我們再總結一遍,如果你知道你的注意力終將會被佔據,那麼可以先讓一個東西主動佔據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就不會被被動佔據。

    我的名言是:讓一個東西在去佔據你的內心,你的內心就無法被佔據。

    4. 工具 碎片化學習物件主要包括圖文、有聲資料、影片。

    這些資訊繁蕪叢雜,良莠不齊,我們面臨的挑戰是:

    a.這麼多的資訊,我們該輸入的是哪些內容? 答案是我們該輸入精華內容。 但精華內容是需要篩選的,我提供的篩選工具是——學習群,志同道合的人分工合作,相互篩選出有效資訊,可以節省彼此的時間。 我曾在微信組織過一個「無藏私互推」的學習群,學員要經過我的面試才能進去。在這裡,大家誠心把“覺得不會浪費對方時間的”內容推薦出來,平時每兩週我們還集中進行某一些主題的集中推薦,然後慢慢消化。 因此,你可以加入一個學習群或者最好自己組織一個學習群,透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將可以大大的提高資訊的篩選效率。 這個方法,對篩選圖文、音訊、影片這三類資料都可以通用。

    b.這麼多的資訊,我們該怎樣輸入? 加速輸入。 音訊和影片內容是可以加速的。這些內容只要下載下來就可以使用,加速軟體。 音訊內容可以加到2.7倍速,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聽力對速度的適應性會增強,漸漸可以加到2.8倍速、2.9倍速……這真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c.輸入的這些資訊,我們該怎麼處理?寫筆記。 有時候我看到或者聽到、學習到些什麼有感觸的事情,或會點編輯一段文字發在朋友圈,我特別珍惜這種感觸。 為什麼要這樣做? 不是因為我有記錄的癖好,而是因為我認識到自己感觸到的那些事情,通常只是事件的一個部分,你所得的感知是不完整的。而透過這種方式,你不得不對這些事件重新進行更細緻的觀察和思考,從而得出基於這個片段的一個完整觀點。 我喜歡對碎片進行這樣的註解,因為它讓每一個碎片都充滿完整的含義。回顧生命,你會發現我們生命的記憶長河正是由無數個這樣使我們印象深刻的碎片組成,而如果我們知道這些碎片都有完整的含義之後,我們的生命就更有了厚度。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成長的利器。

    d.寫文章,綜合筆記碎片寫文章。碎片資訊有時候是可以用於操作的,比如它告訴你一個電腦操作技能。你可以嘗試去進行一個與該技能相關的小專案,有這個碎片的觸發,你開始去做一件事情,會激發你去搜尋其他碎片化的知識,從而建立更完整的技能圖譜。 它可以引發你的興趣,這也許是碎片化資訊的一個有好處的地方。 但不得不說,我們接受的碎片資訊多是知識性的、觀點性的,他們並不指導物理層面的操作,只是在觀念層面上重構我們的認知。 這個時候我們想到的,他的更大用處應該可以是用於寫作。 碎片思考往往凌亂,而寫作需要點子、計劃以及完整的思考。寫作是一種表達,而我認為表達是一種“思考的完成”標誌。透過寫作,我們不得不認真的去面對每一個思考的碎片,把它納到一個完整的觀點表達之中,使得你的邏輯自洽。這樣,你透過碎片建立起來的認知就比較完整了。

    5. 根本的解決之道 說終歸是說,在這樣一個人人喜歡口喊學習但實際又怕吃苦的時代裡,無論我們有多少的小聰明小把式來處理這些日益紛飛的碎片資訊,我們還是無可否認這個時代需要更精通的人,而透過碎片化的學習去構築一個人的精通水平,有太多的時候顯得無能為力。

    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我們需要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從基礎層面改造我們的大腦邏輯。 什麼叫構建我們的知識體系?或者還有另一個詞彙叫做思維框架,我們怎樣形成我們的思維框架呢? 無數次聽過這兩個詞彙,每一次都讓我雲裡霧裡,覺得好莫名其妙、好高深莫測,以為它們是什麼玄妙而不可琢磨的玩意兒。 其實它們太簡單了,只需要加上一些邊際限制詞匯,比如,“物理學思維框架”……因此怎樣形成物理學的思維框架呢?太簡單了,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去學習這門學科。因為物理學,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的思維框架。 學習物理學之後,你可以去看物理相關的書記,你這就會帶著一個所謂的“思維框架”去看問題了,而你樹閱讀的與物理相關碎片資訊,它們自然會掛靠到你所學的框架體系裡面。

    因此,構建思維框架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學習專門的學科。 加上了明確的學科對應詞,就不會讓“思維框架”、“知識體系”這樣的詞彙讓人覺得不可捉摸。“物理學思維框架”、“生物學思維框架”……看的出來,具體的思維框架有相對應的具體學科,這也打破了我們某些人中存在的一些模糊幻想,以為思維框架就是無所不能的。但他們錯了,越是有針對性力量的思維框架,就越只是對應具體的學科。 如果你想要讓你認為的那個“思維框架”變的無所不能,讓它具有更大的適應性,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多學習各門學科的知識體系……比如有個老頭叫查理·芒格。 透過學習專業知識而建立起所謂的“思維框架”,讓你理解了學科中一些最基本的原理。 這樣的學習,才是使得長期碎片化學習具有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然而這樣的學習太難也太漫長,我們還有一種稍事妥協的辦法,那就是——閱讀,精讀。

    看奇葩說的時候,發現黃執中很喜歡舉例金庸小說的片段做例子,一個玩的很轉的商業大佬——馬雲,他也酷愛金庸小說。 我有時候想,為什麼他們喜歡用小說的例子來來肢解我們的現實世界,何況還是武俠小說,這合適嗎?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一部好的小說就是一個世界,這個虛擬世界裡面的很多事件,可以一一對應我們的現實世界。作者對人物的各種安排,以及ta對事件情節的設計,實在體現的是作者自己智力上一整套優秀的處理模式。 半部論語治天下,講的就是這個理。 一本好書值得多遍閱讀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其本質和底層邏輯。 十本書讀一遍還不如一本書讀10遍。前者是在體驗別人的世界,後者是透過別人的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世界。 希望你構建起自己的世界。

  • 2 # 阿七的東南西北上下中

    碎片化的學習?是種休閒之時還在學享泛問——不俱重要性。提高知識水平,必專注重要著作的學習分析小結心得。當然碎片化有精粹,閒書如小說。博覽群書,涉及廣泛了,會有水平的。擠時間學習者終有成績!

  • 3 # 煮史問道

    首先,碎片化的時間,我們都於不知不覺之中刷了屏。

    刷屏時間,可能更多的都在於透過螢幕來了解一些自己所關注的板塊內容。

    諸如與行業和職業息息相關的資訊;與自己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當然還有誰也逃脫不了的,被送到眼前的八卦與獵奇。

    步入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刷屏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於獵奇與八卦娛樂小刷幾把也是避免不了的。

    只是認為,在碎片化的刷屏過程中培育出自己相對固定的閱讀路徑、閱讀模式、閱讀內容,這或許也可以促進成長,當然,這也需要在關注領域保持必要的垂直度。

  • 4 # 瘋狂小牛哈

    有人說碎片化時間不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也有人說碎片化主題讓人不能建立知識體系,還有人說碎片化導致了學習的膚淺。碎片化學習確實有這些問題,但重點不在碎片化時間本身上,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

    那麼,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呢?

    碎片化的問題,本質還是人學習能力的問題:

    1、你整天浸泡在網路世界,對資訊不加規劃篩選,獲得的資訊都是初步膚淺的,非結構化的,即便事後毫無效果,而你依舊甘之若飴,趨之若鶩,是吧?

    2、你時間安排糟糕,沒有提前準備好一個個結構化之後被碎片化分解的學習任務,比如你要背下一千個單詞,按照聯想先分了類,打成包,幾個幾個的造句子啥的記憶,分配到每天的幾個時段,沒有是吧?

    3、你缺乏好奇心和學習敏感度,遇到一個新奇的問題,給你一個膚淺的答案就很滿足了,覺得自己牛逼了,也不想想裡面還有什麼別的玄機,所以你大概不會想到要去調研一下,蒐羅一下書單什麼的吧?

    恩,不是內容的碎片化,是人的碎片化,你學習能力不夠,不能把學習時間用好,請別斷定別人不行,小哥半年從不及格衝到一本,靠的就是高度專注的脈衝式的學習,它不碎片化,我也故意把它結構化之後,打成碎片

    總結一下,就是說:

    先結構化,後碎片化。如果你有辦法使得你的思維不再碎片化,比如提前給碎片化時間安排經過結構化分解的工作包,提前結構化資訊架構,定向化獲得資訊,深度挖掘單個膚淺的隨機資訊,然後建立知識結構,那麼時間上的碎片化資訊上的碎片化又怎麼能影響你的學習效果呢?

    ............................

  • 5 # 牛牛的Annie

    利用碎片化學習提高水平有幾個訣竅:設定計劃、馬上去做、記得思考。

    1、設定計劃

    很多人,有了幾分鐘的空閒時間後,開始隨意刷屏,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這些時間可以用來高效幹什麼。

    如果,我們把每一分鐘都規劃好,結合自己的待辦事物清單,你就能發現,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也可以充分利用來提高水平:

    001 2-3分鐘的碎片化時間,你可以歸整一下看過的文章素材;

    也可以閉目思考一下,剛才學習的點,有哪些觸動你的,用語音把它記錄下來;

    寫一份《零秒思考》筆記;

    ……

    002 5分鐘的時間,可以看一篇文章,把最打動你的一句話,作為素材記下來;

    003 10分鐘時間,消化一點收藏下來的燒腦文章,比如分析資料後面的資訊,和你可能做的事情;

    1分鐘,做兩個俯臥撐。你可能會想,這個跟提高水平沒啥關係吧。想象一下自己有空、舉起手機自拍時,無論哪個角度都不合適,嫌棄自己,影響心情的模樣吧。

    好的精力和心情,絕對會讓你的學習效率飛遙直上。

    2、馬上去做

    有人明明知道自己有一堆瑣碎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卻還是拖著不幹,最後,不得不稀釋大段的時間,用來處理瑣事。

    整片的時間,變成了碎片。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死迴圈。

    所以,養成有時間馬上搞事情的習慣很重要。

    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利用好了,會為你擠出長段的時間用來讀書、寫作和思考。而這些,本身就是進步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手段。

    3、記得思考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腦子裡,被別人塞滿了東西。

    這個課程,真的很好,你一定要學哦;

    那個東西,看起來不貴,先買了吧,反正終身可學,放著又不會壞;

    這本書,XX大師推薦的喲,XX平臺銷量第一,不買那就out了;

    ……

    卻很少去思考,它們,真的是自己最需要的嗎?就像我現在回答的這些問題,真的,適合你嗎?

    發現不合適後,你有沒有去做調整,並且把這些經驗總結後,寫下來,避免下次掉入同樣的坑兒?

    有這些提問後不斷去看別人回答、找到參考答案的過程,你本來,又可以幹些什麼呢?

    一些別人提出的好建議,我有沒有去踐行?還是,只是知道了?

    總結一下吧,想要透過碎片化的時間用來學習,提高水平,不是不可能。

    做好計劃,把每一分鐘都規劃好,事情來時,《做,就對了》,勤于思考,不斷改進和調整,才是提升的法寶。

  • 6 # 騰騰轉谷花園

    前面的回答內容很豐富,大家可以聯絡起來看,一會我會在對提問進行正面的回答之後,再梳理一下前面的回答,然後再看看後面能否繼續和大家一起思考多一些。

    這個問題如果以碎片化來回答就落於表面容易片面,而借用前面的回答設計一下就很好理解,前面的回答說黃執中喜歡用金庸小說的片段做例子來解釋事情,這個方法在現代教育裡就是英語老師最擅長情景教育,在電影裡就叫廣告植入,比較正宗的叫“寓言”,古今中外都有,《莊子》的強項,而究其根源,來源於《詩經》的“美刺”。特別的是“陳詩觀風”,中國的外交辭令可謂源遠流長,比起西方的“磋商“之說就高明許多了,”勿謂言之不預“。

    言歸正傳,且說《射鵰英雄傳》的《九陰真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就是說個意思,梅超風手上的真經碎片,句句都是真經的內容,而歐陽鋒,被黃蓉顛倒真經順序口授,都進行了以碎片化學習為指導的實踐。

    確認了以碎片化學習為指導的實踐事實後,下面我們就以此例來分析這個以碎片化學習為指導的實踐的過程、結果及其利弊。

    梅超風招數沒錯,但是以活人作為靶子就是錯了,在這種矛盾的理解下,不做檢討,高明的武學真的會是這樣的嗎?或者,梅超風想過,但是,因為梅超風武學的基礎水平有限而不果。梅超風急功近利,就這樣練了。心狠手辣,憑這點,她不配。

    歐陽鋒,利慾薰心,但畢竟一代宗師,憑藉自身的武學造詣,活學活用,倒轉經脈逆練真經,雖並非完全的《九陰真經》功夫,但終成了其驚人技藝。而人品就廢了,不說。

    首先這就是以碎片化學習為指導的實踐的兩種結果,這兩種結果都因為自身基礎水平的不同,在經歷了驚險的實踐後,整個人生都從進行實踐開始走向了不幸。而碎片無罪,在乎心地。

    得出結論就是結果在於人品。

    而周伯通、郭靖則是循序漸進,圓融無礙的得到真經所傳。更重要的是,印象裡,王重陽是沒有打算傳授真經的,如果這樣的話,周伯通、郭靖更應該視為無師自通,也等於是以碎片化學習為指導的實踐,不同的是,他們的碎片更大塊,那麼與上同理,也是一種驚險的實踐經歷,甚至會是更大的驚險。幸好,周伯通、郭靖,淳樸無邪,再次得出結果在於人品的結論。

    真的就這麼簡單嗎?人品好,天下掉餡餅。不用努力了?沒有智慧了?

    事實是前面說的歐陽鋒憑藉自身的武學造詣,周伯通、郭靖是以全真派的武學基底去圓融九陰真經的武學。因為歐陽鋒也有師承,這裡就是說,除了人品就以外,前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努力也是結果的原因,碎片化學習並不是單獨的一件事情。

    寫到這裡,排除認為我是胡說八道的人,那麼,我這些話就是可以指導實踐的學習碎片。裡邊的碎片很零碎,但寶貝可真不少的,都是從大部頭的寶典掉下來的。

    真的馬上就拿得全這些碎片的,你也就是我的師傅,我的師兄弟了。而在《射鵰英雄傳》裡你就可以是王重陽,可以馬上就是歐陽鋒的師傅了。因為以你的造詣,在你的眼裡,我的一招一式都透露出我的家數,你看穿我了,“碎片就是全部“。

    而什麼是“碎片就是全部”呢?我就用鏡子來說吧,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完整的人像,這個毫無疑問,然後打破鏡子,鏡子的碎片一樣可以照出完整的人像,這個也毫無疑問。所以,我在這裡馬上就有一個反問大家的問題,這個又是什麼道理?剛才認為是我的師兄弟的,說得出來這個道理來嗎?而這還可以用量子糾纏來解釋,此一動,彼一動的。

    說話的方法用的是數學本質論。《九陰真經》說的是因果論,迴圈無端。《映象》說的是金剛經和全息論,萬變不離其宗。量子糾纏說的是理論物理論,異度空間。還可以再說下去。。。。。。

    好了,言歸正傳,梳理一下,前面的回答。答者以巴布羅夫、芒格的理論為指導進行實踐,當然,還有沒有提出來的。看得出是有“碎片就是全部“的感覺,這是《映象》的學問,但是關鍵在實踐和實踐檢驗,需要把對應關係設定好,才不落於因果,順序顛倒就迴圈不了了。

    這是一個層面上的成就,就是讀書要活學活用,讀到一定的程度要有自己見識,讀到最後要有自己的見地,就是把從書本而來的見識落實到生活這個實在的地方。就是象黃執中一樣能活用金庸小說的片段做例子來解釋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分析的文章,內容海闊天空的,寫得不容易,也沒有什麼流量,我都不大願意寫。寫到這裡我也累了,你也讀累了。你累了,就當是我給你腦筋做個按摩,放鬆後你會很舒服,不用謝的。

  • 7 # 梅來寶出

    真的不建議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系統學習,因為不單單效率低還會把學習節奏打亂。然而,仍然有辦法可以讓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讓自己積累知識,提升自我。

    首先要學會如何快速高效率進入學習狀態。有些人進入學習狀態要半個小時以上,有些人則只需要幾分鐘,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可以讓較長段的碎片時間進行有效學習。要想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是需要一定鍛鍊的,先要快速清除上一件事殘留的注意力,其次要想辦法遮蔽干擾比如帶耳塞,最後是要掌握快速有效學習方法。

    其次要學習特別感興趣的知識。學習的知識越感興趣越能吸引自己注意力,就如打遊戲一樣沉浸其中而不知,想想自己平時做啥事能讓自己忘記時間,就是這種感覺。感興趣的知識特別能讓人入神。

    第三要學習比較簡單的知識。太複雜的知識需要很集中精力和一定時間來研究透徹,碎片化時間往往不具備這兩點,學習簡單的知識,容易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

    第四可以複習或者回顧近日系統學習的知識點。這點其實算是第三點簡單知識,但仍然是有一定區別的,一個初學一個複習。

    第五可以總結當日學習的知識,這個也是比較快速簡單工作,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

    碎片化時間學習知識其實還有很多種,想利用這段時間的學習來提升自己是完全可以的,只不過需要每個人有計劃有目的的去嘗試去了解到底能學習什麼型別知識,然後接著摸索出碎片化時間學習方法及方式,最後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最佳化調整。

  • 8 # 浣心說育兒

    由於網路的發達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很難擁有大塊的不被打擾的時間,也就不能像古代人那樣用原來的學習方式去學習。我們擁有的就是一把一把地碎片的時間,比如等車的20分鐘,早上起來的30分鐘,午餐之後的30分鐘等等,想要利用碎片時間真正提高水平,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覆盤

    我們無論學習的時間有多短,看的文章有多少,一定要進行復盤。因為如果沒有覆盤,這些知識無論你看過多少,都會成為過眼雲煙,在你的大腦中匆匆溜走,而不會形成什麼印象,也更別提提高水平了。

    覆盤的方式很簡單,也許就是看過書之後用一句話表達一下,也許是寫一份讀書筆記,也許是轉載收藏看過的好的文章的時候新增一句話的標語,透過這樣的表達,把看到的知識和自己聯絡起來,這樣的方式雖然看起來慢,但實際上會更快。透過輸出將學到的知識和大腦中的知識連結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網路。

    2.跟人學

    古典老師提出了現代人學習的四個方式“人事網書”,其中人排在最前面,也就是說,師徒制的這種方式仍然是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一個個的知識點就在那,高手是把知識點已經印在大腦中形成了心理表徵,如果能夠跟著高手學,就是直接把高手的心理表徵拿到手中,這樣的方式無疑是最搞笑,真正提高水平的。

    3.目標思維

    學習的時候,無論是碎片化的學習,還是系統地學習,擁有目標思維都能夠更好地更快速地掌握,首先問一下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你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然後就直接出發,在出發的路上不斷地修正,不斷地調整,小步快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蒸蛋糕為什麼腥味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