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家嘴健身追劇俠
-
2 # 朱易觀市
先說社群底商的開發邏輯
我們先從底商的特點說起,首先是開發邏輯,其次是經營邏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投資價值的支撐和依託,以及風險之所在。
開發邏輯:底商的出現有主客觀因素,並非每個住宅專案都必須配建底商,也不是每個開發商在專案開發設計的時候都會設定底商產品。從開發角度一般有三類原因來考慮底商:
1、規劃設計要求;有的地塊在出讓的時候就已經明確要求配套建設的標準,例如必須有容納多少個班級的幼兒園、健身設施、綠地等,其中也會包括底商面積,或者說商業面積佔比。這就造成必須設計底商的情況,尤其是在新區,住宅專案周邊配套比較匱乏的情況下,為了滿足小區業主的日常所需。這種情況下商業未必在開發過程中容易銷售,我們後面展開說。
2、社群底商承載了專案的溢價,或者說主要的利潤來源;在土地價格不斷上漲的市場情況下,同時住宅部分還往往有限價,這種情況下往往拿地賣房利潤非常低,尤其是大開挖的高層專案,地下部分的成本很高,車位又賣不上價格。很多專案甚至只有3~5%,這種情況下能高價出售的也就是底商了,因此設計一部分底商來銷售。
3、產品設計方面,究竟什麼樣的面積段、層數、開間面寬適合底商呢?我們見到過的底商從單一層的到二三層的商鋪最為常見,這個要看所在區域的需求,不過也存在這一一種情況——為了增加面積而增加面積,導致本來一層商鋪就足夠滿足需求,但是建設了二、三層的底商,導致面積過大,使用起來效率很低,不好招租也不好出售。
底商的投資經營邏輯
說完了開發角度再看看經營邏輯,底商既然是配套之一,其滿足社群需要是第一位的,那麼從面積段到數量是否需要這麼多配套關乎經營,而經營決定了投資收益。
經營一看社群規模,足夠的居住人數決定了需求;二看位置,如果社群周圍有學校、或者比較多的住區,那麼對帶來消費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支撐。回來看底商跟其他商業一樣的地方:消費需求支撐。
因此判斷一間底商,不要單獨看面積、總價,也不是說小面積的或者單一層的就絕對好,投資商業不要只盯著產品本身,如果周圍有消費支撐你未來才租的上價格去。如果置業顧問以為推薦所謂“低總價”,那麼這隻相當於解決了投入,但沒有解決產出,這也是許多底商後來難以升值的一個原因,買著是便宜,但是也沒法在未來賣的出去。
投資底商要注意幾個要素:
1、社群面積,問清楚小區和周邊的常住人口規模;
2、社群檔次,住宅售價、周圍配套、主要的購房客戶是什麼群體,這個都可以向置業顧問了解,也轉一轉周邊的社群做個對比參照。
3、水電費、土地使用許可權是否跟住宅一樣;這一點有的專案底商也是按照住宅用地規劃,所以也是70年產權,而有的是40年的商業用地,一定要問清楚,這個也決定了水電費用標準是商業還是居民用水電價位。
4、開間、進深比,簡單說太低的開間進深比不利於經營;說白了如果商鋪面寬比較窄,而很長很深,不利於經營面積使用,實際價值是要打折扣的。
5、注意樓梯、牆體和是否有上下水。這塊要看圖紙,或者問清楚置業顧問,而不是僅僅看展示圖紙。有的底商因為在住宅樓下面,其框架稱重部分有不少牆體設計是落在商鋪內部的,會造成有些柱子、牆體在商鋪裡影響使用。有些商鋪沒有設計上下水,不方便做餐飲或者帶衛生間,會影響經營範圍。
6、有沒有統一的物業管理,雖然底商也屬於社群的一部分,然而在衛生、安保方面由於是臨街或者對外,在停車管理、保潔、安防方面會有更大的管理難度,這些也會影響商鋪經營。
總結一下,投資底商大多數邏輯和其他商業類似,都是經營為基礎,而不是價格和麵積;同時由於底商經營範圍有限,其緊密結合社群的特點也是投資者應該注意到的。
回覆列表
房子種類是越來越多了,什麼房子都有人居住,商品房居住的人最多,商住房也有人住,公寓房也有人住,小產權房也有人住,正是因為房子種類多,所以我們要搞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雖然都是可以居住的,但是差異還是很大的。
一般人買商品房的多,商品房比較常見,也沒有亂七八糟的劣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開發商也要追求利潤,對於他們來說,房子怎麼好賣怎麼建設,所以這些年興起了一種房子型別,叫做“住宅底商房”。
其實,說到概念,也是很好理解的,所謂的“住宅底商房”,是指利用樓盤的底層或著低層作為商業用房,從而滿足業主或區域的消費需求也就是說,下面一二層是商業店鋪,用作商業用途,而上面的那些樓層還是原本的居民房。當然了,因為是在一塊地上面,所以還是70年產權。
相信不少人見過這樣的房子,而在一個三四線城市,這樣的房子是越來越多了。筆者的朋友之前買房,讓筆者幫忙參考一下戶型和樓層,我叫他小心一點,別買到商住房了,問清楚產權年限到底是多久的,他說他們那邊都是這樣的房子,下面兩層是商鋪,上面是住宅。由此,筆者發現,原來這些年住宅底商房市越來越多了。
住宅底商房無疑是成為了大趨勢,而正是因為它有很大的優勢,所以開發商願意這樣去開發,在一些還可以的地段上面,幾乎都是這樣的房子,這也導致商鋪越來越多。對於開發商來說,底商的房子有相對穩定的客源,收益也會相對大一些,所以被很多人看好。因為高層住宅的一二樓往往是不被喜歡的,比較難賣出去,所以開發商想了這麼個模式,將首層或二層作為商業用途,反倒能獲取更大利益。
對於業主來說呢,這樣的房子是有利有弊的,先說好的地方。一般來說,商鋪是在外圍一圈的住宅上,小區裡面一般一二樓還是住宅房,正是因為商鋪在外圍,所以小區業主十分方便,吃飯啊,健身啊,消費啊,有時候在一個小區就能完成這些活動了,省時省力的。
目前市場上,大盤社群因為有多而穩定的住戶,商鋪的經營勝算相對較高,投資風險相對小一些,其底商率先得到投資者青睞。但是對於購房者來說,劣勢還是挺大的,你得看自己能不能接受這些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