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三解

    完全打不過,因為從數量和質量上,“小站新軍”對比八國聯軍沒有任何優勢,哪怕調動到天津和北京主戰場,一樣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天下第一強軍不是“小站新軍”,聶士成部兵更多、槍更多、炮更好

    要理解這個結論,就必須理解一些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小站新軍”與“武衛右軍”的關係,要不然就會得出袁世凱擁有“武裝到牙齒”的精兵2萬,卻遠遠躲避2萬八國聯軍的結論。

    事實上,“小站新軍”的正式名稱應該叫“新建陸軍”。前身是1894年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的定武軍,1895年有步、馬、炮、工共10營4750人,駐天津馬廠訓練。

    1895年底,定武軍改由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練,駐津南小站,改稱新建陸軍,共編有步、馬、炮、工共8營7300人,分左右兩翼,基本相當於當時德國的一個步兵師。

    由於甲午戰爭時,北洋曾委託德國僱員漢納根設法購入一批火炮儲存,這部分儲備被袁世凱懇求撥給,所以“新建陸軍”的炮兵配置比較“豪華”,共有大小炮60門,其中75毫米山炮18門、57毫米山炮42門,炮兵營總兵力1651人,配馬347匹,相當於西制的一個炮兵團。

    1898年底,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內部組織基本不變,編制也無變化,並於1899年隨袁世凱開赴山東,部署於德佔青島方向。

    所謂的“編練五年”的小站新軍精銳,就是這部分人,但是其編制人數和裝備數,到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差別不大,滿編合計官519、正副頭目及兵8409、長夫2541,有6000多支奧地利造曼利夏快槍,1000多支左輪、馬槍,60門大小炮。

    可以參考的是“武衛前軍”,也就是一直衝殺在天津戰場的英雄聶士成所部,官兵15000人左右,另有長夫約4000人,合計在20000人上下。

    在裝備上遠比“武衛右軍”豪華,有有1萬杆德制舊毛瑟(11mm大口徑黑火藥子彈)專做訓練用槍,又有1萬杆奧制曼利夏步槍(8.5mm小口徑)、1400杆馬槍、200杆新式毛瑟(7.92小口徑)作為戰備用槍。

    火炮上,同級“大炮”有80門,其中克虜伯七五炮16門;克虜伯六零炮32門;格魯森五七陸路快炮與過山快炮共約32門;克魯伯三七快炮數目不詳,口徑37mm,屬於2磅小炮,往往配屬步兵營使用,曾在廊坊和高碑店剿殺義和團時使用;麥克心炮2門(即馬克沁重機槍)。

    另據八國聯軍的天津戰役記錄,聶士成部曾使用20磅重炮轟擊聯軍陣地,只是數量不詳。

    也就是說,無論是“人數”、“槍數”、“炮數”,“武衛右軍”也就是“武衛前軍”的一半,而聶士成將軍哪怕是拼死護國,仍舊在天津陣亡,所部潰散,別說袁世凱這種油滑的人,就算是他拼了老命,也不可能擋住八國聯軍。

    必須要指出的是,之所以有人會說“武衛右軍”有兵2萬,其實是將“武衛右軍先鋒隊”,也視為“武衛右軍”的一部分,其實,這個“武衛右軍先鋒隊”實際上是袁世凱進入山東時,山東本地留存的“舊軍”。

    具體見:

    山東登州府屬,本有東字中軍、登榮、嵩武等軍十二營,現擬抽調七營,濟南、東昌、萊州各府屬,本有東字正軍、親軍、濟康、副中佐字前、中等九營,擬全行撥調。共步隊十六營,改作武衛右軍先鋒步隊,分前、後、左、右四路,每路分前、後、左、右四營,每四營派統領一員督率訓練。

    也就是把一堆舊軍換了個名字和編制,湊了16個營出來,而這支部隊,實際上和“小站新軍”是兩個路數,一直存在嚴重的內部問題,所以袁世凱在使用他們時,並不當真,主要用於剿滅義和團。

    袁世凱部下有沒有參加抵抗八國聯軍的戰爭?

    其實是有的,清廷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十九日下旨,要求袁世凱立刻派得力部隊北上勤王,他就派出了孫金彪為首的“武衛右軍先鋒隊”共4營3000人去京城,但沒有抵達,而是撤回了山東德州駐防。

    之後清廷催促增援,他又派出夏辛酉帶6營兵北上,也未接戰。

    除此之外,因榮祿的武衛中軍無炮兵,袁世凱奉召將右軍接應炮隊與部分步兵組織為步炮混合隊700餘人,由張懷芝率領去北京拱衛武衛軍大營,後因武衛後軍與神機營、虎神營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不下,調張懷芝的開花炮隊轟擊,榮祿要求,“橫豎只要宮裡聽得見炮聲就是了”,雖炮聲連連,而不傷一人,戰後全部歸建。

    綜上所述,說什麼勝算,純粹是自我安慰,能不能打一目瞭然,想不想打,也得看上面願不願意。

  • 2 # 史研

    大清已經將要滅亡了,這可可不是平白無故的,這麼腐敗的清政府袁世凱早就知道他已經不行了,為什麼還要去幫著他呢?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儲存自己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努力的在這個亂世之中壯大自己。

    當時的袁世凱是山東巡撫,離清政府是最近的一個邊疆大吏,而且他率領的新兵可是當時清政府最厲害的一支軍隊。雖然是比較厲害,但是怎麼能夠和八國聯軍相比呢,要是自己腦抽了去幫助慈禧太后的話,可能就全軍覆沒,不僅是沒有好果子吃,甚至慈禧太后還要罰自己。

    八國聯軍最主要的就是消滅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是袁世凱的死敵,他不想要去幫助,他需要保持實力

    袁世凱是非常喜歡靠著自己的實力去培養一支軍隊,而不喜歡民間的那些叛亂組織,雖然義和團在歷史上發揮做積極的一面,但是很多時候就是搞封建迷信。甚至對慈禧太后說,要堅決的鎮壓這些義和團運動,可是慈禧太后不怎麼聽,因為一和團是要保護清政府,只要不讓自己的國家滅亡,慈禧太后當然是非常高興的。

    而當時的清政府已經開始衰落,很多人都是擁兵自重,要不是慈禧太后還活著,肯定是要發生叛亂的。李鴻章都沒有去幫助慈禧太后,更何況是袁世凱呢,袁世凱又不傻,既然事發生了叛亂,只要等時局穩定了,他才好下決定。

    義和團這幫人完全是非常的令人討厭,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的下場將會是如此慘烈。慈禧太后在逃到西安的過程之中,他突然想明白了,最後消滅了義和團。

  • 3 # 青萭

    戰爭勝敗不是某個軍隊 或某個勢力可以決定的 而是一個國家的各方面勢力的綜合

    需要合格的軍人 強悍的武器 超強的戰術 陰險狠毒的策略 國家各方的支援 政治家靈活多變拉攏打擊對手的手段 經濟上與戰爭的完美結合成度 ……

  • 4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已經改編成了武衛右軍。按照當時武衛右軍的兵力和訓練看,即使參戰,也根本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意識到原有的清軍戰鬥力低下,已經根本無法和近代軍隊對抗,因此決定按照西法練軍,建立一支新式軍隊。而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就是當時清政府編練的新軍之一。

    小站新軍以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小站編練的定武軍為基礎進行擴編,並聘用德國顧問幫忙進行訓練而成。小站新軍成軍的時候,共有步隊5營,炮隊1營,馬隊1營,工程兵1營,總計11301人。

    小站新軍的步兵裝備奧地利的曼利夏步槍,騎兵使用曼利夏馬槍,炮兵則裝備有克虜伯75毫米山炮18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24門,格魯森57毫米野炮18門。就其裝備來說,雖然曼利夏馬步槍的可靠新堪憂,但是總體來說在當時也算比較先進的武器。

    1899年,榮祿受命組建武衛軍,將聶士成的武毅軍編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的甘軍編為武衛後軍,宋慶的毅軍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榮祿另外招募士兵組成武衛中軍。武衛軍各部總計大約有6萬多人,其中又以武衛前軍和武衛右軍戰鬥力最強。

    義和團運動興起以後,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帶著武衛右軍在山東鎮壓義和團。在此期間,袁世凱又組建了武衛右軍先鋒隊,手下兵力擴充到了大約2萬人。

    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參加了東南互保,拒絕出兵和聯軍作戰,從而儲存了實力。而武衛軍其他各軍都在抵禦八國聯軍的時候損失慘重。因此庚子事變後,武衛右軍成為清政府所倚重的主要武裝力量,袁世凱在朝中權力大增。

    後來袁世凱編練北洋常備軍時也是在武衛右軍基礎上進行,武衛右軍最終發展為後來有名的北洋集團,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在庚子事變時,武衛右軍還只是剛剛起步,即使算上新組建的武衛右軍先鋒隊也不過2萬多人,其兵力也不過比聶士成的武衛前軍略多而已。而且和武衛右軍相比,武衛前軍中不少部隊參加過甲午戰爭,有一定的實戰經驗,其炮兵也更為強大。加上聶士成本身是清軍中少數在甲午戰爭中打過勝仗的將領,總體來說武衛前軍的戰鬥力要優於武衛右軍。

    但是武衛前軍在天津和聯軍交戰時,也只是在前期聯軍主力沒有抵達時打個平手。等聯軍主力抵達以後,武衛前軍就無力支撐,戰敗退走。而天津之戰以後,聯軍的兵力進一步增加。袁世凱即使帶兵從山東北上,顯然也不可能和聯軍對抗。

    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即使參戰,對戰爭的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然,對於袁世凱本人來說影響會很大。

  • 5 # 歷史風暴

    可以肯定的回答樓主,1900年如果袁世凱將他的小戰軍拉出來和八國聯軍作戰,清朝編練新軍的成果將會毀於一旦。

    因為,袁世凱的小戰新軍將會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戰鬥中被徹底擊敗,從而讓清王朝認為新軍的編練成果宣告失敗。

    很多人可能覺得北洋新軍在1900年已經規模巨大,六鎮新軍宣告成功,其實還差遠呢。

    雖說如果北洋六鎮新軍編練成功總兵力將會達到7萬多人,而北洋新軍所採用的是德國的西式訓練法,每一個鎮大約為12,500人,所以北洋六鎮的新軍將會達到75,000人,軍隊又分成炮兵、工程兵、步兵、騎兵等兵種,並且對不同的兵種實施專門的技能訓練,根據不同的戰場條件實施兵種協同作戰,所以新軍中不僅裝備步槍,馬槍等單兵輕武器。

    還裝備有57毫米以上火炮324門,無論是火炮還是輕武器,都採購自西方軍事強國,為的是保證武器的質量和持續的活力,所以這7萬多北洋新軍如果能夠出現在京津一帶和當地的五萬八國聯軍作戰,就憑當時八國聯軍亂糟糟的樣子一定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而如果北洋六鎮在1900年已經成軍,袁世凱很可能會反對東南互保,而選擇支援慈禧和侵略者來一場血戰。

    實際上卻沒有這麼美好,因為北洋六鎮新軍在1900年的時候剛剛組建出一個基本的框架,和很多人印象不一樣的是北洋新軍在1900年只有1萬人左右,還不到一個鎮。

    1900年3月,袁世凱奉命擔任山東巡撫鎮壓當地的義和團,他將山東的舊軍改編,定名為武衛軍先鋒隊,讓他所統帥的兵馬實力大為增加,但是總兵力也就2萬,與京津一帶的八國聯軍相比處於絕對的劣勢。

    再加上與山東各地駐防,他手中能夠調撥的軍隊就更少了。

    所以,袁世凱只能維持山東一地的穩定,對京津冀一帶的八國聯軍,無論他願意與否,都沒有能力與之戰鬥。

    當然,袁世凱所在的山東地區緊鄰京津,並且也是義和團運動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能夠讓這裡避免八國聯軍的荼毒,除了袁世凱鎮壓當地的義和團運動,積極和列強斡旋之外,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畢竟他手底下還有2萬精銳作為威懾,否則山東地區也很難獨善其身了。

    所以,在李鴻章去世之後,袁世凱不僅沒有因為東南互保坐視京津地區失陷而遭到清廷的彈劾,反而接替了李鴻章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被任命為練兵大臣。

    因為,慈禧認為,在當時只有袁世凱手下的這支武衛軍先鋒隊有能力威懾北方穩定局勢,這等於是承認袁世凱北洋新軍的編練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所以在袁世凱平步青雲的同時,他手下的軍隊又隨袁世凱回到了小站,並以這支軍隊為基礎編練新軍。

    由於總的負責人是北洋大臣袁世凱,所以軍隊開始被稱為北洋新軍。

    直到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大清王朝擔心戰爭波及到京津地區,加快了北洋新軍的建設,讓袁世凱將新新軍擴容到6個鎮。

    八國聯軍之役5年後,袁世凱所練的北洋新軍才正式擴張到7萬多人,距離甲午戰爭也已經過去了10年之久。

    所以,大清王朝最大的失誤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沒有下足夠的力度編練新軍,以至於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的時候無兵可用。

  • 6 # 老劉侃評書

    新兵肯定是打不過八國聯軍的,但是小站新兵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而是因為當時的袁世凱的新軍只有7000多人,而進攻北京的聯軍總兵力已經超過18000人袁世凱的小站新兵雖然實力很強,但還是抵擋不住八國聯軍的。

    1. 小站新兵的實力: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朝認識到八旗軍和綠營根本沒有戰鬥力,而湘軍、淮軍等軍隊也是腐朽不堪,當局準備訓練新的軍隊用來拱衛京師,當時袁世凱便在天津小站負責訓練新建陸軍,從徵兵到訓練制度,一律採用德日軍制,武器裝備也是如此,大量購買外國的先進武器,75克虜伯山炮、重機槍、熱氣球勘測器等等。

    北洋新軍徵兵時有六大要求,第一條便是:雙手平拳能夠舉起100斤重物。光是這一條便刷掉了一半的人,而且袁世凱還規定新軍只招收漢人,滿人、富家少爺之流一律不要,其次身高低於一米五的也不要,種種規定都是為了能招收到身體素質過硬,吃苦耐勞的人。以此也可以看出袁世凱對軍隊改革的決心,同時這些要求也保證了新軍練成後有足夠的戰鬥力。

    2. 小站新兵與外國軍隊的對比:

    北洋新軍練成後,第一場真正的戰爭便是鎮壓武昌起義,結局是北洋新軍大勝湖北新軍,然而袁世凱當上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又用北洋新軍鎮壓了二次革命,當時北洋新軍以巨大的優勢平定了江西和南京,其餘幾省見情勢不妙都選擇了投降。可見北洋新軍在國內數一數二的軍隊,戰鬥力不弱,然而北洋新軍和外國軍隊一比,立馬就露餡了。

    當時日軍強迫民國簽訂二十一條的時候,袁世凱問段祺瑞中日開戰後能撐多久,段祺瑞很實誠的回到:48小時。當時的戰爭已經升級到拼工業水平了,都是看誰的兵工廠效率高,誰的武器裝備先進,人數已經不是關鍵點了,而日本還有西方國家已經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可當時的中國還處於農業體系階段,軍隊的戰鬥力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

    雖然打不過外國軍隊,但是北洋新軍也有了一戰之力,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堪一擊,被單方面屠殺了。北洋新軍無疑是中國新式陸軍的先驅者,對於軍隊改革有重大的作用。

    1895年,袁世凱接替胡燏棻,開始在小站督練新軍。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個時候北洋新軍還沒有真正成形。到了1914年,北洋軍放眼當時的中國,已經罕有敵手。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隨後派出海陸軍兩萬餘人在山東龍口登陸。為了應對日本人的行動,袁世凱召集所有內閣部長和參事開會商討對策。

    3. 但會拖延八國聯軍的日程

    在戰爭第一階段,1900年6月10日,八國聯軍約2000多人,由英國中將西摩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犯 。結果遭到前軍和左軍的圍攻,經過15天的激戰,聯軍傷亡慘重 , 剩下能夠錢斗的不足千人。最後不得不退回天津。

    可見這時的清朝精銳部隊與1840,1860,甚至1880年相比,已經大幅縮小了與西方軍隊的差距,過去是堆了優勢兵力照樣打不過,但現在已經有打勝的可能了。

    如果袁世凱的右軍能和左軍前軍一起加入戰鬥,總兵力達到3萬,那很可能能預先吃掉聯軍的這2000多先鋒隊,而後面的聯軍進犯北京必然要拖延一段時間

  • 7 # 李時針的時針

    在清朝末期,侵犯我國領土的外來侵略者有許多,最為慘痛的一次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了。那時候的中國雖然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改革,但是由於清政府的畏首畏尾,導致變革並不徹底,使得沒有那麼大的武力來抗衡侵略者。

    在推翻清朝統治的時候,作為軍閥代表的袁世凱出了很大的力氣,那麼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袁世凱加入是不是會好一點?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袁世凱只是在推翻晚清時出了很大的力,但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是非常弱小的。

    八國聯軍時期,能夠在當時有所威名的軍隊有著很多,但是袁世凱的軍隊卻排不上號。作為當時清朝最為強大一支陸軍,就是聶士成所率領的武衛軍。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比袁世凱所率領的小站新軍要強上四倍不止,卻仍然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如果將其換為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將會潰敗得更加徹底,讓袁世凱到最後連反清的實力都沒有。

    在真面抗衡八國聯軍的時候,袁世凱的小站新軍沒有任何抵抗能力,很容易就會被八國聯軍所消滅,至於袁世凱可能也將不存在於以後的歷史。那麼被稱為當時清朝最強路軍的武衛軍到底有多強的戰鬥力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敢和外國入侵者開戰,最大的靠山就是當時榮祿所統帥的武衛軍。武衛軍是新軍化還不完全的一支軍隊,總兵力大約超過了六萬人。但是在當時也就這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其他的部隊又是如何的裝備以及戰鬥力呢?剩下軍隊在當時的戰鬥力甚至比不上這支軍隊的一半水準。

    武衛前軍是當時聶士成的淮軍,裝備全部是德制武器,戰鬥人員1.5萬加上後勤補給5千人共計兩萬人。武衛右軍是當時袁世凱新建的陸軍也就是小站新軍,而慈禧太后仰仗的榮祿是當時武衛軍中戰鬥力最差的一支部隊。

    當時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全部在山東防備德軍以及威海衛的英軍,但是在當時八國聯軍入侵時作為先鋒的是戰鬥力最高,由聶士成率領的武衛軍前軍。

    每一次的戰爭都是一場軍事實力的較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是否能夠避免外來者侵略實際上靠的也是軍事實力。所以在這場較量中清朝就已經輸了大半,其他八國不管如何他們的軍事力量都是當時世上最為先進的一批武器,不然也沒有能力瓜分世界資源。

    而清朝在機械化這一方面起步太晚,而且大部分都是參考外國的武器甚至於直接照抄,按照他們的流程所製造,這就導致一直武器裝備一直在他們後面,而且沒有那麼多武器來裝備軍隊。另一方面,武器製造的大部分高層人員都是外國人,偷偷在上面修改一些內容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當時的清朝沒有精通武器槍械師,這就導致士兵的訓練沒有任何章法可言。

    軍事力量是遠遠不比上當時擁有最為先進武器的八國聯軍,只能依靠人數來打贏這場戰爭,但是在熱武器戰爭中,冷武器沒有任何作戰餘地,因為八國聯軍不會傻到和別人進行白刃戰。當武器足夠強大時,再多的人數也不夠填補這個巨大的傷害源。

    後記

    在整個近代史實際上真正能夠打敗外國侵略者的只能是自身所掌握的軍事力量,而且每一次的戰爭比拼的就是軍事力量,一直以來都是拳頭大的人獲勝。

    而袁世凱的軍隊在當時的戰鬥力比之聶士成的部隊都有所差距,就更別提八國聯軍了。

  • 8 # 汗青正浩

    清朝末年,經歷了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剝削,國家主權和威嚴雙雙掃地。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傳統舊制軍隊被一次次地擊敗。當然,由八支現代化軍隊組成的軍事力量不容小覷,可是當時的清政府也有現代化軍隊,那就是袁世凱主持操練的小站新軍。

    袁世凱是晚清最後一任北洋大臣,奉皇命於天津小站,仿照德國陸軍建制,訓練、編練一支屬於清王朝的現代化軍隊。這支小站新軍從1895年開始籌、編、練,不同於延續了數百年的八旗制度和漢人綠營兵制度,是一支全新的、有戰鬥力的軍隊。

    八國聯軍侵華髮生在1900年,此時小站練兵已有五年左右,照理說這練出來的兵馬已有一定規模與戰鬥力。那麼當時的小站新軍出來抵抗八國聯軍,會有勝算嗎?其實並沒有什麼勝算,原因如下。

    一、新軍也是新兵,戰場經驗不足

    無論是晚清政府,還是民國政府,都和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德國走得很近。

    在軍事上,晚清政府曾聘請德國軍方人員擔任軍隊教練和顧問。有了這層關係,袁世凱的小站練兵便以德國陸軍為藍本,進行改革、訓練。

    袁世凱仿照德國軍事編制來規劃新軍,透過嚴抓紀律、重視現代化軍事訓練和按時將軍餉發放到每個士兵手中,使得這支新軍成為晚清軍隊的一大王牌,更為後來的北洋軍隊奠定基礎。

    可是這支新軍儘管是現代化的軍隊,卻是一隊新兵。由於袁世凱久在晚清軍旅,所以他深知八旗兵也好,綠營兵也好,都是老兵油子,缺乏戰鬥力和戰鬥熱情。所以他招募新兵來訓練,在練兵有成後,這支小站新軍一直沒有參與實際戰鬥,直到後來改組為“武衛右軍”後,才參與鎮壓革命起義。

    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小站新軍始終沒有踏上真正的戰場,只參加過戰鬥演習。既然戰場經驗不足,那又如何與八國聯軍作戰呢?八國聯軍敢來侵華,難道會帶一班新兵蛋子嗎?以小站新軍這班新兵,去和八國聯軍的老兵作戰,是很吃虧的。

    二、新軍僅僅合格,聯軍更勝一籌

    小站新軍雖然在編制、訓練、作戰方式等方面,照搬西式現代軍隊,但並不是全然照搬就可以複製新式軍隊的戰鬥力。

    在鴉片戰爭之前,晚清軍隊尚未接觸過西方現代化軍隊。而鴉片戰爭等戰役的失敗,就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刀劍,早已不是熱兵器時代的槍炮的對手。雖然新軍都裝備了現代化的槍炮,可是才建制數年的軍隊,又怎麼和早已熟悉了現代化軍制的西方軍隊相比。

    作為一個國家的軍隊,僅僅是合格是不夠的。可是這是一支中國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現代化軍隊,作為起步晚了數十年的國家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

    歐亞列強的現代化軍隊組建時間早於晚清政府,而且參與過實際性的現代化戰鬥,它們的軍隊能達到優秀的級別。如此一來,僅是及格的小站新軍,怎會是八國聯軍的對手呢?

    三、新軍僅有陸軍,聯軍海陸兼具

    小站練兵仿照的是德國的陸軍編制,所以這支新軍僅有陸軍。畢竟剛起步,而且規模也有限,經費也有限,所以小站新軍,乃至後來擴充為“北洋六鎮”軍隊,也基本上還是陸軍。

    現代化戰爭,提倡的是海陸空三軍互相配合的立體化作戰。雖然二十世紀初,空軍尚在起步,可是陸軍和海軍的編制已經走向成熟。

    八國聯軍雖然以陸軍為主,可是有海軍協同作戰。早在鴉片戰爭的時候,英法軍隊的戰艦就已經十分熟練地封鎖了天津等重要城市的港口和海域、海岸線等等。

    在戰艦的配合作戰下,列強的陸軍得到了地理空間上的優勢,如快速轉移、進攻和撤退,還得到了軍艦火炮的支援,能夠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我國海域沿岸的炮臺。八國聯軍侵華時,我國的天津大沽口炮臺,就是在沙俄艦隊的炮擊下失守的。

    由此可見,八國聯軍在現代化海陸軍的配合下,其戰鬥力十分強悍,非清軍可比。小站新軍僅有陸軍,就只能在內陸地區與八國聯軍作戰,可是沿海一帶,由於沒有海軍的配合,是不可能戰鬥的,因為那將暴露在敵軍軍艦的猛烈炮火之下。

    再說了,聯軍以戰艦搭載士兵,可迅速深入河流沿岸縱深地帶,小站新軍僅靠陸軍如何阻截、追趕呢?在海陸兼備、協同作戰的八國聯軍面前,小站新軍將十分被動。

    綜上所述,即使袁世凱將小站新軍拉去和八國聯軍作戰,也僅是能夠在內陸地區阻擋一段時間,要將八國聯軍痛擊並趕出國門,那是做不到的。事實上,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為了儲存實力,始終沒有派出自己這支晚清政府最具戰鬥力,也是唯一一支的現代化軍隊。或許他也知道,自己這支軍隊就是上了戰場,也只是有去無回吧!

  • 9 # 仁壽羅海

    很遺憾的告訴你打不贏的,清朝軍隊打仗都是要看為誰而打。實際上當時軍閥體系已經成熟了,比如李鴻章的軍隊也就是為李鴻章賣命的。比如說當時的東南互保,這個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違抗朝廷的命令。也就是說中央的軍隊在打仗,地方的軍隊在看熱鬧。袁世凱當時也參加了東南保的,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找想。當時他的軍隊口號就是吃袁大人的飯,拿袁大人的錢,穿袁大人的衣。如果袁當時聽了上面的命令,去和八國聯軍打必定會輸,因為當時才建軍不久,軍隊沒有實際上的打過多少仗,雖然是先進武器,雖然是新式訓練也最多能抵抗一些時間,實際上就是有行無神的一支軍隊。當然他也不會這麼傻,把自己的軍隊和八國聯軍血拼,這些都是他的家底啊!和八國聯軍幹哪樣太傻了。哪個義和團也是瞎胡鬧,慈禧太后居然也信了,我也是醉了。認為我說的對的可以關注我我對歷史也有些研究大家互粉,共同進步,共同探討。

  • 10 # 大獅

    八國列強此時幾乎都已經成為了工業或者半工業的軍事強國,而大清國依舊是落後的農業國。在當時的環境下,幾乎人人畏洋人如虎,包括袁世凱也不例外。讓一直沒有自信的軍隊去打仗,這顯然是讓他們去送死。袁世凱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他才沒有冒然出動,他知道自己打不過,因此就不打。

    最終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除了袁世凱的力量被完好的儲存下之外,其他的前軍、中軍、後軍、左軍全部被打爛。這些都已經完蛋了,你再派上自己的軍隊上去,下場不還是一樣被打爛。要知道你面對的可是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排名前8的國家,這如同一個體虛氣弱的大煙鬼跟八個泰森那樣的壯漢打拳擊,就算讓你打在人家身上,人家毫髮無傷,最多當成撓癢癢。但人家隨便給你一拳,就能把你打得骨斷筋折,倒地不起。

    綜合這些,你會發現,新軍雖新,但華而不實。雖然聘請的是德國教官,但卻沒有經歷太大的磨礪。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想法避免與列強衝突,將實力盡最大能力儲存。等到有朝一日,兵強馬壯之時,再揍丫的,也為時不晚。一味的喊打喊殺,不求戰略,只顧玩命,卵用沒有。

  • 11 # 我是越關

    清末的中國成為了世界各國待宰的肥羊,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興起後,迅速的開始了和列強的鬥爭,這些列強迅速以保衛領事館為名,發起了瓜分掠奪中國的戰爭,出兵攻打北京。

    而此時袁世凱任山東巡撫,訓練的新軍也編入了榮祿的武衛右軍,但是在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袁世凱統領的武衛右軍按兵不動。究其原因就是根本打不過八國聯軍,杯水車薪,絲毫的勝算也沒有。

    裝備的代差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前前後後的軍隊達到了5萬人,而且聯軍的數量一直維持在了在了2萬人以上。這些軍隊雖然是雜牌軍拼湊起來的,但是相對於落後的清朝,可以說是裝備精良。

    很多人根據清朝的海關提供的資料,聲稱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的購買了國外的先進裝備,所以沒有行成代差。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圖為侵華中的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攻陷了天津的武庫,共計繳獲了價值250萬英鎊的新式武器,換算成白銀相當於1600多萬兩,這些武器確實比八國聯軍的武器都要先進。但是他卻是封存在了武庫之中。當八國聯軍繳獲時,這些武器基本上都是嶄新的。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軍隊根本沒有裝備上這些先進的武器,袁世凱根本就沒有可能在裝備上趕上八國聯軍。

    袁世凱人員戰力不足

    很多人說袁世凱新軍戰力強悍,但那是相對於清朝的其他軍隊。實際上對抗八國聯軍根本不行。

    袁世凱最初在天津小站練兵時,只有4000多人,到了1899年調任山東巡撫之時也只有7000人,這些人被編入了武衛軍,而武衛軍擁有8萬人。

    這8萬人的武衛軍以武衛前軍戰力最強,有2萬人,且每個營都裝備有兩部馬克沁機槍。其次是武衛中軍。再之後才能排的上袁世凱的武衛右軍。

    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武衛前軍、中軍和後軍直接被打到了取消了番號。由此可見位於武衛軍戰力第三的袁世凱就算是去了也是白給。

    綜述;袁世凱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裝備落後,人員不足。而且戰力遠高於袁世凱右軍的前軍和中軍一敗塗地。所以袁世凱獲勝的希望為零。

    經過了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王朝最後的家底都被打光了,而留下的袁世凱雖然在此期間拒不奉詔,但是最終卻保留了實力,成為了清末最強的軍隊。

  • 12 # 異域邊緣

    袁世凱的小站新軍抵抗八國聯軍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所謂新軍一點都不新,只是起了個好聽的名號,所有的一切都還是老辦法。與曾國藩的湘軍與李鴻章的淮軍基本沒有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全部使用西洋武器罷了。剩下的組織結構還是換湯不換藥,一切如舊。

    新軍的管理體制使用的還是封建時代的人身依附與同鄉裙帶管理,袁世凱起家時的幾員大將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都與袁世凱有所謂“師生之誼”,這樣的軍隊只服從與個人,完全沒有國家意識。袁世凱本身就是政治投機分子,他所編練的新軍更多的是投機資本,不是用來為清政府作戰的,況且清政府也完全指揮不動。

    甲午海戰一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鴻章的淮軍也損失慘重,從此李鴻章在清政府中也就喪失了發言權。這些袁世凱可生生的看在眼中,他可不想做李鴻章第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自己一手帶起來的新軍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去與八國聯軍作戰的,還沒打袁世凱就已經認定了肯定打不過。

    主帥袁世凱都是這樣的心思,與八國聯軍作戰能有勝算,這純粹就是在開玩笑。也正因為袁世凱的投機才有機會篡取掉辛亥革民的成果,成為中國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不過投機者最終成不了歷史的主角,最終還是在全華人民的反對與聲討中憤然辭世了。

  • 13 # 逞才遂意

    以前的戰爭只要代差不大,士氣和戰鬥意志是決定勝敗的最關鍵因素。袁的兵跟當時列強軍隊差距最大的不是武器,是戰鬥紀律,戰鬥意志的差距。如果當時是抗美援朝時候的志願軍,手拿大刀片子都能把八國聯軍打回去。

  • 14 # 趣談國史

    不客氣地說,毫無勝算。必敗無疑。

    袁世凱所練的小站新軍,只有區區七千人。而八國聯軍有多少人呢?五萬。

    以七千對五萬,本來就是寡不敵眾。何況,論單兵作戰能力,小站新軍也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為何?因為小站練兵,學的就是德國,而德軍恰好是八國聯軍主力。 剛剛入門的徒弟面對功力深厚的師父,怎能勝利呢?

    事實上,即便能夠打敗八國聯軍,袁世凱也不會率兵出戰的。八國聯軍侵華,根子是義和團濫殺洋人。而面對義和團,是剿還是扶,當時朝廷裡是有兩派不同意見的。袁世凱站在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封疆大吏一邊,認為應該剿。

    後來朝廷下令地方督撫率兵勤王,袁世凱又和李鴻章、劉坤一等人搞了一個“東南互保”,認為這是亂命,堅決不奉詔。

    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正擔任山東巡撫。他在小站所練的七千新兵,也跟著他駐在山東。

    對於山東,八國聯軍秋毫不犯,原因就是袁世凱此前反對義和團。當時,河北和山東接壤的一些農村,都把自己的房子上用白石灰刷上大字:此為山東境內。

    以自保。

    所以,袁世凱不會主動出戰,而八國聯軍也不去招惹袁世凱,那七千新軍根本沒機會與八國聯軍過招。

  • 15 # 雨夜隕落星辰

    打不過還是打得過,個人認為不好定論。

    第一,看裝備,袁世凱部雖為清軍精銳,但整體裝備混亂,就像現在所說的印度軍萬國牌裝備,子彈口徑,子彈儲備都有問題。後勤保障不足。第二,兵缺糧缺響,兵員整體戰鬥意識並不夠,但袁世凱在錄兵時,思想較為開明,兵員整體素質還可以,最起碼都識字,年紀也不大不下,身體素質也夠。

    第三,將,袁世凱部的將領多為親信,執行袁世凱命令也較堅決,所以打起來部隊的執行力也較高,加上如果袁世凱不考慮自己的損失的話,袁世凱到也是悍將,但袁世凱此時全力保全自己,其作戰思想便會大大折扣。

    再看聯軍,聯軍內部矛盾其實較大,各部也是各幹各的,沒損失自己利益就好,加上各部武器後勤獨立,並不配套,且所謂英軍等,多半是殖民地的地方武裝,真實戰力並不高。

    所以個人認為,若袁世凱不考慮保全實力,如果各兵能獲得充足軍餉 ,清政府對戰死有補貼且不克扣,軍需官能履行職責,八國部隊就算再多點,也是能打的過的。

  • 16 # 中槍的小鵪鶉

    毫無勝算!

    新軍在國內確實比較起來是不錯,但以當時清朝的財政收入和國際形式上看,真難想象新軍能有什麼大的發展。有些文章看看就行了,比方說:

    那些什麼八國聯軍佔領清軍武器庫,發現裡面的裝備比自己的還先進……還先進……

    列強真是可愛啊……把自己好的裝備拿去賣給清國,再拿著落後的武器去打……堪比抗日神劇般狗血。

  • 17 # 吳勘

    沒有勝算。

    所謂的小站新軍有多新?

    1895年甲午戰敗後,舉國上下發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浪潮。

    1895年六月,在劉坤一、李鴻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摺保薦下,賦閒在家的袁世凱被光緒帝啟用,赴天津小站操練新軍。擬訂西法12條作為編練新軍的準則

    大旨步軍操法以師法德國為主

    1898年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在最後6關頭站在保守派慈禧一邊,因而受到重要。此時他手下的新軍大概7000人。

    1899年6月,經過整合的武衛軍正式成立,聶士成部淮軍武毅軍為前軍,仍駐蘆臺(今天津寧河);董福祥部甘軍為後軍,駐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宋慶部毅軍為左軍,駐山海關內外;袁世凱部新建陸軍為右軍,駐天津小站。另招募勇丁、抽調八旗兵組成中軍,由榮祿親統,駐南苑(今北京大興)。庚子事變中,除袁世凱所部武衛右軍正山東未參加外,聶士成以身殉國,前、後、中軍傷亡、潰散甚多,旋被取消番號。左軍也受創削弱,民國後納入北洋軍系統。

    1900年春,榮祿奏准將駐紮江蘇徐州等地的武衛先鋒左右軍各擴編為10營,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右軍先鋒隊擴編為20營,全軍擴充到8萬餘人。除袁世凱部右軍為新建陸軍、聶士成部前軍接近新建陸軍外,其餘各軍均仍舊制,裝備則大多為新式武器。

    1900年五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

    此時距離袁世凱軍隊擴編不足三個月,後加入的軍人還沒有得到充足訓練,戰鬥能力有限。所以袁世凱即使參戰能夠依靠的也只是小站帶出來的7000餘人。

    此時距離小站練兵開始時間不足五年,新軍成立後除了圍剿連子彈都敢接的義和團外,沒有經過任何考驗。

    清政府在一系列自救活動失敗後,已經無藥可救,在以慈禧為主的保守派眼中“安內”才是第一要務,所以在病急亂投醫之後(相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幫助自己打敗侵略者,從而達到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一經軍事上的失利馬上就動搖了。

    義和團本質上和漢末的五斗米教、以及拜上帝會沒有什麼區別。其愚昧令人氣憤,其行為也令人髮指,指望他們有什麼家國情懷是不可能的。

    地方上也不支援慈禧的決定。一些的封疆大吏還沒開戰就已經和帝國主義者苟合(東南互保),包括袁世凱本身也是反對對各國同時開戰的。

    清朝已經成為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肉能怎麼反抗尼?割多少全憑屠戶的胃口。

  • 18 # 雲臺山閒人

    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沒有一點勝算。

    首先要明白八國聯軍侵華是因為滿清惹了眾怒,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嚴重違反了國際法。殺人家僑民,攻擊大使館,那一條放在今天也是會被群毆的。所以,八國聯軍出兵中國是有理有據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侵略,既便前期滿清能抵抗住不到2萬人的八國聯軍,甚至消滅聯軍,但是列強絕對不會善罷甘休,後面還會有10萬甚至20斤的聯軍,以一國之力挑戰全世界的列強這是後來的戰爭狂人希特勒也不敢的。所以就有了後來的東南自保。作者在這裡絕不是為八國聯軍洗白,只是想說明滿清的愚昧無知才是招來侵略的根本。

    其次,我們看看當時的新軍,北京附近能調動的新軍,只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武器裝備雖然並不落後,但人數只有幾千人,同八國聯軍開戰就是去送死,這正是袁世凱不出兵的原因。即使沒有當時的東南自保,全國能夠一條心打八國聯軍,就算第一波贏了,能抗住第二波第三波嗎?

    同時能向十一國宣戰,這種豪邁的勇氣也只有慈禧這位在老婦人能做的出來,這是真正的無知者無畏,1900年己經進入20世紀了,我們領導人的思維方式卻還停留在幾千年前的古代,這樣的政府不亡還有天理嗎?

  • 19 # 漫步史書

    提到小站練兵,很多人都會想到袁世凱也確實,小站練兵雖然最主要發起人不是袁世凱,但是在袁世凱後來征戰的生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近代北洋軍閥軍事力量的基礎。小站這個地方位於天津東南70裡的地方,原名叫做新民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這裡就是清政府屯駐兵馬的重要場所。1894年甲午戰爭中,清軍所訓練的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以至於洋務運動遭受到重要的打擊,在這場戰役中,有一名德國退役軍官漢納根,他在戰後寫了一封信,遞交給了當時朝廷洋務運動大臣李鴻章。漢納根本人是德國一名軍官,1879年退伍以後,就受到了中國駐柏林公使的邀請,來到中國併成為李鴻章的軍事顧問,甲午海戰期間,他本人就站在旗艦上和丁汝昌一起指揮作戰。在信中,他除了陳述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以外,還建議李鴻章訓練一支新式陸軍,這個想法得到了李鴻章讚許,隨後1895年李鴻章命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小站以德國陸軍操典編練“定武軍”。開啟了小站練兵。小站練兵一開始只有十個營,共有人數4750人,除了部分的淮軍將領以外,還有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幾人擔任教官或軍官。胡燏棻被調走以後,袁世凱奉旨接替了他的職務,之所以選用袁世凱,是因為早在甲午戰爭期間,袁世凱就提出過編練新軍的想法,主張按照西方訓練軍隊的方式,只是當時他僅僅只是負責後勤,說不上什麼話,因此這個建議被擱置。直到1895年12月以後,袁世凱才接替了這個職務,這一時期幾乎也是維新黨佔據了朝廷,袁世凱和這些人關係比較好,因此才有機會訓練這一支新軍。原本就有想法的他,在一上任就從全國選拔士兵,將原有的4000多人有多擴編了2000人,並採用現代訓練軍事的辦法,使得這一支力量逐漸發展壯大。小站練兵形成作戰力量的時候,就已經是十年以後,1905年以小站練兵所組建的北洋六鎮兵馬正式形成戰鬥力,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洲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於1900年,袁世凱雖然小站練兵有所成績,但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仍未形成戰鬥力,在山東任巡撫的他,也只能勉強保住地方安穩,對朝廷局面是有心無力。八國聯軍雖然軍紀敗壞,但實際上人數有3萬多人,並裝備了各種先進的武器裝置,清政府當時還未意識到小站練兵的戰力,畢竟也沒有多少人,另外清政府的無能,十多萬清兵都沒能擋住八國聯軍3萬多人,歷史上留下了極其可恥的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2歲考研考什麼專業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