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機營
-
2 # 西出陽關楊時明
葉志超既便守住平壤,但也無法挽救清政府的失敗,因為清政府已經腐敗透頂了,落後英美日很多,但還死抱著泱泱大國而沾沾自喜,與其說甲午戰爭敗給了日本人到不如說敗給了自己,一個遊牧民族執政得勢,最擅長的是騎馬射箭的冷兵器,對軍艦大炮知之甚少,這種力量的具大懸殊,再加上食古不化的僵化思維能不敗嗎。
-
3 # 三橫兩豎的毛
葉志超守住平壤눈_눈?好吧,我們假設一下這個情況。那麼首先對國內的影響就是李鴻章有了一張保底的底牌,海軍就算打敗,也不至於讓北洋和滿清朝廷立刻就動了停戰的心思,戰爭勢必長期化,這對中國來說是有利的,但是同時也會讓滿清的反近代化保守勢力有所動作,他們不會給李鴻章進一步增加個人聲望的機會,極端一點,就是和日本合作,促成和談,但是條約內容,自然不會如歷史上這麼一邊倒。然後看看日本方面,甲午之戰是日本的傾國之賭,日本自上而下都意識到了這點,但是國內並不是沒有反戰呼聲,陸戰敗,海戰勝,一方面會讓日本陷入兩難,但是日本之後的行動,卻要看葉志超能對日軍造成多大損失,徵朝畢竟只是第一軍,日本國內第二軍也在準備出發,如果第一輪損失慘重,或者日本還有一些猶豫,如果只是勉強獲勝,那剩下的就只是兩國的戰爭意志的較量,日本無疑高出中國太多,滿清之所以沒什麼出息,不就是上層裡軟弱無能的廢物太多了麼?一個老太太就應該好好養老,把著權柄不放根本就是災難,而皇帝居然連一個老太太都處理不掉,那這個皇帝也許是個孝子,但是作為君主只能說還有屁用。葉志超守住平壤的結果因此只有一個,戰爭擴大,再打一次。
-
4 # 第一節歷史課
這個問題吧,我打個比喻,就好比是:一隻小獅子和一隻大獅子打架,小獅子百般努力,在被大獅子咬的遍體鱗傷時,偶然把大獅子腿上咬下來了一塊肉,但這樣小獅子就能贏了嗎?並不能!
雖然這個比喻有點不恰當,但它反映的確實是當時的事實。
一個是經過創新改革的現代化工業國家,一個是封建制度的傳統帝國,其真正的軍事實力,差的不是一點點。它並不像是兩個同級別或者相差不大的級別的選手,一個戰鬥角落的勝利,就能為整場戰爭佔據一個關鍵的勝利點。中國軍隊的弱小實力,滿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經過諸多割地賠款後的國庫空虛,都註定了這場戰爭不可能勝利。
然後再來看下事件的本身。
葉志超這個人固然很有大將風範,也奮死殺敵。但當時不光是彈藥消耗嚴重,還被敵人包圍,後勤補給斷裂,不說別的,後勤送不進去,這仗還怎麼打?
所以不管守住守不住,這場戰爭的最後,都註定了失敗。
-
5 # 海研會
從甲午戰爭時中日對比的總體態勢來說,就算戰場上發生一些變數,也改變不了中方徹底失敗的結局。要知道,甲午戰爭中國之所以輸給日本,並不只是軍事不如日本,最根層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日本已經開始舉國近代化,而中國尚未徹底近代化,兩個國家並不處於一種層面上。日本是憑著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國民素質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打敗了中國。
具體到問題所說的平壤之戰。
1894年8月1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後,根據清軍在朝鮮南部海陸接連告敗的情況,北洋大臣李鴻章調整戰略,採取以重兵集團進駐朝鮮北方重鎮平壤,依託大同江,與日軍形成對峙局面。企圖以此阻遏日軍在朝鮮進一步北上,同時為外交解決中日衝突製造前提。
(直隸提督葉志超與幕僚和部下將校的合影)
根據這一戰略,先後到達平壤的清軍包括衛汝貴部盛軍、左寶貴部奉軍、馬玉昆部毅軍、豐升阿部奉天練軍盛字營、葉志超部直隸練軍,總兵力約2萬餘人,以諸將中職位最高的直隸提督葉志超為總統。
清軍由於兵力有限,在平壤一帶的佈防基本上是圍繞平壤城展開。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平壤城只是一個點,而大同江是綿延的一條線,一旦日軍繞到平壤背後,情況就不堪設想。
(甲午平壤之戰形勢圖,圖中可以看到日軍事實上已經對平壤城實現了合圍)
與清軍堅守平壤的情況相對應。日本第一軍進攻平壤採取的是分頭包抄的策略,即日軍第九混成旅團主力(兵力3600餘人)從大同江南岸正面向平壤城發動進攻,起牽制作用。朔寧支隊(第五師團第十旅團一部,2400餘人)、元山支隊(第三師團一部,兵力4700餘人)從大同江的上游秘密渡江,包抄向平壤城的東、北面,日軍第五師團主力(5400餘人)從大同江的下游秘密渡江,包抄平壤城的西面,總體上形成對平壤的四面合圍態勢。
(西方新聞畫,堅守平壤城的清軍)
在這種態勢下,葉志超如果在1894年9月15日當天堅守住平壤,那麼緊接而來的結果十分明顯,即駐守平壤的2萬左右清軍將陷入兵力相當、甚至更優的日軍的包圍中(日軍第三師團正在登陸朝鮮)。
此時,平壤孤軍只有一線生機,即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從大連灣護衛北上的銘軍4000人。
平壤之戰前,葉志超已經感覺到了平壤城後路方向缺乏清軍、容易被日軍包抄截斷的問題,不斷向李鴻章請求增兵。而當時李鴻章手中已經沒有大枝機動部隊,不得已將大連灣炮臺的守軍——銘軍調出,由北洋海軍護衛海運到大東溝登陸。此後按照計劃,這支軍隊將渡過鴨綠江,途經朝鮮義州,向平壤北方的安州一帶進軍。
等這支部隊抵達平壤城外,尚需一週左右時間,缺少彈藥和糧食的平壤清軍能否在日軍重圍下堅守一週是個大問題。縱然清軍能夠在平壤堅守一週,那麼大連灣銘軍兵力只有4000人,能否從北方突破上萬日軍的包圍圈也是個大問題,極可能被日軍在外圍就擊潰,而平壤守軍也極可能被日軍全殲。
一旦發生這樣的戰況,將會比歷史上的敗局更為可怕。
(北洋大臣李鴻章統御下的2萬多直隸練軍和北洋淮軍,是中國北方最主要的陸軍兵力)
因為甲午戰爭爆發時,整個中國北方地區裝備精良的陸軍只有2萬餘人,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葉志超統率的直隸練軍和衛汝貴統率的盛軍,這兩支部隊一旦在平壤城被全殲,那麼不僅僅是朝鮮北部會快速被日軍佔領,而且清軍根本再無兵力在鴨綠江組織國境防禦,日軍將可能以更快的速度侵入中國東北腹地。
整體來看,甲午平壤之戰其實是一個無解的死局。這也就是為什麼葉志超等會選擇放棄平壤而突圍的重要原因。
用事後諸葛亮的思維來看,或許當時對中國來說最好的選擇並不是去考慮如何守住平壤,而是應該去思考是否乾脆放棄朝鮮。因為日本挑起甲午戰爭的主要藉口就是中國干涉朝鮮內政,倘若此時清軍全部主動撤回境內,日本就失去了當初挑起戰爭的藉口,在外交上陷入被動,由此不僅會給清軍集中兵力佈置國境防禦創造機會,也可能會實現李鴻章將歐洲列強拖進朝鮮問題、將朝鮮問題國際化的目標,從而“驅虎吞狼”,制衡日本。
-
6 # 鐵血狼
當我仔仔細細檢視甲午前後的歷史資料時,我不禁十分驚訝:原來當時我們的國力不遜於日本,我們的軍力不遜於日本。
在甲午戰爭前我們也有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洋務運動)。“中國近代礦業已開始用機器採煤,僅開平礦務局,至1889年年產量已達247,000噸,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進口。1882年輸入天津的洋煤為5,400噸,到1886年便減至301噸。1890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了抵制洋鐵入口,開工興建漢陽鐵廠,至 1893年全部竣工,該廠裝置先進,擁有十個工廠,三千多工人,所生產的鐵除了供應本國外,還出口到美日等國。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成立了電報總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電線,總長度達到一萬數千裡,連廈門、臺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輕工業也在此期間得到大力發展。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同年,李鴻章也派人創辦了上海機器織布局,中國近代紡織業從上海、寧波、鎮江、武昌等地向全國蔓延開來。 1882年,廣州開始有了自來水,稍後,武昌、上海也相繼辦起了自來水廠。近代化的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製藥、玻璃製造等民用工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網上的一些同胞就感覺良好,躊躇滿志的話,那洋務運動三十年後中日的實力對比就更值得驕傲了,當時的清政府的歲入可不象今天一樣與日本有好大一段距離,而是日本歲入的1.5倍!我想有一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1872年,李鴻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這是“經濟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 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日本政府的總年收入才八千萬日元。
軍事上呢?“1884年朝鮮“甲申事變”後,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決定“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裝備了七千噸級鐵甲鉅艦二艘、二千噸級巡洋艦五艘,加上其它大小軍艦,共二十多艘;南洋艦隊也擁有了二千噸級主力艦四艘,千噸級炮艦三艘;廣東、福建艦隊共有千噸級艦艇八艘。四支艦隊共計大小艦船八十多艘,這支龐大的海軍,居當時世界第四位。但這仍遠遠沒有實現李鴻章等人的理想,據他們設想,海軍主力艦要有二十四艘,而當時僅有七艘。八十年代開始,清政府還以巨資修築了旅順、大連、威海、煙臺、吳淞、馬尾、黃埔等海防基地,裝備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自動迴轉射擊大炮,以及深水軍港、船塢等配套設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營建,使中國擁有了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軍港、船塢、炮臺防禦體系。僅在旅順一地,就裝備了數百門德國克虜伯大炮,成為世界著名軍港之一。洋務運動期間,陸軍也開始過渡為專門抵抗外國侵略的國防軍,這是具有近代化意義的職能轉變。
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命令淮軍向洋兵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把 6,000多人的淮軍擴充到五、六萬人,洋槍三、四萬支,炮兵六、七個營。淮軍從1871年開始改裝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後膛鋼炮,到1884年已裝備 370多門。左宗棠所部湘軍從1863年開始建立洋槍隊,1867年進軍西北後,洋槍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後,全部用西洋槍炮武裝起來的湘、淮等近代化軍隊已經遍佈東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數剩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馮子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等重大勝利,都是與清軍的新式裝備分不開的。中法戰爭中,出關作戰的滇軍主要裝備是毛瑟槍,另外還配備了哈乞開斯連發槍、克虜伯鋼炮等。陸軍不僅裝備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軍事訓練。許多軍官都經過軍事學校的培訓,軍隊的素質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戰爭初期,迅速調集二萬多軍隊開赴朝鮮和鴨綠江邊,說明軍隊的機動性也能得到明顯改善。”
在 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七艘,共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五艘,共一萬七千多噸。既使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強於日本,也決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弱於日本。如果我們想想今天的中日軍事實力對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艦隊,金剛級戰艦,宙斯盾系統,更不用提空軍的劇大差別。如果說我們2000年能達到小康,我問一句:我們何時才能達到象甲午戰爭時那樣的中日軍事力量對比呢?
近來一些文章,把一堆經濟資料堆起來,而且堆的很高興,就等著去東京大屠殺了。且不說日本也會發展,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不可能維持那麼高的增長率。我只是想問我們以前是因為經濟的原因輸的嗎?如果我們對未來躊躇滿志的話,我只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以前在經濟,軍事實力都不亞於日本時輸給了它,而且輸的那麼慘。
甲午戰爭不同於鴉片戰爭,不是大刀長矛對抗堅船利炮的戰爭。我又一次開啟那段屈辱的歷史仔細檢視。是的,我們不輸在經濟實力,不輸在軍事裝備,更不輸在愛國熱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愛國的。中日初次交鋒,日艦截住運兵船高升號,船上的清兵寧死不當俘虜,用步槍還擊日軍,最後被擊沉,絕大多數士兵遇難。在隨後的平壤等戰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戰,日軍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優勢兵力,才能攻克一個陣地。根據日軍的《清日戰爭實記》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雲湧起,遮於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激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日軍損失慘重,中日的傷亡人數對比是基本相當的。
但我們還有一些敗類,如清軍統帥的葉志超。當日軍拿下平壤外城時,當日戰鬥就戰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少於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處境極為艱難。葉志超卻喪失了抵抗信心,傳令放棄輜重,輕裝持械,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誤傷累累。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平壤戰役後,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日軍於是完全控制了朝鮮。
在海軍上我們也並不輸於武器裝備與愛國精神。有關中日黃海海戰的參戰實力對比大部份人都看過,具體說來基本是雙方旗鼓相當,各有所長。中國軍艦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沒有投入戰鬥,參戰軍艦10艘共31000噸。日本海軍實際參戰12艘軍艦共38000噸。中方勝在鉅艦大炮,裝甲厚;“定遠”、“鎮遠”都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列艦。日方強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艦管帶不少是由中國留學生擔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軍水兵也很勇敢,富於愛國熱情,士氣很高,並不亞於日本海軍。大家都知道致遠號在管帶鄧世昌的帶領下,彈盡艦傷之時勇撞“吉野”,不幸為魚雷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場海戰中“經遠”號負傷後,管帶林永升(他是一個留學生)臨危不懼,操輪撞擊日艦。不幸,也中魚雷沉沒,全艦270人除 16人獲救外,全部犧牲。
我們輸在哪裡?我們輸在制度的腐敗。象慈禧老佛爺,要做壽,要搞慶典,修園子;反正國家的利益在她的私人利益之下,北洋的經費她可以任意取用,揮霍,而使北洋艦隊老化,無錢按原計劃購新艦,連吉野也因此由中國定造艦變成日本艦。甲午海戰旗艦“定遠”更是因年久失修,開炮竟震塌艦橋,讓整個艦隊失去指揮。還有一幫清朝的軍需官腐化墮落暗飽私囊,購來一些低劣的炮彈甚至教練彈充數。因此雖然有多次日艦中彈,卻未見炮彈爆炸。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也是同胞的中國人這麼有“膽量”,直到今天還有人敢在假藥,工業酒精兌酒,修橋上玩這些勾當,他們沒想到這是人命關天的事?
清廷還是“威嚴”的。葉志超,方伯謙之流全被斬首,就連沒勸葉志超的將領也被誅殺。然而他們造成的損失卻再也補不會來了。問題是在這種制度下,再強調愛國,還是會有葉這樣的人官路亨通,還是有個誰也管不到的老佛爺,把一人,一家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縱觀甲午戰史,葉,方這樣的人還不算太多,北洋艦隊的官員們還沒“都爛掉”。我不知要是大多數官員都開始發黴,發爛又會怎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葉之所以能爬上具有決定性的清軍朝鮮統帥的位置是因為他謊報牙山勝利。這種“大膽”作風讓我吃驚:難道就不怕被揭穿嗎?我不明白我們這個民族哪裡出了問題,直到近百年之後還有人敢慌報各種資訊,甚至畝產萬斤。
面對歷史我默然無聲。從小時候老師就教我: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我沒認真想過這句話,直到今天我重溫歷史。
我在想,如果我們已知歷史,如果時間再重給我們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我們還是不是必負於日本?
既使重來一次,我們還是必輸!我在內心痛苦地承認。任何一個史學家都知道:甲午的命運在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兩種不同的變革興起時就已種下。既使我們能僥倖獲得一二次的戰術勝利,也難逃最終的戰略失敗。
如果是經濟,我們可以強國;如果是軍事,我們可以強軍。但如果是制度的腐敗,我們又將何去何從?既使先讓我看過歷史真相,再把我送回到甲午戰爭三十年前,我放聲高叫:“不維新變法,既使三十年後經濟,軍事都不弱於人也會被打敗”又有幾個人能相信我這句話?
-
7 # 品評者
甲午海戰戰則必敗,不管朝鮮守得住守不住,這沒有直接關係,也沒有懸念。
對於當時清政府最好的策略,應該是韜光養晦,同時利用各強國的利益作誘,相互牽制。而大清朝要進行一系列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擺脫農業經濟束縛,發展科技,鞏固國防。
以當時中日海戰的戰艦效能,不在一個層次。日艦要比北洋水師艦先進一個檔次,北洋艦隊還是以厚甲撞擊為優勢,但是這種海戰戰術已經落後。日艦的航速比北洋艦隊快數倍,也就是北洋艦隊根本追不上日艦進行貼身撞擊。而對於航炮射速,北洋艦隊五分鐘射一枚,而日艦一分鐘射五枚。北洋艦隊雖然龐大,但對於日本艦隊就像漂浮在海上的一條條死魚一般。
所以,無論如何計程車氣也無法改變戰爭的結果。所以,北洋艦隊戰必敗!
-
8 # 抑鬱捕手
這是看纂清看的嗎?那畢竟是小說,雖然理論上有些許可能性。甲午戰局也不是葉志超有能力改變的,爛在根上了,一條枝杈再鮮活也擋不住樹的枯死。守住平壤根本沒用,甲午戰爭要說贏的可能性就是海戰打贏,丟了整個朝鮮都沒關係。只要海戰贏了,甲午就能贏。而纂清最有可能的還是曾國藩,可惜他只是個沽名釣譽之輩。可惜啊,中國整個18世紀都沒能出個治世豪傑,全攢在19世紀初了。
-
9 # 八分知足
我估計題主是想看YY貼。
話說葉志超突然戰神附體,他重振士氣,不按李鴻章防守為主的戰略,主動出擊,利用朝鮮政府暗中提供的情報和人民的支援,趁日本未成合圍時,只留5000人守平壤,1萬人主動出城偷襲最先抵達平壤大同江南岸的大島義昌第九混成旅團(3600人)。對該旅團,歷史上清朝分兵守城時是戰勝了的,更何況現在是1萬人對3600人的以逸待勞偷襲。戰勝難度不大。該旅團被擊潰,必定打亂另三路的合圍計劃,匆忙總攻。猶豫平壤南岸的勝利,清軍可談定派5000人繼續向南奔襲漢城圍魏救趙。留1萬人防守日軍剩餘三路1.2萬人的進攻。歷史上平壤北面的日軍元山、溯寧支隊會攻破玄武門但一時不能入城而膠著。此時,由於總攻倉促,對平壤南面的包圍只能由原來西南面的日軍本部支隊(5400人)就近分兵完成。清軍可偵查本部支隊師團長所在,重兵突襲,擒賊先擒王,日軍必亂。就算日軍訓練有素而不潰,待日軍北面支隊支援南面,重整部隊,清軍定能奪回玄武門。以清軍1個月的守城資源,加上不日將下雨。平壤戰爭勢必膠著。
南進5000清軍再利用朝鮮政府裡應外合,騙開城門,魚貫而入救出朝鮮國王,短期佔領漢城,重整朝軍。再日援軍抵達之前,與朝軍一同北撤,並留下人員火燒漢城,讓日軍失去補給。解救朝鮮國王后,日軍大亂。若平壤日軍南援,便攜朝鮮國王遁入東面山林避其鋒芒,迂迴返回平壤。平壤守軍也得以喘息。日軍兩頭奔波,戰果廖廖,士氣大跌。
此外,營救朝鮮國王事大。護送運兵船往鴨綠江口守衛邊境的北洋水師也許會分兵前往大同江口支援平壤或營救朝鮮國王。那麼北洋水師主力分散,日本無法實現尋找主力開戰的目的。北洋水師得以暫時倖存,至少不同時覆滅。日本海軍失去先發制人優勢,加上尋北洋水師主力未果,以及平壤漢城戰事緊急增兵,無法集中優勢兵力,錯過全殲北洋水師戰機。海陸戰果不多,加上朝鮮國王得而復失,使得日國內彈劾伊藤博文勢利繼續發難。紫藤博文殊死一搏,命第二批軍立即登陸並與第一軍殘部回合發動總攻,並暴力清算反對黨。
因慈禧李鴻章主和,加上海權最終被日本控制,滿清基本無援軍入朝。而第二批日軍抵達,葉志超只能放棄平壤,帶朝鮮國王且戰且退並一路設伏,退至朝清邊境一帶。李鴻章怕擴大戰端,不允許朝軍入境國內,同時增兵邊境,但出於保留實力也不願跨境作戰,要求葉志成放棄朝鮮撤回國內。葉志成早已將朝軍實際編入部隊,不願意輕易放棄,藉故形勢逼人而抗命,與日軍拉鋸與邊境內外,在淮軍內部建立一定威信,博得一定同情。鴨綠江一時膠著。光緒主戰派趁勢而起,彈劾主和派李鴻章不顧藩屬國存亡。
日本避開鴨綠江膠著。海軍最終慢慢戰勝北洋水師,控制黃海。登陸遼寧多地甚至登陸塘沽口。慈禧大驚失措,要求淮軍回京勤王,同時派李鴻章與日議和,並引列強調停。淮軍勤王不及時,北京失陷慈禧攜光緒逃往西安。並派李鴻章留京與日簽訂不平等條約。
北京葉志成違反穿李鴻章防守戰略在先,抗命割據邊境在後,加上回京勤王不及時,於是在李鴻章前往日本簽約前製造意外騷亂,趁亂秘密擊斃李鴻章,率淮軍志同道合之士直奔西安勤王。抱定光緒大腿。
抵達西安突然發難慈禧,扶光緒上臺。強調日本侵略野心更甚於漢人造反。日本甚至連滿清龍興之地都不放過。光緒下定決心利用漢人抗日到底。日本耗不起持久戰,加上西方列強介入,最終北洋系軍人控制滿清實權,趁東北進入冬季,與日本密於甲午年底逼清帝退位,並將朝鮮以38°線分南北。
日本賭輸國運之戰,元氣大傷,並被西方列強逐步劃分。北洋也建立新中國政府,且由於甲午戰爭,海洋意識崛起,大力發展海軍,藉機收回琉球,控制檯灣。蒙古還一臉懵逼中就錯過獨立機會。唐努烏梁海也無法獨立。中國發展20年幾年後,元氣恢復。趁俄國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逐步收回外興安嶺南麓和庫頁島。成為東方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勢力侵吞東南亞,推翻東南亞皇室。東南亞漢文化區寧可併入中國也不為西人所奴役。佛教文化區附屬國則尋求中國保護。東南亞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
-
10 # 吉星190437289
如果在平壤守城成功,中日雙方會形成膠著狀態,最終以中國失敗而告終。
第一,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國戰爭動員力不如日本,日本舉國一致和中國作戰,而中國只有部分軍隊在作戰,其它人作壁上觀。尤其是中國老百姓受清朝壓迫重,其勝利與否與自己無關。清朝難以持久作戰。
第二,日本明治維新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國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社會形態的落後性,導致戰爭必然失敗。因為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國人素質高。國人覺悟程度高。
第三,清朝無意持久作戰,一旦平壤守軍在援軍不到,難以固守,全面崩潰的前提下,日本兵鋒直指京津地區,或封鎖漕運,斷清財政。清朝廷就會妥協講和。
第四,列強出於自身需要,對日本侵華採取預設或縱容的態度。美國只是調停,俄國的利益暫時日本會保護。英國為了用日本製約俄國,也默許日本的作為。中國以夷制夷的戰略不會成功。
所以說清政府不會打贏。這是當時國內外多種因素決定的。
-
11 # 思特勒
葉志超只要不棄城而逃,則我方勝!就算日本實力強於我,我亦有勝利的機會。當時日軍後勤不繼,正欲撤軍,撤軍前放幾炮以迷惑清軍,然後迅速撤下以防清軍乘虛而進攻,哪知道這幾炮將葉志超嚇得半死,以為日軍開始大舉進攻,立馬逃跑,主帥一逃,全軍鬥志靡然,日軍一見,立馬轉撤為攻,終於大獲全勝!如葉志超者,竟用以為帥,敗局難免!葉志超哪怕晚逃半日,局面截然不同矣,但歷史沒有假設。
-
12 # 立志成蟲
打不打得贏不好說,但是應該不會有後來的“甲午之恥”,充其量也就是拿北韓討價還價。甲午戰爭以前日本上下普遍對清國是敬畏的,畢竟中國輝煌幾千年,日本向中國學習稱臣至少有上千年了。誰知碰上了貪生怕死的葉志超,這還只是開始,日本原來的目標只是北韓,清軍從北韓大潰退日軍一路追擊,渡過鴨綠江踏上了清國的土地,因為清軍敗的太快,鴨綠江根本沒來得及完善防務,日本一看如此輕易的進入清國真是喜出望外,據說在鴨綠江邊日軍遭遇了清軍的一隊騎兵槍一響這隊騎兵馬上逃跑了。日軍一路攻擊前進,清軍抵擋不住,甚至還有拿著老式抬槍和刀槍弓箭冷兵器作戰的,結果可想而知,除了英勇殉國起不到別的作用。清軍裡貪生怕死的人真不少,日軍向大連旅順進攻時,清軍逃跑的總兵居然有8個,只有一個徐邦道孤軍奮戰沒有懸念的寡不敵眾而撤退。貪生怕死逃跑的人太多,自甲午後,日本徹底鄙視清國,鄙視華人
-
13 # 佐羅周
千古罪人葉志超!由於他荒唐無恥的潰逃,使整個甲午戰爭產生了羅咪囉骨牌效應!使倭寇在近乎絕望之際,從天而降的竊喜,給清軍,清國造成極壞的引響和付面作用,葉志超卑鄙無恥潰逃行經,是中國軍人歷史上貪生怕死之最,他和他的家族應該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得知道葉志超潰退,固然有自身堅守不堅決的心態影響,但也有四面被包圍,後勤被斷,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平壤守軍堅守第一天就打光了一半多的彈藥儲備,所以即使葉志超有心堅守,面對人數、裝備、訓練都要更為優良的日本軍隊,其實根本不存在守得住一說。
最後,假設清政府國運爆發,使得葉志超守住了平壤,但對於當時軍隊戰力已經差到極致的清軍來說,其實意義也並不大。因為在海軍初戰失利,只能退至港口自保的情況下,日本海陸兩軍完全可以以一部分人牽制朝鮮,剩下軍隊直接橫插東北遼東半島和京師,想來那些歷史上一遇即潰的清軍也無法阻擋住。
最後日本依然可以脅迫清政府求和,最後達到霸佔朝鮮半島以及獲得巨量賠款的要求!
其實這個問題,最後問清政府能否打贏一說,有點多餘,因為一個初步工業化的國家在戰爭動員方面,完全可以碾壓封建農業國家。儘管清政府看起來比日本體量更為龐大,但在戰爭潛力方面其實要落後於經近過40餘年維新變法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