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統銀文化
-
2 # 墨雪問心
不是,取經路上八戒經常要散夥,有其特殊原因。
一、八戒貪吃好色,其實他志不在取經,更願意在高老莊和高翠蘭過二人世界每次取經團隊遇到困難時,八戒都說要回高老莊去找高翠蘭。這其實真是他的心聲,因為當一個人面臨困難和挫折時,他首先想到的人肯定是那個能給他溫暖的最愛之人,這就意味著高翠蘭能給八戒帶來心靈的安慰,也就是說,他們是真愛。
而且,原著有個細節充分體現他們的真愛:假高翠蘭(孫悟空變的)在屋裡等豬八戒,而豬八戒進屋見高翠蘭不高興,就問是不是嫌自己來晚了。由此可見,豬八戒並沒有強迫高翠蘭,他們夫妻平時還是很恩愛和諧的。正是有高翠蘭的這份真愛,所以八戒經常要散夥回高老莊,這廝可真是想媳婦了。
八戒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太上老君派出打入取經團內部的間諜種種跡象表明,豬八戒和太上老君的關係非同一般。比如八戒的兵器九齒釘耙,那可是專門用來對付孫悟空的。比如豬八戒天蓬元帥這個職位,天蓬元帥是道教護法神北極四聖之一,屬於天庭高層,八戒何德何能擔此重任。
還有當豬八戒調戲嫦娥後,其實玉皇大帝是存了殺心的,嫦娥可是他的情婦啊,要不是因為太上老君的弟子太白金星出面說情,八戒肯定難逃一死。
所以當佛教大舉入侵道教勢力範圍時,太上老君就秘密安排了豬八戒打進取經隊伍充當間諜。而老豬也感恩太上老君曾經的幫助,欣然應允。
綜上所述,豬八戒之所以在取經路上動不動就要散夥,主要是因為他貪戀和高翠蘭的愛情,以及他本就是天庭打進取經隊伍的間諜,所以不在意是否取得真經。並非他早就意識到取經的利弊。
本文參考文獻:《西遊記》
-
3 # 詩人攝影師烏桐烈火
在神話裡,豬八戒算是另類。吳承恩,似乎在四五百年前,就預測出有一種男人的命運。“男人不好色,枉為男人”。他本是高高在上的神,卻因調戲嫦娥,而貶落人間。他在天上就長得很帥氣。在人間,先是一頭豬,後慢慢變回人形。可離神相差太遠。他不想做神,只想娶妻生子,做一個普通老百姓。入贅高老莊,什麼活都幹。可是還是要承擔在天界當過神的責任,西行取經。他不想去,他早已預見,一路上妖魔鬼怪,因為天界早已佈下許多局。他實屬無奈。因為誰叫他是天篷大元帥呢。他是二師兄,也割不下師徒,師兄情誼。在民間,他詼諧幽默,深受大家喜愛。他“好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路上,也為此吃了不少苦頭。雖然他常在鬧散夥,卻因割不下他在人間的家庭。因為他知道,一旦成了“神”,除了他自己,什麼都沒有了。一路上,他還是堅持了下去。佩服他。戰勝了心魔,最終成佛,遠遠超過神。功德無量,可人間的家庭怎麼辦。預不預見,神佛也逃不過“命運”安排!
-
4 # cloudylzy李智玉
不是,如果說《西遊記》表達的是人的一場修行,那麼豬八戒代表的是人的本性和慾望,代表著人性的弱點,當遇到挫折時,人本能的會想要退縮。
-
5 # 易濤講易經
豬八戒是《西遊記》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人物之一,作者設定豬八戒這一人物是為了表達和說明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存在這樣的人,每一個團隊都存在這樣的人物,也可以說的團隊的短板所在,並不是豬八戒早就看透了取經的利弊。那麼豬八戒身上都有哪些特質值得我們注意的呢?
一、好吃懶做
豬八戒在西方取經路上,將好吃懶做的秉性表現的淋漓盡致,沒到一處寺廟或歇腳的地方,第一個喊餓又不去化齋的是八戒,總是想著讓大師兄去化齋,化齋回來還總是吃不飽。這在每個人工作團隊中,總有這樣的人,到不是表現的這麼誇張,相對來說,總有勤快和懶惰的人,在團隊中對比,總有拖後腿的出現。所以這類人就是團隊的短板。
二、好色
好色是豬八戒另一大特點,很多事因其好色被妖精捉弄,充分說明了色字頭上一把刀。生活中亦是如此,有多少因好色而落馬的達官貴人,有多少因好色而破財遭災的,又有多少因好色而傳染疾病的。
三、忠厚老實
豬八戒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反面教材,但他也有可取之處,比如忠厚老實,善良等。豬八戒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忠厚老實,這是豬八戒能夠在唐僧團隊堅持最後,不被踢出局的重要因素,你可以能力不強,你可以拖後腿,但你不能道德敗壞。這也是現代人在社會經濟發達,物慾縱橫,私心氾濫的年代應該好好反省的方面,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德才不兼備時,德是第一位!
-
6 # 一憶一
取經路上八戒經常要求散夥,我覺得他早意識到取經的利弊,這只是原因之一。
首先我們先從豬八戒的出身來講!可是很牛。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閒愛懶無休歇。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閒裡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孽。 有朝大限命終時,八難三途悔不喋。聽言意轉要修行,聞語心回求妙訣。 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 上至頂門泥丸宮,下至腳板湧泉穴。周流腎水入華池,丹田補得溫溫熱。 嬰兒奼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離龍坎虎用調和,靈龜吸盡金烏血。 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功圓行滿卻飛昇,天仙對對來迎接。 朗然足下彩雲生,身輕體健朝金闕。玉皇設宴會群仙,各分品級排班列。 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只因王母會蟠桃,開宴瑤池邀眾客。 那時酒醉意昏沉,東倒西歪亂撒潑。逞雄撞入廣寒宮,風流仙子來相接。 見他容貌挾人魂,舊日凡心難得滅。全無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再三再四不依從,東躲西藏心不悅。色膽如天叫似雷,險些震倒天關闕。 糾察靈官奏玉皇,那日吾當命運拙。廣寒圍困不通風,進退無門難得脫。 卻被諸神拿住我,酒在心頭還不怯。押赴靈霄見玉皇,依律問成該處決。 多虧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親言說。改刑重責二千錘,肉綻皮開骨將折。 放生遭貶出天關,福陵山下圖家業。我因有罪錯投胎,俗名喚做豬剛鬣。”不難看豬八戒立地成佛,不對立地拜師“師傅都是找上門的”得了九轉大還丹,飛昇成仙了。天庭那個熱鬧,玉帝都設宴了,直接就給了個元帥職務。還是實權。這比孫悟空牛多了。能看出一件事,就是八戒成仙很簡單,一顆大還丹,就搞定了。而且他的師父很牛,玉帝都的給面子。放在一般的地仙或者天仙,恐怕每個幾千年幾萬年也當不上元帥的吧!
這說明了一點,八戒背景很牛,前半生一帆風順要風得風要雨的雨,熟話說“溫飽則思淫慾”這話沒錯,調戲了不該調戲的人,變成豬八戒了。豬八戒心裡肯定是不平衡的!還吃了人,結了婚,這便是偏要跟著天作對,看這天能如何了他。這便是其一原因。
上天貶我降凡塵,下世盡我作罪孽。石洞心邪曾吃人,高莊情喜婚姻結那怪一聞此言,丟了釘鈀,唱個大喏道:“那取經人在那裡?累煩你引見引見。”行者道:“你要見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觀世音菩薩勸善,受了他的戒行,這裡持齋把素,教我跟隨那取經人往西天拜佛求經,將功折罪,還得正果。首先上面這段話很是有意思,一般情況下,如果被貶下凡,肯定是天理難容,豬八戒吃了人肉,可能還不是一個兩個。而觀音只是告訴她保護唐僧 將功折罪,還的正果。
這裡的正果豬八戒還以為是,能返回天庭。但是最後他慢慢的明白了。這一切都是一個局。
取經路上八戒經常要求散夥,他是早就意識到取經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好處。只是一個正果,想他前世為天蓬元帥那風光自在,正因為不平衡,才在高老莊殺人吃人,並卻霸佔了高翠蘭。他知道他回不去了。因為模樣改變了他的內心。這就是豬八戒為啥出生後。咬死了母豬和別的小豬。他在試探,試探看這天到底能奈它何,最後菩薩給他指了條明路。(菩薩為何要指路給豬八戒,我想這和他師傅有關吧!畢竟如果是一般的妖精,早讓天雷給劈了)豬八戒其實不想去。但是礙於孫悟空不得不去。誰不想在溫柔鄉里待著舒服呢!所以他在取經路上,不作為,好吃懶做。時刻準備這溜走。這其實也是在試探,到了最後他懂了,他也不敢,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真的走了。可能連他師傅也不會再管他。所以他一直混著,直到最後,被封為淨壇使者。他據理力爭過,但是他也明白。他自己的所作所為。正應了那句還得正果。確實是正果,來的很容易,沒出多少力氣。只是跟著走了一趟。
-
7 # 青山居士說
我認為,豬八戒在取經路上經常要求散夥,並不是他早就預料到了取經的利弊。這個還得從豬八戒他在天庭的狀態說起。
我們知道豬八戒還沒有下凡之前,原來是天庭的天蓬元帥,掌管著天河的十萬水軍。可以說是一箇中高階的官員。這是因為在一次宴會上喝醉了酒,調戲了嫦娥,被玉帝發現貶下凡間。我們猜想豬八戒作為一個天庭的公務人員,而且還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勢。但是他卻忍不住去調戲嫦娥,肯定也是那種特別善於自律的人。這是一個人或者叫做神仙的天性。一時之間很難改變的,因為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後來頭投胎到凡間,被觀音菩薩點化,要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才有可能將功贖罪。於是豬八戒就在高老莊那塊地界周邊等待著唐僧的到來。可以說那時候的豬八戒肯定是想改變自己的。也做好了隨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準備。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豬八戒肯定不能預料到取經路上的所有事情。因為這是天庭和西方佛國共同商定的計劃,怎麼能夠讓他們提前知道呢?
豬八戒經常吵著要散夥,最重要的原因是豬八戒他的秉性難以改變。從他調戲嫦娥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而且他又是一個天庭的官員,手下有那麼多天兵天將。自然也有可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而西天一路取經是困難重重,艱難險阻隨處可見,豬八戒這樣一個天庭將領,哪裡能吃得了那麼多的苦呢?因此,當這個取經團隊遭遇到了困難,特別是唐僧被抓走了,孫悟空被制服住了,豬八戒感覺到困難重重,很有可能就完不成任務了,就不想再去西天取經了,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總之,豬八戒經常要散夥,並不是因為他能夠預料到後面取經的事情,只是因為他的本性如此,他是一個吃不了苦的神仙。
-
8 # 巾峰遠眺
一是豬八戒個性問題,好吃懶做還好色,受不了清規戒律。二是“看透紅塵”,“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中”,散夥是遲早的事。三是如蘇軾般悟透塵世萬般:“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所以豬八戒才不會為去西天取經絞盡腦汁盡心盡力輔助唐僧,只想早點結束散夥回高老莊過自個快活日子。
-
9 # 鄭光赫
取經路上八戒經常嚷嚷要散夥,是他的真性情使然,取經的利弊權衡,倒在其次。
因為,取經路上,固然危機四伏,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但負主要責任的畢竟是唐僧和悟空!八戒和沙僧在這一點上是有默契的,比如在通天河,發現妖怪的靠山是觀音菩薩時,悟空以自己水性差為由(也是事實)讓八戒與沙僧下河打怪,師弟倆異口同聲:“你不動手也必須在現場,否則,我倆不去!”
八戒的真性情使他在西遊世界中成為了“另類”的存在,主要有兩點: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閒愛懶無休歇。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忽然閒裡遇真仙……”就此成仙了!
第二,從仙界被貶到人間,只有八戒隨遇而安,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先是入贅於有一洞家產的卵二姐,後又在高老莊成親勞作,積累下了豐厚的財產,如果不是岳父的驅趕,八戒一定會樂得一直在此生活!那之後的取經路上,八戒對高老莊是始終念念不忘的!亦即,八戒的真性情使他既可以做神仙,也可以在人間過普通俗人的快樂生活!
在青龍山打完犀牛怪,八戒從洞中搜來許多金銀珠寶,攏入袖中,然後四處到當地人家吃請,吃一家,就隨手從袖中掏出一些來,直到把全部細軟全部散盡!這是八戒喜歡做的,這就是他的真性情!(不要說八戒藏私房錢了,那隻不過為了換身衣服罷了,好在悟空、八戒、沙僧哥仨在玉華縣終於有王子給做了一身新衣服!)
八戒的真性情,使他不執著。取經不成,對於別人是天大的事,對八戒則不是事!我們喜歡八戒的真性情,而且似乎看起來不難做到,但若在各種現實的切實利益面前,能夠真正的順其自然或隨遇而安,我們又發現這是很難的,首先過不了的往往正是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因為,貪吃、好色、懶做只是真性情的一個表現方面,不執著才是八戒的根本。我們吃不好、睡不香,就是因為我們什麼也放不下、什麼都想要!所謂“拿得起,放得下”,唯有八戒這樣的真性情才可以!
-
10 # 一日瀏覽
沙僧是個真正的老實人。取經路上,他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踏踏實實,不計個人得失,沒有非分之想,不象悟空那樣好名,也不象八戒那樣貪心。沙僧最直接的責任是照顧唐僧的起居生活,如“登山牽馬”之類,這些瑣碎平凡之事,他都處理得有條不紊。遇到妖魔鬼怪時,他一般都是看守行李、馬匹,但一旦直接參加戰鬥,就從不象八戒那樣臨陣脫逃。“四聖試禪心”時,唐僧要他留下招贅,他表示“寧死也要往西天去,決不幹此欺心之事”。沙僧是個十足的善良人。唐僧雖然也十分善良,但他的善良多從佛教的教條出發,難免是非不分,人妖不辨,總給人做作的感覺。而沙僧的善良,卻是發自性情的真情實感。八戒貪色,做了一夜“繃巴吊拷女婿”,“沙僧見了,老大不忍,放了行李,上前解了繩索救下”。悟空被三昧真火燒得火氣攻心,是沙僧跳進水中救出悟空;見到悟空“渾身上下冷如冰”,他便不由得“滿眼垂淚”,痛哭失聲。唐僧被妖怪變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懇請悟空“萬望救他一救”。這種出自內心的或者說是潛意識的善良,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總之,無論老實,還是善良,都是追求正義的結果。這也說明,他的調和不是無原則的“和事”。 《西遊記》寫西行求法,事關“法輪迴輪,皇圖永固”,象徵著一項了不起的事業。一遇重大困難,豬八戒就想回高老莊,“回爐做女婿”。孫悟空也不是沒有回花果山“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的念頭,只因頭上戴著緊箍咒,“恐本洞小妖見笑”未走罷了。唐僧雖無半途而廢之念,但亦常作鄉關之思。心不旁騖,篤而行之,寧靜淡泊,矢志西行求法者唯沙僧一人而已。孫悟空一路煉魔降怪,圖名不圖利。豬八戒一路所作所為,圖利不圖名。縱然是聖僧唐三藏,其所以矢志西行,亦“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既不為名,又不為利,心無二念,但求正果者唯沙僧一人而已。”沙僧還有個突出特點就是默默奉獻。在取經途中,大多數情況下他都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像八戒動輒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還築上一鈀,嘴裡大叫:“此是老豬之功!”(第70回)這種事兒沙僧是不會幹的。面對孫悟空的天馬行空,沙和尚雖然也曾有“嫉妒之意”,卻能迅即自我克服,因而不僅始終沒有去幹擾孫悟空的建功立業,反倒在全力助成。沙僧一般在兩個師兄都去降妖時,默默擔負起保護師父的重任。當妖怪來襲,自己明知本領低微,也要挺身而上。這就使他不失為一個正派的人、高尚的人、有益於取經群體的人。 如果沙僧僅僅只有美德,還談不上一個成功的形象。《西遊記》的可貴,在真實地展示人物性格中的缺點,那就是“奴性”意識。“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孫悟空一樣,敢說敢幹,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苦行僧”意識,使他不能同豬八戒一樣,無所顧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慾。總之,是贖罪意識與奴僕身份決定了他的性格缺陷。 沙僧本來是在天宮穩做捲簾大將的(他的職責是“扶侍鸞輿”,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實際上就是奴僕),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盞這個偶然性的失誤,便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此,觀音菩薩勸他跟取經人當個徒弟,他當即表示“願皈正果”。他一心一意西天取經,希望以此贖清自己打碎玻璃盞的罪過。第40回,紅孩兒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夥的話,沙僧一聽,便“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說道:“師兄,你都說的是那裡話。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願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說我們有始無終也!”。可見,贖罪意識已經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也導致他依順隨和,忍辱負重。悟空說他是“好人”,八戒背後譏他“面弱”,實際上都是說他太少“自我”,太少“個性”。 沙僧的馴順服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奴僕身份。《西遊記》中的沙僧名為“捲簾大將”,但那隻不過是皇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雖然也曾自我誇耀說:“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但身份卻相當低微,實際上只是奴僕。比起悟空的大鬧天宮和八戒的調戲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盞並不算什麼罪過,可他受的苦難卻最多。但他卻連一點抗爭的念頭也沒有,只是默默忍受。在《西遊記》中描寫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臉雷公嘴”;描寫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長嘴大耳朵”,都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徵。唯有描寫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卻是“晦氣色臉的和尚(師父)”。當我們明白了沙僧的奴僕身份,我們就會明白作者的這種描寫,是多麼準確地把握了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帶來的最獨特的外貌特徵。晦氣者,倒黴也。沙僧既是奴僕身份,平時當然飽受窩囊之氣。特別是他的職責就是侍奉玉皇大帝,常言說“伴君如伴虎”,他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嗎?長此以往,他那張臉便不能不變成“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他的馴順服從個性也就在這樣的生活過程中被體現,成為一個奴性人格的形象。 總之,沙僧形象既體現了奴隸文化的本質特徵,又代表了農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眾的基本性格特徵。他的善良老實、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都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行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規蹈矩、馴順服從、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渾然一體,而奴性又是妨礙我們民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根本大敵,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大敵。因此,表現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與強健的個性和富於抗爭與進取的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只有“訴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煥發出真正炫目的光輝。
-
11 # chen清英雅秀
《西遊記》中,每次遇到困難豬八戒就嚷嚷著要散夥,有幾次特別嚴重的,他都準備分行李了。比如攻打金角銀角大王那次,被打敗了,八戒叫沙僧放下擔子,開始分行李,讓沙僧迴流沙河做妖怪,他自己回高老莊。還說把白馬賣了,給師父買口棺材,大家散夥。
八戒如此嚷嚷,是由他的性情決定的,並不是他意識到取經的利弊而要求散夥。
豬八戒生性好吃懶做又好色,這樣性情的人即使有信仰,也不會那麼執著和堅定。好吃懶做的人,自律性都比較差,遇到困難就會打退堂鼓,豬八戒就是這種型別。
對於豬八戒來說,能好吃好喝的比成佛更重要。豬八戒被貶入凡塵,錯投了豬胎,雖然長的醜,但是他還是比較幸運的。入贅雲棧洞的卵二姐,一年之後卵二姐死去,豬八戒繼承了卵二姐的財產,日子過得很舒適。只是日久年深,財產吃光了,豬八戒只能出雲棧洞來找人吃。有一天他出來找人吃,碰到了去東土尋取經人的觀音菩薩。在觀音菩薩的點化下,八戒願意去西天取經,從此只吃素。
豬八戒在等待取經人的時候,又有機會入贅了高家莊中的高員外家,做了高翠蘭的丈夫。此時的豬八戒,正式成親了。要不是孫悟空路過這裡,豬八戒打不過孫悟空,他才不願意去西天取經,而且豬八戒不敢違背對菩薩的許諾。在高家莊,有好吃好喝的,又有嬌妻,這應該是豬八戒最理想生活了。所以在離開高家莊的時候,他才會那樣的依依不捨。
-
12 # 柳絮飄香
八戒心直口快,隨口說話,遇到困難常把散夥一詞放在嘴邊,其實八戒也具有團隊精神,離開他的話,取經不可能成功。
-
13 # 上頭派掌門
豬八戒看似憨厚老實,實則一肚子鬼心眼。豬八戒目光短淺,貪慾很重,自私自利,愛佔便宜,愛偷奸耍滑,也愛打退堂鼓。
四聖試禪心,豬八戒醜態百出。遇到艱難險阻時,豬八戒總是嚷嚷著要分行李。其實他們幾個是一條繩上的螞蚱,豬八戒之所以敢嚷嚷著散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二、豬八戒貪吃好色,而佛教戒色吃齋,對豬八戒本就沒有多大的誘惑力。
取經的利弊,豬八戒早就算清了,並且從未放棄過盤算。他不僅算清了自己的,連其他人的也都算得清清楚楚,不然也不敢屢屢叫囂著要散夥。
-
14 # 我是星星之火
八戒在西遊記裡經常要散夥是和他的性格和經歷有關,首先看,八戒本是天蓬元帥,他在天庭吃的是仙家美食,喝點是瓊漿玉液,天庭公務員的待遇和生活大家有目共睹,習慣了安逸享受的生活方式,好吃懶做也就成了自然,後來八戒酒後調戲嫦娥,犯了生活作風問題,被玉帝貶下天庭,投了豬胎,但骨子裡的習性根本不會改變,高老莊和高小姐成親,本可享受嬌妻富貴的人間洪福,想想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活。這時唐僧來了,一下打亂了他的美好規劃,踏上了坎坷艱辛的取經之路,旅途順利時還好,一但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被黃袍怪打敗,沙僧也被捉走,白龍馬也被打傷,八戒叫苦不喋,在比如平頂山八戒被俘好懸被水煮了,火雲洞被紅孩的三昧真火燒的渾身是傷,差點成了烤豬,這時八戒就想散夥回家了,八戒雖貪財好色,但也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只是受菩薩點化,只有立功才能恢復天庭公務員的身份,或者去西天任職,八戒也是被迫才踏上茫然未卜的取經之路的,在加上八戒常常思念遠方的翠蘭小姐,如此嬌羞美豔的娘子獨守空房,八戒每當想起都獨自黯然神傷,中途有散夥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再者菩薩安排八戒進去西天取經團隊恐怕也另有目的,一個時常把散夥掛在嘴邊的人在隊伍裡蠱惑,也是對唐僧的意志是否堅定的考驗,畢竟堡壘最容易在內部攻破,籤於以上情形八戒才有散夥想法,原創之作,歡迎高士指教共享,拱手。
-
15 # 我雖醜但溫柔
有什麼弊?回來各個封神加袍的,只是怕苦怕長而已。在古代那個吃不上飯的年代,淨壇使者,意味著福氣跟高享樂。沒有什麼弊,只是瞎嚷嚷。
回覆列表
其實仔細看下原文,以及原版書籍就可以找答案!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裡的豬八戒,給大家對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好吃懶做,長得非常醜。想必大家都知道豬八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散夥回家。這讓不少讀者不可理解,豬八戒為何老是說要散夥,散夥對豬八戒有什麼好處,背後真相細想起來還真不簡單,下面來說豬八戒為何老是說散夥?
豬八戒原本是一位在天庭當職的高官要員,在一次酒會上,喝酒誤事,調戲嫦娥妹妹,被玉帝處罰。不小心投錯了豬胎,變成豬八戒。最後得到觀音的指點,等候取經之人。
此時的豬八戒其實還不是很願意做這件事情的,投入佛門也是很無奈之舉。豬八戒在取經路上最嚴重的幾回吵著要散夥回家。
第三十二回,在與金角大王與銀金大王一戰中,豬八戒叫沙僧放下擔子,開始分行李,叫沙僧迴流沙河做妖怪,老豬往高老莊做女婿。把白馬賣了,給師父買口棺材,大家散夥,還去西天做什麼。
第五十七回:真假美猴王事情,唐僧被打,行李被搶。豬八戒卻說:兄弟且休哭。你把行李分了,你去流沙河做妖怪,我回高老莊得了。
豬八戒三番兩次的說要散夥回家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豬八戒原本是天庭裡的當元帥,管理幾萬水軍,地位非常高,現在還要做這樣的苦活,心有不甘。二是:豬八戒極有可能是玉帝派來的奸細,但細想看來看,是有可能的,天蓬下凡是有目地和任務的,不可能調戲一個嫦娥就被玉帝處罰成這樣。
如果豬八戒真是玉帝所派來的,哪豬八戒從取經來看,完全沒有破壞的意思,只是懶了點。所以說不通,玉帝派豬八戒下來極有可能是對付孫悟空的,當年孫悟空大鬧天空聖境,被如來壓在五行下山,玉帝派天蓬下間,處死孫悟空。因為豬八戒的耙剛好用上,但最後豬八戒失敗了。
最後豬八戒也明白,想回到天庭當職已經不可能,只能入佛門,最後老老實實的跟隨唐僧取經。
最後豬八戒修成正果,當如來封佛時,卻讓豬八戒很不高興,眼看猴子都封佛了,自己卻只封了一個淨壇使者,地位比在天庭還要低,自已幸苦這麼多年,卻還沒成佛,心有不甘。最後透過如來細說後,才算明白過來。
所以說豬八戒在唐僧隊伍裡,也算得上是一個不可缺少之人。豬八戒老說散夥的話,背後真相有點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