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木藝
-
2 # 陳健4396
如果孫策活著,那麼吳國還真是魏國的一個強敵。
孫策長於用兵征戰,長於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如果他活著,對近處的殺父仇人劉表的荊州集團是最大的威脅。
如果劉表死在孫策前面,孫策完全可能帶兵攻打荊州,雖然不見得一下子吞併荊州,但是奪取一些城池是可期的。
如果曹操南下,來到長江邊,孫策可不是投降派,他會帶著周瑜等將軍與曹操決戰,在江南,吳軍更擅長水戰,對當地的吸血蟲又有免疫力,又有能征慣戰的孫策指揮,在長江上戰勝曹軍的可能性很大,是可以擊敗曹軍的。
-
3 # 曾銘瀾
孫策嗎指揮作戰能力強於孫權,但領導管理能力不如孫權,適合開疆闢土,不適合治理,連橫合縱,不一定能計程車族像魯肅,陸遜歸心盡力,可能呂蒙也不會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
4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孫策號稱小霸王,聽其稱號,應屬匹夫之勇一類人物。實質上,當時的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如此。曹操手下有名的謀士郭嘉就是這樣評價孫策的。真實的孫策果真如此嗎?未必是這樣,如果,孫策不是英年早逝,二分天下,甚或一統江山也不是沒有可能。
孫策從孫堅手中接下的江山,其實,只是一個名份而己,說穿了,只是一箇中看不中用的傳國玉璽,孫策用它從袁術手換來了三千精兵,五百匹戰馬。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孫策的心胸,目光之遠大決非袁術之流能夠相比的。在眾諸候視之如寶物的情況下,孫策卻視之如弊履。不能不說,孫策具有非比尋常的眼光。
憑藉著這點人馬,孫策到了江東後,招兵買馬,招賢納士,攻城略地。不及而立之年打下江東一片天地。並不是單靠僅有匹夫之勇就能做的到的。其心胸,智慧,謀略的確高人一籌。
孫策死時,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的決策和這番話,雖有受當時環境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但也當的英雄的稱謂。
單憑對後世的處理上,能和孫策相比美的三國中,唯劉備一人。就是曹操也不能及,袁紹更難忘其相背。
拿得起,放得下,舉重若輕。對形勢,對人物,洞若觀火。這就是孫策。永遠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大局未定之時,永遠是一個進攻的恣度。
再說孫權,曹操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能擔當起曹操如此高評的人物,三國中寥寥無幾。
確乎如此,孫策以後,江東在孫權的治理下,說是固若磐石,一點也不為過。以弱抗強,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勢鈞力敵,劉備在夷陵丟盔卸甲。
江東,有孫權的守,堅如磐石,有孫策的攻,勢如破竹。兩相互補,相得宜璋何愁天下不定。
有孫策,就不會有曹操佔荊州了,孫策如獨佔荊洲,劉備將不會有立足之地,更遑論有收西川,定漢中之機會。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優勢,二分局勢後,孫策會打起征討漢賊之大旗。到那時,諸葛亮,龐統,法正都會被孫策收入麾下。中原逐鹿,鹿死誰手,就看造化了。
-
5 # 始終先生
孫策主外,周瑜、魯肅輔佐;孫權主內,有張昭、顧雍、諸葛瑾、陸績輔佐,確實江東最強同一時期的最強搭配。
小霸王孫策,東吳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主要奠基人,在繼承其父親孫堅的部將之後,孫策並沒有繼續依附袁術,而是借住袁術的勢力,先後平定了揚州的諸多勢力,一舉奠定了江東的局勢,創造了東吳在日後的鼎力之勢中的生存基礎。
孫策是一個好戰、善戰,且武藝超群的人物,他憑藉孫堅留下的一千多士兵,先後擊敗了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久居江東的勢力,同時,又因其治軍嚴明,善用謀略,頗得當地氏族名紳的青睞,太史慈、周瑜、魯肅、張紘等人才接連投靠。
孫權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是孫策對孫權的中肯評價。確實,從孫權對外的戰績來看,攻打黃祖用了三次,攻打合肥用了五次(仍寸土未得),東吳的幾次著名的勝仗,都不是孫權主導的。由此可見,孫權卻無軍事才能。
但孫權善用人,會籠絡人心。想當初孫策突然過世,由於孫權未有尺功,江東眾元老皆對其不服,雖然說有周瑜為其撐腰,但試想一下,如果孫權沒有兩把刷子,周瑜又怎會為其撐腰。當時,江東局勢不穩,更有地方太守聽聞孫策已死而公然反叛。為了應對糟糕的局勢,孫權先是奉江東威望最高的張昭為師,有張昭支援,很多威望、實力不如張昭的人,自然就順從了,其次,他有拉攏地方大族,廣招賢才,諸葛瑾、陸遜、顧雍等皆招致麾下,並將兵權下放到老將周瑜、程普手中,以示對他們的信任。
自此,江東眾將皆歸順孫權。
再加上週瑜、魯肅這些人的輔助,確實是東吳最強陣容。
可問題在於,打仗不僅僅是打人才,還有國力啊。(我們以赤壁之戰後,劉備發動漢中之戰前這一時間段作為開腦洞的時間限制吧,即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二年)此時,魏國有誰?曹大帝領銜賈詡、程昱、荀攸、三大智囊坐鎮中樞,由曹氏家族(曹洪,曹休,曹仁,曹彰,夏侯惇,夏侯淵)統領六大戰區軍團(豫州,京畿,荊州,東遼,揚州和雍涼),更有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等,都是跟隨曹操久經戰陣,可獨當一面的名將。
翻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我們不難發現,曹操手下的武將雖然戲份不多,但大多都有真才能,夏侯淵以一己之力拖了劉備舉國之力兩年之久,曹仁坐鎮三方必爭之地荊州,保荊州久安無事,張遼更是屢次擊退攻打合肥的孫權,而這些戰事,曹操皆沒有參與,僅僅是漢中之戰末期參與了。
所以說,東吳有人才,魏國人才也不弱。如果單拼兩國人才,東吳並不佔優勢。
在看國力
東吳僅佔有揚州,交州,和荊州部分,而魏國佔領了天下十洲之地(幽、冀、並、青、徐、雍、涼、豫、兗、荊州部分),可謂天下大部份皆在曹操手中。地廣意味著人多,人多意味著勞動力多,勞動力在那個時候就代表國力。東吳人口比魏國少,國力弱,且魏國擁有國之重器-騎兵。
因此,東吳要想跨過長江與魏國掙天下,難度確實很大,如果單憑東吳自身的實力,擊敗魏國是不太可能的。
1,長江天險是把雙刃劍,對東吳來說是天險,對魏國來說又何嘗不是易守難攻的天險。如果想跨江而戰,合肥就是東吳必爭之地,因為東吳的優勢是水軍,而合肥的地形是極其容易將水軍發揮最大優勢得地方,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拿下合肥,就在曹操的中原復地撕開一道口子。
曹操將張遼放在合肥,可見他也明白合肥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孫策攻打合肥,除了張遼坐鎮合肥外,其身後的揚州軍團統帥夏侯惇,一定會帥軍前來督戰,如果戰事吃緊,荊州的曹仁,甚至京畿的曹操,都有可能前來支援,這就成了第二個漢中之戰,以一兩個軍團拖垮你整個國家。
2,東吳到底有沒有這麼多兵,有沒有這個條件打持久戰。除了東面與曹操爭奪合肥外,東吳還要面臨兩個敵人,荊州的關羽,揚州復地的山越。為了應對關羽,東吳必須先犧牲掉兩個人,魯肅和程普,坐鎮江夏,即與關羽修好,維持關係,又要防著關羽、曹仁借合肥之機偷襲。
揚州復地的山越一直是東吳身上的腫瘤,時不時就會發作。山越是黃巾賊之後留下的禍根,再加上孫策平定江東諸多勢力後,那些沒有歸順,逃亡山裡的殘餘勢力,就慢慢變成了山賊,這些武裝勢力統稱為山越。山越很難搞,大軍征討之時,他們逃回山中偃旗息鼓,大軍撤退後,他們又搖旗吶喊,騷擾民眾。《三國志》記載,山越遺禍是在嘉禾六年才被陸遜徹底剿滅的,可謂是一直存在於東吳的歷史中。
孫策舉兵攻打合肥,山越必反,因此東吳又要犧牲一至二名將領,至少是副將,領兵坐鎮揚州,防止山越做亂。
如此看來,這就是漢中之戰的翻版。劉備舉國之力攻打漢中,關羽坐鎮荊州,諸葛亮坐鎮成都,監督未穩的局勢,防止南蠻做亂。
所以說,東吳北上確實很不容易。就算把合肥打下來,佔為己有。在面對中原廣袤的平原地區,在面對靈活機動的曹氏騎兵,孫策再想更進一步,是何其難也。
這與諸葛亮北伐又完全不同,諸葛亮北伐,如果贏了,就可以過得涼州大量的戰馬,組建自己的騎兵,以爭中原。可攻下合肥,除了一城之地,其實對東吳來說,並沒有其他的即時好處。只能說在曹操的復地種下了一根釘子。
如果孫劉聯盟,這顆釘子或許會派上大用場,如果僅僅靠東吳單打獨鬥,這顆釘子終將會被曹操抹平。
-
6 # 公元前
如果孫策不死,那麼三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雖然孫策的一生很短暫,但是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一統江東,並站穩了腳跟,這在三國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孫策也是有韜略和眼光的人,孫策的父親孫堅時候,孫策的實力和地位都無法和孫堅相比,於是孫策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選擇投靠了袁術,不久,以前跟隨孫堅的老將程普、黃蓋等人。又重新回到了孫策身邊,袁術一直都有一個做皇帝的夢,於是孫策就用手中的玉璽換來了袁術的保護,於是,孫策在江東開啟了新的霸業。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於是,孫策準備偷襲許昌,迎取漢獻帝。當初,孫策殺了投靠曹操的許貢,但是許貢的三個手下卻一直在找機會為許貢報仇,也該是孫策的天命已到,孫策喜歡打獵,周瑜也曾經也勸過,但是孫策也沒放在心上,一次,孫策一個人打獵時拿著箭去追鹿,身邊的護衛也沒有跟隨,許貢的三個手下看到偷襲孫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們用弓箭射向孫策,誰也沒想到孫策竟然面部中箭,後來護衛趕緊把孫策救回去,但是回到家以後才發現箭上竟然有劇毒。
孫策也許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於是將江東的百年大計都交給了孫權,並告訴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的經典典故。告誡孫權一定要將江東發展好,將來能夠一統天下,同時又把周瑜叫到了跟前,讓他一定要輔佐好孫權。沒過多久,孫策便離開了人世,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不過雖然孫策死了,但是經過孫策的一番努力,一個穩定,團結的江東牢牢的掌握的孫權的手中,於是才出現了後來三國鼎立中的吳國。孫策孫然死了,但是他少承父業,終有成就,兵馬未過三千,文臣武將都是一流,身邊還有周瑜、呂蒙,魯肅,江東“二張”等人才,從這裡可以看出孫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領導者。 -
7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小霸王孫策(字伯符)做為孫堅的長子,是東吳難得的一代英主。他英年意外遇刺身亡,實在可惜。對東吳既是重大損失,也是沉重要打擊!
他本已有自己的兒子,但卻傳位於弟弟,可見他是世上難得的:為大局著想、摒棄私利的人。尤其是他臨終前對弟弟孫權的囑託和交待:
"論統兵打仗,開疆拓土弟不如兄,但論起內政治理,安撫臣民兄不如弟"。並給孫權留下了一生受用的兩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若孫策不死,情況會大不同。國無二主,歷史上的王權、皇權是不容他人染指的。那怕是父與子或親兄弟。孫策對孫權或許會象宋真宗對八賢王那樣,留在身邊做一個顯貴的高參。決不存在讓他獨掌內政的問題。
三國中,魏的實力遠大於孫劉兩家。而東吳一直採取守勢,力保自己的六郡八十一州的基業而已。並無進圖中原、天下一統的謀算。當劉備已在西川稱帝,而孫權仍自稱吳侯,已說明這一問題。
所以東吳和魏可形成長期守勢的對峙,卻沒有把魏取而代之的戰略目的。
-
8 # 冷月鉤沉
在三國曆史上,東吳依靠孫氏三代的苦心經營,在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孫權繼承的是父親孫堅,兄長孫策打下的基業。
有許多人認為,孫堅和孫策適合外出征戰,孫權適合治理內政。
所以,假如孫策沒有過早去世,而是和周瑜一起,在外攻城拔寨,東吳打敗曹魏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孫策早年在袁術麾下效力時,曾經有過輝煌的戰績。
他率領軍隊東渡長江,進攻樊能、於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
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大敗劉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后,孫策與袁術決裂。
在他的東征西討下,統一了江東,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這位人稱小霸王的孫策,確實有許多過人之處。
他不僅擅長領軍打仗,還能夠採納手下人的建議。
在進攻會稽太守王朗時,就採納了建議讓士兵裝病,來麻痺敵人。
趁機連夜偷襲王朗,斬殺了王朗的大將周昕,並且佔領了會稽郡。
統一江東後的孫策,下一步的進軍目標肯定是荊州劉表。
因為荊州不僅是天下之腹地,四通八達。
而是位於長江中游,劉表的水軍隨時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江東安全。
加上劉表和孫策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孫策肯定會找機會滅了劉表,佔領荊州。
這樣的情況下,外有孫策和周瑜,內有孫權。
東吳的實力將會有質的變化。
有了這些條件的優勢,劉備也就不具備佔據荊州,益州和漢中的可能。
天下可能就是曹操和孫策兩個人的對決。
在長江南北兩個割據勢力形成後,會和南北朝時一樣。
統一是遲早的事情,就看曹操和孫策的勝算哪個更大一些。
曹操佔據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著自己的優勢。
手下更謀士有荀彧,程煜,郭嘉輔佐
武將有曹仁,五子良將征戰四方。
而孫策不僅有周瑜,手下還有程普,黃蓋,甘寧等猛將。
相比較之下,一時之間分不出勝負。
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兩方長期對峙,等待時機一招制敵。
所以說,即使孫策不過早去世,東吳也不能很快滅掉曹魏。
—End—
-
9 # 漫談公子
孫策就算沒有早死,東吳要擊敗魏國還是很難的!
一個國家、一個軍閥之間的博弈,遠不止一個領袖,他是全方位的競技!
從經濟上來看,東吳佔據比較富饒的區域,但是這個區域過於封閉與保守,要上攻魏國,也不是這麼容易,魏國的經濟尤其在屯田後也變得比較強大,誰強誰弱還不好說!
從人才上來看,曹操旗下從謀臣到武將,沒有一個弱於東吳,就算孫策在世,無非就是雙方博弈時間會延長,最終的命運是無法逆轉的!
從區域位置上來看,許多人覺得魏國四面都可能有敵人,無一處可以作為防守,話是如此,反過來曹操帶領的魏國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不會給自己留僥倖,惟有不斷治理國家經濟,強化部隊,才能在亂世中做大!
最後孫策與曹操,在當時的環境下,曹操更有亂世之才!
歷史沒有假設,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歷史發展潮流! -
10 # 在下葵小胖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最終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吳國即使有孫策,周瑜,也很難擊敗魏國,實現統一,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從地盤來說,天下十三州,魏國佔九州,孫吳充其量佔三州,地盤決定國力。曹魏地盤:曹魏的疆土從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到了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疆土包括有有整個華北地區。從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等地,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領土接壤;東邊可以到黃海。東南邊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以壽春、襄陽為戍守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地區相鄰。西南邊與三國之一的蜀漢對峙於秦嶺地區,
孫吳地區:其國土範圍北自長江口以北沿江一帶的與魏國為界,自東向西字高郵縣,江夏郡,臨沮一線,西沿三峽及湘,桂邊界與蜀為界,到了孫權稱帝的時候,吳國的國土疆域佔了四個州,下轄四十七個郡。從地盤面積不難看出,曹魏的地盤是大於東吳的,國土遼闊,物產就會豐富,糧食的種植面積就大,產量也多,軍隊有糧吃,軍心才能夠穩,所以後期的曹魏在於吳國多次對峙時,能夠保持不敗,就是因為糧食充足的原因。
二,從人口來說,三足鼎立的時候,吳國人口遠低於魏國,兵員補充不如魏國首先,看看兩國之間的人口基數: 魏國人口:據史料記載統計,曹魏在籍人口有443萬人,而曹魏所處中原地區,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而前東漢的都城也處於曹魏之地,所以流動人口較大,如果把這些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計算在內,曹魏人口統計約為1300萬人。
東吳人口:據史料記載統計,東吳在籍人口約為260萬人,如果也把這些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計算在內的話,東吳人口統計約為550萬人以上。
其次,兩國兵員補充的出處:
魏國兵員補充:1.來自曹魏國內的青壯年,壯丁。2.對外擴張戰爭的降兵,如袁紹的冀州軍,劉表的荊州軍等等。3.少數名族的降兵,如南匈奴,烏桓等少數名族軍隊,
吳國兵員補充:基本來自吳國國內的青壯年。
最後,比較兩國之間的人口以及兵員補充,高下立見,曹魏的人口基數對於東吳人口基數是絕對碾壓的,打仗比的就是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在赤壁大戰兵敗後,兵員死傷無數後,又能夠重新集結一支幾十萬的軍隊的主要原因。
三,從軍事兵種來說,吳國水軍為主,魏國馬步軍為主,北方作戰吳國軍隊劣勢明顯。東吳依靠長江天險,北拒曹魏,西擋蜀漢,吳國疆土四州,下轄四十七個郡,東吳依靠有力地形,在各個長江口設立據點,訓練水軍,使的東吳水軍在三國時期獨樹一幟。
在吳國的水戰歷史中,東吳的水軍曾經狠狠教訓過荊州劉表的水軍,東吳水軍又依靠水勢,白衣過江,偷襲荊州,殺的關羽措手不及。但這全都是限於水戰,東吳的軍隊一旦上了以平原地區為主的魏國境內,全然就是一個“紙老虎”,沒有一點威脅,東吳歷史上,吳主孫權幾次率大軍猛攻合肥,都是無功而返,就是因為自己的吳國軍隊只善水戰,不善陸戰,並且魏國的馬步軍在三國軍史上是鶴立雞群的。
東吳軍隊不善陸戰的缺點,在東吳水軍在赤壁大戰大敗曹操後被無限放大,使的當時的大都督周瑜不敢貿然追擊曹操。
因此北方作戰會使的吳國軍隊原形畢露,所以說在三國的歷史中,吳國軍隊很少踏入過魏國境內。
四,從政治上來說,魏國接受禪讓是正統,東吳偏安割據政權,以偏伐正不佔天時魏國接受禪讓是正統:此時曹操過世,漢獻帝劉協在曹丕刀劍的威脅下,舉行了”禪位“儀式,曹丕登上了皇帝位,國號為“魏”,曹丕在政治抱負上,繼承其父曹操統一天下的志向。在治理國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賢臣之世。內有賢臣陳群,司馬懿輔佐,外事有曹氏宗親曹真,曹休,為自己保駕護航。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三國志》陳壽即使曹丕是脅迫漢獻帝劉協,登上了皇帝位,但畢竟是“名的正,言的順”,順應天時,順應民意,只是順勢而為罷了。
東吳偏安割據政權,以偏伐正不佔天時:說到這裡,得提及一下,孫策和孫權的父親孫堅,此人自始至終都是以”復興漢室”為己任,他鎮壓黃巾起義軍,討伐董卓,都是為了維護大漢江山,孫堅把鎮壓這些人的行為看作是自己這個臣子盡忠皇帝的天職,所以說孫堅幹事是名正言順的,師出有名的。
而觀其兒子孫策,孫權,先後成為一方諸侯後,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都想建功立業,一統河山,但是回到現實,孫吳對其它的兩方對誰用兵都是出師無名的,對蜀漢,蜀漢的劉備是漢室族親,乃先帝皇叔,如若對蜀漢出兵就在名義上先輸一仗,對曹魏用兵,曹魏已經是名義的大一統,多方勢力都已經認可,而東吳作為諸侯國,孫權自立為帝,也在篡東漢的江山,從封建的正統思維上看,東吳出兵伐魏師出無名。不得民心的。
五,從地利來說,東吳的“地利”優勢明顯,但其實不然,東吳的“地利”造成的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東吳確實在赤壁大戰依靠“地利”優勢大敗於曹操,但那只是一個僥倖,構成這次勝利的因素有很多,筆者總結了有幾個:1.曹操為了把戰船便於像陸地一樣,把戰船用鐵鎖連在了一起,犯了兵家大忌,以至於最後被火攻,2.黃蓋的詐降,使的曹操放鬆了警惕,使的吳軍有才可趁之際,3.赤壁之戰 ,起的是東風,藉助風勢,利於火攻,所以說赤壁之戰不完全是依靠“地利”優勢。
東吳地利的劣勢:
1.因為地處於長江,東吳以水軍為主,所以不善陸戰。
2.依靠長江天險,可以易守難攻,但是東吳要去伐魏的話,船行千里,勞民傷財。
3.東吳和曹魏劃江而治,吳軍一旦渡江深入曹魏內陸,戰線拉的太長,軍需補給跟不上。
4.東吳軍隊一旦登陸魏國地面,很容易水土不服,畢竟一個在長江以南,一個在長江以北,
東吳的“地利”造成的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六,從人才來說,魏國人才厚度明顯強於東吳,鬥智鬥勇魏國佔上風曹丕稱帝的時候,內有賢臣陳群,司馬懿輔佐,外事有曹氏宗親曹真,曹休,為自己保駕護航,使的魏國實力空前強盛。
尤其是司馬懿,司馬懿在治國理政上,獨樹一幟,軍事用兵上,無人能左右,在三國中後期,基本是對吳國幕僚團形成碾壓的局面。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而反觀東吳的大都督們,周瑜先死,魯肅後亡,呂蒙再死,最後一個陸遜,牽扯到孫權的家事中,也是鬱鬱而終,使的後期的孫吳,無人可用,人才凋零。
所以在與魏國的人才比拼中,孫吳是漸落下風的。
七,魏主胸懷坦蕩蕩,吳主孫權狐性多疑魏主胸懷坦蕩蕩:曹丕此人深的父親曹操真傳,有大志向,也有大本事,他的胸襟更是讓人佩服,曹丕的父親曹操早就看透了司馬懿,知道司馬懿不是池中之物品,便多次囑託曹丕對司馬懿殺之,但曹丕卻胸懷博大,容下了司馬懿,愛才,用才,曹丕在位的時候,司馬懿確實也是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
吳主孫權狐性多疑:孫權對誰都不信任,對誰都留了一手,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幾任都督都是便用便打壓,使的這幾個人不能盡其才。
而三代老臣張昭更是看透孫權為人的狐性多疑,所以在赤壁大戰的時候,果斷提議向曹操投降,並不是張昭賣主求榮,而是張昭看透了孫權,不堪大用。
孫權還有一個更可恨的事情就是,當自己即位後,他只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長沙王,並沒有追封為皇帝,有一句老話,吃水不忘挖井人,而東吳的半壁江山是人家孫策打下來的,他孫權只是撿了一個現成的江山,按理說,孫權應該很感覺自己的哥哥阿,但是孫權的所作所為卻讓人不恥,這種“白眼狼”的人是沒有幾個支援的。
陳壽《三國志》裡就對孫權的行為進行了批評:
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綜上所述,吳國即使有孫策,周瑜,也很難擊敗魏國,實現統一。
回覆列表
就算孫策周瑜不早死,還是曹魏的勢力最大。既然曹魏很難啃,孫家跟劉表又有仇,那麼東吳向荊州發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首先倒黴的其實是劉表,而劉備則失去了崛起的機會。如果東吳發展得順利,那麼會形成二分天下的局面,這本就是周瑜所倡導的戰略思想,只是孫權不給他機會施展才華。縱觀中國歷史,由北向南統一的例子多不勝數,而由南向北統一的只有明朝。但是明朝的對手是蒙古帝國,南北其實是同仇敵愾的。因此就算從人口分佈來看,曹魏佔據了大多數人口,統一的希望還是更大一點。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