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陽cium
-
2 # 吉祥君Jey
我來很嚴肅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二王的書法是帖學的巔峰,二王以後的帖學大師們基本都是繼承二王的法統。瞭解這點非常關鍵,因為這對於評估自己的書法水平和學習方法都有直接的影響。
按照道理,要登上山頂,不論速度快慢,得從山腳下經過山腰最後到達山頂。一個人要登頂,就表示他早就遠離山腳,已經過了半山腰,而且是到了接近山頂的位置。就書法的帖學來說,練習者如果已經準備攀登帖學的頂峰--二王的書法,那麼就表示他已經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登山入門。也就是帖學的楷、行、草等各體的筆法都入了門(學習隸書和篆書對於掌握行、草二體也會有很大幫助。何況還有一種草書叫“章草”,是由隸書演變而來);
二,過半山腰。對各體的筆法都熟悉且得心應手;
三,接近山頂。各體能融匯貫通(楷、行、草、隸、篆各體互相促進),確確實實準備好登頂了。
也就是說,要練習帖學中水平最高的書法,就意味著練習者至少到達了帖學書法的中高階的水平。換句話說,練習者對於帖學的各體(楷、行、草)都不僅早就入門,而且已經得心應手、甚至融匯貫通,臨趙孟頫、董其昌等古代書法大家(都是繼承的二王的帖學的法統)的帖已經毫無障礙,接近甚至達到了他們的書法水平。
有人可能會問了:如果我楷書沒有入門(也就是楷書的筆法沒入門),直接就學二王行書會怎麼樣?答:這樣搞一段時間的(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話,練習者的字的結構會變得漂亮,但是筆法上正確的可能性接近於零。等於練習者只是學到了二王書法的字的結構,而對於二王的毛筆書法中的最關鍵的部分--筆法,則會一直是門外漢。請參考:成年之後才學書法會太遲了嗎?
有人可能還會問:如果我只是楷書入門,然後直接就學二王行書會怎麼樣?答:還是會有欲速則不達的問題。筆法細節的地方處理起來會很吃力。比如蘭亭序的豐富和變化的筆法,沒有紮實的行書基礎的話,很難下手。如果能先臨趙孟頫的行書帖,會好很多。如果行書基礎紮實了,沒練過草書,想直接學二王行書呢?或許可以吧。毛筆書法不是速成的,只要打好了基礎,後面的登頂會少了很多彎路。
以上說的是毛筆書法,毛筆書法裡的字的結構算是容易的,真正難的是各體的筆法。如果是硬筆書法,那麼筆法上的挑戰就基本不存在,只剩下練習字的結構。如果是硬筆的話,那麼楷書基礎打好後,可以嘗試練習智永禪師和趙孟頫的行楷,然後練習二王的行書。
其實,有關書法的回答我都是嚴肅認真回答的 :D 這裡說很嚴肅其實只是為了強調學二王的毛筆書法急不得,不是好看就可以立刻學的,需要很打紮實的基礎。
-
3 # 西伯侯的普洱茶
“我認為初學書法,宜用內獄法,內狀法能運用了,然後放手去習外拓方法。要用內狀法,先須凝神靜氣,一心一意地注意到紙上的筆毫,在每一點畫的中線上,不斷地起伏頓挫著往來行動,使毫攝墨,不令溢位畫外,務求骨氣十足,剛勁不撓.前人曾說右軍書 "一拓直下",用形象化的說法,就是 如錐畫沙"。 我們曉得右軍是最反對筆毫在畫中 “直過",直過就是毫無起伏地平拖著過去......
知道這個拓法,不是一滑即過,而是取澀勢的。”
“外拓用筆,多半是在情馳神怡之際,興象萬端,奔赴筆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 尤於行草為宜 如此便明白大令之法,傳播久遠之故。建議:蘭亭序
(1)馮承素摹本。
(2)褚遂良摹本。
姨母帖 摹本。
-
4 # 藝統華夏
個人觀點:我認為《聖教序》是學習行書極好的範本,《聖教序》在行書當中,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名帖,他是二王行書的字型檔,也是二王集字帖當中最好的一個貼。學二王筆法,臨《聖教序》為最佳。
如果說還沒有二王行書的一些基礎,一開始可以把重心放在這個聖教序單字結構上。掌握這個字形結構的一些基本規律,比如說從一些字形的空間處理方法下手,如: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這些都是有很多的規律可循的。
但要記住在學習這個聖教序的時候,千萬不要單純的為臨帖而臨帖。最好還是能夠對聖教序本身文字內容有一定的掌握,比如說我們要把聖教序通篇內容分句分段。不僅要學他的字還要學習它的內容,因為他既是一篇代表二王最高水準的一個行書最高典範,還是一個非常美的美文。如果說我們能把聖教序通篇文章能夠學習下來,我們的形文用句也會變得很美。
-
5 # 弄墨堂書法
學二王書法首選應當是王羲之的《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但是集王聖教序又是刻帖,筆畫和筆畫之間的起收關係不是很清楚,這樣對於初學者對王羲之筆法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難,很容易把行書寫成楷書一樣的,也就是說行書楷化的情況,所以在學王羲之聖教序的同時應該參照王羲之手札進行學習更好,這樣能更好的掌握王羲之的筆法,又因為王羲之聖教序字數多,結構精美,對於學習行書是一本非常好的範本,當然,對於學習王羲之聖教序,也可以參考趙孟頫行書去學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因為趙孟頫行書筆法繼承了二王的筆法,屬於一個體系,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王羲之聖教序的筆法
-
6 # 壹點文化楊君卓
智永,王羲之七世孫,家學淵源,為二王書法正脈。據傳,智永曾書千字文八百本,分發諸寺。可惜,時至今日,真跡今一冊傳世,另有拓本(關中本)傳世。智永真書千字文,雖為楷書,但靈動俊逸,多出行書筆意。無論是初學,還是中途改學千字文,都是學習二王書法的最佳範本。
每天臨習千字文成為我的日課,下面是我的臨作,望方家指教。
-
7 # 書法快報
建議從王羲之《聖教序》入手。
王羲之留下的書法藝術品中,除了其代表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由後人“集字”而成的書法作品——《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簡稱《聖教序》)。
《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此碑於宋以後中斷,傳世以未斷宋拓本為佳,字跡稍肥,筆鋒使轉處瑩絲可見。
《聖教序》雖然是一篇“百衲”書法作品,但拼貼巧妙自然,行氣貫通,連字中晶破鋒、牽絲也都忠實地表現出來,實屬匠心獨運、難能可貴的“集字”佳作。《聖教序》不僅是彙集王羲之字跡的寶庫,也是歷代研習王氏行書書法的範本。
-
8 # 草根愛書法
學二王書法選什麼貼好?
學書法的朋友都知道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中國書法史上兩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二王書法。王羲之,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廣採眾長,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被後人尊為“書聖”。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貼》,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其中《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倍受歷代書法家敬仰。還有一本《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不是王羲之親書,而是唐代和尚懷仁從王羲之行草墨跡中編集而成。有“逸少劇跡,鹹萃其中”之說,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
王獻之為王羲之第七子,幼時跟隨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書法兼精隸、楷、行、草各體,尤以行草擅名,創上下相連的草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洛神賦十三行》,被人譽為“小楷極則”。行書,《鴨頭丸貼》、《東山松帖》,草書《中秋帖》,被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學二王書法選貼建議:楷書《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行書《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草書《十七貼》。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9 # 風靜齋主
在中國書法的歷史長河中,二王書法是一座巔峰,無人能夠企及。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留存於世的經典書法刻本及摹本很多,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有4種臨摹本 ,真跡卻沒有一件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其真跡在李世民去世後全部陪葬了。李世民在世時,非常推崇二王書法,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許多書法大家,臨摹或雙鉤了許多二王作品 ,後人有幸見到二王的經典作品。既然二王留存於世的作品很多,那麼在學習書法時如何選擇二王的字帖呢?我認為:
首先,要首選二王的手札墨本。如王羲之的《喪亂帖》、《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平復帖》《二謝帖》《得示帖》《遠宦帖》《中秋帖》以及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地黃湯帖》等等。
其次,可以選擇王羲之集字帖 ,如《唐懷仁集字聖教序》 。可以說這是學習行書的最佳字帖。雖然是集字帖 ,但是把王羲之書法的精華都吸收進來了,無論字法、氣息、章法,都堪稱完美。學好聖教序,即可深刻領悟王羲之書法的精髓 ,不僅能夠掌握行書,也可快速涉足草書。
再次,再進一步選擇王羲之書法刻本,如《十七帖》。這是王羲之草書的經典代表作品,流傳版本很多 ,有永禪師、虞世南、褚遂良、賀知章等至少8個不同版本。雖非王羲之真跡,然皆出於右軍 ,其草書的使轉較收斂,行筆流暢,遒逸,筆勢流動,神采貫通,有返古之氣象。如唐太宗李世民評價的“狀若斷而還連” ,使整篇書作俊逸豪邁。
-
10 # 藝境書畫
談到晉人,談到王羲之,就離不開《聖教序》。《聖教序》雖是集字而成,但是字字經典。就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的“小無相功”一樣,不著形相,無跡可尋,只要身具此功,再知道其他武功的招式,可以模仿別人的絕學甚至勝於原來功夫。所以學好《聖教序》不僅學習了二王,以後還學習自己喜歡的風格,甚至跳出二王書風的限定。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學習《聖教序》呢?首先要了解碑帖的結合、筆墨的關係
《聖教序》本質是一塊碑刻行書,更經歷了歲月的消磨,很多地方早已模糊不清。葉老師引用啟功先生“半生師筆不師刀”的名言,強調:“《聖教序》是碑,不能用臨帖的方式臨碑,如何用筆墨透過碑的本身去表達王羲之行書的書寫性,是學習《聖教序》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學會讀帖
讀帖最重要的是要觀察《聖教序》中行書的字法、書寫的筆法、單字與整體的章法,不然,為了臨帖而臨帖,最終只會成為一個書寫的書匠,而非一個會思考的書法家。學習基本筆畫
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學會了字的基本筆畫,打好大樓堅實的地基,才能築起書法的高樓。
以偏旁找規律
再對《聖教序》中的偏旁部首進行歸納與總結,找到其中的某種規律,並學會書寫相同偏旁部首的不同寫法。
單字分析
對《聖教序》的單字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精準的臨摹,《聖教序》裡不僅有許多生僻的字,還有許多相同的字,如何做到對相同字的不同表達,是學習行書乃至五體都不可避免的難關。從臨摹到創作
當臨摹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學會如何創作。用《聖教序》的風格創作一些作品,也是檢驗自己所學的一種方式。
很多初學者的書法,書寫過於隨意,有的得其行而失其神。還有很多初學者不注重細節,臨摹出來只有大致的形似,而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更不用提書法風格的延續與創新。書法學習是個系統課程,如果認準一個風格,需要以研究的心態學習。如果僅僅是拿起字帖就臨,而不去注意細節,往往難得經典的精髓,雖耗時費力,卻不得要領。更為忌諱的是,學習書法不臨帖,信筆由韁,以致墜入“野狐禪”。
-
11 # 張博玉書畫
學二王書法我認為首選應當是王羲之的《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此碑為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行書,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額刻七佛像。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集王聖教序記,較雁塔褚遂良正書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箋答、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懷仁集王羲之書,歷廿五年乃成。
《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此碑於宋以後中斷,傳世以未斷宋拓本為佳,字跡稍肥,筆鋒使轉處瑩絲可見。
但是集王聖教序終究是刻帖,這樣對於初學者對王羲之筆法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難,很容易把行書寫成楷書一樣的,也就是說行書楷化的情況,所以在學王羲之聖教序的同時應該參照王羲之手札進行學習更好。
-
12 # 美好手記
學習二王書法,先選什麼帖入手,各有說法,一般來說,大多數建議先從聖教序入手,然後蘭亭序,最後是王的各種唐摹本。例如張旭光在電視上課,就這麼建議。但我不建議你走這條路。
陳海良他也提出他的學習二王的路徑,你可以參考,這個相對張旭光提出的路徑更好。陳的學習二王的路徑是先學趙孟頫,然後米芾,然後孫過庭,再到王的各種唐摹本。
不推薦張旭光的學習路徑,是因為聖教序是集字刻本,既看不到筆觸的細微處,又難以感受書寫的節奏,更因為是集字而不流暢。
推薦陳海良的學習路徑,是因為趙、米、孫三人都是二王的忠實“學生”,得到老師的“真傳”較多,從他們入手,可以沿著正確的來路,上溯到本源。
米芾書法
王羲之書法
趙孟頫書法
-
13 # 元生之哲
結構臨《聖教》,筆法悟《蘭亭》,創作參《集字》
“二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由於王獻之的墨跡存世較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當然這些作品絕大多數也不是原貼),所以先以王羲之書帖為主回答選貼問題,文後再略做補述。由於二王在書壇的影響力太大,選什麼貼,在不同的階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選擇。
1、結構臨聖教
初學行書結構推薦《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初學結構,行書《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及《王羲之聖教序無缺字放大本》,後者便於針對單字精臨;當然如果想學楷書可以選擇《黃庭經》、《樂毅論》、《佛遺教經》等,這裡沒有單獨列出,是因為學習楷書有歐、顏、柳、趙等太多大家可以選擇。
2、筆法悟蘭亭
領悟筆法推薦《蘭亭序》及二王《尺牘集》 由於聖教序是碑拓貼,看不到最原始的書寫面貌,所以學習《蘭亭序》和二王其它《尺牘集》,在筆法學習方面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這樣可以領悟二王行書筆法的奧妙。
3、創作參集字
邊學邊創推薦集字貼如《王羲之行書集唐詩》 不能一味只臨帖不創作,早點嘗試創作,可以選擇一些二王集字貼寫出一幅作品來。
4、博取看大家
看他人如何學二王推薦智永及趙孟頫 古往今來,無數人學習二王,看看別人的風格,甚至品讀一些書法大家臨摹的《蘭亭序》,對自己也是一個很好地啟發。博取眾長,可以獲得更多感悟。其中趙孟頫就是一個代表,而智永由於家族傳承關係,他的《真草千字文》也是很值得學習的。
5、知源學理論
學習二王書論推薦《漢魏六朝書畫論》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王羲之《自論書》、《書論》、及《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等文章在《書畫論》都有收錄,當然有時間建議也學習張懷瓘《書論》。
在張懷瓘的《書議》對書家的排序中,真書王羲之第一,王獻之第四;行書王羲之第一,王獻之第四;草書王羲之第八王獻之第三。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都是很值得學習的。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
學好書法的不二法門是臨帖
臨帖
首先掌握筆法
然後是字法
最後是章法
學習二王筆法
最好是從二王的墨跡本
學小草的話
書譜是最得王羲之神韻的
然後我們可以用書譜的筆法學十七帖等
當然
這是從草書的角度來說
如果從行書角度說
我們要學好王羲之的用筆
最好從二王的手札入手
雖然是摹本
但是畢竟是墨跡本
可以清晰看到起行收等細節
從聖教序我們可以得到字法
聖教序是碑刻本
但是很多字都是取自蘭亭序等經典
其實
行草是可以互通的
在學行書的時候
也可以兼顧學點草書
今天
我們主要說聖教序的臨帖和創作
評判書法作品
我們遠看章法
遠看我們就知道這個作品大體上好還是不好
書展中評委幾秒鐘就可以判定這個作品的好壞
這都是從章法的角度來看的
所以我們欣賞作品
看完章法後再近看字法
看每一個字或者幾個字
如果字法過關
我們就看筆法
看精微之處
看他的用筆怎麼樣
所以我們看一個作品
就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評判
所以說學書法要投機取消是不太可能的
當然了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我們今天在臨帖之前
說說工具
主要是我個人對於工具運用的心得體會
我們的工具主要是筆墨紙硯
首先是筆
毛筆
寫好二王等精緻書風要非常講究
首先是尖
就是毛筆的筆頭一定要齊
齊
就是毛筆的筆頭鋪開的時候要整齊
圓
筆頭聚合起來時筆肚子比較圓
健
就是毛筆的彈性
寫二王
毛筆的彈性非常重要
很多人寫二王用羊毫或者比較軟的毛筆
所以很難寫出二王那種很爽利的感覺
對於毛筆大小
一般選用出鋒3釐米左右
鋒徑在0.9-1釐米左右
我個人喜歡用兼毫
啟明按:推薦大家試試啟明定製的清悅大號或者中號。
然後說紙
一般來說很生的紙
我們寫不了二王這種很精到的字
建議用半生熟
比如說煮錘(宣紙)
或者接近八九分熟的也很好
然後是墨
墨也是要選的
我們用不同的紙來書寫的時候
對墨汁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寫泥金紙
我們就要用那種玄宗墨汁
或者很高階的墨汁
不然寫出來會發灰
好的墨一般比較粘稠
需要用水勾兌
二王的字都是小字
如果是手工磨的墨
層次感會好一點
因為磨墨膠少一點
寫出來墨色疊加的效果和墨色的變化是很好的
董其昌對筆墨紙很講究的
為什麼現在的人很難寫出那種神韻
其實在工具上可能就差了他一大截
古代有個故事
褚遂良問虞世南
“我和歐陽詢誰的字好”
虞世南說歐陽詢的好
虞世南問他為何這麼說
虞世南說
歐陽詢是不擇紙筆
但你是非好筆好墨好紙不寫
硯臺
現在用墨汁多
所以硯臺也講究得少
但是如果用好墨
就一定要用好硯臺
這樣磨出來的墨顆粒會更細一點
我們在博物館看古代人的墨跡
會看到他們的作品並不是像我們這樣的一片死黑
濃、淡、幹、溼、焦
都很自然
我們看到真跡的話
你會看到那種墨色是很通透的
墨韻是有想象空間的
書譜中說
五乖五合
其中紙墨相發就是一合
紙墨不稱是一乖
啟明按:“五乖五合”見於孫過庭的《書譜》,說的是適合書寫和不適合書寫的五種情形。
原文: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譯文:精神怡悅自在悠閒,是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時令溫和氣候溼潤,是三合。紙佳墨優利於發揮,是四合。突發靈感欲盡其興,是五合。心神不安事務纏身,是一不合。違背心意委屈情勢,是二不合。風乾氣燥烈日炎炎,是三不合。紙次墨劣兩不稱手,是四不合。情呆志怠身疲手懶,是五不合。
好的東西就是一分錢一分貨
好的和差的就是不一樣
有人說臨帖和創作是怎樣過度的
然而很多人平時練習用很差的紙
寫作品自然就搞不定
用差一點的紙筆寫北碑可能還可以
但是寫二王這樣精到的可能就做不到
先說一下二王的基本用筆
然後再來進行聖教序的臨帖
聖教序畢竟是碑刻本
所以用筆方面並不是看的很清楚
因為也有很多誤刻的東西
關於筆法
總共有三種
一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的一拓直下
側鋒切筆入紙
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
就是說以王羲之的為宗
側中並用
即側即中
二是以顏真卿為代表的篆籀筆法
所謂的屋漏痕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雨水順著牆壁往下漏的時候
會有一個特點
速度是比較慢的
這種筆法綿長髮力
所以線條是比較厚實的
而一拓直下的線條中斷就會比較空
再就是清朝興盛起來的北碑用筆
今天我們主要講王羲之一拓直下的筆法
主要講基本筆畫
點橫豎撇捺
先寫橫吧
王羲之是露鋒起筆
切筆入紙
在王羲之之前
基本都是藏鋒
所以王羲之的露鋒起筆當時就被稱為新法
切筆入紙之後就發力
這是一個發力點
就像雨點打在窗戶上
打點發力
書寫過程中切忌描畫
而是要乾淨爽利
豎畫也是這樣表達的
起筆的階段
先打點
撇和捺也是一樣
側鋒
切筆入紙
然後看折
透過提按來調鋒
一定是要調鋒的
還有就是斷切
斷開了再切
提按的筆畫粗細是一樣的
透過斷切寫出來的筆畫
折的粗細筆線條要粗
還有一種折是翻筆
翻筆的時候也有外翻和內翻
草書裡邊還有轉筆
提著筆是順轉
筆按下去是絞轉
總結一下
起筆階段
露鋒起筆是王羲之的特點
起筆是打點發力 一拓直下 即側即中
折的地方透過提按 斷切
轉的時候可以順轉 也可以絞轉
基本用筆就是橫豎撇捺
三種折法
兩種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