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此事不唯風與月

    會!

    雖說歷史沒有假如,但這個假設真的挺有意思的!

    作為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萬曆的執政狀態有三個階段:

    一,支援改革(太小,主要是他娘支援)

    二,反攻倒算,全面廢除改革(逆反期)

    三,消極怠政,與文管集團軟抵抗

    第一個階段是張居正全面主持政務,實施改革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地階段,這一階段張居正的局面,法術勢三位一體,具備能夠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

    {勢}––張居正作為兩任皇帝的帝師,內閣首輔,文管集團首領,並繼承了其門師徐階的政治資源,政治威望非常高;而皇權的實際執掌人李太后對張居正異常信任,年幼的皇帝對張居正既敬又懼,制約內閣權利的司禮監大頭目馮保與張居正是鐵桿盟友,內閣權利空前強大;此時其他內閣成員威望權勢都比不上張居正,在內閣大權獨攬說一不二,這些因素是之前的首輔們從未有過的黃金盤面,貨真價實的大明掌門人

    在此情況下,張居正既可如嚴嵩般求實利,大肆斂財黨同伐異;也可如徐階般求清名,謀位不謀事籠絡人心;或者就學高拱謀政名,不懼人言激進改革,要是三選其一,也算是能人了,偏偏張居正是個猛人,要做大事,要逆流而上!

    同樣的局勢,遠見者看見的是危機重重,庸者看到的是歌舞昇平,張居正說改革勢在必行!

    {法}–––張居正改革中的兩條重要政策”一條鞭法”和”考成法”

    【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明中葉時,土地兼併嚴重,財政稅受日益減少,農民賦役多而雜,國家財政危機等一系列因素下開展的稅制改革。即把賦與役合在一起,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受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受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要,所以叫一條。這是由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的一次重大改革。

    一條鞭法的特點

    1、就是把賦役、方物、土工等一切徵役歸之為一,化繁為簡,避免下面利用資訊差變相徵派

    2、改按丁派役為據田派役,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免除勞役負擔,依據土地的大小,把各種徭役攤入土地,隨同田賦一併徵收。

    3、取消力役,官為僉募(當時力役對人民的剝削最為嚴重,役者往往傾家蕩產,有的人不惜背井離鄉避役四方),取消力役,允許農民出錢代替,把過去百姓無償負擔的力役,改為由官府從稅款收入中出錢僱用

    4、官收官解(之前田賦納糧,運輸成本較高,官府需要里長、糧長協助徵收管理和運輸,大量的中間貪腐行為難以避免),規避了中間人對稅銀的侵蝕,減少貪腐行為,提高了稅收徵納的效率

    5、簡化賦稅計徵標準(明朝前期民戶按丁糧多寡分為上中下三,後又增至九等進行派役徵稅,極其複雜),政府所徵收專案和數字,易為一般百姓掌握,減少了中間環節的欺瞞壓榨

    一條鞭法成功地簡化了稅制,平衡了稅負,減輕了普通農民的役賦,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商品經濟地發展,刺激了貨幣地流通速度,成功地挽救了大明的財政,緩解了政治危機

    【考成法】

    活脫脫大明版本的績效KPI

    考成法––內閣控制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撫按官,再以兩司督察府州縣官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並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冊,另一本送六科,最後一本呈內閣。

    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對所屬官員承辦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須登出一件,反之必須如實申報,否則以違罪處罰;六科亦可根據賬簿登記,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執行情況,違者限事例進行議處;最後內閣同樣亦依賬簿登記,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考成法把官員體制成功帶入快車道,張居政當政期間,裁革的冗員約佔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大量能臣循吏得以重用,革新了原本大肆鼓吹道德的空談風氣––官員要能行政的,而只不是行得正的,徹底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統偏見,不拘出身和資歷,大膽任用人才

    這種政府才是能辦事兒的政府,立規矩行規矩,而不是單純地鼓吹道德,正如現在很多優秀企業家說,你給我政策不拉偏架,剩下的我自己就能做好。

    {術}––––指的是處理各種政治問題地智慧和手段

    張居正任首輔期間出現過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奪情事件。

    高官重臣因為牽扯重大,在父母去世按例需要丁憂守孝三年的時候,可由皇帝下詔奪情,避免卸職三年,這種情況在過去還算正常;可偏偏前輩三朝元老楊廷和在首輔任上拒絕了奪情,丁憂三年後重新起復,至此高官(文官)丁憂成為鐵律,無人敢破,張居正為了避免人走政息,在天下讀書人都反對的情況下(尤其是從無門生彈劾座師計程車林傳統在張居正那裡打破),就咬著牙硬上了。

    古之文人最重聲名,連名聲敗壞道德嚴重被質疑都能忍受的人,光從心理上來說就是個異常強悍的人,不是無道德而是大欲則剛,用當下的話來說––為夢想窒息。這樣地心性,萬事敢為,萬事可為,是術的最頂級內功基礎。

    因為過去教育的問題不注重獨立思考,容易臉譜化古人,一般意義上的正面人物道德上肯定是偉岸的這是個觀點的反例,萬曆年間其代表人物就是張居正以及民族英雄戚繼光。

    張居正教育萬曆皇帝的標準那是按照古之聖賢,仁義禮智信都有要求,自己呢,大部分都沒怎麼遵循,(明朝那些事兒中講,張居正回湖北老家坐的是三十二人大轎––有書房有衛生間有臥室,有婢女)

    ,而戚繼光呢,小時候因為爹死了繼承了官位不得不輟學(四品官出行儀仗用不起,只好窩在家裡),後來交友遍天下,各種人緣好(經常請客送禮–靠吃空餉得來的銀子)。

    這種人的特點就是既有光耀千秋之理想,又有曲迎現實之手段,懂得如何讓更多關鍵的人能為自己所用,以便於順利做成事。貪汙,受賄,這種事情對於張居正而言全憑自覺以及形勢,怕的不是錯誤,而是沒有結果,就在幾乎是全部權貴和讀書做官的人利益都受到侵害的情況下,一條鞭法和考成法能執行,就可看出張居正手腕之老辣,絕對是權術高手。有人稱張居正為一生堅持實用主義的理想主義者。

    因為實用主義,張居正執政期間任用了大量的循吏(即能幹事兒的吏員),依靠政策上減少貪墨的空間,考核時採取嚴格的法度,極大提高了政府基層工作的效力;同時又任用了大量的能臣(不唯論德行,能幹事,沒被不被抓住錯就可以用),其中顯著代表就是戚繼光,可以說沒有張居正實用主義的態度,戚繼光在那個時代也絕無用武之地,成為民族英雄,這些都是政府對天下興亡負責任地具體行動,而不是現在那裡空喊道德口號,而於事無補。

    中國曆代改革者中有此等能力者鳳毛麟角。

    人亡政息,是一種歷史倒退,是一種巨大而深遠的悲哀

    假如張居正再有十五年時間,

    改革的根基會更穩當,政務風氣將穩定,支援和擁抱理想的官員會更多,張居正的勢會更強,法會更正,而術愈精,會營造出一個不同於過往地執政理念和環境,這種氛圍又會產生更多地擁護者,傳承者以及繼續變革者,那必將是一條不同的歷史道路!

  • 2 # MrGoodCat

    第一:蝴蝶效應 他再幹五年結局可能都不同

    第二:未必是什麼好結局,我是幹銷售第三方的,經常在員工和品牌老闆身上實行高壓機制,獎的不多,罰的很重,但獎勵依然很重要。張居正的政務執行機制和我們很像,給官員高壓政策,但有罰沒有獎,而且不間斷,這樣遲早會讓大家受不了聯合起來加上萬歷清算他,然後就全面廢除他的成果,往往矯枉過正,導致更差的結果。

  • 3 # 皓瑋馮建華

    一定會!張居正一身正氣,是真君子!且不守舊!一定會在吸取王安石的教訓上接軌西方!也許搭上工業革命的未班車!

  • 4 # 孤狼嘯月31600808

    嚴格的說,張居正的改革本來就是成功的,沒有張居正的改革,大明很可能撐不過276年,即使他活著,後面還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事,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能把大明朝延續幾十年而已。

    他沉裁冗吏,暢通政令,改革漕運,鞏固海防和邊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是"一條鞭法"的實施,很大程度上遏止或減輕了土地兼併,增加了稅收,使國庫充盈,可以說,張居正改革保了大明幾十年的太平.

    如果說失敗,是張居正身死後禍及子孫的失敗.張在位時,權極一時,皇上\皇太后對其既尊又寵,而且由於張長期擔任皇上的老師,"雖禮極周全,但威嚴,上亦有懼",張任首輔時,同在內閣的其他人,大部分象部下一樣,"唯命是從,亦步亦趨",而不象同事.正因為如此,為他身後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一,一心為了國家也就是老朱家的江山,對皇上和皇室約束太嚴,隨著皇上年齡的增長,"甚惡之",但還是勉而從之;

    二,對宦官管理比較嚴,對馮保互有利用,對下面的太監基本不準干政,太監外出,常派"緹騎監督",一幫閹人,不敢言而恨之;

    三,土地兼併,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而這在封建社會,就觸動了統治集團的利益;

    四,裁減冗員和機構,加強學政,都影響了地主知識分子投機晉級快速躋身官場的渠道;

    五,減少下級官員的特權待遇,外出"形同旅途",工資又低,怨氣不小;

    六,不注意尊重同僚,大家十分懼怕,但怨氣是有的.舉倆個例子:張父殤守制,皇上和內閣大小事務均千里加急報"閣老"親批,"副總理"們一點權力沒有,他們能高興嗎?第二件事,一個親王納賄,張派輕騎飛馬去縛,遠在楚地,不敢反抗.可見張居正的威勢.但物極必反也在於此.

    七,縱容下人遊七為非作歹,一個賴皮,竟官居五品,同僚惡之,在老百姓中,對張的形象有很大打擊.

  • 5 # 吳王金戈越王劍

    哈哈!再給張居正15年,大明朝就改姓張了,張居正已然權傾朝野,做六十四人的轎子,內閣無人敢纓其鋒芒,言官被徹底壓制,李太后欣賞他的才幹,恨不得以身相許,夜宿龍床並非虛言,內相馮寶,鼎力相助,大明易主有何不可,就算張居正不會篡逆,他也會扶植自己的兒子入閣,把內政和外交軍事牢牢掌控,慢慢把萬曆皇帝變成傀儡,這從根本上是明朝之悲 ,卻是中華之幸也。建奴無法窺伺中原,李闖只能驛站終老,天下遂安,萬民之幸。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6 # 朝文社

    毫無疑問,再給張居正十五年,大明王朝煥發的,必然是延壽百年以上的黃金時代!

    當然,對這個問題,很多看低張居正的學者,多年來並不看好。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是,哪怕張居正的政治生命,也能多延續幾年,等待他的恐怕是更大的悲劇——已經成年的萬曆皇帝,不會容忍張居正繼續執掌大權,必然會對張居正發起反擊。張居正死後遭到的清算,也似乎驗證了這一點。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表象。

    因為,明朝政治體制的制衡特點就決定了:一個活著的張居正,絕不會和萬曆皇帝爆發你死我活的權力流血政變。

    說到這一條,就要說說明朝的高層政治結構特點,所謂的明朝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張居正時代,其實就是一個互相制衡的雙軌制結構:皇權之下,文官集團的權力與宦官集團的權力互相制約。在這種情況下,皇權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鞏固。放眼整個明代,無論是大權獨攬的張居正,還是囂張成九千歲的魏忠賢,其實從沒有一個人物,可以對皇權構成實質威脅。一旦被認為觸及到皇權的底線,瞬間就是滅頂之災!

    所以,放在張居正十年改革年代裡,他做的所有的事情,無論曾經多麼風光,其實都是在文官集團允許的範圍裡,並未出現“出圈”的情況。同樣的道理,皇權雖然穩固,但明朝的皇權,同樣也遭到文官集團強力的制衡。這個政治平衡,只要是有頭腦的政治家,都不會主動去打破。而以萬曆皇帝親政以後的表現看,這個頭腦他是有的。

    所以,如果張居正真能多出十五年的執政時間,隨著萬曆皇帝的成熟,以張居正的政治智慧,主動出讓權力謀求全身而退,應當是他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政治的軟著陸。應該比他突然去世後慘遭清算,結局要好的多。

    那麼另一個問題是,倘若張居正繼續把改革推行下去,明朝的國運又會是什麼樣呢?這一條,只要看看明朝最終滅亡的原因就知道,透過饑荒與李自成清朝等外部原因,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卻是真實而殘酷:內部黨爭加劇造成吏治的癱瘓,外加經濟的徹底破產,終於叫明朝從此歇菜!

    而黨爭與經濟破產,這兩個最終導致明朝滅亡的頑疾,到底是怎樣加劇的呢?其實只要看看張居正改革的內容,我們就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張居正改革的宗旨,正如他在隆慶六年,明穆宗初駕崩時提出來的一樣: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之後的十年改革,就是圍繞著這六條,力行一條鞭法和考成法,隆隆推進革新,不停取得成效!

    如果比較一下萬曆皇帝執政晚期的情況,就分明感到張居正情何以堪:薩爾滸之戰開打前,張居正時代廉潔高效的明朝行政風氣,已經蕩然無存。曾經橫掃東亞的軍隊,竟然到了火銃手不開操作火銃,戰車擋板都已經腐朽不堪的地步。朝野上更是拉幫結派。這所有的雷人現象,放在張居正時代,簡直是不可想象。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特現象,其實就和吃藥治病一個比喻,一個生病的人一直在吃著苦口的治療藥物,但是突然間半路停藥,那麼非但剛剛好轉的病情會出現反覆,痼疾更從此不可救藥。萬曆皇帝在張居正去世後,犯的最大錯誤就是這個:清算了張居正後,連帶張居正生前諸多改革措施也一併廢除,尤其是著名的考成法,更是給整個官場解了綁。缺少了考核的明朝官場,從此務虛風氣大起,貪汙腐化也就無法遏制。而張居正取得改革成效的軍隊,也從此原地踏步。直到萬曆三大徵之後,老本徹底耗光。

    所以,張居正延壽會不會給明朝續命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空想,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訓,任何一個王朝的變革,除了需要眼光與勇氣,同樣需要的,更有理智傳承改革思想的頭腦。尤其是這一條,才是中外很多國家民族,為何人亡政息的癥結所在。

  • 7 # 四月黃曆史說

    張居正死的時候不到六十,在給15年,張居正不犯老年病,明朝完全一個樣,張居正獨權為了幹事,搞定了李太后,搞定了宦官頭馮保,內閣說一不二,萬曆就算在過十五年也不一定搞的了張居正,

    首先張居正不是宦官光專權不幹事,這乾的事文官還是看在眼裡的,

    第二,張居正讓皇帝怕他,而且怕的要命,生怕當海昏侯第二,

    第三,張居正牛逼大發了,政治鬥爭這麼多年,搞垮高拱,師從徐介,那政治鬥爭手段是槓槓的,

    第四,萬曆就這德行,也幸虧張居正教了十年,如在教15年,還有在好好教教萬曆兒子光宗,明朝不會出現一個月天子,木匠皇帝,

    第五,張居正還在,野豬皮沒有機會起來,張居正眼裡容不下沙子,李成梁早就盡力把女真給掃清了,還能讓李成梁這麼折騰,最後事實證明,明朝軍隊能打的都死在了關外,導致關內空虛,讓李闖得了便宜

  • 8 # 電影時光館

    其實就算再給張居正15年,也不會繼續改革這條路,大家都忽視了萬曆皇帝,15年萬曆長大了,難道還會讓張居正權傾朝野?恐怕那個時候張居正想善終都不能,看張居正死後,萬曆的一系列做法,就可以看出他內心深處有多麼恨張居正,否則也不會釀成抄家時的一系列慘案,再給張居正15年,朝廷局勢恐怕會變得更加的動盪,其實想想,明朝之所以最後回天乏術,絕不是因為某個人執政或者不執政,真的是氣數已盡,連年大旱,流賊竄起,外面還有皇太極,內憂外患,崇禎年間也有很多能人,孫傳庭,洪承疇,袁崇煥,孫承宗等等,可是都不能挽就明朝,天命如此~

  • 9 # 君箋雅侃紅樓

    會不會都只有假設。我們現代人看歷史,對於遺憾,只能猜測。

    《明史張居正傳》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

    這就是張居正主政時期的明朝,上行下效,正經暢通!一個龐大的帝國,在政治強人的運籌帷幄下,煥發著無與倫比的光彩,行政效率之高,前所未見。

    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贊曰: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這是最後。在稱讚張居正的能力同時也對他進行了批判。張居正後期,功高震主!這是為臣子大忌。而他罔顧綱常,居功自傲,也是他死後被算賬的原因。

    張居正後期,他的行為已經失當,再給他十年,他會做出什麼很難猜測。但他與長大的萬曆皇帝不可調和的矛盾勢必爆發。這種君臣失據的關係,必然導致朝廷分裂。張居正和後邊的申時行不同。申時行和稀泥能手,張居正並不是這種性格。他會把萬曆之間只能是起衝突。所以當我們問如果再給張居正十年明朝會如何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了分析外部環境。明朝不是張居正的,是萬曆的。張居正一意孤行,對明朝都是禍不是福。

  • 10 # 愛看愛思考

    沒有用的,張居正的權力在大?他也不過就是宰相。最終還是要把權利交還給皇帝的,所以人死政息早就被註定了。皇帝(萬曆)對他的改革都不感冒,怎麼能夠成功?所以張居正死後被開館鞭屍,收回來各種御賜。因為他的學生萬曆皇帝,本身就對他有仇恨了。

  • 11 # Mer86

    不要說15年,就算再給張居正30年,明朝的弊病一樣存在,逃不脫滅亡的下場!

    張居正的改革,核心內容就是收稅。收什麼稅?丁稅和田稅。但是當時什麼稅才是大頭?商稅和鹽礦稅!

    張居正不敢收鹽稅和商稅,卻拿丁稅和田稅開刀,這是捨本逐末的做法。雖然改革能增加稅收,但是也不多!應付不了後期的軍費開支。

    歷史上所有王朝的改革,就是國與民之間、豪強與百姓之間的利益分配。明朝中期開始,地方豪族讓政府沒錢了,政府就要想辦法多收點錢。朝廷給豪強壓力,於是豪族又把壓力轉移給小老百姓。如果朝廷膽敢直接拿地方豪族開刀,比如說抄家。地方豪族就會在某個時候舉行所謂的“農民”起義。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農民”起義的領袖是真正的農民?90%以上都是小公務員、小商人、貴族後裔、小地主之類的。

    張居正改革的亮點,在於他把人頭稅攤牌到土地裡,圍繞人頭稅和田賦改革。但是這種做法並沒有對明朝的稅制結構做根本性的改變!

    雖然朱元璋立國之初,對商人有很多限制。但是看過《金瓶梅》的人一定知道,歷史上的明朝後期,商業是非常發達的!明末已經進入了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社會分工複雜、外貿活動頻繁。按常理來說,朝廷從商人手上拿稅,收入應該是增長狀態的。但是大明朝的財政收入卻並沒有增長。為什麼?!

    因為控制大明王朝經濟命脈的江南豪族,是商人、地主、官僚的複合體。商人賺了錢就買土地,變成地主;再花錢培養後代考科舉或是行賄成為官僚階層。這些人不僅控制著人口、土地、錢糧,他們的政治影響力甚至可以影響帝國首輔的人選。明朝對老百姓的抽稅壓力非常大,但是朝廷能收上來的錢非常少。這就證明了,明朝的人頭稅和田賦並不是收入的主要收入來源,張居正在這個方向做文章,對豪強來說不痛不癢,對老百姓卻坑慘了。

    就拿一條鞭法來說,本意是好的。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只收銀子,豪強手裡有銀子,老百姓沒有,尤其是北方的老百姓。這就造成,朝廷原本想“輕徭薄賦”,可結果卻適得其反,造成“官逼民反”的結局。

    所以,張居正的改革無非就是讓豪強吐了一點血而已,明朝的根本問題沒解決。如果張居正再多活十五年,他會怎麼進一步改革?我猜測他肯定要從礦稅和鹽稅下手,因為油水非常的大!

    但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已經把這事給幹了。他派宦官到地方設立關卡干涉徵稅,督查礦業開採,經營歲辦、採辦、皇店,宦官經營倉儲。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商業流轉稅、資源稅、國家特許經營和統購統銷。只不過張居正收稅,錢是放在國庫的。而萬曆皇帝收稅,錢是放在他私人口袋的。

    萬曆皇帝這麼幹,被後世罵的很慘。其中固然有宦官們為非作歹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萬曆動了地主士紳們的蛋糕。而筆桿子又是在地主士紳的手上!不管是萬曆,還是張居正,只要敢在商稅、礦稅、鹽稅上動腦筋,都要被筆桿子們口誅筆伐!而不從這些方面下手,朝廷還是收不上稅。

    所以,張居正的措施並沒有從根本上治療明朝的病根,他也不能完全背離整個階級的利益而存在。清查人口土地,一條鞭法已經是改革的極限了。對商業礦產這塊大蛋糕徵稅?想都別想!萬曆幹了這事,還被後世罵“明朝之亡,亡於萬曆!”

    張居正多活幾年,估計比萬曆罵的還慘!

  • 12 # 西堤讀文史

    張居正的改革,在經濟上雖然卓有成效,但是沒有觸及明代末期最根本的弊病——土地和稅收被地方藩王和地方豪強消耗殆盡,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和攤丁入地根本上還是在搜刮民脂民膏,而農民的土地日夜被地方藩王和地方豪強繼續兼併,農民的產出日見其少,社會財富越來越被地方霸佔,支撐國家正常運轉的支出越來越捉襟見肘。

    張居正獨攬大權的時候雖然在國防上暫時穩住了西北的韃靼,但是一旦再有大的戰事,國庫將無法持續養兵,錢都到哪裡去了?地方藩王和地方豪強。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地方藩王和地方豪強兼併土地,那麼國家再怎麼改革,仍然收不上來足夠的錢支援對外持續用兵。單說藩王這一項,據歷史學家研究,河南藩王最多,而這些藩王每年所需要朝廷的供給,是整個河南省一年稅收的兩倍還要多,河南省的老百姓土地還不斷被兼併,可以創造稅收的總產出越來越少。國家如果使勁加稅,必然導致民變,如果不加稅,必然導致無錢用於養兵和備戰邊患。

    想要搞錢,無非開源和節流。

    開源是別指望了,土地都被藩王和地方豪強兼併了,農民沒了土地,也就沒了稅收。

    那節流呢?節流當然可以打貪,可以改革稅法,但是也只是隔靴搔癢,地方藩王的人數繼續增加,所需要的供給越來越多,光這一項就填不滿。再加上遼東又不斷用兵,國防開支不斷增大,根本是捉襟見肘。

    張居正的改革如果不解決地方藩王和地方豪強的問題,明朝的滅亡是註定的。張居正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減緩這一天到來的時間。卻不能阻止它。

  • 13 # 火器工坊

    不會,原因有兩點:第一,張居正的作用如同晚清的李鴻章,只是個裱糊匠。第二,萬曆皇帝絕對不會再允許張居正騎他頭上了。

    張居正的改革,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二成功的改革(第一商鞅變法),改革後的結果就是大明得以續命,萬曆三大徵包括後來慘敗的薩爾滸之戰的軍費基本上都是這個時候攢的。但是續命歸續命,王朝滅亡的勢頭仍然不可阻擋。我在以前的文章裡說過,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官員因為工資少是可以不用交稅的,後來嘉靖時改為了官員和士大夫低稅。事實上張居正自己就很不乾淨,也是屬於文官集團中的一員,因此這項有利於自己的政策他從來沒有動過。張居正的改革雖然成功,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明真正的財政問題。

    事實上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也並不都是完善的。像考成法要求官員的稅收業績必須達標,特殊情況下也得集齊九成。如果趕上像明末的那種大災難,怕是西北的老百姓still被逼反。而且稅收統一較白銀,雖說帝國的貿易順差為大明帶來了很多白銀,但是東西方白銀價值並不相等,銀票不收,銅錢不收,只收銀子,銀子的數量又有限,這就很虧內地的群眾。雖說張居正的因地制宜稅收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窘狀,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其實只能說是全球化對中國的衝擊)。時間久了,帝國依然會陷入滅亡的困境,只不過會拖的更久。

    然後再說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張居正不可能再繼續幹15年了,因為萬曆已經容不下他了。早期變態似的教育,使得明神宗非常懼怕張居正,成年之後身為皇帝卻不能親政,老媽說他用的全是張居正的幌子。身為帝國的制高點,卻發現自己腦袋上還有一個人,這換誰也忍不了。所以當張居正打算學徐階見好就後的方式後,萬曆是非常高興的就同意了。然而李太后的堅決反對使得這對師生再無緩和的餘地,結果就是張居正一死,萬曆就把你的政績全部抹殺掉,就為了出去心中的不快。

    最後說一句,沒有什麼人能夠強大到改變歷史,歷史的形成是由大環境、人物、天象三大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張居正很偉大,但他不能改變歷史。

  • 14 # 翡翠貓貓

    說起明朝時期比較出名的大臣,竹海君相信非張居正絕對是數一數二了,這位出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代權臣,在當時可謂是權勢滔天,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代能吏。如果沒有他的力挽狂瀾,相信明朝根本堅持不到崇禎年間,或許早幾十年就沒了。在中國歷史上,張居正是首次提出厚農而資商,厚商而利農的治國理念。

    張居正深刻認識到,農是民之本,無商通有無,則農病。這種經濟觀點可以看出,張居正對於治國方略上有著清醒的認識。在重農抑商的時代裡能提出這種觀點,就足以證明張居正是一個一心為民,而且非常有勇氣的好官,儘管死後給人刨墳掘墓,但是,那些虛偽的道德知識分子也只有在他死後才敢這麼做吧!

    只是這樣一位能力出眾的內閣首輔死得太早,年僅57歲就得病身亡,這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也確實沒什麼辦法。在正史上認為張居正是死於痔瘡,但是現代醫學認為他的症狀有可能是真腸癌。本人不懂太深奧的醫學知識,不過還沒聽說過某個人死於痔瘡的說法,或許是孤陋寡聞吧!所以,竹海君認為張居正死於直腸癌的可能性更大。

    從1567年,張居正上書改革意見之後,到其身死的1582年,整整十五年時間,張居正一直在為他的改革目標所奮鬥。無論是對官員的加強考評制度,還是下令從新丈量土地,清查大地主隱瞞的田莊,更在全國推行了一條鞭法,有效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更在1580年開始啟用戚繼光練兵,徹底解決了東部沿海倭寇之患。可惜天不假年,就在整個大明朝蒸蒸日上的時期,一代賢相張居正患病身亡。

    從此以後,改革的希望被徹底斷絕。如果上天能夠在給他15年時間,我們可以預見,那個時候的明朝將會走向一條完全不同歷史的道路。在後世,許多人認為,張居正善於玩弄權術,喜歡排除異己,這成了他死後政績上的致命傷,並且認為這是他性格上的致命弱點,所以人人都不喜歡他。但是,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卻不能忽視另外一點,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相信誰也不會願意帶著一群拖後腿的攪屎棍在身邊吧?

  • 15 # 蘇爾科娃

    有一個少年,打祖上數代皆務農之民,生於如假包換的草根家庭,擁有標準屌絲的社會地位。

    這個少年擁有的裝備並不卓越,也不屬於人民幣玩家或是開掛測試賬號。此時的少年,可能是你我,也可能一代大佬。

    張居正者,字叔大,號太嶽,漢族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這寥寥幾句春秋筆法,並沒有提及張居正幼年生平,事實上貌似也沒有提及的必要。

    張居正的祖父任遼王府護衛,翻譯過來就是事業單位的看門保安;他的父親讀過幾天書考了個秀才,但也止步於能教小孩子識字的秀才了;到了他這一代,張家莫名其妙地祖墳開始冒青煙,張居正成了個懷才而降的文曲星。

    嘉靖十五年(1536年),張居正參加童試一舉考中秀才,這年他十三歲。

    這事太轟動了,甚至驚動了荊州知府李士翱,市委書記李士翱囑咐張居正立志報國,並替他更名為居正。

    一年後,張居正參加鄉試,但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

    這落榜的原因也很奇葩,不是因為張居正才學不精,也不是因為省委書記嫉賢妒能。

    官方解釋是這樣的,顧璘希望對張居正多加磨礪,以成大器。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張居正此後一副年少老成的模樣全拜此人所賜。

    當然這樣的磨礪也沒有達到十年磨一劍的力度,三年後,張居正順利透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

    為什麼說是少年舉人呢,蘇軾他爹八十一歲達到同等高度。

    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稱讚他(“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

    但是,我們的男主怎麼可能滿足於犀帶,腰白玉之環(宰輔腰帶)才是人家的目標啊。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文官人物傳記到這裡大概要收尾了,然而於太嶽公而言,這還不算是個有趣的開頭。

    因為寫字太好看,張居正入仕厚被丟在翰林院抄了五年公文。

    什麼案牘勞形、無聊枯燥就不提了,重點是他提出的建議根本不被採納。冗官之失,大而不達。

    千人之諾諾 不如一士之諤諤。

    於是,他想要離開。

    辭官?辭官是不可能辭官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辭官的。且不說辭官了這丁點工資能否能否養活自己,就憑他爹考了大半輩子都沒能博取一二功名,好不容易家族朝中有人,豈會同意他就此罷官。

    所以,張居正離京遊玩三年之後又默默滾回了翰林院。

    翰林院也算是處好地方,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當然,這裡邊集其大成當屬徐階。

    徐階者,字子升,號少湖,松江府華亭縣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後期至隆慶朝初年任內閣首輔,同時他也成了張居正的老師,門徒遍列天下。

    時年嚴嵩當權。此人沒有什麼致命缺陷,卻有個不成器的混賬兒子,這對於徐黨一門自然是利好訊息。

    隆慶元年(1567年)嚴嵩之子嚴世藩坐貪汙下獄,後流放甚至死於途中,嚴嵩失勢。

    第一大boss下線

    這倆師徒聯手直接掰倒了一代權相嚴嵩,徐階搖身一變端居宰輔之位,張居正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進入內閣成為大學士。

    隆慶二年(1568年),徐階終因年邁致仕,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成了首輔。

    第二大boss上線,然而還沒開打,張居正就迅速和這位boss結為盟友了。

    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

    本來上一任皇帝掛了兒子補上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當時高拱悲痛之極感嘆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這話聽起來好像三觀沒什麼問題,但落到小皇帝和老太后耳朵裡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視孤兒寡母如無物,是不是想篡權啊。

    結果可想而知,第二天高拱就被李太后打發回家務農了,走的時候連馬車都找不到,一老頭子趕著牛顫顫巍巍地離開了都城。

    得,又搞沒一個首輔,張居正便是在這時坐上了他老師的位置。

    洗完牌之後總得乾點事情,張居正幹了些什麼呢?對,變法,效仿秦之商衛鞅,宋之王安石。

    他提出了河漕合併和全國性的重新測量田畝,這新政看起來很折騰人,也給了官吏乘機欺上瞞下的契機,但這樣折騰是有效果的,至少萬曆年間明朝出現了中興之治。

    看起來這種說法有點玄學,舉個栗子。

    那個小皇帝長大後因腿疾荒廢朝政很長一段時間,某日他心血來潮詢問尚書國庫存糧幾何,回答是“太嶽公執政時徵收的糧食還在庫內。”此時距離張居正逝世已有十餘年了。

    張居正還曾任小皇帝的老師,也就是太傅。

    江湖傳聞太嶽公英俊瀟灑氣宇不凡,李太后仰慕已久,於是特地請來給小皇帝上課的。

    但傳聞規傳聞,張居正任太傅還是挺盡職的,按時點卯節假日不休,甚至還自己寫書教小皇帝學讀經史。

    小皇帝也很是感動,國家大事全部仰仗張居正不說,還承諾惠及張氏子孫。

    話是撂在這裡了,(“先生功大,朕無以為酬,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罷了。“)結局嘛諸君亦能猜到。(太嶽公:mmp)

    張居正任宰輔期間,大概是自明太祖廢丞相後臣子地位最高的時期了。

    張居正也沒有浪費這樣權傾一時的勢力,他直接就以官職壓著明朝混亂複雜的中樞機構辦事把新政貫徹下去,政府部門的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賦稅自然也是驚人地增長。

    太嶽公之後,一向財政赤字驚人的明王朝意外地有了盈餘,國庫甚至出現四百多萬兩存銀。(雖然沒過幾年崇禎帝又缺錢花了)

    變法期間張居正還任用了很多賢臣能人,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海瑞和戚繼光。

    但他提名的臣子總和他有些共同點,並不算完人。

    海瑞其人,以清廉正直見於史書,然而此君也僅剩這個優點了。海瑞目下無塵,每去一地必克算賦稅重整官吏,翻譯過來就是不管經濟專業反腐的意思。當地的富豪一見海瑞過來,就連帶著資產移民去別的郡縣,甚至連他自己帶來的官吏也受不了清水無魚的管束離他而去。

    老出現大量失蹤人口也不行啊,海瑞沒轍打了個辭職報告給上司打算反省一下。張居正一拿到報告馬上就批同意,連半句挽留都沒有。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海瑞罷官的戲碼傳唱一時。

    至於戚繼光,這個人在歷史書上的形象很好,“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就是他說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史書上的另一句話“時時購千金姬進之居正”,嗯對,就是你想的那個意思,三觀炸裂有木有。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明朝至此國庫充裕邊境安寧,張居正的變法,至少為明朝延續國祚四十年。

    他大概是知道小皇帝不喜歡他的,也大概是知道古之變法者無善終一說,但他還是去做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其位謀其政,所謂宰相,所謂首輔,此之謂也。

    功名本與黎元不相妨啊。

    後來他父親去世,新政方興未艾,小皇帝搞不定這一切,便下旨奪情不讓他回去受喪。

    再後來張居正病逝,小皇帝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

    後來的後來,小皇帝長大了親臨朝政要立威立德,他仍需要他的老師幫忙,幫最後一把。

    張居正逝世後不久,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標明瞭張居正的失寵。

    言官也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小皇帝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

    抄家所得銀元十萬餘、黃金兩千兩,超出俸祿範圍不假,但不足時大太監馮保家產十之一二。

    奸臣權相,卻也功績彪炳。

    工於治國,拙於謀身,大抵如此。

    他不是被儒學的經邦濟世洗腦的書生,也不是權傾天下欺主年幼的曹操之輩。

    教科書太薄,寫不盡一個人的傳奇,且聽勒奇蒙吉為您講述那些有趣的靈魂。

  • 16 # 青玉案69

    不會,統治階級內認同的人很少。老百姓根本不懂,他沒有培養出新的先進性的利益集團,失敗是註定的,除非他做到商鞅那樣

  • 17 # 高抬貴

    不會,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除非他繼續改革,向權Quest紳們下手,核清糧田,人口,一體納糧,一體繳稅。

    沒有這些,張居正也只是更快的壓榨出大明的最後一絲潛力,讓大明出現了一個虛假的繁榮。

    大明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士紳權貴的貪婪,一群吸血鬼,活活把大明給吸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怎麼穿可以增加身高還有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