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沫沫茶香

    因為對方的威望越大,自己掌控就越弱。一開始起兵造反,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成功,這時候父子一條心,慢慢的,勝利在望,這時候權利的慾望佔上風,再加上兒子在前面衝鋒陷陣,聲望不斷上漲,而父親在後面坐享其成,這樣導致下面的文武官員只服兒子,,對父親面上的尊重,所以,父親不高興了,兒子就成了眼中釘……

  • 2 # 尹禾

    篡改歷史

    按照很多歷史線索,李世民有一項愛好,就是改史書。這個不難理解,自古立長不立幼,在唐朝以前,失敗的案例實在太多,最早秦始皇立胡亥,近有隋文帝立楊廣,即使算上後世,算得上成功的廢長立幼,也就康熙立雍正、雍正立乾隆。 況且玄武門之變另有玄機,李淵退位本來也不是情願,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洗白自己早年的一些行為,所以李世民選擇了改史。早前《起居注》君王是不允許染指的,但是李世民曾多次要求褚遂良給自己看《起居注》,褚遂良不允,李世民就找來了他的老師房玄齡,最終達成了願望。就目前公認的說法,《大唐創業起居注》應該還算客觀公正。就連《新唐書》《舊唐書》裡面部分內容都是不可信的。

    就比如《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太宗記載李世民出生時:“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當然這是開國皇帝慣用的套路,出生時有異象,不足為怪。但是《舊唐書》中太原起兵開始,就沒有李建成什麼事,這是不對的。

    我們看一下《大唐創業起居注》:“師歸,帝聞喜曰:“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 這段話是誇讚李建成的,李建成“於時義師初會,未經講閱。大郎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三軍聞者,人皆自肅,兵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息。”按照記載,當時李建成和李世民共同領兵,但是當時是以李建成為主,而李建成嚴肅軍紀、與士兵同甘共苦,贏得了大家的稱讚、戰爭的勝利和李淵的誇獎。可以說李淵的前幾個兒子都不是白給的,尤其以李建成和李世民突出。

    建立軍功

    那麼為什麼後來李世民比李建成軍功高呢?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李建成已經被封太子,需要在朝中輔政,太子是儲君,和皇帝一樣,不能親征。於是就需要選派一個既有能力又信得過的人在外統兵,這個人當然就是李世民。李淵的這個做法並沒有錯,如果像其他朝代,用外人做大將,就會出現異姓王或者等同於異姓王的勢力,這樣平定天下後很難處理,難免會出現“狡兔死飛弓藏”的場面。但是他忽視了一個問題,李世民雖然不會對李家天下構成威脅,但是他會對李建成造成威脅!在外面拼了命的打天下,回頭卻得不到應得的報酬,誰也不是聖人,更何況以李世民的抱負,更需要施展的平臺,一個秦王是遠遠不夠的。

    解釋了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先捋一捋,第一:李世民深受李淵喜愛,此言有待查證,但是受到李淵的倚重,這確實是千真萬確的,不過這種倚重,是對一個兒子的信任、對一個武將的信任,並不是要以國家相托;第二:李建成並不是草包,他也很有才幹,只不過李世民常年在外,掌握兵權勢力比較大。

    太子人選

    下面我們說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李淵到底想不想立李世民?

    答案是肯定的,絕對不想。願意很簡單:殷鑑不遠!楊堅和楊勇的墳頭可是剛長出草來啊,前朝就是因為廢長立幼亡的國啊。別說李世民和楊廣不一樣,楊廣早年也是一代賢王,而且時至今日對楊廣的評價也有了新的方向,至少在楊堅廢掉楊勇立楊廣的時候,楊堅對楊廣是十分認可的。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弒父殺兄亡國。而且當時李建成已經開始輔政,這就是最好的訊號,如果李淵對李建成不滿意,怎麼會讓其臨朝輔政。而且當天下評定後,李淵就開始著手將李世民手下的門客和將軍全部封賞並且調離李世民,這明顯是要削弱他的勢力啊,明顯的卸磨殺驢。只可惜李淵做的不夠絕,那就怪不得李世民反擊了。

    其實當時還是有很多線索的,李世民南征北戰最倚重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被迫出走、大將李靖和徐世勳(徐茂公原型)都沒有參與奪門之變,只有最為親近的家臣尉遲恭等參與了那場政變,可見當時大義就不在李世民這一邊。

    成王敗寇

    現在問題就清楚了,李世民是李淵所倚重的兒子,但是並不是太子人選。作為皇帝的李淵,自認為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你的定位就是幫我打天下,至於坐天下你就不用操心了。於是當李世民對此表現出不滿,甚至有其他想法的時候,李淵就不在喜歡這樣能幹的兒子了,按照李淵的想法,你幫我打天下,我給你封王做獎勵已經兩不相欠了。沒想到李世民野心如此大,力量也快超脫了李淵的掌控,所以此時,其實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李淵和李建成不收拾李世民,那麼李世民就會反過來收拾李淵和李建成。

    歷史向來如此,成王敗寇而已!

  • 3 # 梅花撰史

    ①人的權力慾望;李世民透過南征北戰,積累了一系列政治軍事經驗,在部將謀臣的輔佐下羽翼漸豐。李淵剛得到隋朝江山自然不肯輕易放棄剛到手的皇權。

    ②李建成集團的黨同伐異;唐朝建立時,李建成成為皇太子,以李建成為核心的太子黨自然會視打下唐朝半壁江山的秦王李世民為眼中釘,自然會在李淵面前進關於李世民的讒言,久而久之就會加劇了李淵和李世民之間的不和。

  • 4 # 秋非我秋

    李世民戰功卓著,功績在太子建成之上,早有當皇帝的野心,在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事變,以叛亂之名處死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這些作為李淵心知肚明,即使有萬丈怒火也無濟於事,最終,在陳叔達的建議下,李淵將李世民立為太子。李淵心中認為,如今太子不在了,也再也沒有人能夠與李世民爭奪儲君之位,這場殺戮也該停息了。可李世民用事實證明,這場殺戮還未停止。因為李世民在政變結束後,又將太子府與齊王府的親信全部殺死,更讓李淵痛心不已的是,就連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兒子都被李世民斬草除根(共計10人)。他們都是李淵的孫子,李淵十分怨恨李世民,對他說道:“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是”。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淵對李世民的惱怒了,但是覺得眼中釘還不至於吧!

  • 5 # 羽舟

    第一、李淵起兵,李世民功不可沒。本來李淵對於起兵反隋一直猶豫不決,是李世民一直苦口婆心的勸李淵,最後他才下定決心反隋。 第二、在起兵的過程中,李世民和他的謀臣們的戰功比李建成和李元吉大多了,大多數的攻城略地都是李世民集團打下來的。

    所以說在反隋成功,李淵能夠成功登上帝位,李世民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功臣。 劉文靜因為嫉妒裴寂,做了許多對裴寂不利的事情,最後被李淵判了死刑,李淵殺劉文靜的時候李世民多次給劉文靜求情,可是李淵仍然無動於衷,最後還是把劉文靜給殺了。這是李淵打擊李世民一個開始。

    後來李淵把李世民身邊的謀臣和將領全部調離中央,打算讓李世民成為光桿司令,這樣李世民以後做事就會有分寸一些。可沒想到李世民竟然來了隨手一博,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直接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給殺害了。

  • 6 # 謀士說

    李世民作為李淵最愛的兒子,我看未必。如果李淵真的疼愛李世民,就不會那麼早立他的哥哥李建成為太子了。如果真的疼愛李世民,李淵應該站在李世民哪一邊,而不是早早的把太子之位讓出去,很顯然,李淵疼愛的是他的長子李建成。

    李建成能跟李世民叫板,就是背後有李淵撐腰,要不然李建成哪來的底氣跟李世民鬥呢?背靠太子黨,除了他這個頭銜為他拉票,沒有太子這個頭銜,李建成將一無所有,根本沒有實力與李建成較量。

    所以,李淵是疼愛長子李建成的,古代宗法制度都已經確立了。嫡長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其他的兒子沒有資格做皇帝,除非嫡長子死了,嫡次子才有機會做皇帝。所以,才導致“玄武門之變”。李淵知道兩個兒子有矛盾,雖然沒有公開在兩個兒子當中站隊,很顯然,李淵在背後默默的支援著李建成。在李建成要奪李世民兵權之前,李淵就默認了。只是,兩個都是自己的兒子,李建成肯定不希望他們兩人互相殘殺。但是,也沒有辦法,畢竟自己選擇了長子。但是,有不敢公開支援。誰知道,李世民先發制人,把太子先幹掉了,李世民始料未及。

    從晉陽起兵到“玄武門之變”,李淵根本就不喜歡李世民。晉陽起兵時,李淵曾答應讓李世民做太子,但是晉陽起兵以後,李淵卻悄然無聲的封李建成做了太子。這對李世民來說的打擊有點大,心理落差感可想而知了。心裡肯定感到不愉快,所以李世民影響力逐漸大以後。李建成感到了威脅,想除掉他。而李世民也抓住了機會,想想,你竟然想殺我,別怪我無情,所以流血事件在所難免。

    這都是李淵造成的,假如兌現了當時的承諾,封李世民做太子,估計就不會有“玄武門之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部第三的掘金,強在哪裡?如何看待其本賽季爭冠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