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換換換

    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這本《百年孤獨》是世界級文學大師馬爾克斯的經典代表作,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

    這本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除了精巧的敘事結構、奇妙的故事情節等之外,還有它經久不衰的遣詞造句。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馬爾克斯為了準確表達而使用的近乎殘忍的手段。

    比如要描寫一個老人的蒼老,現實主義的作者可能會刻畫老人深邃的皺紋,渾濁的眼睛。但是馬爾克斯不會這麼循規蹈矩,他的做法可能是讓老人的皺紋的溝壑之間長出青苔,或者讓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網。

    因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世界裡不需要用現實世界的邏輯來解釋,所以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有了“胡作非為”的自由。.雖然魔幻離不開現實的框架,但是單調的現實也正是因為有了天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無限可能。

    這樣的手法在表現人物情緒的時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之下,他可以輕易的讓讀者看到盡頭、無窮這種現實世界裡不著邊際的概念,也可以更輕易地讓讀者感覺到徹骨的絕望。

    比如表現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的時候,他讓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綁在慄樹底下,每天就這樣一動不動一直到死去;讓烏爾蘇拉不但雙眼失明還每天只能聽見沒完沒了的雨聲,讓她被遺忘直到有一天後背爬滿水蛭;讓麗貝卡關在小黑屋裡直到身上爬滿蛆蟲......他近乎變態的手法就像是給讀者眼上蒙上黑布,並且把鐘錶消音,抽離了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讓讀者在沒有邊際的黑暗中感受最高階的孤獨。

  • 2 # xiohoo小小甫

    首先,《百年孤獨》讓馬爾克斯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以及為諾貝爾獎增光的人物。

    其次,《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在一個叫馬孔多的地方,一個家族七代人從開拓到消亡的歷史。我用四個人物開拓者、權勢者、縱慾者和沉思者來給你串起這個家族興亡史。

    最後,我提供給你理解這本書的三個關鍵詞:重複、權力和愛情。馬爾克斯鍾情於寫權力和愛情對人的改變。這兩個主題貫穿百年孤獨。家族七代人的命運中,有不變的重複。不過,這種重複,何嘗不是人性對權力和愛的迴應的不變。這也是為什麼,評論家會說,馬爾克斯寫的不是某個民族的故事,寫的是整個人類的故事。

  • 3 # 棋棋成長記

    《百年孤獨》裡寫的每一個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都陷入孤獨感。所以《百年孤獨》就寫道,在這麼一個家族當中,每一個生命的存在的那種狀態,這種狀態其實都是很豐富的,並不是單單一個孤獨這一個概念就能概括,但是孤獨卻是他們的本質,確實是他們每一個人難以擺脫的一種內在的體驗,所以每一個人如何完成自我,如何存在於世的那種狀態,小說最終想透射出來的是那種深刻的虛無感。

    儘管很多這裡邊的人物也試圖打破孤獨,但是並不能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但在這裡面,這種孤獨的一種經驗當中,他們的人確實有某種頑強的一種精神,這點尤其突出體現在小說主人公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身上,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作者借他的一生去表達對真正革命英雄的敬意,他們他對現實政治妥協深惡痛絕。

    他要作為一種存在,來對現實的政治妥協,提出一種反抗,一種抗議。上校最終的孤寂,他最終的悲憤與無力,也是作者馬爾克斯內心的表達,是不服,是抗爭,是永不妥協的宣言,是要為抗爭到底高高舉起的旗幟。他是布恩迪亞一家進取精神的一種極致的代表,也是作者內心的抗爭的精神一種體現。

    所以這裡說孤獨並不是消極的,並不是說他一方面他孤立無援,孤立無援本身表述了一種抗議,對拉丁美洲孤獨的一種抗議,那麼對反抗者一種表達,當然另一方面在這麼一個孤獨當中,他是要顯現出一種堅持、一種堅守,一種絕不放棄的精神。

  • 4 # 遠景行之

    說實話,我不怎麼喜歡這本書。節奏慢,敘述平緩,也沒有什麼跌宕起伏讓人興奮的情節,讀起來昏昏欲睡。說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好像也不準確,說是歷史卻又撲朔迷離沒法考證。文學評論一定要把它拔高到跟人類歷史發展有關我也沒意見,在我眼裡《百年孤獨》和《約翰克里斯朵夫》《死魂靈》這型別的書差不多。我寧願讀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或者《荒野的呼喚》,讀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巴爾扎克的《幻滅》。

  • 5 # 自由行走的你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作者憑此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百年,聽起來是一個跨度很大的時間單位,其實對於我們全人類歷史來說,也就是一瞬間。《百年孤獨》之所以能引起當下全世界的普遍共鳴,是因為在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民族、國家,都經歷過類似的迷茫,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天都會有新的國家或民族加入新的迷茫隊伍中來。世界發展的速度太快太快,今天領先的技術或思想,明天可能就會被推翻;此刻滿腔熱血擁護的真理,下一秒可能就會淪為笑話。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也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在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裡,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尤其是在作者進行創作的時期,幾乎整個拉美地區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之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只不過是一個不斷重複著的怪圈。這也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命運,一直在不斷地重複著的原因。

    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作者在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這些影響拉美的大事,都讓作者集中起來。讓它們先後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地牽扯了進去。

    書中並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甚至是令人費解的。但當你讀完它,掩卷而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演,對拉丁美洲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在《百年孤獨》裡面,我們能輕而易舉並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哥倫比亞、乃至整個南美洲在近現代的無限迷茫。如果從更大的範圍上來看,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看到的是整個人類歷史中,貫穿其內的迴圈反覆的間接性迷茫。

    故事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其實是借這個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作出了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是停滯不前的總結。

    個人命運的最終歸途是孤獨,永恆的孤獨。那麼對於民族、國家甚至是全人類呢?《百年孤獨》教我們從以小見大中學會思考!所以,每一個人心中,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百年孤獨》。誠如“有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有千千萬萬的讀者,就有千千萬萬的《百年孤獨》。

    ·【另附】·

    《百年孤獨》中這些震撼人心的話,句句都是人生真相,建議深讀和收藏!

    1、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2、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象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3、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4、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5、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6、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7、人不是該死的時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時候死的。

    8、謊言說得越來越真誠,最後連她自己也從中得到了安慰。

    9、別錯過機會,人生比你想象中的要短

    10、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喧囂,都將用寂寞來償還。

    11、死人是不會出現的,只不過我們自己受不了良心上的負擔。

    12、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 6 # 宗兆睿

      我認為被馬爾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寫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題內容。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魔幻是表,現實才是裡,這種表 裡如一的結合,使得從小說的一開始,吉普賽人帶著磁鐵觀像儀來到馬孔多的時候,這種現實與魔幻的結合就已經讓觀者陷入了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中。

    從主題內容上來說,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抗議,是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 特的生命力、想象力進行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嚮往虛無的東西。

    人類生而孤獨,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在我們的靈魂深處,讓靈魂附體,讓天人合一。

  • 7 # Sunny0221

    首先,《百年孤獨》讓馬爾克斯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以及為諾貝爾獎增光的人物。

    其次,《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在一個叫馬孔多的地方,一個家族七代人從開拓到消亡的歷史。我用四個人物開拓者、權勢者、縱慾者和沉思者來給你串起這個家族興亡史。

    最後,我提供給你理解這本書的三個關鍵詞:重複、權力和愛情。馬爾克斯鍾情於寫權力和愛情對人的改變。這兩個主題貫穿百年孤獨。家族七代人的命運中,有不變的重複。不過,這種重複,何嘗不是人性對權力和愛的迴應的不變。這也是為什麼,評論家會說,馬爾克斯寫的不是某個民族的故事,寫的是整個人類的故事。

  • 8 # 大江畢竟東去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鴻篇鉅著。馬爾克斯的成名之作。既然是一部取得了如此成就的偉大著作,那就不該單獨的從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個角度去解讀。雖然說,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單獨從某一方面去解讀,都是愚蠢的,都是對作者的不尊重甚至是侮辱。

    “《百年孤獨》這部標誌著拉美文學高峰的鉅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莫言給予極高評價的同時,也曾在2007年香港書展上公開坦言,自己用了21年才讀完這部鉅著。

    那麼對於我們一個普通人,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感受這部鉅著,

    而如果在閱讀中,打開了我們對於自己未知領域的一扇興趣的大門,那會帶給你帶來更多意外的驚喜與收穫。

    1.此書,講述了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七代人,時間跨度如此之巨大!而書的名字,《百年孤獨》,或者是西班牙語直譯過來《一百年的孤獨》,也體現出了作者的大手筆。那麼這種時間跨度,就告訴我們,如果你想全面的讀懂這個故事,那就必須在一個更長遠的時間跨度上去欣賞他(我認為這個時間最起碼要500年),否則,都會如同是盲人摸象,只看到了大象的一部分。

    2魔幻現實主義,這種在拉美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獨特的文學風格,終究是現實的。馬爾克斯所生活的時代,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各種突破國界突破文明邊際的利益糾葛,各種族群后裔的訴求衝突與信仰差異.......傳統的或者說當時已經有的任何一種文學形式已經無法更好的展示拉美社會的真實形態,那麼,一種不受固有的所謂的唯物主義觀念束縛的方式--魔幻,成為了更好的表現形式。這好比一位大俠,本就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而他又學會了法師技能....

    此時不禁疑問,那究竟是個怎樣的社會?怎樣的國度?怎樣的一群人?

    3全書的男主人公的名字幾乎只有一個,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這裡就要說到作者對於命運的理解和思考了。中國有句話叫,五十知天命。一個人五十歲了,還不信命只能說這個人悟性太差。而作者在40歲時就完成的這部小說,也凸顯出作者的經歷比常人更加豐富,比常人更早就有了對命運的思考。這就涉及到了拉美民眾的精神信仰在哪裡,精神家園在哪裡?現實生活已經是如此的殘酷,那麼精神世界呢?雖然歐洲人帶來了天主教,但是這片土地的人們顯然無法與那些傳統信仰天主教國家的人們一樣,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溫暖與富足。現代工業文明的先進生產力、保守封建的天主教教義、拉美固有的古印第安的殘留信仰,都不是答案。

    而馬爾克斯,作為一代文豪,顯然勇敢的在探索、尋找。

    4《百年孤獨》,百年已經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那麼孤獨這種狀態,是不是一種歸宿。雖然這部文學鉅著誕生在拉美,但卻不囿於拉美,馬爾克斯更是以一種宏大的格局,更深的智慧,對於人類,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甚至於是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有著更深的思考,雖然是以一種非科學的、感性的方式。這就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意義有了一種叩問。而書名好像也已經給出了一種答案,人,終將是孤獨的。地球,終將是孤獨的星球。宇宙,終將孤獨!

    有朋友可能會說,這樣理解是不是太消極、太悲觀了。不。真正的樂觀與豁達,不是認知上的愚蠢與空白,而是看透了“孤獨”的本質後,依然的去擁抱孤獨,享受孤獨。

  • 9 # 向上吧意思君

    人生常態是孤獨

    聽說《百年孤獨》是中學時代的事情,隱約還記得老師對他的評價“魔幻現實主義”、“拉美版紅樓夢”,“諾貝爾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沒有之一”後來,又聽到過這樣的評論,其它作品因為諾獎而生輝,而百年孤獨讓諾獎實至名歸。評價不可謂不高。

    知乎上有個帖子“百年孤獨偉大在哪?”,最高票的答案:其偉大之處在於他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敘述方式,這種敘述方式吸引著別人去模仿。它影響了中國一整代的文青,賈平凹、莫言、餘華、陳忠實、韓少功、蘇童的作品都能看到《百年孤獨》的影子。

    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奇書呢?一次次翻看,一次次沒堅持下去,精力都用在辨識裡面週而復始的人名,爸爸和兒子,祖父和孫子,叫著同樣的名字,總也不能代入,不能入戲啊。

    前陣子,因為一個意外,不能活動,只能靜養,閒來無事,一半因為好奇,一半因為無聊,又買了一本,開始了無數次而無果,在中國盜版30餘年,暢銷無數,2011年才獲版權,沒有第二本外華人寫的書在國內引起過如此的轟動,其經歷又如此富於戲劇性的《百年孤獨》。

    在網上還特別搜尋了閱讀攻略,如何跳出書中冗長重複對華人來說沒有意義的拉美人名的坑,特別下了張人物關係對照圖,好知道到底誰是誰。剛開始是真的晦澀艱深,可漸漸,越發覺得隱喻著家族週而復始命運的重複人名,對於閱讀不但沒有障礙,反而是有助於辨認,不需要分辨那麼多不同的名字,那重複的名字可以直接在心裡轉換為張三甲,李四乙,張三乙,李四甲這樣的排列組合。再到後來被陶醉,閱讀速度如同江水奔流,一瀉千里。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環境,沒有狂喜,沒有潸然,只覺得冷靜,作者用上帝的視角帶我們觀看,看到的每個人物,都是深深的同情。彷彿看到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溝壑萬千殘破不堪卻又波瀾壯闊的人生常態——孤獨。下面拋開作者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多線並序,多時空錯置的寫作技巧,只談談初讀後給我的帶來的一點點人生思考和體會。

    剛開始的三分之一,感覺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好符合我心中想象的拉美人性格,沒有我們文化的道德感的約束,每個人都是想幹嘛幹嘛,有點任性,有點熱情,有點膽大妄為,有點粗陋天真,有點真實可愛,總是一大家子人,熙熙攘攘,喧喧囂囂,唯獨不沾邊的就是孤獨,吵吵鬧鬧的,哪裡有半點孤獨的樣子?我甚至有點按捺不住,發微信問當初在朋友圈裡面留言高度推薦我這本書的同學,你說說看,哪裡孤獨了?到了二分之一,整個故事的脈絡和主旨才開始初見端倪,到奧利里亞諾第二這裡,粗魯,孟浪,有著老婆與情人的男人,前半生縱情酒色,後半生沉溺於女兒的世界,從繁華到落寞,從富裕到貧窮,從能吃得下一頭牛,胖到站起來看不到自己的腳趾,晚年瘦成家族骨骼孤冷的長相,回到和自己雙胞胎兄弟分辨不出你我的童年,最後被人錯誤的下葬,和兄弟下葬在對方的墓地,糾正因童年互換身份的錯位,回到了原點。他一刻也不曾停下來過,他的努力如同他暴飲暴食,都是莽撞且真誠,蠻力且認真,他讓家族繁華熱鬧的頂點,家裡的院中常為客人開著宴席,熱鬧中混亂著腌臢,家中人群川流不息,但在這鼎沸的背後總讓我感到曲終人散興盡悲來的無力感。如同聖經裡的大洪水過後,他失去了一切好運與財富,在貧困中掙扎經營著不太成功的彩票生意,耗盡了富裕時積攢的豪爽好客的美譽,與命運搏鬥到最後一刻。書的最後部分最重要的人物是奧利里亞諾第二的妻子費爾南多,這個沒落貴族的美人,加速了家中的衰敗。雖然她是劇中最悲催的人。把女兒送去學習一無所用的古鋼琴、反對女兒和愛人的交往,最後導致了愛人身死與女兒的心死。她那個無處不帶的金便盆,因為家族衰落被變賣時才發現除了家族的徽章,其它部分都是假的。她和這個家族格格不入卻用另外的一種方式詮釋著自己的孤獨。沸沸揚揚一大家子,最後只剩下了一個長著豬尾巴的亂倫生子,被螞蟻吃掉。

    布恩迪亞一大家子7代人,故事好多,沒有辦法一下子講得清楚。大概的體會是男性的角色其實都不太鮮明,都是比較模糊的重複著前人的命運,女性的形象倒令人印象深刻,各有各的性格與光輝,主張與堅持,難怪馬爾克斯說這是寫給女人的小說,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偉大的《紅樓夢》,只是紅樓裡的人物,命運彼此牽動,關係網路複雜,而百年,我看到的都是個人與命運的單打獨鬥,只是他們無論是妥協或不妥協,放縱或自律,堅持或放棄,命運都逃不過孤獨,他們所能抓住的,只有自己孤獨的硬殼。無論男人,女人,迴圈往復,彷彿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既然是寫給女人的小說,誠然,讓我印象深刻的也是女性。第一代女性先祖的烏爾蘇拉,看上去開朗活潑卻實際不對任何人敞開心扉的麗貝卡,最佩服的還是屬於外人的佩特拉·科特斯。

    烏爾蘇拉性格堅強是書中最富活力精神,對家族最有建設性貢獻的人,忙碌操勞,靠著她製作出售小動物糖的生意,使得家族蒸蒸日上,蓋起來漂亮的新房子,家中洋溢著音樂Sunny與花香。暮年失明,心卻無比的明亮,看到別人能夠和不能夠看到的事情,明白了家族迴圈可怕的命運,感知到家族的孤獨,和大廈將傾的命運,被曾孫子們當做布偶扔來扔去,差點和蜥蜴一樣被剜出眼睛,臨終的時候瘦小的如同剛出生的老嬰兒一般回到了人生的起點。

    麗貝卡拋棄了義大利未婚夫和自己的哥哥結了婚,而不容於家族。丈夫離奇死亡後,與世隔絕生活在破敗的小屋,失去了美麗與光華,以枯槁醜陋的形象謝世。她的一生要麼極度抑鬱、要麼爆發得不可收拾。眼瞎的烏蘇拉評價麗貝卡是不甘寂寞式的熱情。她在歡愉和喧鬧中重歸寂靜,終究還是逃脫不了這個家族的特質—孤獨。晚年的麗貝卡曾收到奧雷里亞諾第二回家的邀請,卻斷然拒絕,“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贏得的孤獨特權,絕不肯用來換取一個被虛假迷人的憐憫打擾的晚年。”

    外人佩特拉·科特斯在某種意義上更像是這一家人的一份子吧,作為情人的她,更像是適合奧雷里亞諾第二的妻子,她用自己的身體和青春瘋狂的迴應著奧雷里亞諾。如果僅僅這些,這只是一個平庸的關於激情的故事,佩特拉·斯科特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她對於情人的篤定,更在於她對情敵的態度。她像是大洪水過後以不可思議的東西進食而活下來的那匹老騾馬,在她的身上有著烏蘇拉爾的堅定和執著,雖然沒有子嗣,可卻總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光輝。大洪水吞噬了她所有的牲畜,她決意要恢復之前的財富,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她以更加旺盛的鬥志開始販賣彩票,靠著微博的彩票收入,養活了奧利里亞諾第二及其全家。奧死後,她卑微的請求奧妻費爾南達讓奧穿上她帶來的鞋子下葬,成全奧的遺願。為了所謂的尊嚴奧妻用極其侮辱的語言對待她,可她在奧死後仍在暗中保障奧妻的飲食,寧可自己捱餓,直到後來成為她覺得應該遵守的一種義務。她和奧利里亞諾第二,不僅有愛情,更有義氣,一起尋歡作樂,一起共建家業,一起對抗平庸,一起披荊斬棘,一起克服柴米油鹽,一起面對生老病死。這大概是最好愛情的樣子。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孤獨與死亡是每個人的結局與終點,無論如何努力地想抓住熱鬧與繁華,蓬勃的完結都是寂寥。我們如何安放我們的孤獨?哪些事情是會讓我記住,讓我們銘記的呢?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

    必死而孤獨的人生,無論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多麼輝煌的成功,個體的生命都將以失敗和一無所有而告終。我們歷史上不乏看空人生的聰明人,從竹林七賢到唐寅,從商山四皓到陶淵明。。。他們得出了人生皆虛妄的結論。更不乏偉大的人,曾國藩、于謙、王陽明。。。踏著虛妄前進,謀後而定,行且堅毅。我想他們是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向死而生。

    那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沒有意義,我們自己就創作出意義,與其說發現追求人生的意義,不如說我們是在無中生有的創造著屬於我們自己的,賦予我們那無可替代,獨一無二高度個人化體驗的人生一些人生意義。

    徹底的狂歡、玩樂之後,人們往往感受到的不是滿足,而是空虛和若有所失。相反持續的工作,為一個目標堅持和努力的學習,會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真正的滿足與平靜。也許我們會覺得,為了眼前的這點事兒努力工作沒啥意思,我們得找到一個更大更遠的目的,找到那個 bigger than yourself的事情,找到我們人生中的使命召喚。找到這個使命,我們再回到我們的工作,也許我們就發現了工作的妙趣,發現工作產生心流的大法,會像巴菲特那樣,抱著跳著踢踏舞的心情去上班。

    茨威格說過“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使命”,馬斯洛說人的高階需求是自我實現,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超級暢銷書《活出生命的意義》,猶太心裡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是這樣說自我實現的“自我實現是個無法瞄準的目標,因為你也是追求它,你就離它越遠——自我實現,其實是自我超越的副作用。”

    祝大家找到生命中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要懂:要經營好家庭,因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