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絲雨kkw
-
2 # 林志廣告1
#孩子叛逆期怎麼辦#之分享。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而且還不止一次。“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其實,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一般是在兩歲半到3歲左右。不過現在的孩子大約1歲前後就開始表現的“叛逆”了。就這一點,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瞭;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對孩子更早、更多說“不”。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不”,就是從父母這裡學來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並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比如一位媽媽問:
老師,您好!我的女兒兩歲八個月了,一個月前我剛送她上半天制的幼兒園。在此之前,她不執拗,不愛發脾氣,凡事有商有量;但這之後,她好像突然就叛逆、任性起來,稍不如意就撇嘴,甚至做出打人或者拍打東西的動作,“不”“就不”時刻掛在她的e嘴邊,彷彿時刻等著反駁大人似的。究竟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她導語: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而且還不止一次。“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其實,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
3 # 樸羅圈
1.首先,他們學會了思考。有不同的意見、思維方式,不管是否符合常規,都說明他們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意願。
2.孩子有了自己特有的獨立人格了,比如說不願意家長過多的說他,不願意家長指手畫腳,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應對面對的一些事情了。
3.希望展示自己我能力,並因此受到他人的肯定。認為我在某些方面不錯、能行。
4.不願意受束縛,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識,有了自己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和初步階段的價值觀。
面對這種成長中的必經階段和一些事例,就我來看,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叛逆的程度不同,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1.避免正面衝突
基本上對於他想展示自我能力、想獲得肯定的行為,避免正面衝突。因為這個時候硬碰硬的話,肯定沒有好的效果,還會引起他的反感。比如在做題教孩子方法上,孩子不認同你,你就任由他去提交答案,等他碰了壁就會回過頭來知道你說的正確了,都不用跟他重複,馬上就自己知道了。
2.家長放低姿態
如果他對於某些行為不認可,我們可以降低姿態。當然,這個需要在孩子早期就跟孩子建立良性的相處關係,如果是類似朋友的關係那就再好不過了。可以跟他討論,通常情況,孩子是很懂理的,只要你跟他講清楚,哪怕他口頭不接受,心裡也是會接受的。這個階段,家庭的氛圍和環境是相當重要的,本身家庭關係緊張、不和諧,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會火上澆油的。不是說不和睦的家庭的孩子會更加叛逆,而是說有可能在這種氛圍中對他的向外的張力會更大,導致更容易受不良人和事的影響。
3.改變教育方式、尋求專業指導
如果說孩子有較為叛逆的心理,乃至出現了一些多疑、偏執、對抗社會等的言行,也就是類似病態的性格了。就不是上面兩種方法能夠輕易應對和解決的。這個時候,說明原先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孩子了,或者說原先的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如果已經沒有辦法由家長來自行解決,那就迫切地需要查詢原因、從根本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了。向老師或者兒童教育相關人士進行相關諮詢,獲取他們的建議是有必要的!為了孩子,做再多都是不為過的!
我想,孩子的叛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或多或少會存在的,也是無可迴避的。面對這些,既沒必要緊張、恐懼,也不可置之不理、期望過了這個年齡就能自行解決、自動消失。我們可以正視這種現象,積極、理性應對,陪伴孩子不斷成長、走向成熟!
-
4 # 像風一樣吹過4
理解、尊重孩子,不輕易干涉孩子的行為,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單獨存在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他們有了不同於父母的想法,獨立自主的要求也變得日趨強烈;他們相信自己什麼都能做,所以什麼都想親自嘗試。同時,他們還不能勝任很多事情,當事實和自己的想法出現差距時,孩子的內心會有矛盾,所以這個時候他/她也會發點小脾氣。在生活中,家長不用強行制止寶寶這種“叛逆”行為。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定的活動範圍和空間,讓孩子盡情地探索世界。在這個個性形成的敏感期,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並給予孩子適時的引導,對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和積極情感有著促進作用。
-
5 # C咖啡豆子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
上網查一下關於叛逆期的定義,是這樣的:“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
網路上的定義太專業了一些。我喜歡用最貼近實際生活的語言來表達:通常我們說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這樣說,是不是就好理解了?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讓你聽起來感到更加深刻?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裡拼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在我們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我們對著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孩子的確也是在某些方面與我們的期望有所差別,或者說在我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不輕信,認真瞭解叛逆期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其中第一次叛逆期在2.5~3歲之間,第二次叛逆期會在7~9歲之間,第三次叛逆期會在孩子12~15歲之間。
1、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5-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他已經基本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跑步了,這個時候他的視野開始開闊。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如果這個東西是需要買的,或者是別人的東西,爸媽就會去制止他。而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2、第二個叛逆期: 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小學的時期是比較吻合的。由於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
於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3、第三個叛逆期: 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隨著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孩子此時的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寬闊了,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內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以上基本上就是我們通常對於孩子叛逆期的認識。然而,所謂的“叛逆”,真相是什麼呢?
“叛逆”是高高在上的成人對孩子輕視的一種定義
叛逆的本質,要從“叛逆期”這個名詞的來歷說起。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難道只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實際上,這些症狀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叛逆期並沒有特定的表現。有的只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叛逆期的定義實際上是家長的“精神勝利法”?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就給它下一個定義,來證明自己是沒有過錯的,這個結果是合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被父母“鎮壓”的後果
瞭解了“叛逆”是什麼,我們再來看一看大部分爸媽對於叛逆期的處理方法都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第一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爸爸媽媽從精力上、能力上、意志上,可以說完全有能力解決。通常來說,我們都不會太在意。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要麼拒絕他同時哄著他,實在看不下去就教訓他,要麼就滿足他。然後,孩子會根據我們的處理做出相應的反應。不管是否滿足他,爸媽們的這兩種做法,會為孩子帶來第一個根深蒂固的結論:“我的人生是由別人決定的”。
第二次叛逆期,爸爸媽媽通常會比較困惑。他孩子此時的不良表現和無理要求出現時,爸媽通常的處理的方式是講道理來駁回孩子的要求。此時,孩子的心靈開始種下一顆種子“我的全部願望必須合理。”
第三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孩子已經處在青春期了。這個時期爸媽普遍會比較迷茫。因為孩子基本上不會再主動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直接去行動。爸媽通常只有事後才有機會去處理,可是為時已晚。
即使我們事先告誡孩子,孩子也會說“我知道了”“我知道要這樣做”。然後,他依然我行我素,於是大人開始抱怨孩子不講道理,不守承諾。最終孩子的叛逆會引起爸媽空前團結,最後被爸媽軍團強行鎮壓。孩子在這次叛逆期就會收穫到,“在現實面前,我太渺小了”。
按照以上的這些方式去處理,孩子經過三次叛逆期以後,就學會了這些道理——我的人生不由自己決定!
我的要求必須合理才行!
在現實面前我如此渺小!
當孩子認為人生不由自己決定的時候,他就開始抱怨自己的環境不好,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受到了委屈;當孩子認為所有的行為必須合理才行,他在機遇面前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需不需要,而是看困難有多大。當他看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會收穫嘆息;當孩子認定自己是那麼渺小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沒有自信。他遇事更願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動去承擔責任。是不是這樣?
這些,就是我們把孩子的這幾個時期稱作“叛逆期”,並且按照叛逆期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表現,可能會產生的結果。你滿意嗎?
我相信,你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自信,朝氣蓬勃,遇事負責有擔當。可是,你仍然不自覺地會用之前的方式對待孩子,那是什麼原因呢?
這樣做,實際上有兩個原因:
其一,你之前也曾經這樣被對待,於是你繼承了自己的父母對待你的經驗,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其二,這樣做代價最小,因為你沒有付出過直接的代價。
這樣做代價最小的原因,是你沒有看到真正的代價,就是孩子未來的一生。當然,這也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這也是他需要面對的,可是你仍然有機會讓他獲得更好的成長。不是這樣嗎?
在這樣的結果面前,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對待孩子嗎?
所有的叛逆期的表現,根源在於家長先入為主,為孩子所有的行動做主,變成了孩子人生的守門員。而這些導致孩子生活中缺乏創造,於是爸媽和孩子方面就生活的主動權展開了激烈的對話。
而要解決叛逆期困惑,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叛逆期。
叛逆期=探索期
為什麼要叛逆? 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透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只不過,在他擁有的資源不完狀況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態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在三個探索期內,孩子分別會探索:
我的世界有什麼?
我可以得到什麼?
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用全新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在這些階段成長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逐漸變得自信、Sunny、有擔當。
雖然他們不是成熟的,但要作為成熟的人去對待。而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成年人狀態,尊重孩子的獨立。我們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鼓勵他有更美好的願望。我們為孩子創造寬鬆、積極的成長環境,讓他為自己的願望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同時,哪怕我們不同意,我們也激勵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
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待著。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援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結果,原因就在於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 並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各位爸媽們,你們願意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嗎?
-
6 # 兒童故事慧
孩子進去初中以後,許多家長髮現原來性格溫順、乖巧可愛的孩子變得脾氣暴躁、行為異常了。你說東他偏往西,你說那是不對的,他偏偏及那樣做。你多說幾句,他要麼就是不理不睬,要不就是暴跳如雷大發脾氣,彷彿突然之間你成了他的敵人,叫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這是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的表現。這時做家長的需要多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懂得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交流,做到及時正確地對孩子加以引導,以便幫助孩子平穩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到達光輝燦爛、富有成就的成年期。
所以,家長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叛逆”及它的特點,這樣才能有效應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心理學上,叛逆心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狀態,在13-18歲的青少年中表現尤其明顯,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家長心存對抗,他們內心其實也明白父母的要求和道理都是正確的,但是行為上卻有意違抗父母,看見父母生氣傷心,自己反倒高興。
孩子產生叛逆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四個:
第一,孩子思維發育趨於成熟。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大腦發育逐漸成熟並趨於健全,對事物和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和觀點。從前他們崇敬父母,但是現在隨著生活空間和交往範圍的擴大 ,以及電視和網路等媒體得到的資訊,發現父母的觀點不總是正確的,進而對父母管教產生了質疑和否定,甚至出現頂撞和行為逆反。
第二,精神上追求獨立自主。初中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常常顧忌不到他人的想法與心情,因此會出現認知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他們會把父母的勸說及指點都看成是對自己的管制,是對自己自由的干預和限制,所以,只有透過反抗和對立才能達到追求自己獨立自主的目的,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第三,性別意識強化。初中生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進而導致性別意識增強,最終發展為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萌發對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開表現這種願望和情緒,體會到一種強烈的衝擊和壓抑,進而激發逆反情緒。所以,青春期的兒子更容易與父親作對,女兒更容易與媽媽唱反調。
第四,父母自身的缺陷和教育失當。如果父母性格不好,本身行為習慣上有較多缺陷,孩子更容易叛逆。有些家長管教孩子簡單粗暴,不來不會好好溝通,或者小時候對孩子特別溺愛,等孩子上了初中以後開始嚴加管教,制定各種家規,讓孩子一下子無所適從,還有的父母當面教孩子應該怎樣怎樣,而背後自己的言行卻是另一套,讓孩子覺得大人非常虛偽、不可信任,等等,諸如這樣的原因,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叛逆。
那麼,如果遇到孩子叛逆怎麼辦?其實不必著急,只要找到原因,對症下藥,很容易化解孩子內心的疙瘩。家長平時也要完善自我,做孩子成長的榜樣,不要當面批評孩子,不要對孩子指手畫腳,多發些孩子成長的優點並及時表揚,尊重孩子的隱私,善於引導孩子,用自己多重的人格魅力贏得孩子的尊重。學會做孩子的朋友,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思想變化,一旦發現孩子有思想困惑和行為偏差,及時溝通和引導,找到問題根源,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從而健康成長。
-
7 # 臨沂睿博特
我認為孩子進去初中以後,許多家長髮現原來性格溫順、乖巧可愛的孩子變得脾氣暴躁、行為異常了。你說東他偏往西,你說那是不對的,他偏偏及那樣做。你多說幾句,他要麼就是不理不睬,要不就是暴跳如雷大發脾氣,彷彿突然之間你成了他的敵人,叫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這是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的表現。這時做家長的需要多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懂得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交流,做到及時正確地對孩子加以引導,以便幫助孩子平穩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到達光輝燦爛、富有成就的成年期。
所以,家長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叛逆”及它的特點,這樣才能有效應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心理學上,叛逆心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狀態,在13-18歲的青少年中表現尤其明顯,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家長心存對抗,他們內心其實也明白父母的要求和道理都是正確的,但是行為上卻有意違抗父母,看見父母生氣傷心,自己反倒高興。
孩子產生叛逆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四個:
第一,孩子思維發育趨於成熟。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大腦發育逐漸成熟並趨於健全,對事物和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和觀點。從前他們崇敬父母,但是現在隨著生活空間和交往範圍的擴大 ,以及電視和網路等媒體得到的資訊,發現父母的觀點不總是正確的,進而對父母管教產生了質疑和否定,甚至出現頂撞和行為逆反。
第二,精神上追求獨立自主。初中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常常顧忌不到他人的想法與心情,因此會出現認知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他們會把父母的勸說及指點都看成是對自己的管制,是對自己自由的干預和限制,所以,只有透過反抗和對立才能達到追求自己獨立自主的目的,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第三,性別意識強化。初中生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進而導致性別意識增強,最終發展為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萌發對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開表現這種願望和情緒,體會到一種強烈的衝擊和壓抑,進而激發逆反情緒。所以,青春期的兒子更容易與父親作對,女兒更容易與媽媽唱反調。
第四,父母自身的缺陷和教育失當。如果父母性格不好,本身行為習慣上有較多缺陷,孩子更容易叛逆。有些家長管教孩子簡單粗暴,不來不會好好溝通,或者小時候對孩子特別溺愛,等孩子上了初中以後開始嚴加管教,制定各種家規,讓孩子一下子無所適從,還有的父母當面教孩子應該怎樣怎樣,而背後自己的言行卻是另一套,讓孩子覺得大人非常虛偽、不可信任,等等,諸如這樣的原因,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叛逆。
那麼,如果遇到孩子叛逆怎麼辦?其實不必著急,只要找到原因,對症下藥,很容易化解孩子內心的疙瘩。家長平時也要完善自我,做孩子成長的榜樣,不要當面批評孩子,不要對孩子指手畫腳,多發些孩子成長的優點並及時表揚,尊重孩子的隱私,善於引導孩子,用自己多重的人格魅力贏得孩子的尊重。學會做孩子的朋友,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思想變化,一旦發現孩子有思想困惑和行為偏差,及時溝通和引導,找到問題根源,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從而健康成長。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21點心理學
孩子會有叛逆期嗎?當然會有,不僅有叛逆期,除了叛逆期外他們會一直叛逆,持續一生,這個想想我們自己就知道了。
叛逆和服從是權威的附屬品,只要有權威就會有叛逆和服從。就像服從可以有口服心不服一樣,叛逆也有表面叛逆和真正叛逆。
但小孩子的叛逆和成人的叛逆又有明顯的區別。首先,孩子處在各種生理素質和心理品質急劇發展的階段,尤其是自我意識和性方面的發展。
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在孩子認為自己有可為了,而家長認為不可為,由此產生衝突。這主要出現在3歲左右和青春期。
性的方面持續時間比較長,按照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的階段,性從出生就開始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口欲期(滿足吃的慾望),肛門期(滿足拉的慾望),性器期(滿足性器官的需要,撫摸自己的性器官),潛伏期(各種慾望潛伏的階段),生殖器(追求異性的慾望)。這些慾望如果收到父母或者其他權威不加理解的壓制,那麼孩子就會表現出叛逆。
那麼該怎樣應對孩子的叛逆呢?
首先要樹立一個觀念:叛逆是正常的,不表現出來才更要注意。
因為時代的發展很快,父母與孩子的觀念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是除了個人發展外的社會因素導致的。這些都難以去除。
那麼孩子在表現出叛逆後,怎麼使叛逆的影響更積極呢?
這就要建立在平等和理解的基礎之上了。平等的意思是不要以“我說的就是對的”“我是你爸,你就得聽我的”等等這樣的態度交流,而是能坐下來以孩子能接受的態度溝通。而理解也是建立在平等的上,叛逆不會無緣無故,基本上可以找到現實因素,及時發現這些緣故,及時理解孩子為何叛逆,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謹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
9 # 三月森林
一、小孩幾乎都會有叛逆期
1、所謂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於心理從幼稚到獨立成熟的過渡期。在這期間,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管與監護。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從過去單純聽話的孩子,變得桀驁不馴,反叛與對抗性很強烈。
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會有叛逆期。只是叛逆時間長短不一,叛逆表現各自不同,叛逆後果也有許多不同。大多數情況下,學者與家長對於青少年的叛逆期研究關注較多。實際上,還有一少部分沒有叛逆期的青少年,只是為數不多。本質上講,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其後果比有叛逆期的孩子更嚴峻,更應當引起專家學者和大眾的關注和重視。
2、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和意識獨立的必經階段,是走向成年人的必經階段。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為孩子有叛逆期而高興,而不是煩惱和無奈。因為這是孩子心理和意識健康成長的標誌性階段。相反,如果孩子沒有叛逆期,其後果的嚴重性遠大於前者。這要引起家長的格外重視。
如果說有叛逆期表現的孩子令家長頭疼,不好管教的話,起碼這說明孩子在成長,將來總會走出這個階段,成為一個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大人。而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在心理和意識上永遠長不大。我們見過太多的成人巨嬰。媽寶男、媽寶女、啃老族等等,他們幾乎個個都是長不大的孩子。儘管身體強壯,但個個都是心智不成熟。
3、叛逆期出現的時間早晚長短與表現強度由於各自家庭的條件、環境和相處情況不一樣,因此也各不相同。有的早,從十一二歲開始就有所表現;有的晚從高中大學才開始。有的表現劇烈視父母為仇人,有的表現緩與和搞冷戰。表現不一。
4、叛逆期儘管出在孩子身上,其實也反應襯托出家長在知識、眼界、視野、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等多方面出現了問題。甚至,意味著家長落伍了。因為很多做家長的,尤其是第一次做家長的父母們,從沒有養育孩子經驗,他們也是摸索著在教育孩子。他們不知道或者不瞭解叛逆期到底是什麼意思。面對孩子出現的這種叛逆,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所以,做家長的也應該早點補上這一課。以便更好地處理此類事情。
二、該怎樣正確引導和處理叛逆期出現的各種問題。
1、正確認識叛逆期。包括家長和孩子雙方對於叛逆期,都要有個正確認識。在叛逆期出現之後,心理上才能夠接受。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有平穩過度的可能。
2、做家長的,對於孩子的叛逆期要有預判和準備,提前意識到這是孩子的必經階段,提前意識到這是孩子長大成人的必經過程。有這種意識,處理起來才會容易的多
3、家長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增強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洞察力、眼界深度和廣度上比孩子還超前一步,不讓孩子拉下自己太多。
4、學會溝通技巧,把握溝通節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溝通技巧是化解叛逆期最好的途徑。鼓勵、引導與限制和批評相結合。
5、引導、鼓勵、支援孩子獨立思考,協助孩子安全度過叛逆期。
在現實生活中,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很多家長不及格。做的遠遠不夠。
-
10 # 培根教育唐啟剛
“叛逆”一詞在中國幾千年教育史上從未見過,“叛逆”跟“孩子”、跟“教育”牽連,在中國也就不到半個世紀,所以,“叛逆”針對孩子、針對教育,首先不成立。
“叛逆”最早是指犯上作亂、結黨營私、謀朝篡位的人,這對少不更事的孩子沾不上邊,也跟神聖的教育扯不上聯絡。
“叛逆”主要是從孩子身理、心理成長的角度,用所謂心理學的理論依據和研究,來框孩子。我們理解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知曉了孩子心理發展的變化,一切都可以應對自如,也不必用“叛逆”一詞來給孩子貼標籤,用“叛逆”一詞來遮掩自己面對孩子成長不知所以的恐慌。
把孩子處於青春派的一切都視為自然而然,用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反常”,用真誠心來處理孩子的“叛逆”,用平等心來對待這個面前曾經熟悉,突然陌生的孩子。
“叛逆”是因為孩子要重新認識周圍的一切,重新構建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包括人事物的認識。我們不必驚慌,關鍵是做好引導!
如果對“叛逆”做個新解,我寧願用“判·逆”二字,以下供諸君參考:
青春很短暫,沒空玩叛逆!
“判·逆”
判斷“真”假,讓自己不再迷惑;
判斷“善”惡,讓自己堅持正義;
判斷“美”醜,讓自己享受生活。
逆風飛揚,塑造自己“仁”的情懷,
逆流而上,錘鍊自己“勇”的意志,
逆來順受,啟發自己“智”的圓融。
-
11 # 魔都小鬼頭
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只是孩子性格不通,有的表現突出,有的就很平靜。基本上孩子的叛逆期分為三個階段,幼兒園階段、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還處在獨立思想萌發時期,即便有時候想反叛,等餓了,或者要睡覺了也會主動跟大人妥協。所以這個階段家長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到了小學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了,學習也開始有了一定的壓力,家長不能在像對待幼兒園的孩子一樣對待小學生。家長有有意識的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來對待”,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承擔責任。小學階段的叛逆相對來說很容易過去。到了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非常突出,家長要認真對待。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們,同情他們的遭遇,並且告訴孩子,如果他需要,你可以給予他幫助。孩子覺得被理解了,才會跟你交流談心,也更願意聽你的意見。
-
12 # 百靈姐
孩子的叛逆期都是令家長頭痛的時候,以前一直乖巧懂事的小孩,到了叛逆期都會有改變,情緒波動,會頂撞會使小性子。孩子的叛逆期有長有短,要看家長怎麼去開導孩子。作為父母,要跟孩子好好的溝通和探討叛逆期。什麼是叛逆期,就是孩子的每次成長的心理表現,或者是因為什麼變故而引起的心理變化。父母要和孩子好好探討這個問題,不管孩子多小,你都要耐心的通俗的跟她說明白,然後再指出哪些對的可以做,不對的可以改正過來,跟孩子商討怎麼樣去適應和度過,父母一定要耐心加愛心陪伴孩子一起度過叛逆期。
-
13 # 順意心理諮詢
你是位愛探討的人。
決定孩子叛不叛逆的因素是,孩子身邊的所有親人與孩子互動的內容和方式,與孩子內心需求,如果二者一致,就不存在有叛逆期。
每位親人與孩子互動的內容和方式,因親人的身份不同而不同,如爸爸和媽媽不同,奶奶和外公不同,姐姐和媽媽不同等。
如果每位親人都能以自己的身份權力與孩子互動,那麼,孩子是非常優秀的,根本不存在有叛逆期。
祝福你。
-
14 # mulin30311368
差不多都有,只是發生的時間不同,多數在初二到高中。這是他(她)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候,什麼事都希望聽從自己的判斷,獨立人格意識開始覺醒。不能看成是有意反抗父母。所以父母在理解的基礎上因勢利導,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期,正如那句常說的的話,對父母而言是挑戰與機遇並存。
-
15 # 莫非茉菲
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叛逆就是發現自我的成長,思想開始獨立,不願意為父母是從,但是很願意接受第三方他們自己認可的人或事傳遞的經驗。父母在幼兒時期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和親密,叛逆期的表現就很強烈,突然變了個人一樣,沒法溝通了,家庭以外的朋友更能影響孩子的行為。有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從小就建立起信任、尊重,孩子在叛逆期出現獨立思想時,父母也是尊重理解,並且有的父母很科學的在此時去引導孩子的大方向,給孩子空間,順利度過叛逆期並不是那麼難。
-
16 # 吖濤啊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5~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
如果這個東西是需要買的,或者是別人的東西,爸媽就會去制止他。而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小學的時期是比較吻合的。由於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
於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隨著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孩子此時的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寬闊了,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內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
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
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這個時候家長的做法就至關重要!
這時候家長們給孩子的反饋至關重要,可當他們面對孩子青春期突如其來的改變時,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一旦孩子偏離了他們腦海中預想的樣子,就會開啟嘮叨指責模式,並透過沒收電子產品、關掉wifi、把孩子鎖在家裡,甚至用攝像頭監視孩子等控制行為,企圖把孩子拉回自己設想的軌道。殊不知,這時候家長們越是強力阻礙,孩子反抗得越厲害。
家長的阻礙和指責可能導致孩子內心出現角色混淆,因為他們想要做的自己和家長所設想的並不一樣,一時間也不清楚到底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才能夠被認可,但他們又迫切得想得到大人們的肯定。這時候,他們自身成為了一個矛盾體。透過一些不尋常的行為,比如不願意溝通,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和不知所措。更或許,他們懷著對家長們憤怒與仇恨的情緒,透過謊言去裝作自己是個“完美”小孩——這時候家長與孩子間最基本的信任已被磨滅。
從生理角度說,青春期的大腦發育特別活躍,在神經變化的程度和意義上僅次於嬰兒期,因此科學家、教育家們視青春期為大腦的第二波發育。如此快速的發育會使ta們的適應性及可塑性變得非常強——所以我們堅定地認為,應當用正面有效的引導及溝通方式抓住第二次機會。以下是我們從各方研究及教育書籍中整理的建議:
有耐心,多傾聽,少說話。聽他哭,讓他哭。不要批判,任何批評的口氣會中斷這個對話。不要告訴他應該怎麼辦,而是透過引導的方式去讓他思考。對他的心理狀態表示理解,而不是透過“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怎麼就沒遇到你這樣的問題”這樣主觀的語氣說話。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存在代溝的,這些往往表現在雙方價值觀不同,認知有所差別。所以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多和孩子接觸,嘗試瞭解他們的世界,生活和興趣。
回覆列表
每個小孩都會經歷叛逆期的,和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得先要和孩子成為朋友 ,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