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放庭院

    我對能人的事業能不能千秋萬代,信心不夠。

    朱元璋也許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所以能夠一時控制局面,而這同時也是導致以後王朝腐朽,政治衰敗的根本原因。

    每一代殘酷的君王覺得以後只要比別人更狠更殘酷,就可以鎮住局面,其實這是在播撒仇恨的道路上走上了不歸路。

    沒有一種長治久安的道路是由仇恨鋪就的。

    我們的價值體系並沒有有效地提供社會良性競爭的準則。

    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難辭其咎,或者說,它不足以擔負起長治久安的重任。

    沒有神聖的正義準則,幾個能人只是耍耍小聰明罷了,留下幾個故事而已。

  • 2 # 歷史與嬌娥

    如果明朝末年,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都在,明朝能延續嗎?

    感謝這一提問。

    我覺得不能。

    如果說上述問題不好回答的話,我們將問題反過來思考一下,就是明朝沒能續延,是因為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不在了嗎?

    顯然不是,因為一個國家的興衰是由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的,而其決定因素不只是某些人或某些群體。

    再者說,如果朱元璋等人真的成為了人妖,多活了兩三百年,他們的能力會一直都很優秀嗎?不管說是打天下,還是治理國家?顯然不可能呀,我們都是普通人,能力都是有限的,切記莫要妖魔化或者神聖化某些人。所以只要哪些方面做得不到位,對於一個君主而言,就會對國家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大道相通,其實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都是相通的,我希望大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特別著名的定律,即熱力學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也就是熵增原理:不可逆熱力過程中的熵的微增量總是大於0,即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將這一定律運用到歷史領域,也就是說,在一個系統內,或者說明朝的那一個時代而言,就算沒有外敵入侵,它的混亂度是會不斷增加的,當到達某一個極限的時候,就會滅亡。

    當然上述觀點只不過是鄙人薄見,當不得真的,畢竟凡是如果真的像我所說的那樣的話,那我豈不是得逆天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這一準則放在生活的諸多方面皆可。

  • 3 # 陶蜀山翁

    如果明朝末年,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還在的話,毫無疑問,明朝一定能繼續,並將後金吊打。

    一,朱元璋由一乞丐投軍發展到猛將謀士如雲的一方諸侯,進而逐鹿天下,驅逐蒙元,一統江山,首先靠的是自身擁有超常的戰略佈局能力和團隊駕馭能力,帶領團隊上下同欲,將士用命,謀士用心,才造就了朱元璋團隊的無往不勝。

    反觀明朝末年,君王剛愎自用,朝臣黨同伐異,不思治國強軍之良策,但謀禮義廉恥之虛名。治國安邦之能臣猛將,多命喪於朝廷同仁之手;廟堂決策之戰略方針,均耽誤於朋黨紛爭纏鬥。國家危難內憂外患之際,連皇族貴胄都自利為先,拼命挖朝廷牆角,終於導致國庫空虛,民心盡失。這樣的政權,安得不敗?

    二、朱元璋團隊起事之初,由於當時蒙元政權居於執政地位,順理成章的可以擁有和調動各種軍事行政資源對朱元璋團隊進行瘋狂鎮壓,同時,朱元璋還面臨其它多路諸侯強敵的環飼。但就是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朱元璋團隊由於戰略正確,戰術精準,治理有方,得民心,得軍心,越戰越勇,越來越強,直搗黃龍,終登龍庭。

    反觀明朝末年,朝廷坐擁執政的天然優勢,加上後金起事屬於番邦造反和異族入侵,相較於後金的薄弱家底,明政權具有天然的道德制高點和資源優勢,可以調動幾何級的戰爭資源。如果管理得當調配得法,分分鐘足以將後金團滅。雖然當時還有諸多農民起義,分散了朝廷的精力何資源,削弱了朝廷勢力。

    明末統治者長於內訟是不爭的事實。文官集團閒的蛋痛,今天彈劾異黨文臣,明天猜忌征戰武將。以謀天下之名,行謀私利之實。宦官當道,武將征戰處處掣肘。且看明末的能臣干將,有幾人不是命喪自己人之手中?終於導致三軍不願捨命,能臣不敢顯能。這樣的政權,安的不敗?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朱元璋及其團隊執政,根本就不可能出現朝廷朋黨林立,空談誤國。更不可能出現大量農民起義的事件,即使有,也會消滅於萌芽。

    三、至於說明朝末年的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導致政權統治力下降,這種觀點不值一提。真正的優秀團隊,從來都是善於在危機中抓住機會,從而化危為機。再說,氣候變化對明政權是災害,對後金政權又何嘗不是?

    所以說,如果明朝末年,朱元璋及其團隊各能人猛將都在,必能挽大廈之將傾,再建一個強大的、夷服四海的天朝帝國。

    對於明朝末年君臣昏招迭出的神操作,朱元璋若是泉下有隻,只怕早就要掀翻棺材蓋,重登龍位,大殺四方了。

    一群不屑子孫,嗚呼哀哉!

  • 4 # 蓮城快馬

    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首先,我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一、明朝滅亡的內因表現在統治集團的昏庸無道、民心不附,最終導致眾叛親離,滅國亡身。

    1、皇帝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的昏聵,勢必會引領朝野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崇禎皇帝在繼位之初,雖也曾勵精圖治,銳意圖強,然而崇禎剛愎自用,不會識人用人,無法清除歷史積弊,緩和社會矛盾,折騰了十七年,大明朝還是土崩瓦解。

    2、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黨爭危害巨大。明朝後期,東林黨和閹黨互相傾軋鬥爭,黨派之爭危害重大,無數忠臣成為了黨爭的犧牲品,黨派之爭延伸無數惡果,導致官場腐敗橫行,民心渙散,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以至於崇禎自縊前留下一句“諸臣誤我”的感嘆!

    二、外因往往就是駱駝身上的稻草,越壓越多,終於無法承受,並引發了最終的質變。

    1、天災人禍。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遍地農民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李自成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最終攻破北京城。

    3、為對付強大的滿清,大明把最驍勇善戰的遼東鐵騎部署在關外,導致了鎮壓國內起義兵力不足。

    回到今天的問題,若是開國君臣尚在,明朝是否亡國?我們從以後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一、皇帝。《韓非子》認為,帝王之術包括3個方面:一是治民,要讓人民安居樂業,富足順從;二是馭吏,要讓官吏勤於政事,更好地服務政權;三要鞏己,鞏固自己的權勢、修養自己的德行、平衡各方政治勢力。很明顯,朱元璋和崇禎兩人的能力有云泥之別。崇禎猜忌多疑,在重用忠臣良將的同時,又極度不信任他們,在位17年間,就調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和17個刑部尚書。他既不能採取有效的辦法平息黨爭,又不能讓黨爭為自己所用。最終,導致黨爭愈演愈烈,崇禎皇帝本人也喪失了控制內外局面的能力,以至於大廈傾覆,若是朱元璋在,情況必不若此!

    二、武將。明朝開國良將如雲,湯和、徐達、常遇春、藍玉等等不可勝數,崇禎一朝也有3名優秀的軍事人才: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但他們的下場都不妙。袁崇煥被以“謀反”的罪名處以凌遲之刑;孫傳庭一度被崇禎皇帝以“恃嬌”之罪革職下獄,達三年之久;盧象升因為崇禎皇帝疑心太重,在缺乏援軍的情況下寡不敵眾,戰死於河北。所以,縱使崇禎朝有再多良將,有如此一個皇帝,總是自毀長城,都是枉然!

    三、文臣。這個簡直沒有可比性,李善長、劉伯溫都可稱歷史名臣,到了崇禎時,文臣們辦事效率低小,害怕承擔責任。而李自成剛一攻進北京就全部投降了,還不如一個太監。有骨氣的文臣在天啟朝都被魏忠賢摧殘殆盡!崇禎臨死前說“文臣個個可殺”,“朕非亡國之君,諸臣乃亡國之臣耳”。這話雖在義軍破城,清兵壓境,大勢已去,煤山自縊前的怨怒之言,其潛意是責這幫文臣腐政敗國,其整體皆有亡國之罪。設想,若有伯溫之睿智和謙恭自守,善長之全面和操持國政,斷不至如此!

    我以為,倘朱元璋率一班能謀善戰的文臣武將,御滿清、平內亂、糾吏治、復民生,應希望甚大。但,大明的傾亡之日,從大明誕生之日起是否就已埋下種子?朱元璋不信任臣子,坐穩江山即屠戮功臣;他廢除宰相,以致後來讓宦官做大;他創立了錦衣衛,後來多少忠良死於其手;他定下的俸祿標準極低,官員若不貪汙受賄就沒法過日子!此上種種,皆是種因得果!

    毛主席說,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推動者。為政者只有知民所需,解民所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帶領人民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規律,才能真正綿長久遠,國泰民安!

  • 5 # 歷史是杯酒

    明朝的滅亡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那麼,朱元璋和他的一幫猛將在,明朝能延續嗎?我覺得應該是可以的!為什麼呢?

    先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

    1.持續數十年的極端氣候。明朝末年的最後幾十年時間,中國進入了一個天氣比較極端的小冰河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極端氣候給農業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糧食大幅度減產,人們朝不保夕。而隨著氣候的異常,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

    2.崇禎帝一錯再錯,自毀長城。明熹宗去世後,年僅19歲思宗朱由檢以異母弟的資格繼承皇位,改第二年的年號為崇禎。這時候的崇禎帝,沒有任何經驗,雖然他剛即位時,表現的還算果斷,一舉端掉了魏忠賢及其黨羽,但是後來面對著後金和農民軍的時候,卻一錯再錯,最終眼睜睜的看著大明朝的滅亡。首先他做的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殺掉了袁崇煥。袁崇煥的死亡,傷透了沿邊將士的心,搞得將士們毫無鬥志。也使得皇太極能夠從長城的其它口子中五次衝了進來。其次,便是在對抗農民軍的過程中,他又不斷犯錯,讓一些不懂軍事的人充當首領,而且聽信讒言,不分青紅皂白,便將將領治罪等等。如此錯誤,還有很多。

    總之,在許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明朝走向了滅亡。

    再回到題目上,如果朱元璋和他的那幫兄弟們都在明朝末年,明朝能夠延續嗎?

    我覺得完全是可以的。雖然仍是極端的氣候,但在統治者的正確決策下,應該也不會有大的問題。而且朱元璋有著豐富的革命和建設經驗。他是在元末農民起義之下,最終獲得勝利的人,而且在治國的過程中,也有著許多的創舉。而且他在位的明朝初年,應該是明朝非常好的時代,這都能看出他治理國家的能力。

  • 6 # 霖霖歷史錄

    朱元璋個人軍事能力超群,即使手下無人可用,朱元璋本人強大的軍事手腕,也可以讓他指揮明軍消滅起義軍,並且壓制滿清的發展。

    朱元璋建國初期,中國的局勢要比明末複雜的多,各地農民起義多不勝數,並且還有元朝蒙古軍隊的威脅,朱元璋能夠在元末明初如此複雜的局勢下統一中國,並且將強大的蒙古人趕出中原,可見其本身的能力是很強大的,其手腕以及文治武功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齊名,連毛主席都對朱元璋加以肯定,所以明末的局勢要比明初好多了,所以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反水的,不僅可以解決明朝的農民起義軍問題,還可以消除滿清的威脅,畢竟明朝末年,國家還至少是統一的,而朱元璋打江山可是一步一步從無到有打出來的,所以如果讓朱元璋接收明末政局,明朝也不至於滅亡了,反而會開啟中興局面。

    崇禎剛愎自用,眼光狹隘,疑神疑鬼,裝模作樣,光有態度熱情,沒有能力,註定啥也幹不了。

    當初陳圓圓是選出來給崇禎的,結果他為了標榜自己的勤政,不近女色,不要陳圓圓,被吳三桂看中才有了後面的衝冠一女為紅顏

    但是把崇禎帝朱由檢,換成朱元璋、朱棣,明朝是不會滅亡的,至少可以延長一百年。

    朱元璋、朱棣是中國歷史上的超級強人,滿清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朱棣更是“遠邁漢唐”

    而朱由檢的所作所為一塌糊塗

    大殺反清官員

    朱由檢在位17年,有人統計過,他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殺死兩個內閣首輔,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

    另外還撤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而且這被撤掉的十四位,還都是正經八百的兵部尚書,僅僅只加兵部尚書銜的還沒計算在內。這十四人裡,其中有九個被治了重罪:斬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殺三人,下獄兩人,革職查辦兩人。

    刑部尚書,前後撤換了十七人。

    處死或被逼自殺的督師、總督,包括袁崇煥在內合計有十一人,如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範志完、趙光抃等。

    各地巡撫被斬殺的十一人、未來得及問罪先行自殺者一人:“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顏繼祖傳》

    這裡面最著名的就包括開炮擊傷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袁崇煥,清太宗皇太極包圍北京的時候,崇禎就想消極抵抗,袁崇煥在城外兩次擊退清朝的軍隊,崇禎不給袁崇煥的軍隊吃喝,最後清軍無奈,放棄攻城,走了,崇禎氣的火冒三丈,立刻設計逮捕袁崇煥,後來將他千刀萬剮!

    反正誰跟清軍作對,誰就要被崇禎除掉,以至於每次金軍(清軍)入關劫掠,明朝的將領都在後面小心伺候,就是不敢交鋒,怕萬一打死了八旗將士,回去非被崇禎弄死!

    崇禎帝十七年的所作所為表明:他根本不具備君王所應具備的能力。如果他沒有實權,或者他像天啟帝一樣不理朝政,由能幹的權臣處理國事,結果很可能好得多。可是偏偏崇禎帝是一位手握實權的君主,而且偏偏他又是異常的勤政,幾乎是乾綱獨斷,事必親躬,由於他的錯誤作為幾乎始終起到的是將明朝推向深淵的作用,因此他越勤奮,越有為,明朝反而滅亡得越快。

    舊史對崇禎帝的失敗非常的痛惜,也非常的難堪。因為按照儒家(特別是理學)標準,崇禎帝是非常理想的一位君主,完全不同於隋煬帝,陳後主等人,這樣的君主怎麼也把好端端的江山給葬送了呢?有人把明亡的幾乎所有罪責扣在魏忠賢,天啟帝,萬曆帝,乃至嘉靖帝的頭上。其實,嘉靖,萬曆二帝之過在於荒淫不理朝政,他們在振作的時候,見識比崇禎帝高明得多,嘉靖朝的權臣徐階,萬曆朝的權臣張居正,都是非常聰明能幹的治世能臣,皇帝對他們真正地倚重和用而不疑,嘉靖帝,萬曆帝也遠沒有昏聵糊塗到像崇禎帝那樣奸忠不辨,不斷地冤殺忠臣能臣的地步。天啟帝雖然完全不理朝(他醉心木工,是一位能工巧匠),對待大臣卻遠沒有崇禎帝那樣苛暴嗜殺,況且,他是真心實意把國事託付給魏忠賢處理。魏忠賢雖然是舊史所說的大奸賊,卻非常能幹,如果是他來應付崇禎帝所面對的局面,以魏某的狡詐和應變能力,決不會像崇禎帝那樣不知進退,把完全可活的棋局走成死棋。

    鐵的歷史事實是,明朝沒有亡於這三個皇帝之手,而且直到天啟帝死的時候,也沒有出現明朝必亡的局面。實際上,那時的明朝雖然因腐敗和天災而虛弱,但敵人更弱:農民造反剛剛開始,力量弱小;那時遼東也遭了天災,努爾哈赤被擊斃,新主皇太極又被袁崇煥擊敗。內外的敵人都遠沒有傾覆明朝的實力。

    可以說,崇禎帝是一位錯誤的皇帝:他這樣一位平庸低能的管理者,偏偏牢牢掌握著權力,偏偏非常自以為是(自用而不用人,不容人),偏偏又非常勤政(勤奮的犯錯誤),偏偏身體又非常健康(在位時間長)...這一切,造就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奇特的現象:即崇禎帝以其充沛的精力,長時間的作著毀滅明朝的努力,直至其斷送明朝為止。

    要毀滅明朝,有哪一種勢力要比明朝皇帝自己要來得更高效和容易呢?清朝的開國第一功臣,其實不是吳三桂,而是大明朝崇禎皇帝。這是令人難以置信而又千真萬確的事實!

    冥冥之中難道真有天意嗎?

    真的好像符合那句:

    “明非亡於清,乃亡於天!”

    實際上,滿清沒有實力消滅明朝,其能入主中原,完全是時機的偶然因素,就連清統治者都承認,一統漢人江山是一個意外。努爾哈赤的最高目標是恢復昔年大金國的版圖;皇太極的目標更實際些,只要明朝承認其在關外的統治;要不是洪承疇的極力慫恿,多爾袞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就是在佔據明朝大半壁江山之後,滿族統治者對長久佔天下依然信心不足,順治帝就告誡統治集團:實在不行,從哪裡來,回哪裡去。雍正帝在其《大義覺迷錄》中乾脆直言:能入主中原是因為“得其時”

    以上內容僅僅是個人推測及看法。

  • 7 # 正能量創造者

    完全可能延續,朱元璋的才能在中國歷史上可以排前五,短短十幾年朱元璋就從乞丐到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上都絕乎僅有的事。

    朱元璋此人智謀過人並且擁有“天選之子”的氣運,他的手下徐達、常遇春、傅友德等人個個是狠角色,有了他們在李自成根本不敢造反,清兵彈指可滅根本不可能做大,事實上明末的局勢如果不是崇禎這個志大才疏剛愎自用的皇帝亂殺大臣將領之類的一頓微操,那麼明朝根本不會在1644年暴斃。

    明朝滅亡大部分的責任就在於崇禎,如果朱元璋和他的猛將在,像崇禎所做的蠢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明朝也是可以延續的。

  • 8 # microkof

    朱元璋吧,是穿越假設裡面最可能改變歷史的皇帝,為什麼?

    一,出身農民,沒有後顧之憂。毛主席說過,大不了井岡山。

    二,懂得高築牆,廣積糧,非常會過日子。

    三,殺人不猶豫。老朱不管什麼平衡,什麼功臣,只要該殺就一定要殺,滿朝文武加上宦官體系全殺完也無所謂。

    四,懂軍事,崇禎死了山海關都沒破,李自成也是幾次投降,有朱元璋在,這都不是事。

    所以內亂外患在朱元璋手裡都會擺平。

    可以看出,靠個人管理天下還是不靠譜,人死了就完了。還是要靠先進的制度。

  • 9 # 文史新探

    明朝末年千瘡百孔,大廈將傾,如果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在的話,我認為明朝肯定是不能滅亡的,他們肯定能夠力挽狂瀾,再現大明帝國的強盛,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朝的滅亡,無非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最高統治者昏庸無能,治國無方。二是統治集團內部離心離德,矛盾突出。三是國力衰退,經濟崩潰。四是是內憂外患,牆倒眾人推。

    先說第一個方面,最高統治者昏庸無能,治國無方。在皇權至上、家國一體的封建時代,一個帝國的興衰和最高統治者密切相關,君明則國強,國強則民安。歷史上的著名的盛世,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之治等都說明了一個開明的君主對於一個王朝的興衰多麼重要。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和開國皇帝明成祖朱元璋相比,身上缺少的就是作為一國之君的氣魄和手段。崇禎十七歲繼位,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民不聊生的爛攤子,年少的崇禎皇帝曾經也有一番雄心壯志,想有一番作為,但他在用人施政上卻犯下了很多失誤:為了掌控局面,崇禎性格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對朝廷大臣不是恩威並施,而是用人不專,責罰太重,他在位十七年間,大學士、首輔、兵部、刑部尚書等朝中重臣更換頻繁,總督、巡撫、閣臣等被誅者近二十人,導致“諸臣畏罪飾非、不肯盡力”,和朝廷離心離德,同時也造成人才極為短缺,所以看得出崇禎在識人用人上很有問題。崇禎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受制於朋黨之爭,尤其是在稅收政策上出現重大失誤,導致農民負擔加重,誘發農民大起義。而這些在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卻恰恰相反,朱元璋具有雄才大略,雖然文化不高,但很善於識人用人,很善於籠絡人心,謀臣武將無不效力,建國後在國家治理上也非常有手段,非常勤奮,每天批閱奏摺二百多件,國事四百多件,而且生活極為節儉,從不奢侈浪費,以朱元璋的君王之道在明朝末期也肯定能夠力挽狂瀾,再現輝煌。

    第二個方面,崇禎皇帝時期朝廷內部離心離德,矛盾突出。雖然崇禎扳倒了魏忠賢,打擊了宦官勢力,但是以“東林黨”為首的朋黨之爭給整個朝廷內部帶來嚴重混亂,官僚之間抱團結黨、內鬥不止,都是為了自身或集團利益互相之間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完全不受節制,而且腐敗成風,內耗不止,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已經爛透了,國不可能不亡。而朱元璋具有掌控全域性的能力和手段,開國初期就大力加強中央集權,逐步清理權臣,明初有名的胡惟庸、藍玉案誅殺四萬多人,雖然殘忍過度,但是牢牢掌握了皇權,使得政令暢通,政局穩定,如果朱元璋在崇禎時期,不可能出現朋黨之爭,內鬥頻發的。

    第三個方面就是國力衰退,經濟崩潰。明朝末期曾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生產力也曾有過大的發展,尤其是江南一帶,工商業一度極為繁榮,財富也極為集中,出現了一大批帶有資本家性質的富豪,對於這一現象,政府沒能及時調整政策,對新興的工商業扶持和管控,增加政府稅收,而被江南富豪富商利益的代表——東林黨所左右,東林黨在朝中掌握了實權,他們竭力反對對工商也收稅,使得財富分配極不平衡,國家收入減少,農民負擔加重,造成國窮、兵弱、民貧的局面。朱元璋在建國初期大力發展生產,輕徭薄賦,修養生息,不僅免除農民的稅,而且還給積極墾荒者獎勵,在他的一系列政策下,明朝的國力很快得到恢復。明朝末年的情況比朱元璋開國初期要好的很多,民間財富還是很多的,而崇禎沒能很好地掌握局面,制定對策,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形成很多流民,加大了社會矛盾。

    最後就是內憂外患,牆倒眾人推。大家知道明末的農民大起義很多,這個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朱元璋的那幫能臣武將在,什麼徐達、李善長、常遇春、湯和、付友德,在加上劉伯溫,一個個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主,不僅各地的起義翻不起大浪,努爾哈赤的清軍根本進不來山海關,說不定還被明軍給收了。

  • 10 # leo大劉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我想是肯定的。朱元璋,窮苦出身,當過和尚,要過飯,靠著堅韌隱忍和天賦異稟的才能,領著一幫苦出身的兄弟,無堅不摧,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步步往前走,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大家想想看,朱元璋同志能夠帶著一幫土鱉,從弱小,到強大,打敗勁敵陳友諒,稱霸中原,推翻了大元帝國的統治,將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鐵騎趕盡殺絕,後者被迫一度消聲遺蹟!大明開國猛人的武力值沒的說(徐達、常遇春、湯和、朱棣、劉伯溫);建國後,朱元璋同志革故鼎新,勢要革除弊政,澄清吏制,所推行的政策,所採取的手段不可謂不雷霆萬鈞,在歷史上赫赫留名。所以他傳奇的一生,文治武功,包括殘忍的治世手腕,驚豔世人!

        明末亂世,政治黑暗,國力衰微。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吏治失察,黨爭誤國,造成上下抗敵之心不一;二是外有強敵內有農民起義,無心兼顧;三是國祚衰弱,天運不佳。想想看,多次的對外戰爭(與滿清),本有很多次機會消滅掉外敵,但就是被外敵勢力吊打(當然主要跟政治人文及軍事戰鬥力離不開關係),還有國內烽煙四起的農民起義,一群農民軍,如星星之火,把明末帝國如稻草一點燒燃,燃燒殆盡···但無論歷史演義如何,我仍然堅信人定勝天,即使天不遂人願,如果是猛人朱元璋同志帶領的一幫猛人出現在明末,逐鹿中原,勝負未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戀後勁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