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iubiubiu藍芽模式

    我外甥女也很愛打人,湊巧老公的表姐兒子小一歲,兩家離得近,經常走動,他總是她揍人的物件。三年過去了,她打不過弟弟了,全給弟弟打回來了。現在長記性了,怕揍,每次都說“你不好打我哦,我是你姐姐,我們要做好朋友”。不過講真,他根本不吃這一套,繼續揍

  • 2 # 滔滔和爸爸

    這種事,只能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有體會到被打的痛苦,再跟他講道理,他才會有深刻的印象!當孩子打人後可以進行適當體罰,跟他說,被你打的孩子會很痛,就像爸爸媽媽打你一樣痛,你願意被爸爸媽媽打嗎?再進行一些行為教育,教孩子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怎麼分享玩具和食物,大部分孩子都是因為不懂分享喜歡獨佔而引起矛盾衝突的,這個要適當引導教育!

  • 3 # 熊十

    首先你要反思,是不是你愛透過打他的方式教育他?或者家庭其他成員有這種教育方式。有的話要及時停止。

    其次,孩子看的動畫片是不是有這種內容,有的話及時停止。

  • 4 # 90後小聶

    可以試試轉移視線,感覺他想要打人的時候試圖吸引他的注意力,我女兒想鬧人的時候我都是這樣做的。畢竟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壞習慣也不是一兩天能養成的

  • 5 # 龍小淚

    我女兒一兩歲的時候特別喜歡動手,一不順心就上手,她打我我就打回去,並告訴她,在外面也是,你能打別人,別人也能打你。現在好多了,不敢跟我動手了,但是她奶奶遭殃了,隔輩親呀!

  • 6 # 鑫媽小馬

    一句話,孩子打人的習慣,就是大人慣的。如果說教沒用,就該讓他自己體會被打的感受。

    我家寶寶一兩歲的時候也喜歡打人,其實他是無意識的,就覺得好玩。家裡老人也不怎麼阻止,或者只是做做樣子似的叫他別打了。但是我把這事看得比較重要,也管得比較狠。就是他打別人一下,我就打他一下;他打別人兩下,我就打他兩下。並且每次打完,都要跟他講道理說清緣由。後來他這個毛病就沒有了,從來不主動打人了。

    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不教好,難道還要等別人來教嗎?

  • 7 # 育兒文化

    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當然女孩也有),兩到三歲的小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知道了自己“小拳頭”的厲害,於是出現了以拳頭表達情緒的行為,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並不能以此來籠統地預測孩子未來的行為——比如早期愛打人的孩子將來一定很暴力等等。如果爸爸媽媽們用正確的方式應對孩子愛打人的行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大部分的打人的行為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始應對:

    1、明確告訴不可以打人

    針對寶寶一些並不友好的、帶有明顯攻擊性的打人,家長必須要堅定而平靜地告訴寶寶,“不可以打人”。

    家長可以首先透過共情的方式,幫助寶寶把不良情緒表達和發洩出來,然後告訴寶寶怎麼做,為他提供一種另外的做法,比如:

    “你很想玩小妹妹手裡的玩具,對嗎?”

    “可是我們要排隊啊!”

    “你願意先去玩小汽車嗎?”

    “等小妹妹玩完了我們再過來,好嗎?”

    “你願意和小妹妹交換玩具嗎?”

    ……

    2、建立社交規矩

    這種社交規則的建立,需要家長保持十足的耐心,因為寶寶必須積累足夠的經驗才能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他們也需要到達一定的年齡段才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

    3、儘量營造非暴力的環境。

    有時,儘管家長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可避免地,寶寶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減少寶寶的攻擊行為,你可以:

    避免寶寶觀看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避免寶寶玩暴力型遊戲;

    提供足夠多的玩具,避免孩子們為了有限的資源而競爭……

    但是!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還可能會遇到另外一種狀況: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在一些家長的眼裡:

  • 8 # 月簾育兒

    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不打人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 孩子表現“攻擊性”是很正常的。據統計,這段時間的孩子只有4%-8%的孩子會有比較嚴重的攻擊行為,而且只要得到父母一點點的幫助,孩子的行為可以得到改善。

    孩子打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無知,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蒙臺梭利說,2-3歲孩子有幾個特殊的敏感期,在這期間適當滿足和理解孩子,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口手敏感期:由於身體發育,孩子可以手腳靈活運用,去探索未知事物。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出現打人、摔東西等行為。

    分離焦慮期:2-3歲的孩子即將進入幼兒園,孩子和父母分離,進入陌生的環境,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感到孤獨、無助、恐懼,這時候他們常會用拳頭保護自己。

    物權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

    孩子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產生了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這一時期的孩子還沒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所以會以搶奪的方式去佔有,總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

    進入物權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觸就會特別敏感。

    有的寶寶會激動大哭大鬧,有的甚至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蒙臺梭利說:敏感期教育的實質,其實是愛的教育。

    敏感期階段,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打人的行為,用愛來包容孩子,在糾正孩子打人行為時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簡單粗暴地傷害孩子。

    2、缺乏共情能力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又稱為同理心、同感,主張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的思考的一種方式,在人際交往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共情能力強的人能夠關心他人、體諒父母、友愛不霸道,大方不自私,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共情能力都是一種應該具備且必不可少的能力。

    有些孩子喜歡打人,別人哭時還拍手大笑,常常搶別人玩具......這些都可能是因為缺乏共情能力。他不知道他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傷害,即便父母一直跟他說:“打別人時,別人會疼”他也是無感。

    父母想讓孩子有共情能力,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與孩子共情。

    《媽媽是超人3》中黃聖依是典型的缺乏與孩子的共情能力。

    安迪從奶奶家去媽媽家,下車時,安迪的手不小心碰到了車門,他大叫一聲“哎呀,我的手”。有共情能力的媽媽這時一定會先關注孩子的手有沒有受傷,疼不疼吧?但黃聖依完全沒有理會,甚至安迪重複一遍她也無動於衷,她問安迪的是“你累不累?”和孩子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回到家,黃聖依自顧自地脫衣服,完全不管安迪熱不熱,要不要脫外套,即使安迪看到躲在小帳篷裡的攝像說了兩遍:“熱死了,為什麼要在這裡?”

    她還一直強調讓安迪看自己準備的一大桌零食!但這些零食並不是安迪喜歡的。

    黃聖依帶安迪去拍照,安迪完全不想拍,她卻並不關注,而是自顧自的一直強迫安迪和她一起拍。

    安迪在商場被工作人員噴禮花,一路安迪一直說“髒,臉上有東西”。

    媽媽黃聖依,沒感受到安迪對禮花過敏不舒服,反而一直解釋“沒關係,一會就好了”。

    後來,我們看到安迪常常抗拒黃聖依的決定,和她唱反調,不配合她,但其實這是因為他的感受、情緒一直被黃聖依忽略。

    言傳不如身教,如果我們自己連共情孩子都做不到,孩子怎麼可能學會去共情我們和其他人呢?孩子沒有共情能力,當他打了人,他只在打人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掌握權力的感覺,根本沒辦法體會帶給別人的傷害。

    所以,我們應該教孩子體會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哭鬧、打人時,有共情能力的家長應該從他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比如你可以根據原因問他是“生氣”還是“難過”,並幫他強化自己的認知,讓他知道這種感受就是“生氣”“難過”啊,當下次你和他說,你打了別人,別人會“難過”“生氣”時,他就能夠聯絡自身體驗,感同身受了。也可以抱著他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媽媽知道寶寶害怕,但媽媽會在寶寶身邊保護你”。“我知道你很生氣,除了打人外,我們想想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孩子的共情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經過豐富的情緒體驗加上家長幫助他認知之後,才會漸漸習得的。

    3、家庭影響和孩子無意識的模仿行為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經常暴躁、發脾氣、動手打人,孩子無形中就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比如,父母經常用“打人”的方式逗孩子玩,拍打孩子的屁股或頭,孩子耳濡目染,就跟著學了;去外面玩的時候,看到了小朋友有打人的行為;看動畫片裡的情景,都會無意識的模仿。因為他人的行為,給這些孩子帶來誤導,他們以為打人或打架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尤其是當他們一次次使用暴力“解決”了一些事情後,他們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便一次次得到強化。

    這種模仿行為,父母更多的是需要自省,是否經常打罵孩子?大人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上演打鬥劇?是否讓孩子看了太多的暴力電視?孩子的小玩伴是否喜歡打人?儘量杜絕這些不良影響,並且,父母的打鬥行為應該立即改正,給孩子做正面的示範。

    但是,同樣是孩子打人,卻有不同的性質,我們不能同樣對待,需要探求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一書中,發展心理學家分析了孩子“攻擊性”的種類,認為主要分為兩種型別:

    第一種是工具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不帶有傷人的目的,主要是孩子為了搶奪玩具、位置、機會等而發生的攻擊性行為。這種行為的發生有一定的原因,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很快消逝。

    比如,在《爸爸去哪兒》中,四歲的王詩齡就表現了一定的攻擊性。有一次,她和Kimi爭奪 一個籃球。因為搶不過Kimi,就動手打Kimi,還好在場的爸爸們及時把兩個小朋友拉開,阻止了打架的進一步升級。

    在該節目播放以後,很多觀眾都譴責王詩齡表現不好。其實,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而言,打架是件正常的事。她的這次“打人”就屬於“工具性攻擊”,目的是為了搶奪籃球或者為了發洩沒搶到籃球的失望。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用打架行為表達自己的“小情緒”。

    從這點看,偶爾的小打小鬧,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正常的交流方法,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孩子打完架以後反而在一起玩的更開心。很多孩子透過這種小打小鬧體會到了不同的情緒,學會了共情,如果家長運用上述的共情方法去體會她的感受,強化她對這種情緒的認知,告訴她情緒的釋放方法,下次碰到同樣的情況,她就能知道自己是什麼情緒,並運用正確的方法釋放情緒。

    第二種是敵意性攻擊。

    敵意性攻擊的孩子,家長就要引起重視了。這種攻擊型別的孩子,往往沒有特定的攻擊原因,而事純粹以傷害他人為目的,攻擊有時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帶給他人的傷害通常比較大。

    敵意性攻擊細分為三類:言語攻擊、身體攻擊、關係攻擊。

    現實生活中,以身體攻擊為主要形式的校園霸凌比較常見。

    比如,在小說《哈利.波特》中,斯內普小的時候,遭到了小天狼星、詹姆等男孩的“霸凌”,詹姆對斯內普使用咒語,導致斯內普被倒掛;電影《少年的你》中陳念被魏萊等人抽打、拍裸照等欺凌,都是典型的身體攻擊。這種身體攻擊(霸凌)給他人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斯內普成年後形成了陰鬱的性格,而陳念在失手中殺了魏萊。

    2019年,《中國青年報》主持的一項4.9萬人參與的“青年期待”的社會調查中,68%的受訪者認為未成年保護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校園欺凌,也就是這種敵意性身體攻擊。

    孩子愛打人,你應該這樣做

    我們知道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就能對症下藥,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法:

    1、注意觀察,及時制止。

    如果孩子只是小打小鬧,一人打一下就停止了,家長最好不要立刻參與,讓他們自己解決,事後再跟她說明最好不要打人,可以選擇用其他的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發現孩子打鬧升級,家長就應該立刻制止,並態度鮮明的跟孩子表明,打人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對的。如果孩子還要繼續,可以把孩子帶離現場再教育。

    有些家長覺得,我家孩子打人是有原因的,於是不管。這種模糊的態度會讓孩子對“規則”產生困惑,應該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原因並不重要,傷害別人地行為是不對的,應該學會用其他的方式來解決。

    2、杜絕以暴制暴,學會共情。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打人,常常用暴力地方式來“教育”孩子,一邊說著“不許打人”,一邊以愛孩子的名義打孩子,這是多麼荒謬。父母時孩子的榜樣,許多孩子之所以打人都是跟家裡人學的,孩子會困惑,父母可以打人,為什麼我不可以。

    當我們的孩子舉起他的小拳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控制我們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共情”。

    孩子打人時,處理態度比處理方式更重要。

    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我們先不要急著講道理,可以暫時帶孩子找個安靜的地方,輔助孩子平緩情緒。等他情緒平靜了,再去詢問打人的原因。

    這時,我們要告訴他:“不要著急,媽媽會慢慢聽你講的。”孩子的情感得到滿足,對父母有著安全依戀的關係,之後的共情能力會更強。

    先真正地去和孩子共情,再來解決問題。

    去年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裡,演員胡可對待兒子小魚兒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她總是第一回應“我知道”來認同小魚兒的情緒,再堅定地告訴小魚兒不能違反規則。

    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建議。

    當你理解他的感受時,他很快能冷靜下來,我們可以使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的方法:陳述事實+孩子地感受,幫助他冷靜。

    例如:“因為弟弟搶了你地玩具,所以,你感到很生氣。”“因為姐姐擋了你的路,你想快點過去,你很著急。”

    這樣的陳述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現在的情緒是什麼,認為媽媽是理解他的,然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先不要生氣打人,你可以這樣和他說:“弟弟搶了你的玩具,你想要回來,可以這樣和他說......”“姐姐擋了你的路,你想快點走過去,你可以這樣和他說.......”

    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遠比一味的責備更重要,更有效。

    3、不貼標籤,學會道歉。

    “打人”時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常見現象,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打人而給孩子貼標籤“你是小壞蛋”,也不要說“你怎麼總打人”“這孩子太霸道了”。要以平常心來處理孩子面對的問題,平時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孩子給予積極的關注和愛,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尊重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更願意傾聽和改變。

    道歉可以培養孩子正視自己錯誤的勇氣和敢於擔當行為 後果的責任感。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爸爸媽媽最好能陪著孩子,讓孩子親自跟對方道歉,如果孩子還不會說,也可以教他拉拉手或者擁抱來表達友好。

    4、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正確釋放情緒。

    當孩子情緒不好,急躁不安時,我們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聽他喜歡的音樂,用遊戲的方法帶他釋放自己的不開心,帶著他一起運動,跳舞,拍球,打沙包等,或者約定一句有趣的話,在遊戲玩樂中發洩負面情緒。

    5、心靈演練,幫助孩子提升“高情緒粒度”。

    美國著名專家莉莎·費德曼·巴瑞特主張情緒建構理論,她提出:

    那些情緒能力強的人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讓大腦構建一個最有用的情緒概念,然後從中選出一個最佳例項。

    巴瑞特在她的《情緒》一書中指出,人們的情緒受到“情緒粒度”的影響,積極地覺知自己的情緒並預演遇到問題時的反應,有助於克服情緒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遊戲的形式和孩子預先演練孩子情緒失控時的場景,幫助他更好的適應現實生活。

    她的觀點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史蒂芬·柯維的“心靈演練”不謀而合。

    比如,你的孩子經常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時失控,那麼你不妨拿出動物玩偶小兔子和小狗上演一出搶東西“打架”的戲碼。這場打架可以幫助孩子明辨是非,你還可以教小兔子在失控前深呼吸三秒鐘平息怒氣,運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如此以來,孩子經過“心靈演練”,慢慢的識別自己的情緒並正確處理。

    這類 “遊戲介入”的方式,通常能起到釋放情緒的良好效果。比如當孩子想要打弟弟時,爸爸在阻止他後,可以幽默的說:“敢不敢跟他們厲害的人比試比試?”爸爸可以一開始氣焰囂張,然後又害怕的落荒而逃,孩子便會追著你,咯咯直笑。這麼做,既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又可以很快讓事態緩和下來,幫助孩子在衝動和行動之間,加上思考,幫助孩子提升“高情緒粒度”。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而童年則是孩子一生最美好的時光。

    不要用“愛打人”的行為來判定人格,要記住,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錯誤”的行為和不會教的父母。

    孩子打架時,正使我們最佳的教育時機,千萬不能因為隨意處理,忽視孩子的行為,變成了真正的“壞”孩子。

    挪威著名心理學家Dan Olweus的研究:6~10歲常有攻擊性行為,青春期會有打架或爭鬥行為發生的傾向,成年後更容易有家庭暴力或犯罪行為。所以,孩子在早期,無論哪個年齡,如果不能被父母及時糾正的話,會把打架打人當成與人相處、解決問題的途徑,當這個行為長久養成行為模式後,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交往,成為他日後人生的阻礙。

    所以,別輕視你家孩子打人的行為。

  • 9 # 楚三丫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在家裡玩一個遊戲,讓孩子做被別人欺負的那一方,家長做孩子本人,家長就按照孩子真實角色扮演,這樣互換角色,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別人欺負了的感覺和委屈,這時家長就可以正確的引導他,懂的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教他學會分享,體會分享的快樂,經常帶他在室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體會被別人尊重的快樂。

  • 10 # 小天才養成計劃

    一,命令禁止,表明立場,態度強硬。

    二,問清原由,給予同理心,換位思考。

    三,家長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處事態度,都說家長說,孩子的鏡子。

    四,不要給孩子看戰爭,槍戰等暴力血腥的片子,多給孩子看有愛互助的片子。

    五,回憶下,是否和孩子玩耍陪伴時間有所減少?多關心孩子,有時候這只是孩子引起大人關注的一種方式。

    六,多帶孩子出去做些公益活動或者一起餵養小動物,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愛心和責任心。

  • 11 # 佳人新語

    一.約法三章

    提前和孩子立好規矩,告訴他愛打人的孩子沒人喜歡,媽媽也不喜歡,每次出門前都要反覆地說,孩子有一點進步就要獎勵一下。

    二.尋找原因

    不要在不瞭解前因後果的時候就武斷地懲罰、訓斥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打人的原因,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比如:小朋友拿我的玩具了,我要不回來所以才打人了。因為這個階段孩子語言發展不完善,情急之下,手往往比嘴快,你一定要理解他。

    三.正確對待

    孩子打人時,你的反應是相當重要的。當看見寶寶打人時,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表現出高興,要馬上抓住他的小手,用眼神告訴他不可以,但千萬不要立刻嚴厲批評,更不能以暴制暴。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情緒穩定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

    四.做好榜樣

    和諧的家庭關係中長大的孩子很少會出現攻擊人的暴力行為,在家裡儘量減少夫妻吵架、打架等不雅行為,你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的行為模式造成直接影響。記住向孩子傳遞正確的資訊,讓孩子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

    五.關注孩子

    有些乖寶寶往往會被老師和爸媽的忽視,孩子打人可能只是為了尋求大人的注意。你可以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說悄悄話,一起玩遊戲,看繪本書,培養孩子樂觀寬容的好性格。

  • 12 # 使用者9683175620759

    第一,多抱抱孩子。在孩子嬰幼兒甚至到了小學,要多抱抱孩子。您錯過了他0-6歲時的擁抱。

    第二,排除孩子杏仁體有異常導致的原因、上面第一條的原因,您的給孩子的原生家庭環境或您的說教可能出了問題。這個一時半會寫不完,算是一個課題式問題。

  • 13 # 北紫草

    首先看是不是家裡人有人喜歡打人,小孩子跟著模仿的。

    如果不是,那就好好教育,要不然以後碰到厲害的,會吃虧!

  • 14 # 七七媽呀

    不知道孩子是幾歲了?處於什麼階段?

    因為人的本性還是動物性,你看小貓小狗在玩耍時都是用爪子怕一下對方,小一點的孩子他不懂這種拍打的方式是會給對方造成困擾的,如果是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她可能不知道如何溝通,從而透過打人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個人覺得是不是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同時告訴她我知道你想和對方玩,但是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對方知道,,希望對你有幫助

  • 15 # 沒文化的博士前

    孩子愛打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原因一,孩子不知道打人是不好的行為。鄰居家有一個小男孩,爺爺抱著他在小區裡轉悠,小男孩突然在伸手打了爺爺一巴掌,隨後瞪大眼睛看爺爺的反應,沒想到爺爺不但沒生氣,反倒被他好奇的神情逗樂了。不僅如此,還逢人就講這事,一來二去,小男孩還以為打人是逗人玩呢,於是長成了愛打人的孩子。

    對策一,這種原因導致的孩子愛打人,就應該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招致別人方案等。也可以告訴孩子原來沒有制止他打人的行為是溺愛,溺愛孩子害人害己。

    原因二,孩子的語言表達沒有跟上思維的運轉。比如有時孩子急於要和小朋友交換玩具,但因為自己表達的不準確或不清晰,對方不願交換,一著急,可能就要搶奪對方玩具,或者打對方。

    對策二,這種原因導致的孩子愛打人,就應該在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上下功夫。不要因為孩子表達的慢而隨意打斷孩子的講話,要耐心地聽孩子說完;也不要因為理解了孩子的意思就代替孩子表達,您理解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明白,要讓孩子養成清晰表達的習慣。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繞口令、讀兒歌等,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後,發現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口而不是用手解決,自然就會減少打人的行為了。

    原因三,有人說孩子就是縮小版的父母,家長對孩子的影響無處不在。如果家長常打孩子,那麼孩子也會透過打人的方式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對策三,這種原因導致的孩子愛打人,父母就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經常打孩子,甚至夫妻之間有沒有透過打架解決家庭矛盾。如果有,就考慮先改變一下自己吧。

    《正面管教》一書告訴我們,對待孩子的問題要溫柔而堅定,在孩子打人這件事上就要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如果打人就要按照約定的懲罰辦法不折不扣的執行。

    另外,反覆說教無益於事,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在孩子打人這件事上,您需要對症找到對策,幫助孩子打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很多。

  • 16 # 任老師377

    謝謝邀請,我覺得小孩子愛打人,跟家長的言傳身教有直接關係,一個孩子,等到他懂事後。家長就要教育孩子如何和其它小朋友相處,教孩子要合群。再一個跟孩子成長的環境也有關係,如果孩子整天在一個吵鬧的家庭成長,他的性格也會扭曲,所以上邊那個孩子,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到公共場合,和其它孩子合睦相處,當他有攻擊行為時,堅決制止他,或馬上帶走他,把他孤立起來,這樣也許他慢慢會好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大的德國,裝備,軍人素養,紀律都比它的對手強大很多,為什麼在二戰中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