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ate佐岸楓陽
-
2 # 十二月臺階
德國裝備精良,紀律嚴明,這只是質量上的優勢,然而戰爭中最明顯最直接的優勢就是數量優勢。
一、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綜合國力跟同盟國差距太大
同盟國三大強國主要是美國、蘇聯、英國,三國都有與德國一較高低的實力。三國不僅資源豐富,人力資源眾多,戰略縱深廣闊,而且都是工業強國,有些裝備雖不如德國,但是差距不大,甚至有些裝備比德國還要精良。三國都有赫赫有名的軍事指揮官,精通戰略,長於戰術。雖然德國有眾多優勢,但就綜合國力而言,德國跟盟國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戰爭說一千道一萬,比拼的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差距太大,其他任何優勢都是徒勞,就好比任何武術技巧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都是花拳繡腿一樣。
二、德國的民族政策和發展模式是反人類的,違背歷史發展規律
德國宣揚雅利安人種是優等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劣等民族要給優等民族騰出生存空間。這是赤裸裸的反人類行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國的民族政策使德國完全與世界其他民族對立。另外納粹主義也就是民族社會主義。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是“屬於一個民族的”,納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宣揚種族優秀論,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國家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力應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這是明顯的不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
-
3 # 淺議輕談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700萬左右(佔全國男性人口的40%左右)。此外德國還有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等眾多僕從國,共計有300多萬人的僕從軍。在入侵蘇聯之前,1941年德國武裝部隊8484000人,其中125萬文職人員,空軍168萬,海軍40萬,黨衛軍15萬,陸軍500萬(其中一線陸軍380萬人,後備軍120萬人)。再加上當時德國強大的工業,可以說是無比強大。那麼納粹德國為什麼輸了呢?
根本原因: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德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使它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強大的敵人。歷史上菲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因為四面受敵差點亡國,後來的一戰也是因為未能徹底擊潰東西線的任意一線而失敗。二戰德國的失敗主要體現在以幾個失誤上。
1.急於攻打蘇聯。
2.真正的豬隊友:日本,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直接參戰,二戰均勢迅速打破,美國的參戰使整個戰爭形勢迅速向盟軍方面發展。納粹德國實力再強,和美國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3.戰爭政策,德國對大多數被佔領的國家實施的是非常嚴苛的政策,不能及時吸收轉化佔領的人口和物資。
次要原因:1.俄國冬天比其他歐洲國家都寒冷。德國大批精銳凍死凍傷。而且,當春天來臨時,融化的雪水混雜泥土。德軍沒有應對經驗,十分不利於德國的裝甲部隊戰術的實施。
2.蘇聯軍隊勇於獻身的精神,二戰中蘇聯總兵力是當之無愧是第一名,真正的裝備不夠,人數來湊。
3.殘酷的民族政策將蘇聯群眾推向了斯大林一邊(其實當時很多人憎恨斯大林)。德國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深淵。
諾曼底登陸
4.雙線作戰分散了大量德華人力物力資源。而且美英的戰略大轟炸使得德國武器產量嚴重不足,這是非常致命的。後來在空戰中,儘管德國空軍非常優秀,但是招架不住人家數量多啊。
英美轟炸德國本土
5.人口有限,德國當時只有約7000萬人口。顯然無法應對持久戰。
6.武器生產方略錯誤。德國偏愛威力大質量高且很貴的武器。雖然生產出來的東西都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創造性。如導彈,虎王,噴氣式戰機。但新研製的東西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無法在戰場上立即顯示出威力,希特勒急於求成,反而適得其反。
總之德國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德軍及其領導者在戰爭中泯滅了人性,失敗是納粹德國最終的歸宿!
-
4 # 狐羊樹
出擊面太廣:尤其打蘇聯時,深陷其中!
德國三線作戰,北非,西歐,東歐,後勤補給成問題,尤其兵器,兵源!還有汽油等
-
5 # 希爾大大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德國之所以會輸就是實力不濟加戰略失敗,其實德國就是輸給了包括蘇聯在內的、以美、英、蘇等為主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中國也在這個同盟裡面,實力不濟是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單是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就超過德、日、意軸心國的總和,英、蘇的生產能力也是相當強的,強勝弱,軸心國總體實力不如同盟國失敗是遲早的事。戰略上,德國兩面作戰,超過了自己的極限,在沒有完全擊敗英國的情況下,貿然進攻蘇聯,儘管有100個理由去打蘇聯,更有1000個理由不要兩面作戰,又沒有能管住日本不進攻美國,導致美國參戰,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德國再強也打不過當時有老美,英,蘇,中的同盟軍。
-
6 # 藍天1927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雙拳難敵四手,一個國家在強大,你也不能挑戰全世界啊。用我們的古話,德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7 # 北派說書人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場上的那些故事,那可是數都數不過來,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場上的主角,德國總是那麼的燦爛,要說起起初的德國的裝備,軍人素養,紀律確實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後期的紀律就不怎麼樣了,和當時東方戰場的日本一樣,起初這兩個國家開始入侵東、西方的時候,紀律還算不錯,畢竟是侵略戰爭,在當時你要做好不干擾民眾,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革命的興起,難免會讓人壓抑的厲害,畢竟嘛拉仇恨的,後來這兩國之間對於被侵略國,經常做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激起了被侵略國的全面抵制,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之中。
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在於德國的戰爭消耗太大,戰線拉的太長太大,再加上幾個豬隊友的拖累,不輸才怪。
-
8 # 最長的鍵盤鍵
因為德國有2個豬隊友,一是樣子貨的義大利,二是短時的日本,如果日本不惹美國,合力幹蘇聯,怕是世界歷史也要改變了
-
9 # 歷史小權
從軍事角度看,德軍是因為進攻蘇聯的決策性錯誤導致自己失敗,因為德國面臨和拿破崙一樣的問題,就是蘇聯寒冷的冬天,是一個抵得上百萬大軍的武器。但往深的去說,德軍失敗是敗在工業能力和資源上。二戰時期,表面拼的是軍事,實際比的是工業能力和資源儲備。蘇德交戰,如果僅僅是蘇德,那獲勝的也許真是德國,可是,蘇聯的背後有美國英國的強大無償援助,要知道,美國的工業能力是世界最強的,而且本土沒有被戰火波及,無數軍事物資被運往蘇聯,雖然美英也很討厭蘇聯,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美英的援助在很大成度上緩解了蘇聯前期的壓力,為蘇聯重新恢復實力贏得了時間(蘇聯有厚實的工業底子和雄厚的資源)。
-
10 # 大馬哈魚12
答,首先就是,美國作為後勤保障,海洋的遠距離運輸,它不受影響,它幫助誰,誰就有物質基礎。第二就是德國的兩線作戰,雙拳難敵四手,樹敵過多,資源有限。第三就是蘇聯的惡劣天氣,以及大的縱深的防禦,俄羅斯的道路交通太差,蘇聯的工業都集中在莫斯科的高加索地區,石油資源以及工業,學校。而德國佔領區被堅壁清野了,道路的破壞。第四就是不該在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進行所謂會戰。封鎖交通要道,直接向莫斯科或戰爭的資源補給。城市的攻堅戰,不管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比較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一座靠逐條街道推進的城市,佔領了也是廢墟但是感覺傷亡非常大。第五,形式逆轉了,不讓軍隊回撤,尤其是進行明斯克會戰,應該在回撤荒野求生消滅對手。第六就是美英對德國的轟炸逐漸猖狂,工業基地淪為廢墟。
-
11 # 有時聊人文歷史
拋磚引玉,簡單聊一聊二戰時的德國的先勝後敗。
閃擊戰提到德國,各種遊戲電影裡表現最多的是什麼?
裝甲師。
坦克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一輛汽車不是?一輛可以扛著炮塔行進的汽車。
德國為什麼那麼喜歡造坦克?這要從地緣上解釋。
德國與法國一樣都是海陸兼備的國家。但是,德國傳統的出海口太過狹窄,艦艇出去很容易被敵人搜尋到。所以,德國的海軍一直都比較弱,即便是造出先進的戰艦,也會因為沒有廣闊海域被敵人揍的滿地找牙。
因此,德國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沒有發展日本那樣的航母戰鬥群。而是優先發展陸軍和空軍。於是就出現了裝甲師以及裝甲集團軍群這種恐怖的東西。因為對於德國,陸地遠遠比海洋重要。
問題來了,說到工業設計,法國也不弱。怎麼沒怎麼抵抗就掛了?
戰略思維的問題。
這是蘇聯軍事家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戰役理論。講的是經過多兵種配合,如何在敵人的防線上撕開裂口,後續部隊如何跟進,把所有防禦的敵人超過去,然後切斷他們的後勤,從他們的背後發動進攻。換個德國名字,就是著名的閃擊戰。
歷史從一站發展到二戰,飛機、航母、坦克的不斷改良,火力、機動性、防護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使戰爭形態發生了鉅變。但是,法國這樣的國家並沒有意識到這種鉅變。仍然試圖透過一條靜態的防線取得勝利,所以法國雖然有先進的裝備,但是很快淪陷。
法國沒有敗在裝備而是敗在戰略。客觀的說法國二戰時的戰略方針還不如中國。這樣一支軍隊還想在二戰後恢復越南殖民地?
千古張伯倫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為綏靖政策千古留名了,不過不是英名。是他真的天真嗎?
不全是。
大英帝國在二戰前還是個世界霸權。這不假。可是大英帝國的統治已經日薄西山了。他們怎麼辦?當然是要維持他們的統治。為了維持他們的統治,他們必須對歐洲強權德國採取守勢。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抽出力量維持大英帝國在亞洲龐大的殖民體系——從上海到印度,乃至海灣地區。所以大英帝國是不願意和德國對峙的。德國對於歐洲列強的可怕之處在於德國總是在歐洲擴張,等於直接要端列強的老窩,張伯倫的政策實際上遵循英國傳統的歐洲均勢戰略。但是英國的僥倖心理被德國利用了。德國獲得了戰略機遇期。
先贏是紙上回書說到德國利用了英國的均勢戰略,迅速擴張,佔領了整個西歐。可是,問題來了。
樹敵無數,槍打出頭鳥。
德國一下子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過來,德國可以兩線作戰嗎?對於任何國家來講,兩線作戰都是噩夢。意味著他無法從容調配自己的資源,理論上至少有一半的軍隊無法投入進攻。
德國的初始設定是透過海獅計劃登陸英國,可是他失敗了。實際上以德國的海軍力量,也不可能成功。這個時候德國居然希望透過擊敗蘇聯促使英國屈服。
德國主動開闢了東方戰線。這一招……怎麼說呢?
總體戰、世界大戰到了德國侵略東線之時,世界大戰開始聯絡起來。
日軍方面,外相松岡洋右一直希望的——日德蘇意大聯盟從此成為泡影。蘇聯被擠下水了,一開始閃擊戰進行的很順利,那是因為閃擊戰的弱點還沒有暴露出來。西歐地區面積狹小,一場數百公里縱深的戰爭就可以滅亡一個國家。但在東線,德軍將要面對數千公里縱深的戰場,可以說是另一個級別的戰爭。
閃擊戰的弱點是耐力差。速度優勢會因為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削弱。裝甲師啊,汽油、彈藥、維修…隨著路況不斷惡化,德軍的後勤保障越來越難。最終,他們來到斯大林格勒城下。
斯大林格勒的巷戰,讓德軍重回一戰模式,巷戰是立體攻防戰,坦克在城市中就是活靶子。
結盟與宣戰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幾乎大部分德軍將領都反對對美國宣戰,這等於在東線尚未勝利時重啟西線戰場。可是德國還是堅持對美國宣戰,自行重啟西線戰場。非常倉促,因為日本事先並沒有通知德國,日本要對美國宣戰。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德國預先知道日本要偷襲珍珠港呢?
細思極恐。
德國當時的潛艇幾乎完全沒有針對美國。如果德國預先知道日本要偷襲珍珠港,德國的潛艇部隊就可以預先埋伏在美國東海岸,在珍珠港遇襲美國手忙腳亂之時將美國大西洋艦隊盡數勦滅。到了那時,美國海軍東西兩線同時遭到重創,美國會怎麼辦?
美國會撤掉太平洋地區的防禦,退守西海岸。因為美國的戰略是歐洲優先,所以他必須放棄太平洋,死保大西洋。
日本會佔領珍珠港,同時,南下澳洲。將整個太平洋地區的資源控制住。但是,日本並不會進攻美國,日本的國策中沒有佔領美國這一項,最多會佔領澳洲。這個時候,德國潛艇也不會在太平洋海域作戰,美國登陸歐洲很可能會推遲。直到美國研製出核武,才會開始反擊。但是核武的生產能力有限,破壞力太大,道義上說不過去,不可能像常規武器那樣頻繁使用。
動員極限到了戰爭後期,德國東西兩線全面開戰,動員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再強大的軍隊一旦達到極限狀態,戰鬥力很快就會下滑。 同盟國空軍力量則地毯式轟炸德國的工業區,德國的軍事優勢是建立在工業基礎之上的,當他們的工廠停工,前線也將無力抵抗。
-
12 # 迴圈跳
德國雖然很強 但說白了畢竟是個小國 在歐洲稱王稱霸 但放在全球還是個小兒科 看看二戰勝利的最終還不是兩個地域廣闊的強國
-
13 # 樂見花
問題: “強大的德國,裝備、軍人素養,紀律都比它的對手強大很多,為什麼在二戰中輸了?”
這種問話給人的感覺,本身“素質”就很差。“素養、紀律”能說“強大”?
素質差,基本觀念都不對。
“強大”的標誌是什麼?是能打勝仗。輸了就說明並不強大,更不是“強大很多”。
單言“裝備”,二戰之初法國是公認的歐州陸軍第一強國。英國軍事裝備綜合實力世界第一。
德國完勝英法聯軍,不是“裝備”比英法“強大很多”,而是英法奉行綏靖政策,處於被動挨打境地所致。
英國陸戰不行,然憑藉英吉利海峽,自保尚可。夠不到英國,德國挾大勝英法之威,舉550萬大軍進攻蘇聯。
比較一下蘇德:
俄國曾遠比歐州落後。列寧、斯大林把使用木犁的農奴制俄國建成社會主義國家,但政權建立之初,就被帝國主義武裝干涉集團淹沒在血泊中,如波蘭曾佔領基輔,割佔烏克蘭……
在外戰、內戰的廢墟上站立起來的蘇聯,工業明顯落後於德國,農村表面上就明顯不如德國。
但蘇聯發展速度快,潛力大,若是和平競爭,德國不是對手。
所以德軍侵蘇之初能佔上風。但蘇聯人有意志、有戰爭潛力,如軍工業被激發出巨大產能,戰爭後期飛機、坦克產量遠超德國。
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都曠日持久,有的堅守約900天,不僅守住了城市,而且最終都是反攻,讓德軍兵敗城下。
反觀蘇軍,幾天攻克柏林,反差何等懸殊?紀律是戰鬥力的要素之一,守城時間、攻城時間即是一支軍隊強大與否的直接標誌。二戰期間四分之三以上最精銳是蘇軍消滅的,能夠消滅這些裝備最精良的德軍,蘇軍顯然遠比德軍強大。
不僅如此,戰勝德國後,蘇軍長途轉戰,一舉殲滅日本最精銳的“皇軍之花”——日本最重要的戰略預備隊關東軍。其戰略戰術可謂爐火純青,這樣的軍隊才稱得上“強大”!
-
14 # 神都醉仙美
首先,德國在二戰中失敗是必然的,戰爭打的是一個國家的人口,經濟和資源。雙拳難敵四手,一個國家再強大也不可能打得過眾多國家的聯手反抗。並且德國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性質的毫無正義可言也註定了他的失敗。
德國在二戰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打整個世界,難度係數很大,輸也是意料之中。德國的兵力不足,戰線拉得也太長了,導致後勤補給無法跟上。所以基本是隻能通過出其不意的閃電戰來獲得勝利,正因如此,在二戰前期德國幾乎戰無不勝。但後來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蘇聯的國土面積太大,導致運用裝甲叢集突防的閃電戰無法發揮出全部作用,雖然初期也對蘇聯造成的沉重的打擊,但是很容易拖延其中,導致失敗。
德國雖然在二戰時期科技水平並不落後但是和蘇聯和美國比還是不行,光是蘇聯就拖住了德國進攻的腳步,加上美國對歐洲不間斷的戰略補給,導致佔領地十分不穩定,內憂外患,為失敗埋下了巨大隱患。
然後就是盟友的選擇,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兩個盟友義大利與日本國土資源和人口資源都十分有限,但這並不會改變德國失敗的命運,這只是加快了德國失敗的程序。
在人類的歷史的程序中,侵略戰爭比比皆是,但是想統治世界永遠也無法成功。最簡單的說,二戰德國的失敗就是打不起消耗戰,所以輸了,消耗戰比的是綜合國力,一個或者幾個國家永遠也消耗不過全世界。所以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
-
15 # 燊旭
德國在二戰前期經常碾壓對手,隨著戰事發展,局勢逐漸不利,直至做後失敗,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歸咎於德軍,德國在二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高層戰略上的失誤。
第一,德國在二戰時期擊敗法國之後,由於戰略失誤,未能殲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使英國及法國撤離了大量人力,為未來的英國和法國的反攻儲存了有生實力。此時,英國與法國軍隊在法國本土丟失大量武器裝備,法國戰敗,德國未能抓住時機繼續擊敗英國,反而開闢東線戰場,攻擊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導致德國在二戰最終的失敗。
第二,德國在二戰時期大肆屠殺猶太人,搞種族歧視,這種反人類的行徑,使德國迅速失去民心。同時也失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等很多科學家。人才的缺失也導致德國在武器裝備等方面的研發落後於盟軍。結果就是德國原子彈在戰敗時期依然未研製成功,而美國在1945年的亞洲戰場率先使用,轟炸日本,直接促使日本的投降。
第三,德華人口不能滿足大規模的戰爭需求。二戰時的德國共有6000萬人口,動員1700萬人口參軍,已經是極限。而盟軍在二戰時期參戰國家中美國1100萬,蘇聯1200萬,英國570萬。還有背後強大的國家人口支撐。其實德國迷信閃擊戰也是因為人口原因,德國軍隊經受不起損失。
總結:德國二戰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是歸根結底一句古話就可以概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16 # 707高天賜
德國軍隊雖然強大,這也只是短時間的事情,沒有天時,地利,最強的軍隊都是堅強不久,一場沒有正義的戰爭是不會取得長久勝利的。
-
17 # 麥田軍事觀察
德國確實是相當強大的,以上說的幾項條件,裝備效能,人員素質,紀律等等都是德軍高素質的表現。但是戰爭不僅僅只有質量來決定,數量也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
如果按照蘭切斯特方程式的話,一方的質量提升9倍的話,對方只要把數量提高三倍,那麼就可以相互抵消了,質量再高也不意味著數量失去了意義,整個在戰爭當中,德國對蘇聯作戰的主要問題就在於自己無法形成真正優勢,德軍在各條戰線上在兵力上不佔優勢,尤其是在中後期之後,德國數量越來越少,在連續的消耗之後,質量優勢也被嚴重的消彈,到了1944年底的時候,德軍的水平已經遠遠落後於蘇軍了。
這是一種不同作戰風格的一種體現,德國要求質量優勢,蘇軍追求數量優勢,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德國靠質量優勢取得1941年及以前的勝利,蘇軍靠數量優勢取得1941年以後的勝利,最後在蘇軍倒下前,德國被消耗幹了。其實,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讓他無法集中力量用一線作戰,否則的話,僅僅單線作戰,德軍可以保證必勝,可是兩線作戰,德軍只能必敗無疑。
-
18 # 紅色手電筒
德國在二戰中的都是並不是裝備、軍人素養、紀律性都佔優勢,而且這些優勢只不過是暫時的。到了戰爭的後期,德軍的這些所謂的優勢已經是蕩然無存了,尤其是武器裝備方面。
一說二戰中的德軍,大家都是覺得是這個樣子,這些照片中的德軍是德軍中的少數精銳部隊。出鏡率比較高,而佔德軍絕大多數的步兵部隊可沒有這個待遇。
二戰是一場全面戰爭,這種全面戰爭中,所謂的質量優勢只是相對的,當時各個主要交戰國中,除了中國都已經成為了工業化國家,相互之間的技術裝備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當裝備水平沒有太大的差距時,數量就成為了決定性的因素,而德國恰恰是在數量上處於絕對的劣勢,而這種劣勢是德國那一點有限的質量優勢無法彌補的。
德國的強大印象,和多年來西方國家的宣傳有關,冷戰中為了對抗德國,西方國家處心積慮的貶低蘇聯人的能力,具體到戰術上就是蘇聯人只會打人海戰術,沒有美援蘇聯就會亡國等等,德國士兵是在遇到了蘇聯人無以倫比的優勢才被壓垮的。
德軍中的機械化部隊的名聲很大,但是數量不大,普通的德國步兵師還是大量的依賴騾馬運輸,步兵就是一步一步走的兵,對了有的時候還有腳踏車。
德軍使用捷克式機槍,這個應該已經是ZB-26的改進型號ZB-30了,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特別是在巴爾幹地區的德軍,還有就是黨衛軍裡邊使用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門。
其實,德國二戰中的實力某種程度是被誇大,德國留下的照片都是機械化部隊,但是二戰德軍中,騾馬使用的相當多,以至於有了神聖騾馬帝國的稱呼,而且在武器上,德國更是出名的歐洲破爛王,德軍中是充滿了從歐洲國家劃拉來的武器,好在當時歐洲國家使用的步槍主要是德國毛瑟步槍的仿製產品,這樣子從外表看起來,還都是毛瑟,尤其是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後,從斯科達工廠裡邊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象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使用的就是繳獲的捷克38T坦克,這些捷克坦克一直到打蘇聯的時候還在用。
-
19 # 中途島俯視斯大林格勒
2019年11月8日已經在中國公映的美國大片‘決戰中途島’ 最大的歷史意義在於 ,它終於讓所有的華人認清了二戰時美日航母艦載機海戰要比二戰時蘇德坦克陸戰人海戰高檔萬倍!
回覆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鬥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程序,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華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捱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
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闢,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華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
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
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
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覆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乾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
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