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板大地
-
2 # 高維腦洞
感謝邀請,我堅持認為它是一部記錄作品。至於記錄的是現實世界的風物還是神話中的事物,目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山海經》以統一的方誌的寫作格式描繪了各方的名山大川,奇妙生靈,並沒有一條類似《西遊記》等小說的“劇情線”,所以它並非刻意創作的虛構類故事。而從其記敘的完整、細緻和清晰特點來看,沒有親眼所見頭腦中不會有那麼多“素材”。所以可以肯定它是一部實在的旅行記錄。
那麼為什麼《山海經》中的事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看不見呢?我想主要是幾個原因:第一,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及完善的進化論觀點誕生之前,人們對動植物的綱、類、門、科、種、屬沒有過多的認識,也不清楚地球生物演化遵循的從簡單到複雜,由海向陸,從低階到高階的規律。外加自身對自然的認識範圍有限,所以很多我們今天看來很慣常的生物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充滿新奇,無異於怪獸,記錄上自然筆法充滿驚奇。第二,人們從來就無法發現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物。而有些生物隨著人類活動的拓展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而滅絕。這個記錄絕不在少數,比如大家熟知的渡渡鳥、袋狼等。同理在《山海經》成書的時代,人們很可能記錄了很多今天已經滅絕的生物,我們沒見過不等於其不存在。第三,浪漫色彩的筆法和心中對於天堂、異界、仙境等神奇世界的想象融合,形成了我們眼前神奇的縹緲世界記錄,讓人歎為觀止,拍案叫絕……
通讀《山海經》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暢快體驗,它讓人慨嘆天地之大,萬物之奇,激發人們無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給平淡的生活增添無數靚麗的色彩。至於其記錄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也給了今天人們的文藝/影視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所以,個人認為,看《山海經》既是觀山海,飽覽天地奇觀,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讓心靈得以充分滋養。至於它記錄的是不是神話,親眼鑑定便知。
-
3 # 電子競技沒有女朋友
山海經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本志怪古籍,作者不詳,而我們只能夠推論,大概是戰國末期到漢朝的前期,楚華人或者是巴蜀人寫成的作品,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古代的奇書,內容也有些荒誕不經。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的記載內容可以說是非常廣闊,無論是地理知識,還是巫醫,祭祀,藥物,物產,民族,道里,山川都有,並且在書中還有著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等寓言故事以及神話傳說。
經過歷次大規模焚書,優秀的先秦神話早已灰飛煙滅,只有這部被視為經典的奇書,被西漢儒生“意外地”發現,在增刪和篡改之後,超越自身命運而重返人間,成為唯一能跟儒家典籍並置的“異端邪說”,甚至以某種不和諧的容貌,介入各學派改造歷史真相的文化運動。這本書記載的東西,無論我們是從其他的史書典籍,或者是在我們的認知中,我們都沒有見過,因為這樣的世界記載得非常像是洪荒時期的遠古蠻荒世界。
其中記載的很多怪物和人物或許也是真實的,只不過沒有得到驗證而已。《山海經》究竟向世人說出了什麼?它究竟是中國巫師的傑作,還是西亞商人帶來的世界地理手冊?它何以能描述赤道太陽垂直照射的效應,並記錄北極圈內長晝永夜的非凡景觀?為什麼它既有對印度尼西亞袋鼠“夔”和笑鳥的表述,也有對南美洲玉米的曖昧記錄?《山海經》的荒誕不經中是否真的存在著幾千年前另外一個文明社會,恐怕這些謎團只能等到後人揭曉了。
-
4 # 靜一號普洱茶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代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也記載了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儲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最早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歆,在其《上山海經表》中認為此書是三代時所作。他說:《山海經》這本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成九州,益與伯翳等人區分萬物的本質,寫出了《山海經》。劉歆這一說法是受到《列子》的影響。《列子·湯問第五》中,夏革回答湯的疑問,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產,此外還有怪異之物,這和《山海經》記載地理、特產以及怪物的寫法相似。同時,《列子》中又說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時親眼見過的,他的臣子伯翳瞭解這些怪物,夷堅聽說之後把這些怪物記了下來。因此,這種說法就影響到劉歆以上的論斷。其後,王充《論衡·別通篇》、趙譁《吳越春秋》等都持這種觀點。
大約是從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葉,楚國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時期荒誕不經的奇書,也有人認為是古代山水物志。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校時,才合編在一起。 宋人胡應麟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
全書18篇,《山經》五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
《海經》中的《海外經》五篇是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5篇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五篇為一組,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經》以上每組的組織結構,皆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除著錄地理方位外,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俗。第18篇《海內經》是《山海經》地理狀況的總結,總結中國境內地理形勢分野、山系、水系、開拓區域分佈;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製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以及中國洲土安定發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關於《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歷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有一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事實上,即使是《五藏山經》,也與整體格局和現實的山川不合,至今為止,尚未有誰能令人信服地將這些山川一一坐實。就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經》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別是《中山經》裡的山,《五藏山經》(即"山經")本是以一些真實的山川為基礎來敘事的,但說到荒遠無稽的極地,已是無能為力,只能憑藉想象向壁虛構了。到清人編《四庫全書》 ,則說其"侈談神怪 , 百無一真, 是直小說之祖耳。入之史部 ,未為允也",遂改列子部小說家類。
1、最早提到"山海經"的信史,是司馬遷的《史記》,其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有:"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
2、現可見《山海經》最早版本是郭璞《山海經注》,其卷首有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全文如下: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危攵][阝區]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嶽佐之,以週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考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考宣帝時,擊[石番]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寙,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3、最早收錄《山海經》的藝文志是班固的《漢書》,其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山海經》十三篇;《國朝》七卷;《宮宅地形》二十卷;《相人》二十四卷;《相寶劍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古之勢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
4、學術界認可的、較重要的古繪圖版本有日本《怪奇鳥獸圖卷》及清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其一,《怪奇鳥獸圖卷》,2001年日本文唱堂出版,是江戶時代(1603-1867,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根據中國的《山海經》圖繪畫的彩色圖冊,共收圖76幅,據《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導論》中介紹,初步研究,其中66幅見於中國明代胡文煥《山海經圖》,二者在設圖、神名、風格諸多相似,只是一些或加入日本風格。其二,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刻本,成書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是清代最早山海經圖本,該刻本承襲六朝張僧繇、宋代舒雅的體例編圖,在影象造型上144幅圖中,有71幅全部或大部採自胡文煥本。(注: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刻本流傳廣而雜,有乾隆圖本、近文堂圖本等,又有書院本、官刊本、民間粗本等,雖都以原本為摹本,但良莠不齊,變異甚大。)
5、對《山海經》內容性質的認識,歷代說法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而劉秀(即劉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清《四庫全書》也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學界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即"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
5 # 洛克笑笑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山河地理圖制。不知何人所著,因為《山海經》所著被世人認為是“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資訊。
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近年來西方學者依據《山海經》地理標註勘測美洲地形,發現美洲山脈走向與《山海經》中《東山經》高度吻合。
《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它有如下幾個特點: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
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
馬倡議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劉宗迪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
《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程序,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
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永珍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
不過,《海經》所憑藉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只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
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影象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影象,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
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餘不敢言之也”。
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金榮權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蹟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
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徐旭生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裡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裡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裡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
透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
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
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
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
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西漢劉向《上〈山海經〉表》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人大多從其說。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於禹益,述於周秦”。但後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
而劉宗迪認為,儘管“古人關於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蹟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顧頡剛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
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
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6 # 悟空的寶箱
是的,《山海經》是記錄的上古神話。
中國神話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體系,首先出現的是以《山海經》為代表的上古神話,《山海經》的內容非常的豐富,列舉幾個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和神話故事你感受一下:九尾狐,西王母,蚩尤,女媧,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精衛填海。以上這些都是出自《山海經》,除此之外,《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形象怪異的異獸,也成為了後世很多神話形象的靈感來源,包括後來日本的很多神話形象都是源於《山海經》。《山海經》之後,宗教興起,每個宗教都有自己信仰的神靈,所以宗教興起的同時宗教神話也產生了,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道教神話,他們創立了以三清六御為核心的神話體系,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神話的。除了上古神話和宗教神話,還有一類神話就是民間傳說,例如天仙配,白蛇傳這類故事。三個神話體系如下圖所示:
回覆列表
山海經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本志怪古籍,作者不詳,而我們只能夠推論,大概是戰國末期到漢朝的前期,楚華人或者是巴蜀人寫成的作品,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古代的奇書,內容也有些荒誕不經。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的記載內容可以說是非常廣闊,無論是地理知識,還是巫醫,祭祀,藥物,物產,民族,道里,山川都有,並且在書中還有著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等寓言故事以及神話傳說。
經過歷次大規模焚書,優秀的先秦神話早已灰飛煙滅,只有這部被視為經典的奇書,被西漢儒生“意外地”發現,在增刪和篡改之後,超越自身命運而重返人間,成為唯一能跟儒家典籍並置的“異端邪說”,甚至以某種不和諧的容貌,介入各學派改造歷史真相的文化運動。
這本書記載的東西,無論我們是從其他的史書典籍,或者是在我們的認知中,我們都沒有見過,因為這樣的世界記載得非常像是洪荒時期的遠古蠻荒世界。
其中記載的很多怪物和人物或許也是真實的,只不過沒有得到驗證而已。《山海經》究竟向世人說出了什麼?它究竟是中國巫師的傑作,還是西亞商人帶來的世界地理手冊?它何以能描述赤道太陽垂直照射的效應,並記錄北極圈內長晝永夜的非凡景觀?為什麼它既有對印度尼西亞袋鼠“夔”和笑鳥的表述,也有對南美洲玉米的曖昧記錄?《山海經》的荒誕不經中是否真的存在著幾千年前另外一個文明社會,恐怕這些謎團只能等到後人揭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