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安陽殷墟出土墓葬尤其是王后婦好的墓來看,殷商時期人祭人殉制度十分興盛。但牧野之戰西周滅商後,周公制禮作樂,人殉制度已經衰落了。《禮記》、《儀禮》等周文化經典都反對人殉制度,孔子甚至連用人俑代替活人殉葬都反對,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但到了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生前雄才大略,死後居然下令讓“三良”既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從殉,導致秦穆公死後秦國長達200多年的衰落。此後秦國的君主大多死後都讓人從殉,人殉規模很大。《詩經·秦風·黃鳥》專門批判了秦穆公以子車氏三良從殉的行徑。直到戰國時期,秦獻公即位後,才廢除了秦國的人殉制度。為什麼春秋時期秦國的人殉制度那麼頑強,能延續那麼長時間?
33
回覆列表
  • 1 # 書痴世界

    這個問題要這樣看:

    1. 西周和秦的地盤都是在西邊起家的,秦和燕國一樣都是邊陲國。人家燕國還八百年保持原俗呢,更了不起,可惜死也死在道德上。而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其實就完全變了。原本秦國和趙國是兩兄弟,他們祖上是兩兄弟。一個分封后去了北邊,一個去了西邊。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和趙華人一個人。習俗呢也保留原來的貴族習俗。而且越老越如此。而商鞅變法後因為戰功而起的那批人一開始也想嘗試貴族的滋味。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習俗還是向貴族學習,這裡面有就殉葬的尊卑等級之分。

    2. 有記錄的秦人殉葬始於秦武公。而且秦穆公陪葬者最多甚至包括了三位大臣。但是,廢除活人殉葬的是秦獻公。後來我們也知道了秦始皇陪葬用的是兵馬俑。掐指一算,實際上在秦始皇之前,秦國已經廢棄活人殉葬一百多年了。雖然比其他諸侯晚,但是相差不大。

  • 2 # 筆下點史

    關於人殉制度這個說法,一直都比較有爭議,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秦國的人殉制度儲存比較長久,然而別的國家都極少有提及,這其實跟秦國自身來說,有著非常深的牽連

    春秋時期的人殉,目前能夠考究的就是《秦本紀》中,有少量的記載,由秦武公和秦穆公時期恢復,然後開始逐漸在秦國蔓延。

    人殉制度起初影響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上述的話是記錄在《秦本紀》之中的,從意思上分析可以看出是秦武公是春秋時期恢復人殉的,並且是第一個開啟了秦人殉,從此後輩紛紛效仿。

    人殉制度其實並不能說是絕對的壞,因為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來說,存在即為合理。

    人殉雖然被譽為慘無人道的做法,但是他未嘗不是一種代替戰爭的附屬品,古代對於人口方面的解決,一直沒有很好的辦法,土地面積有限,人口太多往往就是負擔。

    秦國之人,禮制啟蒙大多受到六盤山的影響,也就是隴西地區一帶,看過春秋歷史的人知道,六盤山是商代羌方的主要根據地。

    商代中羌方的人殉是記載最多的,所以秦國的人殉葬制,與六盤山特定的禮制分不開,受到地域文化以及風俗的影響。

    特別提醒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去大規模的復興人殉,東周諸侯國很少,甚至可以說基本是沒有,都斷絕了,只有秦國和楚國有蔓延,主要是在西南方蠻夷諸侯國。

    這也是為什麼東方諸侯國看不起楚國和秦國的原因,可以看出,秦國作為最先有著人殉制度的國家,自然會儲存的時間較長。

    博物館中的活人殉葬(題外)

    為什麼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是前段時間剛好到博物館看到了活人殉葬的遺骸,所以分享一下。

    戰國時期的墓室:

    佈局圖:

    5號棺殉葬者為活人:

    這個棺材之中埋葬的是一個年輕的女性,沒有任何的陪葬物品,身上被藤條緊緊纏繞,意思就是這個女性是被活生生掩埋的,直接就是活人殉葬的範本。

    這個女性根據考究,是在活著的時候,直接五花大綁,然後活生生的丟進棺材裡面,將女性放進去之後,外面的人就會封棺,下坑,最後封土。

    這個女性沒有進主棺,但是卻有自己的棺木,不排除是這個主人的側室,可能是被正房打壓,然後找藉口進行掩埋的,具體只是猜測。

    殉葬殘酷性:

    1.釘入棺材之中,忍受缺氧,可能不嚴密的會忍受餓死的痛苦

    2.在暗無天日的棺材之中,就算你哭泣和吶喊,如何的求救都沒有人會聽到

    3.在絕望中無數次昏迷,後在昏迷中死去

    結語:

    殉葬活人確實過於殘忍,儘管在當時可能是考慮社會等等一系列因素,但是未免有點慘無人道了些。

    什麼東西都有一定的道理有跡可循,但這種制度,在現在必然是不被人所接受的,畢竟確實過於殘忍了一些。

    至於人殉制度為什麼儲存的時間比別的列國長久,一是本身秦國就是發起制度的人;二是東方諸侯國很多都沒有使用這個制度;三是受到六盤山文化以及禮制的影響;所以整體來說,會顯得比較長久

  • 3 # 龍泉市龍飛刀劍123

    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下人殉的產生:

    人殉,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起源於原始宗教信仰。它是伴隨著原始公有制瓦解而萌芽,是奴隸制度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的喪葬制度。在原始時期一些族長和部落酋長,具有無上的權威和力量,他們相信人有靈魂,死後還會去到另一個世界,為了到另一個世界還能過上生前的地位和生活,就必須有一批現實中所寵信和親近的人從死,以便繼續為他服務。這就出了以人殉葬的現象!

    西周時期,秦國先祖都生活在現在的甘肅一帶(圖一),而當時這片土地的西、北、南都是落後的部落民族。秦國建國後想要發展就不可避免常年戰爭廝殺,這就導致很難發展其它方面。直到秦襄公時期採取政治聯姻策略,把自己的妹妹繆贏嫁給戎人豐王,以達到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分化,才慢慢的發展起來。後秦獻公廢除“人殉制度”改用陶瓷做成人行代替真人,這項改革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為秦國國君,即位當年他就宣佈廢止人殉,從此秦國跟中原六國接軌,在國家層面上廢止了人殉。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以法律形式規定禁止人殉,違法者處以重刑。相比東方六國,秦國正式廢止人殉的時間最晚,而人殉之風也最濃烈,原因何在?其一、秦人為商朝望族,因此人殉之風濃烈;其二、秦國窮弱,越窮的地區,陋習越根深蒂固。

    眾所周之,商朝是一個祭祀之風十分頻繁的朝代,事無大小,皆要祭祀,而祭祀就需要用活人去獻祭。除了活人祭祀外,商朝也十分流行人殉,帝王將相,貴族之家都會採用人殉,多者數百,少者數人。總而言之,一個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死了,如果沒有人殉葬,那是很不符合“禮制”的。秦人祖先伯益被夏啟誅殺,故秦人跟夏朝關係疏遠,商人反夏,秦人全力佐之,故秦人成為商朝望族。作為商朝望族的秦人,自然而然有深厚的人殉文化!

    周人反商,秦人全力反擊周人,在牧野之戰中,秦人給周室聯軍沉重打擊。滅商及東征之後,秦人被周人貶為奴隸,遠遷西陲,在隴西河谷為周王室牧馬御戎。中原諸侯由於經濟發達,土地肥沃,需要更多的人去耕地,因此人殉之風漸漸被廢止。秦人窮弱,養不活許多的人,因此人殉之風一直保持著。加上秦人原本是商朝望族,商人的人殉傳統一直被秦人保留,所以要在秦國廢止人殉,難度還是十分大的。

    秦獻公早年在魏國當人質,且一當就是三十年,可以說秦獻公就是在魏國長大的。當時魏國正在變法階段,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公叔痤這些才俊都跟秦獻公有過交往,魏武侯對秦獻公也是青睞有佳。秦獻公在魏國一住三十年,對魏國的變法深有體會,自然而然對人殉之害認識透徹。在魏國的支援下,秦獻公回國即位,為了強大秦國,秦獻公也推行了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廢止人殉。

    少梁之戰時,秦獻公生擒魏國丞相公叔痤,但自己也受傷將死,秦人建議將公叔痤殺死給秦獻公殉葬。但秦獻公考慮到秦國廢止人殉二十餘年了,公叔痤又是自己少年時代的好友,故禮遇一番後,釋放了公叔痤!當年秦穆公抓了晉惠公,硬要將晉惠公做成人牲祭祀祖先,幸好周天子求情,加上自己的夫人求情,秦穆公才將妻弟晉惠公釋放歸國!如果在秦穆公時代,公叔痤免不了被用於人殉。

  • 5 # 本昌談歷史

    你提的問題並非如此 ,秦華人殉制度在六國中不是儲存最長久的。 從歷史記載看,秦國在戰國六國中廢人殉制最晚,是從商鞅變法廢止的,但從考古的事實來看並非如此。我們以《臨淄文物志》中記錄的"己發掘墓葬”為例:

    1990年山東考古所在"淄河店墓地”的11座戰國墓中的2號墓有人殉12人;在"東夏莊墓地"發掘中,其中4座戰國墓都有殉人,最多的一個墓有12個殉人;2009年,在"西關南戰國和漢代墓地”發掘中,其中4座大型墓中有三座都有殉人;2003至2006年,在"國家村南墓地”發掘中,在18座戰國墓中發現11座有人殉,最多的一座墓葬中有17個殉人。

    以上考古説明,秦國廢止人殉後,在齊華人殉仍很時興。

  • 6 # 小喇叭的歷史觀

    人殉制度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的喪葬文化,在人類起源之初為了能夠靈魂不死不滅,會在墓主人下葬後找人來殉葬,人殉一開始只是表現為女子成為陪葬品,但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範圍擴大到了臣子和奴隸,商朝是人殉最鼎盛的時期,周朝以後興起的禮樂制度慢慢讓人們對人殉有所保留,但這種制度並沒有完全被廢除,而春秋時期在各個諸侯國中,秦國的人殉制度則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到底為什麼在秦國這種制度會持續興盛呢?

    秦國的人殉制度出現較早,它有一個發展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在整個春秋戰國的諸侯國中並不是一開始就非常強盛,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最初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它抓住了這次大變革時期,當其他諸侯國奴隸制衰落之初,秦國的奴隸制開始興盛和繁榮,所以我們能從秦國看到非常典型的階級特徵,奴隸可以買賣甚至被隨意殺害,而人殉制度就是當時的產物。

    我們能從秦的人殉制度中看出來之所以它能保持很長時間興盛是因為:第一點是秦的社會形態發展和其他諸侯國有差異,奴隸制盛行的情況下等級制非常明顯,而人殉就是體現等級的最好證明,包括一些殉葬品也會按照等級來規劃,所以這是制度決定的結果。第二點就是人殉制度的興盛是風氣的延續,當時的秦國上到國君下到普通奴隸主都會實行這種殉葬制度,在他們看來這就像墓葬中的標配一樣,國家不會制止,同時甚至會將它當成是一種可以去遵循的喪葬制度延續,當然這是建立在奴隸制依然存在的基礎上的,隨著商鞅變法的發展,秦國的奴隸制開始慢慢被封建制度取代,人的重要性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如果再實行人殉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才會出現人殉慢慢衰落的跡象,這就證明人殉制度和奴隸制度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總的來說,秦的人殉制度只是奴隸制發展時期體現出來的一種社會現象,它必將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走向衰亡,所以我們作為後人再去看待的時候需要持一個客觀的態度。

  • 7 # 容千尋

    為什麼春秋時期秦國的人殉習俗延續時間長?首先可能與秦國的地理位置有關。秦國位於現今陝西省的西部,在春秋時期這一地理位置屬於中原邊陲。秦國因屬蠻夷之國,這也是當時很多諸侯國瞧不上秦國的原因之一。地理位置的偏遠,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可能是導致秦國思想落後,人殉持久的原因之一。

    秦國的屬民多為戎人和狄人,秦穆公統一西戎後,拓疆千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戎人都是被統治階層。其中追隨秦穆公而亡的子車氏三雄就是戎人貴族階層。使貴族陪葬一方面可以彰顯墓主的尊貴身份,也就是透過人殉達到“別尊卑,通貴賤”的目的。另一方面以貴族大臣為殉可以達到清除政治隱患,穩固政權、以及加深被統治階級的恐懼及奴性思想的目的。對於政治的輔助作用可能是秦華人殉持久的原因之二。

    統治者對於死亡之後的世界的幻想:認為死亡是另一種存在的開始。迫切地想將此生享受到的尊榮帶到死亡世界。在這種重視喪葬、死後尊榮的愚昧思想鼓動下統治者殘忍地實行人殉。這可能是秦華人殉持久的原因之三。

    周之後,各諸侯國逐漸認識到人殉的弊端:春秋時期鐵器的出現,使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諸侯之間的混戰也需要更多的戰鬥力,因此人的價值得以被認可,所以各諸侯國陸續開始反對人殉。那不妨反向思考一下:在明知人口如此重要的情況下,秦國依舊奉行人殉制度,是不是恰恰反向證明了秦穆公時期秦國的國力強盛呢?歷史上記載:秦穆公借晉國的“驪姬之亂”拓展疆土,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秦國國力強盛、秦國國君們覺得自己功績彪炳堪配大規模的人殉可能是秦華人殉持久的原因之四。

    雖然自秦獻公起“止從死”,但是,人殉卻並沒有真正的消失。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令無子女的宮妃殉葬,死者難以計數。漢朝時在制度上禁止了人殉,但仍不能禁絕。唐宋亦有人殉之事,只不過人數相對較少。明朝人殉復辟自太祖朱元璋始,其後人殉成風直到明英宗乃止。清朝時又一度死灰復燃,最著名的當屬努爾哈赤死後大妃阿巴亥殉葬。其後在順治、康熙時多有殉葬之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殉之事才被徹底地禁絕。事實上人殉制度不僅僅是在春秋時期秦國長久流行,還貫通了中國五千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究其根本原因則在於人性的矇昧與自私。

  • 8 # 一葉碧雲

    人殉制度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奴隸社會達到巔峰。特別是商代最嚴重,西周承續殷商,繼續實行人殉。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人殉逐步減少。但一直沒有真正根絕!

    秦國是在戰國時代,秦獻公當政以後,廢除人殉制度的,相對於中原各國來說,稍有點慢。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秦國地處西垂不與中國通,對“人權”的覺醒慢

    人殉是一種文化!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是對“靈魂”崇拜!古人認為,靈魂不滅,人死以後,靈魂會在另外的平行世界生活,因此,死的時候就希望把生前侍侯自己的人比如僕人、妻妾、奴隸也帶到另一個世界去,繼續侍侯自己,所以往往就讓他們殉葬。

    第二、是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尊卑觀念。人殉的多少、等級與奴隸主貴族生前的等級掛鉤,級別越高,生殉的人越多,人的等級也越高。

    第三、是文化傳承。從殷商到西周,人殉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綿綿不絕。因為是傳承悠久的文化,在奴隸主的骨子裡,已經根深蒂固認為這是正常的。文化頑固性往往嚴重滯後於生產力發展。

    秦國由於地處西垂,其東進的大門一直被晉國封住,終春秋之世,秦國沒有東出崤函古 道一步。秦國因為無法東出,所以一直向西發展,與戎狄死掐,逐步吞併不少西戎部落或“國家”,新歸附的戎狄之人與老秦人雜處,風俗互相影響。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因為長期同戎狄作戰,因此是天生的戰鬥民族,性格中自帶一種野蠻、落後的基因。

    隨著中原諸侯爭霸的開展,使得奴隸制在中原逐步解體,逐步向封建制過渡,中原各諸侯國或快或慢地向封建制度進化著。

    伴隨著生產力發展、生產關係的變更,越來越多的奴隸得到解放,變成平民或者農民。奴隸身份的變化,帶來的是對人權的覺醒和訴求,已經解放為平民的人當然希望自己的生命權能得到尊重,而且他們中間產生的一批士人如孔子等有了話語權後,開始向全社會疾呼,要求尊重生命、尊重人權。

    同時,由於井田制逐步解體,大量的荒地需要開墾,對人力的需求越來越多,這也促使了奴隸主減少人殉的數量。

    同時,兼併戰爭的頻繁與加劇,士兵的死亡率提高,同樣也需要大量補充兵士,兵士的補充範圍由原來的華人向野人過渡,進一步向“鄙”人過渡,甚至向奴隸過渡,這也迫使奴隸主們減少生殉,而改用陶傭或木傭代替。

    秦國由於地處西垂,不與中原各國來往,孔子等教育家們也沒有入秦,使得秦國的人權覺醒要比中原各國明顯慢得多,這導致秦國的生殉制度一直得以延續。

    同時,中原各國主要以農耕為主,對人力的需求比較大,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中原奴隸主們保護生產力,因為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因素,因此中原奴隸主們注重保護勞動力。

    而秦國主要以遊牧為主,西戎各國也以遊牧為生,農業的開發相對落後,這也導致秦人對“人”這種生產力的保護不重視。

    因此,人權覺醒慢加上生產力發展差異,導致秦國的生殉制度廢除要慢於中原各國。

    其次,秦穆公的”壞榜樣”作用,拖慢了人殉制度的廢除速度

    秦穆公贏任好是秦國發展史上標誌性、樣板式的一位國君。

    他在世期間,秦國雖然未能東進,但是他三定晉君,兩平晉亂,對晉國有再造之恩。向東防禦、向西發展,並國12個,拓地千里,稱霸西戎,周天子致賀……

    秦穆公的這些不世業績炫人眼目,成為後代秦君效仿的目標,後代秦君以能達到穆公的霸業為榮。秦孝公在釋出求賢令時,就是以穆公霸業來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的。

    因為秦穆公的榜樣力量太過偉大,秦穆公的一舉一動都是後世秦君的典範,包括人殉制度。

    秦穆公死後,共有188人殉葬,創造了秦國曆史上最高的人殉記錄。不僅如此,殯葬的人群中,還有子車氏“三良”。

    秦國一直缺乏人才,以至於秦穆公到處蒐羅人才,並且不惜打破世卿世祿制,從草根中提拔人才。“三良”是秦穆公晚年發掘的秦國本土人才,屬於“國寶”,這樣的“國寶”級人才,秦穆公用於殉葬,其實是樹立了一個“壞榜樣”!

    秦穆公死後用“國寶”級人才殯葬,那麼後世的秦君死了,也要用“國寶”級人才殯葬,而秦國內的各級奴隸主,死了都用自己管轄下的“頂級”人才、包括青壯年殯葬,這種代代效仿、層層效仿,導致秦國“人才凋零”,許多人才剛被培養出來,沒來得及用於“國事”,就被用於“喪事”了……

    而人才的凋零,使得秦國的“士”一族崛起慢,沒有“士”的疾呼,秦國又不與中國溝通,導致秦國自上而下都認識不到生殉的危害,進而導致秦國廢除生殉制度的速度比較落後。

    其三,秦穆公與秦獻公之間的秦君大多平庸,難以做出廢除人殉制度的革命性決定。

    秦穆公是秦國第15代國君,秦獻公是秦國第31代國君,中間的15代國君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因為這15代國君基本上都是平庸之輩,加上長期僻處西垂,眼界不開闊,嗅覺不敏銳,不能及時感受到中原各國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也不能預見到人作為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對生產力的騰飛所起的決定作用,因此做起事來,基本上都是墨守成規。

    因為這幫平庸的君主習慣於墨守成規,因此,既沒有意識、也沒有魄力做出決斷,廢除人殉制度。

    而這種陋習所導致的人才凋零又拖慢了秦國的發展速度,使秦國越來越積弱,秦國本來只是被晉國所阻擋不能東進。但到了秦簡公的時候,由於前面積弱太嚴重,秦國連從晉國分離出來的魏國也打不過,被魏國奪去了河西之地。

    秦獻公在十歲時,因為躲避秦國內亂,流亡到魏國,在魏國目睹了中原各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親眼目睹了魏國在實行李悝、吳起等人的改革措施後,國力與軍力的快速崛起,堅定了秦獻公回國實現新政的決心。

    秦獻公回國即位後,當年就廢除了人殉制度,並把都城從雍城遷到櫟陽,擺脫了雍城那些奴隸主的束縛,隨後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止住秦國下滑的頹勢,為以後秦孝公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史記.秦本紀》:獻公元年,止從死。二年,城櫟陽。

    秦獻公“止從死”,廢除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對秦國是一項革命性的風俗革命和文化變革,為秦國儲存了大量的青壯勞動力,為以後商鞅變法、富國強兵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 9 # 叨說歷史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活人陪葬的制度,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在殷商時期發展達到頂峰,到了周王朝時期人殉制度有所衰落的趨勢,但是西周及東周各諸侯國依舊有人殉的存在,尤其是秦國,比起其他列華人殉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比如秦武公人殉就有六十六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有一百七十七人之眾,秦景公更是有一百八十六人殉。人殉在秦國愈演愈烈。秦國會有這種情況發生,背後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秦國地處西陲,受周禮文化制約影響少,又與戎狄少數民族為鄰,受戎族文化影響,而且秦人的很有起源於殷商,很大程度上的繼承了商朝的人殉制度文化。

    西周建立以後,隨著“敬天保民”思想的興起,在“輕鬼神、重人事”的人文主義精神作用下,其他中原列國的人們迷信程度稍減,人殉之風已呈現衰頹之勢。特別是到了春秋中晚期,它越來越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與反對。

    反觀秦國,地處於西陲,與少數民族為四鄰,在“戎狄”環繞的環境裡,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畜牧和狩獵生活,因此秦國所處的社會階段較之中原地區亦相對落後,被中原各列國以蠻夷等視。

    秦國起源於首領秦非子給周王室養馬有功,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

    秦國濃厚的人殉之風令人聯想到秦人與東方殷人的淵源,“秦人來自東方”,這一觀點在史學界早已有人提出,並被廣為接受。有說法:所謂“飛廉東逃於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於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也證明了“秦人本來是自東方遷來的商奄之民”。

    而商代是人殉的頂峰時期。據歷史資料統計,殷商人殉其總數約有一萬五千多人,秦的人殉當與商文化的傳統有著很深的淵源。 秦國之所以在人殉方面表現突出,也與“商族就其起源來說本是東夷族的一部分”有一定的關係。

    二、人殉是奴隸制的附屬品,與秦國後期的奴隸制的發展程序同步

    與中原各列國相比,秦國是一個相對後起的奴隸制國家。在其他諸侯國的奴隸制不斷衰落、封建制孕育萌芽之時,秦國的奴隸制卻在開始興盛與繁榮,所以它的階級結構具有鮮明的奴隸社會的特徵。奴隸不僅可以被買賣,而且常常被奴隸主屠殺,大量的人殉、人牲都是具體表現。從秦武公、秦穆公漸次到秦獻公,殉人數量愈來愈多,體現出奴隸主階級的實力越來越大。

    在奴隸制快速發展的同時,跟隨的是等級制度的愈加森嚴、君主集權的不斷強化,並且很快將影響施及人殉,首先,秦人人殉表現出鮮明的階級差別,人殉數量與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相一致。國君死後動輒上百人殉葬,而諸如卿大夫之類的中等奴隸主,死後殉葬規模就小得多。不僅如此,即使是殉葬者內部也有不同的等級,在葬具和隨葬品方面,亦存在有無、多少和優劣之分。如果沒有奴隸制國家和君主集權的政治基礎,這是不可能實行的。

    隨著奴隸制的衰落,人殉制度也開始由盛極而衰。在封建制度的確立過程中,特別是農耕經濟的發展中,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殉制度明顯阻礙了生存力發展,歷史浪潮是不可抗拒的。到秦獻公時,秦國終於廢止了人殉制度。人殉和奴隸制一起走向衰亡,其替代品人俑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至於大規模的人殉再度出現在秦始皇死後,則可作為人殉之風在秦國盛行,流毒人心至深至刻的補充事例證明。

    三、人殉與秦國抑制貴族勢力的發展有關

    春秋時期,卿大夫勢力慢慢上升,逐漸取得各諸侯國政權,典型的貴族政治,各級貴族按照其政治等級佔有土地,並對隸屬於自己的人民進行統治。如晉國的六卿,魯之三恆,鄭國的七穆,齊國的田氏等。

    秦國也是一樣的,但是秦國自武公以來一直對貴族勢力有所壓制,用異華人執政來抑制本國貴族的發展,把權利集中在君王手裡,除此之外,人殉制度也可以成為秦國抑制貴族的權利發展。到了秦獻公時,人殉制度被不得不廢除,貴族勢力又開始強大起來了,商鞅因變法改革觸犯貴族的利益而落得車裂的下場。

    秦穆公以子車氏三良從殉,就是秦華人殉抑制貴族的一個例子,“三良”,是指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是當時秦國的三位賢臣,為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秦穆公死時,要“三良”一起殉葬於地下。

    總結

    秦國因地處西陲,與戎族為鄰,其起源與殷商有關,很大程度繼承了殷商的人殉制度文化;又與秦國後起的奴隸制發展的政治基礎有關;同時為了抑制本國貴族勢力發展,一系列綜合因素導致秦華人殉制度儲存比其他列國更長久,規模更大。

    不得不說人殉制度對秦國的發展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廢除人殉制度後,商鞅立法改革,一系列舉措,秦國從一個小國到強國,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秦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茅臺市值被炒到第一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