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自秦始皇陵發掘開放以來每天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大家都驚歎中國古人的鬼斧神工、天“匠”奇才,特別是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兵馬俑。

    2015年5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西安參觀兵馬俑,在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現場,他仔細欣賞之後頻頻提問,其中一問 “兵馬俑為何沒有女俑”,成為當天新聞的熱議。

    印度總理莫迪參觀兵馬俑

    兵馬俑都是清一色的“爺們兒”,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在西方戰場上,女人上戰場的國家不在少數,而在中國也有不少女將,如婦好、秦良玉這些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將,為什麼兵馬俑中全是清一色的爺們兒呢?

    難道戰爭真將女人排除在外?

    秦朝的軍制

    秦始皇陵兵馬俑從其陳放的數千件陶俑大部分都身穿鎧甲、手執兵器,就可以知道這些是兵陣,而這些坑中的兵陣的用途,截止目前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京城的駐防部隊和守衛皇宮的御林軍。

    第二:象徵著秦始皇東巡時的衛隊。

    第三:表彰全軍為秦國完成大統一功業而樹立的紀念碑。

    第四:秦國軍隊的縮影,同時也是秦始皇的陪葬俑,讓他到地下也能夠指揮大秦帝國軍隊。

    展廳中的兵馬俑

    既然兵馬俑是秦朝的軍隊縮影,那麼莫迪總理的為什麼沒有女兵俑的問題就得從秦國的軍制中尋找答案了。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實行普遍徵兵制,分為戰時編組,和平時編制,而戰時編制是在平時編制的基礎上組成的。

    根據《雲夢秦簡》記載:秦國男子從17歲開始就列入戶籍為正,以預備役的形式存在,隨時聽候傳喚。戰時無論商人、貧民、甚至罪吏都要參戰或戍邊,甚至連罪犯、奴隸都去當兵,稱為“謫戍”,長平之戰時連15歲的孩子都送上了戰場,他們要到60歲才能免役。

    兵馬俑

    而這些只是男人從軍的要求,但並非女人就可以不用上戰場。

    女子應急預備役

    中國一直主張男耕女織,所以許多人對沒有女兵俑也並不感到詫異,畢竟打仗以男人為主,而女人由於身體構造不同,在武力上很難上戰場衝鋒陷陣,但這並不代表秦朝的女人就可以不用上戰場。

    秦朝一直提倡男耕女織,勤於耕織的男女,能夠繳納“粟帛”租稅的可以免除徭役,反之,就會被官府收為奴婢。

    跪射俑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重農抑商,因此在《商君書.墾令篇》中規定:”令軍市無有女子“。秦始皇曾在碣石門刻石上寫下:“男樂其疇,女修其業”的訓導。從這兩點可以看出秦朝的軍隊編制中並不提倡女兵,但這是平時,而非緊急時刻。

    據《商君書.兵守》規定:“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所以在緊急時刻女人也是要上戰場的,只是用途上有區別,男兵主要用來迎敵,而年輕力壯的女兵則用來修築防禦工事,老弱兵就用來負責後勤供應。

    全民皆兵,戰時男女老少都上戰場,也正是這種最高效率地利用全民,才完成了秦統一六國的大業。

    為何沒有女兵俑,看兵馬俑的狀態就知道

    從出土的兵器可以看出,它們並非處於劍拔弩張,而是”刀入鞘,戟罩韜,弩有檠“,都是一種關閉狀態。所以坑中軍陣所體現的並非是秦軍的戰時狀態,而是常態。常態下女人是並不參與軍事活動的,所以從目前出土的兵馬俑來看,沒有女性兵馬俑也就好理解了。

    步兵方陣

    而目前出土的除了兵俑、包括馬廄坑中的飼養員、青銅水禽坑中的划船人,文官俑坑中的文官小吏也都是男俑的形象。但這並不代表在沒有挖掘的部分中,就沒有戰時狀態的兵陣,或者女兵上戰場的兵陣。

    秦始陵一號坑是1974年一位農民打井時無意中發現的,自此揭開了秦始皇陵的面紗。在一號坑的基礎上專家又陸續發現了二、三、四號坑,但一號坑第三次挖掘自2009年才開始,而最有爭議的四號坑還未挖掘,也許女兵俑可能就存在於未挖掘的四號坑中,期待後面的發掘工作能帶來更多的驚喜。

    【END】

  • 2 # 任十三讀史

    因為那支威震天下、黑衣黑甲的秦國軍隊裡沒有女兵。

    秦始皇要的是一個千秋萬載保護他的強大軍隊,哪怕是在另一個世界。

  • 3 # 驀回首

    想當年莫迪抵達西安,在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現場,他仔細欣賞之後也有一問,“兵馬俑為何沒有女俑”,當天即成為新聞熱議。

    兵馬俑都是清一色的“爺們兒”

    秦始皇陵園兵馬俑坑三座一組,預計埋藏陶俑數量達7000餘件,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情況分析,這三座軍事題材的陪葬坑埋藏的的確都是清一色的“爺們兒”。從兵馬俑發現到現在,洋洋灑灑的鴻篇鉅著,似乎還沒有哪位學者正面思考過這個問題。

    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的性質或用途,截止目前有多種代表性的說法。一是守京城的宿衛軍或御林軍;二是象徵秦始皇東巡的衛隊;三是軍隊送葬的俑群;四是表彰統一全國軍功所樹立紀念碑式的封;五是表現秦代軍事生活的縮影。

    兵馬俑陪葬坑裡陳放的數千件陶俑大部分都身穿鎧甲、手執兵器,一般老百姓不會是這樣的裝扮。因此,無論怎樣的眾說紛紜,兵馬俑題材選自秦代軍事生活應該是共識。

    既然兵馬俑的題材來源於秦軍隊,莫迪“兵馬俑為何沒有女俑”的問題,顯然就得從秦軍兵源制度來尋求答案。秦代實行普遍徵兵制。據云夢秦簡記載秦代男子從17歲列入戶籍為“正”,每年在郡縣做泥瓦小工1個月,一生中輪流在郡縣服兵役1年,在京都或邊郡服兵役1年。其他時間是預備役,隨時聽候傳喚。秦朝實行“嫡戊”制度,即嫡罰商人、貧民、罪吏參加征戰或戍邊,緊急情況下赦刑徒、奴隸為兵,長平之戰時十五歲的青年也被調往前線成為“娃娃兵”。秦朝還有免役制度,56歲有爵者、60歲無爵者、貴族子弟、“不更”以上高爵官吏、“學室”弟子、殘疾人等,可免服兵役和徭役。因此,根據秦律規定,男子顯然是常態狀況下的兵源。

    女子從軍只是“應急預案”

    必須強調“常態狀況”。因為據《商君書·兵守》規定:“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從中可看出秦代確實是有女子從軍的情況。但這是“應急預案”。《商君書·兵守》說的意思是關鍵時刻要能調動一切力量,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潛力,全民皆兵,全盤調動。壯男軍用來迎敵;壯女軍用來築防禦工事,堆土挖溝挖陷阱,準備城牆防守的各種物資,節節阻擋敵軍;老弱軍負責後勤供應。

    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定叫侵略者有來無回。人海戰術,在華人民的抗日戰爭中得到發揚廣大,不難理解。

    兵馬俑坑反映的軍隊狀態絕非大戰即臨的“兵守”。理由很簡單:俑坑中出土的兵器不是“劍拔弩張”的狀態。劍入鞘,戟罩韜,弩有檠。

    自2009至今,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先後發現多處長條形檠的朽跡。據《說文》檠:“弛弓防損傷,以竹若木輔於裡繩約之”。朱熹《集傳》:“以竹為閉,而以繩約之以馳弓之裡,檠弓體使正也。”常言說“張弛有度”,就說的是弓弩發射與閒置的兩種狀態。弓弩在閒置的“馳”狀態時,為防止變形,要在弓幹內側綁竹木質地的檠,然後放到織物縫製的袋子裡。一號坑所見最清晰的一處檠,是在弓干與弦之間,每條檠上有3個小孔,透過小孔用繩將檠與弓幹縛綁在一起。

    常態狀況下,秦代政府提倡男耕女織,這也是中國古代自然經濟下個體小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模式。“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商君列傳》說:勤於耕織的男女,能夠繳納“粟帛”租稅者,可免除本身的徭役,反之,棄農經商或不勤於耕織而交不起租稅者,則要收為官府的奴婢。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門刻石訓導天下:“男樂其疇,女修其業。”如果女子作為常備兵源,而“不修其業”,不僅人無衣蔽體,還影響國家稅收,甚至國防儲備,得不償失。

    重農抑商是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的核心。因此在《商君書·墾令篇》中規定 “令軍市無有女子”。聯絡墾令篇的通篇所述內容,這條禁令是以發展農墾經濟為前提,對女性沾染軍市的禁令。其源為傳統的女子妨害軍事的潛意識,即“軍中有女氣難揚”。

    戰爭從不會叫女人走開

    必須強調,即使是緊急狀況下入編“三軍”的女子,其實並不參加前沿戰鬥。壯女軍主要承擔的任務是修築防禦工事、準備防守物資。

    也許,戰爭從不會叫女人走開。中國歷史的各朝各代發生的過的戰爭,也不會叫女人走開。商代大將婦好、“古有花木蘭,今有娘子軍”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但還有一些戰爭與女人的往事,史書多隱晦或失聲。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了秦趙邯鄲之戰。趙軍有一李同,勸平原君說:“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於是平原君聽從他的建議而取得戰鬥較理想的結果:秦軍罷兵,趙邯鄲得以倖存。後來,李同戰死,趙國封他的父親為李侯。而那些被編入士卒之間的平原君夫人之流,被安排了什麼樣的工作?戰後是死是活?闕如。

    闕如的原因是不屑記錄還是有難言之隱?秦漢時期的軍隊應該有軍妓,“軍中有女氣難揚”,針對的不過是這點活動罷了。所以,作為一座帝王陵園的外設陪葬坑,兵馬俑坑即使反映的是戰事正酣的激烈場景,也應該不會讓女人留下身影。

    目前針對秦始皇陵已經進行了近四十年的考古探尋,不僅是兵馬俑坑中,所有埋藏俑類的陪葬坑---百戲俑坑的“文藝工作者”、馬廄坑中的飼養員、青銅水禽坑中的划船人,文官俑坑中的文官小吏也都是男俑的形象。

    最有意思的是馬廄坑中出土陶俑的性別辨認始末。

    馬廄坑中陶俑,職業管理馬廄、飼養馬匹,古稱“圉人”。這些陶俑因其雙腿前曲,膝部著地,臀部坐於雙腳上,成跪坐姿式,又被俗稱“跽坐俑”。跽坐俑出土於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馬廄坑和陵園西側的珍禽異獸陪葬坑,早在清代末年曾有發現。出土時姿態安詳和睦,儀容嫻雅端莊,特別是梳髮挽髻的式樣,被認為是女性。當地群眾將其作為秦始皇的公主“皇姑”,加以供奉、膜拜。直到後來發現其中有的唇部殘留有墨色髭鬚,才被甄別原來本是男兒身。

    漢陽陵的彪悍騎馬女侍衛俑

    漢陽陵位於渭河北岸五陵塬的二階臺地上,屬於咸陽市轄屬縣區。陵園內主要包括帝陵、後陵、叢葬坑、陪葬墓、刑徒墓地、禮制建築等部分。與中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相比,漢陽陵發現的各類陶俑,除單個體積相對較小外,出土的數量和品種均超過了秦俑,其中既有武士俑,又有文官吏俑,既有男俑,又有女俑。

    陽陵從葬坑發掘出的二百多件騎馬女侍衛陶俑,所騎馬為木製,俑身著硃紅色木質鎧甲,頭梳盤髻,面容清秀嬌美,騎馬挎劍,英姿颯爽,她們多為年輕女子或者中年婦女。仔細觀察陽陵出土的騎馬女侍衛俑,有一件面部造型十分奇特。她眉脊如山,眼細如線,顴骨高突,兩腮下陷,頭髮中分,腦後挽髻,十分彪悍。

    對於這種特殊臉型,有人說是漢代老嫗,因年紀大、牙齒脫落,所以顴骨突出。但西漢還沒有出現馬蹬,如果騎兵要上馬,必須藉助臂力跳上馬背,這種動作對老年人而言難度可有點大。有些人認為她們是比較善騎的遊牧族人,比如近似現代蒙古族之類;也有人認為這種面部造型是一種大膽的藝術誇張,工匠藝人用這種藝術手法來顯示騎馬女侍衛勇猛彪悍。

    漢陽陵的陶俑個個面帶微笑,被認為是“或許與漢景帝時期‘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關”。這個時期隨著經濟生活的好轉,女性的社會處境也得到改善,能歌善舞、習武競技者比比皆是,騎馬不足為奇。

    漢代沒有女兵。漢陽陵女騎馬俑絕對不是戰場上的女騎兵,她們並不披著鎧甲。這類女俑有可能是西漢禁衛軍中女侍衛的形象。

  • 4 # 軍令如山

    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讓人們在潛意識裡習慣性的忽略了女兵這一群體,所以很難會想到為什麼沒有女兵馬俑這個問題。那麼為啥印度人會注意到這個話題呢?這和兩國古代迥異的文化有關,華人認為打仗是男人的事兒,在中國說起戰神人們會想到的一定是刑天、武聖關羽、呂布、二郎神等,這些戰神無一不是男性。在古印度的軍隊中卻存在大量的女兵,這些女兵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樣負責醫療、後勤等工作,而是真真正正的女戰士,印度的戰神也是由一位女性(杜爾迦)來擔當。因此不應以我們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的判斷,除了印度外歐洲神話中戰神也是一位女神(帕拉斯·雅典娜)。

    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女兵,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花木蘭之外,早在兵馬俑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婦好這樣的女軍事家。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大放異彩的巾幗紅顏並不在少數,除了為人所熟知花木蘭外,還有楊家將中的佘太君以及大名鼎鼎的秦良玉等。兵馬俑的挖掘工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一號坑的第三次挖掘在2009年才剛剛開始,二號坑、三號坑的挖掘工作基本沒有展開,而且兵馬俑還有存在一定爭議的四號坑。這一古代文化的瑰寶向人們展露出的僅僅是冰山一角,現在還沒有發現的女兵馬俑說不定就藏在下一個被挖掘的坑洞之中。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大偉愛追劇

    作為一個地道的陝西人,我很榮幸去回答這個問題。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它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地宮中藏著無數寶藏,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龍脈。郭沫若對秦始皇陵十分感興趣,想挖掘,最後被周總理斷然拒絕!

    為什麼秦始皇陵有8000多個男兵俑,卻沒有一個女兵俑呢?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秦漢時期在軍中流傳一句話:“軍中有女氣難揚”,兵馬俑反映的是戰事正酣的激烈場景,也應該不會讓女人留下身影。

    二、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特別嚴重,而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也應該不會讓女人上戰場。

    三、秦朝提倡男耕女織,社會分工明確。男兵以排山倒海之勢,打敗六國,最終秦始皇統一天下。也體現了秦始皇征服天下的野心以及他殺伐決斷的霸氣。

    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橫掃六國,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靈渠,通水系,被後世尊稱為千古一帝。

    然後,他的陵寢留給後世更多的是一個謎……

  • 6 # 清鶴唱史

    兵馬俑都是清一色的“爺們兒”

    秦始皇陵園兵馬俑坑三座一組,預計埋藏陶俑數量達7000餘件,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情況分析,這三座軍事題材的陪葬坑埋藏的的確都是清一色的“爺們兒”

    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的性質或用途,截止目前有多種代表性的說法。一是守京城的宿衛軍或御林軍;二是象徵秦始皇東巡的衛隊;三是軍隊送葬的俑群;四是表彰統一全國軍功所樹立紀念碑式的封;五是表現秦代軍事生活的縮影。

    秦代實行普遍徵兵制。據云夢秦簡記載秦代男子從17歲列入戶籍為“正”,每年在郡縣做泥瓦小工1個月,一生中輪流在郡縣服兵役1年,在京都或邊郡服兵役1年。其他時間是預備役,隨時聽候傳喚。秦朝還有免役制度,56歲有爵者、60歲無爵者、貴族子弟、“不更”以上高爵官吏、“學室”弟子、殘疾人等,可免服兵役和徭役。因此,根據秦律規定,男子顯然是常態狀況下的兵源。

    女子從軍只是“應急預案”

    據《商君書·兵守》規定:“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從中可看出秦代確實是有女子從軍的情況。但這是“應急預案”。壯男軍用來迎敵;壯女軍用來築防禦工事,堆土挖溝挖陷阱,準備城牆防守的各種物資,節節阻擋敵軍;老弱軍負責後勤供應。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門刻石訓導天下:“男樂其疇,女修其業。”如果女子作為常備兵源,而“不修其業”,不僅人無衣蔽體,還影響國家稅收,甚至國防儲備,得不償失。

    重農抑商是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的核心。因此在《商君書·墾令篇》中規定 “令軍市無有女子”。聯絡墾令篇的通篇所述內容,這條禁令是以發展農墾經濟為前提,對女性沾染軍市的禁令。其源為傳統的女子妨害軍事的潛意識,即“軍中有女氣難揚”。

    戰爭從不會叫女人走開

    必須強調,即使是緊急狀況下入編“三軍”的女子,其實並不參加前沿戰鬥。壯女軍主要承擔的任務是修築防禦工事、準備防守物資。

    也許,戰爭從不會叫女人走開。中國歷史的各朝各代發生的過的戰爭,也不會叫女人走開。商代大將婦好、“古有花木蘭,今有娘子軍”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但還有一些戰爭與女人的往事,史書多隱晦或失聲。

    目前針對秦始皇陵已經進行了近四十年的考古探尋,不僅是兵馬俑坑中,所有埋藏俑類的陪葬坑---百戲俑坑的“文藝工作者”、馬廄坑中的飼養員、青銅水禽坑中的划船人,文官俑坑中的文官小吏也都是男俑的形象。

    馬廄坑中陶俑,職業管理馬廄、飼養馬匹,古稱“圉人”。這些陶俑因其雙腿前曲,膝部著地,臀部坐於雙腳上,成跪坐姿式,又被俗稱“跽坐俑”。跽坐俑出土於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馬廄坑和陵園西側的珍禽異獸陪葬坑,早在清代末年曾有發現。出土時姿態安詳和睦,儀容嫻雅端莊,特別是梳髮挽髻的式樣,被認為是女性。當地群眾將其作為秦始皇的公主“皇姑”,加以供奉、膜拜。直到後來發現其中有的唇部殘留有墨色髭鬚,才被甄別原來本是男兒身。

    漢陽陵的彪悍騎馬女侍衛俑

    漢陽陵位於渭河北岸五陵塬的二階臺地上,屬於咸陽市轄屬縣區。陵園內主要包括帝陵、後陵、叢葬坑、陪葬墓、刑徒墓地、禮制建築等部分。與中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相比,漢陽陵發現的各類陶俑,除單個體積相對較小外,出土的數量和品種均超過了秦俑,其中既有武士俑,又有文官吏俑,既有男俑,又有女俑。

    漢陽陵的陶俑個個面帶微笑,被認為是“或許與漢景帝時期‘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關”。這個時期隨著經濟生活的好轉,女性的社會處境也得到改善,能歌善舞、習武競技者比比皆是,騎馬不足為奇。

    漢代沒有女兵。漢陽陵女騎馬俑絕對不是戰場上的女騎兵,她們並不披著鎧甲。這類女俑有可能是西漢禁衛軍中女侍衛的形象。

    所以對於秦朝的秦兵馬俑為什麼沒有男兵這個現象,還是處於秦朝制度所導致的,畢竟女兵都不像花木蘭一樣上前衝鋒

  • 7 # 御史大夫001

    驪山陵墓的兵馬俑是按照真實比例和士兵原型製作出來的。兵馬俑面部表情生動,栩栩如生,全部看起來就像一支活生生的軍隊。威武壯觀。

    兵馬俑既然是按照當時的實際人物一比一製作出來的,自然不會有女的。秦朝不允許女人服兵役自然不會出現女兵。

    即使當時有女兵也不會出現在秦始皇的陵墓裡,古代對女人在諸多方面有很多的忌諱。認為是不吉利。

    古代人非常迷信,認為人死後和活著差不多。秦始皇也幻想著自己死後也能像活著的時候一樣。繼續當他的皇帝,繼續率領著他的千軍萬馬。不過他的墓歷經2000多年也沒被盜也是一個奇蹟了。

  • 8 # 鍾愛

    在古代秦朝,提倡的是男耕女織的生活,以目前發現的兵馬俑沒有發現“女兵”是正常。

    秦漢時期,軍中有女氣難揚,作為一座帝王陵園的外設陪葬坑,兵馬俑發現了當時戰爭激烈的場景,不會讓女人留下身影的。

    而且在中國古代的思想裡面,女子是屬於家庭的,屬於紡紗織布的,所以女人和戰爭無關的,根據《商君書墾令》嚴格的記載了規定:“令軍市無憂女子。”當時某些觀念中,貌似女子有害軍中事物的意思。

    在生產力極其不發達的時代,講究的是“男耕女織”的生,女人在紡織衣物等方面是具備天然的優勢。而且,她們繁育人口的作用是男人不可能具備的。

  • 9 # 江上俠chenxiliang

    秦始皇時沒有女兵,也就沒有女兵俑。後來西漢東漢,三國,晉也沒有女兵。就是南北朝時北朝的北魏,也沒有女兵,花木蘭替父從軍,也只得女扮男裝。之後陏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也沒有女兵,直到民國才有女兵。

  • 10 # 史墨千秋

    秦始皇陵自1974年被發現之後,就被列入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而秦陵中的兵馬俑更是千人千面、惟妙惟肖,世界各國的遊客也是慕名而來,想要一睹其風采。

    當人們瞭解完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想必大家都發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秦陵的兵馬俑中沒有女俑呢?大家不要著急,請慢慢往下看!

    說到秦陵中為什麼沒有女俑這個問題,就要說起大秦的軍制了。

    大秦無緊急情況,女人不上戰場。

    因男女在身體構造上有所不同,自古也都是男耕女織的社會,因此女人的力氣並沒有男人大,再加上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冷兵器時代,因而打仗則是一件掄刀騎射的力氣活,很顯然女人不適合上戰場。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戰爭是殘酷的,一場戰爭下來軍中死傷過半甚至全軍覆沒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因此,女人不上戰場也是為了國家的人口的補給著想。

    上面說到了沒有緊急情況,女人不上戰場。那要是緊急情況,女人豈不是也要上戰場?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們都知道在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的出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百萬。最終,秦昭襄王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把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女老少都送上了戰場。

    雖然說此時婦女上了戰場,但是她們確並沒有去前線殺敵,女人和老弱者則是負責後期補給的運輸與戰爭工事的修建,實則並沒有直接參加戰爭。

    因此,對於秦陵中沒有女俑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說完了秦朝的軍制,我們再來看一下秦始皇修建秦陵的目的!

    嬴政生前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後,認為自己的功勞賽三皇、超五帝,並自封為秦始皇。曾經的他也幻想著自己的霸業能世傳千秋,這也正是體現出了他對皇權的極度渴望與追求。因而秦始皇便派人為自己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以求統一天下於永生。而聰明的他也為尋不到仙丹而給自己留了個退路——修建秦始皇陵。

    有著兩手準備的秦始皇便派李斯按照咸陽宮的佈局,為其修建一個地下王朝,以便自己逝後也能在地下統一江山。因此,秦始皇令人建造的兵馬俑肯定是最具有戰鬥力的秦朝御林軍以及巡行時精銳的衛隊、步兵、騎兵等。從這一點來看,秦陵中沒有女俑也便很好理解了。

    收筆: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也就明白秦陵中為什麼沒有女俑的原因了,我在這裡也為大家小小的總結了一下:

    第一點則是因為秦朝的軍制中不鼓勵女人上戰場,就算是緊急狀況被送上戰場也不參加正面的殺敵。

    第二點則是因為秦始皇建立自己的地下王朝,理應選擇戰鬥力強勁計程車兵來保護大秦的安康,所以從這一點考慮,秦陵的兵馬俑中才沒有女俑。

    但就目前為止,秦陵並沒有被全面挖掘,我們也不能就此判斷秦陵中真的沒有女俑。或許按照秦始皇的高瞻遠慮,為了自己逝後世界的平穩發展,也可能會有農耕、針織等形象的女俑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擋車型中,只有P、R、N、D擋,怎麼下長坡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