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vejian31

    謝謝邀請!范雎在大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之前沒人為秦國的發展戰略定調,他到秦國時相國穰侯的策略是攻齊,勞師遠征,還需要越過韓趙魏等國,肯定得結交這幾個國,這是遠攻近交,為了防備近處的這幾個國家就不敢傾全力出兵,那麼戰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就算一時拿下點兒飛地也保不住。范雎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結交齊國,只要破除了合眾就傾力攻打近國弱國,攻下的土地人口也便於兼併管理,不斷蠶食敵人壯大自己,也正是范雎的這個戰略秦國的目標開始由諸侯爭霸變為一統天下。

  • 2 # 史有餘故

    我們要知道秦國崛起始於商鞅變法,透過變法不僅兵強馬壯,更是把全國百姓連線在了一起,從而讓帝國機器更加快速的運轉。但是除卻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之外,邦交也是不可或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是有前車之鑑,後面也有案例。魏國最先強大於列國,魏武卒所向披靡。但是由於邦交不利,處在四戰之地的魏國四處樹敵,從而被秦國、齊國、楚國輪番揍再也抬不起頭。

    齊國曾是經濟大國,同時齊國兵馬也很強大。但是偏偏出來個齊慜王,剛愎自用,壓榨身邊的燕國,最終導致列國伐齊,從而齊國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輝煌。所以綜上所述,邦交關係對於國家的強大來說是很關鍵的。而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富民強,惠文王時期張儀帶來橫強之策,攪動戰國。而範睢的遠交近攻則堪稱邦交經典。

    總所周知,秦國齊國趙國到了戰國後期都可以說實力比較強大,楚國則被白起輪番揍之後,雖然仍屬強國,但是沒有了底氣。因此範睢的遠交近攻一方面穩住了齊國不予插手,另一方面開始繼續東出擴張,無論是揍三晉,還是揍楚國,齊國都無動於衷。尤其是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共動員百萬之眾,但是趙國卻因為借不到糧,而最後被迫進攻,敗掉長平之戰,一國精壯死於非命。

    因此我們說遠交近攻是非常有智慧的政治邦交手段,這也是為什麼範睢能成為繼商鞅、張儀後又一名在秦國曆史上留下沉重足跡的人了。

  • 3 # 青篋

    春秋初期,鄭莊公就利用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魯齊把近鄰宋衛國打殘了。範睢不過把張儀的連橫術上升到秦國滅三晉戰略。戰國後期秦國利用河東六國間矛盾,聯合齊楚滅韓趙魏,再各個擊破。

    遠交近攻,一般是一國利用地緣遠近,地理阻隔,外交勢力範圍的分割,制約和反制,達到蠶食近鄰,擴張做強做大地域霸主為目標的軍事外交原則。

    古今中外,帝國崛起大多采用這一原則:金聯合北宋滅契丹,蒙古聯合南宋滅金,納粹德國聯合英法蘇聯收蘇臺德、滅波蘭都是遠交近攻經典戰例。

    遠交近攻也是目前英澳韓日為自身安全也在使用的一項國防戰略和經濟外交戰略。和遙遠的美國發生軍事聯盟,特殊經濟夥伴關係,抵禦來自歐盟和北韓對其經濟和軍事安全威脅。遠交近攻通常是地區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國家成為區域強國的手段。

    商場如戰場,為爭奪市場佔有率霸權,引進外商戰略資源打擊同行競爭對手,也是一種遠交近攻。延伸到人事晉升領域,找大樹後臺靠,施展強大資源下的實力,打擊競爭對手,也是 一種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原理:圍棋裡的打吃、叫吃。

  • 4 # 先秦史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已經完全控制住河西局勢,這為他們向東擴張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是當時最強的國家,領土的擴張慾望越來越強。但是他們還不能以一敵六,對於其他諸侯國只能選擇各個擊破。但是如果秦國只攻打一國,比如魏國,那麼出於唇亡齒寒的原理,韓趙兩國就會選擇和魏國結盟,共同對抗秦國,秦國可能就無法招架三國之力。另外,如果秦國放棄攻打眼前的韓魏,而捨近求遠攻打齊國,那麼很有可能後院起火,同時得到的齊國土地也是一塊“懸地”,鞭長莫及。就像戰國早期魏國得到中山土地一樣,最終得而復失。所以說,秦國必須腳踏實地,由近及遠,各個擊破。基於以上兩點原因,單純的軍事作戰已經無法滿足秦國對土地兼併的需要,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開闢第二戰場–外交戰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遠交近攻”就是與遠處的齊國、趙國、楚國先保持友好關係,對近處的韓魏加以控制,直到讓所有諸侯國依附秦國,到那時候,韓魏就不攻自破了。

    遠交近攻策略的提出是對合縱連橫的繼承和發展,非常符合秦國後期對土地兼併和滅國的需要,是非常成功的外交手段。對秦國的對外擴具有戰略指導意義。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就堅定奉行這一政策,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 5 # 歷史面孔
    一、睚眥必報

    “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個成語說的就是範睢。

    範睢是魏華人,仔細想想魏國給秦國輸送了不少人才,商鞅在魏國的時候,公叔痤向魏王推薦為丞相,魏王不聽,致使商鞅跑到了秦國搞變法去了。張儀也是魏華人,公孫衍也是魏華人。看來在秦國當高管都需要有在魏國任職的經歷啊!

    這個範睢在魏國的時候是魏大夫須賈的家臣,和當時商鞅在公叔痤家差不多。一次範睢隨同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送給他了點小禮物以示敬意,這件事被須賈知道後,大發雷霆,以為他將國家機密洩露給了齊國,於是將他交給了魏相魏齊,魏齊派人準備將他打死,後來範睢裝死逃過一劫,被秦國使者帶到了秦國。

    這個經歷和張儀也有點類似,張儀當時在楚國也是差點被打死,後來去了秦國,我想商鞅如果當時不是跑的快些,可能也會有相同的遭遇吧!

    範睢在秦國化名張祿,成為秦相,一次須賈作為魏國使者出使秦國,準備拜訪秦相張祿,他並不知道範睢就是張祿,秦國丞相。

    範睢準備在置他於死地前,先羞辱羞辱他,於是他扮成悽慘模樣,假裝偶遇須賈,須賈認出了範睢,看到範睢現在這麼慘,對他以前做的事情進行了懺悔,並將自己身上穿的上好衣服給範睢穿上,他的這一行為讓範睢很感動,同時想起了以前和他在一起的事情,於是決定放過須賈。

    當須賈去到丞相府的時候,知道了範睢就是張祿,就是秦國丞相,嚇了一身冷汗,以為自己的小命馬上就沒有了,可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給範睢衣服這一舉動感動了範睢,也救了自己。

    可是魏齊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最後被逼自殺了。

    二、內政功績

    我們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孝公商鞅、惠文王張儀、武王甘茂、昭襄王範睢,其實並不是說帝王無情,而是每個人都有其獨立的人格,有獨立的個性,這就要求這個和自己最親密的權臣要對自己的路子,和自己的脾氣,懂自己的志向。

    範睢無疑就是懂秦昭襄王的,此時的秦王,並沒有實權,國家大小事情沒有話語權,權力都在外戚手裡,都在宣太后一杆親戚手裡。

    範睢幫助了秦王將權力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裡。李斯在幫助他轉變逆境的《薦逐客書》中讚揚範睢的功績是“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

    三、遠交近攻

    如今,有個概念叫做“地緣政治”,相信範睢深諳此道,範睢認為,打仗的目的,除了殺敵,那就是佔領土地,地盤大了,要糧食有糧食,要人有人,而要做到這點,佔領的就應該是鄰國的土地,因為不可能跨著一個國家攻打另一個國家並且統治著打下來的土地,不現實,此刻的秦國還沒有強大到去控制一塊飛地。

    對於自己的主張他給秦昭襄王舉了兩個例子:

    例子1:

    齊瑉王攻打楚國,大勝,但是兩國距離較遠,白白的讓南韓和魏國撿了個大便宜,佔領了大部分領土。

    例子2:

    趙國之所以能夠吞併中山國,就是因為他們是鄰國,佔領的土地在自己能力控制範圍內。

    秦國是一個西部國家,如果要東出,逐鹿中原,那麼首先要攻打的必是韓、魏這兩個和自己接壤的鄰國。

    他的這一戰略原則,在多年後的秦始皇時期仍然被運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路線幾乎就是走的這條路線,先滅韓、趙、魏這三晉之地,然後楚、燕、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曲能分成幾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