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最好看
-
2 # 摁錯啊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著名學說陽明學對後世影響甚廣。王陽明集立言、立德、立行於一身,成就在明朝可謂是空前絕後。這個一個可以說是聖人的名士,卻沒有受到當朝受嘉靖皇帝的重用,但是王陽明是文臣而能領兵打仗,且平定寧王朱宸濠、江西盜賊、廣西土司叛亂,真正算得上文武全才。隔壁日本對王陽明大力推崇,到了近代,無數革命志士對他的思想推崇備至,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人從中吸取營養,獲益匪淺,他的龍場悟道,真可謂是意義深遠。
-
3 # 金道論國學
若按“三不朽”的標準,陽明先生在明朝早已被稱為聖人。無奈過世太早,又偏好因人施教,不重文字。導致了身後弟子心學的分裂,也為日後心學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明朝後期與清朝,陽明心學的擁躉並不少,說明清無人重視,可能是有所誤解。到了近現代陽明心學的大家多在日本,建國後多在臺灣。大陸則是近幾年可能是當年明月的作品,才在大眾引發了一些陽明熱吧。
-
4 # 孫建0123456789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萬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後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北韓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5 # 花開水不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透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
6 # 淺醉一生130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個人理解:
無善無惡是最高境界,
有善有惡是動了意念,
動了意念還能知善知惡算你有良知,
正是你發現了自己的良知,才會去格物以求知!
王陽明四句教,無是道家的至上,有是儒家的內涵,後兩句包含因果關係,應是釋教之義!四句話,包含了儒釋道,打通思想界,也總結了自己的畢生學術!
個人淺顯理解,如果不對,陽明先生您多多擔待!多做自我批評,主要是您老人家的思想太深奧了!
陽明之後,聖人之言立,聖人之教行!
-
7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提到王陽明,又得從另一個聖人說起
在我們國家的的歷史上可以被稱為聖人的人不多,能被成為聖人的人一定是道德品質都很高,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偉大成就的人。
孔子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聖人這件事是毫無疑問的,那麼王陽明可不可以和他並稱為聖人呢?在我個人看來這是可以,雖然王陽明要比孔子晚出生幾千年,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可以被稱為聖人。
明朝和清朝似乎根本不重視王陽明學說,反而日本人將他當做神仙一樣,也因此有了明治維新。所以是不是當清軍大敗日軍之後,或者是清政府派人去學習之後才認識到王陽明的厲害之處,才開始重視他的心學,然後稱他為聖人的?“已經無從考證"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一個特別著名的文人,甚至可以說是一位聖人,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被尊重為聖人,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心學對後世的影響特別大。但是為什麼王陽明一個聖人這麼厲害,都沒有在明朝被選為內閣呢。
內閣是明朝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政單位,內閣主要負責對於全國各大事務的統籌規劃,可以說內閣擁有著決策國家大事的權力,而能夠進入內閣的大臣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在處理正事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權力自然也是非常大的。
而王陽明主要的成就是在理學方面,他的心學對於後世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所以大家把王陽明和孔老夫子並列為兩個聖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這些並不能夠讓他成為內閣中的一員,因為按照明朝的官員選拔制度,一個大臣能夠被選,為內閣中的一員是有一定的門檻的,只有符合這眾多的條件才有可能進入內閣。
而一個在文學方面或者理學方面有著重大成就的人,不代表他能夠在處理國家的重視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而且我們現在都很尊崇王陽明,不代表在王陽明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們的那個皇帝,能夠真正的欣賞王陽明。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但是這些並不一定能夠被統治者看到,或者被統治者所理解,所以我覺得王陽明沒有進入內閣,並不是一件沒有道理的事情。
而王陽明也是有著自己遠大理想的一個人,他創立了自己的學派“心學”,“心學”自從創立以來也影響了很多人,被他們當做看世界,看自己的真理。在中國歷史上,王陽明一直都是一個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沒有爭議的有著巨大成就以至於不朽的人。同樣的,許多被王陽明的思想影響的人他們也是歷史上推動歷史程序的人物,而且王陽明的思想影響的不僅僅是華人,還有日韓,他們至今都在推崇王陽明的思想。所以王陽明也是一個可以被稱為聖人。
我本人是這樣理解,儒家思想分為兩篇,第一篇是孔子的始創篇,第二篇就是王陽明的總結篇
-
8 # 豬八戒梳中分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的荒僻之地。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在一種困頓和痛苦之中,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終於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這一大事件,標誌著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是王陽明從此邁入聖人行列的人生關鍵一刻。
王陽明在頓悟時刻認識到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為聖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這一基礎,就人人可以參悟心學智慧,向人生的更高處邁進。就在這期間,王陽明又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誡和教導追隨他的弟子門生。這四件事,看似普通尋常,但由於是在龍場悟道這個重要時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因為,那很可能就是心學的精華、人生的要旨。
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為什麼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麼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於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係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
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懶散墮落、貪玩成性,荒廢學業、浪費時日,最終註定是一事無成。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這同樣值得我們警醒,因為我們很多人,正像王陽明所批評的那樣。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譬如奮鬥於人生目標者與遊手好閒的混混。
王陽明的這些話極具說服力,因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時代就立志成為聖賢,此後終生矢志不渝、奮鬥不已,最後的確成為了聖人。王陽明此處也再次重申:立志成為聖人,就會成為聖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推而廣之,不論你想做什麼、做成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得到什麼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礎和真關鍵。
勤學: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王陽明說,立志成為君子之後,就要勤於學習,因為就像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如果你立了志卻做不到勤學,王陽明認為那隻說明一個問題——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堅定。要立志,還要志向堅定,這才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立志的完整內涵。
學習先要端正態度,王陽明所強調的態度就是——“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卻是以勤奮謙遜為上上。王陽明說,只有具備這種態度,才有資格追隨於他,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適用於勤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陽明又延伸道: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明明肚子裡沒料,卻要裝得很博學很深刻,喜歡炫耀自己,愛用大話迷惑別人,還忌恨別人的長處,說到底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即使他裝出高高在上的樣子,招來的也只會是別人的厭惡和鄙棄。
還有一種人,總是覺得自己無德無才無能,所以勤奮學習、喜歡請教別人,並堅定地實行自己所學到的;也能夠常常稱讚別人的長處,並因自己的過失而自責;他們學習別人長處的同時,也明白自己的短處,所以努力學習、修正和彌補。這種人,則即使表現得再謙下,也會得到別人的讚揚和崇尚。
當今時代,依然存在這兩種人,尤其是第一種,而且恐怕很難絕種。所以陽明先生的話,依然需要被深深銘記,藉以警醒和指引自己,並傳之後世。
改過: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王陽明說,就算是聖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聖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於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所以,人“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他又指出人應當經常反省兩個問題:平常自己有沒有不知恥、不誠信、不道義的言語行為?有沒有對父母不孝順,對他人不友愛,而與奸猾、狡詐、苟且和刻薄沾了邊?這兩點,一個關係為人,一個關係處世。王陽明說,有這些不良行為的人,要麼是不自知,要麼是沒有朋友和老師的規勸約束;說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沒有教養。
王陽明又特別強調了一點——積極改過是應該的,但注意不能因為犯了錯而過度地羞愧、沮喪和自卑。因為,這樣還哪有信心、心勁兒和功夫去改過?所以既要樹立起態度,還要擺正好心態。如此堅持不懈地改下去,就總有一天能夠盡除自己的惡習。
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對於與朋友相處,王陽明只強調了一點——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對於朋友的過失,要做到盡力地勸告和開導,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盡到自己對朋友忠誠愛護的心意。
怎樣才是好的說話方式?王陽明說,就是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要做到態度儘可能地婉轉曲折,因為只有這樣朋友才更容易接受、進而反思,於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改正,對自己則就只有感激而沒有惱怒。
如果不這樣,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先揭發他的過失,並進行斥責,讓本就心懷愧疚的朋友更加無地自容,那麼就只會激怒他,他就不僅不會反省和改正,甚至還可能變本加厲,並對你產生怨恨,那這朋友就沒得做了。王陽明又進一步說,如果是當面這樣對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當的問題了,還是在用揭別人的短、抖露別人的隱私,去體現自己的正直,這是人品有問題。
王陽明的這些話,已經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說話之道。歸結起來,就是不論對朋友、長輩、師長、領導還是他人,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雖然坦言但不至於惡言冒犯,不因為避諱而不說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實實在在地有益於別人,有益於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是修養的體現,也是說話的智慧。
王陽明這番話,明顯是建立在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綜上:縱觀王陽明頓悟時刻明白的這5件事,“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可謂基礎,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勤學推展開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改過是修養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責善推而廣之完全是說話之道,已經把人生的幾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同時,心學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觀念,也已經蘊含其中。所以我們才說這是心學精華、人生要旨,銘記、領悟並踐行,人生必無所憂、無所失。
-
9 # 靈靈老師教寫作
【王陽明是“儒家四聖”之一,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王陽明,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他的姓名,大致經歷了三個過程:最初的名字叫王雲;後來,王雲的祖父王倫將其改名為“守仁”,於是他又叫王守仁。但是,王陽明才是人們最為廣知的名字。
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因得罪宦官劉瑾,王守仁被貶到貴州,他在貴州龍場悟道。那悟道的山洞,他將其稱為“陽明小洞天”,並自號“陽明山人”,王陽明的稱號從此流傳開來。
龍場悟道,開啟了王陽明的“聖人”之旅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他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家四聖”。王陽明是我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何謂聖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在中華文化中,聖人代表最純粹、最博學、最完美的一群人。
那麼,王陽明是何時被稱為聖人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王陽明是被後世尊稱為聖人的。
聖人,沒有自封的。中國歷史上的聖人,都是後世人們根據歷史和事實評判出來的。
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其中兩個是孔子、王陽明,另外半個是曾國藩。 這是梁啟超提出來的,也是被世人所認同的。
其次,王陽明雖然身為官家之人,也是行軍打仗的好手。但是他一生最愛的還是講學。
王陽明認為:“夫志,猶木之根也。講學者,猶栽培灌溉之也。” 他認為,一個人透過講學,可以把講學者自身培養灌溉成參天大樹。
自從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就愛上了講學。他所講的,都是自己所領悟的,比如: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這符合當時人們的追求和心理;他希望弟子有獨立思考和敢於自主的精神,開風氣之先,應時代需求;他所講內容,不矯情,不空洞,提倡知行合一。
第三,在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王陽明其實就已經算是聖人啦。王陽明1529年1月9日去世,享年57歲。他去世後,“陽明心學”一時盛行,他在民間已經是人們心目中的聖人了。只是,那個時候沒有明確這樣說而已,其時,他的聖人之名已經坐實啦。
王陽明畫像
明清時期,掀起了一股“陽明心學”熱潮。陽明心學甚至托起了日本明治維新,使近代日本跨入世界強國行列。日本“海上戰神”東鄉平八郎說他“一生俯首拜陽明。”
“陽明心學”最終歸於三個字——致良知,其本質是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價值,這正是人類光明的力量,所以產生強烈的共鳴。
我的老家江西贛州,是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實踐地、陽明心學的主要形成地、王陽明學術思想的主要成熟地,著名的《傳習錄》,就是他在贛州完成的。
如今,在我的家鄉有陽明書院、陽明路、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陽明湖溼地公園、陽明主題公園。贛州市下轄的崇義縣,就是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以“崇尚禮義”之意取名的。
王陽明這個聖人告訴我們:首先要尋找到自己光明的內心,才能走出桎梏、解放自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傳習錄》流芳後世
-
10 # 鯤九
不是所有存在過的國家都被稱作帝國,故而不是所有的思想家都是聖人。
什麼是聖人?聖人不做常人之事,常人也做不了聖人所做之事,聖人常做而凡人不常做且有益國家與百姓乃至於全人類之事,方能稱之為聖人。
有人說王陽明只是一個誇誇其談的思想家,有人說王陽明是一個狡猾額屠夫,更多的人更是推崇王陽明是一個比肩孔孟的聖人。
古人對於聖人的概念與現在不甚相同,且趨於迷信,在王陽明在世期間,就已經被民間神話為救苦救難的聖人,且若是按照“三不朽”的說法,那麼王陽明在世期間已經是“聖人”模式了。
所謂“三不朽”是指凡有功德在身的聖人都具備的特徵: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疏:“立德, 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作為一名集大成者的思想家王陽明無疑是成功的,自古以來被稱作“聖人”的並不多,且是這種文武雙全的聖人。陽明心學發展於儒家,但又和佛道,屬於儒釋道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悟出的為人處世之道。
陽明心學的精華: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為何說王陽明在明朝期間被稱作“聖人”,藉著“三不朽”定義,稍作闡述。一,少年英才,王陽明曾言“天下第一等之事便是做聖人”,古往今來有幾個聖人?而王陽明卻也是真的敢誇下海口,但是他做到了,少年便展現出不凡的才華,儘管曾受奸人迫害,憑藉出色的才華和膽識求得生機。
二,龍場悟道,創“心學”,這是他最完美也最震撼的成就。用以對抗頑固守舊的“程朱學派”,說到程朱理學最多的就是禁錮思想,將人分成三六九等,將女性的地位降到更低的底層,在朱重八開始實施八股文開始的那時候,“知行合一”,宗旨便是“致良知”。
大致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其定律,要有想法,還要在道德法制規則內實踐,還要靈活變通使得事情達到最完美的狀態。
三,王陽明是個用兵奇人,熟讀兵法,身手不凡,極大發揮了“兵者詭道也”。他擁有孔聖人的思想境界,也有鬼谷般的智謀。他在位期間,在教化百姓思想的同時,充分發揮了用兵智謀大大小小平定擾亂,掃盡蕩寇,摧毀根基深厚的盜匪組織,為百姓謀福祉。是以百姓稱之為“神人”。
但是凡帶兵打仗沒有不沾血腥,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戰爭的殘酷性也在於此,總會殃及無辜百姓,王陽明為固邊平叛,革除弊政,打過許多次戰役。於是乎,也有人說王陽明是個“屠夫”,這一點其實很矛盾,畢竟別說是古代社會,就是現代社會想要人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權利,總會選擇去犧牲一小部分而成全皇族活著大眾的權益。
但無論如何王陽明在此期間王陽明還是完全把握住了自己修身養德,立德行的聖人理論基礎。
《明朝那些事兒》裡提到一個定律:“在正德年間,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在正德年間,王陽明已經被稱作是“惹不起的人”。
這裡還是要從王陽明頓悟開始說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開始說起。王陽明也像孔聖人般宣傳講學,但他更的學說更加承接地氣,一切的作為都圍繞一個“心”字:只要腹中有足夠的料,又有強大的內心,那麼他就可以凌駕於俗人之上。
不管在哪個時代,千萬不要得罪像王陽明一樣腹有乾坤之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並不是打不過他,說的就是不管是武力和精神力都不如他強大,這就是用頓悟萬物的思想來武裝的頭腦,處於精神鏈頂端的人。
聽起來有點像是唯心思想,但是他將此思想運用於生活、政治、軍事各個方面,無往而不利。
陽明學在到了近現代因文字鮮少,所以並不如其他思想學說被別人研究得那麼透徹,也不如孔孟之道被世人熟知,不過陽明學在東南亞各國和日本倒是很熱門,被眾多學者奉為真理。
近代曾國藩、蔣還有國外日本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等都熱衷於陽明學,東鄉平八郎還在腰牌上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字樣。
現代文學家有一種說法中國古代“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聖人,一個是王陽明,半個嘛就是曾國藩。
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那麼完整的聖人又當如何?
美國杜偉明教授曾說“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當真如此?思想作為一種武器武裝我們的頭腦,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已經深深烙印在華夏兒女的靈魂中,陽明學說或作為一種完善和補充,將思想推向一個新層次。
回覆列表
經過近現代的一些影響深遠的政治相關的不可描述的XX活動。確實有些東西的根斷了。此為前提。
若按“三不朽”的標準,陽明先生在明朝早已被稱為聖人。無奈過世太早,又偏好因人施教,不重文字。導致了身後弟子心學的分裂,也為日後心學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明朝後期與清朝,陽明心學的擁躉並不少,說明清無人重視,可能是有所誤解。到了近現代陽明心學的大家多在日本,建國後多在臺灣。大陸則是近幾年可能是當年明月的作品,才在大眾引發了一些陽明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