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曉guo

    秦國偏於西北一隅,地域遼闊,險要,周圍沒有其他大國的威脅。而且易守難攻。最主要的是不受中原落後思想的影響。解放思想,變革創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還是變法,改革,創新。

  • 2 # 王學理

    從軍事地理丶交通、物產等方面看,關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引用商鞅變法,為擺脫雍都舊勢力的包圍、也為了避開魏國的軍事幹擾,便把建立新都的地點選在了今咸陽市東渭河北岸的秦漢新城區域。這裡處在“關中”的中心地帶,通向四面的幾條大道透過關隘,對秦國具有攻、守皆便的有利條件。況且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農業發達,譽為“天府”、“陸海”。那麼,政治改革的成果之一就是推行“耕戰政策”,從而打下了秦國發展壯大到統一中國的堅實基礎。

  • 3 # 晨鼓暮鍾

    秦國在關中地區以西,這個地方在之前是蠻夷居住之地,生活的條件比較艱辛,中原大國一般看不起秦國。但在中原地區爭霸之時秦國的一些明君也在勵精圖治,比方說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秦孝公、以及後來的惠文王等。秦國在不斷壯大自己實力,佔據關中地區。關中易守難攻,加之商鞅變法使秦國更加強大,秦國的軍隊戰鬥力顯著增強。後來張儀出使楚國之時,各國均稱秦國軍隊為虎狼之師,最後在天時、地利、兵強馬壯等條件具備後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 4 # 側看歷史

    從秦穆公時期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

    從自然地理上來看

    關中地區是西周的發源地,粟粒種植歷史悠久,農業發達。

    渭河河域廣闊、水量豐富,農作物灌溉充足。

    秦國建設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和鄭國渠。這兩個水利系統是秦國交通運輸、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充足的糧食和水源,是秦軍得以四處征戰的重要後勤保障。

    從人文地理上來看

    秦國由於長期遠離中原,秦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遊牧民族共居,為爭奪生產資源連年征戰,形成了尚武勇戰的品質,每當作戰時,秦人奮勇爭先、不畏犧牲。在《史記·範睢列傳》中,範睢稱讚秦民羞恥於私下鬥毆,卻榮耀於陷陣殺敵的品格。

    從軍事地理上來看

    1、秦國的北、西、南三面都沒有強敵

    秦的西方是廣漠的半乾旱草原,散佈著一些落後的部落,華夏各國稱之為“戎”。平王東遷之後,秦人逾隴山向東方關中發展,從諸戎手中逐步奪取土地。到秦穆公時,秦人基本上佔領了整個關中。在這以後戎人已經無法構成對秦國的真正威脅。

    2、秦國對比東方六國,地勢優勢突出

    一是位居高原,控扼黃河上游,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二是周圍山圍水繞,外敵難以入侵,未戰而先立於不敗之地。

    3、秦國利用地勢優勢,建立了一系列防禦體系

    在關中地區東西兩邊的谷口,分別修建了四大關卡,就是西部的蕭關、大散關,東部的函谷關、武關。這四大關卡是保護秦國安全的重要屏障,一旦外部受到威脅,秦軍只需要固守這四個關卡,就可以保全自己。所謂“四大雄關鎖秦川,可抵百萬大軍”正是指此四關。

  • 5 # 王贇wy

    秦國立國於關中地區從而統一天下的優勢,大部分人認為地緣優勢所帶來的山河險固,進可攻退可守。在冷兵器時代這確實屬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個人認為這只是一個重要的客觀條件,真正讓秦國走上統一六國之路的是秦人開拓進取的精神和關中地區水系發達,適合大面積開發耕田的的自然條件。為其奠定了耕戰立國這一思想創造了基礎。首先,秦國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諸候國,是平王畫給秦人的一塊餅。秦人首領是周王室的大夫,帶領秦人為王室養馬戍邊,因勤王有功被封伯爵,准許立國。但並沒有給秦人實際封地,而是將已淪陷的王室土地授於秦人。所以秦人自立國開始,所有的土地都是用鮮血換來的。秦國自立國開始就比其它諸國重視拓展疆域和具有進取精神。再則自秦人奪取關中後,關中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自然資源為其再添虎翼。關中平原以前水系發達(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適合發展農業。這也是關中平原雖沒有華北,長江中下游平原面積大,但更適合當時條件下的農業開發。(關中地區一直自然災害較少)就這兩點為商鞅變法創造了先決條件,也是秦國在各國變法浪潮中,能唯一成功的原因。這就是有別於其它各國的最大優勢。

  • 6 # 看不見的角落

    秦國之所以能夠兼併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理優勢。秦國最早被封在西陲,遠離周王朝的王畿所在,中原的繁華與富庶和西部的荒涼與戰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秦國透過對於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的兼併,佔領了整個西部地區,並且緊密控制了關中平原,形成了最早的地理優勢。也因此能夠在春秋時期存活下來並且得到長足的發展,得以在春秋中後期正式稱霸。最終在戰國時期確立自己的強大地位,最終兼併六國。

    關中地區,也就是後世所稱的三秦大地,從地理上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史書上所謂的“崤函之固”,指的就是三秦大地中崤山和函谷關的險要與牢固,秦孝公之後,秦國抵禦東方敵人的屏障就是這裡。由於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戰爭工具是步兵和車兵,所以他們對於自然地理的要求程度很高。只有平坦開闊的地域才可以使用大規模的戰車部隊。而步兵對於埋伏或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也比較低,一旦遇到了山谷狹窄地區很容易遭到伏擊。而且,當時的武器笨重,盔甲單薄,糧草運輸和後勤補給的難度很大。

    領兵的將軍往往就會選擇比較開闊的地域前進,崤山地區和函谷關就成為了難以逾越的天塹,守衛著秦國的安全。其實,秦國也曾經吃過地理上的虧。在秦穆公時期,秦國想去偷襲鄭國,卻在當時仍然屬於晉國的崤山地區遭到了晉國的圍殲,秦國大敗而回,很久都沒有恢復元氣。可見崤山地區的險要和複雜,秦晉之間誰佔據了這裡就擁有了戰爭的主動權。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戰爭優勢逐漸明顯,秦國參與的戰爭經常是敗少勝多。如果發現勢頭不利,秦軍可以立刻退回函谷關之內,堅守函谷關。這也是戰國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順利攻破函谷關直搗咸陽的原因。再加上,秦國又奪下了糧草充足的巴蜀地區,為自己的國度贏得了廣泛的戰略縱深同時也獲得了紮實的後勤保障。從地理上講,攻打蜀中的道路只有沿長江而上和順漢中而下兩條道路,這個後勤基地對於秦國而言是非常安全的,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秦國提供糧食。

    所以說,秦國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地理上的優勢而帶來的。憑藉著崤函之固的屏障和天府之國的糧食,秦國才可以遠交近攻,蠶食六國而無後顧之憂,最終統一天下。

    文:@經典守望者

  • 7 # 嚴師出高徒

    關中地區,地形上是一個狹長的大坑,坑中是平原;和漢中平原,成都平原有共同之處。關中平原在黃土高原之上,他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馬槽,東西長,南北短,槽底平。成都平原就像一個臉盆,四面大山,盆底平。這幾個平原都是水系非常發達,這種地形最有利於農業發展。而最早的關於“天府之國”的記載說的就是關中平原。關中平原上有一首口口相傳的俗語: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萬萬兒女亂吼秦腔,撈一碗乾麵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當然這裡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關中平原上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性格豪爽。縱觀整個中國人類發展的歷程,關中平原的地位也是無法替代的,這片土地是非常神奇的。但我竊以為秦國統一六國的成功絕不單單是地形帶來的優勢;地形的優勢是客觀存在的,而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一定是人。下面我就從歷史的發展脈絡試窺探秦國西霸關中地區的優勢以及最終東出崤函統一六國的偉大程序。

    1. 上古時期,古書上記載的第一個古國——華胥古國。這個部落就在陝西藍田,近白鹿原。華胥生伏羲、女媧;伏羲生於成記(甘肅平涼地區)。伏羲和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炎帝生於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故姓姜。黃帝生於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姓姬。從上面的脈絡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都是從黃河流域發展而來,並且基本都在範關中地區。而這恰恰體現出關中地區人傑地靈,適合於農作物生長,有利於農業發展。農業的發展是古時候戰爭的根本。

    2. 秦國的祖先可以上溯到大費。大費是顓頊帝的後裔。在舜帝時期,大費因為幫助夏禹治理農業以及幫助舜帝馴養牲畜而被舜帝賜姓“贏”。是曰:伯益。大費的後代秦非子,因有功被封於秦邑,從而有了“贏秦”一說。並於東周初期助王室平叛有功,正式有了封號以及封地(岐山以西)。但這個封地是個空頭支票,因為這些地方一直被西戎佔領。在秦國幾代人的努力下終於在秦穆公時期西霸絨狄。秦國至此有了與東方六國爭高下的資本。大費的另一個後代造父也因有功被封於趙地,後來的趙衰就是其直系苗裔。以至於在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秦國的祖先和趙國的祖先都是大費,都是贏姓。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們身上流淌著先輩的血液,其帶著努力,堅持,忍耐。堅信天下是打出來的,天上不可能掉餡餅。名副其實的實用主義。而後來最終天下的爭霸也是在這兩個兄弟之間展開。從他們先輩的發家史來看,秦國信奉的是實用主義,戰爭時期該有的品質都具備了。

    3. 秦國佔據關中地區之後慢慢蠶食周邊國家,首先平定了巴蜀之亂,後來我們都知道劉邦也是從蜀國發家致富的。秦國一下子擁有了西南西北兩個戰略基地。隨後進而蠶食魏國、韓國、楚國等領土,雖然說在此過程中,秦國也吃了不少敗仗,但這些從來都沒有傷及秦國的根本。蘇秦的合縱5國齊攻秦國,秦國知道打不過,明著外交,暗著不出來。能耐我何?只要秦國軍隊不出函谷關,東方6國是沒有辦法的。地形優勢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個時候秦國忍耐了段時間。這也是秦國的智慧。東方6國沒有了共同敵人,那就內鬥開始。各種後宮戲。先是馬陵之戰齊國把魏國打的一蹶不振,後是燕國把齊國差一點滅國。最終在秦國出兵上黨時天下唯一能與秦國爭霸的就是趙國了,然後秦國慘勝了。所以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綜上所述,關中地區的地形優勢對秦國統一六國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沒有這麼一塊風水寶地,秦國可能被東方6國滅了無數次了。但最終完成秦統一六國的是人的因素。從秦孝公變法開始,中間歷經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一直到秦始皇,可以說個個很努力,個個很給力。最終完成了中華名族的第一次大一統。

  • 8 # 君臨天下Q

    首先,謝謝邀請,這個問題貝勒爺我來回答,透過《大秦帝國》等系列影視劇,再現兩千多年前的秦國,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的王圖霸業。秦國自從建國就佔據關中地區。關中一詞最早出現於《秦始皇本紀》,文中說:“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秦人世代佔據關中,關中有那些優勢,使秦國曆經33代君王,五百年多年,最終一統天下。

    且聽貝勒爺慢慢道來,自古就從關中八百里秦川這一說法,從地圖上看就知道關中狹長的盆地,早在《史記》卷六九記蘇秦遊說秦惠文王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此句直接表達出了秦國關中地區的優勢,關中,東面扼守函谷關、南面扼守武關、西面扼守大散關、北據守蕭關。

    在地理、戰略位置上,秦國四周群山環繞,山脈阻塞,為秦國世代生活大本營提供天然軍事屏障。

    關平盆地,也就是歷史上常說的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自古以來關中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秦國人在此基礎上,修建水渠,如:“鄭國渠”,加上自從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勵精圖治,系統化的管理、播種農業,關中地區稱為秦國的第一個大糧倉,為秦國一統六國提供強大物質基礎。

    戰馬,關中平原北部緊靠代地,佔據天然牧場,與少數族民接壤,也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河西走廊”,肥沃千里的天然草場,為秦國源源不斷的提供戰馬供應基地。

    民風彪悍,在商鞅變法變法之前,秦國世代久居西部,與西戎等少數民族長期作戰,秦國的幾代君主都戰死沙場,可見秦國民風民風尚武、彪悍。

    變法,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秦國佔據關中,民風俗長期與西戎少數民族雜居,缺乏中原文化禮儀,民風彪悍,在此之前,被中原各國所鄙棄。秦孝公透過商鞅變法,使秦國在各方面逐漸日益強大起來。透過軍功制與耕戰法,秦國軍隊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被山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師”,逐步一統山東六國。

    秦國自從秦孝公主持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曆代明君輩出,堅持變法,一統天下為目的,在以佔據關中平原,扼守函谷關、武關等要塞為基礎,不斷吸引山東諸國人才,先後東出函谷、南下商淤、西吞巴蜀、北掃義渠,使關中、巴蜀、商淤之地連城一片,在戰略上形成對山東六國居高臨下的趨勢,加之遠交近攻的國策,最終一統天下。

  • 9 # 兵卒在江湖

    從地理位置上分析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

    有人說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是因為商鞅變法以及之後各種戰略——遠交近攻,以連橫破合縱等等。那問題來了,別國也變過法,國家也強大了,別國也有厲害的戰略家,那為什麼單單秦國贏了?

    因為商鞅變法相比其他國家的變法更徹底。那問題也來了為什麼單單秦國變法最徹底?因為秦國舊貴族勢力弱。

    那為什麼秦國舊貴族勢力弱,因為秦國前期國家制度不如東方六國完善,換句話說秦國封建制最落後,所以舊貴族就沒那麼厲害。

    那為什麼秦國最落後,因為秦國的建立是周天子為了遏制西北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而賜給自己馬伕的封地,這個馬伕就是秦的建立者。

    說白了秦國開始是未開化的,六國的建立者大多是周天子的皇親國戚或者左膀右臂,他們一開始是看不起秦的。可是後來在長期的與遊牧民族征戰的過程中,秦人養成了尚武,堅韌的性格。

    可燕趙兩國北邊也是遊牧民族,他倆怎麼沒贏到最後?這就是秦與眾不同的又一個地理優勢——秦與六國之間有一道天然屏障。

    東方六國幾乎都強盛過,可為什麼沒有保持住,偏偏秦保持住了,就是因為秦在六國最西邊和這道屏障。中原六國都處於四戰之地,一國突然強大了,別的國家會聯合揍你,你再強大也得玩完。這句話其實可以大體概括春秋戰國中原地區的發展歷程。

    而秦國強盛以後,六國只能從函谷關這一個方向進攻,秦國這才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

    而且秦還有天府之國的巴蜀和關中平原保證國力。所以不是秦人就英明,別國就笨,地理基因決定的。

    最重要的是,墾殖關中平原才是秦國強大的根本。戰爭對一個國家的摧毀是巨大的,除了直接在戰場上的戰鬥減員外,因戰爭拖垮經濟導致的糧食減產而造成的人口減員遠必戰鬥減員多得多。比如漢匈戰爭期間,漢軍在正面戰場的戰鬥人員減員數不會超過十萬,但是在漢末人口統計的時候人口卻銳減兩千多萬,幾乎是整個漢帝國的一半還多。戰國七雄相互征戰一百多年,尤其是以秦國為代表的戰國首強,更是連年征戰。自從秦國變法強大之後,秦國便成了山東六國的頭號威脅,合縱連橫的征伐從不間斷,為何秦國沒有變弱反而越打越強呢?

    墾植關中平原,中國歷史上最具時代意義的一件事,中國也因此誕生了不少在關中的強大政權。

    從地形上看,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比黃河中下游流域更加有利。從土地上來看,黃河流域起源於黃帝時代,到秦國時候,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經養活了人民將近三千年,這對於土地的肥力上看,關中平原更有優勢。從流域航運上看,關中平原處於渭河,其渭河水勢平緩,便於航運。從水域灌溉方面看,渭河屬於黃河最大支流,算起來是黃河中上游地區,其水量穩定,不似中下游地區水量的時大時小。此地理優勢決定了生產基地的發展潛力。從周圍環境上來看,黃河中下游平原緊鄰華北平原,南與江淮平原接軌,東雖有山東泰山,但黃河冬季冰凍,所處之處無險可守,一旦國內發生動盪或內政不穩,外敵很容易入侵併且以橫掃之勢掠奪。而關中平原北有渭水為界,西有陳倉谷口大散關,南有子午谷地面及武關,東有潼關函谷。整一個封閉的區間,如此之地,外國無法輕易入侵。從而保證了地區的穩定性。

    引言:秦惠文王與張儀對話,張儀說:魏嗣,智謀之人也,縱其歸國而為君,君強國強,如果舉一昏昧,則魏國便弱,去我秦敵。秦惠文王則說:“魏嗣,智謀之君,能審時度勢,不為無利瘋狂之事,秦不懼魏,但糾纏於魏則不然,必舉魏嗣,方不至於為我大患。”

    意思是說,張儀覺得魏嗣這個人很聰明,能審時度勢,如果扶持他回國去當國君,那麼國君明厲則國家強盛,反之,如果扶持另外一個無能之人去當國君,那麼魏國就會衰弱,如此,則秦國少了一個強敵。

    秦惠王則覺得,這魏嗣人聰明,不見得對秦國就是壞事,因為魏國不是秦國的對手,作為一個聰明的國君就可以很清醒的看到這一點,這樣就不會自不量力的跟秦國糾纏在一起,秦國雖然不怕魏國,可是把國力都用來與魏國糾纏,那麼國家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發展。

    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秦惠文王的睿智與底氣。秦惠王便堅信秦國可以笑到最後,秦國不怕打消耗戰,不怕任何強國,只要堅持的時間長,秦國就會勝利,這無疑就是因為關中平原的支援。由此可見,開墾關中平原的意義之大。

  • 10 # 使用者67724358697

    對秦來說,地理優勢並不是最重要的。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11 # 今古言堂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正是它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但為什麼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能夠脫穎而出,統一天下?其原因極為複雜,今古今天就簡單的從秦國所具有的地理優勢,來為大家介紹秦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

    護周有功,受封岐山以西破敗之地

    秦國在建國初期,領土主要位於岐山以西的地方,也就是現今的甘肅禮縣,主要為周王養馬。後來秦襄公由於護送周平王躲避犬戎的騷擾,遷都洛邑有功。

    周平王便做了順水人情將已經被犬戎所佔據的關中地區賞賜給了秦國,秦國自此開始發跡。在經過秦國幾代人的努力之後,秦人終將被戎人和狄人驅逐出關中地區,並憑此開始登上爭霸天下的舞臺。而這一切都與關中特殊的地理環境分不開。

    首先,關中地區地理特徵複雜,天然的守成之地

    關中地形複雜,東有黃河天險,西有祁連山脈,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在這四面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保護著肥沃的關中平原,可謂是易守難攻,低調發展的最好地形,每當戰事發生,秦國往往只需要徵發少量計程車兵就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這也是為什麼當年魏國在重用吳起時奪得秦國河西之地之後,拼盡30年也要奪回河西的原因所在,因為沒了河西,秦國的東大門就等於完全洞開,無險可守。

    只要秦國維護住這個完整的地理防禦體系,那麼秦國就會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最佳防禦態勢。可以極為放心的將軍隊派往關外參與到爭霸統一的過程之中而不必擔心自己老家被人偷襲。

    其次,豐富的水資源,奠定農業基礎

    依山傍水的特殊地理環境還為秦國的關中地區帶來了,另外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豐富的水資源,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的體現,往往都是其農業發展程度來支撐的,因為只有農業豐收,糧食生產才足夠支撐國家發起對外戰爭的後勤保障。

    而關中地區由於擁有渭河、涇河,以及黃河等大小河流密佈其間,根本不用擔心農業灌溉用水缺乏的問題。而且關中也是周王朝原本的王都所在地區,經過周王朝幾百年的發展,相關農業基礎設施本身就已相對完善。

    更可況,秦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通過歷代秦王的努力開發,興修了大量的灌溉系統,如鄭國渠等人工河流,將秦國境內的河流全部聯通,營造了一套完善的農業灌溉體系,有效地保證了秦國農業發展的穩定及發展,進一步的支撐秦國對外戰爭的消耗。

    第三,複雜的混居環境,培養彪悍的民風

    由於秦國所處的關中地區,本身就是在與戎、狄、義渠等少數民族混居的區域,在與這些少數民族交往的過程中養成了秦人彪悍的民風。這使得秦國在與六國作戰的時候,士卒的戰力更顯得威猛而果敢。

    如上所述,秦國據有關中,在地理上,比其他國家更具優勢。但如果秦國空有優勢,卻不懂得將這些地理優勢轉為戰略優勢,那麼秦國最終也只能做個守成有餘,進取不足的戰國霸主,而不能真正的統一天下。

    那麼,秦國又是如何將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轉化為自身的戰略優勢的呢?首先,秦國吸取西周滅國教訓,構建完善防禦體系

    秦國在獲得周朝故都所在的關中地區之後,吸取西周被犬戎所滅的教訓,透過數百年的時間,不斷鞏固和強化關中地區的四面防禦體系,在關中地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修築了函谷關、潼關、大散關、武關、蕭關、蒲津關等六大關口,將秦國核心的關中地區牢牢的保住,免受外部的侵擾,歷史上關東諸國曾經五次聯合攻秦,大都被擋在函谷關外,就是這一防禦體現價值的最好體現。

    其次,秦國認清自身地理侷限性,廣納天下賢才,提升國家競爭力

    由於關中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秦國在戰國的地理區位較為偏僻,並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最為發達的中原地區,在人才交流方面,遠不如齊、魏、趙等中原諸侯國,為改變這種被動的人才局面,秦國自秦孝公起,向天下頒發“求賢令”開啟了君王與布衣士子分土的先河,讓各國不得志的人才看到了功成名就的希望之路,這其中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商鞅”以及他為秦國奠定真正強大基石的 “商鞅變法”。

    結語

    可以這麼說,關中地區在秦國剛接手的時候,只是一塊被周王室廢棄的破敗之地,四處潛藏著危機。正是秦國曆代君王,兢兢業業,一步步將原本破敗的關中地區,透過重新整合各種地理優勢,結合彪悍的民風,逐步打造出了震懾關東諸侯的赳赳老秦。秦國的強大固然有其地理的優勢,但秦國一代代君民,因時、因地不斷最佳化政策,逐漸提升秦國的國勢,也是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天下的堅實基礎。

  • 12 # 魯遼一家親

    地理不如人和,本質是秦的理念!同為楚的項羽、劉邦,最終勝利由集團理念決定。陝北又有什麼優勢,控制關中的國民黨同樣不行。關隴集團的思想多發起於隴。周祖興於隴,建立禮制,兵發寶雞岐山,後只是光大,繼而衰落。秦祖同樣興於隴,逐漸東拓,關中只是第一被征服的基地,後於關中光大和敗落。唐之根在隴,雖征戰東西,魂起隴西。唐隨隋制,拓西域暢絲路開科舉均是隋之光大。周秦漢唐均是政治上在同期領先東部,經濟、軍事上屬弱勢。宋以人口、經濟、軍事的巨大優勢,履被遼金元欺辱,非地理不優,人口不多,經濟不強,本質是政治上的懦弱。澶淵一盟歲幣求和與漢苦難一世比,漢連續六十年打擊匈奴,國人半傷弱的是氣勢。宋聯元擊金與秦橫掃六國比,缺少的是霸氣,其氣來於秦牧馬擊狼,血不流乾,戰鬥不息的靈魂。明北抗滿清同樣缺少地緣戰略,秦漢唐兵發東北,戰騎繞陰山,過草原直擊東北平原腹地,誰像宋明在山溝溝兩頭築城對壘。國強非經濟、人口、科技,廢者多為奢靡之輩,故有廢都,不損族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半年房地產市場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