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心微世界

    該不該包容,我認為取決於你們的關係。如果關係需要長期維持,就該包容啊,給他建議,等他改變,比方說父子關係,婚姻關係,因為要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啊!

    如果是些臨時關係,或者接觸次數可能不多,那就無視他好了,反正以後接觸的少。

  • 2 # 奇麥麥童書

    逆反心多出現於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且有多種表現。如對下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守則遵紀則消極掏、蔑視對抗等等。產生這種逆反心的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主觀上,是青少年正處於“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於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客觀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反常心,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徵。其後果是嚴重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所以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其發生。影響因素1、要重視複雜的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影響。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會受到社會經濟制度變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識形態發展,善惡、美醜、是非、榮辱等觀念更新方面的影響。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反青少年僅侷限在學校這個小天地裡,而要讓他們置身社會,把對他們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養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聯絡起來,以提高他們心理上的適應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致迷失方向。2、青少年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努力昇華自我。這須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學會把自己作為教育物件,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並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3、要改善教育機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平衡性這個規律;不失時機地幫助青少年克服消極心理,使其心理健康發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與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關係,要與他們交朋友,以誠相待,以身作則,杜絕出現“臺上他講,臺下講他”的情況發生。教育者要愛護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場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導,堅決反對以簡單、壓制和粗暴的形式對待青少年。4、要實現黨風、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產生,責任不能完全歸之於他們相互信任,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無數事實表明,實現黨風、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對於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正確對待剛剛念初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幹”。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囉囉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麼,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難怪此時,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家長說心裡話,交換想法,做事比較任性。而許多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人了!規定這不許,那不準,真討厭!顯然,家長和子女在“對著幹”。初中的孩子,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此時,如果父母不瞭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生理變化,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就會迫使子女產生反抗情緒和行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於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為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瞭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點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瞭解孩子、理解孩子,積極地教育孩子。解決辦法家長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應瞭解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這些都是由於好奇心的緣故。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是人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於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認清實質“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當父母的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採取歡迎的態度。為此,對於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家長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慾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辯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善於理解(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儘可能支援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3)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子女應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透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主要表現具體說來,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喜歡父母過多的照顧管理或干預;而要自己獨立去實踐,特別討厭大人對他的再三囑咐和重複要求。(2)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不大願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決定。(3)對於父母的話不再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敢於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4)對於傳統觀念,現成結論和權威往往不迷信盲從;而是持批判的態度。一句話,他們反對成人再把自己當“小孩”來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現。一項調查表明,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希望別人把自己當大人看”的佔76.4%,非獨生子女佔78.2%;獨生子女評價自我“獨立性較強”的佔63.1%,非獨生子女佔66.3%。因此,在許多父母眼裡,孩子上小學還好好的,一上初中就變了,特別不聽話,愛和大人鬥嘴;你叫他東,他偏要向西;出現“不受教”“不聽話”,常與家長“頂牛”“對著幹”的現象。有時他們對社會、學校、家長所作的正面宣傳嗤之以鼻,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上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父母的教誨、思想教育及紀律規則消極抵制,甚至蔑視對抗等等。所有這些表現好像都有違常理,父母等長輩縱有不是也還不是為的孩子好,可為什麼偏偏要以反常的心態與行為來顯示自己清高與非凡呢?產生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生理的變化而引起心理上的變化所產生的,另一方面是由於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但為什麼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會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這還需要從社會文化的變遷來作一番理性的思考。1.知識文化的變遷,使父母在文化知識的佔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絕對權威。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家長是家庭中非常有尊嚴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為子綱”等傳統觀念在長期的演化中,已積澱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心理文化定勢。但是在現代社會里,父母的權威已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動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識傳遞者。隨著科技和現代媒介的發展,這代年青人獲得知識、資訊的途徑明顯增多,眼界也開闊多了。特別是青少年對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掌握,就更使成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權威地位得到削弱,爭奪控制權與擺脫控制將是兩代人矛盾的焦點。(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識與能力方面往往比他們的父母強。年青人接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學即用,少有顧慮;而父母們不僅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些已落後了社會的發展,而且他們在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3)家庭中多種文化“傳喻”方式並存。我們的祖父母在年青時代所學到的東西可以夠用一輩子的;我們的父母在年青時所學到的東西可能夠用半輩子的,而我們這一代,年青時所學到的東西只夠用1/4或1/3輩子的。所以,有些社會學家說我們正在進入成人與青少年相互學習的“並喻文化”時代,家庭中單一的後代人必須向老年人學習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復存在。並且,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文化的“後喻文化”模式也已屢屢發生。“並喻文化”與“後喻文化”知識傳遞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權威地位。2.社會文化的變遷,帶來兩代人之間價值觀上更加明顯的差異;文化失調乃至社會行為標準在某些方面的失範帶來觀念、態度與規範之衝突。在多變的社會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較深的影響,難免在處理親子關係上有意無意地執行著舊有的價值標準;但另一方面又無法避免現有社會四面八方的衝擊,其本身的觀念也往往出現不連續的甚至矛盾的紛歧。而現代的孩子因較少或不受歷史包袱的影響,面對現實社會,大多有更為實際的看法。代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目前最為突出。況且,在科技瞬息萬變,社會結構與功能不斷變遷,未來很難預測的年代裡;在一切都是多元的、多重標準,一切都處於快節奏變革的年代裡,青少年是很難建造起自己的信念,對未來也難以預測,不知何以自處,也很難判別什麼才是值得信賴的。而對此,父母也往往是同樣的迷茫,更毋用說能對青少年進行有說服力的指導了。3.核心家庭與青少年亞文化的出現,使青少年的社會化更多的受同輩群體的影響。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社會化有三條線:一是縱向親子間的影響,二是斜向兄弟姊妹間的影響,三是橫向同輩夥伴的影響;而在核心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姊妹這條斜向線的影響,使得獨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中相對較少有情感上的支援,而相對較早地有精神上的獨立,而這種精神上的獨立使兒童多方尋求擺脫父母的影響。隨著同輩群體的出現,乃至青少年亞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就更多地向同輩群體或組織中尋求情感上的認同與支撐,發展自己的獨立性。當然,我們不排除其中有些青少年一方面試著強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又企求尊重同輩群體或組織中的規範,希望為同伴所接納。但是兩者兼顧,雖用心良苦,效果卻往往不佳。而大多數努力的結果是寧願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願意受同伴的冷眼、冷言乃至排斥的待遇,因為被同伴看不起與孤立的滋味是難受的。4.社會文化的變遷使得親子之間的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之間發生衝突。對孩子而言,他們受到各種電視、電影、網路文化以及大眾輿論的影響,因而對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標準:是引導而不苛求;愛護而不干涉;樂於提供必要的幫助;及時的規勸其可能的過失;尊重他們的興趣與抉擇;接納他們的同學及友伴;以最大的興趣參與他們的遊戲與活動;以子女心意為主;以公平合理的態度對待子女;隨時注意聆聽子女的心聲等。他們更希望自己的父母應該避免:不公平的處罰,不該有的挑剔責難,過多的保護;令人心煩的叮囑,老是認為自己孩子還小;小有差錯,就嘮叨不已;小有成就就到處吹噓;從不平心靜氣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永遠帶著懷疑與仇視的心裡對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總是喜歡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說人家孩子如何的好等等。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書達禮,行為合符社會規範;勤勉好學,力學上進;希望孩子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或光耀門楣;有時,父母更是把自己過去未曾實現的理想化作對孩子角色的期望,如一定要上大學,或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文化的變遷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親子關係不諧乃至衝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對過去已形成的認識和做法加以反思,對當前社會文化的變遷加以審視,對新的轉折期的親子關係進行思考。我們不妨改變一個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長的立場、社會化過程的要求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高度看,既看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發展及行為上的不足,更要看到他們的進步與主流以及發展方向,以積極的因素克服消極的因素,改善、和諧親子關係,促進青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長。

  • 3 # 不糊塗時塗糊不

    從問題的表述中可以歸納出一個規律:逆反心理與行為人的個體文化沉澱有關。

    從品嚐感受生活的簡單模仿到尋求刺激的簡單抽象思維,是人從嬰幼兒到兒童時期的個體知識沉澱初期。

    一旦具備簡單抽象思維,就會產生某種逆反心理,直到接近性格成熟,這一時期應該是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的高峰時期,同時,這一逆反高峰時期也是青少年個體文化沉澱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重要時期沉澱了足夠的知識文化,人就進入了逐漸成熟時間段,逆反心理逐漸淡化,直到老去。

    由此可見,逆反心理是與文化沉澱密切相關的。如果一成年人仍然具有嚴重的逆反心態,這一現象只能證明這一成年人的智商仍然停留在青少年時期(俗稱長不大)。據此,既然能夠包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那就應該包容那些沒有什麼文化的成年人所表現出來的逆反心理。你可以稱他們為還未成年,也必須包容他們的逆反心理,因為他們直到死都不可能達到俗稱的思想成熟境地,所以必須包容!

  • 4 # 鳳飛故里

    包容不等於永遠允許。也是等待覺悟。對於不正常情緒的寬容。讓犯錯誤的一方在寬鬆和友愛的環境中得以糾正。這不分年齡大小。如果寬容無度就成了縱容。所以都需要原則。

  • 5 # 廣銀8910

    孩子的逆反是淘氣,能哄。

    青年人逆反是熊孩子,該熊。

    成年人逆反是創傷,難愈。

    人生成長的路即妙不可言,也形同煉獄。

    淬火的鋼鐵銳利,經血的洗禮是戰士。

  • 6 # 317013334715

    孩子可以包容他的逆反心理,年輕人也可以包容他們的青春逆反心理,那成年人有逆反心理該包容嗎?

    孩子的逆反心理可包容,因在成長中。年輕人的逆反心理應教育,浪子回頭金不換。成年人的逆反心理應是惡習成性了,改都難以做到了,何談包容。

  • 7 # 我信慧玲

    缺乏了別人包容裡的愛,相信天生不完美的人類,相信都難以從童年的逆反,熬到老年階段。

    不知不覺已走到老年的老者,只要曾為社會貢獻一份綿力,正常、善良和自食其力的他們,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尊重、愛與包容。

    人誰無過?返老還童的老者,每個逆反心理的背後,其實渴求別人更多的關注和愛,來慰籍孤單寂寞的老年生活。

  • 8 # 時間知道

    孩子逆反,那是孩子的天性,好像每個孩子都要有這個時間段,個人認為,這並不是錯誤,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過了那個時期,自然也就好了!成人逆反,就是原則問題了,還得把握個度!

  • 9 # 萌萌兒郎

    成年人就是聽了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犯錯不斷反省的過程,所以順其自然,你總會成長的

  • 10 # 眾妙大學

    所謂判逆,就是對方心裡想的與我們不一樣。如果他們想的跟我們一樣,也就無所謂判逆了。有兩個方法,可以使雙方達成一致;

    一、跟我們不一樣的想法,未必就是錯誤的,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想錯了。既然是我們自己錯了,就應該調整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的想法達到一致。

    二、對方的想法確實是錯誤的。這時候,我們不能強迫對方按我們的想法去生活,但我們可以溝通,有效地引導對方把想法調整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行為,可以被強迫,但想法是無論如何強迫不得的。想法正確了,行為自然也就會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了。想法不正確,強迫其改變行為,所帶來的負作用是不堪設想的。

  • 11 # 信陽兵子vlog

    孩子可以包容他的逆反心理,年輕人也可以包容他們的青春逆反心理,那成年人有逆反心理該包容嗎?

    孩子逆反心理也就那幾年也沒有人能介意的,只要成家立業了還有逆反心裡的話肯定不能包容。就拿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的話來說:天下沒有不寵孩子的爹媽,外面人不是他親爹,你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有人再罵他,你說你罵他好還是讓外人罵他好?還是你把他管好了,大了就知道好了。

    成年人也該擔起成年人的責任與擔當,隨著時間的推移您會發現。逆反心理只有自己最親的人會 包容您,外面是沒有人會包容您的。

    是男人就扛起男人那份責任,是成年人就知道成年人的不易也該擔起成年人那份責任。

    以上有信陽兵子為您解答。

  • 12 # 浮華背後4887

    人生分為幾個年齡段,分別是幼年期,青春年少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特性,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位置的改變,這些特性,特點逐漸的轉化為了社會生活屬性下的責任。

    比如嬰幼期精靈古怪或憨態可掬討人喜歡的萌萌噠寶娃

    青春年少期玉樹臨風清新脫俗但又放蕩不羈頑劣不改,於未來人生萬分憧憬的熱血少年期。

    成熟而不老成,於家庭,於事業激情迸發勇於創新敢於拼搏奮鬥的青年期。

    老持承重踏實肯幹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於家,於事業的中年守護期。

    子孝孫賢天倫之樂自尊自愛花鳥魚蟲的老年養老期。

    以上各個年齡段原則上基本屬於社會思想意識形態範疇內的正常體現。

    而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家庭都會出現各種年齡段或輕或重的叛逆思想意識行為。

    一個正常健康有序,文明民主和諧共處的社會,國家,民族,社會公眾輿論,公共道德體系乃至國家法律法規的建立,於叛逆思想行為意識的包容,寬容皆有其寬闊寬廣的餘地。

    生而為人立足於世的我們應該儘量,儘可能的做好自己,除了嬰幼兒期以外,我們其實都有做好自己的能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民族精神,民族大義等等都是在小學老師的課堂上開始並完成的。

    基礎義務教育於每個人的人生髮展之路所產生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 13 # 清心平衡蘇妃兒

    一,不應寵時瞎寵,不懂寵。寵是為了讓自己的親人帶著溫暖和幸福繼續向上向陽。如果親人有錯誤,必須要真誠及時的,和諧友好的不厭其煩的,引導溝通幫助糾正,永不放棄。果真如此,形成逆反心理的負面因素會被切除。所以,我們應清楚,被慣出來的毛病第一責任人是誰。

    二,應寵時不寵,不想寵,不會寵。1,不想寵的人自私無情,這種人更不會有包容心,所以逆反也沒有辦法,只能依靠自己憑天由命了。2,不會寵的人往往心裡有爰,但因自身素質能力性格見解習慣的因素原因,在付出真情時總讓人無法理解不能接受,這也是造成親人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當事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與智者相處不會產生逆反心理。1,智全是正能,被正能包圍的人不會逆反。2,智慧讀懂人生。和一個懂得人生的人相依,即使有逆反心理也會被融化消滅。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得智為上。所以,親人產生了逆反心理與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缺少智慧有重要關糸。因此,包容是必須的責任和義務。

    四,天生的倔強脾氣不好改,這種人逆反就逆反,好好包容不鬱就好。

  • 14 # 散也是幸福

    孩子還在成長學知識期心智未成熟,凡事都想得簡單,年少氣盛對世事也一知半解,不願意別人去否定自己而會有逆反心理,只能去包容他,慢慢引導,從而使其改變。青中年人的逆反心理是不能包容的,那是性格問題,終其一生極難改變,也許碰上很大的打擊,會有所收斂但不會改變。就如網上傳瘋的一老婦人用頭撞小車多次碰瓷,別人的勸說當然無用,她就是要用這種方式當成生財之道。

  • 15 # 凱涅

    首先我不覺得孩子逆反心理因為年齡的不同階段,就可以一味包容。

    孩童的時候,因為逆反,對祖母出言不遜。做為全家都捧在手心的獨生子,祖母沒有任何責備,一如往常的疼愛都來不及。可是老爸當即甩了我一巴掌,並警告我有些事可以包容,有些事是底線,不能碰,並告訴我了為什麼不能這麼鬧。儘管當時哭的一塌糊塗,但慢慢理解以後十分感謝老爸教我做人。

    從那以後自己明白:任你多麼無知,有些錯不能犯,做錯事就要付出代價。

    其次,成年與否在人類社會當中以年齡劃分,基於的是生理標準以及社會經歷,其實有時候說話辦事反而不如年輕人、孩子。

    所以任何階段都可能存在逆反心理,卻不能一概而論:沒人是聖人,更不能妄圖所有人都心智處於正常標準,能管好自己的腦子和情緒。

    任何選擇都會付出有形無形的代價,無關於年齡,更何況是做了不合理的事情。

    所以比起該不該包容,關鍵還是看原因出在哪裡,如何去解決,要知道,在父母眼裡你永遠都是孩子。以前或許是家人及時的一巴掌,可成年以後社會分分鐘教你做人。

  • 16 # 瑞可孃親

    兒童期的逆反,真的是年齡太小,很多時候都是由心出發,小孩子就是怎麼舒服怎麼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不明白什麼叫逆反。需要大人們的耐心引導。

    少年期的逆反,也就是青春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已能分清是非,明確表達自己的意願,正是建立自尊心的時期,覺得自己已是大人,完全有自己的立場。這時的父母不能再以長輩的身份,而需要以朋友的身份,給予幫助和分析。

    成人的逆反,或許在很多人眼裡如果成人還有逆反期,那就是這個人的問題。就我個人而言,與個人有關,與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工作壓力等等都有關。這時家裡人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溫暖。找到問題的根本,共同走過難關

  • 17 # 文木

    這要看什麼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一、對成年人有逆反心理,不能包容的情形:

    1. 逆反心理可能會導致走向犯法的道路。

    2. 逆反心理給社會帶來破壞活動。

    3. 逆反心理破壞家庭的和諧。

    二、成年人有逆反心理,可以包容的情形:

    1、對現實不滿,透過詩歌、文學方面的形式,追求更高境界。如拜倫,魯迅,等等。

    2、革命活動。新中國的建立,就是透過無數先烈們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反叛,透過無數人的努力,才最終達到目的的。

    綜上所述,成年人有逆反心理,有可能是壞事,也有可能是好事。如果逆反心理引導人們走向黑暗,那就是不能接受的;如果逆反心理引導人們走向光明,那就是值得鼓勵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乓球拉球經常出界是瞬間摩擦的問題嗎?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