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欲問鼎

    其實,整個清朝皇子都較為優秀。因為中國以前歷朝歷代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立嫡立長而不是選賢,所以不少朝代出現了傻瓜皇帝。但清朝不同,特別是雍正時創立了“秘密立儲制”,繼承人秘而不宣,只到皇帝駕崩才知誰繼位。這種繼承製,不論嫡庶,只看賢能,給了所有人機會。並不是才出生就確定你是太子,而是根據長期觀察考驗,選擇出最優秀的那個。所以,每個皇子都有機會,只要獲得父皇的歡心,就可能繼承大位。每個皇子為了做皇帝,就需要努力學習,展現出自己卓越的才能,才能被父皇所欣賞。還得加強自身修養,德行也要成為眾兄弟楷模,才能脫穎而出。因此,在這種太子選拔制度下,清朝皇子們多數比較優秀。

  • 2 # 大明湖畔的二狗

    康熙這個老小子, 8歲登基, 作了61年的皇帝,生了50多個小孩,其中兒子35個,活下來的24個(序齒的),女兒二十來個,活下來的不清楚。但是古代皇家的女兒基本上都是政治的工具,皇帝也不寵愛,因此就不提了。大家估計都知道,康熙的兒子們都很牛,所以他晚年的時候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令老頭兒大為頭疼,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問題,可以算得上康熙皇帝生涯的一大敗筆。

    康熙的大兒子叫胤褆(shí),為惠妃納蘭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納蘭明珠可是個名人,當年就是他力主撤藩滅掉吳三桂的。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就更是個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過這個大阿哥,可沒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麼機靈。雖然早年比較得寵,在康熙平定葛爾丹的時候立下過赫赫戰功,但是本人卻可以說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 為了當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魘鎮的方法來謀害當時的皇太子,他的親兄弟胤礽。康熙一廢太子的時候, 命他守衛,他上竄下跳,甚至說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話,以為不立嫡則立長,他就可以當太子, 讓康熙極為寒心。最後被他的三弟胤祉揭發了魘鎮的事情,終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兒子, 廢太子胤礽(réng)。 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孫女赫舍裡所生。 赫里舍產子的時候,恰逢吳三桂叛亂,皇后因為受了驚嚇,難產而死。而康熙與皇后自幼青梅竹馬,感情很是深厚。 所以在胤礽兩歲的時候,一改滿人不立太子的習俗, 效法漢人前朝。立嫡長子為太子。這個胤礽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子。 然而雖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權的,而滿人的習俗卻是皇子預政。這樣一來,時間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權利,皇帝害怕被奪權, 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個黨派,互相傾軋。 再有其他的阿哥們也長大了,他們自然不甘心這個能力不見得比自己強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當皇帝。

    這個時候的皇太子,因為康熙從小的寵溺,養成了暴戾的性格,飛揚跋扈,奢侈驕橫。 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 頗有怨言。而其他的阿哥們虎視耽耽, 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點小錯。 最終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廢。

    可是康熙對這個兒子的感情還是很深的,藉著大阿哥魘鎮的事件,在一年之後,聲稱二阿哥因為迷失了心性,但是經過調養,已然恢復。 因此復立為太子。 只可惜這個太子實在是扶不上牆的爛泥,重新上臺以後,他非但不謹小慎微,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集結黨羽,打擊報復。讓康熙老頭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給他了一個理密親王的封號。

    三兒子胤祉(zhǐ), 是個書生學究。我們知道的《康熙字典》,應該就是他主持編撰的。當時他聚集了社會上的一些名家,諸如陳夢雷,李鈸,還有我們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編書。這個傻哥哥以為可以因此討得皇帝得歡心,因此將皇位傳給他。事實證明康熙的確挺喜歡的,康熙晚年的時候經常去兒子們的園子裡遊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園子。而且去他的園子的次數遠遠多過於去雍正的園子的次數。可能在康熙的眼裡,這個兒子是孝順的,可以共享天倫之樂的吧。但是這個書生氣的胤祉絕對對儲位心存想法,因為他的門人曾經四處活動,聯絡黨羽。他似乎也請過方人 ,替他算命。這些事情康熙雖然看在眼裡,卻並沒有責怪,反而對他的門下說,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牽連,你們要站出來為他辨白。可見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康熙甚是喜歡他。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將皇位傳給他就是了。胤祉的結局我不是很清楚,康熙朝的時候被封為親王。雍正朝的時候他肯定是獲了罪,老四是不可能容忍這個比他年紀大的哥哥,還位高權重的,估計是削了爵吧。

    皇四子胤禛(zhēn)

    , 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生母德妃烏雅氏。整個奪嫡運動的勝利者。觀其在康熙朝的作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為,兩面派的作派,說白了就是哪邊都不得罪,極盡察言觀色之能,以誠孝示君父,將自己打扮成為富貴閒人的模樣,吃齋唸佛,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暗地裡結交人才,培養門人,最終奪得大位。在位十三年,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兒子胤祺(qí),(是不是第五個兒子都要叫祺啊,我想到了還珠裡的五阿哥永琪了)宜妃所生。就是那個康熙微服私訪裡的宜妃,傳說中這宜妃性子直爽,的確是很受康熙寵愛的一個妃子,但絕對不是專寵,康熙這個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胤祺早年帶兵,掌管某一個旗的兵力吧,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之中,康熙年間也是被封為親王。關於他的記載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過有人說他因為打仗的緣故,破了相(本來應該是極帥的,說他老孃生的兒子都是男生女相,極為俊美)。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當皇帝了,比如偶家孫策就是這樣氣死的。所以沒有參與奪嫡就可以說得通了。雍正繼位後,還是不能容他,所以結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間的。

    第六個兒子胤祚(zuò),也是德妃所生,早殤。德妃雖然出身不高,宮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還有十四子胤禎(示題),還有兩個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寵過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yòu), 關於他的記載也不多,也是一個沒有參加儲位競爭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五十一年封為郡王。雍正八年死,其他不清楚。

    重量級人物來嘍~

    胤禩(sì), 康熙的第八個兒子,是個我每每不忍提及的人物。生母良妃,出身微賤,是康熙老兒從辛者庫裡發掘出來的美人。清朝的時候講究子以母貴,八八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反倒是後來他的母親因為他的爭氣,得以晉升妃位。 胤禩天資聰穎,才華優裕,待人寬和,廣結人緣。朝堂上下交口稱讚,稱之為“八賢王”,就連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在皇帝面前推薦他。康熙一廢太子後, 命諸臣推舉新太子,朝堂上下,公推胤禩,說明其人心所向。

    胤禩是阿哥黨的首領人物,所謂阿哥黨,是針對太子黨所言。可以說,胤禩與他的集團,當年應該做過不少將太子推下位子的謀劃。阿哥黨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胤禩的弟弟, 九阿哥胤禟, 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禎。 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集團。

    然而相比四阿哥胤禛, 胤禩集團太過於出風頭了,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康熙老頭連自己最心愛的兒子皇太子的權利過甚都會心有不滿,何況這個母親出身微賤的兒子。 又因為相面人張明德替胤禩算命,言其貴不可言,被不懷好意(或是笨蛋)的大阿哥告訴了康熙。康熙下令凌遲處死張明德,並削去胤禩爵位。

    可以說,一廢太子的時候,胤禩希望最大,但是終究因為康熙對舊太子念念不忘,又因為張明德事件獲罪,受到了打擊。坦白的講,在這種封建社會,胤禩試圖以民主的方式成為皇太子,本身就是一件很沒有指望的事情。

    二廢太子之後,群臣還是支援胤禩的。然而康熙對這個兒子打定主意是提防的,前次說他是少不更事,這次乾脆就說他是居心險惡了。約莫康熙五十三年時候,康熙的壽日,胤禩因為母親忌日的原因不能親自拜壽,派人送去兩隻將死之鷹。康熙大怒,立刻罵胤禩不忠不孝,連帶罵他為辛者庫賤婦所生,並且聲稱父子之恩斷絕。並停爵停俸。

    在我看來,以康熙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情事出蹊蹺,但是他非但不命人調查,而是借題發揮,說明他已經毫不顧惜父子之情了。可能皇八子在朝廷上下的好名聲對他來講的確是個不小的威脅,他害怕有朝一日被逼宮,所以一定要打消胤禩以及他的黨羽對儲位的幻想。

    同年, 胤禩感染了傷寒, 幾近斃命。 康熙當時在承德, 只是批覆:勉力醫治。 後因康熙要御駕回暢春園, 路上會經過胤禩居住的園子, 此時的胤禩已經人事不省, 然而康熙依然要讓其他兒子將其移回京城。 原因竟然是, 不希望路過的時候碰到不好的事情, 康熙是個講求迷信的帝王, 他儘量遠離這些可能帶來晦氣的事情。 至於兒子的死活, 他並沒有放在心上。 最搞笑的是,當皇九子胤禟堅決反對,說將死的人了, 不應該挪動。康熙居然說,這可不是我逼你們要挪走他的,你們回頭不要怪到我頭上。

    然而我們的胤禩還是活了過來, 像小強一樣頑強地活了下來。 只是從此以後, 他不再有希望繼承康熙的大業了。 後來康熙老頭可能也覺得自己做得過了頭, 下詔恢復了胤禩的爵位俸祿。 但是, 胤禩在康熙朝, 只是貝勒而已。 事實上, 直到這個時候朝臣都還是支援胤禩的, 大學士李光地(看過康熙王朝的人應該都知道, 一個出名的人物)在康熙五十六年,還曾經說過: “目下諸王,八王最賢”。

    雍正繼位之初, 採取拉攏的兩面派手法, 封胤禩為廉親王。 胤禩倒也沒有興風作浪, 然而卻因為種種欲加之罪, 最終被胤禛治罪。 剝奪爵位不說, 竟然削除宗籍, 被迫改名“阿其那”, 大概是“俎上之魚”的意思。 雍正四年死於囚禁中。

    小小點評幾句, 我個人是很同情這個人物的, 因其生母身份低下, 估計胤禩從小受了不少歧視, 所以才養成了要強但處事圓滑的性格。 他奪嫡的失敗, 一是康熙的無情, 二是方法的失誤, 猜測這跟他對康熙性格的不夠了解有關, 不像胤禛, 揣度他老爹的意思都快成精了。 但是我覺得胤禩還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雍正朝多數的表現還是逆來順受的, 說白了, 就是江山社稷為重, 並沒有如何勾結群臣,禍害朝綱。 即便有些無奈的成分, 也有很大可能是因為他的確是個賢王。

    最後引用金庸的詩總結一下: 謙謙君子, 溫潤如玉。 強極則辱, 情深不壽。

    皇九子胤禟(táng) , 宜妃所生。 關於他的容貌, 有兩種說法, 一是極其俊美, 另外的說法是很胖, 像個豬一樣。 我當然願意接受第一種說法, 這個皇子並不如何得寵, 估計才能也有限, 但是卻是當朝第一大富翁。 估計聰明都用在掙錢上了吧(暫且不說途徑是否正當), 他是胤禩的忠實支持者。 忠實到什麼程度呢, 據說當時他隨身攜帶毒藥, 倘若事情不妙, 就吞毒藥而死。 我覺得不管他是怎樣的人, 就憑著他這樣對胤禩這個哥哥, 就值得我對他有好感了。 這個九爺在雍正朝的時候被髮配到西北, 其實就是讓年羹堯看管起來, 不讓他跟八爺黨人通有無。 但是這個老九就是下定決心鬥爭到底, 他居然想出來用西洋文字拼滿文的方法制作密碼, 與他兒子聯絡, 互通訊息, 算得上是開創我們國家密碼學的一個先河了。 雍正非常討厭他, 而且瞧不起他。 胤禟曾經說過:成則王侯敗則賊, 只不過我們亦是兄弟亦為賊罷了。

    胤禟的命運很是悲慘, 被雍正改名為“塞思黑”, 其意一說為“豬”, 另一說“討厭的人”,反正不是好詞。最後雍正四年死於囚禁之中, 比胤禩早一兩個月吧。 傳說是被毒死。

    第十個兒子胤礻我(é),生母是個皇貴妃,不過死的比較早。這個十阿哥傳說中比較大條,南書房中的倒數。康熙的兒子個個精靈古怪,所以這個笨笨的小孩還是挺討他老頭子喜歡的。他也是死心塌地挺老八的一個,可能因為自己沒什麼指望吧。在康熙年間就被封為郡王,那時候,老八老九都不過是貝勒貝子,這跟他媽媽的身份估計是有關的。老十在雍正朝的的時候被打發去守陵之類的,後來就跑到張家口那一帶蝸居了。但是心思大條的人總是不一樣,比較有福氣(汗,我不是誇我自己),居然活過了雍正朝,乾隆二年才死。

    十一子早殤,連名字偶都不知道。

    康熙的第十二個兒子, 胤裪(táo) 。這個寶寶是蘇麻拉姑養大的,所以與其他的小子們都不大一樣。他也是沒有參與奪嫡,但是康熙末年還是很受重用的。雍正剛上臺後給他封了個郡王,隨後又予以打壓,估計也是削爵之類的,後來乾隆上臺,加封了親王吧,這位大哥生性很是豁達,肯定跟蘇麻的教育有關,活到了七十八歲。

    十三子胤祥。 又是一個要好好說說的人物。事實上,雖然胤祥在兵法謀略上不差,但總的說來還是偏文的。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應該是一個康熙比較寵的一個妃子,但是在胤祥十三歲那年就死了,後來胤祥教給德妃撫養,所以跟四阿哥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

    胤祥年少的時候, 很受康熙的寵愛。 康熙每次出巡, 必將其帶在身邊。 而且據說這位阿哥“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典型的文武全才, 他甚至曾經單獨獵得過一頭老虎。 康熙亦曾派他去泰山代父祭天, 這於古代帝王是非常慎重的事情, 當時許多人認為十三阿哥的前途不可限量。

    可惜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 胤祥遭受了牽連, 從此十餘年, 默默無聞, 彷彿消失了一般。 而且這段時間的史料, 居然毫無記載。 估計是雍正朝的時候為尊者諱, 都刪去了吧。 但是我們大致可以推測, 胤祥在這些年間得了一種叫做“鶴膝風”的病, 大概是現在的“骨結核”。 這在當時, 算得上一種絕症, 容易復發, 不能勞累。 胤祥的早逝, 與這個病是有關的。

    二月河的小說中, 胤祥被圈禁了十年, 應該是虛構的, 胤祥的確被圈禁過, 但是他這十年間還是有出來活動過, 上過摺子, 其他阿哥也有去探望過他, 所以他的行動應該是自由的。 至於他為何獲罪, 有很多猜測, 一種說法是他估計當時也有興風作浪, 在廢太子問題上遭罪; 還有一種說法他為了保全胤禛而獲罪。 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這樣更能夠解釋為什麼胤禛上臺後,對胤祥好的不得了。康熙曾經罵過胤祥不忠不孝, 這個老頭也不知是怎麼回事, 每次罵兒子都是往死裡罵, 難道不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嘛? 胤祥自幼受寵, 估計也是個心高氣傲的主, 受不了這個打擊而生病也是很有可能。 而且胤祥也是康熙年間唯一一位沒有受封的成年阿哥,這與他年少的時候受寵成為鮮明對比。 所以我更加好奇胤祥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獲罪, 惹得他老爹竟如此不待見他。

    雍正繼位以後, 立刻加封胤祥為怡親王, 恩寵有加。 其實何止是恩寵有加, 簡直就是寵的不得了, 誰得罪了他的寶貝弟弟, 就是得罪他。 他寶貝弟弟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 他寶貝弟弟喜歡的人他一定會優待, 護的一塌糊塗。 不過這個弟弟的確不讓他失望, 把他的事情都辦的妥妥貼貼的, 而且胤祥非常懂得君臣的分寸, 絲毫沒有恃寵而驕的做派。盡心盡力,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胤祥死於雍正八年, 固然因為其病, 但是與他的辛勞也是非常相關的。 死後胤禛賜溢號賢字, 並加“忠敬誠直 勤慎廉明”八字於怡賢親王前。 乾隆年間, 加封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

    康熙晚年寵幸他的第十四個兒子胤禵 (tí), 這個小孩是八爺黨中的人物。 隨著胤禩為康熙所不喜, 八爺黨便將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 康熙五十六年, 封胤禎為大將軍王, 掛帥出征, 去西藏平叛,得勝。

    胤禎與四阿哥胤禛乃同父同母的兄弟, 但是他們的感情卻並不好, 可能與他們生母德妃偏疼小兒子有關。 十四曾經在胤禩獲罪的時候仗義直言, 惹得康熙皇帝拿劍要砍他, 但也因此後來被康熙寵幸。

    野史以及民間流傳很多胤禛篡位的說法, 其中有說改詔書中“傳位十四子”為“傳位於四子”,純屬無稽之談, 原因不再贅述。 但是因為康熙晚年對他的寵愛, 估計也動過給他傳位的念頭吧。 不過這個十四子說實話不算特別好, 他在軍中的時候就設法斂財, 倘若真的做了皇帝, 肯定不如雍正。但是我還是比較傾向馮爾康的說法, 皇帝並未屬意十四子, 否則西藏平定以後, 軍功已立, 自然會將其留在京城, 而不是繼續打發去西北。 當然, 如果康熙真的是雍正害死的, 那就不敢說了, 但是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胤禎在雍正年間被打發去守皇陵, 雖然鬱郁不得志, 但也算不得監禁, 因為皇陵附近的風景還是很美的, 卻也還算過得舒服日子。 這個老兄也是活得比較長命, 乾隆二十年才去世。

    簡要的八卦一下, 終其雍正朝十三年, 他一個小孩都沒生, 之前之後都生了好幾個。

    康熙十五子以後, 都未曾參與儲位鬥爭。 約莫十六子十七子的待遇還算不錯, 尤其是十七阿哥允禮, 在胤祥死後, 是雍正最寵的弟弟。

  • 3 # 未央先生

    康熙大帝,共計生了35個皇子,20個公主,也是個高產皇帝!晚年,諸多皇子對皇位進行爭奪,史稱“九子奪嫡”,也從側面說明了他的諸多皇子確實優秀,才會產生這樣的局面。

    康熙帝的兒子,多有真才實學,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1、康熙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數賢能帝王,歷史上稱其為‘’千古一帝‘’,本身除了文治武功以外,在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作為君王和父親,和諸皇子既是君臣,又是父子,除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多的肯定是對兒子們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諸多皇子,想不努力都不行。

    2、清朝的繼承製度,沒有立長或立嫡這種制度,而是皇帝根據皇子的表現,來確定繼承人,也就是說,蓋子沒有揭開以前,每個皇子都有可能繼承大統,所以每個皇子都得努力學習,越努力,越幸運嘛!

    3、身在帝王之家,先天條件是得天獨厚的,從小就會進行系統培養,本身就會優於常人。而且康熙帝經常派諸皇子到地方處理政務,帶著他們南征北討,不斷歷練他們,使他們越來越成熟,從而確保帝國的繼承者具備繼承大統的能力。

    所以,康熙帝的皇子,除了先天條件優越,又有後天培養和督促,更有優勝劣汰的環境,優秀是難免的。

  • 4 # 森嶽圻

    其實客規的說,清朝的皇子都不會太差,這跟滿人皇室貴族重視教育有很大關係,從小與生母分開,3歲開始嚴格的文化,禮法,弓馬騎射。康熙自己博學`,身體健康長壽生下子嗣較多,也按照貴族培養制度嚴格培養他們,正是康熙長壽在位時期長,並且確保自己的皇位穩固沒有危脅,對皇太子廢了立立了廢打時間差,並且某種程度上縱容皇子爭儲,給了皇子希望,皇子為了表現只有不停字習上進博取康熙歡心!

  • 5 # 勇戰王聊歷史

    其實,皇帝家的孩子大都很優秀。只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皇帝。甚至,偶爾還會出一些敗家子。

    先拋開“仇富心理”,我們來探討一個問題。你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力高(或者說是綜合素質高),還是有錢人家的能力高?

    有錢人家孩子所站的地板,可能是我們窮人家孩子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天花板。

    你不得不承認,孩子的綜合素質是錢和地位砸出來的。我曾經一直很敵視某些省份搞高考自主出題考試,覺得這樣招生不公平。可是,等上大學以後,跟那些大城市來的孩子一接觸,才發現真的差距很大。

    拋開學習以外的綜合素質(琴棋書畫、為人處世一類)不說,單說英語口語,你就沒法跟那些大城市的孩子比。跟他們一起上課,我都對自己的口語有自卑感。誰讓人家家庭條件好,學校條件好呢。

    更厲害的是,我接觸到的那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為人處世的素質都是非常高。真是應了那句話:“龍生龍,鳳生鳳”。

    迴歸正題,皇帝的孩子都是名師高徒!

    清朝很重視皇子的教育,皇帝和妃嬪也不溺愛孩子。孩子從小都是由專人負責帶大,不會享受父母的溺愛。而且,從小都開始讀書認字。清朝對於皇子的教育有嚴格的課程表,每天都排的滿滿的。除非重大節日,或者大病,否則都不能曠課請假。

    皇子們6歲就要開始上學,每天寅時(早3點-5點)起床;卯時(早5點-7點)開始上課。中間在書房吃兩頓飯,稍微休息,馬上開始繼續上課。不僅傳統的四書五經、史籍、策問要學,還有拉弓騎馬、滿語蒙語也都是必學科目。

    而且,教授皇子上課的老師,都是滿漢名人。漢文老師都是翰林出身的知名大臣,教授漢文知識。同時還有精通弓馬、滿語嫻熟的充任滿語老師。

    拿溥儀舉例,他的老師有陸潤庠、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朱益藩、梁鼎芬、袁勵準,他們不是狀元,就是翰林;還有洋人莊士敦。這些人,隨便拿出一位都是“國寶級教師”。正式這些人的教育,就連溥儀這樣的末代皇帝,在文學、英語、文物鑑定等方面,都是專家級別的人物。

    總之,皇子們有天下最好的老師教導,當然個個都很優秀了。不優秀的,真的只是少數!

  • 6 # 釋懷believe

    這與清朝對皇子的教育重視程度是分不開的,綜合來看,清朝的皇帝比明朝的皇帝要靠譜一點,滿人入住中原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對皇子的教育非常嚴苛,所以基本沒出什麼昏君。

  • 7 # 周郎顧天下覆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因年號為康熙,常被人成為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雄才偉略,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活到了69歲,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康熙一生立過4位皇后,3位皇貴妃,1位貴妃,其餘妃、嬪、貴人、庶妃、常在、答應多達58位。康熙的子女也有很多,其中兒子35人,女兒20人。康熙皇帝的兒子中如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很有才幹。再加上康熙不是很喜歡太子,皇位繼承人的位置不穩,所以其他皇子都覬覦皇位,最後導致了“九子奪嫡”的結果。 出現“九子奪嫡”的境況,縱然是因為康熙皇帝處置繼承人不當,但是其根本原因還是康熙的兒子太多,一個個水平還挺高,自命不凡,都想著抓住機會搏一把。為什麼康熙這麼多兒子,一個個教育的還這麼好?(先別急,教育的好沒說他們的德行好)一、他們有一位優秀的父親 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61年之久。對內:一、他雖親政不久但還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解決了圈地害民、罔顧聖命的鰲拜一黨,奪回了朝廷的實際大權。二、儘管困難重重,康熙皇帝還是敢於壯士斷腕力主削藩,在平三藩之亂中康熙皇帝知人善用,坐鎮北京最終成功剿滅三藩。三、一統臺灣,鄭氏一族自明末割據臺灣時常騷擾東南沿海,康熙從大處著眼力排眾議一舉收復寶島臺灣。四、平定準葛爾,蒙古準葛爾在沙俄的支援下妄想把蒙古等地從中國分裂出去,康熙皇帝兩次親征終於擊敗準葛爾,守衛了中國北疆。對外康熙皇帝取得了對沙俄作戰的勝利,成功驅逐了侵略者。 康熙皇帝飽讀詩書,他對子女的教育卻不僅僅限於書本,康熙的經歷就是一本生動且富有內涵的教科書,子女沿著他的路子自然能更上一步。二、得天獨厚的條件清朝皇族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康熙皇帝自己不僅重視自身的學習,還重視子女的學習。身為皇族,本身就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說當時的皇子有著全國最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三、頻繁的鬥爭與角逐 皇帝的兒子多,是非肯定就多。如果碰上一個有威信的皇太子,或許還能鎮得住。可是清朝史上唯一的皇太子後期卻不怎麼受康熙待見,皇帝不待見下面的人就開始動心思了。兄弟之間鬥,皇子和太子鬥,手下和手下鬥,沒點實力都不敢露頭。“九子奪嫡”中分成了好幾撥,什麼“八爺黨”、“四爺黨”、皇長子、皇太子的,都不是好惹的。皇家間的勾心鬥角可不比普通家庭之間的都小打小鬧,一步走錯滿盤皆輸不說還可能失去性命。越是鬥爭多,磨練就多,人成長的就越快。大家的看法是什麼,歡迎大家留言討論。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的歷史故事;給我留言,下一篇文章就是您想要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聞雞起舞中的祖逖後來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