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在看《虎嘯龍吟》,覺得他在軍事與政治上很有自己的主見,並且也被稱為魏明帝,想必應該不是昏君吧,還請大神綜合評價他的一生。
18
回覆列表
  • 1 # 江左

    首先我們看一下曹叡是個什麼樣的人。

    繼承皇位

    “臣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魏帝曹丕腦中盤旋著故太尉賈詡的話語,拖著病體頒下冊立太子的詔書。公元226年,十八歲的曹叡成為了魏國太子,幾個月後登基成為了皇帝。

    曹叡不喜歡熱鬧,與朝中大臣大多都沒有交集。登基的頭幾天,群臣都想著一睹新皇帝的風采,曹叡卻將他們統統拒之門外,唯獨讓朝望高重的侍中劉曄進入了禁中。君臣兩人相對暢談了一日。

    歷經三朝的劉曄給這位年輕的天子如此評價:“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當今天子是秦始皇、漢武帝一類的人物,只是才能上略微及不上。)

    人主之風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上任的曹叡面對的卻是別人在自家門口放火。迎著三國兩大軍事奇才蜀漢丞相諸葛亮和東吳上大將軍陸遜的攻勢,剛剛弱冠的曹叡不慌不忙,重用宗親曹真和士族代表司馬懿,將父親留給自己的江山牢牢地拽在手裡。

    隨著國家逐漸穩定,曹叡開始削弱輔政大臣手中的權利,慢慢的讓自己變得名副其實。權利在手,魏國的政令變得暢通,國力也跟著一天天變強了。雖然在國境線上仍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但是統一天下的天平已在不知不覺中向著曹魏一側傾斜。

    東吳陸遜對他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

    驕奢淫逸

    不得不佩服劉曄看人的眼光,曹睿有著秦皇漢武一般的御人之術,在窮奢極欲上也不妨多讓。

    秦皇漢武喜歡長生不老,魏帝曹叡卻是喜歡蓋房子。在他的號令下,從荊州運來作為地基的石材,從幷州送來作為橫樑的大木,用青州的珍珠來裝飾門欄,用幽州的裘皮來鋪成地毯。洛陽城中蓋起了一大片高聳且富麗堂皇的樓臺觀閣。

    曹叡站在新修好的樓閣上吟詩飲酒,大片的農田卻因此得不到耕種,變成了荒蕪。

    樓閣蓋好了,曹叡開始思考讓它們變得熱鬧。

    為此他頒佈了一條被載入史冊的詔令,把天下所以不是嫁給將士的兵家女子強制離了婚,並重新分配給沒有妻子的將士。

    這條在現在看來荒誕可笑的詔令在當時也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曹叡置若罔聞。最終的結果是棒打了無數對鴛鴦,被沒了官的兵家女子大部分被送進了新修的樓閣中,擾得天下紛紛。曹叡樂在其中。

    英年早逝

    成功將諸葛亮耗死在雍州,又命令司馬懿剿滅了遼東公孫氏,曹魏看上去離統一天下已經不遠。酒色過度的曹叡身體狀況卻出了大問題,預感到時日無多,沒有子嗣的曹叡不得不在宗親中尋找皇位的繼承者。

    公元239年,曹睿將只有八歲的太子曹芳託付給自己的心腹重臣曹爽和司馬懿。幾天後,黯然逝去,享年三十六。

    歷史上的人又如何評價他?

    《三國志.明帝紀》陳壽評曰: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裴松之:魏明帝一時明主。

    對於魏明帝曹叡的評價,《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為之作注的裴松之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總而言之,就是有人君之風,可稱得上是一代明主。可惜他在四海分崩的時候過於貪圖享樂,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看,對曹魏的國本危害很大。

    宋朝司馬光將秦始皇中央集權、窮奢極欲和嚴刑暴政稱為亡秦之失。他稱漢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樣,只是由於漢武帝“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才能夠“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從程度上來看,曹叡在失上的造詣遠沒有他的兩位前輩那麼高,不過從性質上來看是一樣的,說他有亡魏之失也不為過。漢武帝能夠“顧託得人”,曹叡卻沒那麼幸運,他後面的曹家皇帝沒有一個名副其實的。

  • 2 # 小凌說史

    東吳陸遜這樣評價曹叡:“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能夠給東吳大都督陸遜留下如此印象,可見魏明帝曹叡在當時是個非常厲害人物!雖然曹叡前期頗有建樹,但是因為他後期驕奢淫慾,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光輝的一面,所以曹叡是優缺點各一半。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曹叡的一生!

    曹叡的生母是甄氏,甄氏原本是袁紹的兒媳,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之後,甄氏被曹丕所納,初期十分得寵,生有曹叡和東鄉公主。

    曹叡從小就樣貌俊俏,十分聰明,十分討人喜歡。尤其是曹操對他疼愛有加,曾經對人說曹叡可以繼承曹家的第三代基業,也常常讓他伴隨左右學習。後來曹叡的母親甄氏失寵而成為了一個怨婦,在黃初二年(221)被曹丕賜死,曹叡受到牽連被貶為平原侯。這之後,曹叡成了一個爹不疼,沒娘愛的孩子!

    因為曹叡其母親甄氏的原故,曹丕一度想立京兆王曹禮為太子,但是最終因為曹叡表現十分優秀,確立了他為太子。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危,確立曹叡為太子,命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為託孤大臣。次日,曹丕病逝,曹叡繼位登基,是為魏明帝!

    安內:登基繼位之後,曹叡任用大批賢良,曹魏政權氣象為之一新;

    攘外: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防禦了吳、蜀的多次進攻,同時出兵平定鮮卑,消滅了北方的公孫淵。

    可以說曹叡建樹頗多,尤其是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曹叡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非常少見的。

    後期譭譽

    曹叡在位後期開始變得有一點驕奢淫慾,使用大量的民力修建宮殿、同時廣納天下女子為妃,為後人所詬病。據《魏略》記載,魏明帝后宮甚眾,嬪嬙共達數萬人。

    景初三年(239),年僅36歲的曹叡英年早逝!由於死前選用託孤大臣的不合理,為後來曹魏政權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魏明帝曹叡確實是個厲害的人物,不然也沒有辦法駕馭得了司馬懿等重臣、並且成功抵禦了蜀漢和東吳的多次進攻,著名的諸葛亮五次北伐,全部都發生在曹叡在位期間。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評價道:魏明帝一時明主!

  • 3 # 劇組演員拍攝濤哥

    感謝邀請,首先曹叡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比起他父親曹丕強多了,曹叡生性多疑跟他爺爺曹操到是很像,但由於少年喪母,讓他誤以為是他養母郭皇后害死了他的生母,所以對他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就出現了後期他執政了之後,想方設法要殺了郭太后的打算,但是郭太后是他母親又不能明著來,只能想辦法逼他,這可把司馬懿給急壞了,但是又沒有辦法,同時曹叡的御人之術也特別厲害,他在位期間曾御駕親征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就連司馬懿也忌憚他三分,可以說曹叡在世時司馬懿是不敢亂來的,然後他還說了話最經典的話就是,朕不要輔臣,朕要政由己出,可以看出一個帝王的霸氣!只可惜他身體不好…英年早逝了,他如果不死那麼早,司馬懿也是沒有機會奪取曹魏江山的,以至於他死的時候說了一句父親你留給我的江山,兒子守不住了!也可以看出他的無奈!其實他還是挺有頭腦的!就是太沉迷了整日飲酒作樂!

  • 4 # 歷史簡單說

    歷史上對曹睿的評價確實很高,我們來看看幾個人對曹睿的評價。

    世說新語記載,曹睿未繼位之前跟群臣並不太熟,所以大家都想看看曹睿的風采,這幾天,曹睿只接見了劉曄,聊了幾天。劉曄出來之後,大家問:陛下怎麼樣?劉曄這樣評價:陛下跟秦始皇、漢武帝是一類人,只是才能上稍稍不如。

    那我們再來看看東吳的陸遜是怎麼評價曹睿的:曹睿選用忠心賢能之士,在刑罰上面以寬緩為主,佈施恩惠,輕徭役薄賦稅,深獲民心,對東吳的威脅比曹操時期還大,也就是說,陸遜認為曹睿是比曹操還要難對付的。

    裴松之也說曹睿是一時之明主,三國曆史專家馬植傑給過曹睿這樣的評價,他認為曹睿的優點是能夠聽得意見,而且有軍事才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就是曹睿指揮得當,還有懂律法,為人十分聰慧。

    但是曹睿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生活過於奢華,比較建宮殿過多,宮女過多,萬人以上,還有一個重大的失誤,那就是在託孤大臣的選擇上面,放棄了以曹宇為主要輔佐大臣的方案,而是選擇了曹爽與司馬懿這樣的搭配。

    我們再從兩個小故事來看一下曹睿的為人。曹叡隨曹丕去打獵,發現了母子兩鹿,曹丕射死了母鹿,讓曹睿射死小鹿,曹睿不聽從,他說,陛下已經殺了母鹿,我實在不忍心去殺掉她的孩子,之後就哭泣不已。曹丕大為驚歎,就下定了立曹睿為太子的想法。

    許允時任吏部郎,任用了很多老鄉,有的人就舉報許允任人為親,曹睿就派人傳許允,許允的妻子跟他說:陛下是明君,可以跟他講道理。曹睿就問許允為什麼要這樣做,許允說,我是任人唯賢,我是瞭解他們的才能,覺得他們是可以勝任的。

    曹睿就派人去調查,發現那些人都很稱職,就把許允給放了,看到許允的衣服有點破爛,又賞賜給他很多新衣服。

  • 5 # 歷史區總柴

    對於曹睿這個人,我覺得《虎嘯龍吟》裡表現的還是很到位的。

    曹家一連三代都是人傑,可是親情單薄,曹操一代梟雄,對於兒子一直是狼性教育,可以說曹丕基本是被父親嚇大的,因此曹丕對兒子曹睿也十分嚴厲,再加上母親的關係,曹睿年紀輕輕就生出逆反心理實屬正常,不過他也的確從曹丕身上學到了帝王應有的權術。

    曹睿年少即位,孫吳和蜀漢都在邊境有動作,曹睿重用曹真和司馬懿的等人將外敵拒之門外,等於利用外患將權力握在手中,利用士族壓制曹家宗族,曹睿明斷廣識,是曹魏最後一個實權皇帝。

    曹睿善於平衡朝堂,對帝王心術也爐火純青,而且還繼承了曹家的文學血統,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原有文集,已失傳,後人編撰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但是他十分短命,而且他一直是在用他的聰明統治曹魏,有手段但是不夠穩重。

    曹睿愛好享受,終日沉迷酒色,不僅掏空了身體,36歲就駕崩了,最大的敗筆是他居然沒有沒有留下親生孩子繼承皇位,皇帝年輕而崩,新主本來就主少國疑,而且還是個宗親養子即位,這就導致了曹爽等宗親和司馬懿等士族蠢蠢欲動,最終江山易主。

    電視劇裡也表現的很明顯,曹睿喜歡尋歡作樂,還十分愛吃涼的,經常於冰室中消暑,隱約還好男風,這樣胡鬧豈能長久?

  • 6 # 曉木曰兮歷史系

    個人以為,由於魏晉時代正處於從秦漢帝制到門閥政治的轉型期,因而這一階段對於君主英明與否的標準並不明確,因而我個人傾向於暫時拋開英明或庸弱的價值判斷,魏明帝應該說是一個積極有為的君主,在他執政期間曹魏的集權程度有所好轉,但是受制於魏晉時期士族勢力不斷壯大的大背景,明帝的抱負最終沒能實現,如果用傳統的觀點進行評斷,魏明帝應該歸為英明的君主。 個人認為魏明帝對於曹魏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面對繼位之初嚴峻的政治形勢,魏明帝首先成功平衡各個派系,穩定了曹魏政局。之後,積極厲行法治,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自曹操有意開展漢魏嬗代以來,曹魏集團內部便開始出現動盪,諸如曹操後期的金禕案、魏諷案以及荀彧的激烈反對都體現了在嬗代之際潛在的政治危險性,而魏文帝執政六年後便告去世,更是加劇了政局的動盪,可以說這種動盪甚至威脅到了明帝的帝位。在擊退諸葛亮北伐之後,魏明帝出巡長安,【是時訛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當明帝在外出巡之時,群臣竟然試圖擁立新帝,可見其時曹魏政權內部的不穩定,然而面對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及帝還,皆私察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明帝甚至不能對始作俑者進行嚴懲,可見曹植及其背後計程車族勢力已經強大到何種程度。 面對如此緊張的政治形勢,魏明帝首先維繫了各勢力的平衡,穩固了政局。曹操集團的兩大核心分別是譙沛武人集團和潁川士族集團,前者由諸曹、諸夏侯為主體,屬於曹操的元從勢力,掌握著曹魏的軍權,而後者則主要由荀氏、陳氏、鍾氏構成,掌管曹魏的文職工作。然而到了明帝時期,首先譙沛集團中的老臣基本謝世,實力受到削弱,而潁川領袖荀彧漢魏嬗代之際的積極反對態度使潁川集團逐漸疏離了權力中心,與這曹魏兩大核心集團的衰弱相對應的是河北士人在曹魏集團中逐漸崛起,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司馬懿。 曹丕去世之前,任命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人為輔政大臣,其中前兩者屬於新一代的譙沛武人集團,而陳群和司馬懿則分別屬於潁川集團和河北集團,這種輔政人員安排可以說是此時曹魏政權內部政治實力的反映。值得對比的是,在曹睿去世之前則安排了曹爽、司馬懿兩人輔政,可見此時潁川集團已經逐步退出了權力中心,而河北士人集團已經足以和譙沛集團平起平坐,高平陵之變後,以司馬懿為代表的河北士人更是掌控了曹魏政權。 然而明帝即位之後將以上四人【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之下掌握了主動權,而在最為關鍵的軍事問題上,明帝也基本維持了各個派系的平衡。在與吳蜀交界的關鍵地區,明帝分別安排曹真、曹休坐鎮一方,將地方軍權把握在了宗室手中,而在魏國內部出現孟達之叛時將兵權交給了司馬懿進行平定,基本維持了各方的平衡,只是曹真的不幸逝世使得明帝不得不派遣司馬懿坐鎮長安,為司馬集團的壯大埋下了伏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明帝對於宗室武人的凋零無動於衷,在太和五年明帝下詔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領嫡子一人朝聘,試圖加強宗室的力量以制衡士族,然而士族的壯大已經是歷史的大趨勢,明帝的嘗試最終還是失敗了。 有人詬病明帝的託孤之策,認為其聽信近臣的建議,安排司馬懿託孤,是為高平陵之變的根源,但是細究起來我認為有所不妥。首先,明帝一開始所謀劃的輔政人選並沒有司馬懿,可見明帝一開始對其也是防範的態度,但是害怕宗室力量沒有限制因而則決定讓曹爽、司馬懿相互制衡。更為重要的一點,高平陵之變的根源在於士族力量的壯大,統治者的個人意願並不是主要原因,其實在明帝去世後不久,曹爽便對司馬懿進行了打擊,將司馬懿置於太傅的虛職之上,到正始十年高平陵之變爆發時司馬懿已經遠離政治中心長達十年之久,可見明帝的託孤並沒有讓司馬懿青雲直上,其奪取政權是因為其背後政治勢力的強大。 明帝對於曹魏政權的另一個積極作用在於厲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劉曄曾評價明帝說【秦始皇、漢孝武之儔】,觀其行政,確實有雄主之風。明帝【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其執政期間令陳群重新秀玲律令、親自審理死罪案,對於法治的重視頗有曹操遺風,其對於法治的重視也在客觀上改善了曹魏政權的集權狀況。 或許是曹植事件帶給明帝的衝擊,明帝在位期間積極打擊浮華勢力,以削弱士族力量,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青龍年間的浮華案。其時在曹魏政權中,年輕一代形成了所謂四聰、八達的小集團,干擾了曹魏內部的選舉、行政活動,明帝對其進行了堅決的打擊,涉及該案之人包括夏侯玄、諸葛誕、李勝等十餘人人均被收捕、監禁,其影響甚至不遜於曹操誅殺孔融一案,可見明帝打擊浮華、加強集權的決心。

    總而言之,雖然魏明帝執政時間不算太長,但是面對曹魏動盪的政局基本實現了譙沛集團、潁川集團、河北集團的平衡,維護了曹魏政權的穩定,同時積極厲行法治,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勢力,改善曹魏的集權狀況,確實稱得上【秦始皇、漢孝武之儔】,只可惜在士族日漸壯大的大趨勢之下,魏明帝的努力最終還是付諸東流,若要給出一個評價,我認為曹睿確實稱得上是一位明君。

  • 7 # 歷史檔案館

     曹叡,字元仲,丕長子。母甄氏,本袁紹中子熙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攻滅公孫瓚後,熙出為幽州刺史,甄氏留鄴。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操攻克鄴,甄氏為丕所納。叡生而操愛之,“每朝宴會同,叡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延康元年(220年,即黃初元年),叡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二年六月,丕賜甄氏死。叡因母誅,未得立為太子。直至黃初七年(226年)五月,丕病重,始立叡為太子。丕死,叡即帝位,是為魏明帝。至叡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叡死,共統治魏國十二年半,壽三十四歲(生於建安十一年)。

      曹叡原來不曾交接朝臣,也不過問政事,平日只研讀書笈。即位後,群臣想望風采。過了幾天,叡單獨召見侍中劉曄,整整談了一天。劉曄出來後,眾人問他對皇帝的觀感,劉曄回答說:“秦始皇、漢武帝之儔,才具微不及耳”《三國志》卷3《明帝紀》注引《魏書》言明帝: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綜觀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其優點是:

      (1)善為軍計。《三國志》卷3《明帝紀》載:黃初七年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攻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果然,當先時派遣慰勞邊方將士的荀禹於江夏郡發所從兵乘山舉火時,孫權便趕緊退走了。《明帝紀》又載:初,帝議遣宣王(即司馬懿)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帝曰:“四千裡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遂以四萬人行。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群臣或以為淵未可卒破,宜召宣王還。帝曰:“司馬懿臨危制變,禽淵可計日待也”。卒皆如所策。

      (2)明察斷獄。《三國志》卷22《陳矯傳》引《世語》:劉曄以先進見幸,因譖矯專權。矯懼,以問長子本,本不知所出,次子騫曰:“主上明聖,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過不作公耳。”後數日,……帝曰:“劉曄構君,朕有以跡君;朕心故已了。”以金五鉼授之,矯辭。帝曰:“豈以為小惠?君已知朕心,顧君妻子未知故也。”《資治通鑑》卷71太和三年(229)載:冬十月,改平望觀日“聽訟觀”。帝常言:“獄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斷大獄,常詣觀臨聽之……尚書衛覬……請置律博士。帝從之。又詔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劭等刪約漢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百八十餘篇,於《正律》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矣。《三國志》卷3《明帝紀》載青龍四年(236年)詔:郡國斃獄,一歲之中,尚過數百,豈朕訓導不醇,俾民輕罪,將苛法猶存,為之陷阱乎?有司其議獄緩死,務從寬簡。……

      (3)比較能客人直諫。《明帝紀》注引孫盛曰: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髪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陳壽在《明帝紀》評曰:“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明帝紀》注引《魏書》亦言曹叡: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

      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

      雖然他在位時期,魏國疆域比較大,總的講軍事、政治、經濟諸情況也不壞。但他統治的最後四、五年,即自蜀相諸葛亮死後,魏西方大患解除,他的奢侈淫佚的本性充分暴露出來了。於時大修洛陽宮室,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高十餘丈,使百姓“力役不已,農桑矢業”。

    他“耽於內寵,婦官秩石擬百官之數,自貴人以下至掖庭灑掃,凡數千人,選女子知書可付信者六人,以為女尚書,使典省外奏事,處當可”。“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內之掖庭”。太子舍人張茂上書諫曰:“詔書聽得以生口年紀、顏色與妻相當者自代,故富者則傾家盡產,貧者舉假貸貰,貴買生口以贖其妻;縣官以配士為名,而實內之掖庭,其醜惡乃出與士……且軍師在外數十萬人,一日之費非徒千金,舉天下之賦以奉此役,猶將不給,況復有掖庭非員無錄之女,椒房母后之家,賞賜橫興,內外交引,其費半軍”。高堂隆也上疏說:“今天下凋敝,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蓄,外有強敵,六軍暴邊,內興土功,州郡騷動,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又將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稟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為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賦,前後相繼”。

    除了高堂隆和張茂以外,其他進諫的還有二十餘人。曹叡對之雖不加誅貶,亦不採納其言,照舊大興土木,致使國用匱乏,人民困苦,而日後曹魏政權之被司馬氏所取代,亦與曹叡之奢淫過度有一定關係。

      曹叡的統治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

      曹丕即位後,對於曾經幫助他當太子有功的臣僚賈詡、桓階、陳群、司馬懿等都予以重用,其中名士世族陳群甚至被任為鎮軍大將軍、領中領軍,錄尚書事,另一世族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這樣,便打破了已往非曹氏親族不能充當軍事大員的慣例。黃初七年(226年)曹丕臨死前,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曹叡。往後五年中,曹休、曹真相繼死去,陳群只擔任文職,統兵大帥惟餘司馬懿一人。司馬懿南擒孟達,西拒諸葛亮,東滅公孫淵,有很高的威望。當時曹魏統治集團內部有權勢的大臣,除了司馬懿以外,應推掌管機要的劉放和孫資。劉放、孫資在曹操時即已為秘書郎,曹丕改秘書為中書,以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曹叡對二人尤為寵任,當景初二年(238年)曹叡考慮是否派司馬懿去討伐遼東的公孫淵時,劉放、孫資曾加以贊助,故遼東平定後,放、資以參謀之功,各進爵,封本縣侯。由此可知,掌握機要的劉放、孫資和統兵大帥司馬懿的關係至少也是很好的,他們日後勾結在一起,就成為曹魏政權的隱患。

      據《三國志》卷22《陳矯傳》注引《世語》說:帝憂社稷,問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矯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三國志》卷25《高堂隆傳》載高堂隆臨終口占上疏說: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棋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陳矯對司馬懿能否忠於魏室既表示懷疑;高堂隆所說鷹揚之臣也顯然是指司馬懿的。曹敘在位正當魏國興盛時,然內部已經埋下了權臣擅權的種子。可是曹叡本人對此並無深刻察覺,對個別大臣的直言微意亦未能認真思考,自然也就無何對策了。

      曹叡本人沒有生兒子,按理說,他應當從父、祖後嗣中擇立賢而長者,可是他卻收養了兩個嬰兒曹芳和曹詢作為己子。他所以這樣作,是為了自己有“後裔”可以接替帝位,而不顧國柞之能否確保。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重,始正式指定齊王曹芳為太子。《三國志》卷4《三少帝紀》注引《魏晉春秋》言曹芳:”或雲任城王楷子”(即很可能為操次子彰之孫)。當時曹芳年始八歲,如何能支撐起外對吳、蜀,內有權門勢族的艱鉅重任呢?所以陳壽在《三少帝紀》評論說:古者以天下為公,唯賢是與。後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漢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準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繫私愛,撫養嬰孩,傳以大器,託付不專,必參枝族,終於曹爽誅夷,齊王替位。

      陳壽首先指出曹叡應擇立有為的長君,以維持曹氏的國祚,是極中肯的。他又指摘曹叡對司馬懿託付不專,一定要在司馬懿頭上加一曹氏親族,致使兩個輔臣爭權相江,則用意頗為深婉。因壽為晉臣,不得不如此措詞,實則壽的真意還是認為既已令曹爽輔政,就不宜再讓異姓梟雄司馬懿參與,以造成“曹爽誅夷、齊王替位”,使政權歸司馬氏的結局。對於選擇輔政大臣,曹叡原來也曾產生過“使親人廣據權勢”的想法,而且當他病重時,也曾拜少時與他同居相愛的曹操子燕王宇“為大將軍,囑以後事”。使宇與夏侯獻、曹爽、曹肇等共輔政。這樣,燕王宇等執政之後,必然要斥退久典機密的劉放和孫資。因此,引起了二人的激烈反響。他們以先帝遺詔藩王不得輔政的理由作擋箭牌,並製造了毀謗燕王宇等的讕言。這時,曹叡頭腦已經不大清醒,而且其父曹丕過去排斥親兄弟的流毒也還在曹叡腦際徜徉作祟,所以聽從了放、資的讒言,而免燕王宇等官。放、資接著就推薦曹爽與司馬懿共輔政,曹叡也表示同意。燕王宇的被斥退和曹爽、司馬懿上臺,是關係魏政權由誰領導的大事,以“凡品庸人”的曹爽而與“情深阻”、“多權變”的梟雄司馬懿並肩共事,其危險性已為當時有識之士所料知。

      總之,曹叡確定皇位繼承人和輔政大臣的兩項措施,都不利於其政權的延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能讓劉德華紅了三十多年,是唱功、演技、顏值還是他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