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鳴讀史
-
2 # 孤城影隨
第一,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第二,鹽鐵官營,大興蜀錦。
第三,科教嚴明,任賢納言。
第四,結盟東吳,北抗曹魏。
所以可以說他的措施非常成功,而且深得民心。
-
3 # 菜豬7942
諸葛亮實行嚴酷的法家治國!
以法、以及對外發動戰爭來調和荊州幫,益州幫,原始幫的關係。
以桑農經濟為主。
嚴管鐵、鹽。
貿易是以桑換糧,維持戰爭!
外交上是締結東吳,敵對曹魏!安撫西、南少數民族,略奪西、南資源。
軍事上是透過發動戰爭緩解國內矛盾,集中兵權!
-
4 # 遇見珷公子
在內政上實行了公平、公正、公開,並以身作則。但這種公平是大家一起過苦日子的公平,類似於商鞅變法的秦,雖然苦但大家沒話說。
在用人上部分打破了荊州派系第一,東州派系第二,益州本土派系第三的原則,內部緊張有所緩和。
在軍事上因為綜合國力最弱,只能採取以攻代守的戰略,不斷出擊讓敵人防守,這才能安全守護蜀漢,這也是不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之一,打下來也玩不轉了。
基本就是這幾個方面了。
-
5 # 一本夏聊歷史
大家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並留下了著名的《隆中對》。不得不說諸葛亮對時事分析透徹,但後來世界格局並沒有如諸葛亮分析的那樣!原因何在呢?
剛開始運作還是可以的,劉備也非常信任諸葛亮,一切都是有步驟的進行著。先拿下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這樣可以從漢中和荊州出動兩路大軍攻打北方。但由於荊州和益州兩個地方相距太遠,無法相互顧及!後來關羽丟失荊州就說明了這一事實。
劉備得到荊州和益州不久,他的知己曹操就去世了,魏國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稱帝。曹丕的做法讓劉備沒有大義的旗號。劉備禦駕親征夷陵戰敗,在白帝城無奈離去,劉禪繼位!諸葛亮繼續輔佐幼主!他兢兢業業,凡事都要親自過問!
 諸葛亮七擒孟獲安定了南方,蜀漢的內部問題很多,蜀漢本來派系就很多:1、有跟劉、關、張及後人。2、荊州的地方勢力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了。3、四川本地以李嚴為代表的本地勢力。4、西涼的馬超勢力。派系林立,沒有方法可不好治理!諸葛亮運用他的管理才能。第一、實行嚴刑峻法!完善法律體系。第二、進行北伐,六出祁山,舉國之力!
諸葛亮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 內部用苛法治理,外部北伐,這樣大家就會齊心協力對抗外部的壓力了,北伐是諸葛亮用於維持蜀漢穩定的一個方法!諸葛亮治理蜀國的忠心始終是無法否認的。
諸葛亮內部治理主要表現在: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鹽鐵官營,大興蜀錦,科教嚴明,任賢納言,結盟東吳,北抗曹魏。而且他的規劃也非常有效,民心穩定。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獨攬大權,劉嬋雖為帝王,但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夷陵之戰後蜀國已經大傷元氣。諸葛亮北伐只是以攻為守,保全蜀國!
諸葛亮本人非常節儉,所以他也出手懲治腐敗奢靡之風!劉琰之死就是一個例子。當然劉琰還有其它方面惹到了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找了個藉口,以劉禪的名義清除了他!這也不得不說諸葛亮在清除異己方面也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
諸葛亮用自己一生的智慧輔佐劉備及後主劉禪,嘔心瀝血,雖然他付出很多,終究是生不逢時,沒能實現他遠大的抱負,夢斷五丈原!悲哉!
-
6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東和孫權。
荊州的重要性,孔明在隆中對裡有了充分的認識。但關羽襄樊一戰,先勝後敗,蜀漢控制的荊州部分已全部落入孫權之手。加之孟獲與劉封不睦,叛逃曹魏,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又丟失,後被曹丕合併為新城郡,孟達當了新城太守。作為政治家、戰略家的孔明知道荊州等地已無法收回,壯士斷腕,承認了東吳對荊州的統治,並派鄧芝出使東吳,從此兩家和平共處。
二、繼續委魏延鎮漢中。
魏延是劉備生前選中的鎮守漢川人選,直接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現在對你委以重任,你在此位有何打算?魏延答曰:如曹操親來,請允許我為大王抗擊他;如由偏將帶十萬人馬前來,請允許我為大王吃掉他們。劉備連聲叫好,眾人也以為他十分豪邁。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孔明駐軍漢中,魏延為先鋒,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魏延鎮北大門,曹魏大為忌憚。八年,魏延西進羌族地區,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在陽溪交戰,被魏延殺得稀里嘩啦,魏延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以符節,晉封南鄭侯(縣侯)。
三、廢黜託孤之臣李嚴。
李嚴是益州豪強的代表,到劉備託孤之時己任尚書令、託孤之臣、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劉禪即位後,封都鄉侯,假符節、光祿勳。這是個有軍事才能,又有野心的主兒。建興四年,轉前將軍,孔明準備北伐,李嚴負責後方事務,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屯永安,統歸李嚴統屬。李嚴想在江州一帶撈一個州牧噹噹,成一路軍閥。八年,升驃騎將軍,曹真三路進逼漢川,孔明令李嚴率二萬人起漢中,表奏提升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督軍,接管李嚴兵權。九年春,孔明兵出祁山,李嚴成了後勤司令,夏秋之際,正值陰雨連綿,運輸不濟,李嚴假傳聖旨,讓孔明退兵。孔明遵旨退兵,李嚴又發嗲:軍糧充足,何敵退兵?打算誅殺督運官來推託責任,同時彰顯孔明不進反退的罪過。最終,被孔明透過劉阿斗,廢黜了他,流放到梓潼郡。朝廷統一了。
四、孔明南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平定雲南。
建興三年春天,孔明率軍南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大見成效,當年秋天即平定南方諸郡,軍需資費都來自於新平定諸郡,國家因此富饒。孔明還傳授了相關的農業知識,將種子和先進的農具引入南方,諸郡尊稱他為諸葛爺爺,反叛頭領孟獲進了朝廷為官。孔明收穫了南方的箭、馬、藤甲等大批軍用物資。總之,軍政全勝。
五、大力發展蜀漢經濟,整頓訓練士兵,待機北伐。
孔明時代,並不窮兵黷武,他發展生產、軍事鬥爭兩手抓。他的北伐一為完成先帝遺志,二為統一蜀漢思想、激發全國鬥志,三是以攻為守,透過進攻曹魏來減少曹魏對蜀漢的進攻,反客為主,他採用的是積極防禦政策。
孔明北伐,儘管蜀漢人力、物力有所消耗,但他採用“取資於敵、屯田政策、用最少的兵馬打大仗"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了前線的消耗。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先生的詩句是對孔明的定評!蒼茫大地送孔明四個字:人才難得!只不過孔明身不逢時,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常使英雄淚滿襟哪!
-
7 # 老莊說故事
這個問題很大,回答的話可能會很長,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劉備去世時候的蜀漢政權。當時劉備帶了幾乎所有的生力軍進攻孫吳,但是在夷陵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回去,使得新生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而在這之前的關羽北伐及失荊州事件,則使得蜀漢攻取中原的兩臂(荊州和漢中)斷了一臂,幾乎讓恢復中原的夢想化為了泡影,所以劉備才會那麼著急的要去攻打孫吳,就是想要重新奪回荊州,但是這一願望還是讓陸遜生生地燒沒了。劉備自然是急火攻心的,所以死在永安宮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劉備是死了,但是蜀漢政權還在,日子還要繼續往下過,但是這日子怎麼過,實在是個大問題。
先來看看蜀漢內部的情況。上層的,劉備的死的時候安排了兩個託孤大臣:孔明和李嚴。並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李嚴手裡是有軍權的,而且是最大的軍權(統管內外軍事)。但是李嚴在和諸葛亮的權力鬥爭中失敗了,沒過多長時間就退出了蜀漢的權力中心,這是來自蜀漢內部上層的不穩定。下層的,來自南部益州的豪強雍闓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越嶲郡的郡將焦璜、牂柯郡的從事常頎,從而導致蜀漢各地可謂叛亂四起。但是為什麼孔明要到兩年以後才親自帶兵去平叛,就是因為前兩年蜀漢政權並不是孔明一個人說了算的,他還在跟李嚴進行政治鬥爭。等到兩年以後,李嚴基本上被踢出了權力中心之後,孔明才帶兵南征,最後平定了叛亂。以上是蜀漢政權內部的情況。
再來看蜀漢政權外部的情況。上庸的孟達由於沒有營救關羽而怕被報復,所以就投降了曹魏政權。當劉備死的時候,孟達曾經在曹丕的命令下,準備攻打西川的。另外曹魏在長安、隴西一線持續對蜀漢的漢中施加壓力,還有孫吳在長江中游也持續著對上游成都的壓力,所以,劉備去世時候的蜀漢政權,外部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那麼在這麼紛繁複雜的環境下,孔明又是怎麼做的呢?首先自然是要釐清內部的問題,權歸於一,這是保證當時蜀漢政權不從內部瓦解的唯一的辦法。所以鬥爭從上層開始,當孔明將李嚴踢出權力層之後,基本上也就實現了“權歸於一”的目的。也唯有如此,孔明才敢於在兩年後,親自率兵平定南部叛亂。完成平叛事業的同時,孔明對外部的壓力也作出了不同的反應。首先對於孫吳政權,他自然是一貫的做法--和。畢竟曹操(後來的曹丕)為國賊,是主要鬥爭的目標,而孫吳不是,孫吳是需要團結的物件。所以孔明派使臣出使孫吳,重新簽訂了和平條約(因為劉備死之前已經跟孫吳簽訂了一次和約了),從而保證了長江中游的壓力不會跑到上游成都來。其次是上庸的孟達保持一種曖昧關係,所謂的曖昧關係就是不打也不和,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家都不說破,這樣就保證了東川的安全。再然後,透過對隴西的羌人的安撫及策反,讓曹魏內部出現問題,這樣才保證了在北部漢中一帶的軍事壓力也開始減小。
孔明就是透過這些手段(當然還有別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保證了新生的蜀漢政權在一場大敗,開國皇帝死亡的危急關頭轉危為安,從而挽救了蜀漢政權。
-
8 # 葉家師爺684
挽救不了,就如西夏一樣,只能夾縫求生,發展生產經濟,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魏國根深蒂固,用三分之一的人力物力都能和蜀國持平。雖然諸葛小勝幾次,但不傷魏國根本。蜀國進攻就是自取滅亡。如越南騷擾中國一樣。
-
9 # 祥子談歷史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6月10日,蜀國精神領袖劉備,徹底告別了自己一生都在奮鬥的戰場,撒手人寰,病逝白帝城。臨死前急詔諸葛亮前來,託以後事。從此,諸葛亮便肩負起了挽救蜀國命運的重擔。
面對,夷陵大敗,國力空虛,人才凋零;面對,領袖病亡,各地生異;面對,權力交接,人心浮動;面對,軍力大損,魏吳虎視;面對,初掌遺命,難服眾望等一系列的不利局面,諸葛亮又是如何用實際行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劉備的知遇之恩,繼而挽救蜀國岌岌可危的險局?
一、諸葛亮、李嚴皆為劉備託孤重臣,為何單單急詔諸葛亮前來,囑以後事
大家皆知,“穩”,雖然偶爾會成為諸葛亮人生的一個小小汙點,但總體來說仍然是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因為這個“穩”字,劉備才更加看重諸葛亮。
因此,劉備夷陵大敗後,自臥床以來,絕對會思考蜀國的出路。倘若,自己命大,病癒而起,將會如何?倘若,自己不幸,一病不起,將又會如何?雖然,並沒有歷史資料證明這一點,但是任何一個人身處如此境況,能不想這些嗎?重要的是,病床上的劉備,又無法理事,思考自然成為其,每日所做最多的一門功課。
劉備征戰一生,自然明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目前,蜀國的國庫軍力,敵對勢力的情況,怕早就存於劉備之心。因而,當劉備病逝後,蜀國則最需要的是一個求“穩”的政權主導者,而不是一個求“戰”的主導者。穩,基業可保;戰,基業易失。之所以,劉備急詔諸葛亮親至,當面託以身後之事,應為政治權重的交接,也是一種國策理念訊號的導向。同時,又再託孤給李嚴,乃為以防萬一之策,萬一自己看走眼,諸葛亮生有異心,以李嚴的領軍之能便可制之。
所以,不得不說,梟雄思維,相當縝密,考慮更加長遠。
二、整合一國執政權力,難度會有多大,難以想象
俗話說:“師傅多了房建歪。”更何況一國的管理,自然不能一政多出。
諸葛亮對於劉備榻前託孤於己,目的何在,心中自當十分明白。但是,諸葛亮接手劉備的攤子後,首先面對的就是政權的整合。劉備在日,一切事務自有劉備裁之,無有不從。而今,自己突然接手,不知會有多少反對者,多少不忿者,多少不屑者。當這些不利因素出現時,何人可貶,何人可罪,何人可寬?皆需掌握一個精準的處置之度,反之必亂。
因此,如何置放託孤重臣李嚴,便成為了諸葛亮政權整合的第一道“攔路虎”。如果,按照劉備託孤之意,讓李嚴在朝堂任職。一方面,給予重權,相互權屬難定,國策推行將會不暢,自身也會處處受到掣肘,更加難以大展拳腳。另一方面,給予微權,自然難以與託孤重臣相匹,相互矛盾立生,朝堂將難安矣。但是,若要外放,如何才能令其心安,又甘願受之?
為此,諸葛亮別無好法,只有按照劉備生前所委,將其安置江州,以擔御吳重任。理由也更加堂皇,但交流藝術卻非常重要。所以,祥子試猜之。一是漢中重地,先主已委任魏延鎮守,你就不要想了;二是先主遺骸剛剛入土,你可要挑起防禦東吳的重擔,不要辜負先主所託;三是你善於治軍,只有你才能擔起防禦孫權的重擔;四是我在朝廷當你的後盾,為你提供後勤保障,為你服務。
一頂高帽扣上來,二個馬屁拍下去,李嚴能不欣然受之。
之前,劉備定蜀時,聞杜微多有才名,遣人請之,但其以耳聾為由,閉門不出。而這時(公元224年),諸葛亮屈身相請,終拜杜微為諫議大夫,入朝相輔。接著,廢長水校尉廖立為庶民。只因其官居李嚴之下,便心生怨恨,更對丞相掾李邵、蔣琬等大臣多有非議,而其卻曾被諸葛亮贊為 “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的大才。就這樣,說廢就廢,從而再無人敢有異議。
至此,蜀漢政權整合完畢。
三、對外重新修好於吳,尋機南征異族叛亂,以除後顧之憂
公元224年農曆甲辰,蜀漢丞相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東吳,並贏得孫權稱讚。之後,孫權為表結盟誠意,又遣使張溫入蜀,互訂盟約。自此,東吳孫權再無南侵之舉。對於漢中防禦,再次從蜀中徵調兵力,充實其中。同時,對於魏延漢中防禦的“錯守諸圍之法”的策略加以肯定。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漢中的防禦實力。
據《華陽國志》記載,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探得曹丕將會攻打孫權,遂決定征討南中叛亂。之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兵發南中四郡。大約用時三個月,諸葛亮便先後平定了越嶲夷王高定、永昌太守雍凱、牂牁太守朱褒三股叛亂勢力。接著,又以得勝之兵,深入不毛,征伐南蠻王孟獲。期間,諸葛亮採納參軍馬謖之策,以攻心為主,最終威服孟獲,使其不敢再犯,並於當年秋順利返回成都,南方四郡即定。
諸葛亮南征,僅用了不到八個月的時間,便凱旋而歸,令曹丕聞之,都深感驚異。
同時,諸葛亮返回成都後,一邊繼續推行“蜀律”,加強法制建國,一邊大力發展農業,休士勸農,富民強國,從而既平穩度過了蜀國因劉備之死,造成全國震盪的危局,又為北伐奠定了後勤保障基礎。
因此,據《袁子》記載:諸葛亮死後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可見,諸葛亮在蜀國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麼的高。
-
10 # 桀驁不馴125511184
劉備在白帝城病故後,首先諸葛亮先是輔佐劉禪登基做了蜀主。然後又阻止了曹魏的五路大軍的進攻。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吳蜀必須聯合抗魏,所以派出鄧芝出使吳國,和吳國繼續聯合抗曹。又養兵息民,大力發展農業。帶兵平定了南方的孟獲。在蜀國富強以後。帶兵討伐曹魏,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五丈原病逝。
-
11 # 孫悅Louis
正確地說劉備直到死前都沒有真正放心得下諸葛亮,他的心情是無奈的。國中再也找不到一個可以震得住諸葛亮的人了。
其一,劉備那句:豎子可扶則扶之,如若不然卿可自立為成都之主。就把諸葛亮嚇了個半死。
其二,他安排了不是荊州派系而一向與孔明不和的西川派系的李嚴為尚書令為他的北伐糧草供給官。若諸葛亮北伐一旦變心,李嚴馬上可以斷其糧道。
當然面對並不那麼信任他的先主和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後主,諸葛亮能做的只有他說的那樣,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了。
最傑出的表現是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和一出祁山了。此中故事要詳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筆者就不一一道來了。筆者想與大家分享的是那時的諸葛亮並不像諸位看官想象得那樣大權獨攬,權傾朝野。他也有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和無奈。
一則北伐道路崎嶇難行,三十萬大軍糧草供應捉襟見肘。前有如狼似虎的魏軍,後有不太聽話的李嚴。
二則後主親信宦官,遠離賢臣。此乃後漢傾頹之兆耳。
然他面對著這樣的現實卻沒有太多的選擇和辦法。只有以春蠶吐絲和飛蛾撲火之志落得七星燈滅星落五丈原的悲慘結局。
-
12 # 作家馬踏中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諸侯紛爭。最終形成三個主要割據勢力。劉備佔有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建立蜀國。其中諸葛亮居功至偉。
諸葛亮的偉大在於胸懷全域性,具有常人所沒有的戰略眼光。未出茅廬便進獻三分天下之策。當時勸劉備:“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正因為戰略決策得當,劉備才張匡漢大旗,一路拼殺,建立蜀國。
第二,諸葛亮很有治國才能。建蜀後對外製定連吳抗曹的基本外交國策。這才使得蜀國面對魏吳兩個強國,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還進一步鞏固壯大。對內政治清明,獎功罰罪,盡心輔佐,鞠躬盡瘁。士樂為之用。
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吳蜀外交破裂,兵戎相見。最終一代梟雄劉玄德大敗虧輸。臨終託孤,憾死白帝城。
劉備一死,蜀國危機四伏。國內二心者蠢蠢欲動。國外魏吳聯合來攻。可以說內外交困。最後還是諸葛亮力排眾意,派人主動與吳國重修舊好,再續前緣。這才外退強敵,內穩國政。可以說又是諸葛亮正確的戰略決策起了關鍵作用。
-
13 # 小毅說歷史
諸葛亮是輔佐劉禪使蜀國恢復實力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一、外交方面。劉備逝世之後,諸葛亮非常堅定的主張聯吳拒魏的政策,便派遣鄧芝前往吳國,進行協商,雖然中間有所曲折,但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吳國答應與蜀國結盟,共同抗擊魏國。
二、鞏固國內統一。因為歷史、自然等因素的作用,蜀國境內並不是一片祥和的,本來南境就有不和諧的聲音,在劉備逝世之後這種呼聲越來越大,諸葛亮不得加以重視,不過很快諸葛亮就帶兵平叛成功,並且安撫政策也做的很到位,可以說是民族關係史上教科書般的例子。
三、經濟方面。在建興二年,蜀國開始實施“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哪這個政策有多少效果呢?史書是這樣說的,建興十年, “休士勸農於黃沙 ,作流馬木牛畢 ,教兵講武”十一年冬,“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倉庫)” ;十二年春, “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說明政策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另外諸葛亮對水利、鹽鐵等事業也是非常重視。
四、依法治國。提出了“威之以法”、“ 限之以爵”的政策:“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
14 # 微史春秋
在劉備死後,劉禪繼位不久,蜀國內外交困,諸葛亮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改變局面。
一、外交上,與孫權和解通好。《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劉禪繼位後,蜀國很快“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三國志·諸葛亮傳》也記載道:諸葛亮“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透過諸葛亮的外交努力,使得蜀國和東吳化解了仇恨,重新結盟,三國形勢再度回到蜀吳結盟對抗曹魏的格局,蜀國也穩定了外交上兩面樹敵的困境。
二、平叛,穩定內部統治劉備死後,蜀國就出現了嚴重的內亂,南方多地反叛。
“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
“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
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也參與其中。
一時間形勢十分糟糕,“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
考慮到劉備剛死,朝政不穩,面對這些叛亂,諸葛亮並沒有派軍征討。
直到建興三年諸葛亮才騰出手來收拾南中叛亂,“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對南中各郡重新劃分,加大對這些地方的控制,穩定了蜀國在此的統治。
三、發展生產三國中蜀地最為偏僻落後,國力最弱,因為發展生產,勸課農桑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二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這一段時間,蜀國沒有進行戰爭,主要在讓百姓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生產,通過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恢復發展。在平定南中叛亂後,也進一步增強了國力,“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直到建興五年,國力有所提升後,諸葛亮開始了北伐。
-
15 # zc12333
蜀國夷陵之戰戰敗後,劉備就病逝在白帝城臨死前把劉禪託孤給諸葛亮。當時的蜀國可用之兵不過5萬,外有魏,吳兩國虎視眈眈內部叛亂髮生不斷。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決定修復與東吳的關係。派鄧芝出使東吳修復了東吳的關係,在這之後蜀、吳兩國締結了瓜分魏國領土的盟約(實際上只是畫餅而已。)之後諸葛亮率軍平定了南中四郡,(七擒孟獲很可能不存在)使蜀國有了穩固的後方。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後諸葛亮先後5次出師北伐,(六出祁山只是演義虛構)其中第一次北伐很快拿下了隴西三郡,但由於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了這次北伐的失敗。之後的四次北伐由於曹魏有了充足的準備再加上國力上的差距(魏國佔有九州,蜀國只有益州。魏國有50萬軍隊,蜀國只有10萬)都失敗了,最後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也病逝在五丈原。
縱觀諸葛亮北伐雖未能滅掉魏國,但卻主動出擊以攻代守,把戰火引到魏國境內使魏國的損失大於蜀國。成功為蜀國續命幾十年。
-
16 # 鮮明11
要論打仗,諸葛先生可能也就一般吧!至於那些出神入化的戰例,大都是後來者虛擬出來的。但在治理國家方面,諸葛先生卻是一頂一的高手!歷史應是真實存在的,諸葛亮自劉備去世後,不但很快地醫治了彝陵之戰慘敗的創傷,而且又連年北伐,也未導至蜀漢黎民飢寒交迫,民怨四起,山河破碎。並在諸葛武侯去世後,姜維仍還是接著繼續北伐,而蜀漢國內也是比較穩固安寧的。這充分說明了國家政體的穩定。而制定這些治國安民方針政策錯施的決策者,則是諸葛先生打下的良好基礎!這就從客觀上說明了,諸葛亮的確是一個治理國家政體的高手!
回覆列表
劉備稱帝后,名義上是為了關羽報仇,其實是為了奪回荊州,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親領大軍進攻東吳,發動了著名的夷陵之戰。最後被東吳名將陸遜打敗,蜀漢精銳部隊損失慘重,導致國力孱弱,劉備自己也在一年後含恨而亡,蜀漢風雨飄搖。
那麼,作為劉備的託孤重臣,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瀾的呢?
一:忍辱負重,政治層面重建孫劉聯盟。
諸葛亮深知孫吳聯盟的重要性,它是蜀漢的立國之本。所以雖然東吳首先背叛盟約,陰謀奪佔了荊州,但是北方的曹魏政權虎視眈眈,始終是蜀漢的最大威脅。因此諸葛亮忍辱負重,力排眾議派重臣出使東吳,孫權也樂見其成,於是雙方重建了孫劉聯盟。
二:養精蓄銳,軍事上征服南蠻。
劉備舉全國之力進行的夷陵之戰是一場國運的大比拼,失敗後蜀國的人才和精銳軍隊幾乎損失殆盡。諸葛亮接管政權後手中已經無兵可呼叫。所以諸葛亮用各種政策和手段鼓勵人民踴躍當兵,用了二年多的時間操練士兵,養精蓄銳。最後收復南中,渡過瀘水,七擒孟獲,南蠻歸心。成功穩定了蜀國的大後方。
三:休養生息,經濟上扶持農工商業,閉關息民。
農業上,諸葛亮鼓勵農民開荒種植穀物,很快使蜀國倉廩豐盈,軍糧充實;商業上,諸葛亮大力提倡發展蜀錦,蜀錦是蜀地特有的產業,歷史悠久,價格昂貴仍然供不應求,諸葛亮專門設立“錦官”管理織錦產業,蜀錦為蜀國帶來了滾滾財源,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撐。
綜上所述,面對夷陵之戰後蜀國的千瘡百孔,諸葛亮從政治軍事和經濟各方面三管齊下,忍辱負重養精蓄銳休養生息很快使蜀國恢復元氣,國富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