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她餘生7561

    韓信的軍事才能要在徐晃之上。然後兩個人的背景和當時在軍中所處的地位,韓信是上將軍,軍事才能軍事地位在當時整個中國都是被認同的,聽到他的名字一般將領都要被威懾三分。決定戰爭的勝負有很多方面,就單獨的背水一戰來比較,韓信的軍事才能和軍事地位,戰神也不是白叫的,下屬對他的極度認同,對下面人的凝聚力是能轉化為強大的戰力。很多將領士兵都會因為覺得在韓信手下當兵是榮譽感爆棚的一件事,能不拼命?

    而徐晃是曹操手下的一個部將,雖然也是悍將,跟韓信的可比性差了很多

  • 2 # 正義威武

    作戰物件不同。前者作死出擊,後者固守待變背水一戰失去了意義。韓信軍以韓信馬首是瞻,有凝聚力,徐晃軍出擊之時內部還不統一焉能不敗?

  • 3 # 歷史公元

    歷史上最出名的“背水一戰”就是項羽的“破釜沉舟”,理所當然的勝利了!但是都是背水一戰,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

    這個問題說白了就是能力高低的問題。當然,細究起來,我認為原因有兩點。

    一、交戰雙方能力對比的問題

    韓信是誰?兵家四聖之一,號稱“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是一個佈下十面埋伏,打敗項羽的人,堪稱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那韓信的對手是誰?趙軍主帥陳餘,反正沒聽說過,無名小卒而已。

    徐晃呢?雖然也是曹操身邊的大將,但是相比於趙雲,差了不止一籌,更別說是趙雲、黃忠一起上了。“背水一戰”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韓信真正掌握了“背水一戰”,而徐晃只是模仿

    韓信在“背水一戰”時,不斷激勵士兵計程車氣,並且自帶“戰神光環”,士兵信心十足,拼死搏殺;而且,派人偷襲敵營,遍插旗幟,削弱敵方士氣,進一步增強己方勝率,可以說穩操勝券。

    徐晃呢?作為一個莽夫,老老實實上陣廝殺就行了,非得學韓信“背水一戰”,還遭到自己部下反對,分兵迎敵。己方士氣進一步削弱,可以說敗的不冤。

    所以說,人啊,不能過於放飛自我,驕傲自大。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 4 # 白雲山水居

    我認為,原因很簡單。韓信是有準備的背水一戰,而徐晃是在敵人識破計謀下的背水一戰。它們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大家都知道,韓信素來是以智計百出而聞名於世的,漢朝基本是無出其右,漢朝有文有張良,武有韓信的說法。而他的對手陳餘呢?對於韓信是極其藐視的,一直認為韓信是徒有其表,是吹牛大王,並且此時的韓信是兵少將寡,根本無法和自己抗衡。再怎麼也玩不出花樣來。毛主席說過:“在戰術上藐視敵人,在戰略上要重視敵人。”但陳餘可不是什麼大軍事家,沒有深謀遠慮,對敵情又不重視,所以想以人多欺負韓信人少,遇到亡命的反抗,也就一下失去了打勝的決心。他遇到韓信,敗得不冤。

    而徐晃,明知道對手趙雲和黃忠也是高手的情況下,也出此背水一戰的計策,那兩個是誰,劉備的五虎上將啊,是有幾把刷子的。一眼就看破了徐晃的戰術,他們有針對性的做了準備,幾面夾攻,一衝即破。何況趙黃兩人哪個不是可以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人頭的高手啊!不要說還帶了這麼多軍隊,就是任何一個,都可以在敵軍中橫衝直撞的主啊!當年趙雲在曹操大軍中單人單騎橫衝直撞,還救了阿斗。更何況還是以優勢兵力打你徐晃,敗是肯定的了。

    所以,這個原因是沒有可比性的。戰場環境不一樣,對手不一樣,導致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 5 # 旅行詩人安安的二舅姥

    第一:韓信是劉邦手下第一大將,威望巨大,手下將士也都服他,軍隊有凝聚力,而徐晃雖然也是名將,不過在曹操陣營裡並不是最突出重要的,軍隊凝聚力不如韓信

    第二:對手不同,徐晃的對手是劉備的黃忠和趙雲,劉備的五虎上將,戰鬥力爆表,而韓信的對手是趙國的陳餘,實力明顯不及久經百戰的黃忠趙雲

    第三:韓信有意為之,徐晃無奈為之

  • 6 # 蕭湘居士__

    韓信乃劉邦登壇拜帥之將,聲名很高。其次戰前動員會有一定作用。再韓已多次勝仗,士兵願意聽韓帥認為他一定會有把握的,叫心中勝利在握。

    徐晃雖是孟德手下數一數二將軍,但沒有韓信這樣大的號召力,又是戰前臨時按排,兵士們沒有真實瞭解徐將軍的袖內乾坤,疑則心敗。

    所以前後二者會出現前勝後敗。

  • 7 # 古木夕羊859

    打仗的時間聰明的將軍給敵人會留個口子讓敵人有路可退,自己這方不留退路,士兵只能往前衝,所以結果就沒有疑問了。

  • 8 # 少荃經史屋

    少荃經史,不一樣的解讀角度。

    因為,韓信是一個精通戰略的戰術家,而徐晃則並不長於戰術。

    關於“戰略”和“戰術”如何在戰場上運用,《亮劍》中的李雲龍給了我們很好的例證:

    當戰事不緊急時,李雲龍更多的是對部下進行思想層面的建設,給自己的部隊灌輸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態度與秉性,倡導作戰要靈活多變,不要拘泥於文字教條。這在提升軍隊士氣和作戰思路方面有非常直觀的效果。

    但當面對具體的作戰問題時,李雲龍則將“戰術方法”提到了第一位,軍人士氣改為第二。就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剋制對方長處等方面給予極高的重視。

    獨立團在消滅山崎大隊的李家坡殲滅戰中,提升士氣的全團衝鋒固然是最後的戰鬥形式,但也要透過戰術方法來儘可能地減少代價,以換取最高效的戰鬥力。為此,李雲龍要想辦法縮短攻擊距離,以手雷集火的形式壓制住敵方火力後轉瞬間命令全團衝鋒,成功實現攻堅目的。

    可見,在實際戰場上,“戰略”更多的是一種理論目標,是為具體戰術提供方向性指引的。其本身並不具有太強的可操作性,甚至會與當下的戰場形勢產生矛盾對立面。如果擺脫戰術配合而僅依靠戰略方法,將如同空中樓閣一般,戰略意圖將極難實現。

    很不幸,儘管徐晃熟讀兵書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倒背如流,但卻並不得其中要領。徐晃更不清楚韓信當初為打贏這場以少勝多的冒險戰役,布了怎樣一盤棋。

    韓信的棋局

    當初韓信只率領3萬兵馬前來,而趙國則集結20萬大軍來井涇駐守抵擋。

    韓信深知:漢軍長途跋涉而來,對方以逸待勞且人數佔優,如若拉開陣仗硬剛,漢軍佔不到絲毫好處。這一點是漢軍的劣勢,但卻能採取“將計就計”之法——以弱示強。將攻防轉化過來,誘導對方轉守為攻,脫離據守陣地。

    為了能更好地實施“誘騙”,韓信採用兵家大忌之法——背水列陣,至漢軍於險地。為的就是能讓趙軍喪失謹慎,產生全殲韓信的想法。

    當然這是一招險棋,但韓信還是要上保險的——傍晚時分,先命1萬人部隊過河列陣,建立防線轉攻為守。剩下的2萬人作為交戰緩衝。

    當然,誘敵出陣實現了,若想打勝這數倍自己的軍隊,全殲是不可能的,只得採用攻心戰,在士氣與心理上給敵人以重擊——因此韓信悄悄挑選精騎兵2000人,攜帶漢軍軍旗,繞道過河埋伏在井涇口北邊的山間。待趙軍大部隊傾巢出動準備全殲河邊漢軍時,這2000精騎兵將迅速奪得趙軍營地插上漢旗,鼓譟趙軍大營被拔,趙軍陷入兩線作戰危機的局面,如此一來趙軍必定大敗。

    韓信的背水一戰,更多的是將各種計謀戰術環環相扣,一步步將戰場局勢拉入到自己設計的套路當中,最終造就了此次以少勝多的戰例。

    但要說韓信只是單單運用了下“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的兵法,那就太過呆板教條了,如果一門地按照兵法來運用,後果是及其危險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徐晃的背水一戰了,這是標準的自掘墳墓。

    徐晃的孤注一擲

    相比韓信的層層巢狀之法,徐晃的背水一戰簡直是孤注一擲。

    當初徐晃、王平率軍進攻漢軍,徐晃命令部隊渡漢水後背水列陣。王平見狀大驚:如若撤退,將至奈何?徐晃倒是一本正經的地說:“昔韓信背水列陣,此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徐晃就是這樣的一根筋,他未曾考慮這個“死地”還要有敵方的施壓才能激發軍隊的求生戰鬥意志,如果敵方不攻,何來“死地”一說?

    漢軍這邊的趙雲、黃忠見狀立馬據寨力守,拒不理會以消磨魏軍計程車氣。徐晃見對方不攻,只得率領小股部隊誘戰,結果趙雲和黃忠死活不出。

    待到傍晚時分,漢軍趁著曹軍歸陣的絕佳時機,趙雲黃忠兵分兩路,左右夾擊背靠大河的魏軍。

    面對鉗型夾擊,最好的戰法就是保持陣型且戰且退。可魏軍哪有退路?一下子亂了陣腳。被漢軍驅趕下水,曹軍大敗。

    總結

    徐晃雖知兵法中的“背水一戰”,但卻不懂韓信的具體經營方法。

    即使背水一戰,也要在我方以逸待勞下進行,為保證短期內激發出的軍隊士氣能全部傾斜到敵方身上,就要用計謀快速讓敵方前來進攻。但為保證此次戰役的勝利就要有奇兵,為確保“袋底”的不破,就要以攻轉守並安設保險。

    這就如同一臺大戲。臺上表演的是背水作戰讓觀眾直呼過癮,但後臺裡的燈光、聲效等缺一不可,他們是輔助臺上表演能順利完成的關鍵保證。

    因此,真正熟讀兵法的人,是能將其中的各種戰術戰略融匯貫通並相互運用的人,用一層層的計謀方法來構建最終的目標。而不是單另拿出一個方法來運用。

    這就是“把書讀死”和“把書讀活”的卻別。

  • 9 # 虹貓大俠

    背水一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種戰法。徐晃學韓信本沒錯,但是沒弄清背水一戰的精髓。

    韓信用此計,是因為兵力遠遠少於趙軍,直接硬剛必敗無疑。他背水結營,置之死地,讓士兵心裡都明白一件事,打不贏也沒地方撤,不玩命必死無疑。所以士氣一直處於一個上升的過程,接戰時達到了頂點。

    而徐晃的背水結營呢?他只是靠漢水紮了一個營寨,然後選擇了主動出擊。他的對手黃忠和趙雲,尤其是黃忠,看出了徐晃的作戰意圖,選擇避戰不出。

    徐晃引兵從辰時搦戰,直至申時,蜀兵不動。

    打仗講究的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蜀軍不出,魏軍叫罵半天沒有什麼反應,士氣就慢慢的洩了下來。當他撤退的時候,黃忠選擇突然殺出。

    晃儘教弓弩手向前,望蜀營射去。黃忠謂趙雲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軍必將退也:可乘時擊之。”言未已,忽報曹兵後隊果然退動。

    魏軍計程車氣洩了,蜀軍計程車氣正盛,再加上黃忠和趙雲的部隊是蜀漢的精銳,此消彼長之下必然大敗。魏軍戰敗的第一反應絕對不會是營寨靠漢水而立沒有退路,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敗了要退回營寨,這都是人之常情。

    魏軍守衛營寨的將軍是王平,這個人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打仗還是有一套,他如果選擇出去接應,必然被敗軍衝散,營寨很難保住,所以他選擇了不出。

    這個時候如果徐晃能夠整合部隊反身衝殺,王平再出,或許還有一戰,可惜徐晃沒能做到,大軍直接被黃忠、趙雲被趕進了漢水,淹死者不計其數,徐晃本人也險些被殺。

    背水一戰,沒有退路本就是一個險計,一般人也不會輕易用此計。這個計策弄好了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一旦出現一點紕漏那是必死的結局。

    徐晃的背水一戰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沒考慮到士氣(撤軍時士氣正衰),二是讓士兵有了撤回營寨的想法。好在兵力相當,雖敗但未潰。

    徐晃是曹操的五子良將,用兵方面也是得到過曹操讚賞的。之所以反下這樣的錯誤,很可能是因為同為良將,于禁、張遼、樂進都先後有不同的斬獲和功績,就連張郃在定軍山一戰中,表現出色,穩住了局面。徐晃難免心急。這才有了冒進的舉動。

    其實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越想表現自己越有可能把事情搞砸。厚積薄發、循序漸進才是正途,該來的遲早會來,太著急,迎來的絕不是什麼好事。

  • 10 # 讀春秋思無忌

    韓信背水一戰滅趙國,為何徐晃卻一敗塗地?只怪他沒弄懂韓信為何要背水一戰!

    井陘之戰

    彭城大戰後,劉邦終於意識到,光靠沛縣的那幫兄弟是實現了不了自己的夢想。他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將軍權下放給韓信。於是,韓信便開啟了北伐之旅。

    韓信渡過黃河,俘虜魏王豹,擒獲夏說,太行山以東土地皆平定。公元前204年10月,韓信率領漢軍穿越太行山,準備進攻下一個目標趙國。

    趙王歇與主帥陳餘聽聞韓信到來,立刻集結大軍,在井陘口嚴陣以待。

    陳餘手下有個謀士叫李左車,他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向陳餘支了一條妙計。

    原來,太行山有八大關隘,而韓信此次走的是井陘關。一條綿延數百里的綿蔓河將上艾(今陽泉)和井陘聯絡在了一起,韓信便是沿著河畔的狹窄驛道穿過太行山。

    此時的韓信面臨著諸葛亮北伐時的相同問題,艱難的道路使得後勤供應面臨嚴峻考驗,因此,漢軍需要速戰速決。反之,如果趙軍堅守,便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李左車據此建議分兵兩路:自己率3萬人抄小路,奪取漢軍輜重,並截斷其糧道;陳餘率主力固守井陘口堅壁不戰,這樣韓信將被困於驛道中,不日後非死即降。

    陳餘參與過鉅鹿之戰,勸降過章邯,後又趕走張耳,搶回趙國,戰績輝煌,自信滿滿。在他眼裡,韓信不過是初出茅廬的菜鳥,僥倖贏了魏王豹,卻奈何不了他老人家。更何況,他認為韓信才幾千兵力(其實2萬左右),而自己有20萬大軍(號稱的 ,估計只有幾萬),就是閉著眼睛都能搞定他,何必費那功夫。

    因此,他駁回了李左車的建議,理由簡單粗暴,不需要、沒必要,來了就硬剛。

    很快,韓信便從間諜那裡獲知了這一訊息,並據此作出了一個大膽的軍事計劃:自己率主力渡過綿蔓河,背水列陣,吸引趙軍主力進攻;同時2000輕騎繞小路偷襲趙軍大本營,並換上漢軍紅旗。

    漢軍將領們面面相覷,過河便意味著沒有退路,和破釜沉舟有何區別,這也太瘋狂了,韓信卻笑而不語。

    第二日一大早,漢軍便渡過綿蔓河,在其東岸列陣,接著便派一支騎兵前去趙營挑戰。陳餘見此不由得哈哈大笑,幸虧沒上李左車的當,你看漢軍不是自投羅網來了。

    “報!漢軍在綿蔓河東岸列陣,中間發現韓信的帥旗。”

    “漂亮!傳我命令,全軍出動,殺他個片甲不留!”陳餘大笑。

    綿蔓河邊兩軍短兵相接,漢軍無路可退,唯有殊死相搏。

    “報!不好了,漢軍已經佔領了我軍營寨。”小卒子氣喘噓噓地說道。

    陳餘抬頭望向軍營,只見趙軍營寨已然是漢旗飄飄,不由得大驚失色,大呼:“中計了。”

    趙軍頓時驚恐萬分,紛紛四散而逃。那2000漢軍騎兵見狀,從後方截斷趙軍歸路。韓信立刻率領主力發起反攻,趙軍被迫向泜水方向潰逃。漢軍乘勝追擊,趙軍幾乎全軍覆沒,陳餘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被俘。

    徐晃的背水一戰

    400多年後,曹操抵達漢中戰場,令徐晃為先鋒。徐晃決定在漢水南岸再次重演韓信的經典之戰,給曹老闆一份見面禮。王平卻表示反對,韓信透過間諜提前得知陳餘的想法,你怎麼敢確定趙雲、黃忠一定會與陳餘一個打法呢?

    徐晃壓根兒就看不上這位巴西傻小子,“我出道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呢,也敢摻乎我的大事?”

    就這樣,徐晃派人搭建浮橋,渡過漢水,背水列陣。一切就緒,就等著對方向陳餘一樣衝出來就行了。於是,徐晃便派人前去挑戰,從早上罵到太陽落山,都不見對方有任何反映。眼看著天將黑了,還是先回去再做打算。徐晃叫弓箭兵向蜀營射箭,掩護大軍渡河。

    這時,蜀軍突然鼓聲大振,黃忠、趙雲左右夾攻,徐晃大敗,掉入漢水者眾多。

    同樣是背水一戰,為何差距這麼大呢?

    1、陳餘和劉備的戰術不同。

    陳餘死搬教條,對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深信不疑。因此,他的目標很純粹,一旦韓信主力出現,便以壓倒性的兵力優勢,直接圍而殲之。

    劉備則不同。蜀軍兵力不如曹軍,但後勤供給略強於曹操,因此,堅壁固守才是蜀軍的制勝之道。除此之外,燒燬曹操的糧草物資也是蜀軍的作戰目標之一,而黃忠和趙雲便是執行者。換句話說,蜀軍與李左車的戰術差不多。

    2、兩者區別

    韓信打聽到陳餘想圍殲漢軍的想法,才故意背水列陣,同時打出帥旗,以自己為香餌,調出趙軍所有主力,才能掩護2千騎兵完成拔寨易幟的計劃。前線久攻不下,營寨還被奪了,韓信使出的障眼法讓陳餘誤以為漢軍有千軍萬馬,巨大的心理落差成為壓垮趙軍的最後一根稻草,軍心亂了,那隻能任人宰割。

    據《史記》記載,李左車戰術不被採納後,韓信鬆了一口氣。由此可見,如果陳餘採納了李左車的建議,韓信也絕不會貿然背水一戰。

    徐晃和陳餘一樣,死搬教條,以為背水列陣便能引來漢軍。殊不知,當年韓信在軟禁期間,和張良一起為大漢整理了一套兵書。徐晃學習過,憑啥黃忠和趙雲就沒學過呢?

    陳餘引用孫子兵法對付弱小韓信,背水一戰是韓信特意為其量身打造的戰術;而劉備已經採用了堅壁固守的戰術,徐晃仍使用背水一戰的打法欲引對方出戰,當然不好使了,反而給了黃忠、趙雲“彼竭我盈”的反擊機會。

  • 11 # 歷史笑春風

    背水陣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軍陣,它在韓信的井陘之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此,人們將“背水一戰”比作孤注一擲和敵人決一死戰的代名詞。在《三國演義》這部著名的歷史小說中,以描寫將軍們的謀略見長,背水陣自然也肯定會在書中出現。在書中第七十一回中,就出現了背水陣。

    在當時,劉備攻打漢中,陣斬夏侯淵。曹操無奈之下,只得親自率領軍隊來和劉備爭奪漢中。在此戰中,徐晃作為先鋒,率領副將王平來攻打劉備。徐晃不聽王平的勸阻,非要渡過漢水,和蜀軍背水一戰。可是令徐晃沒有想到的是,戰鬥中並沒有出現他想看到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面,反而是全軍潰逃,損失慘重。那麼,同樣是使用背水陣,韓信能夠以寡擊眾,大敗趙軍,可為什麼徐晃卻打了大敗仗呢?

    一、雙方的對手不同。

    在當年韓信出兵趙國,和趙軍在井陘發生戰鬥。在這之前,韓信對趙軍進行了偵察。當時趙軍的統帥是陳餘。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才能,算是當時的名士,但是食古不化。他的謀士李左車建議不和韓信正面交鋒,拖住韓信的軍隊。李左車自己則率領一支軍隊迂迴韓信後方,切斷韓信的補給線。這樣韓信進不能戰,後勤斷絕,很快就會被趙軍打敗。可是陳餘以自己的兵力強大,不戰會被他國恥笑為理由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在得到陳餘不採納李左車的建議的情報後,才出兵井陘,和趙軍進行決戰。在這一戰中,雖然陳餘號稱名士,可是他的真實軍事能力,遠遠不及韓信。即便如此,韓信還是認真的對趙軍進行了偵察,在得知了陳餘的戰略後才發動了進攻。

    而徐晃在漢水旁的這一戰,卻是對敵人一無所知。他只是依靠自己的主觀臆斷,就貿然率領軍隊渡河與敵決戰。正如王平對他的勸說一樣,韓信在井陘之戰中,對陳餘的舉動了如指掌。而徐晃對黃忠、趙雲的意圖毫無所知。單單從將才這一方面來說,韓信的軍事能力遠遠超過陳餘,而徐晃的軍事能力並不比黃忠、趙雲強,他如何能夠打敗黃忠、趙雲呢?

    二、雙方的軍隊不同。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使用背水陣是不得已的。在戰後韓信與部將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韓信對自己軍隊的評價。因為當時劉邦在滎陽戰場和項羽作戰吃緊,在韓信打下魏國和代國之後,他手下的精兵就被劉邦抽調走,去滎陽前線增援。這使得韓信在攻打趙國的時候,率領的軍隊都是剛徵召的人員,用韓信的話來說,是“驅市人而戰之”。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如果和敵人在有生路的戰場作戰,這些將士早就各自逃生了。所以韓信才會採取背水陣的辦法,將這些將士放置在死地,讓他們逃無可逃,只能人自為戰。這樣,趙軍雖然比韓信的軍隊素質高,可也無法攻破拼死一戰的漢軍。

    而徐晃的軍隊和韓信的部隊不同。徐晃的軍隊是曹操的精銳軍隊,他們身經百戰,見過各種各樣的陣仗。他們對於徐晃的背水陣並不以為然。在形勢危急的時刻,這些在戰場上久經戰火鍛鍊的人,不可能會像韓信的那些新兵一樣,死死的對敵人進行抵抗。他們會尋找一切生路,來逃脫被殲滅的危險。這樣,徐晃想要造成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面,是根本無法達成的。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他的部下都爭相逃命去了。

    三、雙方背水陣地不同。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的背水陣是真正的背水陣。他先派出一萬多人出發,背水為陣。我們可以從這段記載看出,韓信是從陸路出發,在背靠河流的地方佈設的陣地。這個背水陣是完全沒有退路的。因此,韓信和他的部將才把這個地方稱作為死地。

    正是因為沒有退路,韓信在佯裝戰敗後,率領軍隊進入這個陣地。在面對尾追而來的趙軍,韓信的部下才會對敵人拼死抵抗。因為只要戰敗,韓信背水陣的將士就只有死路一條。趙軍雖然全力攻擊,也無法攻破韓信的背水陣。

    而我們回過頭看徐晃擺下的背水陣。和韓信的背水陣一比,我們就會發現徐晃的背水陣真是似是而非。韓信的背水陣是毫無退路,可徐晃的背水陣後,還搭設著浮橋。這種預設退路的背水陣,根本就不能稱之為死地。所以在黃忠、趙雲進攻的時候,徐晃的軍隊一看大事不妙,就爭相從浮橋逃命。徐晃的軍隊沒有和敵軍拼死一戰的精神,這就失去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義,徐晃的軍隊當然在黃忠、趙雲的攻擊下被打得大敗。

    四、雙方的策略不同。

    在韓信的井陘之戰中,背水陣只是吸引敵人進攻的誘餌。韓信運用了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勝”的原理,將背水陣運用得恰到好處。他將背水陣作為“正兵”,吸引趙軍的主力來攻。由於背水陣的漢軍人自為戰,死死的纏著趙軍,為襲擊趙軍大營的兩千騎兵創造了戰機。

    這兩千騎兵作為漢軍的“奇兵”,趁趙軍全軍出動攻打背水陣的機會,衝進趙軍的大營。他們拔下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軍旗。這樣,在趙軍對背水陣久攻不下,精疲力竭的歸來之時,發現趙軍大營飄揚著漢軍的旗幟。趙軍因此軍心大亂,在漢軍的攻擊下,很快就崩潰了,韓信因此獲得了井陘之戰的大捷。

    我們再看看徐晃的漢水邊的這一場戰鬥。本身徐晃的進攻就沒有得到王平的支援,自己帶領著騎兵渡河攻打蜀軍。這使得徐晃的軍陣進攻力有餘,而防禦力低下。徐晃也沒有韓信的謀略,採取正合配合的策略,只是單純的想和對方進行決戰。可這要看黃忠和趙雲是否會按照徐晃的心意來作戰。

    韓信在進行井陘之戰前,在偵察到陳餘不聽取李左車的意見,肯定會對自己出擊的情況時,才出兵井陘。而徐晃則根本不知道黃忠、趙雲是否會出擊,就貿然渡河,實在顯得不理智。果不其然,如同王平所料,黃忠、趙雲對徐晃的背水陣採取了堅守不戰,擊其惰歸的戰術。黃忠和趙雲商定,在徐晃憑藉勇氣來進攻的時候,兩人堅守不戰,等到日暮時分,徐晃的軍隊疲憊不堪的時候,再攻打徐晃。

    就這樣,等到了日暮時,黃忠和趙雲趁徐晃撤軍的時候,兩路出擊,一舉擊敗了徐晃。徐晃刻意營造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背水陣,最終成為了大家的笑柄。

    結語:

    韓信在井陘之戰中,以背水陣大敗了趙軍,獲得了輝煌的戰果。可《三國演義》中的徐晃,在漢水旁的戰鬥中,擺下的背水陣卻被黃忠、趙雲打得大敗。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是將領的軍事水平,對兵法的理解能力和臨戰指揮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韓信在井陘之戰中,根據當時雙方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他的背水陣只是為了配合騎兵奇襲成功的誘餌。韓信將沒有多少訓練的軍隊帶入死地,讓他們人自為戰,終於成功的牽制住了趙軍的主力,為騎兵襲取趙軍大營創造了戰機。最終,在背水陣和奇襲騎兵的配合下,韓信贏得了井陘之戰的勝利。

    而徐晃則和韓信不同,他根本就不知道對方將領的策略。他貿然將軍隊帶過漢水,號稱背水一戰。可徐晃在軍隊的背後卻留下了浮橋,有了退路,他的背水陣所處的地方就稱不上死地。黃忠和趙雲抓住徐晃在日暮時分,疲倦撤退的時機,發動兩路攻擊。徐晃手下的老兵們,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都爭相逃命。這使得徐晃擺的似是而非的背水陣遭到了慘敗。

  • 12 # 橘男友力

    曹操:徐晃飽讀兵書卻不甚其解!殊不知當初韓信背水一戰是因為對手無謀!而他現在面對的是劉備!諸葛亮!

    這就是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句子看完就會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