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言以蔽之,放在今日,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
7
回覆列表
  • 1 # 古始之道

    這個問題很深刻,說的是歷史,也必須以歷史來解答。

    緣起在於老子十七章說的“其次,親而譽之”。即是由於中國的三皇五帝,為人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所以百姓們懷念他們,稱他們為古聖人。如世代流傳的有巢氏,燧人氏和“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毒”的故事。又如歷史記載黃帝按照所夢見古華胥國治理天下,死後百姓懷念他痛哭了200餘年。還有顓頊帝嚳和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等,就不必細說了,所以中國自古就養成了崇拜聖人的傳統。但隨著社會發展,人的私心越來越重,於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野心家們為了自己“美之為美”而千方百計奪取最高統治權利,陰謀策劃,考慮要想達到目的,就必須將自己偽善包裝成聖人一般,以延續民眾崇拜聖人的心理習俗,以此收買人心,但它們都是隻肥了一己之私,最後卻實行黑暗的使民眾“畏之”的家天下統治,開始了殉葬制的奴隸制度或等級制度。所以老子的”不尚賢”就是反對盲目崇拜的壞習慣,以防止給陰謀家制造機會。

    夏商周統治者就是這樣,文武周公姜子牙等,都算是一時的“聖人”。但它們留給歷史的,只有陰謀家的奸詐,如姜子牙所著《陰謀》《六韜》等,後世效仿者極多,在中國歷史上開闢了以智障道的先例。如戰國時期的田齊代替了姜齊,簡直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老子稱這種陰謀家為“智者”,也就是莊子說的竊國大盜。所以莊子才會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話。實際和老子的”不尚賢”和“以智治國國之賊”都是一回事。

    社會風氣一旦只追求面子和利益,就會產生“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社會潮流,於是什麼都有真有假。就好比李大釗說王麻子剪刀好使,於是就有了王麻子,汪麻子,大王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一樣的道理。因為真正的聖人,平時就和普通人一樣。如老子所說“被褐而懷玉”。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關尹子》一書,也是配合老子傳道的姊妹篇,其中有專論聖人,批判偽聖人的篇章,以共同澄清歷史造成的思想混亂,他和老子都是空前絕後的真正古聖人。如關尹子說:聖人之於眾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富貴貧賤同也。眾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眾人。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曰:“賢人趨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聖人也哉”。

    真人不露相,不遇見大事,你絕看不出他的能力。即便遇見了大事,聖人也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好比五千言道德經背後隱藏著驚天的秘密,也好比上古道文化體系的深奧古書都找不到原作者,這正體現了有道者“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玄德。

    所以真聖人的存在,就和不存在一樣。於是也就使那些冒充的有了機會。但一般人只知道追求慾望和利益,不知道其中的 “奧妙”,所以才會上當受騙,被人利用。如佛教就是刻意精心包裝十足唯我獨尊令人崇拜的鬼教,甚至除了那些刻意的偽善包裝和迷惑人心的功德條例,經文修行道理和實際宗教統治者的行為都沒有任何關係,但信得人卻越來越多,盲目崇拜,鄙人也是深入多年以後有了切身體會才了悟的。所以說,如果大眾的覺悟沒有提高,就會認假而不認真,如紅樓夢所說“假作真時真亦假”,即使真正的聖人在世,恐都不好使。

  • 2 # 含章易學社

    若是天下需要藉助聖人來治理,說明天下大亂了,人人循道,還要什麼聖人呢。這是從反面來說的。

    好比警察與小偷,最好世上無警察,說明沒有小偷可抓,這多好。還有我們的3.15打假,如果每年報出的打假數量越來越多,在執法力度相同的情況下,說明了造假越來越多,這就不是好事。反過來看就能看到問題的本質。

  • 3 # 滬上七先生

    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語出莊子《齊物》。

    這不是在詛咒聖人去死,而是說:只要世間評定聖人的標準還在,那麼大盜又怎會停止出現?

    一如:好和壞、對與錯、左同右……。

    熊貓看不起院外的野兔,卻不知那院落也是牢籠啊!

    飛鳥看不起魚,也不知太平洋裡同樣遼闊!

    老虎看不起貓,應知別個自來都衣食無憂!

    每一個物種,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

    每一個人,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大盜如是。

    聖人亦然。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魚非我,又焉知我不知魚之樂?

    聖人非大盜,焉知大盜之不善?大盜非聖人,又焉知聖人之所惡。

    佛說:三千小世界;其實,都在同一個世界。

    聖人是人,大盜亦然;善惡皆有因,聖盜也曾經。

    當年,誰還不是個孩子呢?

    聖人也有讓人憎惡的地方,大盜亦存被同情的事情。

    洞明的眼界,根是清明的心!而清明的心,是不會被聖人大盜這樣那樣的標準,所羈絆的!

  • 4 # 易學與生態

    這裡的意思是說:若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息。

    在此試作申論,世俗所謂最聰明的,有不替大盜幫忙的嗎?所謂至聖,有不替大盜守備的嗎?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被斬,比干被剖心,萇弘受被剖腹,伍子胥爛屍於江,這四個人雖然賢能確難免殺身之禍。因而蹠的徒弟問蹠:‘’盜也有道嗎?‘’蹠說:‘’何處沒有道呢?能夠猜測出房子裡藏有什麼,就是英明;帶頭進去,就是勇敢;最後出來,就是義氣;判斷出能否成功,就是聰明;分髒平均,就是仁惠。不具備這五種素質而能成為大盜,這是天下沒有的事。‘’由此看來,善人不得聖人之道就不能自立,盜蹠不得聖人之道就不能橫行;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聖人有利於天下的人少而有害於天下的人多。所以說,唇亡而齒寒,魯國的酒味薄而殃及到趙國的都城邯鄲遭圍困,聖人出現而大盜興起。打倒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才能大治。川水乾涸則穀道空虛,山丘夷平,則深淵填滿,聖人死了,大盜則不會興起,天下也就大平無事了。

    若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息。雖然重用聖人來治天下,也只是幫了道蹠的大忙。製造鬥斛來量,卻連鬥斛也一起盜去了;製造權衡來稱,卻連權衡也一起盜去了;製造符璽來取信,卻連符璽也一起盜去了;使用仁義來矯正,卻連仁義也一起盜去了。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帶鉤的小偷被處死,而盜竊國家的大盜確成了諸侯,盜竊仁義、鬥斛、權衡、符璽之利的人,即使賞賜官爵也無法勉勵他們不要這麼幹,用斧鉞的刑威也不能禁止他們:。這些重利盜蹠而又無法禁絕的現象,都是聖人的過錯。

  • 5 # 生活的樂趣88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在今天的理解便是,聖人的理論,如果不能夠得到大家一致的尊稱,即使在他死後,大家也會用各種形式去犯罪,而形成人們心中的一種盜竊,在當今社會中看來這是一種在智慧的互相欺詐過程當中,形成了誠信缺失現象存在,只要聖人的思想沒有在人類的精神當中形成高尚的義務存在,使每個人遵從他的意願,而在幸福當中理解人生所有道德艱難的處境和走向偉大的過程,則一切違法犯罪都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示自身聰明的才智,而使人類永遠出現在一種惡性迴圈當中。人之初,性本善,本來是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應該需求的一種真實存在現狀,它是一些快樂產生的源泉和人性理解自身艱難的真實處境存在,但是我們在所有嬌慣的溺愛當中形成的許多不良習慣,在現實當中因為生存能力的艱難和各種周圍條件的改變,而使錯誤成為積累在我們頭腦當中無法改變的,失去法律意志,形象體現一切,為了個人利益的紛爭當中,總是使用各種不擇手段的方式來承接生命當中的艱難,而使自身的能力,在從不畏懼40的分辨當中形成一種失去聖人教悔的無知體現。

    只有在偉大的精神信仰當中形成人生信仰的自由,人類戰勝一些錯誤的渴求,才能在現實生活當中得到大家一致的尊崇,生命的所有無言的希望當中形成的所有負擔,都是因為在壓力當中不能承擔生存的果敢,而是命運形成一種苦難無法自制的尊嚴。

  • 6 # 江南老鷹

    只要世間人還迷戀聖人,依賴聖人,而不是信自己靠自己,就會有人假借聖人的名意或者把自己包裝為聖人欺騙世人來獲取自己的利益。

    只要有聖人就一定會有大盜,他們達到目的的工具和形式是非常相似的。

    只有世界上沒有了聖人或者對聖人的迷戀,大盜也就無法利用世人對聖人的需求來做壞事了。

  • 7 # 趣說春秋

    這個題目有一定難度,莊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也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說明。這句話來自《莊子.胠篋》:“聖人已死,天下太平,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實際上也是反映道教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家主張無為,順應天道,反對儒家的等級制度。道家認為貧富差距產生貪,而貪是產生道的思想根源。沒有貧就沒有富;等級差距產生歧視,沒有貴就沒有賤,矛盾是差異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同理沒有聖人,就沒有大盜,當你搶佔道德制高點的時候,製造了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在《道德經》裡,老子是這樣表述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沒有差異就不存在聖人和大盜。

    強迫他人使用自己的道德標準是道家學說最忌諱的,因為沒有一種道德標準大過天道,“物競天擇”能夠長久存在的東西,必有其道理。聖人如是,大盜亦如是,盜亦有道。若想沒有大盜,靠殺是殺不淨的,因為聖人會不斷的用他們的道德標準制造出大盜。

    每個人只能對自己負責,做好自己不要去道德脅迫別人,如果大家都能如此,自然就沒有什麼大盜了。

    聖人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要求人們按照他的所謂“仁”“義”“禮”等去做事。殊不知,大盜也是用所謂的人“仁、義”來保護自己。田成子殺了齊國國君,自己當上國君。他不僅盜竊了別人的國家,也盜用了齊國的禮儀制度,聖人的仁義、禮儀成了保護大盜的工具。

    盜蹠的弟子問盜蹠:道盜亦有道嗎?

    盜蹠說:怎麼沒有呢?

    盜蹠是這麼解釋的:

    1.能推斷屋裡的財物多少,就是“聖明”

    2.先進入屋裡,就是“勇敢”

    3.最後退出屋子,這是“義氣”

    4.知道能不能採取行動,這是“智慧”

    5.事後分贓公平,這就是“仁愛”

    做不到這五點,就不配做大盜。是不是挺耳熟?

    在莊子看來,聖人及其理論就是大盜的黑保護傘。世上之所以大盜盛行,都是聖人的錯。

    即使整個社會都讓聖人來治理也可以讓盜蹠獲得最大的好處。你給天下制定鬥、秤等計量工具,認為就會出現公平。可鬥、秤也會被盜走。,你給天下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符、璽也會被盜走。你制定“仁義”等規範人們的行為,這些規範也會被盜用。

    那些偷小東西的人受到懲罰,但盜竊國家的人卻成了諸侯。諸侯們打起了仁義的旗號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

    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盜取了仁義、鬥秤,符璽的人,即使地位和財富也不能勸誡他們而刑法又不能阻止他們。所有這些都是聖人的錯。所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 8 # 楊朱學派

    老子曰:絕聖去智,民利百倍。莊子繼承了老子之言:聖人不死,大盜不已。要解析老莊此言,需藉助道家經典《淮南子》。

    《淮南子-道應》有曰:盜賊之心,必託聖人之言,而後可行。故曰:絕聖去智,民利百倍。聖人不死,大盜不已。

    鄙人就以例項解析: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江充,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卻舉起孔子的大旗。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頭目巴格達迪犯下反人類的滔天大罪,卻稱自己是默罕默德的繼承者。劉徹與巴格達迪,大盜也。孔子與默罕默德,聖人也。

    為何大盜作惡時,必託以聖人之名?

    在《淮南子-泰族》有一言,可謂一針見血,精闢之極:當今之世,醜必託善以自解。邪必蒙正以自闢。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某人一邊毀滅華夏文明,禍害中國三十年。同時高舉民主正義的旗幟。

  • 9 # 船長885

    聖人:無我,無執,無為,明德,至善之人,隨心所欲不逾矩。

    大盜:自我嚴重,毫無慈悲利他之心,被物慾情慾所操控,顛倒混亂,獸性嚴重之人。

    世界上存在無慾的聖人,對應的就有完全被慾望操控的大盜,此為陰陽兩面,自然人性之規律,很難透過人為去改變。

    還有個含義,有長才有短,有遠才有近,有高才有下,人定義出了聖賢,自然就有大盜的存在。

    這也是自然規律,不是不去定義,就沒有的東西,它本就存在。

  • 10 # 眾妙大學

    兩種理解方式:

    一,陰陽並存:聖人的精神是不會消亡的,大盜的邪惡也是不會消失了。

    二,陰陽從屬:只要對個人的崇拜不消失(尚賢),邪惡的大盜就不會消失(民必爭)。

  • 11 # 俺來也81

    你去看非洲人的歷史和現在,歐洲人的歷史和現在,還有中國人的歷史和現在。看任何經書都要用無限唯一的方法來看啊。

  • 12 # 王新莊律師

    盜竊是秘密竊取財物。秘密需要遮掩才能變成秘密。因此盜竊都有某種遮掩物存在。小盜的遮掩物是遮掩人的耳目的,主要是是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造成的防範不周。大盜的遮掩物是遮掩人的心智的,主要就是聖人之言,讓人相信自己,放棄防範。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說大盜用聖人之言遮蔽盜竊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遮掩物本身沒有罪過,是中性的,工具性的。因此,聖人並沒有罪過。

    聖人類似催化劑,他在加速了善的進化的同時,也加速了惡的進化。這與科技進步起的作用類似。

    面對聖人和科技,好人壞人都在學習,誰更努力更聰明,誰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較大。

    就實際情況來說,惡人面對的環境更加惡劣、危險,因此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更努力,收穫也就很大。好人如果非常好,也是同樣努力、積極。

    即使消滅了科技,殺死了聖人,盜竊和行善並不會終結,只是從大盜變小盜,大善變小善。這只是放慢了歷史進步的速度,並沒有多大的好處。要想止住大盜,也就要止住大善。顯然沒有必要。

    因此,莊子的這個說法似是而非,並不可靠,也不會給百姓帶來實在的利益。

    實際應該做的,是普及聖人之言,普及科技。至於善惡之爭,也就是正義和邪惡之爭,這是永恆的,是伴隨人的始終的,也是伴隨人類的始終的,並不能被消滅。他們就像陰陽兩氣構成的太極圖,又像車子左右的輪子,在共存和鬥爭中共同推動人類的歷史,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

    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降大雨,苗長草也長。

    但每個人或善或惡,時善時惡,這是不能改變的。能改變的,是善人和惡人的生存環境都得到了改善,就是整個人類的境況得到了改善。

    每個人都面臨抉擇:為善還是為惡,一生為善,還是也去作惡。不同的選擇,成就不同的人。

  • 13 # 法由緣生

    孔子在世時,沒人封他為聖人,聖人的頭銜,都是,以後歷代統治者加封的。

    可是,聖人(軀體)已死,統治者加封的,肯定,是他的思想。為什麼加封他的思想呢?肯定,是政治利益之所在。

    老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的人身已死,但,思想卻沒死,為什麼他的思想不死呢?聖人的思想,之因為,有市場,得到執政者的加封和推崇,是因為,大盜,不止的緣故(竊國者,為大盜耳。勝者王侯敗者盜賊)。

    似乎,聖人的思想和大盜的行為成為了對立面,他們此消彼長,促進了中國朝代的更迭,並形成了一對矛盾。當矛盾的雙方,如果,有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也會隨之消亡。

    故而,凡是反對孔子者,都有不臣之心的嫌疑。凡是反孔高潮之日,就是政局動盪之時。

    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子總結的,陰陽哲學(矛盾論是陰陽哲學發揚光大)之規律。

  • 14 # 半坡居士趙武寧

    關於這個的題,從汶川地震的先進縣委書記被抓,到以前的全國英雄文強,全國先進王立軍,一個人如果是真正無私奮獻,那就是老子說的功成身退天之道,我們縣有邱少雲的班長,抗美援朝的一級英雄,拒絕了組織照顧當了一輩子農民,老子說以正冶國以奇用兵,有些人撈取政治資本是為了達成個人野心,這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 15 # 髙山山山

    意思就是說,聖人的思想在同一時間傳遞到好人那裡,被好人所用就是正義,這裡的好人也不至於為某件事付出生命付出一切的那種。這裡的壞人也不是那種十惡不赦的人,不至於對某件事產生殺人搶劫的那種。打個比放,一個聖人的觀點,正能量的人,吸取經驗,會想到的是優勢,確實比我優秀,努力進取。更高等級的優秀好人,我不買貴的,不是我買不起是我怕你覺得我太高調,我也可以陪你擼串。有些人想的負能量,會處處爭強好勝,比如會攀比、妒忌心、覺得別人好一定不是靠自身,見不得別人好。背後說一套,私底下表面上一套,沒有人生規劃大部分都是抱怨。

    和富裕朋友處,我身邊沒有那種爆發戶,基本上很少聊奢侈品,我說我都是盡所能及而買,大部分談人生談理想,聊專業。

    和不富裕朋友處,逛街我會買很便宜的東西,會考慮別人感受,但是別人的逞能我無法回答,相反有幾個很喜歡奢侈品。除了個別,大部分都是很立志的,對人生有規劃,自己特別厲害且能幹。

    別人不惹我不刁難我沒有很過分的話,我做我自己,小事一般不愛計較,我都會去尋找別人的優點,時間久了,然後看淡別人的缺點。

  • 16 # 文化三家店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出自莊子《莊子》。要想正確理解這句話就要知道莊子所謂的聖人是什麼意思。在這裡,莊子口中的聖人是指賢明的君主,他的職責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使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同時,這個國家如果軍事力量弱小,社會統治力量不足,社會秩序混亂,就會引起他國的覬覦,戰爭會因此而起,生靈就會遭受塗炭。所以,莊子認為國家是大害,君主是大害,是生靈塗炭的原因。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就要消除國家,天下大同,呵呵,理想主義呀!

    《莊子》一書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典籍,歷代十分重視對《莊子》一書的理解,在魏晉南北朝時,對莊子的研究達到了頂峰。中國歷史上對莊子的註解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大概的意思不離我以上所說。同時我們還可以藉助用莊子另外一句話來參合,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說到這裡看官也許會會心一笑吧。在此我不再深說,以免浪費大家的時間。如果想進一步理解,看官可以去看專家學者們的注視。

    下面我對這句話的戲說,可能更有意思,看官平心靜氣慢慢往下看,很有趣的。

    “聖人”是財富和地位。

    每個人都是“大盜”。社會是物質性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為了財富和地位,每個人都在努力拼搏。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要守住,怎麼守,就要加強道德操守,多做急公好義扶危濟困的善舉,德不配位必遭其殃。

    “聖人”是漂亮姑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女是稀缺資源,每位美女周圍都不乏追求者。在嫁為人婦之前是沒有力量能夠阻擋追求“大盜”盜取的步伐的。

    “聖人”是商業機密。

    商業機密也是一個企業立身之本。只要有這個企業,就有商業機密,人們對它的竊取行為也不會停止。任何一個企業想發展壯大也都要保守好自己的商業機密。

    拉拉雜雜說到這裡,我要開始敲黑板了。聖人和大道的關係從根本上講就是對與錯,陰與陽,正與反的敵我關係。如何處理好這個關係?認認真真學習一遍矛盾論就得了。

    大家好,我是三家店長,讓我們一天學一點國學,汲取古聖先賢的思想精華,感悟不一樣的文化人生

  • 17 # 守身為大

    沒有皇帝就是共和,只要有君臨天下的帝王,就會給大盜努力的方向,像東漢末年的天下紛爭,都要稱帝,又比如當今的共和國和西方的議會制,個人已經無法做大盜了,不知道莊子怎麼看現在的社會是否理解“單幹不如團練”?

  • 18 # 小牧童兒

    看了那麼多回答,都各有一定道理,但感覺不夠深入,未能直指本質另己滿意,只好自己試著答來。

    我們知道老莊是兩個道家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可謂深邃又淺顯,正如老子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首先聖人和大盜兩個詞彙是世俗觀念對人的定義,是一對屬性相反的詞彙,同善惡,大小,高低,美醜等一樣屬於一類“屬性詞彙”。老子開篇說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以上所列詞彙都是人為定義出來的概念,界定出來的詞彙,是人的文化範疇,而老莊的思想是在說明人要捨棄美醜善惡觀念,捨棄人為的元素,捨棄以人為中心的角度,直指天道自然,從天道視角來看,天道自然是沒有聖人和大盜觀念的,正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當人沒有了聖人的觀念,大盜的觀念也就沒有了(因其是一對相對的觀念詞彙,同時美醜善惡也和其分屬同門

  • 19 # 在林中路上

    莊子在《胠篋》開篇就提出:“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世俗所說的有智慧的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說的聖人,有不替大盜守衛財物的嗎?

    人們千方百計,把財物聚積起來,實際是在給那些強盜準備了財物。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盜賊一來,會連同財物和裝財物的箱子一起盜走,人們所有的智慧,都是替盜賊想了辦法。

    莊子把國家比如成儲存財物的箱子,把那些諸侯國君比喻成大盜,把聖人治理天下的措施比如為盜竊“利器”。

    人世智慧的最高者,當然是“聖人”,比如儒、名、墨等所推崇的龍逢、比干、萇弘、子胥這樣的至高賢能之士,他們具有盜蹠所說的聖、勇、義、知、仁五種品行。

    莊子批評到:輔佐君王的聖人,治理天下的措施如立宗廟、治理天下的邑、州、閭、鄉等,“曷嘗不法聖人哉?”這些所謂先哲聖人治理國家的一整套措施,實際上是給當時那些獲取天下的人,如篡取齊國的田成子,提供了怎麼控制天下的辦法。

    這些治理措施和治理好的天下,無一不為後世各代君王做嫁衣,他們的辦法就如人們保管財物所用的工具包括鎖鑰、箱子等,都是給盜國者準備的。

    對此,莊子說:“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在莊子看來,聖人所立的一系列治理天下的措施包括,實際上給諸侯提供了奪取政權的良好藉口,即借聖人之名行竊國之實,立聖人之標掩據天下之實,進而以聖人之法控制天下,以至於以聖人自居,那“竊鉤者”自然會被“竊國者”誅了。後來的曹氏和司馬氏都借儒家“孝”之名來給自己篡權立國尋找正當理由,更是典型。

    如果沒有那些聖人的學說,那些奪取了天下的諸侯就沒有治理天下的措施,也難以找到立國的正當理由。

    基於此,莊子才說:“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聖人死了,大盜就不會出現,天下自然太平,反之,聖人不死,竊國大盜就會不斷出現。

    莊子就極力抨擊各類學說所推崇的聖人,只能是擾亂天下,最有利於象田成子這樣的竊國大盜出現。

    這個觀念主要是針對當時諸侯內部權力爭鬥,君權更迭,諸侯窺視周王權柄互相征伐的亂象而發。

    在莊子看來,必須杜絕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說及其所推崇聖人包括智慧機巧,因為它們人為地擾亂了天下的是非曲直,只有“絕聖棄知”“聖人已死”,諸侯才會停息紛爭,人們才會返璞歸真,社會才會混同為一。

    莊子未能認識到:社會紛亂是利益爭鬥的結果,只要有利益的分配不均,就會出現不平衡,利益的不均根源又在於經濟發展刺激了人的私慾,有了私慾就有私利,就慢慢出現了私有制,私有制就促成社會階層和國家的產生。

    私有制存在,聖人就一定存在。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要立聖人,聖人代表的不僅是智慧,還代表著精神和信仰,西方立上帝、耶穌為聖,佛教國家以釋迦牟尼為聖等等,有聖人才有世法之終極準則,才有可以敬畏的最高界限,否則人就無法無天。

    他的主張,雖然比較理想,也有詭辯的成分,但是他關於諸侯(竊國者)借聖人之名、立聖人以立國、治理國家的觀點,有其認識論上的辯證之處,也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例如現代西方歐美以各種旗號打壓它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油條要冷藏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