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界觀

    所謂三國後期人才匱乏是相對而言的,首先是受《三國演習》小說的影響,大部分人對於三國的歷史都不知不覺地以《三國演義》為基礎,包括我自己,其對於前期人才的描寫明顯有“藝術強化”的成分。而且小說前部分寫得精彩紛呈,後部分故事寫的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前期人物戲碼足,寫得細緻,後期顯得弱,相形見絀,感覺後期人才平平無奇。這就和大家看網路小說的感覺類似,後面偏向於草草結尾。

    三國後期人才

    鄧艾,後期魏國名將,文武全才,他的許多政治主張,是魏過後期能夠保持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考察東南一帶,提出屯兵開田,使得魏國滅吳變得更加容易。在滅蜀戰爭中,鄧艾趁雙方主力相持,出奇兵大縱深迂迴穿插,偷渡陰平小道,奇襲蜀國都城,滅亡了蜀國,創造歷史上經典的奇襲戰。

    姜維,後期蜀國名將,他最初是魏軍一方的,曾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而後諸葛亮歸降蜀國,得到重用,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在國力弱且資源缺乏這樣一個爛攤子的情況下,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要知道,此時的魏國在各方面都完全碾壓蜀國。

    陸抗,陸遜之子,被譽為吳國最後的名將。公元272年,吳將步闡舉城投降,陸抗率兵討伐,晉武帝派兵支援步闡,面對晉軍的分進合擊策略,陸抗用次兵牽制晉軍主力,圍城打援,擊敗了晉軍,步闡最終被夷滅三族。

    十大名將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還有丁奉,夏侯霸,文鴛,王濬,羊祜,鍾會,杜預,並稱後期的十大名將。如果三國前期是爭奪天下和建國立業,那麼後期就是陰險殘忍的政治鬥爭,在險惡政治環境下成長的後期將領,更加隱忍與收斂,沒有太多耀眼的光環,不斷的消耗,後期相對就顯得匱乏。

  • 2 # 知常容
    一、機會

    三國早期,人才是怎麼出現的呢?就是大家四處去找,比如諸葛亮是被劉備找到的,或者前投奔,比如魯肅投奔孫權等,還有就是徵召的,比如司馬懿就是被徵召出才的。雖然唯才是舉是曹操選拔人才的方式,但實際上孫權和劉備也一直用這種方法。

    那個時候人才能出現的機率是很高的,同時他們為了自保或者強大,如同戰國時期那種對人才的渴求一樣的求賢若渴。

    當三國穩定之後,這三個國選拔人才不再是唯才是舉,而是迅速世家化,很多官二代迅速上位。比如關羽,張飛的後代,荀氏家族,陳群的陳姓家族,東吳的陸遜的陸家等等,他們的子弟迅速佔領了統治者,形成了一個即得利益團體。

    這樣就壓制了很多人才出現的渠道。人才渠道變少,那麼人才出現少就很正常了。

    二、機會

    第二點還是機會,這是什麼機會呢?因為三國後期基本不像前期一樣城頭變幻大王旗,已經基本穩定了。戰爭的次數也不再那麼頻繁,相對來說人才想脫穎而出的機會就少很多了。

    這一點在我看來是天大的好事,因為三國所謂的人才都是謀略型的人才,不是實用性的人才。像馬鈞,華佗等人只能進入方伎之列。

    謀略型人才少了說明社會穩定了,老百姓能夠苟活在世界上了,這是天大的好事。戰國,和三華人才輩出這是好事嗎?

    當然不是好事,因為代價就是老百姓的高死亡率,沒有一個人願意生活在亂世之中。正因為三國混戰,使得中原人口銳減,才為後面匈奴、鮮卑、羯、羌、氐在中原地帶建立國家創造 了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會有很多失敗,哪種失敗讓你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