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春156019741

    按現實說,以前的秀才還不如現在的小學生,他們除了會吟詩作對之外什麼都不會,手無縛雞之力已經詮釋了一切。反觀我們這時代的孩子什麼都會,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給他們一臺腦什麼都做出來了,給他們一部手機玩得比溜冰還快。

  • 2 # 聶作平

    在明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級別的確比較低,但它又是一個讀書人想要學而優則仕的必由之路。

    明代,未取得任何功名的讀書人,統稱童生,不管他十來歲,還是八十歲,都稱童生。

    童生參加縣裡舉行的考試,也就是縣試,凡是通過了考試的,就獲得了最初的功名,也就是秀才,也稱生員。

    秀才雖低,也有一定社會地位,比如見了縣官從此不用再像平頭百姓那樣下跪;縣官也不能對秀才施以肉刑。

    有了秀才資格後,就可以參加省裡舉行的鄉試。明清兩代,鄉試三年一次。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到了舉人這級別,就已相當不錯了。既可以繼續應試,也可以出來做官。當然所做的官職務都不高。有明一代,以舉人做到尚書級的,不過數人而已。其中一個就是著名的海瑞。

    舉人就有資格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由於他們赴京的費用由公家解決,所以稱為公車。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稱為會元。

    有了貢士資格,就可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一般來說,殿試主要是為貢士們排個等級,所有參加殿試的都會獲得進士稱號。

    進士分三等 ,也就是三甲。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人數不等 ,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亦不等 ,同進士出身。

    中進士後,立即授予官職。

    總體來說,除了明朝初年,曾把幾十個秀才授予官職外,其它時代,秀才如果不能繼續獲取更高功名,不可能進入正途。一般來說,其出路要麼當個私塾老師,要麼到高階官員下面做幕僚。

  • 3 # 指禪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清兩代以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亦作儒童、文童。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廳、州)試與院試三個階段。每三年舉行兩次。醜、未、辰、戌年為歲考,寅、申、巳、亥年為科考。

    縣試

    多在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一般考五場,分別考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策論等。縣試要求有4名村莊裡的人和1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

    府試

    多在四月舉行,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縣試已錄取計程車子得以參加,連考三場。府試要求5名村裡的人和一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府試透過者方可參加院試。

    透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嘗試才能透過最基本的縣、府試成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後,院試多次落第,到了白髮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

    院試

    是童試的最高一級,它由學政主持。院試要求有6名村裡的人和2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院試透過者才可進入官方學校,成為一個地方生員。

    清朝院試三年兩試,一為歲試,一為科試。逢寅、審、巳、亥年舉行"科試",逢醜、未、戌、辰、年舉行"歲試"。童生可在三年內參加一次科試和一次歲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

    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秀才雖低 也是幾百號人走獨木橋過來的

  • 4 # D家小禹

    1978年的大學生和2018年的大學生是一個水平嗎?

    新中國成立才71年,恢復高考才42年,不同年代的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就已經差這麼多了,何況明朝200多年的歷史呢?

    從設定上來看,武林外傳的時代應該是晚明瞭。越是社會動盪,大廈將傾的時候,讀書人就越沒有用,頂尖讀書人尚且無用,何況是隻是個沒中舉的秀才呢?

    當然了,武林外傳是半架空的背景,作者不可能讓秀才太“有能”的,因為他就是要塑造一個酸腐文人的形象來提供笑料的,太有能的話,就不會窩在客棧裡了,就不符合人物形象了,故事就不好看了。

  • 5 # vss射手步槍

    按比例來說,明朝的秀才比今天的大學生的比例還要低得多,含金量還是挺高的。。。但是無能不無能要看人,洪秀全好像就是個窮酸秀才,都造反稱王了。。古代教育為了科考,學的四書五經嚴重偏科,學了幾十年的知識可能生活中卻用不到,又考不中舉人不能為官,但是社會福利還是挺好的!

  • 6 # 伸個懶腰講故事

    無 能是不可能的!

    我們先來看看秀才和舉人有多難考。

    明朝科舉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透過之後就是秀才、舉人、貢生、進士。

    想要當秀才就要透過院試,又叫做童生試,它又分為了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級別。

    當一個人從私塾裡畢業,而且年滿十五歲,就可以參加縣試了,當然想要參加還有一些列防作 弊的規矩,就不一一說明了。考試內容不外乎四書,格式就相當於填空題,默寫題,命題作文之類的。

    一個縣大概有五十到兩百人透過,僅僅這一關淘汰率就高達百分之九十左右。

    透過縣試之後就有了參加 府試的資格,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進行,由知府主持。參加 府試的流程內容和縣試差不多,只是要更加的嚴格,難度也有所提高。

    一個府管轄六七個縣,應屆生再加上往屆沒考上覆考的,總共只錄取不超過一百人,淘汰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根據明朝史書 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試的讀書人才能稱為童生。

    有些讀書人要考多次才能透過最基本的縣、府試,也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後, 院試一直考不過,到了七老八十還頂著一個“童生”的頭銜。

    獲得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參加院試了,院試每三年舉 行兩次。院試不同於前面兩關,是由朝廷任命的提督學政主持,考的也不僅僅是四書,還要考一道經義,難度更高。

    當然,由於府試淘汰率太高,院試透過的機率還是挺可觀的,如果通過了,那麼恭喜你,你終於邁進了士大夫的門檻,進入了科舉制度之中。

    你也就擁有了諸如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特權。

    按照這個淘汰率下來,能做到秀才地都是有真材實料的了,其困難程度和現在的985大學,甚至猶有過之,畢竟士大夫特權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享受的。

    而想要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還得是秀才中的佼佼者才可以,院試一共分為六等,一二等加上三等前五名或者前十名才有參加鄉試的資格。

    要是後面的幾等還要參加複試,優秀者才有資格參加。

    而且參加鄉試的並不僅僅是一路考上來的秀才,還有監生(就是高等學府國子監出來的學生)和廕生、官生(官二代)來和你爭搶名額。

    想想自己寒窗苦讀,別人只要有一個好出生就能直接進入科考序列,是不是很不服氣?但是不服氣也只有忍著。

    鄉試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

    其困難程度相當於清華北大本科吧!想想要是不這麼難,范進也不會高興地發瘋了。

    成了舉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資格,而且一般縣官都不敢得罪舉人。縣官沒有處置舉人的權利。舉人還不用交稅和服徭役,所以會有很多百姓把自家田地送給舉人,以達到不交稅的目的,只是每年交一定的田租給舉人就可以了,因此舉人一般是不缺錢財的。

    這樣看來,武林外傳中的秀才並不是那麼無 能,至少比絕大多數人都要優秀。

  • 7 # 高紅權先生

    首先要看秀才們學的是啥。

    明清時代的科舉,不管你考的是秀才,還是舉人、進士,考試內容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四書》,也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考試的題目就是從這四本書裡抽出一句話,然後,你以這個題目,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寫一篇文章。文章的主題還不能與程頤、朱熹等著名理學家的觀點有違背。

    這時候你就應該明白了,原來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不像今天。今天的考試是大學的題目肯定比中學要難,中學的題目則一定會比小學的難。然而,明清時代則是不管哪個級別的科舉,考試難度其實都是一樣的,學的、考的其實都是同樣的東西。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有的人十七八歲就能金榜題名;有的人則是皓首窮經,熬白了頭髮也難以如願的緣故。因為這套考試製度實際上已經變成了與買彩票一般帶有撞大運性質的賭博了。

    有些天賦較高的人,年紀輕輕就可以掌握八股文的訣竅,然後他個人的運氣又比較好,結果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這樣的人如果依舊是精力充沛,再加上喜歡自學的話,那麼往往有可能在其他的領域取得一些成績。像徐光啟,他42歲考中進士。做官後,他就開始鑽研西方科技,最終成為了著名科學家。

    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既沒有這樣的天賦,更沒有這樣好的運氣。為了擠過科舉的獨木橋,他們只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鑽研八股文上面。特別是到了清代,科舉考試時,對於卷面的要求到了苛刻的程度。考試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書法比賽。因此,讀書人往往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磨礪自己的書法功夫上面,根本就沒有餘力去顧及科舉以外的學問。

    如此一來,在秀才舉人進士中,各種生活白痴、工作白痴乃至知識白痴就變成了普遍現象。

    小說《儒林外史》裡面的范進,雖然高中舉人,但是卻連宋代大詩人蘇軾是誰都不知道。這也是當時讀書人中很常見的。

    梁啟超也曾記述道:當時清代的舉人秀才們,很多都不知道秦漢唐宋這些朝代到底是誰挨著誰。

    這樣的一幫人當上了官員,其工作能力那就可想而知了。古代的縣官上任後,往往要靠著師爺幫忙,才能應付日常工作。結果什麼刑名師爺、錢穀師爺變成了實際的政務操縱者。

    因此,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從整體上來說是完全失敗的,根本就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秀才舉人們實際上大多都是繡花枕頭,肚子裡一包糠,中看不中用。

  • 8 # 澹奕

    小小年紀考上秀才,一張嘴解決掉姬無命,呂輕侯非同一般。

    其實《武林外傳》裡的呂秀才顯得比較無能,是人物的設定而已,並不能用呂秀才這樣的個例來判定整個明朝乃至古代的秀才是什麼狀態與水平。

    嚴格說起來,呂秀才是個天賦祖傳的神童。

    在劇中,呂秀才曾經說過,他三歲讀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這樣的頭腦簡直就是神童,幾乎可以說是過目不忘,機智過人。

    白展堂也明言:就秀才那腦子,他不騙別人就不錯了。

    不過呂秀才也有兩個怪怪的地方,一個是怎麼都記不住乘法口訣表,一個就是屢試不中。

    呂秀才的優秀,也可能是遺傳,因為他祖上三代都是知府,在明朝時期,知府這樣的職位也不算低了,明朝知府前期是正四品,後來是從四品。

    古代像呂秀才這樣科舉不順的人才,並不少見。

    從劇中呂秀才的表現來看,他也是個知識水平相當出眾的人,很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還精通洋文,知識儲備堪稱活體硬碟。

    但這麼出色的一個人,結果考中秀才之後,接下來的考試就一直名落孫山,直到二十五歲窮得連飯都吃不起,把祖產賣了還債,給自己取個角色名叫“神筆書生呂落第”。

    其實,古代像呂秀才這樣的人很多,都是才華橫溢卻總是考不上,這是個很普遍的現象,但這不能說明他們的水平不夠,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

    隋唐時期科舉制誕生之後,寒門子弟從此有了魚躍龍門的機會,讀書,成為很多人改變命運的好機會,但這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沒那麼容易。

    想成為秀才也沒那麼簡單,尤其年少時。

    秀才,這個詞出現得很早,原本指的是才之秀者,漢朝開始成為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朝時期,將應試參加科舉者全都稱作秀才,明清時期,將入府州縣學的生員稱作秀才。

    科舉制之中有三關:童子試、鄉試與會試。

    過了童子試,其實就擁有了秀才的功名,而成為秀才之後可以參加鄉試,通過了鄉試就成為了舉人,而成為舉人之後,就可以參加會試,考中了的話就擁有了進士的功名。

    從這裡也可以輕易看出,進士地位最高,舉人其次,秀才是最低的。

    古代鄉試雖然是省一級的考試,但卻沒那麼容易,鄉試每三年一次,選拔率只有三十分之一,相較之下,會試的錄取率是十分之一,所以很多秀才過不去鄉試這道坎兒。

    有人覺得透過童子試,成為秀才應該也不難啊,可實際上卻並不這麼簡單。

    童子試包括縣試、府試與院試,考起來也沒那麼容易,古代也經常有白髮蒼蒼的人還都沒有透過童子試的,這也不是少見的事情。

    在古代讀書可不是義務教育,讀書是很費錢的事情,若非家境殷實,尋常百姓人家其實很難能讀得起書,家底稍微不好的,供子女讀書可能就讀破產了。

    呂秀才的家底算是比較厚的,因此讀書並不難,而且他天賦過人,所以小小年紀就通過了童子試成了秀才,但之後家道中落,他又連年科舉落第,所以負債累累。

    《知否》之中的孫秀才,十來歲的年紀就成了秀才,所以孫母誇耀稱孫秀才是有宰輔大相公的命,其實這句話也不算完全誇大其詞,因為古代那麼小年紀成秀才,的確非凡。

    古代秀才的待遇其實還算不錯,至少明清之前是如此。

    長久以來有個詞,叫做“窮秀才”,這話倒也不假,明清的秀才的確普遍很窮,生活潦倒,但是在此之前,秀才的待遇與地位都還挺好的,至少比尋常人好。

    在古代,秀才見到官吏之後可以不用跪拜行禮,就算是秀才犯了事上了公堂,在其功名被革除之前,也不能夠用刑罰。

    古代講究衣冠等級,有些衣服不是平頭百姓能夠穿戴的,但秀才就可以,他們能夠穿一些庶民們不得穿戴的衣服冠帽。

    在嚴格約束人口流動的古代,秀才不僅可以隨意出門遊學,還可以佩劍出門,用不著像一般百姓那樣,先去官衙開具路引。

    此外,秀才還可以拿到一定數額的補貼銀兩、免除稅賦與徭役之類。

    呂秀才那麼窮,也是明清秀才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既然秀才這麼好,為何呂秀才那麼窮酸,而且還那麼潦倒,其實說起來,明朝以前的秀才,待遇地位都還不錯,但到了明朝開始,秀才就開始沒落了。

    明清時期,秀才分成廩生、增廣生與附生,只有等級最高人數最少的廩生能夠拿到每月固定的糧食、銀兩等供養,另外兩個等級可就沒那麼好運了,尤其是附生,要自求多福。

    明朝中後期,由於巨量海外白銀湧入與連年戰爭等原因,明朝金融體系被撼動,銀錢購買力劇減,使得秀才們的生計更加難以維持。

    其實古代讀書人去做個私塾先生,或者賣字畫之類,都能夠餬口賺錢,可傳統的讀書人總是有一股“傲氣”,覺得為了錢去做那些,實在有辱斯文而不肯,甘願受窮。

    呂秀才的境遇,其實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明朝秀才的真實處境,這與他的水平沒什麼關係,但從水平來說,呂秀才是個相當傑出的人才。

  • 9 # 南海石

    作為“知識分子”的秀才,肯定還處於未開蒙的智痴階段,但作為社會階層,相對於平頭百姓而言,已經算是個市井牛人了,因為他雖然還不能像舉人那樣會被縣令賞個側座,但至少見到縣令不用磕頭行大禮了,也不必自稱“小人”,而可以自稱“學生”了。

  • 10 # 靜夜長風

    郭芙蓉:“姓呂的,我敬你是個讀書人。”

    記得《武林外傳》中郭芙蓉在跟呂秀才拌嘴的時候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而呂秀才則回道:“子曾經曰過……。”

    在呂秀才搬出他的經典語錄後,於口舌之爭上敗下陣來,顯得有些氣急敗壞的小郭則回覆他一記“排山倒海”。

    搞笑的劇情,一度讓人捧腹不禁。但看劇之餘,我不禁在想,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麼水平?

    透過資料來看,所謂“秀才”者,即才之秀者也。

    其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科目,雖因朝代的不同,且歷朝歷代的選官制度也一直在變動,但“秀才”始終意為優秀的人才,即使放到今天也能比喻那些知識量極為豐富的人。

    而在明、清時期,秀才則專用以稱呼府學、州學、縣學的生員。

    在明朝,一個讀書人如若抱有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夢,那麼他必然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秀才”這一功名。

    因為只有秀才才具有參加鄉試的資格,也只有鄉試中舉,才有資格選官。像“納粟入監”這一制度,則為有錢人的特例。

    透過明太祖朱元璋頒佈施行的《科舉條格詔》等關於明朝科舉的資料來看,一個習舉業的讀書人,必讀“四書五經”。

    光是這些書,其字數加起來就大概有數十上百萬字,這些書不僅需要全部背誦,在大意上還得融會貫通並加以理解。

    除此之外,如程、朱集註、“八股時文”等,也是必須閱讀和背誦的,更不要說還要閱讀其他書籍。

    所以,從閱讀量和知識量的儲備來看,明朝一個優秀的秀才,其文化水平放在現代,稱之為國學大師也不為過。

    可能一些文學作品中,對於一個有“秀才”功名的讀書人並不顯得怎麼尊重,比如《儒林外史》中的故事《范進中舉》。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當范進進學(取得生員資格)回家後,他的母親、妻子很是歡喜,可上門來慶賀的只有他的老丈人胡屠戶,范進的一眾鄰居等並不見蹤影。

    在吃飯時,胡屠戶又忙不迭的吩咐范進:

    “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事裡,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裝大?

    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

    而當胡屠戶說范進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時,身為秀才的范進也只能唯唯諾諾的在一旁說道:“岳父見教的是。”

    以此來看,明朝的秀才似乎也不過如此?

    但事實上,明朝的讀書人若是中了秀才,不僅可以免戶內二丁差役,還可以使喚奴婢,更可以見官不拜。

    考中秀才,不僅可以享受一些特權,於地方上,更是“仕紳”這一階層的中流砥柱,“士林”的基石。

    如果說未中舉人前的范進,作為秀才於私塾中做個塾師,就算是有一個很好的“前程”了。

    那麼像一生都未中舉的徐渭,卻是可以擔任胡宗憲的幕僚,為其參贊軍機,助其平定倭亂。

    要知道在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被明世宗擢升為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江南。

    正三品的高官,卻用一個秀才來做幕員,如何能說秀才不過如此了?

    所以,從個人能力、地位等方面來看,明朝的秀才其“水平”再不濟,那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特權人士”,要強於當時的平民百姓。如果自身有能力,名載史冊也亦非難事。

    最後再來說說《武林外傳》中的秀才真的有那麼無能麼?

    我認為劇中的呂秀才並不是無能,認為他無能的,那也可能是因為呂秀才不會武功的緣故。

    因為縱觀《武林外傳》中“同福客棧”眾人,表現出不會武功的唯有佟湘玉和呂秀才二人。

    但佟湘玉既有家世背景,又有老白、小貝等高手保護,再不濟她的陪嫁中亦有能令白展堂這種高手色變的“神兵利器”,相比較之下,呂秀才只會用嘴說“子曾經曰過……”或者是用語言將對手繞迷糊。

    當同福客棧眾人在面對“危機”和強敵時,呂秀才似乎就成了其中最無能的那一個?

    寫到這裡,我想很多人會說,劇情中同福客棧眾人在面對姬無命時,武功強如白展堂、郭芙蓉都尚且不是他的對手,就在眾人陷入危急時,全靠呂秀才一張嘴“說服”了姬無命,這才化解了危機。

    從此例來看,足以證明呂秀才並不是無能,因為他可以“逆風”翻盤。

    但我想說的是,呂秀才在解決姬無命時,他的語言只是一種輔助,其更多的則是憑藉巧合和運氣。

    當呂秀才的口才用在姬無病、公孫烏龍等高手身上時,其巧合不再,自然而然的他也就走不過兩回合,立即敗下陣來。

    呂秀才真正有能力的地方在於,他在漫漫科舉道路上的努力。

    因為透過《龍門鏢局》的劇情來看,呂秀才於科舉中考中了進士,最後更是官居三品,位居於郭巨俠之上。

    這種不懈奮鬥和頑強拼搏的能力和精神,才是呂秀才能力之所在。

    所以,《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並不是一個無能的人。

  • 11 # 玄坤文史

    秀才的社會地位真的不太高,這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只能算是剛入門罷了,這裡說的入門不是指有了做官的資格,而是剛踏進科舉的門檻,通常是當不了官的,要想能混個一官半職,還需要在會試中考中舉人,舉人是做官的最低門檻。

    《武林外傳》的故事以明朝為背景,大致時間是在萬曆年間,裡面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呂輕侯這個人物看上去慫慫的,但他是那種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精通詩詞歌賦的神童。

    但就是這麼一個神童,卻在科舉的過程中屢試不中,以致於生活窮困潦倒,並且呂秀才和其他人不一樣,祖上還是給他留下了些家產的,比如尚儒客棧,但是他的日子過得還是不怎麼樣,最後只能給佟掌櫃打工謀生。

    《武林外傳》始終是脫離現實的故事,秀才在古代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在清朝吳敬梓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秀才家境不好,也沒有其他營生,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並不會因為你是個讀書人而得到別人的尊重。

    范進中舉的故事大家都看過,范進就是考了幾十年的科舉,屢試不中,五十多歲了才考了個秀才,但是這對范進的生活卻沒有任何的改善,他的岳父胡屠戶還是對他呼來喝去的,隨意羞辱范進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

    胡屠戶算是個什麼人物啊,頂多就是個小商販,士農工商他還排在最末,因為有個營生,略微有點閒錢,面對生活落魄的范進就能吆五喝六,可見范進這樣的窮秀才真的沒啥社會地位。

    但古代的讀書人到不全都是這種無能之人,也還是有不少傑出的人才。而朝廷對秀才也還是會有一些優待的,比如在明朝考中秀才,可以免戶內二丁差役,家境貧寒的可以免交糧賦,秀才就算犯了法,也能得到優待,通常是不用上刑的。

    而《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真的無能嗎?呂輕侯只是有些迂腐罷了,他能靠著嘴遁讓姬無命自斃,沒有任何功夫都能混到關中大俠,這就是他的能力,雖然面對郭芙蓉時他很慫,但是卻能為她傾盡所有,偶爾也會飄,但該有的責任和擔當他並不少,呂秀才並非無能之人。

    在續作《龍門鏢局》,秀才已經混到了戶部侍郎,明朝時期的正三品官員,已經超越自己的祖輩,在仕途上也算小有成就,呂輕侯還是很不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漫中有哪些經典的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