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家講解

    因為當時蜀國佔領的地區屬於易守難攻的趨勢,加上蜀國不願惹是生非,攻打蜀國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所以說才不會先被攻打,戰事瞬息萬變,如果攻打蜀國弄得兩敗俱傷,曹操便會坐收漁翁之利,而攻打曹操蜀國會增援或者不會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事。

    其實劉備也不算功虧一簣只是當時的實力都差不多,永遠都是出征討伐的比較吃虧因為路途遙遠,在運糧草什麼的在古代用的是最笨拙的辦法,運輸上跟不上節奏,加之如果有個天氣情況不好會增加運輸難度。

    再說說當時討伐曹操國家的時候,這些將領已經人老珠黃,戰鬥力不如從前等原因,降低了戰鬥力,然後在看看司馬懿,他精通戰術,老奸巨猾,另外在身體健康上諸葛亮因為連年征戰,落下很多的病,而司馬懿這不一樣,他是養精蓄銳,精神狀態很好,也為了這次應戰和出站精心謀劃了好多年。

    所以說綜上所述之後,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沒有討伐成功了。

  • 2 # 小雞看世界

    我的觀點是,劉備要統一天下,必將先佔領東吳!劉備的戰略方針沒有任何錯誤!只是時機拿捏的不太到位,有點急功近利!再加上東吳名將陸遜智勇雙全!所以蜀國失敗!

    我的個人觀點是劉備,徵東吳的時機不到位,首先,當張飛前往漢中見劉備之時!劉備首先應當以婉轉的方式告知張飛,並且把張飛暫時留在身邊!這樣則張飛不會死!因為以張飛的性格必然會做出出格的事情!而劉備是張飛的大哥,他不會不明白這一點!委婉的方式,可以用假裝關羽託夢告知劉備!用這樣的方式寬慰張飛,然後和諸葛亮等文臣武將統一戰略思想!這樣可以君臣上下一心!諸葛亮隨軍也可避免火燒連營之敗!做好軍事準備!例如錢糧軍馬!首先蠶食荊州作為軍事前沿陣地!後逐步向東吳壓榨!打壓!索取地盤!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剛開始攻打吳國,吳國國內已經產生分歧!有部分人已經願意將荊州歸還於劉備,並且還願意割地已換取和平!

    然後再拿下東吳之後,軍隊和曹魏形成南北對立之勢!而後可以,東西兩路同時出兵攻打魏國,這樣劉皇叔也可以統一天下!而不會存在於瞻前顧後,所以劉皇叔的戰略思維沒有任何錯誤!只是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https://m.toutiaoimg.com/group/679954920304017460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83379162&group_id=6799549203040174600

  • 3 # 陝西楞娃123

    縱觀三國,只有曹操野心,雄心,胸懷,更重要的是勢力比劉備,孫權大的多,這點劉備,孫權心知肚明,也只有蜀吳聯合才能與其抗衡

  • 4 # 中行偃1

    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能夠在漢末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與當時的幾個關鍵人物是分不開的。他們雖然不具備當權者的地位,但是,他們對當權者關於局勢走向的決定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們至少代表了當時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要求!而獲得了主流民意支援。

    最具代表性的幾個人,趙雲、諸葛、魯肅、陸遜、諸葛瑾……

    趙雲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

    諸葛說:“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

    魯肅認為: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不僅如此!魯肅與他的同事們對此也進行了針鋒相對地鬥爭:

    《漢晉春秋》: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如果把荊州借給劉備,讓他去安撫百姓,實是上策。因為這樣一來,曹操多了一個敵人,我們多了一個朋友。”魯肅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了!!!

    陸遜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後,答劉備的挑戰來信時,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恐怕舊傷未愈沒有時間興兵吧。你應該跟我們的君主通好才對,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再率大軍前來,這次我不會讓一個人存活性命。”

    在此之前,還有一個人也奉勸過劉備不要做小人之事:諸葛瑾給劉備寫通道:“陛下老遠來至白帝,恐怕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念頗深。不應該講和,您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著眼於大處。我試著為陛下論其輕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可以馬上決定下來,不用再諮詢各位將領。陛下和關羽之親密和諸漢先帝如何相比?荊州大小與海內各州又如何相比?這些仇恨,誰當先後?如果仔細思考,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自取滅亡!因此,我們才把這些人稱為有識之士。歷史的發展也印證了他們的觀念的正確性:

    劉備赤壁挫曹,是因為孫權的第一次合肥之戰;劉備征討益州的成功,曹操沒有“得隴望蜀”的重要原因是孫權的第二次合肥之戰。劉備、孫權之間相濡以沫,榮辱與共的盟友關係,才是中國歷史上能夠出現三國鼎立局面的決定因素。

  • 5 # pei文博

    很簡單,強弱之分,兩個弱國合作就能抵制魏國,從而自保。如果和比你強大的國家合作,滅了另一個弱國,下一個被滅的就你。

  • 6 # 當代曹植

    吳蜀聯合是戰略方針,不能輕動。

    縱觀三國,只有曹操野心,雄心,胸懷,更重要的是勢力比劉備,孫權大的多,這點劉備,孫權心知肚明,也只有蜀吳聯合才能與其抗衡。

    從天時地利人合來講,如果與吳國火拼,定會兩敗俱傷,便宜國賊曹魏,此為天時。

    蜀國雖有水軍但與陸遜統領的水軍完全不在一個層次,這是地利。

    重臣都願為漢臣,為朝廷效力,不願為劉備自己的私情買單,此為人合。

    並不是不能攻吳,時機不對,劉備不聽諸葛亮的話,一意孤行。

    最後為什麼不能攻打東吳,經濟實力不行,諸葛亮一直攻打曹魏就是這樣,不給他喘息發展的機會,儘量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讓三個國家的經濟差的不是太懸殊,曹魏佔地面積大,一旦發展起來,其他兩家就危險了,但是,諸葛亮不斷北伐,致使魏蜀兩國民生凋敝,便宜了東吳。

  • 7 # 隨風影動483

    劉備建國的戰略基石就是孫劉聯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曹魏未滅的情況下,孫劉是共生關係,誰都離不開誰,只能相互合作聯盟以求存!為什麼?三足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就是一種力量的平衡,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不能獨自抗曹,同時曹魏的實力又還不足以強大到同時滅掉孫劉兩家,所以才形成三足鼎立!劉一旦伐孫,曹必將擇機而動,孫劉兩家都將覆滅!

  • 8 # 磁縣董海龍

    我用白話給您解析下,蜀漢政權是先承半個荊州,後奪劉璋的益州,劉備稱帝的合法性不被認可。劉備只有一個皇叔的身份,衣帶詔的藉口,他稱帝是漢獻帝大位雖然已禪讓曹丕,但漢獻帝還活著。劉備為稱帝,慌稱漢獻帝已被曹魏害死,還給獻帝辦了喪事,發誓要為獻帝報仇。

    劉備為什麼要這麼賣力表演,是向內部的各種政治團體宣佈,我劉備才是漢的正統繼承人,曹丕和孫權都是漢賊。劉備統治下,主要有三種政治勢力,一是從劉備起事帶來的初創團隊,有關羽,張飛,兩小舅子等等,二是荊州依附過來的,諸葛亮是代表。三是原劉璋部下,這批人又分為主動投靠的,如張松等等,心裡不服但打不過,暫時服軟的,如李嚴等,有安於現狀,給誰打工也是打工的。

    劉備為了平衡內部政治平衡,剛開始沒有如三國演義裡重用諸葛亮。況且諸葛亮未出茅廬,就定天下三分,就是聯吳抗魏,諸葛亮不可能讓劉備先打吳國。後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吳蜀破裂,諸葛亮也是反對伐吳的,但老大非要給哥倆報仇,諸葛亮也無法阻止。

    最終陸遜火燒夷陵,劉備敗退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諸葛亮才正真當家。

    諸葛亮是政治家,深知只有攻打篡位奪權的曹魏,才能整合內部政治資源,所以才能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北伐。

  • 9 # 銘洋說事兒

    首先,法理問題,蜀國自詡漢朝延續政權,魏篡漢,如果攻打東吳,缺乏法理依據。其次就是攻打吳國,魏國比他們都強大,結果就是被通吃

  • 10 # 大鬍子娛樂總彙

    之所以三國總被人津津樂道而不是南北朝就是因為三國之間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蜀國打吳國魏國就直接進攻蜀國最後得利的還是魏國,假如魏國滅亡或是勢微了那火燒赤壁時候患難與共的蜀吳兩國剛才還親如兄弟轉眼就可能給對方一刀關羽後來不久這麼被給了一刀麼。所以這三國在實力大體差不多情況下誰都不能把誰怎麼樣,蜀國之所以總是打打打的一個是立國之本就是恢復漢朝另一個巴蜀之地貧瘠不拿出點對外政策內部矛盾壓不住的,魏國是因為地廣兵多比你強自然就有打你的資本和想法,吳國最弱也沒啥壓力所以你看吳國啥時候總想打了?

  • 11 # 鳳凰聊世界

    聯吳抗曹是蜀國和吳國都認可的一個策略,根據當時的局勢來看:魏國佔領著人口最多中原地區,從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上完全壓制蜀國和吳國。聯吳抗曹的戰略,並不是說聯合吳國就一定能抵擋住魏國的進攻,而是採用類似於擾亂敵軍後方的方式,牽制住魏國,讓魏國無論進攻哪一個都面臨後方被侵襲的危險,無法達到戰爭利益的最大化。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三國之間的關係不僅是版圖上的變化。巴蜀之地雖然被稱為“天府之國”並不是因為有多富饒,而是因為易守難攻,是個偏安一隅的好地方。蜀國主要依賴成都平原產糧,人口的繁衍需要糧食,荊州是除了中原以外最富饒的地方,糧食產能超級大。荊州糧食多,自然人口繁衍就快,然而關羽雖是統兵大將,但是蜀國也不會放任他的兵力越來越多的。很顯然,糧食和士兵都要輸送到後方進行儲備。荊州的丟失,造成蜀國糧食產能大幅縮水,很有可能造成蜀國每年產出的糧食,不夠養活現有軍隊數量的情況。放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人口會大量逃離蜀國,到時蜀國戰鬥力直線下降,魏國和吳國極有可能聯手瓜分蜀國,更別談聯吳抗曹了。

    所以劉備必須主動出擊,拼盡全力奪回荊州,在魏國和吳國聯手瓜分蜀國的形勢變為主流之前,穩住版圖局勢。所以,《三國演義》中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動七十萬大軍進攻吳國,現實原因就是要奪回荊州,穩住局勢。

    聯吳抗曹的策略絕對是當時政治智慧的經典,使得人口總和相加起來還沒有魏國多的蜀國和吳國有抗衡的能力。然而,堡壘往往被從內部攻破,荊州爭奪戰徹底改變了當時的局勢,蜀國和吳國註定走向覆滅的歸宿。

  • 12 # 盛世郎中

    戰爭勝利有四個必須條件:

    一.是政治,也就是人心所向,吳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生活富足,雖然劉備改權極力呼籲劉漢政權的正統性,但此時的皇室微弱,國家的管理與治理系統處於重建狀態,曹魏只是在等待時機。而此時的孫吳經過多年經營在民眾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執政基礎。劉備雖然自稱大漢皇叔,但吳國百姓並不一定認同,諸葛亮聯吳拒魏的策略,還有暗中一層,是在用時間爭取吳國的百姓認可。荊州失守後,劉備發動戰爭,攻吳,政治上沒有優勢。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是經濟上,蜀國雖為天府之國,但地盤還是小,總體經濟實力不如吳國,更比不上曹魏。力量上PK處於劣勢。

    三:是戰略上,荊州不該與東吳發動戰爭,關公的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並不吃虧,合親更易使交界安定,為政治上取得優勢帶來希望。但關公失策了。失掉荊州,劉備的焦慮心理被激發,影響了整體戰略,吳國肯定會誓死抵禦。如果此時劉備再按耐一下,讓戰略優勢再浸潤浸潤,後果不一樣。

    四是戰術,如果不大張旗鼓,而是派一支小分隊,斬首行動,或有幾分勝算。

  • 13 # 傾城影視匯

    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綜合軍事實力都是魏國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所以蜀國和吳國早期也是結盟共同抵禦曹操,赤壁之戰的勝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國,同時蜀國領土的擴張使三個勢力有了初步的模型。

    從地勢一方面來說,東吳則是位於長江下游,佔據長江天險,不易攻取。如果蜀國先攻打東吳的話,那麼曹魏趁勢去圍攻蜀國的大本營,會造成兩面受敵的局面。只能先與東吳聯合,夾擊曹魏。先取中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可以得到人才上的補充,所以也不能先取東吳的原因。

  • 14 # 楓源

    個人認為:好比現在一個官二代,一個富二代,一個農民子弟創業一樣!然而劉備很多的像是一個農民子弟!想做大做強又不想當壞人,內心想做大事外表又想天下人民都認為他是好人!

  • 15 # 邀你看夕陽

    其實,劉備做夢都想吞了東吳…

    想當年,他流離失所,走投無路。以借的名義巧奪了人家的荊州,就無論如何再不願歸還了。那個吃相不是也很難看嗎?

    他也想先取了東吳,然後再去北伐滅曹。他有那個實力嗎?諸葛亮未出茅籚,就已經推知將會三分天下。曹操佔據了整個中原地區及北方,江東九郡一十八州本來就屬東吳所有,而劉備們要想生存,只有遠征西川,割據漢中。憑險而固守…

    "曹孟德在許昌帶大兵八十三萬…",

    而蜀國東吳的力量太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蜀國當年的國策,只能是聯吳抗曹。否則將唇亡而齒寒。倘若兩國自相殘殺,其結果必然是鶴蚌相爭,漁人而得利…

    後來劉備在漢中休養生息,又做了幾天的小皇帝,就忘記了劉吳聯盟的重要牲。關羽張飛更是從不把"江東鼠輩"放在眼裡,極盡輕蔑侮辱之能事,終至自圖惡果…

    劉備也不聽諸葛亮勸阻,自持兵多將廣兵強馬壯,值國家大局而不顧。舍大義取小義,為了個結義的名聲,就冒然出兵攻打東吳。終因技不如人,被火燒連營,落得個命喪白帝城…,後來孫吳聯盟破滅,被魏國各個擊破,至國破家亡,三國歸晉…

    劉備藉著尋仇而取東吳,並非尋常意義上的功虧一簣,而是犯了戰略性的錯誤。

  • 16 # 斷腸人在刷鞋

    首先不要站在蜀漢是主角的位置去看,這樣你會一直覺得惋惜,有兩點首先蜀漢的核心一直都是劉備,劉備死前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其次火燒連營不是紮營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輕敵,前期一馬平川,碾壓東吳,卡在夷陵吳軍不敢交戰,蜀漢就沒把東吳放在眼裡,後來陸遜偷襲放火,是每隔一醒營放一把火,這樣你連不連的都無所謂了,反正是全燒,火勢攔不住了劉備還沒反應呢,這種情況士兵根本就不聽命令了,所以才失敗

  • 17 # 德本

    真正威脅蜀國的是魏國,而不是吳國,吳國當時已經沒有多少能人強將,取魏國等於來說就是取天下了,正好諸葛亮六出祁山,直指曹營都城,在他的精心策劃之下,他也不可能分出精力和兵將攻打吳國的時候,還要阻擋魏國的來犯,其實從後面的魏晉統一天下來看,也不難知曉,魏國和蜀國的戰爭爆發結束後,吳國只是順勢歸附而已,不戰自降,所以說蜀國先打魏國,是從多方面的戰略部署和考慮下的決定,絕不是想打那個就打的,況且劉備為關羽報仇心切,也吃了敗仗,更是元氣大傷。

  • 18 # 鵬學天下

    《三國演義》裡是褒揚蜀國,貶低魏國的;

    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是實力最弱的。

    魏國“接管”漢獻帝的國字號企業當然實力、人力是最強的;加上曹操的唯才是舉、上下齊心,國力很快發展到最強;吳國也是孫氏家族自己打出的天下人心齊、自然資源得天獨厚,並且吳國的政界抱著不主動進攻,只求自保的方針,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防禦戰,不勞師動眾去進攻別人,別人來犯便以少勝多,殲滅強敵;只有蜀國,拿著“皇室”劉姓做文章,打著恢復漢室的幌子,用劉、關、張的“義字為行動感召力要搞一個國家出來,北方長年要伐魏,南方”借“了東吳的荊州不還,還總想打東吳的主意,東吳對蜀一心向好,把公主嫁給劉備,想吳蜀同盟,可惜劉備有自己的國王夢......

    稱帝之後的劉備,不再聽從諸葛亮的正確方針,開始自做主張。為了為關羽報仇,在張飛的慫恿下,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不聽諸葛的勸阻發兵東吳,《三國志·法正傳》,夷陵、猇亭之戰以後,諸葛亮曾今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意思就是說法正如果當時還活著的話,就會阻止我們的皇帝陛下,不讓他去發動這場錯誤的戰爭。

    劉備一生自己沒有軍事才能,沒有自己打過勝仗,卻要帶70萬大軍千里條條去討伐東吳,才落得全軍覆沒敗走白帝城,最後病死於此。

    還有一點,三國時是家天下,曹操有幾個歷史上響噹噹的兒子,劉備卻只有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導致蜀國從國家到皇室沒有能人接班。

    所以劉備對東吳的戰爭從戰略上正義性不強、戰術上指揮不當、再碰到東吳這樣人才濟濟的集團,敗是在發動戰爭之前諸葛亮已經料到的。

  • 19 # 漫遊影像

    國力不允許,即便是荊州還在蜀國手裡,北上反攻也需要和吳國聯手。後面的人員,戰力,糧食,輜重都是問題。吳蜀聯合還勉強保持平衡局面,歷來魏國和其中一國作戰,另一國肯定響應。

    就整個夷陵之戰的時候,合肥和漢中始終都有人在守護,除非魏國直接出兵荊襄,可惜當時魏國也在觀望。如果在這時候無論是誰傾盡全力去打,那後方肯定不保。

    所以說這兩國誰也沒辦法把誰滅了,

    至於你說元朝時期,那時候元朝雖然佔領著北方,可是大勢已經不再了,不能和當時元末的局勢能對比的。

  • 20 # 喝可樂就打嗝1

    三國指滴就是,北魏,東吳,西蜀,其中魏國是管轄範圍最大,人口最多,方方面面都最好滴國家,然後是東吳,最後是西蜀,蜀國地理位置就是現在滴川西高原,假如當時國力最弱滴蜀國先伐東吳,蜀國必亡,四川屬於山地,不利於種植,各方面都不大行,人口也很少,可組織滴兵員更是有限,蜀國就是打仗都不大敢打太長時間滴消耗戰,大家都知道打仗打滴是後勤,麼有後勤滴軍隊全世界只有一支,就是二戰滴日本,所以當時先打誰強國都不敢隨便選,蜀國怎麼可能,敢打就是牛逼了,也只能諸葛亮那樣滴神通人物敢開戰,再神通畢竟國家底子擺在那裡,諸葛亮再厲害總變不出活生生滴青壯年,跟糧食對吧,古代滴軍事制度不是當兵就只管當兵,人家閒時是要務農保生產滴,東吳是魚米之鄉,雖然麼有魏國強大,比蜀國還是強了很多,吳蜀兩弱肯定只麼裡聯合起來打敗強國,才能生存得了,兩國只要有一個被滅了另外一個也撐不了多久就會被滅國,為何叫三國鼎立時期,魏國單挑哪個國家都是無懸念,之所以魏國不敢宣戰是因為打不贏兩個國家滴聯手,所以蜀國打東吳你覺得最後真正漁翁得利滴是誰,呵呵,魏國笑死了,巴不得你們兩敗俱傷我來收拾殘局,這就是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40歲,上路不超過30萬預算,SUV或者Mpv求推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