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山六院胃腸外科練磊
-
2 # 萌叔的霸氣你學不來
我就是多發息肉三個,去年做的,大的是切除的,下的血夾子,有炎性息肉,有一個上皮細胞輕度不典型增生,以前我健身愛吃牛肉,今年複查很乾淨沒有復發,總結一下:天天雞蛋黃與曬太陽補維生素D,多吃蝦皮與麻將補鈣,多吃水果蔬菜,低鹽,健身,深蹲對腸道蠕動非常好,這次沒有事,準備二年後再查一查。家族遺傳性息肉那就只能年年檢查,數量太多幾百個上千個,最好半年一檢查!
-
3 # 北大腫瘤醫生曹長琦
息肉好發於50歲以上人群,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見的,具體又可以分為三類:
1、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在 5%左右。
2、絨毛狀腺瘤,癌變率較高,在20%左右,如果不典型增生程度嚴重,則有可能是原位癌。
3、混合型腺瘤,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總之,如果腺瘤性息肉的體積越大、基底越寬、絨毛成分越多及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其癌變率越高。這與大腸癌的演化過程相一致: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
導致腸道長息肉的原因或環境沒有改變,那麼這片“土壤”還是容易滋生息肉的。所以如果腸鏡檢查曾經發現有息肉的朋友要注意複查,尤其是息肉數目較多、腺瘤性息肉的朋友。
結腸息肉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雖然不是腸息肉病患者的子女一定會患病,但病人子女患息肉的機率比常人更大。
根據內鏡和病理檢查結果可以將大腸息肉患者分類管理
低風險:管狀腺瘤 1~2 個,腺瘤<10 mm;
高風險:腺瘤含有絨毛成分,高度異型增生,腺瘤大於等於 10 mm 以及 3 個以上的腺瘤。
一般來說高風險的患者應在1年內複查;低風險的患者建議在1-3年內複查,例如無蒂鋸齒狀息肉或者大於1cm的應在3年內複查;小於1cm的無蒂無異型增生的息肉也可以在5年內複查。
-
4 # 腫瘤專家姜爭
腸息肉摘除後較易復發,需要定期複查,但不是所有腸息肉摘除後每年都需要做腸鏡,具體腸鏡檢查頻率因人而異,對於容易長腸息肉的人群,腸鏡頻率需適當縮短。
簡單說,對於單發、非腫瘤性腸息肉,術後每年複查一次,連續2-3年後無復發,可改為每3-5年複查一次,對於多發、廣基大息肉、腺瘤性息肉,術後3-6個月複查一次,來確保息肉切除乾淨,之後需每年複查一次,連續3年無異常,可改為每2年複查一次,當然具體復發頻率可諮詢主治醫生。
一、腸息肉能治好嗎?腸息肉透過根治切除後是可以治好的,但腸息肉發病因素暫不明確,多於基因、遺傳、飲食、炎症性腸病等因素有關,腸息肉切除後較易復發,可能在原發部位,也可能在其他部位會再次生長不同性質的息肉,需定期做腸鏡早發現早切除,防止其癌變。
大部分腸息肉都是在體檢、或其他原因做腸鏡時發現,早期也並無明顯症狀,可能會出現便血、便秘、腹瀉、大便習慣形態改變、腸套疊、腸梗阻等症狀,臨床上腸息肉部位不同,症狀表現也有一定區別,直腸部位較易高發息肉,可能會導致息肉脫出、肛門墜脹等症狀。
二、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研究顯示,大約超過80%的結直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這個潛伏過程大約需要5-15年,早發現早切除腸息肉可有效阻止其癌變。
腸息肉切除後根據病理,一般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公認的癌前病變,常分為管狀、絨毛狀、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包括炎性、增生性、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多是因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導致,透過治療炎性腸病大部分可自行消失。
臨床上,有些患者發現腸息肉後,因為不痛不癢也無其他不適會放任不管,但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哪種性質的腸息肉,無論大小、多少,一經發現都要及時處理,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要及時摘除以絕後患。
三、腸息肉檢查診斷方法有哪些?對於腸息肉的篩查和診斷,最有效且標準的檢查就是腸鏡檢查,它不僅能發現腸道各部位的息肉,對於大部分息肉可根據其所在部位、大小、形態、有蒂無蒂、數量等選擇合適的術式,直接在內鏡下切除。
當然,大多數人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接受腸鏡檢查,可透過肛門指檢、糞隱血試驗、血常規(貧血)及腫瘤標誌物(癌胚抗原升高)等檢查來篩查腸息肉或腸癌,但最有效的檢查還是腸鏡檢查,對於害怕、羞怯、不耐受普通腸鏡檢查的人群,可進行無痛腸鏡,過程相對舒適。
腸鏡檢查時腸道準備較為重要,腸道準備較好,進境後視野清晰,不會遺漏腸道褶皺出的各個小息肉,若腸道準備欠佳,殘留的糞便、食物殘渣不僅會遮擋視野,導致漏診息肉,還會堵塞檢查孔道使氣體和水分不能及時抽出,導致腹脹或腹痛。
腸鏡檢查前幾天儘量少吃多籽、粗纖維食物,要遵醫囑服用瀉藥,不可自行更改用量和服用時間,對於排便困難、便秘嚴重、不耐受常規清腸藥的患者,要提前和醫生溝通,視情況加量或更換瀉藥。
四、腸息肉如何預防?腸息肉較難預防,最好的辦法是早發現早切除,當然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忌菸酒、多運動、積極治療炎症性腸病、定期腸鏡等能起到一定預防作用。
1、飲食生活習慣
儘量少吃紅肉、高脂肪、高動物蛋白、煎炸燒烤、醃製類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適當攝入富含益生元、葉酸、鈣、鎂、硒、維生素D/E等食物,多飲水,戒菸酒,同時勿久坐多運動,保持大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2、積極治療腸病
發現腸道疾病要積極治療,尤其是炎症性腸病,出現異常不適症狀,如長期腹瀉、便血、排便次數改變、莫名貧血、消瘦等,也要及時就診明確。
3、定期體檢
對於結直腸癌高發地區40歲以上人群,有腸癌家族史,腸息肉病史,炎症性腸病,盆腔放療史,膽囊闌尾切除史,長期慢性腹瀉、便秘,久坐不動,長期精神壓抑,喜食高脂、高動物蛋白、高熱量食物,出現反覆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人群,建議將腸道篩查專案作為常規體檢專案,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
5 # 普外科曾醫生
說實話,腸息肉很難杜絕,很多朋友都知道,第一次切完息肉之後,第二年複查,又長出來了新的息肉,又只能做切除。
為什麼腸息肉會源源不斷,連綿不斷呢?
目前來說,腸息肉的具體原因未知,可能與遺傳、生活飲食習慣、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係,如果你總是長息肉,那可能你的體質就是愛長息肉,除了定期複查,早發現、早切除,防止息肉癌變之外,你還可以這麼做,有可能會降低腸息肉的發病率:
(1)減肥
管住嘴,邁開腿,將自己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內,有助於降低腸息肉和腸癌的發病率。
(2)高纖維低脂飲食
多進食蔬菜水果,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少吃油膩、油炸等高脂肪性的食物,同樣有助於降低腸息肉發病率。
同時,少吃醃製食品,少吃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儘可能的多吃雞肉,雞蛋,魚肉等白肉。
(3)戒菸戒酒
限制飲酒量,儘量不喝酒,戒菸,有助於降低腸癌和息肉發病率。
(4)阿司匹林
長期口服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腸息肉的發病率,也可以降低腸癌發病率,2017年澳大利亞國家指南推薦全國50-70歲者應用100mg腸溶阿司匹林,前提是不存在阿司匹林的禁忌證,例如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病或消化不良、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壓、明顯的腎損傷或阿司匹林過敏。
(5)補鈣或者乳製品
增加膳食鈣攝入或使用鈣補充劑可能也是一項保護因素。至少有3項對照試驗評估了補鈣預防結直腸腺瘤復發的效果。一篇針對這些資料(共1485例受試者)的meta分析得出結論,補鈣可顯著降低結直腸腺瘤的復發風險(RR 0.80,95%CI 0.68-0.93)。
美國胃腸病學會已推薦將補鈣作為結腸腺瘤的一級或二級預防措施。
-
6 # 普外科李家大夫
腸息肉或腸息肉病是一類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的臨床診斷。臨床上按照腸息肉發生的不同病理基礎,臨床上將它們分成不同病理型別的腸息肉。因此 ,如果我們要想防治好腸息肉,就要從起源上切斷導致它發病的因素,下面,我就針對不同病理型別的腸息肉,一一給大家它的防治方法:
炎性腸息肉它是由炎症刺激腸上皮引起,可繼發於各種腸道炎症病變。比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直腸炎、阿米巴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或細菌性痢疾等腸道炎症病變。
這種炎性腸息肉疾病,想治好它,就要腸道炎症治療了下功夫。腸道炎症防治好了,自然也就不會有息肉產生。避免腸道炎症的方法,首先,是吃好,避免病從口入。比如:透過飲食衛生,避免進食被細菌、阿米巴汙染的食物,就可避免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性結腸炎;對血吸蟲疫區的人來說,避免接觸尾蚴汙染的水源,就能避免慢性血吸蟲病引起的腸道炎性息肉。其次,得到了腸道炎症病變,要及時就醫檢查治療,早期治好腸道炎症病變,自然也就能夠避免後期炎性腸息肉的發生。
增生性息肉與腺瘤樣息肉它們都是結直腸中常見的腸息肉,前者多發且直徑多小於5mm,所以,很少惡變,臨床上也把它們叫做非腫瘤性息肉;後者往往直徑比較大,並且越大癌變風險越高,所以,被稱為腺瘤樣息肉。科學研究發現證實(如下圖所示),可能說增生性息肉是腺瘤樣息肉的前期階段,並且,從增生性息肉開始,就已經出現染色體的變化,並且隨著腸息肉病變的進展,基因突變的不斷髮生,最後才進展為腸癌。這也是科學家能夠早期透過基因檢測來防治腸癌。
這類腸息肉最後進展為腸癌,目前比較確認的證據,認為過多脂肪蛋白質、缺少膳食纖維是導致了這一疾病過程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它們大部分是完全有可能透過增加膳食纖維(健康成年人每天膳食纖維攝入量以10~30克為宜)與進食適量的脂肪與優質蛋白質來避免腸息肉的發生。我們老家農村,可能就是因為飲食控制比較好,我從小到大,都沒聽過村子裡有誰得過腸癌疾病。
腸息肉病常見的有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家庭性腸息肉病、腸息肉合併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都有癌變風險,其中家庭性腸息肉病如不治療,幾乎所有病人都會發展為結直腸癌,並且平均癌變年齡約39歲。這類腸息肉疾病都是遺傳性疾病,是人未出生在娘肚子裡就有的疾病。
這種疾病,就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真是無能為力,只能是透過腸鏡檢查來早期發期它,並儘早治療,避免腸癌。比如,家庭性腸息肉病一般平均癌變年齡是39歲,因此,腸鏡檢查就應該在35歲左右就要進行,這時可能有腸息肉,但未癌變。早期切除就沒事了。
總之,除了遺傳性因素導致的腸息肉病外,大部分腸息肉是可以防治的。
-
7 # 胃腸吳青
結腸息肉如果不是很多可以用結腸鏡取出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如果無法取出可以保守治療,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症狀來選擇。平常多注意飲食注意平常多注意鍛鍊身體,如果有腸息肉,主要是看,腸息肉有多少如果每次腸息肉發現,在小於三個以下的一般可以兩到三年複查一次,如果在三個,以上的,或者十多個的,一般是一年左右複查一次。
-
8 # 醫師禚
其實腸息肉大家對他的認識有一個誤區,腸息肉並不是一種息肉,他是一種總稱。
這個總稱裡面包含3種類別的息肉,他們分別是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以及息肉病綜合症。因此每種息肉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徵,自然從治療措施、恢復程度上都存在差別。接下來禚醫生從這三個種類一一給大家介紹一下。
正確認識腸息肉腸息肉其實是一種總稱,就是從我們消化道粘膜上增長的隆起,突破到腸腔內的一種病變。我們的醫生在沒有對這個病變進行徹底檢查的時候我們就叫他腸息肉。如果病理檢測明確性質以後,會根據他們的特徵分別分為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以及息肉病綜合症。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一種良性的息肉。我們先談一談什麼叫做增生。增生其實就是細胞適應機體變化的一個過程,區域性的細胞生長節奏因生理原因變快而實現改變引起。例如細胞體變大、細胞數量增多,但是這種病理的變化是在細胞承受範圍之內的。也就是說他是良性的無害的,在短時間時間內對人的健康並沒有什麼損害。同樣的適應機體變化的細胞還具備化生功能,例如支氣管粘膜層的細胞型別改變、胃腸道粘膜的型別更替,他們都是為了適應機體的改變而做出的反應。
對於增生性息肉的患者以及一般人群,按照美國指南的要求的指南要求切除後可在5-10年間進行篩查,一則節約內鏡檢查的資源,二則健康的良性增生也不需要每年一次的篩查。
腺瘤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相對於增生性息肉而言他就沒這麼好說話了,因為腺瘤性息肉具有明顯的癌變傾向,是目前所公認的癌變特徵。那麼什麼叫做腺瘤型息肉呢?腺瘤型息肉其實是屬於癌前病變的型別,簡單的講它處於健康和癌變的中間狀態,它的大小、形狀、組織型別的不同都決定了它癌變的潛力。
例如腺瘤型息肉按照組織型別又能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以及混合狀腺瘤。管狀腺瘤發生不典型的改變一般為輕度;絨毛狀的腺瘤因為體積相對較大,發生不典型惡性改變的機率就很大。因此腸鏡檢查的時候發現腸息肉為腺瘤型就需要,及時切除定期隨訪,防止惡變檢查不及時釀成禍端。
如果你有以下三種情況中的其中一種醫生很可能就會給你定義為高危患者:
首先是腸息肉存在不典型增生的情況,即這種增生不屬於正常的生理性增生,細胞的大小、數量存在異常的改變。第二腺瘤型的型別為絨毛型,絨毛型的腺瘤惡性改變的機率很大。第三腺瘤的大小超過1cm。因此此類患者除了切除病變的息肉以外,還需要以3年為一週期進行再次的臨床篩查,防止腸息肉再次出現而導致惡性的改變,給後期的治療帶來困難。
在讀研期間進行病例收集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就和我強調過,除了定義為高危的患者需要定期隨訪以外,對於發現一個或者2個小的不典型增生的管狀腺瘤也需要進行腸鏡檢查,只不過相對於高危人群而言檢查的週期可以延長至5年進行篩查,防止錯過最佳的檢查時期。
息肉病綜合症這裡的息肉綜合症也和腺瘤型息肉一樣是與腸癌息息相關的腸息肉,但是這種息肉綜合症卻與遺傳、家族相關。被我們所熟知的家族性結腸腺瘤型息肉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100%的可以發展成為腸癌。
除此以外還包括幼年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綜合徵及遺傳性混合型息肉病等,這類患者中最小的年紀據臨床統計在12歲以前發生,如果不進行治療幾乎90%的家族患者會在40歲之前發展惡性腸癌。因此家族性息肉需要及時切除、治療。下圖就是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的示意圖,基本上一場手術下來可能會有上百個息肉被切除。
腸息肉如何治療在臨床上如果發現了腸息肉的存在理論上越早切除越好,主要是因為即使是增生性的息肉很可能在長期的食物摩擦、炎症刺激下繼續變大,逐漸的發展為腺瘤型息肉的可能。如果息肉足夠大很容易引發便血、腹瀉、以及腸梗阻的風險。
腸鏡下的息肉切除
因此我們的醫生通常會透過腸鏡觀察息肉的大小,以2cm為分界點。大於兩釐米的息肉都被判定為存在惡變的可能。取出樣本以後進行病例檢查如果存在癌病,必須切除。
目前而言對於腸息肉的治療除了手術切除以外,並沒有特效的治療措施。因此手術切除結合定期隨訪是防止日後惡化的最主要預防手段。
那麼日常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避免腸息肉的發生呢?禚醫生告訴大家,腸息肉的發生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但是腸息肉的發生與一定與慢性炎症和慢性機械刺激、病毒感染、遺傳因素脫不了干係。因此凡是可以限制炎症刺激、機械刺激、病毒感染的生活方式均是預防腸息肉發生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們需要糾正我們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
生活方式:在以炎症刺激為首的不良生活習慣中定缺不了吸菸與飲酒,我國學者在研究非家族性的腸癌患者的患病危險因素中發現,超過78. 06%的大腸息肉患者抽菸飲酒的年限超過30 年,因此戒菸限制酒精的攝入是腸息肉患者首先要糾正的危險因素。飲食習慣:研究學者發現以紅肉為主的動物蛋白攝入≥100g的群體極易引起腺瘤性息肉的發生,而透過平衡飲食、每日攝取較多的蔬菜、乾果、糙米、豆類等食物,卻可以將腺瘤型息肉的產生降低25%~ 35%。主要的原因就在水果蔬菜中含有較多的葉酸和維生素,這些保護成分可以抵消肉類代謝、有毒物質的氧化刺激作用,可以修復保持細胞DNA的穩定防止細胞惡性病變的發生。肥胖與代謝異常:肥胖患者為什麼總是腸癌的襲擊物件,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面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肥胖患者的高脂血症現象猶如家常便飯,而高脂血症的發生就很容易刺激腺瘤型息肉絨毛狀腺瘤的發生,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高脂血症越嚴重,其發生腺瘤型息肉的惡性程度也就越大。美國學者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就驗證了這一點。因此正確認識腸息肉發生的原因,儘量避免慢性炎症、慢性機械刺激以及病毒感染的刺激,從根本上避免這些原因的產生也就可以更好的杜絕腸息肉再次發生的可能。
如果我不去隨訪會怎麼樣呢?雖然手術可以切除腸息肉,生活方式改善可以避免腸息肉發生的機率,但是息肉的病理型別我們無法控制,定期的隨訪篩查是絕對不可以少的,因為病理型別不同的腸息肉復發的可能也不一樣,例如良性的增生性息肉指南中指出你可以5-10年內進行篩查、但是腺瘤型息肉特備是絨毛型別的息肉你可能要1-3年內頻繁檢查。
但是禚醫生知道即使費盡口舌我們的一部分康復的患者也不想去及時複查,因為很多患者在第一次切除腸息肉以後一般都有兩種感觸。
第一是:難以忍受腸道檢測過程 要知道進行腸道檢查前,只能吃一些低渣性的麵條、稀粥,晚上還要徹底進食,直至次日下午腸鏡檢查結束,此外還要在檢查前口服2-3升的清腸劑,除了要忍受飢餓以外還要面對噁心得清腸劑,這使得做過一次腸鏡的患者存在很強的排斥心理。第二個就是經濟壓力:一般情況下腸息肉的檢查確實要因人而異、因病理特徵而異,對於需要經常複查的患者而言他們更在乎的是怕花錢,要知道做一次手術上上下下可能要花掉上萬的價格。工作壓力巨大、經濟壓力繁重的患者很有可能不去選擇再次的檢查。禚醫生想在此提醒一下大家,請大家一定要遵循醫生的醫囑與意見,對於腺瘤型和家族性與腸癌喜喜相關的疾病型別,必須要定期隨訪,否則一旦惡變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那麼日後要經歷的腸道檢測以及經濟花費可就不止你認為的那般了,甚至要冒著賠掉生命的代價,這個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不要嫌棄檢測麻煩的程式、不要在乎眼前經濟的一時得失,健康在才是最重要的。您覺得呢?
參考文獻:
1、宋雯,趙梁等.腸息肉發生發展與診治研究新進展[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2012
2、Laiyemo AO,et al.Obesity,weight change,and risk of adenoma recurrence:a prospective trial[J]. Endoscopy,2012
-
9 # 湖南醫聊
小小息肉 為何讓人如此緊張?
湖南旺旺醫院內鏡中心主任萬玲醫師介紹,大腸息肉是指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包括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
萬玲主任強調,息肉若是放之不管,任其生長,很有可能會出現息肉惡變。
某些息肉的惡變過程大致遵循:小息肉→大息肉→上皮內瘤變→原位癌→浸潤性癌,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但臨床實際中也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萬玲主任叮囑需要半年至1年進行結腸鏡複查。
腸鏡檢查、膠囊內鏡是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的有效方法
萬玲主任介紹大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一旦息肉持續長大或者發生惡變,可能會出現便血、腹瀉、便秘、腹脹、腹痛等症狀。
目前,結腸鏡及膠囊內鏡是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和大腸癌的有效方法。
相比於腸鏡檢查,膠囊內鏡更便捷,具有體積小、檢查方便、無創傷、無痛苦、無交叉感染、不影響受檢者的正常工作等優點,這也為不同經濟條件、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了多個可供選擇的檢查方式。
針對檢查中發現的息肉,萬玲醫師介紹在湖南旺旺醫院腸鏡檢查過程中一旦發現直徑小於0.5釐米的息肉會即時在內鏡下鉗夾取出治療,標本送病理檢查以明確性質,直徑大於0.5釐米的會取樣活檢明確息肉性質,若是病理診斷為炎症性息肉則建議定期複查,若是腺瘤性息肉,建議儘早接受內鏡下息肉切除術,防止息肉癌變的發生。
以下人群需定期進行腸道篩查:
① 年齡超過40歲者;
②出現反覆黑便、排便習慣改變的人群;
④炎症性腸病(克羅恩和潰瘍性結腸炎)等藥物治療後的複查;
⑤大腸癌或息肉手術後或內鏡治療後複查;
⑥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需定期接受腸鏡檢查: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酷愛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者等。
-
10 # 39健康網
一、大腸息肉摘除是否會復發?切除以後多久進行復查?
這種疾病發生的時候多有遺傳的傾向,如果自己的直系親屬有患過這種疾病,那麼自身患有這種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6倍。當自身發生了這種疾病時,就要立刻利用手術進行摘除,但是要注意大腸息肉很容易復發,而且復發的位置也有可能會改變。如果說在直腸患有,下次可能也會在盲腸復發,因此息肉摘除手術並非是一勞永逸的,所以說一定要定期的做一些複查,更應該定期做一些腸鏡的檢查。
正常情況下切除手術完成以後,患者可1-2年進行檢查一次,但是對於一些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大腸息肉來說,一般6個月-1年中就必須要複查一次,而且在剛做完摘除手術後三個月左右要及時的進行復查。當發現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才可以延長至6個月~一年中進行復查一次。
二、大腸息肉復發有那些危害?1、癌變:
經過臨床的實驗,很多專家認為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病有著非常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說出現大腸息肉的時候,對於它的診斷和治療上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當腸息肉體積不斷的增長,它的癌變機率也會隨之增加,息肉直徑大於一釐米的時候,就必須做一些手術進行切除,但是要注意復發了以後,也會容易讓這些息肉發生癌變。
2、便血:
出現這種疾病的時候都是由於飲食起居不規律,或者是有一些人群自身有遺傳的病因而引起的,再進行切除以後依然會有復發的,可能復發的時候也是有很多危害的,很可能在用藥好轉以後沒有及時的進行檢查就診,也會出現大便帶血的情況,甚至也會發現大便變得更細,而且還有一些粘液,甚至有一些便秘腹瀉的症狀會出現,而且腹痛的症狀也會更加的明顯。
3、身體影響:
在發現患有這種疾病,會對自身的一些健康有更大的危害,經過治療以後又復發的話,也會影響到腸胃道的功能,讓腸胃道的自身功能加重了負擔,也會帶來很多腸胃的疾病。所以在平時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有任何的疾病發生。
-
11 # 興海亭
我是一個腸息肉患者,六十歲之後連續數年做腸鏡,每年都摘除息肉,每次都查,都是良性。做腸鏡痛苦很大,先是餓肚子,然後喝瀉藥,自己把腸子洗到清水進馬上清水排出來。做腸鏡時用一根軟金屬管送進去,遇到拐彎就打氣有時痛死了,醫生還要責備說忍受力這麼差,特別是越長越拐越痛,實在是不是好受的,這幾年複查,醫生也說年年查年年有,良性,算了,不用再查。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
-
12 # 致青春91
近些年來,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越來越多,特別是有些患者摘除息肉後仍會復發,而且反反覆覆始終無法“斷根”,同時又害怕癌變,給患者身心都造成較大的負擔。
腸息肉會復發,不能一切了之,何況同時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則更要及時進行治療。
腸道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結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這些腸道的炎症反應或炎症性腸病均可以引起腸黏膜發生黏膜糜爛、潰瘍、結蒂組織或肉芽組織形成,腺上皮及下層組織增生,病理變化多表現為炎性息肉,即使切除了,腸道內的炎症還沒有消除,仍然要進行治療。
傳統無論中藥還是西藥治療結腸炎,它們在消炎殺菌的同時,錯殺了腸道有益生菌,破壞了腸黏膜表面的菌膜屏障,破壞了腸道免疫力,雖然暫時控制住了症狀,一旦停藥,細菌又會捲土重來,結腸炎復發如初,甚至更加嚴重。
活菌一號調理結腸炎,每天補充600億的青春雙歧桿菌活菌,以菌治菌,專殺有害菌,不傷有益菌,重構加固腸黏膜表面的保護膜“菌膜屏障”,有了這層保護膜,炎症面不再被食物或其它微生物刺激,就會快速自我修復。
-
13 # 機靈不太懂
腸息肉。
腸息肉指的是腸黏膜生長的未經病理定性的隆起樣病變。
腸息肉一般分為炎性(治療後可消失)和腺瘤性(易癌變)。
腸息肉做腸鏡的目地。腸鏡可以對未定性的(未曾進行病理檢查定診的)息肉進行檢查和治療(切除)。
以明確息肉性質,分辨息肉的良性或惡性可能。
當然,腸鏡只能對基底部不廣泛、相對較小的息肉進行治療(切除或電燒)。
腸息肉的越早發現、越早治療,預後越好,相對癌變機率越小。
腸息肉能治好嗎,只能每年做腸鏡嗎?目前來說,腸鏡是最直觀的針對腸道的檢查手段。
至於具體需要做腸鏡的時間。要依據每次腸鏡檢查的具體情況決定。
一般情況下,建議6-12個月複查。如無明顯異常,複查時間可延長至12-24個月。
建議:關於疾病的檢查和治療,建議到正規醫院的專科進行。
-
14 # 小克大夫
腸息肉目前是認為能夠導致癌變的一種贅生物,但是息肉癌變要看息肉的病理分型,腸息肉有炎症性的和腺瘤性的。炎症性的經過治療炎症消退後息肉會自行消失,而腺瘤性的是不會自己消失的,而且還會逐漸生長,一般都有惡變的可能。腸息肉主要是由於飲食搭配不均導致纖維素缺乏,長期飲食不潔導致腸道炎症及病毒感染,長期飲酒吸菸,遺傳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生長於腸粘膜內面的一種異常的突出組織,腸息肉會出現在任何部位,而且大小及形狀不一。腸息肉一般出現的症狀是大便帶血、間斷性的尿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感、大便變形、次數增多、腹痛不適、便血等症狀,而腸息肉生長部位較低的一般是直腸指診,但是位置較高者一般首選腸鏡,腸鏡下能夠清楚的觀察到息肉,而且還可以做組織活檢。
炎症性的腸息肉經過抗炎等治療後會自行消失的,但是腺瘤性的腸息肉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將其切除,在用一些塞來昔布等藥物來抑制息肉的生長及複製。所以腸息肉的治療還是要看息肉治療的時間及息肉生長的部位、大小等多方面去考慮,一般早發現早治療是會治癒的,但是晚期一般治療很複雜,而且也會出現反覆發作的現象,但是腸鏡一般檢查都是根據症狀來確定的,一般2~3年查一次比較合適,但是也要看息肉的型別及病變的程度了。
-
15 # 行俠藏醫
我是中醫世家,我們有接診過很多有息肉的患者,從中藥治療的經驗來說有很多都是服用中藥治癒的。比如膽囊息肉,痔瘡,腸道息肉等。
首先明白為什麼要長息肉,在醫學上息肉一般是由於炎症引起的。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徵,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
實際上息肉治療從效果上來說,我個人建議對息肉先進行手術切除治療,切除之後再進行中藥治療消炎。這樣不僅治療效果快,並且還能從根本上防止息肉復發。
-
16 # 腫瘤科齊醫生
大腸息肉摘除術後很容易復發。而且復發時發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據調查顯示,近萬名大腸息肉患者大約有50%的大腸息肉患者在4年內出現了息肉復發 。所以說,如果得了一次大腸息肉,那就意味著再次得息肉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大腸息肉術後易復發加上大腸息肉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一般等出現症狀,往往已經是大腸癌。有大腸息肉病史者,一定要定期複查大腸鏡檢查。大腸息肉術後複發率高可能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1)目前大腸息肉的發病原因不是很明確,手術只是暫時去除了息肉,並沒有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復發
(2)結腸鏡檢查時,大腸息肉的漏診率很高。
大腸息肉應定期做複查。複查的頻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1、單個良性大腸息肉術後,剛開始每年需複查一次結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後可改為每3年複查一次。
2、多個良性大腸息肉,為安全考慮,每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3、增生性息肉因生長較慢,患者可1—2年隨訪1次
4、腺瘤性息肉,特別是上皮內瘤變的,患者隨訪時間要適當縮短,一般為6個月至1年
5、絨毛性腺瘤,高級別上皮瘤和鋸齒狀腺瘤容易復發和和癌變,應當在術後3—6個月複查1次,如果一切正常,可延長至6個月至1年
若發現有癌變的息肉,一定要及時切除,術後密切觀察身體情況,定期複查。
-
17 # 胃腸醫生廖曉彪
腸息肉是可以治癒的。對於良性的息肉,這些息肉一般來說體積比較小,比較孤立,治療起來比較容易,主要包括像腺瘤性的息肉、炎性息肉等等情況。它們完全可以透過內鏡下的檢查來發現和切除來治癒的。
但是腸息肉大部分是跟基因,就是遺傳易感性是相關的。每一次檢查可能切除的是看到的腸息肉,因為體質就是容易長息肉的體質,也許這一次把看到的息肉切除了,不久以後腸道的其他部位又長息肉了,就需要再次行新的切除。所以腸息肉,不是治療了一次以後就高枕無憂了。如果長息肉的患者,需要定期地進行腸鏡檢查,發現息肉進行切除,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
18 # 寶雞黃鐵文中醫師
大多數的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數是惡性的,對於息肉良性惡性的判斷,可進一步檢查判斷,不必過度焦慮。從中醫角度來說,息肉是積聚之物,是痰凝、氣滯的產物,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透過使用中藥來縮小、消除的。所以不要過度緊張憂慮,要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有利於病情恢復,畢竟良好的心態也是一味治療疾病的“良藥”。
手術切除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切除後並不代表高枕無憂,畢竟息肉存在複發性。所以,進展期的腺瘤性患者,切除後應定期按照醫生建議進行復查,複查發現無問題後,可適當延長下次複查的時間。
回覆列表
腸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的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腸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不同性質的息肉,其預後與處理的方法亦各不相同。息肉在形態上可分為有蒂、無蒂、廣基、扁平狀等;在數目上又有單發與多發兩類。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一般會根據腸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式:①小息肉一般在結腸鏡下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②對於廣基或巨大息肉,有條件的雙鏡聯合(內鏡與腹腔鏡)行息肉切除,術後應送病理檢查並注意標本邊緣是否有癌組織浸潤③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失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須特殊治療。
但並不是切除息肉就萬事大吉,必須在息肉切除術後進行結腸鏡隨訪。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一,對已經進行了結腸鏡下息肉切除的患者進行隨訪要遵循個體化的原則。內鏡切除術後,在3~6個月內要進行結腸鏡隨訪檢查,以確保切除乾淨;所有殘留的息肉應當切除,同時再隨訪3~6個月;在經過2~3次隨訪後,仍沒有切除乾淨的患者,多數應行手術切除。在完全切除後,多數患者應在1~3年後重複結腸鏡檢查。隨訪中沒有發現異常的患者可以自此每5年檢查一次。
綜上所述,對於炎性息肉,只要把炎症的刺激處理好,息肉即可消失;而腸息肉也不一定需要每年行結腸鏡檢查,在息肉完全切除乾淨後,可依循1-3年複查腸鏡,如無異常可5年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