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古人為何常用“豆蔻”比喻少女?“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豆蔻為何在古代詩文中常用來比喻少女?

    “豆蔻”也被稱為“含胎花”,豆蔻花人們習慣稱十三四歲是女孩子的豆蔻年華,這個典故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是杜牧離開揚州的時候,寫給一位只有十三歲左右名叫張好好的風塵女子的詩。詩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註解:“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春天的花卉很多,為什麼獨獨選中豆蔻花來比喻少女呢?原來豆蔻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因此民間俗稱其為“含胎花”,在詩文中也常用它來比喻處女。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紅豆蔻花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清人詩云:“結就同心蕊,因標連理枝。”指的就是它。後世吟詠豆蔻的詩,大多含有這種寓意。

    古代女子的年齡有什麼特殊叫法?

    古人對人生中各個年齡段分別有特殊叫法,女子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叫法。

    女孩子幼年時被稱為髫年,因為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也稱作垂髫。

    十三歲左右為豆蔻年華,取唐代詩人杜牧詩中之意。

    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歲就把頭髮梳攏起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

    十六歲是破瓜年華、碧玉年華。因為“瓜”字可以拆分為兩個“八”字,二八十六,所以指十六歲的女子。女子到十六歲的時候,身體已經完全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為人婦。

    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稱為摽梅之年,取自《詩經 摽有梅》,摽梅的原意是指梅子成熟而落下,後世比喻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

    二十歲被稱做桃李年華,意思是說這個時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豔麗動人。

    二十四歲被稱為花信之年,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春天多風,刮過二十四番花信風后才會進入到夏天。

  • 2 # 老麥說說

    一提到這個豆蔻,大家就都提到註明的大詩人杜牧的那首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於是豆蔻就被用於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解釋無非是說到南方人把還沒有大開豆蔻花呢稱為:含胎花,意思就是說這花嫩啊,如同懷孕的女子,含苞待放嘛!花骨朵啊!但是諸位,請移步一下這首詩的詩鏡,當時杜大詩人是寫給一個十三四歲的娼女的。對,是娼女。

    那麼這含胎花與娼女似乎並不搭調吧。杜大詩人用豆蔻花來讚美一個娼女,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詩人大約的確應該是有點痴狂了。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姑娘呢,用了豆蔻花作為了頭上的一種裝飾(頭花),大宋時期趙常卿曾寫過一首《鷓鴣天》,提到:玉釵頭上輕輕顫,揺落釵頭豆蔻枝。看,這裡是把這豆蔻花作為了一種美麗的裝飾品,杜大詩人的這句詩,原本是: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苗條、還有一些漂亮,她的頭上插著豆蔻,呵呵是放蕩……唔,大約的確應該是這樣,這樣的話就與這首詩的出處合二為一了。

    當然還有一種解讀,這豆蔻啊,可能說的是愛情。豆蔻代表愛情的詩詞也有啊,大宋王安石的寶貝兒子王雱(來,跟老麥一起讀,p-ang—pang),寫過: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這裡是思念,這裡是愛戀,你知不知道思念一個人的滋味,就像是丁香枝頭,豆蔻梢頭的姑娘。這樣去解讀杜牧哥哥的詩的話,那就是一段很美好的愛戀了,說不定也如杜十孃的故事版誘惑而動人。

    好了,為什麼豆蔻會被市場應用在詩文中被形容少女,基本也就是如此了吧,整合起來說的話就是:二月初,那各種美麗的花還沒來得及開放,只有豆蔻掛在枝頭,充滿著誘惑,充滿著美麗。

    奧,對了,說到誘惑,老麥給你看一張圖,有傳說這張圖就是豆蔻,你看完這張圖,估計立刻就會有一種邪惡的感覺,不自由的就會罵出來:杜牧這個老流氓!

    奧,對了,老麥應該告訴你,其實這張圖,說的並不是中國的豆蔻,到了宋朝之後再廣東某些地方才偶有種植。在大唐時期,其實杜牧並沒有見到過這樣的“豆蔻”。於是,不好意思,是你邪惡了!

  • 3 # 雕刻歷史

    豆蔻,其實是一種植物,其種類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三種。一般用來專稱白豆蔻。豆蔻約一丈多高,在初夏時開花,秋季結成果實和種子。因為豆蔻花未大開時就顯得非常飽滿,故俗稱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為少女的象徵。

    用豆蔻來比喻少女,始於唐朝杜牧的《贈別詩二首之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意思是說,姿態輕盈舉止優雅正是十三年華,就像二月初枝頭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盡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人,捲起珠簾故作嬌俏的美女沒有人比得上她。這是杜牧在揚州期間,贈給一位歌女的豔詩。詩中用早春二月初樹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喻十三歲的少女。此後,豆蔻就經常被用來專以形容十三、四歲的年輕美少女。如宋朝陸游《小園春思》詩:“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春生豆蔻梢。”明朝許自昌《水滸記·聯姻》:“擁鴛衾夢繞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憐。”

    此外,古人對人生不同階段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女子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女子十三、四歲稱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稱為“及笄”,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又稱笄年。據《禮記·曲禮上》載∶“女子許嫁,笄而字。”是說,女子成年許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約,稱為“待字”或“待字閨中”。

  • 4 # 姝斐兒

    到底為什麼中國古人會用豆蔻形容少女呢?

    豆蔻、豆蔻屬和邪惡肉豆蔻的混亂關係

    博物雜誌已經指出,科學上來說,並沒有一種植物的官方名稱是豆蔻,但是有一個 “豆蔻屬”,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草果,主要用途是做火鍋湯料。它曬乾了是這個樣子,經常被人當成是罌粟殼。

    而上面那個長得很邪惡的肉豆蔻,是一種熱帶的常綠喬木,換句話說,這種邪惡的果實是長在樹上的。它不是中國大陸原產,到宋代也只有廣東、海南一帶有少量種植。種子曬乾了像草果,被中醫認為能除寒燥溼,解結行氣,專理脾胃。

    而杜牧詩中的豆蔻,則是山姜屬的植物草豆蔻、白豆蔻、豔山姜等。一般來說,它的花長成這樣

    為了幫助理清關係,壹讀君(yiduiread)用一張圖來顯示以上三者的關係

    豆蔻跟“洛陽紙貴”有什麼關係

    最早在文學作品中提到豆蔻的,是西晉文學家左思。

    左思字太沖,聽起來像個武林高手。此人是逆襲勵志的典範。據記載,左思“貌醜口訥”,不好看,嘴也笨。小時候學過書法,又學過琴,想當藝術家,結果一無所成。後來發奮用十年時間,寫成三篇描摹魏蜀吳三國都城的皇皇大文,名曰《三都賦》。當時有一個大牛,“少有奇才,文章冠世”的陸機,他本來也想寫《三都賦》,一看左思文章,表示自己比不過,不寫了。

    左先生的《三都賦》寫成,轟動洛陽,富豪之家競相傳抄,以致洛陽的紙供不應求,紛紛漲價。

    沒錯,“洛陽紙貴”就是從這裡來的。

    左思在《三都賦》的《吳都賦》裡寫道了豆蔻。他描摹吳都的物產豐盈,寫道:“草則藿蒳豆蔻,姜匯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綸組紫絳,食葛香茅。”這一段話今天的人看起來很頭疼,不知道說啥。壹讀君(yiduiread)解釋一下,就是說吳國到處都是香草,還有紫菜。

    這裡面的豆蔻,就是後來形容少女的豆蔻了。不過當時豆蔻還不是很常見的植物。有本叫做《異物志》的書描述說:“豆蔻生交趾,其根似姜而大,從根中生,形似益智,皮殼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

    第一個把豆蔻比喻依戀之情的人

    左思雖然寫到豆蔻,但是並沒有很著意去描摹這種植物。下一個寫豆蔻的人,身份就亮得有點晃眼了。

    姓名:蕭綱;性別:男;生卒:503年-551年;職業:皇帝。

    蕭綱,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他老爸梁武帝蕭衍會打仗,會占卜算命、會下棋,還博通經史,詩賦過人;哥哥昭明太子蕭統也是個讀書種子,雖然只活了30歲就去世了,但主持編輯了一部《昭明文選》,彙集古今天下圖書三萬卷,成為我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

    蕭綱的爸爸,文武全才的梁武帝蕭衍,能征善戰,有文學才能,帶領文武大臣打下了江山,但是晚年犯了政治錯誤,生靈塗炭。

    扯遠了,繼續回來說豆蔻。

    在家庭文學和學術氣氛的薰陶下,蕭綱同學自然也是雅好詩文,身邊也有一大群文人雅士。公元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文學家蕭子顯寫了四首《春別詩》,當時還是太子的蕭綱也寫了四首詩來和他。其中一首是:

    別觀葡萄帶實垂, 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猶如此, 有心有恨徒別離。

    注意了注意了,蕭綱同學在這裡描述了豆蔻的樣子——生連枝。葡萄是一串一串的,豆蔻是一簇簇連著花枝,這些無情無義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卻只能無可奈何地別離。

    面對這麼美麗憂愁的詩句想邪惡的,都應該去面壁。

    說了半天,杜牧為什麼要寫豆蔻啊?

    雖然已經相繼有兩位文學大牛寫過豆蔻,但是豆蔻正大光明進入中國文學史,還是要等到杜牧的“《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從此之後,“豆蔻梢頭”這個典故就不斷被人剽竊,呃……借用。宋代秦觀、陸游都偷過杜牧的創意。比如秦觀有“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陸游有“春從豆蔲梢頭老,日向樗蒱齒上消”,蘇軾有“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須臾”……當然了,人家那叫用典。

    不過,雖然“豆蔻梢頭”、“豆蔻年華”都快被用爛了,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太瞭解——為什麼杜牧要用豆蔻形容少女啊?!

    於是有人解釋說,南方人把未大開的豆蔻花叫做含胎花,說它幼嫩如同懷孕的女身。可是馬上就有人來掀桌子:杜牧歌詠的是揚州的娼妓啊!為毛要用懷孕這件事去讚美娼妓啊?除非杜牧是個變態狂吧?

    也有可能,是少女把豆蔻花作為頭上的裝飾。宋代趙長卿有一首《鷓鴣天》,寫給他分別的愛妾文卿:

    “憶攜手,過堦墀,月籠花影半明時。玉釵頭上輕輕顫,揺落釵頭豆蔻枝。”

    另一種解釋是,豆蔻代表愛情。這個意思,前面蕭綱皇帝已經表達過了,後來宋代的范成大也在他的書中說,豆蔻“毎蕊心有兩瓣相併,詞人託興,如比目、連理雲”,就是說,豆蔻代表夫妻恩愛。從這個意思出發,後來也有一些文人用寄豆蔻花來表達相思。宋代王雱[pāng],王安石的兒子就寫過這麼一句詞:“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從今天的眼光看,這些人都是戀童癖。

    最後,奉送一個羞羞的故事。古書《飛燕外傳》中記載,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和昭儀爭寵。趙飛燕用五蘊七香湯洗澡,坐臥都用香料醺自己;昭儀用豆蔻湯洗澡,用露水調百花粉塗身。漢成帝偷偷跟女官說:“皇后雖然渾身異香,但不是昭儀的嬌軀自然生香啊……”

    漢成帝你個臭流氓。

  • 5 # 圓寧

    豆蔻年華自古以來在詩詞文中很是常見。文人墨客把少女都統稱為豆蔻之年或豆蔻年華。如果說最早出自哪文或何時何地、真的還不知道、我也沒有認真的去探考過。為什麼叫豆寇?有些人認為豆蔻是一種植物、有的人認為是一種樹花、有的認為就是一朵花。其實在古時侯的少女發育較晚、一般開始發育都在十三歲至十六歲之間、在這期間少女身體的各個部分巳經長成、意指已經成人、又漂亮又水靈、就像剛剛開放的白豌豆花一樣。那個小花苞在含苞待放時是多麼的可愛誘人。漂亮的、扁圓的小花朵上微微綻出了一個小小的口子、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和嚮往。杜牧在他的詩文中提到的豆蔻不知意指的是什麼花。我認為豆蔻花可能就是今天的豌豆花。因為豌豆花的顏色很漂亮、有紅的、綠的、粉的、白的、粉紅色的,特別在開花的季節、各種不同顏色的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真的太漂亮了。

  • 6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豆蔻生於二月南方花開,是最美的季節,文豪又出於南方",蘇州有八大怪,那就才子佳人的稱呼著,把少女叫二八女豆蔻年華,正美麗的時候。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各種對愛情的追求表達情書,什麼紅豆生南國。

  • 7 # 文蹤旅跡

    豆蔻本為草本,唐《本草》中解為:苗似山姜,花黃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主產於嶺南一帶,因其花在早春時含苞待放,娉婷嫋嫋,輕盈曼妙,如十三四歲的女孩一樣天真甜美,唐代詩人杜枚在《贈別》詩中說: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圖為芋雕天使圖)

    杜枚此詩是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看那個十三歲的孩子輕盈美好,杜枚觸景生情,想起了豆蔻花含苞待放的樣子,滿揚州的麗人,縱使遍施粉黛捲起簾珠,哪個能比得上她。

    (圖為芋雕少女)

    後來宋人陸游在《小園春思》裡說: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春生豆蔻梢。那時候,陸游迴歸田園,鄉風鄉草中的泥土味道讓他的心頭舒爽了許多。春風一起來,心裡的情感變得五味雜陳,許是春風裡的豆蔻讓人心生憐意。

    (圖為芋雕少女)

    在古人那裡,大心意在,女子,男子在不同年齡都有不同的喻詞。至於用豆蔻花果之形來解對妙齡女子的比喻,那當可一笑了之。

  • 8 # 喵抓馬

    杜牧有詩云:“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用農曆二月“豆蔻”的嫩梢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

    微博上的博物君做了科普,附上傳送門,各位老司機看了就應該能懂…

    Sina Visitor System

    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1001603801825370317582&vid=2425137662&extparam=&from=107B293010&wm=3333_2001&ip=223.104.147.118

  • 9 # 一直沒有看到

    看圖就知道了。勝過一切解釋。

    豆蔻花,這是中國傳統認知中的山姜花,也稱豆蔻。

    不用懷疑,當然是我拍的。

  • 10 # 蘭闍藝文

    杜牧詩作中有一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是詩人即將離開揚州時所作,贈別的物件是一位揚州歌妓。可見這位歌妓年齡不大,只有十二三歲。杜牧的這首詩出來以後,人們也就把十二三歲的少女所在的年齡叫作“豆蔻年華”,如果是男孩,就不可以。豆蔻在農曆二月的初春開花,明豔俏麗,帶給外出遊春的人很多視覺愉悅,跟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少女很相似,都是一生的美麗剛剛開始的時候。

    豆蔻分很多種,杜牧詩歌中的豆蔻指的是草豆蔻。公元八世紀的唐代人才知道肉豆蔻的核仁,而肉豆蔻的植株移植入中國則要晚到十一世紀的北宋初期,北宋藥物學家蘇頌說:“今嶺南人家亦種之。”正是這一傳入時間的最好證明。公元九世紀的杜牧不可能用開花的肉豆蔻來比喻少女。況且,肉豆蔻既為熱帶植物,花期就比較靠後,正如蘇頌所說:“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似豆蔻,六月、七月採。”而中國土生的草豆蔻的花期則恰恰在農曆二月,正如蘇頌所說:“二月開花作穗房,生於莖下,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紅,穗頭深紅色。”杜牧吟詠的二月初開花的豆蔻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中國古代詩文中凡出現“豆蔻”一詞的,無一例外皆為草豆蔻。古人用詞委婉含蓄,以花期比青春少女,也不賴。

  • 11 # 說文馭史

    古人用“豆蔻”來形容少女源於歷代文人的詩文詞句。

    最著名的是杜牧的《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豆蔻, 是山姜屬的職務草豆蔻、白豆蔻、豔山姜等,“豆蔻梢頭”指的是豆蔻的果實,

    杜牧作這首詩是送給揚州一個十三歲的歌妓的,豆蔻成熟裂開的樣子是這樣的……

    好啦,“豆蔻”的意思你應該理解了吧!

    此後,有不少詩人引用“豆蔻”來表示少女:

    秦觀“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

    蘇軾"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須臾"

    所以,這大概是詩人們普遍的興趣愛好吧!

    豆蔻還可以表示愛情:

    蕭綱: “別觀葡萄帶實垂, 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猶如此, 有心有恨徒別離。”

    草木尚且緊緊相依,而人卻只能生生分離。

    我們再粗略看一下古人對女子年齡的不同叫法:

    7歲——髫年

    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也稱作垂髫

    13歲左右——豆蔻年華

    15歲——及笄之年

    古代女子十五歲就把頭髮梳攏起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

    16歲——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瓜”字可拆分為兩個“八”字,二八十六。古代女子到十六歲的時候,身體已經完全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為人婦。

    20歲——桃李年華

    這個時期的女子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豔麗動人。

    24歲——花信之年

    春天多風,刮過二十四番花信風后才會進入到夏天。

    出嫁——摽梅之年

    取自《詩經摽有梅》,摽梅的原意是指梅子成熟而落下,後世比喻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

  • 12 # 段亦明

    在文學作品中,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豆蔻年華”這幾個字,而“豆蔻年華”其實就是形容少女,也就是女人一生中極為寶貴的一段青春歲月。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用過“豆蔻”這個詞彙,而對於大眾來說,對於“豆蔻”,人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不明白為什麼要用豆蔻來形容少女。

    杜牧曾經在他的詩句中就用過豆蔻來形容一位少女,當時的杜牧三十多歲,他來到集市上看到人頭攢動非常熱鬧,這個時候他的目光被一群雜耍賣藝的人所吸引,杜牧很快就發現在這群賣藝的人裡面,有一位十三歲左右的少女。根據杜牧的描寫可以瞭解到,這位賣藝的少女身段玲瓏,體態優美,美的不可方物,而杜牧就忍不住用豆蔻來形容她,可見這位少女已經深深的印刻在杜牧的心中。而透過杜牧所寫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這兩句詩,也讓這位少女的形象躍然紙上,可見豆蔻這兩個字具有十足的分量,用來形容少女也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豆蔻並不是古人的專利,近代文學家也很喜歡用豆蔻。魯迅就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過這兩個字,他也用豆蔻來形容正處於妙齡的女子。無論是古代詩人還是現代文人,似乎只要用豆蔻這兩個字就可以為人們呈現出一位美麗年輕的女子,那麼究竟什麼是豆蔻呢,為什麼豆蔻可以用來形容少女?

    豆蔻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是草豆蔻,另外一類是肉豆蔻,而國內主要以草豆蔻居多,肉豆蔻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豆蔻可以作為藥材來使用,也可以用豆蔻來烹煮食物,我國廣東地區經常會用豆蔻來製作料理。豆蔻如果放久了顏色就會變深,也不再飽滿,外形看起來就像花椒,所以文學作品中所提到的豆蔻不是指放久的豆蔻,而是豆蔻植物。

    豆蔻的植物青翠欲滴,給人一種含苞待放的感覺,所以豆蔻植物就如同少女的美妙年華一般,是那樣的美好又純潔。豆蔻植物還透著一種粉嫩飽滿的質感,用來形容少女也極為合適,所以透過豆蔻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的智慧,以及聯想方面的造詣。如果不用豆蔻這兩個字來形容少女,似乎總是會缺少一些獨特的韻味,用豆蔻這兩個字來形容不僅恰當,也更具視覺感。

  • 13 # 小白讀資治通鑑

    源於晚唐詩人杜牧的《贈別》。

    贈別【唐】杜牧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贈別》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七言絕句,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此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讚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

    “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嫋者,當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嫋嫋”四字。這裡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自杜牧《贈別》以後,後世文人便以“豆蔻”來代指十三歲的少女。比如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中說“一遇到女人,可就要發揮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就是‘豆蔻年華,玲瓏可愛’。”又比如石三友的《金陵野史·秦淮歌星王熙春》:“來此演出的歌女,有半老的徐娘,有豆蔻年華的少年,也有未成年的幼童。”

  • 14 # 史論縱橫

    古人用“豆蔻”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妙齡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時期杜牧的詩句,將妙齡少女比作二月初的豆蔻,堪稱是神來之筆,因為二月時候的豆蔻含苞待放,非常粉嫩,用植物的花期比喻少年,充滿了小清新之感,所以後世文人約定成俗,用豆蔻來特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

    記得讀中學的時候,我們的校長在廣播中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開頭說了一句,你們都處於豆蔻年華,要好好珍惜……

    然後我們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就把教室內的廣播關了,在黑板上寫上“豆蔻年華”四個字,跟我們講,豆蔻年華專指女子十三四歲,校長這麼用是錯誤的。所以,我對這個成語記得非常牢。

    那麼,杜牧為何要用豆蔻來比喻女子呢?

    公元835年,杜牧在揚州結識了一位青樓的紅顏知己,對方只有十三歲,可是杜牧不久之後就要到長安赴任監察御史一職,在臨別之時,杜牧十分傷感,做了一首《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給這位青樓女子。

    在詩中,杜牧寫道: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丰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

    意思就是,十三歲的年輕姿態舉止都很美好,就好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一樣,揚州十里長街上的美女,沒有一個能夠比得上這位紅顏知己。

    豆蔻是一種草本植物,葉子像芭蕉,果實可入藥,種類也有很多種,主要分為紅豆蔻、白豆蔻和草豆蔻,但是不管哪一種,在揚州二月的時候,都是剛剛開花的樣子。

    含苞待放的時候豆蔻花非常水靈,也很粉嫩,因此豆蔻花也被稱為含胎花,所謂含苞待放,和那些初長成的少女一個模樣。

    我們在教科書上學的杜牧的文章,最出名的篇當屬《阿房宮賦》,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國家興亡擔憂的知識分子,卻沒有想到杜牧還是一個這樣的小清新。

    其實,杜牧的詩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豪邁的,另一類則是香豔的,尤其是後者,“大半是用一種清新的筆調來輕描淡寫的,所以便不至滿紙都脂粉氣了”,清新脫俗正是如此。

    後人評價杜牧的這首詩時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杜牧所說的豆蔻,並非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豆蔻果實,而是豆蔻花,如果大家有幸看到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就會佩服杜牧的才情了。

    杜牧的小清新詩中最為有名的是《張好好詩》,在這篇詩中,杜牧第一句就寫道:“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可見,杜牧心中理想的女子模樣,正是女子十三四歲的樣子。

  • 15 # 淺默赫虹

    古人有“幼女情結”——

    古人常有“開苞”一說。

    詩人暗喻自己是“第一手”。

    (一)大家都知道“豆蔻”最出名的是出自於唐朝小李杜的杜牧《贈別》,送歌妓張好好: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其實更早於西晉,文學家左思在《三都賦》的《吳都賦》提到了豆蔻,南北朝時南梁皇帝蕭綱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寫了一首關於豆蔻的詩“別觀葡萄帶實垂,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猶如此,有心有心恨別離。”

    自杜牧此詩後,宋代秦觀有“蔻梢頭,舊恨十年夢”,陸游有“春從豆蔻梢頭老”,蘇軾有“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須臾”。

    豆蔻更有離別相思之意。

    古代十三歲的女子,現在才小學六年級,就算早熟,又能有多美?古代十幾歲的女孩就開始要找婆家了,尤其文人,都喜歡嫩女,而不是像曹操曹丕那樣喜歡熟女。是不是男人大都有“幼女情結”?喜歡吃個“頭道鮮”?

    我們看豆蔻花,果真鮮嫩欲滴,少女是否也白裡透紅,如果再襯以白裙綴紅,襯出紅唇,那必然如那時院子裡栽種的豆蔻花一般嬌嫩了。

    尤其是後面這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意思就是:我嘗過了,不錯,給你做個廣告,留個口碑。

    這位歌妓有了小李杜這詩,想必已一炮而紅了,以後慕名而來一賞芳澤的將踏破門檻,秒變網紅。

    (二) 何謂“豆蔻”?大家已看到圖,詩人因何把少女比豆蔻? 筆者認為:

    1.唐代和現代,人們都有在庭院裡種植香料作物如草果,豆蔻的習慣。世間花草那麼多,這種豆蔻雖不如牡丹富貴、不如玫瑰嬌豔,卻宛如花季少女般,枝上一串小小花苞,白裡透紅,鮮嫩欲滴。

    2.詩人風雅了數日,臨別贈玉佩不合適,不是訂情。便以詩相贈,這樣做既成就風流佳話,又為少女歌妓開啟場子。

    正好院子裡一樹豆蔻正含苞待放,詩人頓生靈感,以花喻人。歌妓必然千恩萬謝,裝裱於牆上。

    過了一道手,詩人多少也要幫一幫此歌妓,交代一下,留下個勞什子再走吧,留下墨寶最好。

    古代歌妓很願意把第一次給文人,文人風流倜儻。歌妓們豔名和日後的唱詞也都靠文人,很多大班歌妓長期和文人交往,願意在閨閣內出錢供養著文人漢子,如柳永。文人和歌妓之間,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既有情,又互相有長期合作的價值。

    3.詩人經常有閒情出沒於青樓,想必諳熟各種民間說法的調情暗語。這樣的比喻太絕:

    豆蔻花同理連枝,既如十三歲的少女情竇初開,嚮往那般單純而美好的愛情; 其兩瓣相合的花苞結構,也暗喻此少女還是處女,用來比作少女最好不過,古人常有“開苞”一說,自己是第一手,要不怎麼白裡“透紅”……此為一個“絕”字了得!

    遙想若東坡、柳永、邦彥穿越在場,也必然撫扇而起鬨,搖頭晃腦大嘆妙哉,來來來幹上幾杯!

    (三)風流而不下流

    唐朝有教坊、宋朝有勾欄瓦舍一條街,就象我們現在的卡拉OK和夜總會這樣的娛樂場所。

    唐宋文人大都經常流連青樓,為花魁寫詩作歌傳唱,青樓內佳作頻出,是為風流,但絕對不下流。

    我們現在有人說,這位唐代詩人喻的是宋朝才傳入中國、且在廣東海南才少有種植的所謂有“香水包”的“肉豆蔻”(如附圖)。

    這也太醜陋了吧?

    先說時空前後相隔百多年,可能嗎? 物種也不同:

    再以古人之含蓄,和上述這些唐宋大詩人之風骨,怎麼可能喻以此物之醜陋露骨?就算知道此物,可能看了笑笑,在詩詞中也避之不及吧?

    所謂風流而不下流,文化才是情趣,如“一株梨花壓海棠”、“一日看遍長安花”,這樣的詩句多麼絕妙而風雅。

    世間美好的事物誰都喜歡,想象中的豆蔻少女美好如筆者附圖,誰都忍不住多看看養養眼。

  • 16 # 有書共讀

    例如女孩子幼年時被稱為髫年,十二歲為金釵之年,十三歲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十六歲為碧玉年華,二十歲稱作桃李年華,二十歲稱為花信之年。

    對於未出嫁的女子:我們習慣會稱為 雲英未嫁,黃花閨女,小姑獨處,待字閨中,等等。未出嫁的女子是:雲英未嫁,黃花閨女,小姑獨處,待字閨中等等,其中像雲英未嫁就是用唐代鍾陵歌女雲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

    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也稱作垂髻,到十二歲時需要帶上金釵稱金釵之年,十五歲的女子需要把頭髮梳起來,挽髻帶上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因為二十歲的女子正像桃花盛開時一樣美豔,所以稱為桃李年華。古人認為春天多風,瓜果二十四番花信後才會進入夏天,所以喜歡將女子的二十四稱為花信之年。

    但十三歲的豆蔻年華,是髮飾,生理特徵是沒有直接的關係,它是出自唐代詩人的杜牧《贈別》的那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這首詩是杜牧離開揚州的時候,寫給一位只有十三歲左右名叫張好好的。形容心裡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如同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註解:“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在這裡說明一點,豆蔻並不是指所有的少女,而是單指十三歲到十四歲的。

    因豆蔻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在民間俗稱其為“含胎花”,一些詩文中也常用它來比喻處女。

    說到這裡,網上一些人變聯想到一張網上的豆蔻到圖片來調侃詩人,說他不正經,在這裡需要證實一下。

    從科學上來說,並沒有一種植物的官方名稱是豆蔻,有的只是一個 “豆蔻屬”,最典型的代表是就是草果,我們火鍋湯料裡就有這樣的東西,曬乾後形似罌粟殼。

    被人們誤會的肉豆蔻屬於熱帶植物,原產地並不在中國,直到宋代也只有廣東和海南部分地區有少量種植,也就是說詩人身處唐代根本見不到這種植物的,他筆下的豆蔻其實就是山姜屬類的草豆蔻。

    如若不信,可以參照蕭綱皇帝的詩詞:“別觀葡萄帶實垂, 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猶如此, 有心有恨徒別離。” 他所描繪的豆蔻連枝的,一簇簇的,跟肉豆蔻的形狀是有差別的。

    在中國原產的草豆蔻中,以紅豆蔻花為最美,花芯中有兩瓣相併,形似心形,一向被人們視為愛情的象徵,清人詩云:“結就同心蕊,因標連理枝。”指的就是它。並且,豆蔻也代表夫妻恩愛。王安石的兒子就寫過這麼一句詞:”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少女把豆蔻花作為頭上的裝飾。趙長卿有一首《鷓鴣天》中就有一句:”憶攜手,過堦墀,月籠花影半明時。玉釵頭上輕輕顫,揺落釵頭豆蔻枝。”

    不說了這麼多,你否對豆蔻年華一詞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對詩人這首詞是喜歡還是無感,雖然豆蔻是專指十三四歲的女孩子,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每個女性都能在不同年齡段活出不一樣的精彩與魅力。所以看文章的你無論是什麼年紀,都身處最美的年華之中。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17 # 鯊魚壞寶寶

    彼年豆蔻,誰許誰地老天荒

    今朝弱冠,我笑我海枯石爛

    “豆蔻年華”之“豆蔻”是從豆蔻這種植物引申出來的意思,指十三四歲的少女、處女而言。這源自唐代杜牧的“《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大意說柔弱美麗的十三歲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剛發芽的豆蔻梢頭的嫩芽呢。看,豆蔻原來比喻嫩芽,關鍵是說十三四歲的少女。再加上“年華”二字,更清楚點明瞭這個令人喜愛、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麗的年齡時段。

    然後妹紙我搜到了一張圖片,是這樣的……微博頻頻流傳這張圖,說明白了為啥用豆蔻形容少女……

    秒懂的你們都是壞人,本菇涼必須義正言辭的指責你們,你們都是汙妖王

    查閱古代的所有描寫豆蔻的詩詞典故,極盡美好,中文果然博大精深,大寫的佩服。那麼,豆蔻是什麼呢,長啥樣子?當然真相不僅僅只是上面的那張圖而已。

    調料“草果”也是豆蔻家的

    咱們倒過來,先看果後看花,花真的很漂亮。主要前面有張果子了,為了扭正你們的三觀,請體諒妹紙用心良苦。杜牧詩中的豆蔻,則是山姜屬的植物草豆蔻、白豆蔻、豔山姜等。一般來說,它的花長成這樣——

    憶攜手,過堦墀,月籠花影半明時。玉釵頭上輕輕顫,揺落釵頭豆蔻枝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話說,所有的詩詞寫的豆蔻都強調是十三四歲的姑娘才叫豆蔻,畢竟古人眼裡18歲就老女人了。但以今天的觀點看,妹紙我只想捂臉走開,你們這些老不正經,戀童癖...

    而最要命的是,杜牧這首有“豆蔻梢頭二月初”這樣名揚天下金句的贈別詩,是送給一個十三歲的歌妓的,而我又告訴你,豔山姜未開的花苞裡有一包蜜水,所以又名“香水包”時………STOP!!!請收起你們猥瑣和一瞬間明白所有的眼神——

    好好的豆蔻少女,嫋嫋婷婷十三四剛軟萌萌的萌妹紙,你們卻。。。啊,你們這些披著風流才子外衣還一本正經泡妹子的臭牛芒---

  • 18 # 永是勇士之家a

    不是古人用“豆蔻”形容少女,是“我們”用豆蔻形容少女!

    中華文化太幽久了!在流傳的過程中免不了要出點差錯。就好比一個人活得太久了,少不了要吃點有毒食品,得點慢性病是一樣的!

    我們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這樣高等的生物都一樣,有“嫩”和“老”的時候!嫩的時候新鮮亮麗,老的時候慘不忍睹!

    所有的生物都有老的時候,難道唯獨豆蔻是個例外,沒有老的時候?非也!豆蔻也有老的時候,老了也和殘荷敗柳一樣,不忍卒看!

    那為什麼還用豆蔻形容少女呢?因為我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用豆蔻形容少女,來自於古人(杜牧)的一句詩:豆蔻梢頭二月初!客官看明白了,在時間上是陽春二月,就豆蔻本身,並非“全株”,而是“梢頭”!指的是豆蔻的頂端,也就是芽兒!

    試問,八月尾的豆蔻還是少女麼?豆蔻的根能形容少女麼?

    我們的文化太幽久了,在流傳的過程中犯點錯是免不了的。就好比一個一百多歲的老人,總得有點慢性病吧。但有的錯就太離奇了,這個是一個,無傷大雅。下面這一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活生生把一個民族造成了性交和生人的機器,別無義味!

    原話如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尤告也:世上不孝的事太多了,不一代一代向後傳是最最重要的!(因為如此,社會才有進步!)舉個例子,討老婆是要告知父母的(是為孝),假如像舜這樣的大人物娶媳婦就沒告訴父母,怎麼辦?因為他影響力巨大,為防後輩效仿,君子在教育下一代時,就撒了個善意的謊言,說:舜告過父母了!

    犯這個嚴重錯誤的,是漢代那個混賬東西趙歧!從此以訛傳訛,一直到今天!所以,文化光博大精深還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準確和正確!

    準確和正確,才是文化真正的基石!

  • 19 # 坐看雲起時1

    豆蔻年華,詩人杜牧的《贈別》,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豆蔻年華指13歲女孩,

  • 20 # 一路平安143179773

    | 首先.我們從花來看,每個花朵含苞待放,飽滿誘人,人們會去想像花開的樣子,那是生命的綻放,美豔不正好是少女的像徵,植物用自已的花朵來吸引蝴蝶和蜜蜂,完成授粉工作,也就是完成了後代的繁殖,何況人乎?那種朦朦朧朧的美,不正如這含苞待放的花蕊嗎?更何況華人喜歡借物喻人,豐富的想象力不正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故古人用豆寇來形容少女,美妙之處就在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一套房幾百幾十萬只能住70年,還幾十年的房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買房而不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