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與書法

    《聖教序》與蘇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相比,屬於用筆豐富、結字變化較大的行書,較為難學。拙見以為它雖然是行書裡的名碑,卻不適合初涉行書的人學習。按照事物發展從易到難的規律來說,待到對毛筆有較好的控制力、對漢字結構有較深的理解力時,再來學習《聖教序》效果會更好。否則難窺其精髓。

    學習書法主要靠“臨”和“悟”,行書也不例外。臨習行書要求有一定的書寫和書法知識的基礎。所以一般不採用“摹”,而用“臨”的方法。臨帖又分為對臨、背臨、意臨三種。

    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就要求對臨時,觀察要仔細,寫得要像。不能像抄書一樣,從前到後一遍一遍的抄,抄完多遍後,腦子裡對帖沒留下什麼印象,根本是為完成數量不加思索的抄,這就不是好方法。如果為體會帖的總體風格、特點及章法的變化,偶爾使用另當別論。學習者應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幾個字或幾行字反覆的臨寫,達到八分左右相像即可。邊寫邊分析、邊悟。寫得越像,“悟”得越深,得到的東西就越多,寫和悟是分不開的。臨寫過較長時間後,還是寫不像,原因是沒有觀察到或沒悟出用筆、結字的玄機,此時應找名師指點迷津,以掌握正確的觀察和學習方法。

    寫小字行書對紙筆的要求較高,據記載,王羲之寫的《蘭亭序》用的就是硬毫鼠須筆,小編臨《聖教序》習慣用羊毫筆,感覺效果較好。紙張選擇半生宣,綿而厚或者比較粗糙的宣紙不太適合。字的大小控制在三、四釐米左右為宜,如果字寫得太大,會產生單簿的感覺,這不是初學所能解決的問題。

    背臨是指不看帖能把原帖較為接近地寫下來。《聖教序》這麼長的內容背下來,似乎沒有必要,只要旁人提到帖中的某字,腦子裡有一、兩個這字的形象,並能較好地把它寫出來,即達到了背臨的要求。有了這樣的基礎,再進行模仿式的創作練習,就能更好地鞏固學習的效果,加深對帖的“悟”。

    古人云:“書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臨帖的最終目的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找自我,表現自我。這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每一個書法愛好者都應為此而努力。意臨是指臨帖不再刻意接近原帖,而是有意識地參以己意,在神氣上、個性上或多或少帶出個人的意味,它是書法家尋找自我,突破原帖的束縛,在較短時間裡獲取帖中某些方面養分的高階臨帖方法,對於從臨摹到創作的過度有很大幫助。

  • 2 # 南塘莊徐傑

    謝謝邀請!集字王羲之《聖教序》是廣大行書愛好者的最佳範本,雖然不是墨跡但善本字跡清晰,比摹本的王體保真程度更高,而且字數多,例字數量大。可以說,王羲之《聖教序》是書法愛好者通向接近晉唐行書的橋樑。對於如何臨習王羲之《聖教序》,許多人做過大量研究,有的還寫成了專著。我曾經臨寫過幾年《聖教序》,我的體會是,第一,讀帖。有的作者對《聖教序》的每一個字都進行了拆解分析,比如角度、重心、結構特徵、筆劃特徵等等,這些分析對幫助我們讀帖有幫助。我認為讀帖的最高層次是讀出原作者的書寫狀態,比如書寫時的體態(站、坐等)、握筆姿勢、書寫物件(紙或是布、竹木等)及書寫物件的的依託物(是高書案還是矮几?是平擺的碑還是牆壁崖壁?等等)。第二,摹寫。買同樣的兩本字帖,一本撕開成單頁,用透明塑膠薄膜覆蓋在字帖單頁上面,用毛邊紙放在塑膠薄膜上,字跡大致可以看清楚,不清楚的時候再看另一本字帖,直接摹寫,一筆成型,不能填塗。如與原帖不符,反思自己的提按轉折等筆法是否到位,不斷修正。第三,對臨。不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次,至少寫一個字,最好看一次,寫三四個字。第四,背臨。可以只背臨其中一部分,例如心經部分,我大約背臨心經半年,每天一遍。第五,寫作品。背臨心經就可以成為作品。最後我認為,臨寫字帖不是為了記住字形,而是養成原帖書寫者的書寫習慣和審美趣味。幾年沒有寫《聖教序》風格的行書作品了,最近在寫小楷時兼臨伯遠帖,發一張請大家批評。謝謝。

  • 3 # 鄭忠岸1

    《集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圭臬範本,不二法門。如果有志於學習中國書學藝術,《集王聖教序》是繞不開的高峰,必須奮力攀登,必須勤力學習。既要學習行書,前提是楷書已經具備了一定功底,用筆、結構都不成問題了,才能討論行書的學習。楷書最好是學習唐初四家或者趙孟頫,這樣比較容易轉換。下來就是真正的經驗交流了,學習方法和楷書一樣,先學點畫精絕,再學偏旁部首,下來是各種結構,然後是讀帖能力的訓練,最後是一行一行的臨習,然後是一篇一篇的臨習,循序漸進,中間有瓶頸的時候,參臨唐朝李邕的《雲麾將軍碑》。假以時日自會有所進益。

  • 4 # 渠彭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學書法一定要有研究和追朔精神。學習聖教序先了解作品是集字,因些主要學架構,因為是碑,筆法次之,而不求布白。而每字都有出處,可多瀏覧王其他作品知其為何如此,因為字多與其他有互應,更是不同作品不同情感的表達。瞭解王的書法地位貢獻、書風,帶著情感與膜拜是不同收獲的,初學難免審美不夠,不覺得某些字漂亮。其實對比厯代大家都出於王。再瞭解作品創作背景及意義所在,這様學習中有更多的故事感和晝面感,還可以學到其他知識。再者歸纇總結學習,反復讀帖臨習。

  • 5 # 清風06151

    贊成前面幾位的說法,行書筆法更加隨性,不宜用摩的方法,所以要以練楷隸篆書為基礎,掌握了一定筆法後才能進行。目前在體驗用簡體字臨聖教,請各位同好多多指教

  • 6 # 無憂谷逍遙子

    唐太宗曾經評價王羲之《蘭亭集序》字字絕妙,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之勢,從存世的《蘭亭》來看則無此意境,到是和太宗《溫泉銘》的風格極為相似,因此小編認為後世《蘭亭》應該是唐太宗臨摹《蘭亭》真跡的作品!懷仁集書聖《聖教序》所有文字均採用皇家內藏王羲之真跡,為求個別缺字曾開出“一字千金”的價格,因此其字最具有書聖的法度,符合太宗對書聖書法的評價,該帖字字驚心動魄,在方寸之地騰挪跳躍,習練該帖極為困難,因為後世書法大家無一人能有此筆意,估計練個十年也學不會,那個人能超過歷代書法大家!另外,就書法來說,我最欣賞王詢的《伯遠帖》,其書法妙筆生花最符合孫過庭《書論》對行草意境的描述!

  • 7 # 湘順1

    走出王羲之的集字本《聖教序》臨集《聖教序》注意以後幾點:要想傳承書聖王右軍的書法風格首先學習書聖九代傳人智永(傳)‘永"字八法,掌握王羲之的書法基本功,"執筆撥鐙法""王羲之的筆法"輔以王羲之的書法學習範本:楷書《樂毅論》外標渾穆,內含清勁,變前人橫向取勢為縱向取勢,精淳粹美,風規自然。有魏晉的雍容閒雅風度,使小楷《樂毅論》達到了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樂毅論》是學習楷書的上好範本,從其學起,可以直入書法藝術的堂奧,對學習臨王羲之的集的《聖教序》隨手可得!獲益終生!

  • 8 # 蜀古人80

    首先,謝謝邀答。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有一定造詣的書法家,應該多向個性化發展,走自己的道路,太過刻意的追求臨摹作品,會埋沒了自己的個性很難再有創新。好的可以做為標杆,但是不能做為自己的標準,希望我們的各位大神能堅持走自己的路創造出更多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

    臨摹王羲之書法,主要有 三類作品作為參照:一是手札,二 是《蘭 亭 序》,三 是《聖 教 序》。手札精妙,然字數少,《蘭 亭序》版本多,需要自己甄別真假,因為原版本來就已經沒有流傳出來,只能臨摹副本。所以大家要多注意,最有 名的臨摹本,《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聖教序》字數多,而且是原大鉤摹,可以一窺王字氣象;臨摹的第一個問 題是先解決筆法。第二個要解 決的問題就是“貫氣”。取法《聖教序》,實質上是對這一“集字” 作品的“再集字”,很容易出現一盤散沙的情況,臨摹時必須使全篇字形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所以說,入帖極難。《聖教序》在書體上涵蓋草、行、楷等三類, 而且氣息被限制在單個字之內,缺少揮運時一氣呵成的自然而然。但另一方面,集字是 從臨摹過渡到創作的一個重要轉化階段。書家必須具備一定 的轉化能力,這個與藝術想象力密不可分。也可以理解為抽象思維。書法家針對某種記憶表象進行分析,再結合個人的積澱加以綜合,進而將兩者結合加以改造,為我所用,這就是轉化的能力。關鍵有兩點:個人豐富的修養積澱,和觸發靈光一現的契機,缺一不可。 臨摹《聖教序》,不是簡單地從石刻轉化為墨跡,而是像太極一樣要能有剛有揉,有氣息流動。字與字之間不再是獨立的個體,彼此間有了呼應, 有了血肉關聯,而且要不拘小節,只有避免斤斤計較某一二 筆,才有完美的整體。因為有精深的技法功底,不管如何放浪,都能做到縱意所如。做到無我而不忘我。

    1、圖1為實臨,

    圖2為 意臨。

    對比以上兩幅王鐸臨摹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狀態。所謂的實臨 和意臨,其實是對臨摹最 終結果的判斷,臨摹成什麼 樣就是什麼樣,不應該是一 種刻意的預設行為,以免失 去書寫的自然心態。 2、王鐸在《聖教序》方 面下的功夫極深,其過人 之處在於將《聖教序》和 《蘭亭序》冶為一爐。就 《聖教序》本身來說,屬於 集字,結體充分顯示出王 羲之的氣象,但筆法難免 有所流失。有鑑於此,筆 法可以從手札和神龍本 《蘭亭序》中獲取,也就是 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手 札中精妙的筆法,移花接 木,嫁接到《聖教序》中。 3、王鐸喜歡用羊毫, 所謂“筆軟而奇怪生焉”, 透過筆法來實現墨法的調 節,尤其在圖2臨作中表現 明顯,這是王鐸所獨創的 “漲墨法”,把筆畫轉變為 “塊面”。漲墨關鍵在於水 的妙用,墨一定要濃,在書 寫時蘸墨之後再在筆尖稍 點一下清水,即有此效果,為後世書家所模仿。

  • 9 # 師範小王子

    聖教序雖是集字,但是整體風格還是很一致的,不失為練王體行書的好範本。臨寫聖教序本人有幾個不成熟的建議,特提出來讓大家參考。首先注意,王羲之是很講究用筆變化的,他.曾提出寫每一個點畫的用筆都要有所不同。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難發現王字每一畫的起筆都不相同,至少都有細微變化。而不象歐體那樣在同一字中側起筆畫眾多。其二,結體並不只求平正。有欹側、有相背、有相依、有參差、有雍容、有纖巧……可以說千姿百態。其三,提按嫻熟,粗細變化精微。其四,由於是選字成文,上下字之間的使轉,即連帶、互應關係很難照顧到。所以經常會出現上字未筆有帶下之勢,而下字首筆無迎上之意。也有上字末筆筆勢己盡,而下字首筆反而有迎上之態。這是聖教序存在的缺憾。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可在練完聖教序之後再臨蘭亭序和十七帖。說得不對,可放到一邊去。

  • 10 # 甄桂172

    謝悟空邀請。王羲之是古代(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的美稱,作品有佛遺教經和《蘭亭序》等。其子王獻之在他的薰陶下也不乏名氣,與其父亦有“書法二王″之稱。聖教序全稱為《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寫,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再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出碑文,稱《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集字是將前代某書法家字跡中搜羅並整合的書法作品。與臨摩不同的是,集字是照著作者的書法特點與風格來學習的,把原書法放旁邊,邊看邊學習,叫“對臨″,把書法藏在視線之外,揣想著作者的風格,照著巳瞭解的書法來練習,叫做“背臨"和″意臨",本人相信,只要有刻苦耐心的毅力和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可以做到“以假亂真″哦!

  • 11 # 百墨藝術

    1. 筆的選擇:如用羊毫,不宜過長過軟,如用狼毫,不宜過粗過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雲。筆鋒一般在一寸之內。要用鋒穎好的新筆,寫禿了的筆不要用。總之,筆是宜小不宜大,鋒是宜短不宜長,筆桿是宜細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禿。能夠選擇一枝合適的筆,等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推薦使用—— 中狼尾

    2.墨的選擇:書畫墨汁加水。水要用山泉或純淨水。加多少,依墨的濃度而定,過少黏厚枯滯,拖不動筆;過多則肥爛稀薄字無筋骨。因此首先得調好墨的濃度,筆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過多過飽。推薦使用—— 中華書畫墨。

    3。紙的選擇: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吸水量要小些,如元書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推薦使用——元書紙。

    4.在臨習時,字的大小要接近原帖的大小。明代豐坊在《童學書程》中明確告訴我們學行書是先小後大。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古人書跡就不難發現褚遂良、趙孟頫、董其昌等臨摹王羲之的作品都是與原帖樣大的。書法在古代主要是供文人案几上雅玩的。因此,他們寫的字都比較小,豐富的筆法是透過手腕的幾個微妙動作來完成,到了明清書法作品開始懸掛於廳堂,字被寫大了,原來豐富的筆法變成為幾個簡單的明顯的動作。於是就透過強化結字、章法、墨法來增強視覺衝擊力,渲染效果。我們在初學時首先要解決的是筆法,絕不能捨棄豐富而學其簡單。

    5. 仔細讀帖,努力發現其中規律性的東西。行書的筆法主要是轉筆和折筆。由於《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刻碑,所以,多方筆、折筆,力量感強。因此,臨摹時要多用翻折筆法,才能體現其中蘊涵的骨峻氣清的神質。王羲之在創造“新體”中,也創造了“一拓直下”的筆法,《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橫畫豎畫幾乎都是用這個筆法。結字敧側多變,讓左側右。以上這些都需要我們在臨習中善於研究,善於發現。

    6.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石刻,筆意很難把握。正因為如此,米芾說:石刻不可學。我們可以把它同王羲之《蘭亭序》結合起來臨習,以加深對《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理解。也可以參照褚遂良、趙孟頫、董其昌的行書,他們對王羲之的認識是極為深刻,我們藉助他們所搭的人梯,從筆法、結字、章法、墨法上進行綜合練習,不僅對於臨摹,就是對今後創作也是非常有益。

    7.《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集字,原來王字的章法不存,故王世貞說:“《聖教序》書法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謂其結構無別構,偏傍多假借,蓋集書不得不爾。”為此,一方面要體會懷仁在處理行氣連貫,字形、大小的選擇,筆勢承接等上的匠心;另一方面要將不連貫的連貫起來,使之勢眿貫通。

    8. 董其昌說:晉取韻。對於韻如何理解。僅從字面是無法全面理解其深刻的內涵,這就需要我們瞭解晉代歷史、晉代人的思想和晉代人的生活。瞭解晉代人那種崇尚個性自由,重視人格和人的價值,講究瀟灑、傲岸、放誕的風度。認識這些對於我們的臨摹和創作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筆畫起筆規律分析

    收筆規律分析

  • 12 # 書法張

    如何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

    由於《聖教序》是碑刻板、是集字,我建議從下面三個方面來進行《聖教序》的學習。

    第一步:確定練習重點。初學者學習《聖教序》,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是無暇顧及,不如從一點去突破學習《聖教序》,最確切的點就是學習字法。由於《聖教序》是集字,解決了王羲之其他法帖上字數較小的問題,所以學習他的字法是大有幫助的。

    第二步:分類訓練。確定好學習字法這個重點之後,也不能盲目去訓練,應該進行分類有序的訓練,具體分類的方法有以下四個方面。

    1、按偏旁部首分類,左邊的偏旁如單人旁、提手旁、土字旁、絞絲旁、牛字旁、王子旁、口字旁、右邊的偏旁反文旁、立刀旁等等;

    2、按獨體字、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等等分類;

    3、按空間收放進行分類,如左收右放,左放右收,上收下放,上放下收等;

    4按字態正欹分類,如左正右欹、右正左欹、上正下欹、下正上欹等。

    第三,學習聖教序在筆法上很難過關,所以要參照王羲之的手扎來進行練習,

    王羲之的行書手扎有:《喪亂帖》《姨母帖》《初月帖》《快雪時晴帖》,草書《十七帖》《孔侍中帖》《蘭亭序》《頻有哀帖》《宦運帖》。

  • 13 # 杉石

    王羲之的行書《聖教序》幾乎是每一個書法愛好者都會學習的經典,這個帖雖然是集王字而成,但其字勢雍容典雅,用筆規範靈動,所以很多書法愛好者都對它情有獨鍾,都下了很多的功夫來學習這個經典碑刻。怎麼才能更好地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是很多書友關心的問題,我也想就這個問題談談看法,與書友交流討論,因水平有限,有不當之處,還請廣大書友指正。

    在談到如何學好《聖教序》時,就會很自然地觸碰到一個在書法學習中既古老又永恆的話題——如何臨帖。談及如何臨帖時每個書法愛好者都有自已的體會,但如何臨寫效果好,甚至能事半功倍,很多書法愛好者卻未必清楚,所以我想就這個問題多說幾句。就拿臨寫王羲之《聖教序》來說,很多書法愛好者往往拿起筆就照著寫,從前往後,每天都寫上一遍,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進步卻不明顯,有人的臨帖水平甚至長期原地踏步,出帖搞創作也遙遙無期,長此以往,不但水平沒有提高,學習興趣也逐漸下降。

    我認為正確的學習方法應是,將王羲之的《聖教序》先耐心地讀上幾遍,認真觀察此帖用筆和結字上的主要特點,做到先熟悉。至少將字帖放在眼前時,不要有陌生感,這時再動筆臨習也不遲。在臨習時,我建議先選擇帖中的某一頁中的某一行反覆臨習,在單個字上搞集中突破,個個突破。將單個字的每個筆畫觀察仔細,努力地模仿,力爭做到形似,由形似再努力繼而神似,力爭把其用筆與結字的特點刻在腦子裡。

    有人會提反對意見,會說王羲之的《聖教序》是行書,行書有一個行氣貫通,筆斷意連的行氣問題,只選單行字、或單個字臨寫,今後搞創作會有行氣不足的問題。其實有兩個原因讓這種擔心大可不必。一來初學行書搞單字、幾字或幾行字的集中突破,這只是在學習一本帖的初級階段時採用這個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臨帖水平的逐步提高,將來還會有全帖通臨的階段和過程,所以行氣的學習並不是個問題。

    學習王羲之《聖教序》我推薦單字突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聖教序》是集王字而成,此碑刻中的字都是從王羲之所有的作品中挑選而整合,這種挑選是從各個時間段的王字中,把寫得好的字找出來,有的字甚至是把兩個字的偏旁部首分解重組。所以《聖教序》在整體氣韻上很難做到上下左右的貫通與呼應,所以我們學習《聖教序》主要是學習其單字的筆法和結字。行氣的問題還需另擇良帖來另外學習,比如再學習王羲之的另一經典行書《蘭亭序》等,也可以選臨元代趙子昂等史上名家臨寫的《聖教序》繼續學習。

    趙子昂臨《聖教序》

    臨帖時採用集中突破、單字突破的方法雖然看似簡單,做起來也沒有難度,但這其中卻蘊含著很多的學問。一來先選少量字臨習,有利於注意力的集中,有利於將每個字的細節觀察得清楚仔細,更有利於我們透過對少量字的長期的、大量的臨習,最終形成肌肉的記憶。我們再把這種記憶由我們的手部肌肉融進我們的血脈裡,讓其成為我們大腦記憶中永恆的一部分,讓其成為條件反射,以至於我們只要看到相似的字,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套用我們已經刻在腦子裡的那些字的筆法和結字方法,揮筆寫出幾乎與《聖教序》相同的字來。

    王鐸臨《聖教序》

    在臨寫字帖時,永遠都存在一個是否精到的問題,同是臨寫《聖教序》,差不多學習相同的時間以後,效果往往卻完全不同,有人能臨得幾乎與原帖一樣,有人臨得卻總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問題出在哪?說到底,無外乎還是臨得精到與不精到的問題。那怎麼能臨得精到呢?俗話說得好“少而精”,不從少量字、單個字、甚至單個字的單個筆畫入手,總是浮臨,通臨,遊離在帖子之外,做不到“打進去”,恐怕永遠也到不了“精到”與神似這個臨帖的高階境界,對《聖教序》的學習也永遠不會有取得成功的那一天。

    我曾就臨帖的問題請教過一些當今有所就的書法名家,其中有的人是費了好大的勁才取得的聯絡,萬幸的是他們都非常樂於幫助普通的書法愛好者,在談及如何臨帖問題時,他們都有相似的觀點,那就是臨帖時一定要做到“打進去”,只有真正的“打進去”才能有所收穫。我在實踐後認為,在臨帖時要做到“打進去”,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少而精”,然後再“由點及面”,全面突破。

    另外,我認為在臨寫《聖教序》時,規範的用筆非常重要,每個書法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開拓性的人物,他的行書與草書因筆法規範,結字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點,所以被當成一種標準來學習。我們在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時,應認識到王羲之書法的這一特點,嚴格按照帖意來臨寫,這樣才能學到王羲之《聖教序》筆法和結字的精華。

    在臨習《聖教序》上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認為《聖教序》由於是碑刻,在臨習時刻刀的痕跡會對臨習者造成誤導,臨習者會誤將刻刀留下的痕跡當成字跡。我認為這不會成為妨礙我們學習《聖教序》時的大問題,其實,臨帖的過程也是訓練用筆準確度的過程,即使我們臨寫時誤將刀痕當成字跡,這點小小的錯誤也不妨礙我們臨帖水平的進步。

    在臨帖水平提高以後,我們往往會發現在臨習另外的帖時,也變得容易很多,這是因為我們透過之前的長時間練習,眼力提高了,觀察力提高了,用筆的準確度提高了,書法的綜合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在臨習《聖教序》時遇到的這些小問題,不足以阻擋我們書法進步的腳步。再說,我們透過細心的觀察也完全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 14 # 地當紙

    談一點個人體會,應先練魏碑,楷書,行書則練好十七帖,再練聖教序,才真正體會和把握它,感覺聖教序是王義之宣示表之後的作品,裡面的筆法集楷,魏,行筆法之大全,如這三種書體不精到,練聖教序只入皮毛,不能深解,個見。

  • 15 # 一笑貫長天

    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是千古以來寫行書人難以錯過的法帖!

    我個人的觀念是寧可不練《蘭亭序》,絕不能錯過《聖教序》,《聖教序》是學行書人最值得臨摹一輩子的好帖!

    說說的個人的經驗吧!

    我從來沒有通臨過《聖教序》,個人人為通臨《聖教序》沒有必要,也不需要,《聖教序》適合逐個字練習,記住,是逐個字精細地練。

    不要過難寫的字進行跳躍式的練習,這是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專門去練

    習那些容易學的字,這樣最容易導致僅僅練了一些《聖教序》中容易寫的字,就認為自己可以了,飄飄然了,其實,很膚淺,很幼稚!

    我說過練《聖教序》需要你用一生的精力去練,不然淺嘗輒止!即使你覺得自己真的掌握了《聖教序》,你還需要再練,至於好處嘛!你反覆練過幾次就知道了。

  • 16 # 喜歡書法一點點

    第一步:選一個好的字帖,推薦上海書畫出版社和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字帖,字臨原大字帖。

    第二步:選稱手毛筆,推薦狼毫毛筆。

    第三步:解決用筆和手的問題。董其昌講:“作書須提的筆起”,都提到了手和筆的關係,但學書者大都沒有解決這一步,這一步是需要真正懂書法的老師“口傳手授的”。

    第四步:堅持。

    拙見,望指正。

  • 17 # 一品書屋

    習字只練行書,臨帖只臨聖教。閉門自學書法,堅持臨學近二年,從不會執筆,到今天寫成這個樣子,也算有點收穫吧!做為一個成年書法愛好者,一不想成名,二不想圖利,三不為謀生,只是為了圓小時候的夢,春節會寫個春聯足矣!

    真心喜歡聖教序,記得啟功老先生說過,學誰的字,臨哪個帖,首先是喜歡,如果不喜歡誰的字,就不會入心;更記得張旭光先生說過,學習書法完全可以從行書學起,因為從書法史上講,並不是先有楷書後有行書,寫行書還得解散楷法,成年人練書法再像小學生一樣一筆一劃寫字,肯定做不下去,先練行書,有了控筆能力再寫楷書也未嘗不可!

    交流一下學習心得:一是練習多讀帖。透過收聽喜馬拉雅聽書上的聖教序讀帖,充分了解聖教序,目前聖教序我可以背過去一半,釋義也基本瞭解,努力記住字形結構,先對臨,以後慢慢練習背臨。二是在網上購買了張旭光行書38講,課程專門對聖教序進行講解,非常精彩;購買了蘭亭序筆法講座,透過碑帖與墨跡對比,瞭解王體筆法;購買田蘊章一日一字,瞭解楷行草的區別,補習楷書的短板等等。透過認真聽書法課不斷增加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三是每天晚上堅持臨帖至少2個小時,雷打不動,並且自學習之初一直是站著懸肘書寫,包括寫小字也是用羊毫懸肘寫,此法不一定正確,但最近感覺控筆能力有所加強,毛筆聽使換了,發自內心的高興!

    田蘊章老師講,有些書者的根本沒練過楷書,沒有楷書根基寫的字會飄,我已感覺到飄了,先練著吧,以後慢慢沉澱,相信堅持總有收穫,陽光總在風雨後,春天播種離秋收還遠嗎(盲目自信)!

  • 18 # 墨寶

    《集字聖教序》雖不是王羲之書寫的!但這本由懷仁經過多年心血集字而成的書法寶典是練習書法的經典法帖之一!雖有很多字是由偏旁部首集字而成,但每個字的姿態都特別的美!有人曾說,臨寫聖教序是一輩子的事,但筆者認為只要掌握其中的規律會讓您臨寫的聖教序有法可循!我的回答也許會幫到您!

    一、強調空間的重要性

    下圖為聖教序中的“遠”字,這個字的神采就體現在強調中部空間,中部空間拉得那麼大顯得這個字很有姿態!

    下圖為“淨”字,為左右結構,也是強調的中部空間!貌似兩點水和爭字拉開了空間,但是顯得這個字也很緊湊!下圖為上寫結構的“學”字,寶蓋上邊顯得特別緊湊,密不透風,但下邊的空間非常大,形成對比!下圖為“內”字,這個字如果正常寫肯定要對稱,但是偏偏不對稱,內部空間大小不同!以上這些字的特點就是強調空間的重要性,聖教序裡邊的字這樣的還有很多,這裡只是舉例說明,掌握這個特點,仔細觀察,認真臨寫,相信您會受益匪淺!

    二、大小變化

    下圖為“萬里”二字,萬字特別大,裡字特別小,萬字差不多是裡字的好幾倍!這就是大小參差不齊變化帶來的美感下圖為“藏三”,這兩個字大小對比非常強烈!也差不多是好幾倍的關係!這樣的例子在聖教序裡比比皆是!有可能有些字的大小對比不像這麼強烈。希望愛好書法的朋友仔細觀察!應該會有很大的收穫!

    行書講究的就是變化,如果沒有變化的行書將失去書法之美!聖教序裡邊的變化東西還很多,這裡不能一一詳解!

    這是我寫的聖教序

    寫的不好的地方,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指出不足我們才能共同進步!

  • 19 # 書為心畫209

    集書辛苦倍書丹,內學何如外學寬。啟功先生的這兩句詩,高度評價了懷仁和尚的歷史功績,其集書辛苦,不亞於“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的唐三藏。聖教序字字珠璣,每個字都賦予變化,王羲之更像一個魔法師點畫由他組合的前變萬化。我認為臨寫聖教序,首先應該有楷書功底,要對毛筆有足夠的駕馭能力,筆力也不能過於孱弱,因為如果筆力弱,就寫不出聖教序的骨梗之美。其次要仔細觀察每個字的起筆,轉折,收筆,以及點畫之間的空間關係,做到意在筆前。第三,要先過單字關,每天突破哪怕一個字,也是成功,日積月累,翰墨不墮,終會積少成多,創作之時新手拈來。第四,不要把字臨大,每個字在3公分左右為妙。第五,要學以致用,經常背寫,可以臨摹性創作,集字創作。一下是我臨的《聖教序》。

  • 20 # 翰墨因緣

    如何臨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書界共識,但凡學王羲之的行書,從聖教序起步比直接學習蘭亭序要容易的多。因為聖教序是懷仁和尚經過多年的心血對王羲之書法進行的二次創作,歸納總結,才成就今天的聖教序。也就是說他的書法經過後人的分析理解,我們在學習時會更容易的把握。儘管如此,我們在學習時還是要仔細精臨為好,結構、筆畫、意趣……

    只有精臨,才能體會行筆節奏的感覺,只有多看、多想、多練才能熟能生巧,形具神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創世紀》系列電視劇好看嗎?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