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茁眾農業
-
2 # 豫見鄭好
番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而菌核病是番茄種植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病害,如果不及時防治就會導致番茄嚴重減產
症狀:葉、果實、莖等部位均可被侵染。葉片染病始於葉緣,初呈水浸狀,淡綠色,溼度大時長出少量白黴,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葉枯死;果實及果柄染病,始於果柄,並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實似水燙過,菌核外生在果實上,大小1—5毫米;花托上的病斑環狀,包圍果柄周圍;莖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後期表皮縱裂,邊緣水漬狀,病斑長達抹高的4/5。除在莖表面形成菌核外,剝開莖部,可發現大量菌核,嚴重時值抹枯死。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porum(Lib.)deBary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糞狀,直徑1—10毫米,可生子覆盤1—20個,一般5—10個。子囊盤杯形,展開後盤形,開張在0.2一0.5釐米之間,盤淺棕色,內部較深,盤梗長3.5—50毫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單胞,無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絲組成,外層系皮層,內層為細胞結合很緊的擬薄壁組織,中央為菌絲不緊密的疏絲組織。菌核無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強,溫度18—22℃,有光照及足夠水溼條件,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體或子囊盤。菌核萌發時先產生小突起,約經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經盤,開盤經4—7天放射孢子,後凋萎。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北方菌核多在3—5月萌發;南方則有兩個時期:即2—4月和10一12月。落入土中的菌核能存活1—3年,是此病主要初侵染源。土中或病殘體上的菌核,遇有適宜條件萌發,形成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借風雨隨種苗或病殘體進行傳播蔓延。子囊孢子落在衰老的葉及尚未脫落的花瓣上,萌發後產出芽管,芽管與寄主接觸處膨大,形成附著器,再從附著器下邊生出很細的侵入絲,穿過寄主的角質層侵入。該菌在寄主內分泌果膠酶,致病部組織腐爛,後病菌侵染力明顯增強,田間再侵染由病葉與健葉接觸進行。此外,此病還能以菌絲透過染有菌核病的灰萊、馬齒莧等雜草傳播到附近的番茄植株上。子囊孢子萌發溫限0—35℃,適溫5—10℃;菌絲0—30℃可生長,適溫20℃;菌核萌發適溫15℃,在50℃經5分鐘致死。溼度是子囊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的限制因子,相對溼度高於85%子囊孢子方可萌發,也利於菌絲生長髮育。因此,此病在早春或晚秋保護地容易發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深翻,使菌核不能萌發。
(2)實行輪作,培育無病苗。未發病的溫室或大棚忌用病區培育的幼苗,防止菌核隨育苗土傳播。
(3)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有條件的覆蓋地膜,抑制菌核萌發及子囊盤出土。發現子囊盤出土,及時剷除,集中消毀。
(4)加強管理,注意通風排溼,減少傳播蔓延。
(5)棚室採用煙霧法或粉塵法,於發病初期,畝用10%速克靈煙劑250—300克燻1夜,也可於傍晚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或10%滅克粉塵劑,每畝次1公斤,隔7—9天1次。
(6)於發病初期噴灑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農利靈(乙烯菌核利)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1500—2000倍液、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8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畝施藥液60—70升,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
3 # 河平哥
症 狀 :加工番煎植株各個部位都可受害。葉片受害多從葉緣開始,病部起初呈水浸狀,淡綠色, 溼度大時長出少量白黴,後病斑轉為灰褐色, 嚴重時致全葉腐爛枯死;果實及果柄染病,未成熟果實似水燙過,受害果實上可產生白黴,後在黴層上產生黑色菌核, 莖染病多由葉片蔓延所致,病斑灰白色稍凹陷,邊緣水浸狀,病部表面往往生白黴,黴層聚集後生黑色菌核,後期表皮縱裂, 嚴重時植株枯死。
病害後期髓部形成大量的菌核。病原:本病是由核盤菌引起, 該菌屬於子囊菌亞門真菌。發病規律: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落入土中的菌核能存活1〜3 年 ,是此病主要初侵染源。在我國北方,菌核萌發多在保護地中,萌發時間可自11 月起至翌年4〜5 月 。
在南方露地栽培中,菌核則有兩個萌發時期,即 2〜4 月 和 10〜12月。田間再侵染由病葉與健葉接觸進行。有時由易染病的雜草葉面擴充套件到加工番茄上,如染有菌核病的灰菜、馬齒莧等雜草傳播到附近的加工番茄植株上。此病在保護地春季育苗加工番茄上容易發生和流行。①育苗前清除混在種子中的菌核。
②控 制棚、室溼度,注意通風。
③噴灑殺菌劑。發病初期立即噴 藥,可選用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800〜1 500倍液,或50% 速克靈可溼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800 倍液噴霧防治。植株莖的基部和地面上應噴灑藥液。隔7〜 8天噴1次,連續噴3〜4次。也可用速克靈煙劑在開花前燻 煙,每667平方米每次燻400克。
-
4 # 農村人阿東
東東在農村來回答你的問題:番茄菌核病主要菌核隨病殘體或直接落入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成為下茬作物的主要初侵染源。落在土裡的菌核可以存活3年之久,透過調運帶菌種子和移栽病苗都可以傳病。溫度合適的時候,菌核就會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後就會被放射到空氣中,藉助氣流,流水、農具操作等傳播到植株上,進入初次傳染,子囊孢子先從寄主衰弱的器官(衰弱的葉片殘留的花瓣)侵入,感染率增強後在侵害植株健康部位。子囊孢子經過傷口或葉片孔侵入,也可以從芽管穿過葉片表皮細胞侵入。病株在田間可以透過病、健株間,或健花間,或感染雜草和無病植株的接觸,
上圖為番茄葉片發病症狀
識別番茄菌核病發病症狀番茄菌核病在苗期或植株期危害,以莖杆、葉片、花器和果實受害為主。葉片、莖杆和果實都可以感染髮病。葉片受害時,多數由葉的邊緣侵染,產生出水漬狀,淡綠色病斑,溼度較大時,長出白色黴層,病斑為褐色,可以快速擴充套件,導致葉片枯死,病菌一般由葉柄基部侵入莖內部,引起勁部發病,莖部病斑初出現為灰白色,稍有點凹陷,進入表皮縱裂,邊緣呈水漬狀,莖內、外都可以產生菌核,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果實受害時,由果柄向果面蔓延,導致沒成熟的果似開水燙一般,病部也產生菌核。
上圖為番茄菌核病莖部感染症狀
提示:不管苗期還是成株期,溼度較大時,發病部位產生絮狀白色黴層,後期形成黑色菌核,並常常引起溼腐,並沒臭味。
上圖為番茄菌核病葉片感染症狀
番茄菌核病發病原因番茄菌核病屬子囊菌門核盤菌真菌。菌絲髮達,具有分枝,純白色,相互交織形成菌核。菌核形狀為鼠糞狀或豆瓣狀,初期為白色,以後變成黑色,菌核單個散生或多個聚生。
上圖為番茄菌核病果實感染症狀
番茄菌核病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方法農業防治方法有:
1)合理輪作:避免連作,最好和水生蔬菜,禾木科作物或蔥姜類蔬菜輪作,不要和茄科類寄主作物連作。
2)改善栽培方式:可釆用高畦或半高畦栽培,雙行定植,覆蓋地膜和膜下澆水等防病栽培方式,來阻止子囊盤萌發出土,避免病菌和植株接觸的機會。
3)加強田間管理:發病地塊收穫後及時深翻,及時摘除下部分病葉,病株和病果,帶出田外燒燬或深埋。減少病菌源,採收後徹底清除棚內病株殘體。
4)種子處理:播種前,把種子用涼水泡10分鐘,撈出在放入55度水中,不停攪拌,並保持水溫浸泡30分鐘,再將種子放入涼水中浸泡4/5小時,晾乾後播種。
番茄菌核病藥劑防治方法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藥,可用50%乙烯菌核利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25%醚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10%笨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等。每隔10天噴藥1次,連續噴施2/3次。植株生長前期,噴霧是植株基部和地表,開花期以後,重點噴灑植株上部。莖和噴藥方法,除了噴藥外,可以將上述藥劑配製成高濃度(20/30倍液)的藥糊塗塗抹發病部位,效果更好,棚室發病初期,用10%腐黴利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燻煙防治,每667平方米用藥250克,晚上進行封閉式燻煙,第二早上放風排煙,每隔7天燻煙1次,可燻2/3次。
番茄菌核病:遇低溫,高溼是發病主要影響因素,一般空氣相對溼度達85%以上時發病較重,低於65%以下發病輕或者不發病。
-
5 # 三農河套源
種植番茄的地區番茄菌核病,是番茄重要病害之一,番茄菌核病發病範圍廣,病菌侵染速度快,除了番茄之外,茄子、黃瓜、甘藍、萵筍和芹菜容易感染,危害也較嚴重。那麼,番茄菌核病有哪些症狀,番茄菌核病危害及防治技巧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下吧。
1、番茄菌核病的病原
番茄菌核病是由核盤孢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會遺留在土壤中,也會混雜在種子中越冬。即便是在乾燥的土壤中,病菌存活時間可長達3年。如果我們將帶有病菌的種子進行調運,或者將病苗移栽,這兩種行為都會使病害擴大傳播。當然了,病菌也會透過氣流進行傳播,會透過寄主的傷口處、衰老葉片、殘存花瓣等侵入,終導致番茄發病。
2、番茄菌核病的發病條件
病菌能夠在0℃~35℃的溫度條件下生長,而溼度則是限制菌核病病菌生長的主要因素。溫度低,溼度高,或早春晚秋多餘季節,適合病菌流行發生。我國北方番茄菌核病發病盛期是3月~5月和10月~11月,而南方發病生氣則是2月~4月和10月~12月。
番茄菌核病防治技巧:
1、土壤消毒處理
菜農可以在番茄收穫之後,將田地進行深翻20㎝以上,這將落在土地表面的病菌翻入土壤深處,可以減少病菌的危害。在番茄移栽之前,菜農可使用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1kg/667平方米,對細土20kg拌勻然後耙入土中對土壤進行消毒。
2、培育無病壯苗
菜農應結合淨種和淨土兩個方法。可用55℃的溫水,將種子泡半個小時。也可以用10%鹽水漂洗種子2次~3次,這樣能起到殺死病菌的作用,番茄苗定植前應將病苗淘汰掉。
3、加強田間管理
菜農應根據番茄品種特性進行合理密植,建議採用滴灌的方式澆水。除此之外,應增施磷肥、鉀肥、從而提高番茄的抗病效能。應及時將病葉、病枝、病果摘除;適時打老葉;番茄收穫後,應將病株殘體清理掉。
-
6 # 農民傻妞
番茄菌核病在早春或晚秋保護地容易發生和流行。一般零星發病,引起植株壞死或爛果。發生嚴重時常造成葉、莖和果實腐爛,影響番茄產量。
一、發病症狀
番茄菌核病主要侵害莖部和果實,也危害葉片。葉片染病,多始於葉緣,初呈水浸狀,淡綠色,高溼時長出少量白黴,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葉片枯死。莖部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呈水漬狀暗綠至灰白色稍凹陷病斑,在病部產生絮狀白黴,後期轉變成鼠糞狀菌核,後期後期表皮縱裂,皮層腐爛,病莖變空,可在髓部產生黑色菌核,隨病害發展植株萎蔫枯死。果實染病,常始於果柄,並向果實表面蔓延,呈暗綠色水漬狀軟腐,青果似水燙狀,在病部長出濃密絮狀菌絲團,後期轉變成黑色菌核。菌核外生在果實上,大小約1~5毫米。花托上的病斑環狀,包圍果柄周圍。隨病情發展,病果腐爛並脫落。
二、病原特徵
番茄菌核病的病原是核盤菌( Sclerotinia sclerotlbrum(Lib.)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糞狀,直徑l~10毫米,可生子囊盤l-20個,一般5-10個。子囊盤杯形,展開後盤形,開張在0.2~0.5釐米之間,盤淺棕色,內部較深,盤梗長3.5~50毫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抱 孢子,大小 113.87~155.42 X 7.7~13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單胞,無色,大小 8.7~13.67 X 4.97~8.08微米。菌核由菌絲組成,外層系皮層,內層為細胞結合很緊的擬薄壁組織,中央為菌絲不緊密的疏絲組織。菌核無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強,溫度18~22,有光照及足夠水溼條件,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體或子囊盤。菌核萌發時先產生小突起,約經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盤,開盤經4-7天放射抱子,後凋萎。
三、發生規律
核盤菌以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北方菌核多在3~5月萌發;南方在2~4月或10~12月萌發侵染。在成株期至結果中後期使番茄感病。 土壤中的菌核能存活1~3年。土壤中或病殘體上的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形成子囊盤,產生子囊孢子,借風雨隨種苗或病殘傳播蔓延。子囊孢子落在衰老的葉及尚未脫落的花瓣上,萌發後產出芽管,芽管與寄主接觸處膨大,形成附著器,再從附著器下邊生出很細的侵入絲,穿過寄主的角質層侵入。該菌在寄主內分泌果膠酶,致病部組織腐爛。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糞狀,直徑1~10毫米,可生子囊盤1~20個。病部產生的子囊孢子或菌絲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此病還能以菌絲透過染有菌核病的灰菜、馬齒昆等雜草傳播到附近的番茄植株上。病菌喜低溫、高溼環境,子囊抱子萌發溫限0~35,適溫5~10;菌絲 0~ 30可生長,適溫 20;菌核萌發適溫 15,在 50經 5分鐘致死。溼度是子囊抱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的限制因子,相對溼度高於85%,子囊孢子方可萌發,也利於菌絲生長髮育。最適發病環境條件為溫度16~20 ,相對溼度95%以上。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連作或間作的田塊發病嚴重。年度間早春多雨或梅季多雨的年分發病重。
四、防治方法
1、深翻土壤,使菌核不能萌發;清除混雜在種子中的菌核、避免混入苗床;排除積水、通風降溼;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清除病葉、病株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燒燬等。
2、實行輪作。發病地塊實行與禾本科作物、水生蔬菜或蔥蒜類輪作2~3年。
3、苗床消毒,培育無病苗。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克加幹細土10~15千克拌勻後撒施。
4、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選用6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8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利得可溼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40%菌核淨可溼牲粉劑1200倍液,或45%特克多懸浮劑1 2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溼性粉劑12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一次,連用2~3次,具體視病情發展而定。有條件選用上述藥劑的粉塵劑噴粉,防治效果更理想。
-
7 # 平莎落雁
番茄茵核病:
1.症狀:葉、果實、莖等部位都能染病。葉片從葉緣開,呈水浸狀、淡綠色。溼度大時長出少量白黴,病斑呈灰褐色傳播速度快,致葉枯死。果實、果柄染病從果柄向果實發展,致未成熟果實似水燙過,菌核外生在果實上大小不等,花托上的環狀病致,環繞果柄周圍。莖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後期表及縱裂,邊緣水漬狀,病斑長達4/5,除在莖表面有菌核外,剝開莖部可見大量菌核,病重時植株枯死。
2.傳播途徑:菌核在土壤中或在種子中過冬或越夏,北方在3~5月萌發。南方2~4月,或10~12月。借風雨隨種苗或病殘體,分苗打杈進行傳播蔓延葉片相互接觸等也可傳播 。
3.防治:發病初期使用10%速克靈煙劑或腐黴百菌清煙劑250~300克燻一夜。用40%菌核淨500倍液,50%農利靈(乙稀菌核利)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腐黴利(速克靈)1500~2000倍液。7~10天一次連噴3次可溼冶愈。
-
8 # 大害蟲吃青菜
近年來番茄菌核病發病逐年嚴重,尤其是溫室生產。菌核病病菌可在土壤中越冬,防治難度大,它不僅危害番茄,還可以危害茄子、生菜、甘藍、蘿蔔、小茴香等作物,我們一定加強生產管理,及早採取措施,避免病害蔓延。
一、核菌病概述番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而菌核病是番茄種植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病害,如果不及時防治就會導致番茄嚴重減產。番茄種植過程中的苗期與成株期均可發病,棚栽番茄由於多常見此病。一般零星發病,引起植株壞死或爛果。發生嚴重時常造成葉、莖和果實腐爛,影響番茄產量。
二、核菌病症狀表現番茄菌核病主要侵害莖部和果實,也危害葉片。
1.葉片發病症狀
葉片染病,多始於葉緣,初呈水浸狀,淡綠色,高溼時長出少量白黴,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葉片枯死。
2.莖蔓發病症狀
莖部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呈水漬狀暗綠至灰白色稍凹陷病斑,在病部產生絮狀白黴,後期轉變成鼠糞狀菌核,後期後期表皮縱裂,皮層腐爛,病莖變空,可在髓部產生黑色菌核,隨病害發展植株萎蔫枯死。
3.果實發病症狀
果實染病,常始於果柄,並向果實表面蔓延,呈暗綠色水漬狀軟腐,青果似水燙狀,在病部長出濃密絮狀菌絲團,後期轉變成黑色菌核。菌核外生在果實上,大小約1~5毫米。花托上的病斑環狀,包圍果柄周圍。隨病情發展,病果腐爛並脫落。
三、發病條件及原因1.連年耕作棚室病菌增多
棚室生產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一年兩茬甚至三茬生產,造成土壤地力下降、肥力消耗過多,土壤中的病原菌堆積增多,遇到低溫、高溼環境影響,菌核病就易爆發。因此,連作地塊發病率較高,有時候新田肥力及地力相對較弱,對病菌及疾病的抵抗能力低下,也會感染此病。
2. 密度過大
許多人在種植時盲目增大行間距,植株間爭奪地力肥力及水分營養。造成田間鬱閉,光合作用不能充分進行,通風不良溼度增加,容易導致植株生長緩慢、感染病菌;枝葉擁擠田間農事操作困難,人在田間行走容易碰折番茄莖或枝葉,植株有了過多的傷口增加菌核侵染的機率。
3.農事操作不當
減少農事操作帶來的接觸傳播是防治病害蔓延的方法之一,不過許多農戶生產中都忽略了,希望大家引起重視。我們這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丟棄的殘株敗葉,這樣容易造成病菌的擴散和殘留。還有的農戶在在含有病原菌的棚室進行整枝打叉等農事管理後直接進入到另一棚內,這樣容易把病菌從一個棚帶進另一個棚,加大感染機率,給防治帶了一定的難度。在生產上一定要避免交叉感染。
4.低溫、相對溼度過大
菌核病和其它許多病害一樣,也是是一種“低溫高溼病”,在適溫5-20℃,相對溼度85%以上,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殘存土壤中的囊孢子遇到雨水或田間灌溉可進行交叉傳播。一般在冬季連續陰雨或者澆水造成的棚內溼度迅速增加的情況下,會極大促進病菌生長髮育。因此,在冬季要儘可能的通風排溼。
四、防治措施1.合理輪作
不同種類的蔬菜輪作,能夠改變病蟲的生活條件,達到減輕病蟲害的目的。大棚蔬菜合理輪作不僅能避免“自毒”現象的發生,維持土壤生物菌群的平衡。同時,輪作蔬菜還能因地因品種因氣候全面兼顧,不誤農時,提高種植效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與禾本科作物、水生作物或蔥蒜類施行輪作種植。
2.棚室消毒
夏季進行棚室高溫消毒是消滅棚室內病原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採用生物釀熱土壤消毒,在7-8月份高溫季節和保護地空閒時間進行,每1畝地施碎稻草 500 千克、石灰100千克,然後深翻地2尺,起高壟1尺,然後地膜覆蓋,最後灌水,使溝裡的水呈飽和狀態, 再密閉大棚15-20天。翻耕深度不低於20公分,這樣操作可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
3.種子處理
儘量購買有包衣的種子,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如果購買的種子無包衣,可以採用溫燙浸種,將種子在55℃溫水中浸泡15分鐘,期間不斷攪動使其受熱均勻,溫度下降後要新增熱水保持在55℃左右,這樣可有效殺滅種子上附帶的病菌。
4.採取正確的農事操作
菌核病的發生和農事操作不當有很大關係,發現病葉病果後要及時用塑膠袋裝起來帶出棚室外銷燬,嚴禁在棚室周邊隨意丟棄病殘體。我們這邊很多農戶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直接把生病的葉子和病果丟棄在田間地頭,這樣不利於病害的防治。另外,用過的生產工具如剪刀、鐵鍬等要轉棚專用,防止交叉感染。
5. 合理密植
要根據季節和品種選擇合適的株行距,一般西紅柿株距為875px,大行距2500px,小行距1250px,畝定植2800株左右。合理密植可減少植株過度的養分爭奪,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有利於植株健壯生長。
6.覆蓋地膜
一般在栽苗後選擇黑色或銀灰色地膜覆蓋,可有效抑制菌核萌發和子囊盤出土,阻礙子囊孢子的形成,
7.環境調控
溫室西紅柿採取三段放風法控制大棚溫溼度,及時放風排溼,尤其要防止夜間棚內溼度迅速升高,或結露時間增長。每天捲起保溫被後立即開啟頂風口排溼,根據外界氣溫,一般放風20~30分鐘,隨後關閉風口,待棚內氣溫上升至32℃再次開啟風口,不超不放,下午及時放風排溼,相對溼度要低於60%。若出現發病情況,有必要提高夜溫來減少植株結露或結霜。千萬不要過量澆水,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並根據天氣和作物長勢精準灌溉施肥。選擇滴頭流量2L/h的滴灌管(帶),番茄等茄果類作物應每行對應一條,單次灌溉量控制15立方米/畝以內。
8.藥物防治
棚室採用煙霧法或粉塵法,於發病初期,畝用10%速克靈煙劑250-300克燻1夜,也可於傍晚噴灑5%百菌清粉塵劑,每畝次1公斤,隔7-9天1次。
發病初期立即噴藥,可選用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000~1500倍液。植株莖的基部和地面上應噴灑藥液。隔7-8天一次,連續防治3-4次。總結:俗話說人勤地不懶,西紅柿溫室種植往往能帶來較高的收益,但是冬春季生產病害較多。生產中西紅柿要做好環境調控、植株調整、水肥管理,充分了解菌核病的發病原因、傳播規律,科學的管理加上精細的照管,才能做好防治工作。
回覆列表
番茄菌核病屬於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因此在番茄種植中,應深翻土壤進行暴曬,並實行輪作,種植後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排溼,並加強管理。發病後根據種植方式選擇速克靈煙劑或菌核淨可溼性粉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