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626996096332
-
2 # 嗔痴歷史觀
在皇位與權力面前,實際上是沒有什麼仁慈之分的,只有勝負之分,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有一些人覺得那些勝利的人是因為不擇手段才取得的勝利,反而不會去從正面思考一下這些勝利者是如何取得勝利的。
成功從來不是偶然的,需要的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才會最終取得勝利。有人覺得李世民之所以在玄武門之變取得勝利,實際上就是因為李世民殘忍,再加上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10個兒子,更說明李世民殘忍,從而有人在想,要是李建成登基成為皇帝,他會殺李世民麼?又是否能取得貞觀之治呢?
李建成的兩次殺李世民計劃事實上,不要說是李建成登基成為皇帝,就算還沒有登基,李建成只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有過兩次殺害李世民的計劃,只是李世民最終都僥倖逃脫,倖存下來,才有機會最後發動玄武門之變,關於這兩次殺害李世民的計劃,我分別來講一講。
第一次計劃殺害李世民,是在一次騎馬比賽中,當時李建成專門弄了一匹烈馬,並且把這匹烈馬拿給李世民去駕馭,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想透過這匹烈馬,把李世民給弄得死於非命,不得不說李建成這次的計劃還是夠陰險的。
當李世民騎上烈馬之後,頓時間,烈馬到處亂跑,一時飛奔,一時又摔倒,要是換成一般人,估計早就被烈馬甩落在地,最後被踐踏而死,可是李世民從18歲就開始馳騁沙場,什麼樣的烈馬沒有見過,每次烈馬飛奔,李世民就緊緊抓住烈馬,當烈馬摔倒的時候,李世民縱身一躍,就巧妙避免了被烈馬傷害。
就是靠著這樣的神操作,李世民最終避免了這次殺害,得以保全性命,並且在離開之際,說了一句話:“我的生死有命,豈能如此輕易取走”,當時李世民說這句話,是希望李淵的好友宇文士及傳達給李淵,結果宇文士及不想摻和到兩兄弟的爭鬥之中,就沒有傳達。
李建成眼看李世民躲過一劫,並且說了那樣一句狠話,就抓住這句話做文章,告訴李淵說李世民自稱自己有天子之命,這讓皇帝李淵十分怒火,覺得普天之下,只有皇帝才是天子之命,其餘的人,怎麼能稱天子之命呢?莫不成李世民想要造反,李淵對李世民開始不滿起來,原本李世民就功高蓋主,讓李淵有所忌憚,如今就更加明顯了。
這次李世民得以逃脫危險,主要原因是李建成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沒有結合李世民的自身素質來思考,要知道李世民南征北戰,並且十分勇猛,怎麼可能和李建成一樣,一匹烈馬就能輕易要了性命呢?
李建成這一次計劃沒有成功,隨後又採用了第二個計劃,就是大擺“鴻門宴”,喊上李元吉和李世民,假借兄弟三人聚會的名義,將毒酒偷偷弄進李世民杯中,李世民不明所以,也就把毒酒給喝了下去,結果當場吐血數升,最後被人送回家中休息。
按照這樣的情況,李世民必死無疑,結果李世民還是活了下來,想必也是因為李世民自身身體素質過硬,所以才避免被毒死,次日李淵得知此事之後,也沒有責怪李建成,只是叫李建成不要喊李世民去喝酒了,李世民本來就不能喝酒。
如此敷衍的做法,想必是我,也對李淵和李建成忍無可忍了,要知道當時李淵之所以讓李建成當太子,實際上就是為了制衡李世民,李淵害怕李世民功高蓋主,會搶了自己的皇位,誰知道這個安排,又激化了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兩人之間的矛盾。
李建成打算髮動昆明池兵變有了兩次的失敗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是沒有放棄,李淵也開始幫助李建成,不斷削弱李世民的權力,對李世民身邊的人,也進行重新安排,這樣的舉動實在太明顯了,要是李世民再不行動,將是必死無疑的。
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昆明池兵變也在李淵削弱李世民兵權的同時醞釀著,李建成打算,趁著李世民去送自己大將的時候,在昆明池擺酒席送行,順便把李世民給拿下,這個計劃很快被人告密,李世民也得知了李建成的想法。
此時已經危在旦夕,李世民部下開始勸誡李世民要採取行動了,房玄齡以及長孫無忌等人都勸誡李世民行動起來,最終大家一起商量著確定了玄武門之變的計劃,李世民提前去找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與李淵的後宮妃子之間有瓜葛。
李淵這次著急了,兒子居然在自己頭上加帽子,李淵很生氣,通知李建成與李元吉第二天到玄武門來對質,結果李世民已經在玄武門擺好天羅地網,最終把李建成與李元吉一網打盡,再控制李淵,逼迫李淵交出兵權並禪位,玄武門之變取得成功。
靠著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以及善於聽取大臣的建議,最終唐朝逐漸發展起來,最後創造了貞觀之治,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壯觀的時期,讓人充滿嚮往之情。
李建成登基能創造貞觀之治麼?前邊說過,李世民是有十分厲害的政治手腕,才得以讓唐朝出現貞觀之治的,那李建成登基,能創造出貞觀之治麼?個人覺得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李建成的治國能力也不差,讓大唐穩定是應該可以的,原因有以下3點:
第一點是李建成優柔寡斷,比如在針對李世民的這件事情上,李建成就已經充分表現出來自己的優柔寡斷和沒有主見,在魏徵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沒有抓緊時間行動,而是聽取了一些李元吉的建議,一次次殺害李世民失敗,讓李世民越來越警惕,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糟糕。
這樣的人要是成為皇帝,很容易在一些大事上沒有主見,以至於聽信了一些小人的讒言,最終導致國家出現危機,李建成在這一點上,與李世民有著很大的差別,想要創造出貞觀之治那樣的盛世,歷史上那麼多皇帝,也只有李世民一個,李建成何德何能,能夠超越李世民呢?
第二個原因是李建成主要是在文治方面比較擅長,但是對於戰爭就不是很熟悉了,這樣的人,在和平盛世很合適,比如李世民創造了貞觀之治後,交給李建成來治理,就是很不錯的,但是在李世民那個時候,唐朝才建立不久,內憂外患,要是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和政治手段,絕對是不可能把國家治理好的,甚至可能出現宋朝時期那種被周圍國家不斷騷擾的局面,因為宋朝就是注重文治的。
第三個原因是,要是李建成登基,心中沒有什麼壓力逼迫自己,估計也會像後來的李隆基之類的皇帝貪圖享樂,這樣一來,別說治理好大唐,就算保住國家都有困難。李世民的勵精圖治,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玄武門之變是對的,為了告訴天下自己才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
所以李世民一直在逼迫自己要不斷努力改變唐朝,改善人們生活,晚上工作到兩三點都是正常的,大臣的建議,自己也要貼在床頭,這樣的皇帝,歷史上簡直少之又少,誰能保證李建成會成為李世民這樣的人,內因是什麼呢?
結語李建成肯定要殺害李世民,這是因為李淵一開始的安排就已經註定了兩人的結局,可是李建成真的成為皇帝,很難取得李世民貞觀之治這樣輝煌的成績,這也是因為李建成能力已經擺在那裡,不太可能創造奇蹟!
-
3 # 再言春秋
引言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掉了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最終奪得了太子之位。雖然揹負了“弒兄殺弟”的惡名,但後來“貞觀之治”的巨大成就,使他這一汙點基本被人所淡忘。
人們在感嘆李世民貞觀之治成就的時候,也不免去懷念那個以“仁義、忠厚”而著稱的太子李建成。還有些人不禁產生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是李建成當皇帝會有“貞觀之治”麼?
分析李世民是那種天生就要做皇帝的人。他有膽魄、有氣度、有能力、有智慧、對敵人狠毒,對百姓仁慈,聽得進勸告,下得了決斷。
縱觀中國千年歷史,真正能夠全方位超越李世民的帝王幾乎沒有,而他所開創的“貞觀之治”在歷史上也無有可比肩者。
雖然我不願捧一個,再踩一個,但個人並不看好李建成。同時,也不覺得李建成是什麼仁慈的人。
李建成:當不當皇帝,我都要弄死李世民我經常愛說一句話,政治鬥爭就是你死我活的,是殘酷的,尤其是對於皇帝那個位置的爭奪。贏了的人可以缽滿盆滿,而輸了的人終將一無所有,直到失去生命。
所以說,李建成大機率會殺李世民。這不是一個人是否仁慈能夠決定的。而是由政治鬥爭參與者群體來左右的。
難道說李世民在拿起弓箭的那一剎那就沒有猶豫過麼?他對百姓能夠仁慈,就真的絲毫沒有顧忌手足之情麼?答案是否定的。從小到大的感情,既是兄弟也是戰友,怎麼會不猶豫呢?但他終究還是射出了那一箭,不為別的,只為了那個位置:
大哥,對不起了,我不想殺你,但不得不殺你。我們都渴望那個位置,但我堅信,我能做得比你更好。你死了,我去做皇帝,我會把咱們李唐江山打造的超越秦漢。等到我死的那一天,我帶著我的成就去地下找你。
“嗖”的一箭,那個曾經同自己戰場禦敵,曾經在年少時和自己一同玩耍的兄長,從此陰陽兩隔。
李世民不是狠辣的人,但是在政治鬥爭中他必須狠。同理,李建成即便不是狠辣的人,但在絕對權力面前,他也必須狠,他殺李世民是必然的,理由如下:
1、李建成本人在太子之位上,就對李世民起了殺心:
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請注意,這段歷史是記載於《資治通鑑》中的,《資治通鑑》雖是在前史的基礎上所編纂,但卻並非完全照搬。
司馬光本人對於李建成、李世民之間的太子之爭,一直觀點曖昧。他是同情李建成的,所以他在自己的書中也說了李建成不少好話。所以,既然司馬光肯用這段歷史,說明這一段是有可參考價值的。
2、李世民威望太高,如果他不死李建成睡不著。為了地位的穩固,李建成也會殺掉李世民的。
李淵曾經有過一個很“愚蠢”的想法。為了避免兄弟鬩牆,他想把國家一分為二的分給兩個兒子治理:
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這一記載如果屬實,那李淵的做法真的就蠢到家了。他的本意是要讓兄弟不要再鬥。可如果此做法得以實施,那麼未來就是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大規模戰鬥。
李建成佔據天子之位,可號令群臣;而李世民手下有程知節、尉遲敬德一眾猛將,加之房玄齡、杜如晦這種不二謀士,他斷然不願甘於人下,戰爭不可避免。
僅李淵這一個舉動,其實就是在把兄弟二人的關係推到了不可調和的境地。有時我在想,這是李淵的舐犢之情,還是他權力制衡的手腕呢?
李世民本人對於朝臣和百姓就有著極高的影響力。
四方征戰,奠定了李世民“軍神”的神聖地位;開府建牙,天策府裡面的眾學士那都是人中翹楚。
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對李世民的“忠心耿耿”。程知節、尉遲敬德、張公瑾,他們都是可以為李世民赴死之人;至於長孫無忌那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房玄齡、杜如晦也不認李世民之外的其他人。
李建成真的當了皇帝,這些人也不會甘心做李建成的臣子,他們也會推動著李世民去奪權。
除非殺了李世民,否則這些人都是不安定因素。不僅不會為己所用,反而會幫著李世民來對付自己。只有殺了李世民才能一了百了。
3、攪屎棍子李元吉,會慫恿李建成殺李世民的
李元吉這個攪屎棍子是李家三兄弟中,我最討厭的一個人。
這個既無才學,也無德行,還無功勞的人,竟然也有著當皇帝的野心,還想著等到李建成當了皇帝后,取而代之,這簡直就是恬不知恥。
而李元吉最痛恨的人,就是他二哥李世民。哪怕李建成肯放過李世民,李元吉也有在一旁唆使。
綜上所述,李建成如果當了皇帝,殺李世民幾乎就是必然行為。這是政治鬥爭殘酷性所決定的,與性格其實沒什麼關係。
貞觀之治:那個還真不屬於李建成李建成有沒有能力?答案是肯定的,他有能力。但是他的能力有多強呢?肯定不如李世民。要是比李世民強,那個位置就是他的了。
不要說李世民比他狠,哥倆都不是善茬。哪怕就是李世民真的比他狠,可是當皇帝,“狠”本身就是一種能力。李世民要是不狠,怎麼敢帶著幾個人去罵突厥大軍。他對自己也是夠狠的。
也別說李建成要是當皇帝不一定比李世民差,不要說沒發生的事不好評判。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皇帝,超越李世民的有幾個?開創貞觀之治的有幾個?怎麼李建成就得超越李世民,這種近乎於零的機率,我不相信。
我這並非是胡攪蠻纏,做無罪推定,而是封建王朝的特性所決定的。
我承認,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是建立在隋朝打下的經濟基礎之上,再加上李淵當皇帝后的數年經營,給李世民一個較為平穩的內部環境。
但我們也必須要明白,封建王朝君主一個人就會左右一個朝代的走向。說白了,李建成能否開闢貞觀之治,還是他與李世民之間的比較。
貞觀之治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文治,另一部分是武功。
文治先放在一邊不談,咱們就談武功。李建成與李世民在武功方面,那肯定是李世民要遠超於李建成的。
李唐天下,李世民打下來一半,手下的將士也都對李世民是忠心耿耿。只有李世民的指揮下,李唐名將才能發揮其最大的能力。
要是李建成當了皇帝,別的不說,怕是突厥都擺平不了。他有膽氣像李世民那樣,只帶著六個人去擺平突厥麼?我給的答案是沒有。
如果沒有,那麼僅此一戰,突厥就會壓制住李唐的發展。氣勢上,李唐就很難再有李世民時代的那種自信。即便李靖、徐世績、薛萬徹再強悍,沒有了自信的李唐,也很難有大的武功建樹。
至於說到文治,很多人都說李建成的文治要強於李世民,畢竟他當過太子,有過執政經驗,而且還幹得不錯。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他要真的明顯強於李世民,李淵會猶豫傳位於誰麼?那些老臣還會傾向於李世民麼?
這些是明擺著的事實,就拿蕭瑀來說,他秉性剛直,如果得不到他的認可,那他不會傾向李世民的。可實際上,蕭瑀對李世民的認可一直要超過李建成。
再說封德彝,他雖然是首鼠兩端,都下了籌碼。那他這麼做的原因深處有沒有人考慮過。如果李建成真的表現極為突出,他又何必首鼠兩端呢。
還有陳叔達,他也是極力的傾向於李世民:
陳叔達諫曰:“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剛烈,若加挫抑,恐不勝憂憤,或有不測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
一眾李淵最為信任的老臣,都傾向於李世民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李世民卻是功績足夠大,二一個就是李建成表現不夠優秀,沒有得到認可。
然後我們再說貞觀之治本身,能夠達到治世,需要的是君主的作為,和有效的管理制度。
而管理制度是由誰制定的,就是由李世民和他的臣屬們所制定的。我們來看看這個臣屬名單,長孫無忌、魏徵、杜如晦、房玄齡、王圭、虞世南……
這裡面,除了魏徵和王圭之外,都是李世民的人。尤其是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他們是李世民的鐵桿。如果是輔佐李建成,他們是不會像輔佐李世民那麼用心的。
可你要說李建成的班底中,有很多優秀人才,只不過是因為李世民成功而被抹殺了。那我想知道,魏徵、王圭、薛萬徹為何能出頭呢?事實就是,李建成手下的班底不如李世民。
結語李建成要是當了皇帝,大機率會殺李世民,即便他不殺,李元吉也會唆使他殺。政治鬥爭就這麼殘酷,是無法避免的。
如果他不殺,那李唐就會陷入混亂。以李世民的武功,和他手下的班底,到時候勝負也很難料。
至於說貞觀之治,起碼武功上李建成斷然超不過李世民。而文治一方面,李建成也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優秀。他的能力,不及李世民是鐵的事實。
-
4 # 紅豆162973529
李建成當皇帝后,或許不殺李世民,但肯定不會用。當收回李世民及其老部下兵權,實職後,以李元吉的尿性,必殺李世民。
-
5 # 魔影三重奏
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他肯定先殺掉李世民,然後再殺李淵。他們都是他的拌腳石,李建成如果禍亂後宮的事情是真的,那他肯定是一個昏君,最後的下場肯定和楊廣差不多。一個沒有德的人做皇帝的話。肯定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糊塗蛋。雖然說也是一個聰明的人。他的私心填不滿就會索求無度。那樣一來肯定讓野心的能臣鑽了空子。當然李世民也不是絕對的明君,他強迫那麼多的活人陪葬,其狠毒之心實屬罕見。聰明的人太多了。明智的人鳳毛麟角。所以不是聰明的人就是應該當皇帝的命。只有聰明絕頂的人才能當一個好皇帝。
-
6 # 腦指揮眼
回答是百分之百要殺掉。現代人都以為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子孫沒人性,但事實上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慣例。其實,李世民沒有追究建成、元吉洲僚佐已經是很難得了。但其實,這主要並非仁不仁慈的問題,而是實力與威望的問題。如果是李建成殺了秦王做了皇帝,他絕對不敢不剷除李世民的僚佐,因為不這樣,他的政權就無法鞏固。大家都知道,唐朝的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當時天下謀臣猛多在秦府,大唐百姓也大多擁戴李世民。而且李世民也在包括東都洛陽在內的重要地區布好了局。李建成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又將其身邊眾僚佐遣散於各地,而這些人有誰是省油的燈?可以肯定地講,一旦李世民被害,這些人即便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會善罷干休。唐朝必定重歸分裂。而李建成雖非等閒之輩,但其才略氣度顯然略遜世民一籌,因此,即使其能以武力平定各地叛亂,中原也必定元氣更傷,開創治世的條件也必定更加惡劣。要知道,李世民在統一後二十年內便開創治世,這在中國歷史上已是絕無僅有,李建才略威望不及於世民,卻要他在更惡劣的條件下開創盛世,個人以為可能性不大。
-
7 # feifei1202
歷史沒有如果,歷史的成王敗寇也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好的。
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說如果。
我個人認為,1.如果李大當上皇帝,是不可能容忍李二的功高蓋主,李二功勞到底大不大,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了,況且,他們當時就已經鬥得死去活來了,從當時李大不願意讓李二離開長安,放虎歸山,想要限制李二,而後想要設計殺害李二的計劃就可以看出,若他真的當上皇帝,為了集權和消除威脅,必然要設法除了李二。當然以天策府的實力和群英,他們願不願意乖乖受死是個問題。
2.我的認為是,若李建成當上皇帝,不能開創出貞觀之治。
一個王朝的強盛,是需要多方面的,李二登基的時候,天下尚未一統. 外敵內猶,所以李二不是收成之君,那麼李大此時登基也不是收成之君,李大此時登基,一要忌憚李二,同時還要忌憚皇太帝李四,所以此時李大的對手就由李二變成了李二和李四,這就夠他頭痛了,
搞不好內戰四起,戰火惶惶,還談何治理國家。
在者,李大不像李二常年征戰,不如李二殺伐果斷,面對突厥兵臨城下,會不會像李二那樣鎮定自若卻敵還不好說。
再說了,李二其實比李大會經營人心,尤其是對自己的手下,從李二拒絕後妃給后妃親戚封官的要求,而不損給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封賞,可說對手下是真心,當然他的手下也對他忠心耿耿,所以李大若殺李二,李二手下那些能人還對李大有幾分真心,假如李二功高蓋主被殺,這對李二手下來說就是前車之鑑,要麼儲存自己實力,或明哲保身,或有為李二不平遭猜忌被謗言被殺,而李大能不能像李二那樣毫無罅隙的對待秦王手下,是個問題,我認為他不能,
因為李大名正言順登基,不存在李二怕後人罵他而自己想要做個青史留名的帝王的心理問題,因此想要坐穩皇位,勢必會毫不留情清除秦王勢力或大勢打壓。
同樣的,他也要清除皇太弟李四的勢力。
當一個正在開創的王朝不能網羅文武人才,人盡其才時,我認為很難說能達到什麼大治。
3,很多人天天說李世民一定修改了史書,我卻認為沒有。正因為他沒有,所以這些傳言就流傳了下來,
如果他一心為了自己名聲響亮,勢必會讓人封口,那麼要麼大勢打擊史官,要麼大勢打壓知情人,或者乾脆來個“”焚書坑儒”,但是天下悠悠之口,豈能全部堵塞,
想必他也明白,畢竟他想要當個好皇帝,給自己留個好名聲嘛,所以他最後還是要求他們秉筆直書,
所以我就不明白,為什麼你們大勢宣傳李世民看起居注的事,卻對他要求史官秉筆直書的事全部無視呢。
正因為李世民沒有修改史書,所以當年古人編修兩唐書時,才有那麼多史料可以選擇,你們也才知道李大有軍功,還阻止李四刺殺李二,魏徵向他獻計時,他剛開始不同意等等,也知道李二親自射殺了李大,
如果李二想要全部改史書,不如宣傳自己手下自作主張殺了李大李四,自己在一旁猶豫不決豈不更好,這也是玄武門之變,只是自己沒有那麼狠心,尚有兄弟之情,下不了手而已,幹嘛毫不掩飾直接就把自己丟出來了,
所以,我認為李大登基,勢必是要除去李二,此後,也是勢必要除去李四,李大與李二,李四的矛盾將會不可調和,但是李二,李四不可能就乖乖束手被禽,內戰外憂,因此不會有什麼貞觀之治。
而從李二當機立斷,帶著自己的手下人,在玄武門一變中,直接以最小的代價消滅兩個對手來看,又從事後重用東宮的人來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明臣直,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貞觀年間的文治武略放眼中國歷史也是少見,
不是哪個人當上皇帝就可以在自己任期內同時解決文治武功的問題的。
-
8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歷代的皇權之爭都是十分殘酷,正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最高權利對男人的誘惑是其他東西無法代替的。
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登上最高權利的巔峰,開創了貞觀盛世,使唐朝成為當時最發達的國家。如果是李建成順利當上了皇帝,那後面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歷史上李建成的能力也是出眾的,在李世民在外征戰時,他將朝廷後勤處理得僅僅有條,肯定不是一個不中用的草包。兩兄弟之爭進入白熱化後,只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不存在和平相處的可能。李建成稱帝后,肯定不會放心他那個功勞巨大,戰功壘壘的二弟。所求心安,也會找機會殺了他。不可能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李建成當皇帝就可以保留兄弟之宜,不可能的!不光是對頭李世民不能留,即使支援他的李元吉也不一定能活著。
-
9 # 葬花吟流年
首先宣告一點,歷史不容假設。可是我個人覺得李建成的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李世民登基後無數次的逼迫史官修改史書,仍然無法掩飾李建成的文治武功,足以見得李建成是多麼的優秀多麼地出類拔萃了。至於李建成會不會殺掉李世民,這個還真不一定,只要李世民沒有流露出奪取天下的志向我覺得李世民還是能夠生存下去的,只不過可能會過得比較窩囊而已,就是比如跟朱棣一起造反的寧王朱權在靖難之役成功後老老實實的服從朱棣的命令也能永葆富貴,我覺得如果李建成登基稱帝后,李世民和李元吉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做個藩王,修修道煉煉丹,平安一世還是有非常大的可能性的,至於貞觀之治是肯定不會有了,因為貞觀是李世民登基後的年號,李建成十之八九不會用這個年號,唐朝經歷了隋末的大亂,人口銳減只要李建成只要老老實實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就能建立一個大唐盛世,可是這個盛世肯定不會是貞觀之治。
-
10 # 木鐸人
歷史很難假設。說不準沒有貞觀之治就沒有其他之治。說不準在李建成和李世民鬧得太歡,突厥入侵,唐朝沒了。也說不準,兩兄弟平起平坐一分兩國了。
但真正歷史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率先出擊從而贏得皇位,並且除去了自己的親兄弟,而這也成為李世民這個千古一帝的汙點。可這汙點對李世民是迫不得已犯下的,有這個汙點才能有他後來的生命,反而這個汙點救了他自己。
房玄齡曾經給李世民看過皇帝起居錄,是李世民要求的,李世民看過後覺得玄武門之變有意掩蓋了東西,因為有些美化了皇帝,畢竟史官要紀實也要求要歌功頌德一番讓後世之君學習。所以李世民就要求把這段講述清楚,而這一弄後來也被後人認為李世民有篡改歷史的行為,干涉了史官記史言論,其實李世民能做到這一程度已經算是很寬容大度了。從後面李世民納諫,被大臣批評都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個大度的人,所以他也敢把玄武門之變說的明白告訴後人,事後他也直接跑到李淵面前認錯,告訴事實。而他做的這一切也是因為李建成的苦苦相逼,走到這一著。所以,李建成如果沒有逼那麼急,或者採取一種較緩的方式來麻痺李世民,從而達到削李世民的權的話,畢竟李淵的年紀還是還能活久一點的,這時李建成應該能夠坐上皇帝位。
但結局是必有死傷,因為雙方都勢大,鬥爭不可避免,除非李世民從一開始沒有野心選擇放棄。那麼在李建成的守勢情況下,李世民是找不到藉口出擊的,李建成只要一直韜光養晦,在關鍵時刻再出手一定會有所收穫。李建成本人文治武功也是可以的,這兩兄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能賽過他們老子的。
再說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成果其實是建立在長期戰亂後的比對上的。因為隋末隋煬帝的揮霍和戰亂帶來的天下滿目瘡痍,所以貞觀之治是起到了很好的國氣恢復作用。但是遠沒有達到隋朝隋文帝楊堅時期國家的富足強盛。所以貞觀之治在開國皇帝看來都基本上能達到的。李建成因為是作為太子培養的,在這個治國理政的能力自然不弱,弄出個等同貞觀之治應該不難。
至於李建成坐上皇帝位會不會殺了李世民,三種情況。一,在爭奪過程中,李世民被直接處死,假借皇帝李淵之手,李建成光明正大上位沒有汙點。二,李淵去世,李建成名分上位,李世民還掌權但內心還有野心。李建成韜光養晦,最後發力除去李世民。三,李世民看到李建成登帝位後,野心去除,甘願做閒散王爺,無權不志,被李建成放過,前生熱血後半生平淡。
-
11 # 走著聊著
別說李建成當了皇帝會不會殺李世民,就是當太子的時候,李建成做夢都想殺了李世民,只不過玄武門兵變讓李世民下了先手。
玄武門之變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予盾白熱化的結果,也是李建成始料未及的事,如果李世民不能及時剷除太子黨,李建成反過來肯定會殺了李世民及其黨羽。
當時的朝廷格局是太子李建成協助皇帝李淵處理政務,形成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其成員包括齊王李元吉(李淵第三嫡子)及其部下宇文寶、謝叔方,太子府幕僚魏徵、王珪、馮立、薛萬仞等人。秦王李世民常年領兵在外,形成了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黨,其成員主要有外戚長孫無忌,秦王府幕僚房玄齡、杜如晦,將領尉遲恭、秦瓊、候君集、程咬金等人。
齊王李元吉獻計給李建成,讓李建成召李世民議事,自己的部將宇文寶會帶刀斧手埋伏於帳內,只要一聲號令,立馬將李世民斬首。李建成雖然想除掉李世民這個眼中釘肉中刺,可能認為時機不成熟而沒有采納。李元吉對李建成道:枉費我一片苦心,此計如若棄之不用,恐將悔之晚矣。
李世民的部將大多在外帶兵,京城長安太子黨羽甚多,各種關係盤根錯節,李世民唯恐遭遇不測,向李淵提出前去洛陽,實則避禍。李建成和李元吉怕李世民去了洛陽以後難以監控,到時候與他們公開化分庭抗禮,於是讓李淵把李世民的提議壓了下來。李淵作為皇帝和父親,其實是偏向太子的一方。
歷史上真正的李建成不象許多小說和文藝作品中那麼不堪,因為這些假象都是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抹黑李建成的結果。真正的李建成從李淵太原起兵開始,就和李世民一同為大唐初建立了大功,那時候人人都知道李淵有兩個了不起的兒子。只是後來攻下了長安,李淵知道李建成辦事老成幹練,就有意留下來協助處理朝政,畢競太子是他的接班人。外邊打仗的事就交給了秦王李世民,這時的李世民如魚得水,接連打了幾場大勝仗,威望也是越來越高,外邊很多將軍只聽命於李世民調遣,這給太子造成威脅。所以李建成不敢再放李世民出京,只要李世民乖乖呆在京城,他李建成相信自已有足夠的手段對付李世民。至於什麼時間讓他死,還不是看自己的心情。
確實,李建成的勝算此時應該大一些。可是李建成太過自信,有時候自信的過頭了應該不是什麼好事。常言說得好,叫做困獸猶鬥,何況他面臨的是李世民這個對手。
李世民沒有走脫,秦王黨認真的分析了當時的情況,房玄齡認為李世民應該快刀斬亂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尉遲恭和長孫無忌也認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終於,李世民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定,提前發動兵變。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對於李建成和李世民來說,他們的生與死往往就在一剎那間決定了。話說回來,如果李建成殺了李世民,“貞觀之治”肯定不會有了,類似於“貞觀之治”的其它盛世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實現了。你說呢!
-
12 # 方圓論壇
實際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由來已久了。在最早到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但是當李淵入主長安之後一切都變了。本身做為李淵造反的最大功臣李世民是李淵內定的太子人選。李淵親口承認過他如果當上皇帝一定會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李淵入主長安之後卻背信棄義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就是赤裸裸的被李淵給涮了。也在這個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因為太子之位而緊張起來。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後就不在掌握軍權,而李世民依舊在統帥大軍東征西討。大唐的天下可以說一大半都是由李世民打下來的。打隨著李世民功勞越來越高,李建成和他的關係也越發的惡劣。因為李建成發現李世民對他的儲君地位的威脅性十足。所以這個時候李建成開始有目的的針對李世民。而李淵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也暗中幫助李建成對付李世民。甚至李建成曾下毒要毒殺李世民。但最後李世民卻一次次的堪堪躲過必殺之局。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李世民一方面不滿自己被李建成奪了儲君位置,另一方面也被李建成逼迫的無可奈何之下決定殺掉李建成逼李淵下位。而後,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成功殺掉李建成並且確立了自己大唐主人的身份。
而“貞觀之治”和李世民是互依共存的關係。因為有了李世民才會有了“貞觀之治”。所謂的“貞觀之治”指的就是在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是政治,復甦的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局面。而造就這一切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繼位之後繼承了李淵打下的基礎,在原有的政治體系上李世民廣開言路知人善用。並且重視農業以及經濟的發展,開始休養生息。在邊疆地區大力平定邊患,使得中原不在受異族侵擾。透過種種的努力才開創了天下大治的景象。也就是我們說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出現是各個條件以及機遇下促成的。換成其他任何一個皇帝或者換一個時間段都不太可能出現“貞觀盛世”。所以沒有李世民“貞觀之治”也就不會出現。李建成在綜合能力上差李世民太多太多了。如果李建成真有帝王之姿的話,李世民根本就沒可能活到他發動政變的時候。殺伐不夠果斷也是帝王大忌。
-
13 # 談古論金
先說結論,極大的可能會,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他會殺掉李世民。
按照既有的歷史程序倒推,李建成能夠當上皇帝的前提其實就是李世民的羽翼被剪除、李世民本人已經出局,但是當上皇帝的李建成還是要斬草除根更安全一些,具體做法可以是以李淵的旨意或者遺命賜死李世民,把李承乾、李寬、李恪、李泰等都殺個乾淨,然後過一陣子再追封李世民房陵王,諡號戾(杜撰一下)。
另有一個觀點認為,如果李建成擊敗了李世民,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有野心的李元吉可能會轉而對付他,奪取皇位,這很可能是李世民方面放出的煙幕,為了說明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即使沒有自己一方的動作本來很難保得住,減輕自己一方的責任,其實,李元吉在李建成不同意其計劃的時候氣憤地說:為兄計耳,於我何害——只是為大哥您著想罷了,於我又有什麼相干——這就是一個驕縱的幼弟的語氣,不是一個陰謀者該有的姿態。
李建成的本性不好、貪圖女色,昏庸無能可能都是李世民上位之後的刻意醜化,事實上李建成無論在大唐開國的軍事行動與建國後的治理國政中都表現傑出。
以李建成的智慧才幹和麾下的人才——要知道魏徵本身就是李建成的手下——當了皇帝也會有大唐盛世,只是或許不叫貞觀之治而已。
-
14 # 風塵講歷史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晨,秦王李世民帶著一幫手下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如此一來李淵的李世民就成了李淵在世的嫡長子,成為大唐王朝唯一的繼承人。李淵也很是識時務,並滅有怪罪李世民,而是立他為太子,兩月後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李世民當了皇帝后也是不負眾望,勵精圖治,任用賢臣,虛心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帶領大唐走向巔峰,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奪取大權的基礎上的,倘若是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的結局會怎麼樣,大唐還能有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嗎?
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的性格偏果斷,並且比較狠辣,相對來說李建成比較軟弱,更念及兄弟之情。在魏徵還效忠於李建成時,就多次向他提議先下手為強,將秦王李世民除之而後快。可惜的時李建成都拒絕了,他下不了這個手,以至於李世民的權勢越來越大,到了兩兄弟不得不劍拔弩張的地步。所以說如果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能順利登基,以他的性格是不會殺李世民的,最多時削去李世民的兵權,讓他當個逍遙王爺。
李建成也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那麼平庸不堪,他若繼位不會做的很差。大唐開國後人才濟濟,只要不是特別昏庸的皇帝,就能把大唐治理的越來越好,但如果想要達到貞觀之治這樣的高度,就得需要一個敢於開疆拓土,胸懷天下的皇帝了,顯然李建成不是這樣的人。
李建成性格軟弱,只能當一個守成之君,能夠安定天下,這也是李淵立他當太子的原因之一。拋開李建成嫡長子的身份,李淵選他是因為李建成做事穩健,大唐剛剛開國,需要的就是能夠穩定天下的君主,李建成當太子時就能把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條,深受大臣讚歎,處理問題也不會冒險,符合李淵的期望。但李世民不是這麼安於現狀的皇帝,他比較好戰,從李淵晉陽起兵到大唐統一天下,李世民的戰功赫赫,開疆拓土這事他最在行,若只讓他守好李淵留下的一畝三分地,顯然是不可能的。
況且李建成太過仁慈,雖然長期戰亂後國家需要仁君,但當時的大唐只是內部安定了,周圍的威脅還很多,突厥、吐蕃哪個不是對這個新生國家虎視眈眈,以李建成守成之主的設定來看,他並不能讓這些異族臣服,別的不說,光是公元626年突厥二十萬大軍逼近長安時,李建成就沒李世民那個膽子去見頡利可汗,更別說忍辱負重簽訂渭水之盟了。李建成不具備這樣的膽量和謀略,如果突厥大軍來犯的問題解決不了,談何開創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一帝,與他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是分不開的,包括異族之人,只要有才,李世民都會委以重用,但李建成對於異族的態度卻十分強硬,經常處死異族降兵,這樣的氣量是沒有辦法征服周邊小國的。至於禮賢下士,李建成就更比不上李世民了,不然本來對他忠心耿耿的魏徵為何後來歸順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最器重的諫臣?所以說李建成當了皇帝后,李世民不會死,但大唐也不會再有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了,很可能唐朝就不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
15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歷代正統王朝的標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才當上了唐太宗。然而即便這樣,仍然有許多太子黨(隱太子軍)反叛。可見李建成是非常不服和仇恨李世民的。
那麼,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如果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百分之一百會設法除掉李世民。因為李建成已經籌劃這一事件很久,太子和秦王必須有一個倒下,只有你死我亡,沒有共存這一道理。
假如李建成順利當上帝王,一般情況下還是會重現貞觀之治那樣的場面。除了李世民輕徭薄賦、虛心納諫,百姓思穩和武德皇帝寬宥的法令是太宗盛世的重要原因。所以,太子繼位後,只要不是特別昏聵,而且繼續實行李淵的政策,也會出現類似於貞觀之治的場面。
這裡是交流的舞臺,任君暢談!
-
16 # 折緣
這是個悖論。
從李世民成為天策上將,尚書令的那一刻開始,兄弟倆之間已經走到了對立面。無論誰想要上位,首先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除掉對方,否則不可能坐到皇帝的位置上的。
如果李建成能夠當上皇帝,那說明李世民已經成為了他的刀下亡魂,天策府諸人皆被剷除,這個事情還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倘若沒有被李世民先手的話。
權力的爭奪不是溫情脈脈的請客吃飯,談不攏大不了一拍兩散,在皇權的支配下,這是一場你死我活,趕盡殺絕的鬥爭,李世民在軍中的權威,以及基本獨立於朝堂外運作的天策府小朝廷,這些都嚴重威脅到了皇權。
李建成的法統很正,但他不可能像個傻瓜一樣任憑應該屬於自己的權力繼承一點一點流失到李世民手中,等到李淵壽終正寢,他上位的時候,怕是已經指揮不動李世民集團了。
到了那個時候,別說是來場類似“貞觀之治”的盛世,怕是帝國不走向分裂就阿彌陀佛了。李世民也未嘗沒有一點覬覦帝位的野心,到了他那個位置,即便他想要跟李建成兄弟和睦,盡心輔佐,但他手下的人也會逼著他上位,畢竟大家跟著你就是奔著榮華富貴去的,天天呆在天策府這個不倫不類的小朝廷也不是件好事呀。
所以,李建成的皇帝之路,首先要解決李世民,不幹掉李世民,他是成為不了皇帝的。那麼,沒有了李世民,還會有“貞觀之治”麼?
“貞觀”這個年號,大概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畢竟這個年號,其實首倡者是魏徵,而魏徵在李建成身死之前一直是太子陣營,當然取這個年號,也有一些特定的歷史含義,比如當時玄武門之變後,很多太子齊王的部曲流亡,天下難免人心惶惶,“貞觀”的意思是“以正視人”,也有點跟天下和解,不再搞大肆追捕前太子齊王部署的意思。
至於“治”,大概還是有的,這是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李建成雖然不善於軍事,戰略上面也稍遜李世民,但並不能說他就是個草包。大亂之後必有大治,均田,府兵制度在隋末長期動亂人口銳減的情形下,只需要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帝國經濟走上正軌,蒸蒸日上都是會發生的。
而李世民和李建成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在於戰略,比如對突厥西域的戰略,顯然趨於保守的李建成,不太可能擁有一戰而定突厥的勇氣和決斷,也不太可能出現“萬國來朝”,諸國奉為“天可汗”的局面。
但唐朝出自關隴軍事集團,這種基因又決定了旗必然會又不斷的對外擴張戰爭,縱觀貞觀時帶兵出征的大將,唯有侯君集出自天策府,李世民後來說的“唐初三大名將”,一個薛萬徹是太子的心腹,一個李道宗雖然跟李世民親近,但在玄武門之時,保持中立,而李勣這個老狐狸,同樣是保持中立,大唐軍神李靖,亦然是中立派。
如此看來,大唐軍方能打的幾個人,其實都能在李建成幹掉李世民之後為其所用,由此一來,在對外戰爭中,以唐代軍制而言,不會出現很大的變數,只在於成果可能沒有李世民搞得那麼大而已。
-
17 # 皖北一家人2
世上就沒有如果,這件事誰也說不準,說不定唐朝滅亡的更早,還說不定就沒有宋元明清朝裡。好好工作吧,吃好喝好乾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
18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其實李世民和李建成各有千秋。因為李二改史由來已久,李建成正史上被嚴重抹黑了。而在唐朝開國的功勞上也可以說平分秋色。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比較
軍事建唐初期
李建成和李世民 共同擊殺 西河郡丞高德儒。 定西河、下絳縣、駐永豐、入長安這些軍事活動中,李建成一馬當先,戰功卓著。特別是他率先攻破長安,奠定了唐都號令天下的基礎。
然後平定河北時,李世民打敗 竇建德,之後它部下也劉黑闥也被李建成平定。
所以這裡看出軍事才能,李大不輸李二多少。
軍事之外,再比較一下他們的政治才能。
政治當長安河北陸續平定之後,李建成作為太子協助李淵坐鎮後方,才有了李世民安枕無憂的開拓天下,以換來大唐三百年盛世。《武德律》、《唐律疏議》等各種法典也頒佈於這一時期。各方面政治舉措在大唐初期穩定推行,經濟 歷經隋末亂世也在快速恢復,這也可以看出李建成並非庸碌之輩。
除了軍事政治才能,李建成在私德和用人上也絲毫不亞於 李世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私德和用人北宋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就有所載:建成“性仁厚”。其實我們從他多次對李世民手下留情就可以看出,一般做不出像李世民如此殺盡兄弟子侄的缺德事兒。而他所謂好酒色,李世民也沒有逃脫這個定律。還有用人上,魏徵其人敢為李建成效死忠就可以得出來。而李世民對魏徵所謂的卿之我如明鏡,也只限於魏徵活著的時候,死後他推到 魏徵墓碑,反悔和魏徵聯姻的諾言。
所以綜上所言,殺不殺李世民不一定,但是李建成如果即位開創如貞觀之治一樣的盛世是有很大機率的。
-
19 # 北方1
必殺,並且唐很短命,三代必亡。開國皇帝中,李淵最差,文武只中上,只是開頭起義有膽而已。連兒子們都搞不定,太差。
回覆列表
本來,李世民是打算做個地方官,可是愚人李建成兇殘惡極,要李世民死,李世民被迫反抗,只有當皇帝,否則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