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劉老妖

    這和古代宗法制度有關,宗法制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確保傳承的有序性。這關係到一個家族、一個王朝的興衰。而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基礎,嫡長子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它起源於西周時期的王位繼承製度。

    戰國時期,嫡長子繼承製慢慢的推廣到了爵位和財產的分配,嫡長子繼承製正式成為了中國古代家族財產和權利分配方法的一項標杆。

    對一個家族來說,傳承的穩定性至關重要。中國在秦朝以前曾是奴隸社會,爵位和封地財產結為一體,為了避免出現內耗,也就是權利在傳承交接的過程中,一個體系的內部出現了分裂或者說是分歧從而導致的爭鬥,這在當時的生存環境下將會嚴重影響這個體系是否能夠壯大存活下去。所以嫡長子繼承製的出現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起源於西周的這種繼承製度與商朝制度相比有效的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引起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嫡長子繼承製的出現是有社會背景的,即古代中國為一妻多妾制,古人重視嫡長子也就有所緣由了。

    古人在子嗣眾多,但不是出於同一母親的情況下,重視嫡長子,確定嫡長子的唯一合法繼承地位,也是在維持家族的穩定和諧。宗族傳承可分為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嚴格意義上來說,嫡長子繼承製嚴格意義來說繼承的是王位,爵位,官位,宗祧這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視嫡長子,就是重視家族的未來。

    古人重視嫡長子,其本質是重視家族權力和財富的延續,嫡長子代表著一個家族未來的發展高度。嫡長子也是解決家族權力和財富分配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避免出現家族力量因零散分配出現的的分散。

  • 2 # 袁衛宇

    這是古代宗法制所決定的,早在周公攝政時,就定下了一項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由此奠定了後世封建王朝將近三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嫡長子繼承製是一種優先繼承順序,即嫡長子的繼承權最高,嫡次子第二,庶長子第三、庶次子最末。

    嫡長子繼承製的核心是子憑母貴。嫡長子之所以擁有最優先的繼承權,原因在於他的母親是正妻,而他又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

    我們在形容古代男人的美好生活,通常會形容他們三妻四妾或者妻妾成群,這顯然是對古代婚姻制度的誤解,妻永遠只有一個,妾則可能有多個。妻是女主人,家裡的地位僅次於男主人,也是所有妾室的領導,負有管理妾室的職責和權力。

    妻是要明媒正娶的,場面很熱鬧。而妾則完全不用這麼大費周章,甚至可能連婚禮都沒有。所有才有“娶妻”和“納妾”之說。

    雖然妻和妾都附身於男主人,但是妻是家裡的女主人,而妾只是男主人繁育後代的工具。地位完全不一樣。

    這也從側面反應了,正妻的地位遠高於妾室,所以正妻的孩子,其地位也遠高於妾室的孩子。

    以封建王朝皇室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例來說,嫡長子繼承製保證了權力的平穩過渡,有利於政局的穩定,符合古代王朝對政權穩定的要求。

    以嫡長子VS嫡次子和嫡子VS庶子來說明,為什麼一定要實現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VS嫡次子

    曹魏後期的權臣晉文王司馬昭當上晉王之後,面臨選誰來當世子的問題。司馬昭的正妻王元姬生了5個兒子,其中長子司馬炎,次子司馬攸。這二位一個是嫡長子,一個是嫡次子,而且才能相當。

    儘管司馬攸已經過繼給了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但畢竟也是司馬昭的親骨肉,所以司馬昭並沒有冷落他,而是把他和司馬炎看得一樣重,都納入世子的人選範圍。

    在世子的人選問題上,雖然司馬昭處處表現出對司馬攸的喜愛,甚至多次說司馬家的江山是司馬師打下來的,當然要人司馬師的後人來繼承他的基業,聲稱要立司馬攸為世子。

    但是眾所周知,最終司馬昭的繼承人是司馬炎,也就是後來的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這其中司馬炎的嫡長子身份幫了他大忙。

    如果司馬昭立司馬攸為世子,勢必讓司馬炎不服,很可能司馬家族就會內訌。在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最後階段,司馬昭顯然不希望看到司馬家族內部再出事。司馬昭以司馬炎為太子,讓司馬家族篡魏立晉順利走完了最後一里路。

    嫡子VS庶子

    唐太宗當上皇帝后,曾先後立正妻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為太子。無奈李承乾和李泰都跟李世民不對付,處處和李世民反著來,讓李世民非常傷心,廢掉李承乾和李泰太子之位後,他決定在其它后妃的孩子中找繼承人,他選中了楊妃的兒子-吳王李恪。

    不過李世民在決定立李恪為太子時,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長孫無忌主張還是應該立長孫皇后的兒子為繼承人,不應該立楊妃的兒子。時長孫家族勢大,李世民只好放棄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立了長孫皇后的第三個兒子李治為太子,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這場嫡子和庶子的儲君之爭,以嫡子的勝出而告終。李治最終順利繼承了皇位,保證了權力的順利度過,使得初唐政治暫時穩定下來。

    如果李世民堅持立李恪為太子,那麼等李世民一死,長孫無忌肯定會和李恪開撕,李恪能否順利登基都是個問題。搞不好安史之亂會提前爆發。

    可見,嫡長子繼承製對封建王朝統治者多麼重要。如果嫡長子繼承製遭到挑戰,那麼朝廷政局勢必大亂,新一輪風暴會爆發,很可能是天下大亂,生靈塗炭。

    對統治者而言,政局穩定是他們看重的事情,而嫡長子繼承製能保證皇權能順利從老皇帝過度到新皇帝,有利於政局穩定。

  • 3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只要熟悉古代文化的人,肯定都聽說過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指的正室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往往這個兒子具有家產的優先繼承權。而且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積累下來的,可謂是最好的選擇。

    大家只要看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只有可能的話,老一輩的皇帝都會選擇嫡長子作為太子儲君,來繼承自己的皇位。也許有人說應當選擇賢明的兒子來繼承皇位才對,這個道理確實沒有錯,因為當長子非常庸碌的時候,賢明的兒子確實應當取代長子。但是這樣同時又會帶來皇位繼承之間的爭奪,有的時候可謂真是不擇手段。像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事變,就絕不是一個好的例子。

    因為賢明這個東西是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一些皇子為了表明自己是賢明的兒子,往往都會採用各種手段,就如康熙皇帝時的九龍奪嫡,眾多的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可謂是用盡心機,不可謂不慘烈。康熙皇帝好歹能力強,控制住了大局,而李淵這樣未能控制住大局的,直接引發了玄武門事變。所以古人是有大智慧的,他們早已預見到,如果不確立一個標準的話,往往就會出現像九龍奪嫡那樣慘烈的局面,那嫡長子繼承製則是他們能夠想出來的最好的方法了。

    因為嫡長子在出生的時候就註定了他要繼承皇位,而其他的皇子自然也就不會去和他爭奪,還會安心做一個王爺,這樣對朝政的穩定也是有利的。在普通人的家庭也是這樣,早早的確立嫡長子來繼承家產,這樣就自然可以免於內鬥。像三國裡面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之後,還有很強大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曹操一拼。但由於他在長子和幼子之間徘徊不定,導致整個集團內部出現了分化,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否則曹操想統一北方還有相當的難度。

  • 4 # 正一品貴妃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觀眾都知道,“嫡長子”是一個非常尊貴的詞,通常庶子拼盡畢生才華都未必能得到像嫡長子一樣與身俱來的榮耀。

    這一切都源於古代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周天子以禮治天下,形成一整套宗法制度,其中最基本的一項便是嫡長子繼承製。

    嫡子的身份是兩大家族權勢的延續

    和大家的觀念不符的是,古代並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納妾沒有很多講究,而迎娶正室卻需要門當戶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嫡子的身份自然高於庶子,因為嫡子所代表的是孃家的地位,這是庶子所無法比擬的。

    宗法制度中的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即為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地位是嫡次子和庶長子遠遠不能及的。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具有政治繼承權,一般家庭裡面的嫡長子是被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重視他的成長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而嫡次子或者庶子就按照身份等級的不同獲得其他的政治地位,但依然沒有嫡長子顯得重要。

    仔細想一想,太子是照著繼承大統進行教育的,而太子的兄弟是授以仁愛知識,做好輔政工作,相比之下太子的教育就顯得重要多了。

    昏庸的皇帝和荒唐的王爺,誰的危害比較大都不言而喻了。

    尊貴的嫡長子,在其他孩子面前的遙不可及的

    嫡長子的尊貴是與身俱來的,也是其他孩子後天如何努力也趕不上的。

    即便是嫡次子,也只能埋怨自己為什麼比哥哥晚出生,即使是母親偏愛幼子,也無法改變嫡長子的地位。

    《東周列國》曾記載鄭莊公掘地見母這一典故,姜氏偏愛小兒子,希望小兒子擔任王位,煽動小兒子篡奪皇位,最後以失敗告終。

    從這可以看出,嫡長子的身份既帶來了榮耀,同時也伴隨著危險,身負重任伴隨而來的也是許多人的記恨,在危難中成長,也算是繼承大統前的歷練。

    宗法制度下,嫡長子是一時的榮耀,也是以後子子孫孫的榮耀

    根據宗法制度,天子是大宗,天子的嫡長子繼承大統,天子的其他孩子為諸侯,這裡諸侯就是小宗,到了下一個階級,諸侯是大宗,還是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孩子為卿大夫,為小宗,以此類推卿大夫下面有士,再下面就是平民,平民的其他孩子就是嫡長子的奴隸。

    由此可見,經歷了五代之後,天子的嫡長子的五代嫡長子還是天子,而天子的庶子的五代庶子卻是奴隸,這時候想都不用想,一個正常人會比較重視天子,還是會重視一個無足輕重的奴隸。

  • 5 # 音樂小妖

    很多小夥伴們看到古裝劇的時候,都會看到這樣的一個現像,就是所謂的嫡長子哪怕再怎麼不爭氣,可是自己的家族依然還是以其為主,而庶子的能力就算超出嫡長子十倍,也不會擁有繼承家族的可能性。這是為何呢?

    無數的男同胞表示自己想回到古代,然後過著三妻四妾的生活,可能在這一方面大家有點誤解了所謂的三妻四妾。

    可以說古代人其實都是一夫一妻制,而剩下的全是妾而已,跟妻子是沒有一毛錢關係的。

    用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就是正妻是受到法律保護的,而小妾的地位其實連小三都不如。

    其實在古代所謂的婚姻,都是帶有目的性的,也就是門當戶對,用我們的話說叫強強聯合。

    但是我們人類發展了這麼多年,對於美好的事物依然嚮往,所以大多數男性同胞們依然還是喜歡美女。

    可是自己身在大家族當中,從小錦衣玉食,可以說佔了家族相當多的光,所以等到自己結婚的時候,也就到了為家族出力的時候了。

    並不是每一個大家族的女兒都是貌美如花、溫柔體貼。所以男人們才會有了三妻四妾。

    但是對於聯姻的兩個家族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事情的根本性不會發生改變,男人嘛,小妾越多在外面越風光。

    於是嫡子的身份就出現在了眾人面前,除了自己明媒正娶的老婆之外,其他的全是小妾,也就是說除了自己的正牌老婆之外,其餘的人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子。

    只有正牌老婆所生的孩子才是嫡子,只有嫡子才會代表兩個家族的共同目標,才會受到兩個家族的共同支援。

    但凡成為妾室的,只能說明自己的孃家沒有本事,因為大家族的女兒們根本就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去給人當妾。

    因為妾的地位實在是太低了,如果家裡的男主人不在了,也許這些妾室可能直接被當成了貨物一樣被賣掉也說不定。

    這些大戶人家都是要臉面的,誰願意讓自己的女兒去給人家當一個可以隨時被賣來賣去的貨物。

    所以說越是大戶人家,就越不可能出現妾這種有辱門風的事情。

    既然我們也明白了小妾們沒有後臺,她們的兒子們除了有自己家族的長輩照看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可以憑藉的後臺。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出了事,除了求自己的親生父親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辦法了,孃家無權無勢,根本就不用指望。

    而自己的親生父親又不只自己這麼一個庶子,當孩子的數量多了之後,所謂的親情關係也就慢慢的變淡了。

    尤其是自己還有一個重點培養的嫡長子,這些庶子的重要性就進一步的被降低了。

    說白了就是庶子沒有一個堅硬的後臺,不論是自己的家族,還是孃家的勢力,都不足以保護自己可以順利成長起來。

    不論任何的家族,他們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培養繼承人方面,只能重點培養一個,而這個人就是嫡長子。

    因為他是自己跟正妻的第一個孩子,從出生的一刻起,就得到了整個家族的共同支援,也就是未來的接班人。

    哪怕之後正妻再給自己生下嫡子,但是跟已經被投入大量資源在培養的嫡長子來說,都已經晚了一步。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嫡長子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有著大將風範,因為嫡長子們處理的事情太多了,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資源都被投放到了嫡長子的身上,哪怕這就是一頭豬,也能慢慢學到一些本事,跟哪些唯唯諾諾的庶子們根本就沒得比。

  • 6 # 芬芳杜若

    因為宗法制的深遠影響。

    宗法制

    宗法制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讓我們以周朝的宗法制為例,一探究竟。

    周朝宗法制之中,周王為天子,是大宗;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其本國為大宗。諸侯下面還有卿大夫和士,卿大夫、士的大宗、小宗關係與天子諸侯相同。

    從周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他們的位置都由嫡長子繼承,這些嫡長子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

    宗法制中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擁有繼承王位和財產的權力。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春秋公羊傳》有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前半句意思是說,不管你有幾個嫡子,都要以長為尊,誰第一個出生,誰年齡最大,誰就有權利繼承家族的財產和爵位。而不論這個長子有多麼愚鈍,其他兒子有多麼聰慧,只要長子活著就享有優先繼承權。此謂“以長不以賢”

    後半句則是說,即使一個帝王除正妻的其他妻妾先生下了長子,比正妻生的長子年齡要大,那也沒有權利繼承王位,因為你不是正妻所生,就只能為庶子,庶子較之嫡子,身份低一個級別,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除非嫡子都死光了,才能輪到庶子,此謂“以貴不以長”

    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

    如此符合統治者需求的制度,自然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讓“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觀念深入人心,為很多帝王所喜愛,如朱元璋。

    朱元璋決定把皇位傳給資質平平的長孫朱允炆,只因為他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不選雄才大略得到朱棣,只因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還給出這樣的理由:“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後來朱棣謀反,是嫡長子制度的缺陷造成的。

    無獨有偶,嫡長子繼承製雖然規定長子繼位是正統,但也有它明顯的不足。因為該制度的存在,才有了隋煬帝的弒兄,才有了李世民的大意滅親。

    還有因為個人喜好破壞制度的漢武帝,漢武帝晚年喜愛少子劉弗陵,常常對人誇他“類我”,後來果然將其立為太子”。後世君主也常常以此為理由廢嫡立愛。

    最令人可笑的是還有人墨守成規,不知變通,把傻子立為皇上的。如晉惠帝就是個白痴皇帝,當大臣告訴他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卻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喝肉粥。魏晉時期的劉禪,國破以後竟出“樂不思蜀”如此大逆不道之言。還有很多小皇帝,歷史上數不勝數。往往這樣的皇帝在位的時候,大權被權臣或宦官或外戚把持,導致朝廷混亂,社會腐敗。

    最後總結一下: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封建社會看來是一種成熟的繼承製度,它對穩定社會有著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看來,他是一種非智慧的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必將被人拋棄,由進步的制度所代替。

  • 7 # 早安讀書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製度,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被稱為嫡長子。嫡長子繼承製規定嫡長子有繼承優先權,這項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

    為了避免繼承中的矛盾衝突,在當時多妻妾的情況下,嫡長子繼承製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大明令·戶令》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

    從商朝後期開始,王位繼承發展就以向嫡長子繼承製。周制: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這種繼承製度非常有效的避免了兄弟內部爭權奪位,維護了王權的威嚴。明朝的朱元璋把他的皇位傳給了長孫而不是他的兒子朱棣,原因就在於此。

    唐朝皇位的繼承

    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雖然次子李世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戰功上都高出李建成,而應按照繼承製度的長子李建成任太子。可是太子和弟弟加害李世民迫使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射殺了太子和弟弟。李淵就退位,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即唐太宗。

    雖然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繁榮和未來的文明傳遞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價值,但是他的皇位的取得卻是備受非議,因為他的繼承在封建繼承製度看來,是大義滅親,發動宣武門之變後取得的,他並不是嫡長子。

    干擾破壞嫡長制的實行

    縱觀歷史,並不是封建社會的所有君王都真的按照嫡長制度去做,比如漢武帝晚年喜愛少子劉弗陵,後來把皇位傳給了他並立為太子。

    除了自我喜愛之後,很多情況下也於皇帝和嫡長子生母的感情有關,如果生母失寵了,那麼太子的地位很可能被動搖。比如光武帝劉秀由郭氏而移寵陰麗華,太子劉強只有惶恐讓位與陰氏之子明帝劉莊。

    總結

    如果放到過去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一種制度又成了一種有力的約束,對穩定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嫡長子繼承製度看上去世一種非常成熟且有理有據的繼承製度,但是從一個全方面的角度來看,它並不是一個最好的制度,在皇帝的子嗣當中,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應該選擇最優秀最適合的人選去做,至於是不是嫡長子,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 8 # 盜德高點

    1)先說為什麼時嫡子。古代婚姻制度。婚姻一開始就是利益關係,愛情只是閒時調劑,娶妻以利,納妾才是為情。婚姻的古代叫聯姻,姻親是種聯盟關係,夫妻雙方家族的實力並不是很懸殊才能聯合。因此立老婆的孩子(嫡子)做繼承人,孩子就有兩份依靠;如果立其他女人生的孩子,老丈人大舅子不會服氣。

    2)再說為什麼是嫡長子。 因為古代醫學不發達,人有旦夕禍福。既然說不定哪天就死了,那麼嫡子裡面長子和自己相處時間最長,最有利於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操作。如果選幼子,培養時間就少了。

    3)另外對於部下來講,別人跟著你出生入死,也是想封妻廕子。你早早選定繼承人,你的江山看起來才是有打算的,長遠的,大家才有確定的目標前進。如果不立長,大家就會狐疑,有心人就會作亂。

    以上是制定嫡長子制度的原因。

  • 9 # 熊沾沾

    老百姓把古人帝王家重視長子的情況化作一句俗語:“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這句話就是題主的提問:“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在古代宗法制度上,嫡長子在繼承權和地位上比起其他庶出兄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這和古代的婚姻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人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目的是以父系為傳承基礎時儘可能生下男性子嗣,延綿和壯大家族。

    那麼,女人一多,子嗣就多,如何確定這麼多兒女的地位問題,確定家族在代際之間進行平穩過渡,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於是,嫡長子制度就應運而生。

    “嫡長子”成為古代繼承的首選方式,是有著自身的必然性。

    一、父子在血緣相近和感情上,遠遠要高於兄弟和其他關係。

    周公在確定嫡長子繼承製時吸取了商朝的教訓。商朝自從成湯之後,有45%的君主是透過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的,有55%的君主是透過父死子繼的方式獲得王位的。其中,商朝後期從康丁開始,連續四代都傳給兒子,迎來了相對穩定的時期。因此,周公內心才有了嫡長子繼承的雛形。

    父子之間的繼承比起兄弟之間的繼承要容易得多。在實行嫡長子繼承後,家族內部的爭鬥要少得多。尤其是涉及到王位繼承,這對於頭腦清醒的統治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過渡方式。

    二、嫡長子繼承製度下,繼承人的資格確定簡單明確,易於操作,可以有效減少分歧

    在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制度下,誰是嫡長子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很少能夠產生爭議。比起兄終弟及這種方式,嫡長子繼承製度還在於父與子之間的年齡和閱歷更具有銜接性。兄弟之間動輒就相差幾歲,最多不過十來歲,那麼誰能保證兄弟一定活得過哥哥呢?

    嫡長子比父親還能多活幾十年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在穩定家族傳承上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的作用要更大一些。

    三、嫡長子的生母一般來自於和夫家地位相當的家庭

    古人娶妻,最為注重的是門第。納妾才看容貌等因素。

    因此,嫡長子的生母在孃家勢力上一般都比庶子要好得多。他們在繼承問題上,能夠獲得比其他庶子更多的支援和力量,這也是古人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原因之一。

    嫡長子繼承製度,可以算是古人經過實踐後才得到的一個較為穩妥的繼承糾紛解決方式。

    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父親的地位,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起點。但是就“家天下”的傳承,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只要是在家族成員之間的傳遞,就認為是符合規定的。因此在夏商兩朝,基本上存在著三種繼承方式:“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和“叔死侄繼”。

    但文明和王朝更替走到西周,繼承製度進一步完善。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都以嫡長子為大宗,其他男性子嗣為小宗。大宗是一個家族的直系,小宗成為旁支。

    嫡庶成為家族關係的基礎。

    嫡長子繼承製度成為封建時期,解決家族關係和爭端的一個基礎線。

    比起遊牧民族一切靠實力說話或者簡單的“幼子守業”的規定,漢民族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確有著更好的效率。起碼在君主死亡時,爭奪寶座的幾方勢力,誰有資格成為候選人,大家不用再爭來爭去。

    需要注意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和父死子繼不能完全畫上等號。中國歷史上90%以上的君王更替都是透過父死子繼的方式完成的,但是隻有40%的繼承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也就是說父死子繼的範圍要大於嫡長子繼承製度。父親死後,只要是兒子繼位就可以,比起一定要嫡長子繼承,條件要寬鬆得多。

    嫡長子繼承製度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目的是實現代際間的平穩過度,避免因為繼承穩定造成失序,卻不得不忽視現實的因素,比如繼承人的品行和能力問題,所以歷史上才會出現什麼白痴皇帝。

    古人重視嫡長子,出發點是採用了一種制度來解決一個問題。但一種制度的實施,必然會產生新的問題。這就是嫡長子才行不足時,該如何權衡利弊。

    這也是為什麼在兼顧現實時,僅有40%的帝王是透過嫡長子的方式登上皇位的。歷史上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朝代,真不多見。

  • 10 # 王朝興替

    嫡長子: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大家都看過宮鬥文,宅鬥文,都該知道嫡庶之分,兩個之間地位差距很大。

    嫡庶之分:

    嫡庶 制度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各個妻子之間的地位不平等,這種差別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為什麼重視嫡長子,這個原因就是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絡。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

    這種制度貫徹各個階層,大到皇帝小到平民,你是不是嫡長子就決定了你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繼承權。

    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這個制度對於皇室,各個家族,官員,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各大家族,對嫡庶之分非常嚴格。幾乎都不帶變的,

    西周以後的各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制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級不同,獲得不同的次級政治地位。嫡長子具有政治繼承權,因此選擇政治繼承人的行為又被稱作“立嫡”。

    唐太宗之後,這種制度在皇室就只剩下名頭了,各個皇子都有樣學樣。但是在家族中確實一直存在的。

  • 11 # 大樹碼頭

    嫡長子制度正式確立是在西周時期,當時周王實行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絡,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自此嫡長子繼承製正式確立。西周以後的各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制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到公元前615年,齊桓公組織各諸侯國葵丘會盟,定下五條盟約,其中有一條為:“無易樹子”,即嫡長子位置不能隨意更換。

    為何?首先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的地位非常重要。就涉及到政治權力的人物來講,妻子的人選涉及各方勢力的互相結合或牽制,是政治妥協的結果。那麼在以血統為王的古代妻子所生育的嫡長子,也涉及各方政治勢力,而政治鬥爭的結果是你死我亡,隨意更換標誌著政治勢力的改變,肯定不能隨意更換。

    其次和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也有關係。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財富的創造速度略大於財富的消耗速度,故積累財富也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若有限的財富平均繼承,必然導致財富不集中,相對應的勢力和力量也不集中,不利於社會跟國家的發展。在這種客觀事實下必然會出現集中繼承財富和權力的方式,所以歷史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嫡長子繼承製。

  • 12 # 同心鎖92000611

    首先從古代的禮儀制度來講,古人講究嫡庶長幼之分,官爵世襲,家族掌權等一般都是嫡長子有一定的資格去繼承的。從人的心理的角度來看的話,長子,往往更有擔當,更有硬實力;而且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孩子總是寄託了最初的比較大的期望的。嫡長子是正房所生第一個兒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長子是一個家庭爵位財產土地的主要繼承人,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如周朝,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皇位,而其他兒子則封為下一極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的爵位,其他兒子則封為士,依此類推,很嚴格的等級制度,直至平民。到了漢代,武帝推恩裂土,即將爵位財產土地平分給了所有諸侯的兒子(漢代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以此分化諸侯國,削弱諸侯國力量。由此可見嫡長子的重要地位。有時嫡長子的優秀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因為他們將是一個家族的決策者。

  • 13 # 向壟齋主人

    嫡長子一般是一個家族中重點培養的物件。因為一般情況下,嫡長子是最先出生的。按照血統論來說也是血統最為純正,普遍為家人所接受的人。但凡事皆有利弊,嫡長子繼承家業,他的責任也是最大的。所以,很多嫡長子都變成了家族的符號,很難活出自己的人生。

  • 14 # 楊柳若煙

    重視嫡長子是在古代傳統統治的需要,為了家族血脈的延續,無論是皇家還是平民,在子嗣眾多的時候,一定需要一個制度,一個權利中心,一個人說了算,避免內部爭奪戰,於是嫡長子繼承權延續了許多年,目前比較大的家族企業,雖然賢者上位,但是,嫡長子還是有優先權的!

  • 15 # 嶽嶽閒談

    這是一種家族財產分配規則,尤其是皇家更能體現天命的思想。有人說家族發展應該交給賢能的人,但問題是什麼是賢能?才華的標準可謂不盡相同,這也容易引發兒子間的奪權,如果採用嫡長子繼承製,能灌輸種天定的思想,也能給眾人灌輸大位以定,就別再爭奪的潛意識。能夠降低眾子間對抗的風險。

  • 16 # 超大蘇7

    嫡長子傳承,財富地位權利基本傳給嫡長子,這個問題其實是各大家族儲存實力最有力的辦法!嫡長子繼承製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財產和權利不被分割細化。而現代人的評均繼承辦法,就弱化了財產和權利在繼承中的保護。比如王永慶非常有錢,能支配王家所有財產從而撬動臺灣社會,而王永慶的三房太太和子女按現代制度繼承後,財富分割成幾個小塊,王家人雖然仍舊是非常富有的人但是對臺灣的社會影響力大大降低了。而如果是嫡長傳承,這個社會影響力就不會那麼快降低,但是非嫡長的繼承人就比較差,也不公平。

  • 17 # 氵沐濜

    研究出來了。 因為,頭鋪營養好。 以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婦女生完第一個孩子,最好要隔2年再生。其實,不是單單的指母體恢復好的問題,因為很多女人出了月子,第二個月就正常排卵了,就可以再懷孕了。

  • 18 # 綠豆

    秩序第一,也就是“禮”。夏以前是“禪讓”(相當於族內海選直選),夏商為“兄終弟及”“父終子繼”結合,但都會有大規模內亂,嚴重削弱王族勢力,被大臣侵奪權勢,以致失去帝位(太康失國)。所以周公定禮,確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保證政局長期穩定。

  • 19 # 鱷魚的傳說

    皇家自古以來就是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皇家嫡長子繼承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家族的延續,降低家族利益權力交接、更新換代產生的隱患與問題。與農耕文明這種追求安穩定居的生活方式是相符的。 減少變數,穩定,長治久安,代代相承在傳統思想裡是相互統一的。 同時很多情況下,只有上層階級才會有妻妾成群的實力資本與資格;正妻一般講究門當戶對本身的出身也是上層階級【出身貧寒一步登天的另算,負心漢陳世美之類的故事多是這類情況】妾只是一個高階奴婢,出身與階層不如正妻,社會制度自然維護上層階級的利益; 嫡長子有著其他制度不能比擬的穩定性:簡單明瞭,明確無歧義。

  • 20 # 日慕鄉關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的起源。

    中國自古以來,王公貴族的爵位財產結為一體,且由於實行一夫多妻制(確切的說是一一妻多妾制度),子女眾多,為了解決死後爵位財產繼承問題,維護社會的秩序穩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繼承製度是十分必要的。

    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傳統,自此:夏朝實行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到了商朝,制度有所變化,前期實行兄終弟及,後期改為父死子繼。到了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定下了一項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由此幾乎奠定了此後中原王朝3000年的繼承製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句話前後兩句不是並列關係,而是一種優先順序降低的順序關係,意思是:如果有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兒子),那麼就在嫡子中選年紀最大的,也就是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嫡子,就在剩餘的兒子中選一個母親地位最高的繼承。

    這一制度的核心就在於:子以母貴。

    古代社會婚姻關係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講究門當戶對,婚姻是建立在兩個家庭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的基礎之上,妻子意味著龐大的家族關係和社會關係網路,對於家庭興衰意義重大,所以地位最高,同理:妻子所生的兒子,由於血緣關係,繼承了兩家的家族關係和社會關係,社會資源最為豐富,而長子由於出生最早,接觸這些社會關係時間最久,影響也最大,由他來繼承是各方都樂於接受的結果。而小妾,由於社會關係相對低下,影響力低,所以兒子的地位也相應降低,只有在正妻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繼承權。

    這就是立嫡的含義,既不是年齡問題,也不是才能問題,而是一個“關係”問題。

    例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結婚前就與老家的曹寡婦私通,生了兒子劉肥,但由於是曹寡婦並非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皇位只能由呂雉所生的嫡長子劉盈來繼承。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雖然兒子眾多,但是皇位只能在原配竇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中挑選(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嫡長子繼承製還能解釋一些其他問題,例如正妻有多個兒子,嫡長子先於父親死了,那麼繼承權也應該由嫡長子的後人來繼承。這種方式雖然有些迂腐,但是可以有效避免爭鬥,更好的維護秩序。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本打算傳位給太子朱標,但是朱標早死,朱元璋就把位子傳給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不僅中國如此,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時代,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歐洲封建社會的長子繼承製,包括了長子繼承財產,封建貴族的爵位和土地傳給長子,其餘的兒子因缺乏財產為謀生而淪為騎士。

    但是這一制度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果大兒子是個傻瓜,或者能力弱,而其他兒子有能力,有功勞,有人脈該怎麼辦?

    如前文所說:李淵想把位子傳給嫡長子李建成,但是次子李世民在建立大唐過程中立有大功,人氣極高,兄弟二人互不相讓,最後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以及擁護李建成的三弟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縱然如此,後世史家還是狠狠的給了李世民一筆。同樣的道理,朱元璋死後,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動叛亂,得了天下,但朱棣吸取李世民的教訓,挖空心思修改歷史,不惜把生身母親歷史抹去,偽造自己是馬皇后親生兒子的身份,還大張旗鼓的在南京建大報恩寺(不知道報什麼恩)以彰顯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最搞笑的是西晉,晉惠帝生來就是個傻瓜,但是就因為是嫡子(司馬炎與皇后楊豔次子,長子司馬軌兩歲夭折),做了皇帝,當大臣告訴他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卻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喝肉粥。

    這些奇葩案例不勝列舉,不能不說是對這一制度的諷刺。

    還有一些皇帝,本身就是這一制度的破壞者,例如漢高祖劉邦,晚年寵幸戚姬,耐不住枕邊風,打算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姬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為此呂后不惜拉攏群臣為兒子保駕護航,劉盈剛即位,呂后就反攻倒算,毒死如意,然後又把戚姬砍成人彘,而漢武帝在廢除太子劉據以後,為傳位給年幼的兒子劉弗陵,不惜殺掉寵愛的鉤弋夫人。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由於起源於關外滿人,雖然入關後接受了中原文化,但是在繼承人問題上依然保留了自身特色,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但是這一方式依然沒有跳出“子以母貴”的傳統。

    皇族如此,貴族自然有樣學樣,雖然沒有皇位繼承,但是有爵位和財產,為了保證家族萬世永昌,爵位有人繼承,財產不被無限分攤,由嫡長子來繼承是最合適的方法。而到了民間,雖然有條件納妾的少之又少,但是古代社會沒有計劃生育,一家多個兒子的情況並不稀罕,為了防止出現繼承權爭端,也都採用了長子繼承製。

    整體來看: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封建社會看來是一種成熟的繼承製度,它對穩定社會有著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看來,他是一種非智慧的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必將被人拋棄,由進步的制度所代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國藩名字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