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了那麼多歷史資料,對黃巢起義的緣由語焉不詳。這樣一個生活條件優渥,為何造反?
8
回覆列表
  • 1 # 歡樂頌歡樂GO

    黃巢為什麼要造反?下面趣歷史我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往今來造反者起義者大多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反,但是今天的主角黃巢那可是真真正正的大戶人家,家中世代都是鹽商,在古代鹽商可是最賺錢的行業沒有一定的政治背景還做不了鹽商,黃巢就誕生於這樣的家庭。而且黃巢善劍術馬術,箭法也不錯,並且精通詩墨,有一天黃巢和父親好友祖父三人賞花,看著院中的菊花父親提議用菊花作詩,祖父想了想答不出來這時候黃巢直接回答:“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這時候黃巢的父親責怪黃巢:“大人說話你插什麼嘴“,但是祖父卻說:“他能詩,但不知道輕重,可以命令他再寫一篇。”黃巢想了想時候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祖父聽後大喜道:“呦,真他孃的是個人才,看來日後必定會高中狀元。”此時黃巢才五歲。

    可惜,天不隨人願黃巢成年後幾次科舉考試皆名落孫山,於是他就滿懷憤恨地寫下了那一首著名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後來便回到家鄉繼承了家族企業成為了鹽幫首領。

    到了乾符元年全國各地水災旱災不斷再加上自唐懿宗以來用兵不息,賦斂愈急,各州縣又不上言災情,致使百姓流殍,無處控訴。於是濮陽的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君長等聚眾數千人,於長垣縣揭竿而起,攻州佔縣,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鄆州。聲勢大漲。看著王仙芝名聲大振黃巢在家就坐不住了,也想博取功名聞名海內,於是就與子侄黃存、黃揆、黃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眾數千人,響應王仙芝,四方苦於苛徵暴斂的百姓,及散居民間的龐勳舊部,爭先投奔義軍,數月之間,眾至數萬。攻鄆州,襲沂州。

    唐廷也是組織部隊鎮壓,雙方几度交手未分勝負,於是唐廷就丟擲了橄欖枝欲招安王仙芝和黃巢,於是雙方相約罷兵,王仙芝與黃巢一同赴宴。不久,唐僖宗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王仙芝思想有了動搖,欲放棄鬥爭,接受唐廷的官職。黃巢一聽沒有封賞自己頓時就火冒三丈斥責王仙芝:“當初說好要做彼此的天使,現在你卻要做唐廷的天使,我不答應。”說罷對著王仙芝就是一頓王八拳,因遭到黃巢的責罵,再加上義軍強烈反對,王仙芝才勉強拒絕降唐。但是即便王仙芝沒有降唐黃巢還是對他說豎子匹夫不相與謀,說完就帶著自己的隊伍走了。與王仙芝的分道揚鑣嚴重的削弱了義軍的實力。

    果不其然分開沒多久王仙芝就被擒殺了。王仙芝死後剩餘部眾及起義軍其他首領推舉黃巢為黃王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看到王霸二字我也想得通為啥當初科舉沒考上了。自此黃巢為老大後,一路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廣明就打進了長安年底就在含元殿稱帝了,國號“大齊”,建元金統,並大赦天下。黃巢封其妻為皇后。可惜天下正統仍是李氏唐廷,中和唐僖宗詔令詔令鎮東、太原、代州等節度使各發本道兵並赴京師討伐齊軍。黃巢手下也有變節投降的。這個訊息一下子在齊軍中散開搞了三軍人心惶惶。到了中和黃巢失敗了兵敗狼虎谷時對外甥林言說,你拿上我的首級去獻給唐朝,那麼你還可以求得富貴,林言不忍心殺黃巢,於是黃巢自刎。林言拿著黃巢的首級獻與唐廷但還是被殺了。在處死黃巢妻妾們的時候僖宗皇帝問:“你們都是顯貴人家的子女,世代蒙受國家的恩惠,為什麼從賊?”居首的那個女子回答:“陛下以雄師虎將尚不能抵擋賊人,好意思責備我嗎?”唐僖宗不復問,皆戮之於市。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婦女,讓她們喝醉後再行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一代梟雄就這麼落幕了,至於功過,黃巢也聽不見後人評說了。

  • 2 # 孤庸書生

    黃巢起義是唐朝末年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雖然最終走向失敗,但此次起義卻成為壓倒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以販鹽為生,家境優渥。但就是這樣一個家境優渥的人最後卻揭竿而起,走上起義之路,實在令人難以費解。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宦官專權,朝政腐敗

    黃巢起義爆發於唐僖宗在位時期,此時的唐王朝已經進入末年,已經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艱難地維持著其統治。同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步入末年的唐王朝土地兼併嚴重,宦官專政,朝政腐敗。

    田令孜

    而唐僖宗繼位後,專事遊戲,朝廷政務,皆委任宦官田令孜處理;官員的任免也由其決定。朝政在宦官田令孜的把持下,日益腐敗。最終引起王仙芝起兵造反,而在另一邊,黃巢隨即響應,也揭竿而起。黃巢揭竿而起後,“人士從而附之”。黃巢也釋出檄文,直指朝廷弊政。

    或巢馳檄四方,章奏論列,皆指朝政之弊。——《舊唐書.黃巢傳》

    二、屢試不第的憤恨,壯志難酬的苦悶

    黃巢可以說是天賦卓絕,他少有詩才,五歲便能與人對詩。除有詩才之外,黃巢還善於擊劍和騎射,可謂是文武雙全。但就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之人,在科舉考試中卻屢試不第。終於,黃巢在最後一次參加科舉不第後,巢見到了唐朝的腐敗不堪,官員對於科舉考試徇私舞弊,使他對唐王朝愈發的不滿,為抒發心中滿腔的憤恨,便寫下了名傳千古的《不第後賦菊》: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從此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黃巢的雄心與吞天的志向以及殘暴的殺伐之氣,同時也是黃巢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的發洩。

    三、苛捐雜稅的沉重,百姓生活的苦難

    唐僖宗乾符元年正月,翰林學士盧攜便向僖宗進言:去年全國糧食欠收,百姓的生計都難以維持,何況還要向朝廷繳納賦稅,請求皇上“乞赦州縣,應所欠殘稅,並一切停徵”。同時還向皇上發出提醒,若繼續向百姓徵收賦稅,將會引起動亂。“官司之苛求尚如此,亂安得不作哉?

    朝中官員對時局尚且如此清醒,何況身為平民百姓的黃巢。

    黃巢在科舉不第後回家安心做生意時,全國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各地莊稼欠收,臨近山東的河南最為嚴重,百姓流離失所,生計難以維持。即使這樣,朝廷仍然向百姓徵收苛捐雜稅,使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此時,河南的王仙芝揭竿而起,黃巢隨即響應,加入起義隊伍。

    宦官專政,朝政腐敗;屢試不第的憤恨,壯志難酬的苦悶;沉重的苛捐雜稅,苦難的百姓生活…種種原因,使黃巢踏上了起義之路。

    關於黃巢的子侄及家庭成員,見於史書明確記載的有:兄:黃存;弟:黃揆、黃鄴、黃欽、黃秉、黃萬通、黃思厚;外甥林言;從子(侄子)黃浩。他們跟隨黃巢加入到王仙芝的起義隊伍。至於他們的結局,在《新唐書.黃巢傳》中有所記載,黃巢在自刎未亡後,林言聽從黃巢的命令,將黃巢、黃鄴、黃揆、黃存等七人斬首,同時還殺了他們的妻子及子女。

    巢乃自刎,不殊,言因斬之,及兄存、弟鄴、揆、欽、秉、萬通、思厚、並殺其妻子。——《舊唐書.黃巢傳》

    至於林言,聽從黃巢的命令,在將黃巢等人的首級送往唐軍的途中,被太原博野軍殺害。而黃巢的侄子黃浩是個盜賊,有一支七千人的隊伍,自號“浪蕩軍”,後被湘陰的豪強鄧進思殺害。

  • 3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初為鹽幫首領,後成反抗唐暴政農民起義軍首領,曾自立為王,後為帝,尊號為承天應運啟聖睿文宣武皇帝,國號大齊,史稱黃巢之亂。黃巢退敗時死於部下之手。野史有稱“黃巢殺人八百萬”惡名。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進士不第,又被朝廷暴政剝削。乾符二年(875年),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響應王仙芝起事。

    黃巢轉戰各地;最初在山東徐州、河南,攻佔陽翟(今河南禹州)、郟城(今河南郟縣)等八縣;又陷汝州(治今河南汝州),東都洛陽震動。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今山東鄆城),殺節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7年),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殺,餘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州)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沖天大將軍”,年號王霸(877年-880年)。

    乾符六年878年,黃巢兵團血洗泉州,劫殺富商萬人,此起劫掠沿海,揮兵入廣東,攻佔新興城市潮州;乾符七年(879年),向朝廷討封廣州節度使不成,大怒攻克廣州,控制嶺南,在廣州大肆濫殺無辜,包括阿拉伯、猶太、波斯等穆斯林商人在內被殺者有十二萬,財寶掠奪一空(屠殺穆斯林商人一事不見於中文史籍)[2]。春夏之際,嶺南大疫,黃巢軍兵力損失慘重,“死者十三四”。10月又北上,廣明元年(880年)渡過淮河,年底攻下東都洛陽,“整眾而行,不剽財貨”,群眾達百萬軍,入城後,軍紀嚴明,閭里晏然。年底越潼關天險。廣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進入長安,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原朝官員,四品以下留用,餘者罷之。又沒收富家財產,號稱“淘物”;離開退出長安,後又怨恨城中百姓幫助官軍追擊,第二次攻佔長安並屠城,血流成河,謂之“洗城”。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大將朱溫叛變降唐,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軍助唐,率兵一萬餘人南下,黃巢於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長安,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守將秦宗權戰敗投降,六月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遭遇頑強抵抗,中和三年轉戰山東。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的手下李讜、葛從周、楊能、霍存、張歸霸、張歸厚、張歸弁等投降朱溫,黃巢殘部向東北逃亡,又遇李克用於封丘(今河南封丘),時遭大雨,黃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兗州,“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3]。六月十五日,武寧節度使時溥派李師悅率兵萬人,與降將尚讓緊追其後。是年六月十七日(7月13日),黃巢在狼虎谷(今山東萊蕪)為部下林言所殺[4][5](一說自殺[6],也有黃巢最後出家的說法[7])。清代學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黃巢死於泰山……九頂山南有大冢,俗稱黃巢墓。”

    黃巢死後,黃巢從子黃皓率殘部流竄,號“浪蕩軍”。昭宗天覆初年,進攻湖南時,為湘陰土豪鄧進思所伏殺。不久朱溫受禪,建立大梁,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材料收集不易,望採納!

  • 4 # 英語老師老陳

    我是一名初中教師。

    黃巢是唐朝末期頗有軍事指揮能力的起義總領。他出生鹽商家庭,善於 騎馬射箭,精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為人正直,志向遠大。公元875年,黃巢加入到王仙芝的農民起義浪潮中。881年皇朝殺害了唐宗室並稱帝建國號大齊!

    黃巢起義是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盛大的農民起義之一。是唐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黃巢為什麼要起義呢?

    首先,唐朝後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而且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

    在王仙芝起義的前一年,關東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大旱。唐朝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福參與百姓那走投無路,紛紛聚集在皇黃巢周圍,以朝廷官吏發生了多次武裝衝突!這也削弱了唐朝的統治!

    其次,唐朝皇帝易患風疾,熱衷於煉丹,無心朝政。唐朝自李淵開國以來。許多皇帝患上了風疾,帶病理政治理國家的能力日益削弱。而且很多皇帝熱衷於煉丹,把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煉丹中,無心朝政,國力削弱。

    最後,黃巢有當皇帝的野心!黃巢有很強的軍事指揮能力。他帶領私鹽販子和兄弟子侄黃奎和黃恩燁等人在今山東菏澤西南起義,十幾天就發展到幾千人。公元881年,他率軍進入長安,建立了大氣政權,年號金統。從他的這些經歷可以知道他是有當皇帝的野心的。

  • 5 # 文青聊史

    黃巢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起義者,不得不說他是其中一個異類,如陳勝起義是因為橫豎都是死,朱元璋起義之初只是想吃飽肚子,而黃巢起義卻只是為了出名。

    作為以統治者為首的封建王朝,起義從來不是一個稀缺的事情,在秦國之時就有陳勝帶領人馬起義,東漢末年也有張角等人帶頭起義等,這些起義者大多有一個特性,就是貧窮再加上統治者的剝削,最終忍無可忍被迫起義。

    而黃巢是在唐朝末期起義,併成為了壓死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何說黃巢是起義者中的異類呢?因為相比較其他人來說,黃巢是實打實的大戶人家,不愁吃喝和穿著,但就是這樣一個在以往朝代是反對起義的階層卻帶頭起義,那麼原因到底是為何呢?

    從小立志卻不得志

    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販賣鹽的商人都是非常的富有,並且都會有一定的背景,而黃巢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真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也正因如此,黃巢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學問上和劍術上,都遠超同齡人。

    因此黃巢就被家人寄予厚望,認為他以後必定會成功狀元,最能彰顯其志向不凡的時候是在他五歲的時候,在家人賞菊的時候黃巢就作詩一首“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但因統治者也身穿黃衣,所以家人認為他冒犯了聖上,於是黃巢又作詩一首,其中有一句至今仍是經典“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因此家人們都認為黃巢此人日後必定可以成才,甚至高中狀元也不在話下,於是黃巢從小就志得意滿認為自己必定高中,但是上天好像並不眷顧這個天才,多次落榜之後黃巢心灰意冷,怨恨無人能識他的文采,寫下耳熟能詳的《不第後賦菊》後就離開了京城,回家繼承家族產業。但屢次不中已經成為了他一生的陰影,為後來的起義奠定了基礎。

    高層統治者的昏庸

    《新唐書》:懿、僖當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繼;乾符之際,歲大旱蝗,民悉盜起,其亂遂不可復支,蓋亦天人之會歟!

    唐懿宗是唐末時期有名的昏庸,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軍事力量和國力已經開始急劇衰弱,後來的帝王應該穩定發展方可實現長久,但是到了唐懿宗時期,為了給自己祈福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迎佛骨。

    滿朝的文武大臣自然深知唐朝現在的情況,於是大多都勸告唐懿宗不要這樣做,實在是勞民傷財,並且此時在唐朝統治的區域內有很多區域都出現了災荒的現象,應該及時補救,但是唐懿宗並沒有聽從大臣的話反而一意孤行,最終雖然順利進行,但也同時損耗不少財力,對於唐朝現在的情況無疑於雪上加霜。

    為求出名從而起義

    對於唐懿宗迎佛骨的行為雖然表面是為天下人祈福,但是因為此時唐朝國庫已經並無多少財產,於是就加大賦稅從百姓身上搜刮錢財,因為連年大災導致顆粒無收而朝廷不幫忙反而還要加重賦稅,這一系列行為就像是在逼迫百姓起義一樣。

    於是一個名為王仙芝的私鹽販子開始帶頭起義,因為有一定的錢財和影響力,再加上百姓現在過得確實很苦,於是紛紛響應王仙芝的號召,一時間王仙芝之名,名揚天下,那麼黃巢看到的是什麼?是一個絕妙的出頭機會,你朝廷當初不重視我,那麼我現在就讓你高攀不起,於是也隨之起義。

    唐朝此時卻是不行了,從哪裡表現出來呢?由王仙芝和黃巢臨時組建起來的軍隊跟唐朝的正規軍打的有來有往,短時間內並未分出勝負,可見唐朝此時卻是已經不如早年昌盛,而朝廷看武力壓制不住,於是就選用招安的方式。

    王仙芝不同於黃巢,他對招安還是表示可以接受了,手底下那些人為什麼願意跟著他?無他,只是想吃上飯而已,所以現在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但是黃巢不同意,因為黃巢什麼都不缺,就是想讓朝廷知道自己的厲害,於是最終招安不了了之。

    成就威名卻兵敗自刎

    雖然最終王仙芝並沒有同意招安,但是兩人的矛盾已經發生最終決定分道揚鑣,原本起義軍還能勉強跟唐朝軍隊抗衡,但是兩人的分道揚鑣卻對起義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王仙芝率先被擒殺,只剩下黃巢在外抗衡唐軍。

    王仙芝被擒殺之後,他手下的人馬就都跟隨了黃巢,一時間黃巢的實力大漲,隨後在含元殿稱帝,如果唐懿宗知道此人曾屢次參加科舉卻不曾高中之後會作何感想。

    雖然黃巢軍實力強大,但天下總歸姓李,各地兵馬開始紛紛勤王,一時間黃巢再無力抵抗最終兵敗自刎,實在令人可惜但卻有無可奈何,不過如果黃巢真的當上了狀元,或許還不會有如此成就。

    總結

    其實從始至終黃巢想要的就是一個名分,或者就是來自朝廷的道歉,承認他們當時眼拙沒有看出自己是個人才,不然黃巢不缺吃喝的為何起義?就是咽不下這口氣,但朝廷也硬氣,就是看不起你黃巢。這次戰亂可以說是一場大規模起義,也可以說是一場大鬧劇。

  • 6 # 賈振經

    古往今來造反者起義者大多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反,但是今天的主角黃巢那可是真真正正的大戶人家,家中世代都是鹽商,在古代鹽商可是最賺錢的行業沒有一定的政治背景還做不了鹽商,黃巢就誕生於這樣的家庭。而且黃巢善劍術馬術,箭法也不錯,並且精通詩墨,有一天黃巢和父親好友祖父三人賞花,看著院中的菊花父親提議用菊花作詩,祖父想了想答不出來這時候黃巢直接回答:“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這時候黃巢的父親責怪黃巢:“大人說話你插什麼嘴“,但是祖父卻說:“他能詩,但不知道輕重,可以命令他再寫一篇。”黃巢想了想時候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祖父聽後大喜道:“呦,真他孃的是個人才,看來日後必定會高中狀元。”此時黃巢才五歲。

    可惜,天不隨人願黃巢成年後幾次科舉考試皆名落孫山,於是他就滿懷憤恨地寫下了那一首著名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後來便回到家鄉繼承了家族企業成為了鹽幫首領。

    到了乾符元年全國各地水災旱災不斷再加上自唐懿宗以來用兵不息,賦斂愈急,各州縣又不上言災情,致使百姓流殍,無處控訴。於是濮陽的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君長等聚眾數千人,於長垣縣揭竿而起,攻州佔縣,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鄆州。聲勢大漲。看著王仙芝名聲大振黃巢在家就坐不住了,也想博取功名聞名海內,於是就與子侄黃存、黃揆、黃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眾數千人,響應王仙芝,四方苦於苛徵暴斂的百姓,及散居民間的龐勳舊部,爭先投奔義軍,數月之間,眾至數萬。攻鄆州,襲沂州。

    唐廷也是組織部隊鎮壓,雙方几度交手未分勝負,於是唐廷就丟擲了橄欖枝欲招安王仙芝和黃巢,於是雙方相約罷兵,王仙芝與黃巢一同赴宴。不久,唐僖宗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王仙芝思想有了動搖,欲放棄鬥爭,接受唐廷的官職。黃巢一聽沒有封賞自己頓時就火冒三丈斥責王仙芝:“當初說好要做彼此的天使,現在你卻要做唐廷的天使,我不答應。”說罷對著王仙芝就是一頓王八拳,因遭到黃巢的責罵,再加上義軍強烈反對,王仙芝才勉強拒絕降唐。但是即便王仙芝沒有降唐黃巢還是對他說豎子匹夫不相與謀,說完就帶著自己的隊伍走了。與王仙芝的分道揚鑣嚴重的削弱了義軍的實力。

    果不其然分開沒多久王仙芝就被擒殺了。王仙芝死後剩餘部眾及起義軍其他首領推舉黃巢為黃王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看到王霸二字我也想得通為啥當初科舉沒考上了。自此黃巢為老大後,一路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廣明就打進了長安年底就在含元殿稱帝了,國號“大齊”,建元金統,並大赦天下。黃巢封其妻為皇后。可惜天下正統仍是李氏唐廷,中和唐僖宗詔令詔令鎮東、太原、代州等節度使各發本道兵並赴京師討伐齊軍。黃巢手下也有變節投降的。這個訊息一下子在齊軍中散開搞了三軍人心惶惶。到了中和黃巢失敗了兵敗狼虎谷時對外甥林言說,你拿上我的首級去獻給唐朝,那麼你還可以求得富貴,林言不忍心殺黃巢,於是黃巢自刎。林言拿著黃巢的首級獻與唐廷但還是被殺了。在處死黃巢妻妾們的時候僖宗皇帝問:“你們都是顯貴人家的子女,世代蒙受國家的恩惠,為什麼從賊?”居首的那個女子回答:“陛下以雄師虎將尚不能抵擋賊人,好意思責備我嗎?”唐僖宗不復問,皆戮之於市。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婦女,讓她們喝醉後再行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一代梟雄就這麼落幕了,至於功過,黃巢也聽不見後人評說了。

  • 7 # 摘錄史料

    說這個黃巢是山東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幼年時有些聰穎(換做今天話說就是個學霸),五歲時,一次黃父與一老人以菊花為題作聯句,那老人一時未就,一旁的黃巢見了卻是脫口成詩:“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颯颯西風滿院栽,森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在黃巢的童聲響起時,黃父是兩眼發光,眾人也是對其是刮目相看,(可見凡成大事者都有一番勵志的過去),只不過其吟的盡是些目空一切的歪詩、狂詩,惹得其父心裡是忽上忽下、忐忑不安:“我靠,這小子將來若不是讓黃家祖墳冒煙、光耀黃家門庭的大吉星,就是給家族帶來禍害的大孽種,日後還得好生看緊點!

    長大成人後,鄉鄰看好且又胸懷大志的黃巢同學循規循矩地按著其父設計的人生路線圖三番五次去參加公務員的考試,沒想到卻是屢戰屢敗,令人大跌眼鏡。原來唐代的國考並不完全倚重試卷,還要考慮其家世、地位;考試的範圍還涉及到政經、軍事、法律、鹽政等各個領域,這樣草根出身,又只懂得寫詩的黃巢同志名落孫山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落榜之後的黃巢不由得憤世嫉俗,揮筆寫下了《不第後賦菊》的豪邁詩篇,“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句句都凝集著一股英雄之氣,驚人心魄。

    本想規規矩矩當個普通公務員也就算了,別辜負了自已那麼多年來苦讀聖賢書付出的銀子與光陰就行,哪曉得這可惡的科舉制度卻讓他這一美好的理想泡了湯,因為沒有考上公務員,那當官、光宗耀祖、甚至不費苦力掙個盆滿體滿的好事自然也就跟他不搭界了。看著平時各方面都比自個差,只會死讀書的那些人,一旦考上個公務員就在自已面前吃五喝六、耀武揚威的,他就氣不打一處來“他奶奶的,老虎不發威,你就當成貓啊?終有一天,老子非把訂立了這狗屎制度的鳥皇帝給拉下馬不可,讓你這廝為當初怠慢俺付出大大的代價!”

    眼看透過國考做個大幹部的路兒是被堵死了,退一步說,想弄個招工指標什麼的,因沒路子也是沒希望的。但飯總是要吃的,衣總是要穿的,於是他只能棄學從商,老老實實地在鹽道上跑路,按算著娶妻生子,快快活活奔個小康生活就行。

    正當黃巢因不得志日復一日地跑路時,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的一天,他偶然聽說有個叫王仙芝的草根登高一呼、聚眾造反,這下他可樂壞了,“哇塞,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這一天了!他奶奶的!上天既然給俺關死了國考這扇門,好歹也給俺開了扇做個草頭王的後窗,老子何不換個活法,去姓王的那裡落個草、入個夥,或許人生就是另一番天地,也省得天天在老爺子的監督下讀死書、死讀書,撐破天也就是當個讓人看不起、肚裡卻又有些裡水的二道販子,還是反了吧,反他孃的!

    實話說黃巢造反多少帶些憤世嫉俗的投機心理,其原生家庭比起那些不揭竿子就要餓死、凍死的兄弟好得不只是一星半點,黃巢思考再三,眼下也沒有更多的選擇,與其痛苦地活著,還不如豁出去、賭一把。說幹就幹,於是黃巢同志召集了常跟隨左右、一起販鹽的同族兄弟子侄黃存、黃接及外甥林言等八個人開了個神仙會,大家先是一頓拍桌子罵娘,把李儒這小子的祖宗十八代罵了個遍,然後才唾沫四濺、慷慨激昂地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終於集思廣益達成了一致意見,跟隨黃長輩投奔姓王的落草為寇,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意見是可行的,但光靠這幾個人是萬萬不行的,落草為寇也是需要本錢的,接下來蒐羅人馬成了這邦人眼下的當務之急,好在各人都還有些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拜把子的兄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聲罵娘、一塊快活的酒肉朋友;一起挨餓受凍的難友;七拐八彎兒的親戚,總之是很快湊齊了數千人的隊伍,有錢的還散盡了家財,購置了武器,在王仙芝起義軍攻克曹州後潔浩蕩蕩投奔王仙芝、王大哥來了。

  • 8 # 青史如煙

    提起唐末農民起義,很多人都知道是黃巢起義,然而,黃巢當年為什麼要起義?細究下來,讓人不由得有些困惑。畢竟這位家庭條件不錯,不缺吃喝,理論上來講,他的起義主動性,應該不是很強。

    關於黃巢起義,眾所周知的一個原因是來自於黃巢所作的一篇唐詩——《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看吧,讀書人多有志氣,就是落榜也絕不丟份兒。長安,別看哥們兒我這次考試失利了,信不信下次我再來,帶刀進考場!

    於是,因為落第的不爽,讓黃巢起了造反之心,這種說法被後世廣泛認可。

    在《資治通鑑》中,也順便提了這麼一嘴:

    “冤句人黃巢亦聚眾數千人應仙芝。巢少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遂為盜。”

    那麼僅僅就是因為考不上進士,黃巢就要造反嗎?他為何這麼任性!

    在唐代考進士本來就難,素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五十歲考上進士,都算是年輕的,黃巢落第的那一年,也不過五十出頭,有的是機會,犯得著考不上,就要走推倒重來的節奏?

    哪個更容易些,心裡還能真沒個譜?

    因此,黃巢因為落第,心裡不平衡,一時衝動,導致他走上造反之路的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

    但這哥們兒一心想要當官走仕途,倒是真的,這種屢次考不上的人,當歷史突然給了他一個走偏門的機會,你說他會不會動心呢?

    從歷史的發展看來,他確實動心了,最終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那條,他所認為的終南捷徑——造反。

    不過鹽販子,歷朝歷代都有,為何唐末時期的鹽販子們,發生了群體騷動,從王仙芝到黃巢,數以千計的鹽販子們參加了那場波動,當時的情況為何會讓眾人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呢?

    當年黃巢到底受到了什麼誘惑,讓他最終敢於直面造反的風險,敢於正視死亡的威脅呢?

    接下來咱們仔細看下,當時黃巢面臨的選擇,說實話,依照當年那條件,黃巢最終選擇造反,確實可以理解。

    一、同事的成功,讓黃巢看到了希望

    熟悉唐末歷史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剛開始這場起義發起時,是同樣作私鹽買賣的王仙芝先鬧起來的,當時就在附近的黃巢,並沒有選擇立即跟進。

    他在家裡靜靜地觀察了半年,沒有任何表態。

    黃巢的冷靜是很正常的,要知道就在唐懿宗時期,河南道以及附近的淮南道境內,造反這事兒,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從銀刀軍到裘甫再到龐勳,這些人一個比一個鬧得事兒大。

    可後來呢,不都歇菜了。

    因此,黃巢不敢肯定,老同事王仙芝這把會不會重蹈覆轍。

    然而,黃巢卻沒有注意到,此時的河南道,正處於一個絕佳的造反時期。

    首先,從銀刀軍到龐勳作亂,大批殘餘的叛軍、義軍在戰爭失敗後,逃亡山林,坐待時機,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這些人便會蜂擁而出,爭取一個翻身的時機。

    這也能解釋,為何河南道的這次大起義,山海之盜,能夠蜂擁而至,這些人作戰素質比較高,一般朝廷軍隊,也搞不定,而這些人的加入,也大大提高了義軍的戰鬥力,客觀上促成了義軍初期的強悍。

    其次,朝廷當時正忙於跟南面的南詔PK,兵力全部壓到了西南邊境,中原、東南沿海的兵力空虛,特別是戰神高駢剛剛從天平軍節鎮之上被調到西川,讓河南道內有想法的人們,大大鬆了一口氣。

    新任天平軍節度使的薛崇,打仗方面又是個菜瓜。因此,他的一頓垃圾操作之後,反而頻頻給原本第一次、沒經驗、比較忐忑的王仙芝等人,充爆了信心值。

    原來我真的可以。

    王仙芝及其黨尚君長攻陷濮州、曹州,眾至數萬;天平節度使薛崇出兵擊之,為仙芝所敗。

    而王仙芝的能力,在一起混了這麼久,黃巢自然不陌生,他都可以,我自然也可以。

    王仙芝的快速成功,刺激了一直蟄伏在家的黃巢,他決定,跟上去,賭一把。

    那麼為什麼黃巢會認為,造反不僅不是一條殺頭路,而是一條成功的捷徑呢?

    這是因為,在唐朝之內有這麼一個普遍認知:

    造反是柄雙刃劍,造反失敗,那就啥都不說了,自然是萬劫不復。

    然而,造反要是成了氣候的話,那就是離朝廷的詔安,也就是成功,不遠了。

    二、河朔三鎮的榜樣深入人心

    唐人之所以有這麼一個奇葩的認知,是因為,從中唐開始,唐朝的河北地境裡,就一直有三個刺兒頭,始終給大家樹榜樣,立flag 。

    這三個刺兒頭便是河朔三鎮,從安史之亂後,這仨就一直霸佔著河北之地,朝廷雖然幾次想要嘗試著滅了他們,最終都不了了之。

    後來,滅不了他們的朝廷,也就認命了,給這幫人畫了個底線:

    只要你認我當大哥,你的地盤,你說了算。

    朝廷這一妥協,讓河朔三鎮從法理上,成為了大唐的國中之國,也讓不少野心家看到了希望。

    我勒個去,原來這樣也行,我要是壯一點兒,不也可以自治了。

    於是,唐朝後期便經常會出現一些“努力振作”的節度使,一心以河朔三鎮為榜樣,而不少造反、稱霸一方的義軍,也多以跟朝廷討價還價,想要成為“河朔三鎮”第二為目標。

    因此,對於黃巢等人來說,此時洶湧的起義勢頭,也是一個發財升官的絕好機會。

    從後面,黃巢跟王仙芝在蘄州因為朝廷詔安的冊封不均,大打出手、到了廣州再次向朝廷提出詔安條件,就能看出黃巢最初起義的動機。

    確實很現實。

    不過,除了黃巢自身對成功的渴望之外,當時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也逼著黃巢不得不考慮,應該改變了。

    三、不得不造反的現實,鹽販子家也沒有餘糧

    販私鹽,在歷朝歷代都是高危行業,唐朝販賣私鹽的鹽販子之所以掌控有武裝,是因為他們經常要因為運販私鹽,與朝廷緝私公差抗衡。

    抗衡得過,這趟鹽就出貨了,抗衡不過,腦袋就得留下了。

    這種刀頭舔血的日子,有多糟爛,只有黃巢等人才知道。雖然不缺吃喝,但明天還能不能吃喝,誰都不知道。

    特別是晚唐時期發生的兩件事,讓黃巢等人深刻地感覺到,不得不轉型了。

    第一件事就是淮南道附近的數次叛亂,使得朝廷不斷派兵圍剿,這打仗,朝廷必然嚴防各個交通要道,山林小徑。

    河南道產鹽有限,相比海鹽來說,井鹽在這裡吃不香,而南面貨源因為戰爭影響,屢屢斷絕,這就使得河南道的鹽販子們,不由地產生了深深的焦慮。

    這行業,幹不下去了。

    其次,高駢坐鎮天平軍節鎮這幾年,他所下轄地境裡的鹽販子們,可就倒了血黴了。

    熟悉晚唐史的小夥伴們,想必都知道,高駢這人,有才能、有手腕、夠陰毒,是個幹大事兒的人。

    他對付鹽販子的辦法,按照他的風格,基本就是嚴打。

    鹽販子在他的鐵腕折騰之下,肯定是過得相當悽慘,要不然,咱們看唐末起義之時,最先起來造反的鹽販子們,都是他治下地境裡的。(高仙芝——天平節鎮下的濮州,黃巢——天平節鎮下的曹州)。

    缺貨源,還整天被圍剿,這種情況之下,天平軍節鎮下的鹽販子們,肯定要仔細考慮一下,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了。

    比如說,考個證,洗白一下?

    五十五歲的黃巢,當時就實在是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

    他原本想透過科舉洗白自己的家族,可試了幾次,總是走不通。萬般焦慮之下,突然出現了一個機會擺在自己的面前,自己怎麼能輕易放棄呢。

    拼一把,說不定可以上岸,那一年,五十五歲的黃巢最終選擇了再創業,而大唐的喪鐘,也在他領著自己小弟投奔王仙芝的那一刻,轟然敲響。

    注:黃巢親戚中,有記載的有幾個弟弟,和一個最後砍向自己的外甥——林言,對於他的兒子,記載不多,在野史中有黃巢兒子黃皓,在起義失敗後,組織“浪蕩軍”,後來進入湖南之後,被朝廷官軍所絞殺。

    但正常來說,一個五十多歲的爺們兒,造反時,想必孫子都應該已經有了,當他選擇走那條充滿驚險、不確定的不歸路時,或許他已經給兒孫們安排好了後路,想必一定不是跟隨自己去刀頭舔血的那種。

    這樣也能解釋,為何史書上,很少介紹黃巢的後人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到底難在哪裡(同事、領導、能力、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