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扶蘇與魚

    20世紀90年代發生在日本的經濟危機是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造成日本嚴重的經濟衰退。這場危機是由於什麼原因而產生的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企業瘋狂地購買歐美企業資產。SONY耗巨資34億美元購買“美國的靈魂”的好萊塢哥倫比亞公司:松下斥資61億美元購買環球電影公司;三菱重工出資8.5億美元“美利堅標誌”之稱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這場瘋狂的購買令人瞠目結舌,所以就產生了日本人買下了半個美國的說法。但是一切瘋狂的背後都會存在有隱患。1985年10月,西方國家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簽署了“廣場協議”之後, 日元開始大幅升值。為了降低日元的升值壓力以及刺激內需,日本一再放鬆銀根,使基準利率創下了歷史新低,導致過剩資金大量流入股市和不動產市場,吹起了巨大泡沫 。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基本採取協調行動促使日元升值,這對日本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極為不利,使得日本已是陷入日元“蕭條”之中。日本人不切實際的追求財富帶來的盈利快感是直接造成20世紀90年代初嚴重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把握不當和滯後的調整機制也難逃其責,日本國內的銀行和金融市場鼓勵投機氛圍、發放低息貸款、貸款的稽核不力等給日本嚴重的經濟危機帶來強大的推動力。當利率從持續多年的2%調整到3.25%,當時日本央行行長是主張刺破泡沫的強硬派,又把利率調高到4.25%,人們對日本經濟前景突然感到迷糊和不安,當時許多大經濟炒家紛紛拋售股票,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都瘋狂的拋售股票,日本股市大跌,股市的跌勢又造成了債券和房地產市場市值嚴重萎縮,作為債權人的銀行強烈要求債務人企業和投機者個人增加保證金或是還清貸款,債務人只能把股票和房地產當作抵押物,抵押物又大幅度的貶值,許多中小型銀行都相繼破產,企業融資形式受到嚴重威脅,很多企業不得不申請破產,日本經濟似乎陷入惡性迴圈的怪圈,這場經濟危機對日本國內帶來最大的危害就是日本金融業幾乎崩潰,一場經濟危機領日本沉睡了20年。

    這是一場避免不了的經濟危機,是日本高速發展中所帶來的種種一些問題沒有得到更好的處理。導致了陷入了經濟發展的怪圈中。

  • 2 # 懸疑推理飛翼

    巨大泡沫總有被戳破的時候,日本90的經濟危機當然也無法逃脫自然規律的魔咒。

    幾十年前,日本也如幾年前的中國,追求高物質消費之風颳得猛烈,但隨著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滅之後,日本進入失去的十年,很多日本人失去財產面臨破產,失業、離婚、賣房、流浪甚至自殺。日本當年的經濟下行與房產泡沫不無關係,泡沫之後房地產大跌,是經濟危機的導火索。

    在此期間,日本人對股票、債券、房地產投機變態的痴迷,日本股票已經連續25年持續上揚,似乎日本的股市是永遠上漲的神話。

    這種樂觀的態度蔓延至電子行業巨頭,紛紛瘋狂購買歐美企業資產。

    SONY耗巨資34億美元購買“美國的靈魂”的好萊塢哥倫比亞公司;

    松下斥資61億美元購買環球電影公司;

    三菱重工出資8.5億美元“美利堅標誌”之稱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

    日本人不切實際的追求財富帶來的盈利快感是直接造成20世紀90年代初嚴重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把握不當和滯後的調整機制也難逃其責。

    日本國內的銀行和金融市場鼓勵投機氛圍、發放低息貸款、貸款的稽核不力等給日本嚴重的經濟危機帶來強大的推動力。

    持續的加槓桿,是會得到一時的繁花似錦,但自然規律下要求平衡,但是去槓桿操作不當,便會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

    日本為了防止泡沫的繼續擴大,日本開始提高利率,由2。5%提升到6%,收縮貸款。

    當今的市場經濟是以金融業為核心和支柱的, 高新技術要想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 新興產業要想發展壯大, 離不開金融業這個強大後盾的支撐。

    現在,日本人在經歷了將近30年的經濟低迷之後,商業結構和物質生活認知也發生一次更新迭至,相比以往對歐美大牌的狂熱追求,對現在的日本人而言,價格中低檔位,質量中上成的商品更能情有獨鍾,如已暢銷中國的優衣庫和無印良品等。

    再說說日本知名的作家中,很多人筆下深刻描寫了日本90年代經濟危機的景象,我們有空不妨去讀一讀。相對於歷史書籍的枯燥煩味小說這種藝術形式更能讓人接受,我們可以從側面瞭解當年經濟危機下日本人民的生活狀況。

    可以說,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在發展的路上都會經歷這樣一次或者幾次經濟上的危機。但低迷沉淪只是暫時的,走過陣痛之後,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 3 # 煙雨冷春秋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吹起的這一個泡沫,是人類經濟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在泡沫破裂後的15年間,日本都在為這個泡沫還債:經濟蕭條、政局動盪、犯罪率上升。

    泡沫

      那是一個迷亂的年代。在日本的街頭巷尾充斥著“鍊金術”之類的大眾讀物,“理財技巧”成為全民流行語,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

      東京銀座,全球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三越百貨門口那一對石獅子,冷眼看著經濟的潮起潮落。

      1989年,泡沫經濟的最高峰,石獅子眼前的銀座四丁目的地價,是每坪(3.3平方米)1.2億日元。東京的另一個地標——東京帝國廣場,廣場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價格,居然比整個加利福尼亞的土地價值還高,一個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日本正沉浸在一個“地價不倒”的神話中。“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就可以買下美國,然後再把美國土地出租給美華人住。”莫邦富說,“在當時的日本報紙上這樣的言論經常可以看到,並且被大部分日本人接受並引以為豪。”

      據日本國土廳公佈的調查統計資料,80年代中期,隨著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行業,日本地價開始瘋狂飆升。自1985年起,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和神戶六大城市的土地價格每年以兩位數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價格竟上升了30.7%,商業用地則跳升了46.8%。1990年,六大城市中心的地價指數比1985年上漲了約90%。在東京都市圈,從1986年開始,出現了幾乎是垂直式的地價上漲,高峰期1990年的地價大約是1983年的2.5倍。

      隨著地價暴漲,城市住宅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一般來說,勞動者僅靠工資收入所能購入住宅的價格限度應是年收入的5倍左右。在1990年,東京都市圈的住宅價格與年收入之比已經超過了10倍,在核心地區更是達到了近20倍的水平。即使在大阪都市圈,這個比值也超過了7倍。

      除了地價,股市正創造著另一個“不敗”的神話。日本證券公司的老闆騎著火箭在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上出現。1989年末,日經平均股價高達38915.87日元,相當於1984年的3.68倍。1989年末最後一天更是創下接近4萬日元的歷史最高。當時,日本股市的市盈率高達80倍(其時,美國、英國、中國香港的市盈率為25~30倍)。但人們並沒有預計到危機,“當時,日本曾經有40個經濟學家對前景預測,沒有一個人認為會出現經濟危機,都對將來表示樂觀。”山一證券前副社長北川文章向記者回憶起當年的市場。主掌日本經濟的大藏省也發表了預測:平均股價不久將升至6萬~8萬日元。日本舉國歡騰。

    那是一個迷亂的年代。在日本的街頭巷尾充斥著“鍊金術”之類的大眾讀物,“理財技巧”成為全民流行語,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一向以高儲蓄率和節儉出名的日本人在銀座排著隊買LV的包。這種現象在日本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從明治維新後的殖產興業時代開始,日本一直有一種基本傾向:重視實業、輕視虛業。所謂“虛業”主要指投機,尤其是股票市場上的投機。日本人把炒股的人稱為“株屋”,就是“炒家”,一直沒有什麼好印象。老百姓的錢財主要是存在銀行、保險公司和郵局。在“股市不敗”和“地價不倒”的泡沫經濟時期,老百姓紛紛把存在銀行裡的錢拿到了股市,“你不買股票,你就是笨蛋,一年的投資回報就有100%。”莫邦富說。“銀行拿著大把的錢來勸你買地,地價在不斷上漲,而利息又接近於零。如果從銀行借入資金來購買土地的話,肯定會因土地升值而大賺一筆。買了土地,銀行又會以這塊土地為擔保,去買別的土地,如此迴圈反覆。”邱永漢告訴記者,邱永漢在日本被稱為“賺錢之神”,是一個歷經日本幾十年的經濟風雲而不倒的投資家。

      日本的資本家四面出擊。1989年,在夏威夷,可以建Golf球場的山谷只有一個還在美華人手中,其它全部被日本人買了。最有代表性的是東京億萬富翁橫井英樹,他購買了倫敦郊外的泰姆公園、英國南部的朱位元山以及蘇格蘭久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格萊乃普城堡和西班牙巴塞羅那郊區的菲爾格拉宮殿。1991年,還以4000萬美元將被視為紐約心臟與靈魂的帝國大廈收於麾下。

      哈佛教授傅高義在驚呼《JAPAN IS NO.1》,日本人接著高呼《日本可以說不》,在這個狹小的島國上,一億人都沉浸在全球經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泡沫之中。

      破裂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回憶,他在東京的表哥在泡沫經濟前夕,用5億日元買了一套房子,結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億日元

      格林斯潘說:“不到泡沫破裂人們便無法斷定它是不是泡沫。”

      1990年市場交易的第一天為轉折點,日經股價落入了地獄。自那時候開始,日本股票市場陷入長達十多年的熊市之中。直到今天,日經指數仍然在1.7萬日元的位置振盪。

      緊接著是地產。許多日本人還清楚地記得,1990年9月,日本國營廣播電視臺NHK連續5個晚上在黃金時段播放了有關土地問題的特別節目,指出地價是可以下跌的,並提出應讓日本的地價下降一半,同時主張進行土地稅制的改革,限制房地產融資。這一節目像顆重磅炸彈,其巨大的輿論衝擊力揭開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序幕。以這一節目的播出為轉折點,日本的地價自二戰結束以來第一次開始急速下跌。

      1991年,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賣不出去,陸續竣工的樓房沒有住戶,空房到處都是。房地產價格狂跌,當年,六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就下降了15%~20%。據2005年日本國土交通省發表的地價統計資料,日本全國的平均地價連續14年呈下跌趨勢。與1991年相比,住宅地價已經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產生前1985年的水平;商業用地下跌了約70%,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點。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回憶,他在東京的表哥在泡沫經濟前夕,用5億日元買了一套房子,結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億日元。

      當日本政府意識到泡沫的嚴重性時,他們採取了強硬的擠泡沫手法。首先提高銀行利率,進行宏觀調控。自1989年5月始,日本央行3次上調貼現率。1990年8月,為防止海灣戰爭帶來的油價上漲的衝擊,日本銀行將貼現率從4.25%一次性上調到6.0%。在短短的一年零三個月里加息3.5個百分點,可見其力度之大。

      其次是從財政政策上入手。1990年3月,大藏省在政府稅制調查會中設定了土地稅制小委員會,探討對土地稅制的強化問題。10月,確定了以設立地價稅為支柱的土地稅制的改革方向,並制定了《土地基本法》,次年4月開始徵收地價稅。1990年12月,土地政策審議會決定要拉低地價,正式開始擠壓泡沫。

      事後的統計表明,日本因股市和房地產暴跌而造成的損失達6萬億美元。破產者開始大量湧現。經濟的蕭條直接漫延到了政治和社會領域,並且直抵民族文化的根基。日本的電視節目曾經流行對90年代的首相進行排序的遊戲,十多年的政治動盪、內閣走馬燈似的變換,連日本人都說不清90年代日本到底出了多少個首相。日本即便在二戰後極度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

  • 4 # Y榮光

    不可否認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獲得了飛越式的發展。特別是在北韓戰爭中和越南戰爭中日本作為美軍的後勤補給基地,獲得了海量的外貿訂單,為日本經濟發提供了蓬勃的動力。良好的外部環境激發了日本的創新活力,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在多個領域的技術都世界一流水平。

    但是日本的發展對美國依賴太大了,日本的安全離不開美軍,日本的產品離不開美國市場。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日本經濟其實是高度依賴海外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的依賴型經濟。當世界局勢發生變化或者他的依賴物件發生變化時,日本經濟也只能跟著變化。而日本自己對這種變化的決定權並不多,至少是不比美國多。所以當美國疲憊的時候,廣場協議來了。於是日本經濟爆發了深重的危機,而直到今天日本還沒有走出危機的陰影,因為他仍然依賴著美國。

  • 5 # 鞅論財經

    日本的90的年代經濟危機完全可以避免,而是還是簽訂了廣場協議以後,而不是透過消極的不簽訂廣場協議的方式來規避風險。

    在簽訂廣場協議不僅僅是美國針對日本一個國家,而是與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西方主要其他經濟體都簽了這個協議。其目的是讓美國在80年代初期的美元快速升值後的一個貶值空間,而且這些國家即便不簽署協議,美元也可以同樣走量化寬鬆的通道,那麼到時吃虧的還是這些國家,還不如硬著頭皮上,不僅可以挽回一些面子,還可以得到一些實惠的承諾。

    在這升值的過程中,德國起初也是不太願意,可也沒有辦法。於是就開始把國內的產業向更高階的製造業和汽車產業等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打擊國內的房地產業,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德國卻出現了在後續20年裡的經濟持續發展的勁頭。

    可日本不同,日本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德國的捷徑。在日元升值中,日本政府和國內資本同外資一起把房地產和股票炒上了天,以為這種虛擬經濟可以讓日本永久發展,甚至還發熱到以為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於是,虛擬經濟抬了頭,實體經濟就開始向周邊國家轉移,國家空心化越來越嚴重。最後在泡沫破裂中直接把日本經濟拉到了極低的位置,以至於20年時間都還沒有緩過勁了,還在5萬億美元的GDP漩渦裡徘徊。

    非常簡單,當年的日本像向德國學習,不要一味的追求虛擬經濟帶來的泡沫感受,把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壓制住,不讓其抬頭。大力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現代製造業,全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升日本企業和產品的品牌價值,從而避免外匯升值帶來的競爭力下降的壓力,日本就完全可以逃過這場經濟衰退,走向更加繁華的美好未來。不過日本的硬傷還在,也就是人口老齡化現象也是如此嚴重,最終還是要被此因素拖累,甚至是拖垮,這也是一個無解!

  • 6 # 江湖小曉生

    地價會跌嗎?日本人曾經思考過這個看似莫名其妙的問題,覺得絕不可能。畢竟地少人多,地價只會蹭蹭蹭往上漲。

    可是在1990年9月,日本國營廣播電視臺NHK特地提到了地價的問題,而且連續5個晚上,在黃金時間播出,認為日本地價應該至少跌一半。

    從此以後,日本地價一去不復返,房產泡沫終於被擠破,日本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終於還是到來了。

    01在此之前,日本號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80年代中期,日本房地產興起,也就是1975年左右,大批房地產商開始炒地皮,地價瘋狂攀升。

    地價攀升,房價自然也跟著攀升。溢價率時常超過30%,有些商業用地溢價率更是高達40%。1990年的地價,基本上比1985年時翻了一番,而這一切只用了5年時間而已。

    房價上漲的速度非常快,1990年,核心地區的房價已經達到了普通人工資水平的20倍之多。與此同時,日本的股市也非常瘋狂,1989年日本的平均股價,是1984年的3.68倍,市盈率達到了80倍。所有經濟學家都表示非常看好日本經濟,沒有任何專家敢說這一經濟現象是泡沫經濟。房地產價格攀升的結果是,民間的大量資金落入了資本家手裡,於是他們開始在全球買買買。夏威夷群島出現了大量日本民眾,他們的消費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讓美華人有些小高興。不過同時還伴隨著各種隱患,因為日本人開始大量併購美國企業,在美國購買不動產。

    按照日本人的說法,他們有實力將整個美國都買下來,並且將美國變成日本的第48個縣,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

    日本資本家到底有多有錢呢?據說當時日本有個資本家要買美國的一棟大樓,價值4億美元,談妥以後日本人變卦,說要加2.1億美元。

    老美簡直覺得他們腦子有問題,白送2.1億美元?有這麼好的事情?當然是有的,因為日本這邊的老闆說,昨天有人6億美元買了一棟樓,創造了吉尼斯紀錄,他想要打破這個紀錄。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究竟有多有錢。

    02明知道擠泡沫會死人,為什麼日本還要下定決心擠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達到了一定高峰期以後,政府居然下定決心要擠泡沫。為什麼呢?難道這不怕損害國本嗎?

    其實我們對國本的理解是錯誤的,房價越來越高,就真的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嗎?當然不是這樣,日本是一個注重實體經濟的國家,相對來說更注重腳踏實地去搞工業生產。

    也就是說過去的日本是不屑於搞那些投機活動的,可是股市和樓市雙重暴漲之下,不少人從中賺取了很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這使得日本的老百姓們迷失了方向,於是他們將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房子和股票。這樣一來,沒有人再去關心實體經濟到底好不好,甚至沒有人去在乎自己手裡的工作怎麼樣,反正股票一賣,就能抵幾年工資,房子一賣,就能抵一輩子的工資。這麼發展下去,日本的實體經濟可就徹底玩完了。而日本經濟的重要支撐,其實就是實體經濟。為此日本政府痛定思痛,決定擠泡沫。

    哪怕有很多人因此傾家蕩產,哪怕有很多人為此跳樓,哪怕流落街頭的人比比皆是,有人指著日本是虛假繁榮,這都沒有關係。

    因為日本政府知道,擠泡沫的過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可是擠完泡沫以後,一切還可以重頭再來。

    只要實體經濟不垮塌,只要民眾不要一味地成為投機分子,那麼這個民族還是有未來和希望的。可惜這一個過程當中,無數的百姓面臨傾家蕩產的命運,社會淘汰了這麼一撥人,只是為了讓整個社會向更加良好的狀態發展下去罷了。

    03日本可以避免90年代的經濟危機嗎?很難。

    不到泡沫破裂人們便無法斷定它是不是泡沫。---格林斯潘

    當時日本民眾的心思,全部都落在了股票和房子上。那個時候你不買股票,不買房子,很多人會覺得你是傻瓜。

    只要買了倒手一賺,那就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資。可是最後總是要有一個人來接手的吧?比如說房子,總歸最後是要有一個人來接手,所以說房價只會越炒越高,高到了巔峰以後,最後那個人會死得很慘。

    可是最後那個人的錢會是從哪兒來的呢?還是從房子、股票裡來的,因為正常人工作,是不可能有那麼多錢來接盤的。

    為此日本的經濟危機,是很難避免的。就算政府不主動擠泡沫,最後泡沫自己也會主動爆破。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唯一能夠做到的是儘量早點戳破這一泡沫,越少有人參與進來,那麼受傷害的人就越少。可問題是,股票、房產這些都是全民參與進來才能火熱的事情,而且但凡是個人,都會覺得,日本政府不可能故意打壓自己的經濟,萬萬沒想到。

    我們想不到的事情有很多,日本政府的這一行為短期來看,似乎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可是從民族長遠性發展來看,絕對是有百利無一害的。

    總結:一個民族的投機分子,越少越好。

    袁隆平老爺子曾經告誡過我們,年輕人,不要總是把眼光放在錢上,應該要為了理想而奮鬥,而不是錢。等到你的理想實現時,這些錢自然就會到你手裡。

    那麼有人會聽嗎?不會有人聽的,至少現階段的年輕人是不會聽的。任何人在看似穩賺不賠的投機面前,都不會放過機會。

    日本當時正是因為全民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全部都參與到投機當中。有錢就買點房產,沒錢的則會炒點股票。

    他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到底誰才會是最後的接盤者。其實每個普通人都是接盤者,為什麼呢?因為你賣了這一支股票,還會買下一支,因為誰都相信穩賺不賠。

    說句實在話,可能會被和諧,不過也無所謂,真正的資本大鱷,卻懂得將資產轉移到美國、歐洲等地,他們掏空了日本的內在,最終一億多日本人,似乎同時站在了一座搖搖欲墜的大樓之上。好在大樓還沒有倒塌,日本人自己就知道該走下來夯實基礎先。

  • 7 # 史海尋蹤

    《廣場協議》雖然不是日本產生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但絕對是個導火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相比美國經濟的衰退,日本卻顯得朝氣蓬勃。日本工業品從成本到生產效率都大幅超越美國,對美出口常年保持順差,使得美出現鉅額赤字。1985年坐不住的美華人,召集美日英法西德五大工業國財長,在紐約廣場飯店簽了份協議,意使透過變動匯率改變對美不利的局面。

    其中一項就是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這會使日本產品出口到美國時,因為匯率變化造成事實上的競爭力下降,以遏制美日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

    除此之外,日元升值也造成其他領域的影響。比如日本購買的美債,買入時是用日元換成美元來購買,因為匯率劇烈變化,美債轉換為日元時勢必產生虧損,這使得日本購買的美債紛紛出逃迴流國內。

    而一心想成為政治大國的日本面對有利局面,也有所膨脹。日本央行採取相對寬鬆的政策,讓各企業單位個人更容易從銀行搞到現金,本意是活躍日本國內市場。另一變化是,銀行認為股票房地產等投機市場更容易獲得高額利潤,因此貸款方向也從扶植企業貸款轉向投機市場。

    幾方合力疊加,造成的結果就是無論企業或個人手裡的錢多了,而這些錢恰恰都流向充滿發財機會的股票、房地產,這無疑會迅速抬高股票及房產的價格,房產成了最吃香的投資專案,甚至出現黑社會強迫居民出讓土地的現象。

    這種熱烈的氣氛讓日本從上到下堅信,房價是隻漲不跌的。該景象似曾相識,買到就是賺到。盲目樂觀導致全體國民的狂熱,一時間社會上滿是透過炒賣房產發財的人,大家手裡攥著花不完的鈔票,開啟瘋狂買買買模式。

    一到下班,街邊到處是揮舞大鈔搶計程車的上班族,各房地產證券業,給員工大幅加薪,更富遠見的地產大亨,則將眼光投向大洋彼岸,號稱“五年內埋下半個美國”,連洛克菲勒中心等地標式建築都成了戰利品。

    然而只要是市場經濟,就無法擺脫價值規律的操控。

    股票房產經過無數次換手,已達到遠超本身價值的價格,早早脫手的人獲得了財富,最後持有的一批則成為“接盤俠”。突然有一天,這些人發現原本丟擲就有人搶著接手的房子賣不動了,市場對於存在巨大泡沫的不動產已無力承接。

    那些以房產抵押貸出資金的銀行,也發現了事情不妙,原本貸出在地產上的資金一直能按期回籠,現而今那些持有不動產的人們卻無法兌換為現金償還貸款。

    為降低風險,日本也改變寬鬆金融政策,猛然收緊,投機市場的熱錢一時間無影無蹤。失去資金支援的炒家們資金鍊斷裂,紛紛破產,那些視若珍寶的不動產,關鍵時刻竟然一動不動。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瘋狂了四年多的股市房市,開始了綿延不絕的跌勢,遭受重創的日本經濟也因此消沉。

    那麼這場危機可以避免嗎?如果都能準確預測到未來,當然可以,但是在利慾薰心的促使下,無數重利潤而忽視風險的日本人,共同鑄就了這一悲劇。這不能單純歸咎於日本或是其民眾,而是多方合力導致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時候用心了,努力了都是白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