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李廣是個人英雄主義,不講兵法策略。霍去病大規模軍團作戰都是各種戰略戰術有過引數比較,具體事例才臨場發揮的。

  • 2 # 玲美莉

    李廣是漢武帝時期非常有名的飛將軍,但是李廣的人生結局卻是一個悲劇,最後他是自殺身亡的,而之所以自殺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攻打匈奴的漠北決戰中迷路了,他不願意接受刀筆史的調查,所以才選擇了自殺,但是有一點讓人很奇怪,當時參加匈奴漠北決戰的還有衛青和霍去病,他們同樣也面臨著一樣的地理困難,他們從來都沒有迷過路,只有經驗豐富的飛將軍李廣迷路了,而且那也不是李廣第1次迷路。

    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和衛青和霍去病的部隊相比,李廣的部隊裡嚮導的水平可能不高,因為李廣心胸比較狹隘,不會用人,所以他發現不了一個好的嚮導。但是衛青和霍去病他們的部隊裡搭配的是最好的嚮導,所以最後造成了那樣的結果,霍去病沒有迷路,飛將軍李廣卻迷路了。

    李廣的人生經歷也是非常傳奇的,他的戰鬥力是很高的,但是他在綜合軍事方面能力不是很好,可以說他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名將,在漠北決戰的時候,飛將軍李廣的軍事才能方面的缺點都被暴露出來了。

    他缺乏統帥大兵團的能力,不能診準確的判斷敵人的位置甚至是自己部隊的位置,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了他在草原上迷了路。

  • 3 # 歷史研糾師

    首先是部隊成分,霍去病部有很多匈奴投降武士,甚至有幾個是投降過來的匈奴小王,這些人在匈奴長大,瞭解匈奴習性,瞭解匈奴地理位置,這就有了最佳的嚮導。

    再說霍去病的成功,一部分是運氣成分,但更多的是對匈奴採取的戰略戰術,突襲戰,長途奔襲,避實就虛,速戰速退,屢次抓住打擊匈奴主要部分。

    李廣不是經常迷路,是在配合大將軍衛青攻擊,領軍出征迷路的。匈奴習性居無定所,而草原又一望無際,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很容易迷路,之前就有漢將領兵攻擊匈奴迷路的事情。

    李廣出征經常失敗,是因為他是守城之將,他駐守的城池,匈奴從不敢來騷擾,因為他善於防禦,不善於突襲攻擊,這也是為什麼一生不得漢武帝重用,是時機不對,不是漢武帝要的開拓之將。

  • 4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在沒有導航、GPS訊號弱的西漢,漢匈之戰的成績讓人匪夷所思。聞名於世的飛將軍李廣幾次迷失道路,而初出茅廬的霍去病卻總能斬首匈奴數萬,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李廣難以封侯,主要原因還是他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史書上稱其“數奇”,翻譯過來就是命不好,果真如此嗎?非也!他的優勢在於個人英雄、與士兵同甘共苦,並不擅長整體佈局、謀劃,因此註定了其悲劇命運。如果說把與匈奴作戰當作一個問題來看,那李廣就不是個稱職的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是解決問題的,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需求問題,包括匈奴人的需求、自我的需求。長途奔襲找匈奴打,沒那麼簡單,是人總要吃喝,問題就來了,你總要知道哪裡有水源吧?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要熟悉匈奴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特徵,匈奴人愛在什麼地方紮營。令人遺憾的是,李廣對於這些至少來說是關注不夠的!

    那麼,同時期的霍去病做的怎麼樣呢?簡直可以說是,戰必勝,而且是大勝!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時年17歲,率輕騎八百斬獲匈奴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

    公元前121,霍去病19歲,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個少年英雄總能夠對匈奴實現精確打擊呢?荀子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霍去病能夠利用的偵查敵情的工具就是所謂的“帶路黨”,而這恰恰是李廣的軟肋!霍去病是紅花,是推到前臺的英雄,他的背後還有為他的成功做出過貢獻的綠葉們!

    僕多,因隨霍去病徵伐匈奴有功,被封輝渠侯;趙破奴,小的時候就在匈奴地區流浪,算是個“匈奴通”,後來成為霍去病軍司馬,被封為從驃候;復陸支,因跟隨霍去病徵伐匈奴有功,被封壯侯;伊即軒,歸義匈奴將領,被封眾利侯。霍去病善於利用匈奴人,善於利用“帶路黨”,這才能在漢匈之戰中脫穎而出,成為耀眼的明星!

  • 5 # 虎嘯一生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政治資源傾斜;一生鬱郁不得志;李廣沒有精心準備;

    政治資源傾斜

    李廣出身行伍,以善騎射、有勇略、能力戰而著名當世,數度與匈奴作戰,被匈奴人畏懼地稱為漢朝的“飛將軍”。可是因緣際會,李廣前後數次與匈奴作戰,都是以偏師的身份遇見匈奴主力。雖然力戰殺敵,終究難以獲得封侯。而且一輩子也沒有率領過主力軍隊與匈奴對抗。最後一次,漢武帝因擔心年老,而衛青因照顧公孫敖拒絕了李廣擔任中軍先鋒得要求,結果還是率領一隻偏師出戰。

    霍去病不一樣,因為衛青和漢武帝得關係,他第二齣徵就有機會單獨率領一隻軍隊。霍去病真的比李廣強多少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更多的是政治資源的傾斜,鑄造了英雄。

    李廣鬱郁不得志,情緒化

    李廣一生有一些悲劇,他雖然歷經70餘戰。但是始終沒有機會打一次打仗。最後一次衛青拒絕後,李廣非常生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和趙食其率軍出發了。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嚮導,李廣的東路軍迷失了道路,沒能按時渡過漠北。李廣是帶著情緒作戰得,所以本次戰爭失利。李廣也是在這次戰爭後,衛青詢問迷路原因時,說,我已經60多歲了,不能在忍受刀筆吏得詢問,自殺而終。

    李廣沒有精心準備

    李廣因為生氣,而沒有跟衛青道別,是倉忙而走得,根本沒有時間尋找合適得嚮導。更何況軍隊得部署,整個大軍的作戰策略等,是因為李廣自身得傲性,促使了這次得失敗。

  • 6 # 無譽無咎

    為何李廣經常迷路,而霍去病卻屢屢得手?

    李 廣是“指哪打哪”

    霍去病是“打哪指哪”

    這是兩者的思維方式不同。

  • 7 # 追夢人生活出自我

    李廣的戰績都是在防守或者小規模出擊裡面取得的,李廣的敗績全是指揮萬人左右的部隊取得的,所以李廣只是適合當團長,讓他當358團或者新一團的團長給他劃定個小區域作戰很合適,讓他當縱隊司令讓他大縱深遠距離突擊他就只能吃敗仗,李廣的能力就這麼點,說白了,他就是漢朝上甘嶺戰役裡面喊像我開炮的王成,整個漢朝人都被他感動了,但是忘記了他的能力只能守個山頭陣地

  • 8 # 天涵水

    李廣 漢族,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他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一生戎馬,始終在抗擊匈奴的最前線。李廣愛兵如子,武藝精湛,素的部下愛戴,也讓匈奴聞之色變,有“飛將軍”的美譽。詩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可是名將李廣雖威武一世,但是也命運多舛。從漢景帝時期,參與平定七國之亂時一戰成名開始,到後來數十年奮戰在抗擊匈奴第一線,勇冠三軍,屢建奇功,但始終是未能得到論功行賞的的待遇,很多時候是在為他人做嫁衣,以至於後來數十人皆因軍功而封侯,唯獨李廣被排除在外!在公元前119年,在漢武帝發起對匈奴決定性戰役——漠北之戰的時候,仍抱著年邁之軀主動請纓,並出任前將軍,配合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本部。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但李廣再三請求做前鋒出擊敵軍,但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恐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李廣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衛青改調令,衛青不答應。李廣只得悶悶的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李廣軍中缺乏歸化漢朝的匈奴嚮導和通邊情地理曉匈奴語言的邊疆漢人嚮導,導致大軍無法在預定時間和地點與各領兵將領之間配合與協調,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其實李廣也知道自己是最後一次立功的機會了,能不能封候就在此一役,結果就因嚮導問題迷路,錯失戰功。《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形之,敵必從之。’廣下馬解鞍,而虜疑有伏。又曰:‘令素行,與眾相得。’廣法易簡,而士樂為用。又曰:‘卒善而養之。’廣以殺降而不得封侯。又曰:‘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廣軍亡導而失道是也。”所以後人評價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 9 # 棲鴻看紅樓

    戰術差異。而戰術的差異,又是由戰略思想的不同而導致的。

    西漢建國初年,在對匈奴的戰略上,採取的是“守”勢,也就是戰略防守。換句話說,就是:我不打你,只要你別來打我。

    “飛將軍”的李廣,就是重視防守、不重視進攻。既然不重視進攻,當然也不會重視對敵情報工作——只要知道防線附近沒有敵人就行了,再遠的地方,不是他考慮的範圍。

    漢武帝開始採取主動進攻的態度。衛青、霍去病應運而生。

    但是李廣顯然沒有根據國家戰略佈局的調整,而調整自己的戰略思想,他從沒有把眼光放到主動進攻上,自然不重視對匈奴的情報工作;到派他主動進攻的時候,由於情報不足,到了陌生之地,很容易造成迷路的困境。

    李廣在防禦匈奴、保家衛國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他因失道(就是迷路)而自殺,也的確是個悲劇。但這悲劇,是個人與時代的矛盾形成的,並不是小肚雞腸的私人恩怨。

  • 10 # 傳奇歷史觀

    李廣跟霍去病其實完全沒有可比性,霍去病的戰績不光是李廣比不上的,其他對匈作戰的將軍都比不上,甚至連衛青都比不上。霍去病總共出擊匈奴6次,斬首十一萬人,招降數萬。衛青出擊匈奴七次,斬首五萬。其他將軍或多或少基本都有迷路或者失期的經歷,迷路、失期一般都是死罪,但是不會真正執行死刑,而是繳納贖金,贖為庶人。

    拿李廣跟霍去病比,最大的區別當然是能力不及。俗話說的好:“能力不行就說能力不行,別總說大環境不好。”不光李廣的能力不及霍去病,其他將領也比不上他。

    當然,除了能力不及以外,其他條件也比不上。霍去病每次出擊的兵馬都是最精的,首先從質量上,霍去病率領的部隊就比其他人強。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再強的兵馬也要放在良將手中才能最大的發揮作用。這些兵馬在霍去病帶兵之前就存在,沒有霍去病的時候也沒有出現任何有如此戰績的人。以此可以說明,主要還是霍去病的作戰能力很強。他能夠把騎兵的長途奔襲作戰能力發揮到極致。

    另外,霍去病每次都比其他人走的更遠,深入大漠,但是卻沒有一次迷路的。霍去病不只是沒有迷過路,他每次都能找到匈奴的大本營,然後過去給他們一個一鍋端。其他將領走的慢,走的不遠還經常迷路。即便是最好的嚮導都在霍去病軍中,那沒有霍去病帶兵之前這些嚮導為什麼不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呢?說白了,還是霍去病的作戰能力強。

    再來說說李廣,李廣最為人知的就是沒有封侯,他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一直都在跟匈奴打仗。他參與了與匈奴的大小七十餘戰,但是卻沒有一次有機會立功封侯。在文帝和景帝時期,對匈奴的作戰都是被動防禦,李廣在當時可以做的很好,但是能夠立功封侯的機會卻沒有。漢武帝時期是最好的立功封侯時期,但是李廣幾乎完美地與幾乎擦肩而過。

    李廣參與的三次對匈奴的大戰重,第一次,當時漢朝對匈奴的作戰經驗不多,李廣與衛青等人各帶一萬騎兵進攻龍城。這次出征,只有衛青斬首數百人,其他將軍不是迷路的就是戰敗的。李廣是最慘的,他殺敵較多,但是最後自己被敵人俘虜了。雖然後來李廣逃了回來,但是被免死贖為庶人。

    後來的幾次對匈奴大戰中,李廣都沒有機會參與。這幾次大戰衛青和他的小夥伴們公孫敖、公孫賀等人為主,他們取得了一些勝利。好不容易李廣等來了被重新啟用的機會,皇帝只給了他四千人,給了從西域回來的張騫兩萬人。張騫和李廣本來應該回合作戰,但是張騫迷路了,沒有按時到達。說來也奇怪,張騫是最不該迷路失期的,因為他對匈奴很瞭解。倒黴的李廣率領四千人跟匈奴數萬人周旋了幾天後,張騫終於率領兩萬人來了,匈奴就退兵了。這次作戰張騫被剝奪了侯爵,李廣無功。

    後來漢武帝覺得李廣每次打仗都這麼倒黴,而且年紀也大了,就沒有再派他去打仗。但是李廣心中一直以此為憾,所以一直請求漢武帝再次給一個機會。漢武帝最終給了李廣這個機會,並且讓他做全軍的前將軍,了卻他的心願。作為前鋒是最有機率立功的,而且這次作戰漢軍的經驗已經很足了,相當於給個機會讓老李廣封侯。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衛青作為主帥,他想要讓自己的小夥伴公孫敖立功封侯,因為公孫敖之前因為戰敗失去了侯爵。衛青讓公孫敖左前鋒,把前將軍李廣派去東線做側翼。李廣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於是沒有帶嚮導負氣出走,結果又迷路了。這次大戰時漢武帝時期與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大戰,但是李廣卻迷路了,沒有動一刀,沒有放一箭。李廣羞憤難當,拔劍自刎。

  • 11 # 南門江

    打架與帶人打架是不同的職業 。

    李廣出生於根正苗紅的軍人世家。從小就精通騎馬射箭等單兵技術,漢文帝時他就上馬射匈奴下馬和野獸搏鬥,到了景帝時他帶頭衝上昌邑城頭,奪下了吳楚軍的軍旗。由於李廣出了名,皇帝讓他當上谷太守,當了太守李廣和匈奴打架還喜歡肉搏,他的上司哭著對景帝說,還是把他調到後方,不然遲早要肉搏死。到了漢武帝上位,原本是漢軍第一打手的李廣,被任命為了驍騎將軍,領了一萬人。這下,李廣從一個拿砍刀的小弟,變成帶人打架的大哥。當上了老大,李廣還是打手的勁頭,拼命的衝,幾萬人的戰役,哪是他一把刀能砍勝的,結果李廣被匈奴兵抓住當了戰俘。在押送過程中,他詐死搶了一匹馬,和追他的幾百匈奴人又幹上了,這下戰爭狀態從大兵團轉成了小隊,幾百個匈奴的確搞不過他,這些人被他射得找不到北,也因此李廣才得了飛將軍的名聲。不過雖然他逃了回來,但小弟死傷無數,按大漢律要麼殺頭要麼花錢要麼當太監,好在李廣有錢。過了一段時間,李廣東山再起,領了四千小弟又和匈奴去打架,結果又被匈奴包圍起來,雖然依靠他個人的神勇,打死了幾個匈奴的副將,使匈奴心生恐懼,但最後,四千小弟幾乎全軍覆沒。跟只會打架的人去打群架,看來是一個非常危險工作。不過群眾不懂。長期和李廣共事的另一個大將程不識說,李廣帶兵,行軍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只佈置哨兵,不打更自衛,文書一律簡化,而程不識對隊伍編制、行軍佇列駐營陣勢要求很嚴格,夜裡派哨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毫不含糊,甚至通宵達旦,所以小弟們都喜歡到李廣手下當兵。但遇到大仗,李廣的粗獷就成了一把讓士兵送命的刀,比如漠北之戰,衛青讓他走遠路去包抄,雖然有對他不公平的嫌疑,但這傢伙居然連個嚮導也沒找,在沙漠迷了路那算是幸運了。

    漢武帝剛上位時,曾經讓李廣當未央宮禁衛軍長官,其實當好首長的警衛員,像劉邦的駕駛員滕公一樣封侯,應該是李廣最好的職業規劃,可惜了。

  • 12 # 歷史笑春風

    在王維的《老將行》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句詩提到了西漢時那烽火連天的歲月。李廣是沙場老將,他出生入死上百戰,可是,到他死的時候,和他同輩及晚輩的將領,很多都封了侯。就是李廣沒有能夠封侯,他為此抱憾終身。

    而衛青和霍去病,作為漢武帝器重的將領,在初次出擊,就能夠斬將奪旗,橫行沙漠。在長年的對匈奴的戰爭中,兩個人多次發動北伐,給了匈奴沉重的打擊。匈奴從不斷襲擾漢朝的北疆,淪落到丟失河西和漠南,被迫退居苦寒的漠北草原。是衛青和霍去病的奮戰,改變了整個戰爭的形勢,他們的功績永載史冊。

    我們看李廣的軍事生涯,就能夠發現,李廣也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猿臂善射,機智勇敢。作為秦朝軍人世家的後代,他擁有很高的軍事造詣。他在對七國之亂的時候,就以奪取對方的旗幟獲得揚名。在擔任邊郡的太守,防禦匈奴的襲擾時,李廣獲得了“漢之飛將軍”的名號。這一切都顯示了李廣的軍事能力。

    但是,一到李廣進擊匈奴的時候,一切就都翻了過來。除了沒有遇到匈奴,無功而返的戰例以外。李廣不是軍隊被殲滅,就是和敵人硬拼,死傷相當,最後一次竟然迷了路。所以說,後人評價李廣,說他的運氣不好。

    但是,如果說運氣不好,那麼個別情況下運氣不好也就罷了,不會次次都運氣不好吧。在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些影響運氣的東西在存在著。如果說,李廣每一次出擊匈奴都運氣不好,那麼衛青霍去病的運氣就那麼好嗎?

    衛青和霍去病是舅舅和外甥的關係。衛青作戰持重,每一次都穩紮穩打。而霍去病則血氣方剛,敢於帶兵深入。他第一次作戰就率領八百輕騎離開大軍深入匈奴腹地幾百裡,斬殺匈奴兩千多人。在隨後的戰爭中,他率領的軍隊規模越來越大。到最後一次漠北決戰的時候,霍去病率領的兵力達到五萬騎兵。這一次他斬殺匈奴七萬多人,封狼居胥山而還,大展了漢軍的軍威。

    如果是運氣的問題,衛青霍去病率領數萬人馬,和匈奴決戰,僅僅靠運氣就能解釋,未免就太片面了。那麼,李廣和衛青、霍去病之間,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我們可以看李廣的帶兵方法。在《史記》中記載,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我們可以看到,李廣的帶兵方式還是從秦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這種帶兵方式,和隴西的遊牧民族的方式差不多。他的唯一戒備方式就是遠斥候,遠遠的放出警戒。這種方式,在對付國內的以步兵為主,機動力差的軍隊是有效的。在防禦作戰的時候,在自己熟悉的地區作戰,對方難以採取突襲行動的時候,也基本有效。

    但是,在轉入進攻的時候,這種帶兵方式就不行了。在匈奴盤踞的地區,本身就不熟悉作戰環境。即便是遠遠派出警戒,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在行軍中沒有行軍陣列,一旦遭遇到匈奴的攻擊就來不及佈陣,很容易就會被匈奴擊破。

    匈奴以騎兵為主,機動力強,當李廣的斥候發現敵情的時候,就根本來不及反應了。這才是李廣屢次打敗仗的根本原因。李廣是漢朝防禦時期的優秀將領,但是,到了漢朝轉入戰略進攻的時候,他的戰術、戰法已經無法適應作戰的需要,所以才會屢戰無功。

    而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親自選拔的將領,他們本身就具備優秀的軍事才能,又能領會漢武帝的軍事戰略思想。因此,在戰術、戰法上,他們採取了適應自己的方式,取得了優秀的戰果。

    衛青在作戰時,先以嚴整的軍陣迎戰敵人,將車輛擺成軍陣來保護後勤輜重。在作戰中,採取騎兵兩翼包抄,陣前反擊的方式,擊潰了匈奴單于。而霍去病,則發揮自己大膽靈活的作戰風格,採用大兵團騎兵運動戰法。他率領強大的騎兵兵團,以類似今天的“閃電戰”的戰術,直插敵人縱深,大膽撕裂敵人的防禦,對敵人包圍殲滅。

    從李廣和衛青、霍去病的戰略思想,戰術思想和戰法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雙方的差異。正是不適應時代的變化,李廣才沒有取得戰功,獲得封侯。

    當然,除了思想上的主觀因素,在客觀上也有一定的關係。如同那首詩裡說的衛青不敗由天幸,這個“天幸”也指漢武帝的寵幸。據史書記載: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

    在漢武帝的干預下,霍去病的兵馬都是精選的。霍去病率領這樣一支精銳的軍隊,當然容易建功立業了。不過,這些都是客觀的有利條件,更重要的還是霍去病的才能。比如拿李廣迷路這一件事來說吧,霍去病為什麼沒有發生迷路的現象?這個答案其實就在漢武帝下的對霍去病嘉獎的詔書裡: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

    從這裡的“躬將所獲葷粥之士”就能夠得到答案。那就是霍去病的部下中,有很多都是匈奴人。霍去病能夠帶領他們,獲得他們的效忠,那麼,當然對匈奴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不可能迷路了,這也是霍去病敢於深入敵境的原因。

    而反觀李廣,李廣一生中最後悔的事,就是在隴西的時候,欺騙誘降羌人,然後背信棄義的殺害了他們。因為有這樣的名聲,還有哪些匈奴人敢給他效勞。這也是他失去向導迷路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為李廣和衛青、霍去病的戰略戰術的不同,使得他與當時的時代脫節。他的戰略戰術的從漢朝防禦時期延續下來的,已經不適應當時戰略進攻的需要。這也直接影響了他的作戰,表現在種種失利,甚至是迷路上。這才是李廣沒能封侯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簡單的一個運氣的問題。

  • 13 # 史研

    李廣當時已經老了,身為一個老年人總是喜歡保守一點,每一次走的都是非常的慢,但是年輕人卻不一樣,霍去病的話都是大膽的向前跑,就連糧食都不敢帶多少,直接往前衝就行了,結果就找到了匈奴,憑藉著年輕人的意志力和鬥爭,最終是取得了勝利。

    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就是李廣帶的人都是一些步兵而已,但是霍去病的話帶的是騎兵,是當時漢朝最精銳的部隊,這個都是和他的舅舅有關係。

    從這一些方面上來看的話,李廣是比不上霍去病的,最終導致了自己被迫自殺。

    想當年李廣也是一個英俊的少年,能夠拿著一把弓箭就能夠射死老虎射在一塊青石上面的話,經驗都非常的難以拔出,可想而知當年的李廣是多麼的義氣風發。但是那個時候漢文帝見到他的時候,就感到非常的可憐,因為他要是在劉邦的那個時候必然是能夠成為萬戶侯的,可是到了這個和平的年代裡,他就只能夠鎮守在邊疆,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太守,卻連一個侯爺都不能夠當上。

    但是霍去病卻非常的幸運,不僅是碰到了漢武帝,這麼好的皇帝要和匈奴打仗,更重要的是他在朝廷裡面也有強大的關係,就連漢武帝的話都可以說是他的舅舅,更別說當時的漢朝大元帥衛青也是他的舅舅,在軍隊裡,他有大把大把的資源去可以用,就算是被打敗了,也沒有什麼事。

    但是李廣卻沒有什麼背景,肯定是會遭到漢武帝的羞辱,這麼大把年紀了,最終是決定自殺了。所以人出生的時機和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歷史上我們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你們能夠從這個事情中得到什麼啟發呢?

  • 14 # 文史局中局

    有句話叫做“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李廣的處境,李廣和匈奴作戰一輩子,最後卻落了個自殺身亡的下場。

    李廣和霍去病兩人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年齡和精力的差異

    李廣是漢文帝時候的大將,歷經三朝,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已經是一員老將了,年齡增大,使他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能和年輕人相提並論!

    霍去病確是漢武帝時期的年輕將領,無論是體力、精力都是巔峰時期。

    2、作戰思想的不同

    雖然在史料中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我們不難分析,李廣雖是老將,名聲也大,但是因為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對匈奴主要是防禦階段,漢朝採取的主要政治手段是“和親”,所以李廣的本領和戰略思想肯定是已“防”為主,缺乏主動進攻的意識!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李廣有些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了!

    霍去病則不然,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準備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好時光,所以作戰風格比較激進和冒險,而正是基於此才屢屢得手!

    3、沒背景,不被當權者信任

    李廣是老將,已經過時。不符合漢武帝的思想,因此不被漢武帝信任,因此漢武帝才暗示衛青不要讓李廣當先鋒。

    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衛青是漢武帝的大舅哥,他們是正經的外戚集團。李廣只是皇親國戚,只是一個臣子,所以在安排任務和後勤保障各方面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因此在一次對匈奴作戰時,李廣領著老弱負責東路迂迴,導致迷路,未能及時和主力匯合,被匈奴單于逃了出去。

    事後還要對李廣的下屬進行審問,李廣不堪受辱,拔劍自刎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妹找了個啥都沒有的老公,能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