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集結號
-
2 # 夏目歷史君
王戎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人團隊竹林七賢之一。他自幼家境顯赫,憑藉著祖上餘蔭和自身硬實力曾擔任荊州刺史,在對吳戰爭中立下功勞,後因功受賞,封為安豐縣侯。王戎天資聰穎,擅於清談,受到阮籍等人賞識。但這麼個人,後世卻對其褒貶不一,有時甚至是貶多於褒,原因多是因其性格引起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王戎的性格特徵。當然了,首先申明,此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一、王戎吝嗇到偏執的一面提起竹林七賢裡的王戎,知道他的人第一反應應該就是一個吝嗇鬼。南北朝時期,一部記述魏晉人物軼事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儉嗇》中,關於王戎吝嗇的描寫就有四篇之多,可見此人有多吝嗇。
一、王戎的侄子結婚時,他送了一件單衣,後來又把單衣要了回來。
二、王戎有良種李,常常拿出去賣,又害怕別人得到良種,總是先在李子核上鑽一個洞,這樣別人就種不出來了。
三、而他的女兒嫁給裴頠,向王戎借了幾萬錢,女兒回到孃家時,發現王戎臉色不好看,女兒把錢還給他以後,他那愁容才消除。
四、王戎雖然做了大官,擁有的財富在洛陽城能與其比較的也是屈指可數。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和妻子在燭光下攤開籌碼算賬,也就是數錢。
侄子結婚隨禮,女兒成親父親置辦嫁妝,在旁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他這裡卻如鯁在喉,這四篇敘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葛朗臺”式的吝嗇鬼。
他的財富足以與富可敵國的石崇媲美,但是卻吝嗇到了極點,而他自己也並沒有認為到什麼不妥。我們在從中看到了他的吝嗇,其實我們反過來想想,從中我們同樣也可以感受到王戎率性的性格,也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以他人的評價左右自己。
而且王戎對金錢如此看重,並且如此吝嗇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王戎這種性格的養成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眾所周知,魏晉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朝代更迭頻繁的時代,政治環境惡劣,稍不留神就會被扣上罪名,謇朝誶而夕替,甚至性命也是危在旦夕。
在這種情況下,為官者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國家問題,不是百姓問題,而是自身安全問題了。只有保全了自己,才能做到“進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王戎在當時的政治中身居高位,權力高的同時風險就大。王戎性格吝嗇則可以給其他人一種這個人拘小節不能成大器的感覺,減少政治麻煩,得以保全自己。
但要清楚的是,王戎只是吝嗇愛財,但他依舊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會透過貪汙受賄等行為獲取錢財。或許正因為王戎深諳為官之道,透過性吝嗇這半性情半偽裝的做法,使他成為竹林七賢中當官路上走得最遠的一個。
二、王戎的真性情“情”之一字在中國古代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從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各學派都對情做了相當程度的闡述。再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倡導的是“克己復禮”。人們的行為規範,情感準則要受到“禮”的束縛,任何違背禮制的行為都是要受到輿論的譴責的。
可是在魏晉時期,社會動盪,政局混亂。人們在食不果腹,戰亂頻繁的社會里如何能夠去談“禮”呢?畢竟老話說的好“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們更加註重的是自我情感的展現。那麼王戎又是怎樣成就自己,展現自我性情的呢?
人生裡最痛苦的事之一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當王戎的兒子死了的時候,他悲痛的無法抑制。
山簡(山濤之子)前去看望他時說到:“不過是一個孩子,何至於傷心到這種地步呢?”王戎告訴他說:“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這八個字不僅說明了王戎是個性情中人,更是顯示出了喪子之痛對他的打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違背陰陽倫理的事情本就讓人難以忍受,在當時戰亂頻繁動輒喪命的時代,一個個年輕得生命尤其珍貴。中年喪子,還哪裡顧得上風度呢?這樣的王戎讓我們看起來才更加的真實、立體、生動。
王戎不僅愛子,更是至孝之人。王戎與和嶠同時遭遇大喪,兩人都以孝順著稱。王戎瘦骨嶙峋,精神萎靡,臥床不起,和嶠終日痛哭流涕,禮數很周到。
武帝詢問劉毅王戎與和嶠的情況時,劉毅告訴武帝說:“和嶠雖然禮數周到,但他的精神元氣並未受損;王戎雖然禮數不周,但哀傷損毀身體以致只剩下一把骨頭了。”
在劉毅看來,和嶠盡孝不會影響性命,而王戎則哀傷過度會危及性命。
古代的喪禮給子女後代們規定死了應該怎麼哭,何時哭,這雖然是一種盡孝的表現,卻不可避免的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且一味地按照禮儀規定的進行喪禮佈置,未免有些矯情。
和嶠的哭禮近乎和禮,卻神氣不損。王戎雖不按理解,卻形容枯槁,哀毀骨立。這種對於父母的至孝,超越了禮教的束縛,超越了儒家“哀而不傷”的束縛,禁慾遠不及親人離去帶來的傷痛之情。這種重情成就了王戎。
而且王戎的如此舉動讓我們看到了其好友阮籍的影子。阮籍在母親下葬的時候,“蒸一肥豚,飲酒二斗”,大呼一聲“完了”!這種感情豈是世俗所規定的的幾時哭,哭到什麼程度所能比擬的嗎?這裡隱約的可以看出王戎、阮籍等竹林七賢超脫世俗,不被死板禮教束縛的真實性情。
王戎的重情還體現在愛情上。愛情是一個人人生中最強烈最直接的感情,王戎與妻子的感情十分深厚,即使妻子做出在當時人看起來很逾矩的行為,他還是能夠寬容相待。
王戎的妻子常常稱呼王戎為“卿”,王戎對他妻子說:“婦人以‘卿’稱夫婿,是不合禮數的。”他妻子說:“我親你愛你,所以才稱你作‘卿’,我不稱你為‘卿’,還有誰該稱你為‘卿’呢?”
後來王戎也就一直聽任妻子這麼稱呼自己了。說明了王戎與妻子感情深度,在當時封建社會,夫妻感情大多處於相敬如賓情況下實屬不易。認為任何稱呼都只是一個叫法而已,並不在意外界評價是否無力,只要自己夫妻感情和睦,家庭和諧就好。他對妻子的寵溺疼愛也因此得以體現。
再來看王戎對待朋友的態度。友情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山流水難覓知音。就像詩中所說,酒逢知己千杯少。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但他選擇了入仕,並且與七賢中的其他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王戎擔任尚書令時,穿著官服,乘著輕便馬車,從黃公酒家旁邊經過,他回頭對坐在車後面的客人說:
當時我與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店暢飲。竹林之遊我也參與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便為時事所束縛。今天看到這家酒店雖然近在眼前,卻感到遙遠的如隔著山河一般。
王戎的這一說辭,充分的展示了他對嵇康、阮籍兩位舊友的思念之情。言語中他感傷,現在物是人非,好友不在,在這世上為俗事所擾,再也感受不到當時的快樂。王戎發此感慨,也充分說明他對朋友的真心,他的真性情。
透過對王戎對待親人、妻子和朋友的親情、愛情和友情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在王戎吝嗇的外表下的真性情。在封建社會下,並沒有被封建禮教桎梏,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進步的。
三、王戎的能者形象在《世說新語》裡,王戎的聰明才智不僅體現在為人為官做事,他的才華在兒時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世說新語》裡有這樣一則記載:路旁的樹上有許多李子,除了他以外的小朋友都爭先恐後的去摘著吃,只有他在那裡巋然不動。當大人去問他時他說:“路旁有這麼多李樹,卻沒有人摘,留存的這麼好,一定是苦李。”
而後也確實得到了驗證這是苦李沒錯。這個年齡的孩子有如此敏銳力和洞察力實屬罕見。王戎也被稱作是《世說新語》裡少有的神童之一。
當然了,智者不單單是表現在智慧,還表現在膽識。而王戎也是頗有膽識的人。魏明帝曾在宣武場把老虎的爪牙包裹起來,聽任老百姓來看。而王戎,當時只是一個七歲的孩子,他在面對猛虎在籠邊大聲嘶吼,吼聲鎮地一般卻還能做到臨危不亂,紋絲不動。旁邊的人與他相比相形見絀。這些足矣證明王戎有著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英武過人的氣場。
王戎的卓越能力還表現在他的情商上面,即與朋友的交往之上。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但他卻與其他六位大哥相處甚歡。與他們一起喝酒唱和,吟詩作對。尤其是阮籍,對王戎非常欣賞,每次還和王戎交談都會乘興而來,盡興而返。將王戎奉為忘年之交。要知道阮籍在當時是有名的名士,能讓他有如此評價的,不僅要才學過人,必定是還有能夠擁有出色的交際能力。
除此之外,王戎還有出色的識人能力。王戎評價山濤說:“他像是未經雕琢的玉石,未經冶煉的石子,人人都敬重他是寶物,但就是不能形容他的氣度。”他評價阮武時說:“人品清高,有精闢的見解,從漢代建國以來,未曾見過這樣的人才。”王戎對王衍的評價是:“丰采超脫通達,就像美玉一樣高潔,自然是世俗之外的人。”
總結透過對王戎才學,智力,沉穩性格個和情商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王戎的智者形象是一個多元的,豐滿的,立體的形象。
對於前文中我們所說的王榮貪財又吝嗇的形象。《世說新語》裡也有這樣的描述:
王戎的父親王渾有美好的名聲,官做到涼州刺史。王渾死時,他轄下各個郡的老部下與舊將,都懷念他的仁德恩惠,相繼送來辦喪事的費用幾百萬錢,王戎都不接受。
從這些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王戎雖然吝嗇,但也並不是真正的一個取財無度的小人,而是一個取之有道的真正名士。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王戎不僅僅不像是我們平常所瞭解的那樣一種吝嗇鬼的形象,實際上吝嗇也只能說是他形象中的一小部分,雖說不能說瑕不掩瑜,但卻也無傷大雅。
王戎在《世說新語》裡更為突出的形象則是一個對親情,友情,愛情務必重視的性情中人,一個文武雙全,膽識過人,情商卓越的智者。
參考文獻:劉義慶著《世說新語》【M】中華書局,2019年1月
-
3 # 風水輿論
王戎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我不是歷史專家,看《世說新語》,所談皆是自家看法。
一、七賢中最俗的人嗎?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級最小的一員,稽康死的時候,他才二十九歲,同為七賢,阮籍卻譏諷王戎是“俗物”,我想大概是因為王戎的官宦之志。但是,這只是抱負不同罷了!王戎自小便出生在官宦之家,他從小的見識,他的家庭環境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事和性格特徵。他的入世並沒有錯,說他俗也可!但只能說,他在文學素養,在思想上沒有阮籍和嵇康的超脫達然。
二、是吝嗇鬼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王戎的吝嗇是出名的!但是我認為,既然嵇康和阮籍都和他交好,至少說明王戎的為人還是不錯的!本篇的故事讓我們很難把王戎和“吝嗇”兩個字掛鉤起來!我個人的感覺,王戎節儉是肯定的,只是節儉得過了火了!家有萬金,卻捨不得買點補品養身子。而他的吝嗇,是否是做給世人看的呢?在那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時代,我們是否該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問題呢?畢竟,某些時候想活命就別太清高。
三、他是“賢人”嗎?王戎是七賢之一,做官做了大半輩子,從史料上看,王戎可以說是官場的老油條,善於見風使舵。他的處事哲學讓他得以活到七十幾歲,以官僚之身而終,這在那個亂世著實不易。很可惜的是,他只顧著逢迎自保,官場幾十年,卻沒有為老百姓做什麼好事,所謂“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和嵇康掛著“中散大夫”的空銜還不如。他是否當得“竹林七賢”的美名呢?也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曹操、曾國藩等人,所謂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王戎是什麼樣的人呢?我有答案,別人也有答案,答案可以不同,因為人生的答案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
4 # 神秘嘉賓Nobell
王戎,就是認定路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那個七歲神童。出身名門,父祖都是高官,其家族更是歷仕漢、魏、晉三朝,聲勢顯赫,這一切都註定了王戎的人生是大富大貴、高官得做、駿馬得騎。
王戎是竹林七賢中最小的一位,也是出身最高貴的,更是與司馬氏合作密切最徹底的,也因此他的官運最為亨通,是七子中仕途最順的一個,官至吏部尚書,能與之比肩的只有山濤。王戎雖善清談,但他最為人熟知的卻是他的貪財吝嗇。在南朝人劉義慶編著的記錄魏晉名士生活軼事的《世說新語·儉吝》中,一共記載了九個關於吝嗇鬼的故事,王戎就佔了四個,所以說,魏晉之際首席吝嗇鬼的名號非他莫屬。
王戎的一個侄子成親,他隨份子送了一件綢衫,王戎當時是富豪吶,侄子結婚,居然只送了一件衣服,更令人稱奇的是,沒過幾天,王戎思前想後覺得自己虧了,心疼的要死,又舔著臉把那件結婚禮物要了回來。
王戎的女兒嫁給一位大才子,小兩口和王戎借了幾萬貫錢籌辦婚事,婚後沒有把錢及時還給他。這點錢對王戎來說,只是九牛一毛。但王戎沉不住氣了,趁女兒回孃家的時候,找各種機會暗示女兒還錢。知父莫若女,女兒看到父親這般模樣,回去之後多方籌措,趕緊把錢還上,王戎這才露出笑容。
王戎的兒子王萬,身患肥胖症,請大夫需要花錢,治病吃藥也要花錢,王戎捨不得,儘管他是那麼地富有。不想花錢又要治病,想來想去,最後,王戎想了一個絕招,給兒子吃糠,且是頓頓吃,就這樣一直吃到了王萬十九歲那一年,終於不用吃了,因為,人死了。王戎儘管吝嗇,但也並非沒有一點名士氣度,比如說,此公雖享高官厚祿,卻從不問政事,只是每天混日子,領俸祿,所謂尸位素餐是也。
官場達人
王戎只是把竹林之遊當作出名的跳板,一旦他的名氣打出去了,那就沒有必要再去竹林耗費光陰了。還是趕緊出去弄個官噹噹吧。
於是,王戎主動投靠到司馬氏門下。司馬氏很希望得到像王戎這樣出身世家貴族名人的支援。因此晉朝建立後,王戎從黃門侍郎一路飆升到了建威將軍。
-
5 # 疏竹星
在竹林七賢中,王戎是年齡最小的。他出生於簪纓世家,琅琊王氏,世代興盛。自幼有神童之稱,從小便是聰慧通達。
後來王戎入仕,在官場之中,他為人處事圓滑,精於算計,韜光養晦以求自保,同時他的確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與過人的膽量,以至於他在動盪的時局還能穩定下來。
同時,王戎又是一個貪財吝嗇之人,他日夜都精打計算自己的財物,想方設法地省錢,同時又想方設法地掙錢。以我可知的,王戎沒有為了錢財而行不義之事。這也恰恰體現了他的真性情,追逐本心。
王戎,另類真性情,非小人,乃真實人也。
-
6 # 超凡博弈
我想,對王戎這個人用早慧,至情,“吝嗇",功利心重,善於自保,這些詞語來評價他,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王戎,出身魏晉高門,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的,也是頗具爭議的一個人物。有人贊他的早慧,有人鄙他的吝嗇,有人欣賞他的至情至性,也有人瞧不起他的官宦之志,說他是“俗物”。王戎,真是讓人耐人尋味,五味雜陳,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這個人吧。
王戎(234-305),字睿衝,琅琊臨沂縣人。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縣侯。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家世顯赫。他是竹林七賢中最小的一個,與阮籍結識時只有15歲,並深得其賞識。阮籍造訪王渾時,曾說過:“濬衝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
由此可見,小小年紀的王戎能被阮籍大加青眯,說明少時的王戎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智慧和膽識。讓我們看看王戎怎麼早慧的?
王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爛爛,如巖下電。”
說這王戎啊,自小就是一個神采非凡的人。更有著過人的智慧。王戎七歲的時候,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採,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來驗之,果然如此。一個七歲的孩子就能這樣通透,確實早慧。想想我輩七歲還渾渾噩噩呢。
他的聰慧不光這些,還體現在他的善解人意上,鍾會曾說:“阿戎瞭解人意”,並且曾評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王戎還有著過人的膽識,在宣武場,魏明帝讓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鬥,百姓可以隨便圍觀。王戎當時才七歲,也來觀看,期間老虎攀著欄杆吼叫,聲音驚天動地,圍觀的人全都驚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一人站立不動,毫無懼色。
還有王戎的父親過世後,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王戎卻一概不接受,由此顯名。
王戎還善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朝賢嘗上巳契洛,有人問王濟曰:“昨遊有何言談?”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頠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王戎談子房、季札之間,超然玄著。”其為識鑑者所賞如此。
這樣的一個少年王戎,有智慧、有膽識、有雅量,所以阮籍欣賞他,也就不奇怪了。
至情王戎
王戎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這一點在《世說新語》中有說明,有以下記述:
(1)重父母之情。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2)重兒女之情。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3)重夫妻之情。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惑溺第三十五)在那個時代,“卿”是用來稱呼比自己地位低或地位相同的人的。比如皇帝可以稱大臣為“卿”,老公可以稱呼妻子為“卿”。比如山濤潦倒時就對妻子韓氏說:“我當為三公,不知卿堪作夫人否?”但是王戎卻經不住愛妻的撒嬌,聽之任之。
(4)重朋友之情。王濬衝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傷逝第十七)這就是“黃公酒壚”的典故,現在用來表示見往日景,睹物思人。
儘管,王戎在整體的志趣上和阮、嵇不完全相同,但在和他們的交往中,王戎絕對是誠心誠意的,他了解自己的這些朋友,他也不隱瞞自己的所謂俗氣,他表現出來的是真實的王戎,他們是真實的朋友。真正的友情往往就是這樣,未必是相互的仰慕,也不必是彼此的遷就,而是亮出本色,坦誠相對。
可見,王戎實為真性情之人。對母至孝,對子至愛,對妻寬容,對友至誠。
“吝嗇”王戎
人是多面性的,歷史上王戎的吝嗇,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可能,王戎的名聲也就是因其吝嗇而被毀吧。“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這是《資治通鑑》裡的描述:王戎“性復貪吝,園田遍天下,每自執牙籌,晝夜會計,常若不足。”王隱《晉書》描述:王戎“好營生,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聚斂積實,不知紀極。翁嫗二人,常以象牙籌晝夜算計,家資遠及田牧。” 王隱《晉書•王戎傳》也曾描述,王戎生性至儉,不能自奉養欲,飲食取通,財不外出,天下人謂為膏肓之疾。
《世說新語》中儉嗇篇共九條,王戎一人就佔了四條,可見其“吝嗇”的程度可見一斑。
書中記載,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別的文人一般在深夜,要麼月下彈琴吟詩,要麼酒酣耳熱地逍遙快活。王戎官至尚書令,擁有大量田產,富甲一方,按理說王戎更有瀟灑的資本,可王戎不僅不享受,每天晚上還拖著他夫人一起用自制的牙籌(一種計算工具)在燈下算來算去,挖空心思地盤算著如何才能掙到更多的錢,也是奇葩了。
王戎對自己吝嗇,對家人也同樣吝嗇。王戎女兒嫁裴頠為妻時,曾經向王戎借了數萬錢,久而未還。後女兒回孃家,王戎就撥弄他那把心愛的算盤,“(王)戎色不悅”,臉拉得比驢臉還長,臉色要說多難看就有多難看。這數萬錢對王戎來說,其實不過九牛一毛罷了,“知父莫如女”,王戎女兒自然知道父親心裡想的是什麼,於是趕緊想辦法把錢給還了,王戎“乃釋然”。
在侄子成婚的時候,王戎又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侄兒結婚,王戎作為叔叔不得不送點賀禮,他左思右想,挑了一件薄薄的單衣做賀禮。可過了一段時間,王戎越想越心疼,越覺得自己損耗巨大,於是又責命侄子婚後交了回來。
最最荒謬的莫過於“鑽核賣李”。“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王戎家中有優良品種的李樹,生產香甜的李子,惟恐他人得到種子,於是費盡心思,每次出售前都將李核鑽壞,使他人沒法用來種李。
這些故事聽來都很生動,讓人忍俊不禁。但看過之後,總讓人懷疑,這還是那個不收父親老部下一分一釐,對孩子“情之所鍾”的王戎嗎?有人說,他是在官場沉浮中迷失了自我,一味追求名利,陷於世俗。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出身於鐘鳴鼎食之家的大家公子,在那個名聲重於天的年代,即使再貪財,再吝嗇,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件單衣,幾個李子讓自己名聲受汙吧?
所以,對於王戎的“吝嗇”這個問題,總感覺他是故意這麼做的,王戎這麼做就是為了偽裝吝嗇,這也是避禍亂世的 “自晦”無奈之舉吧。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之前的那個例子,王戎早年喪父時,因辭謝故人的禮金而成名。或許還會有人說他是年少為揚名,刻意自苦。那麼我們接下來再看這樣一件事情。
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戎雖不受,厚報其書。此時的王戎早已顯名富貴,已沒有“顯名”之憂,他本不必剋制自己,儘可暴露自己的貪婪本性,而他不僅不受,還厚報其書,可見說他青年偽裝慷慨,晚年才見真性的說法是說不通的。一般人的品性,在青年時代已經定性,只有老年了才會偽裝。
這則故事在《晉書》中也有記載,戎渡江 ,綏慰新附,宣揚威惠。吳光祿勳石偉方直,不容皓朝,稱疾歸家。戎嘉其清節,表薦之。詔拜偉為議郎,以二千石祿終其身。荊土悅服。徵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苟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連武帝都以“不欲為異”為其開脫,可見他在朝是清正廉潔的。但卻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情讓他損名,王戎真是比竇娥還冤。
後人也為他開脫。孫盛《晉陽秋》說道:“戎多殖財賄,常若不足。或謂戎故以此自晦也。” 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雲:“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戴逵又說:“運有險易,時有昏明。如子之言,則蘧瑗、季札之徒,皆負責矣。自古而觀,豈一王戎也哉!” 南朝人劉孝標則雲“戎性通任”
既然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王戎就此順水推舟,讓其坐實,好在亂世中自晦避禍。
功利心重,卻善於自保
王戎在官場上平步青雲,做到三公,是竹林七賢裡官最大的。
他在擔任司徒服務齊王司馬冏的時候,正好趕上司馬家的另外兩個王聯手來討伐齊王。司馬冏問王戎怎麼辦。王戎慷慨激昂地一番陳詞,說什麼你老大舉義兵,安定了晉朝,擁立了惠帝,天下沒有第二個了。但是,您沒有封賞有功之人,失去了人心。如今遇到二位王爺的百萬雄兵,假若您能放棄權力,回齊王封地隱居,這才是自保的最好方法。
司馬冏還沒聽明白,手下的謀士一下子就急了,怒斥王戎胡說八道。在亂世裡,權力就是命根子,怎麼還能拱手讓人以求自保?如今的司馬冏已經沒有退路了,只能迎戰。
王戎也後悔剛才那番胡說八道了,冷汗直冒。他心想,別還沒等到二位王爺來討伐,自己今天就喪命了。於是他想出了個很奇葩的主意,說:“我要上廁所。”一溜煙就跑了。過了一會兒有人來報告,王戎掉茅坑裡了。當人們把滿身糞便的王戎從茅坑裡拽出來後問他。他說:“我吃的五石散藥性發作了。所以剛才胡說八道了,各位只當我什麼都沒說啊。”大家還真信他了。這次王戎把責任推到“五石散”上而化險為夷。
王戎的摳門,以及各種奇葩做法給後世人留下笑柄。但是,人無完人,他充分發揚了自己的“不足”,讓周圍的人不至於認為他“水至清”,在亂世中保全了性命。從這個角度說,正是因為王戎的這些“不足”構成了他的生存智慧。最後,他成功了,成了“竹林七賢"中壽命最長的一位,活了72歲。
-
7 # 漠鷹茶館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魏晉名士的代表人物。
魏晉名土繼承了前代人的風度,卻又顯示出了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史稱魏晉風度。
他們崇尚自然,凸顯個性,放蕩不羈。他們善於清談,隱居林,喜好飲酒,卓爾不群。
1、 王戎明哲保身的護身法寶:藥與酒
在魏晉時期,政治黑暗,統治階級的內部紛爭不斷,無論是在朝的名土是在野的名士,只要被捲入政治紛爭中,就會慘遭殺裁。
在這種情況下, 為了明哲保身,人們不願意多說話,不願意涉足政界,紛紛歸隱山林。
但是有時候人不願意惹事,事情卻來招惹你。為了逃避現實,在當權階級找到他們的時候,名士往往裝聾作啞,儘量少講話,或者乾脆不講話。
在這個時候,美酒與金石之藥就成為兩種非常好的掩飾之物。
名士們所服之藥叫做五石散,吃下後身體一會發熱,一會發冷,有一種莫名的亢奮感,間或帶有神經錯亂的感覺。 不過這樣他們可以暫時擺脫塵世間的紛爭,更可以裝瘋賣傻,逃避政治風險。
比如說八王之亂時,有人去遊說準備殺掉齊王。齊王向王戎請教對策,王戎說:“若以就第,不失故爵。委權崇讓,此求安之計也。”
但是齊王的謀臣卻不甘心讓齊王放棄權柄,對王戎懷恨在心,準備殺掉王戎。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王成偽裝藥性發作而跌入類坑,讓齊王他們失去了戒備之心這才逃脫一條性命。
2 王戎的真情:居喪而不守禮卻謂之真孝
名士何晏提倡“聖人無喜怒哀樂”,在魏晉名士們看來,無論是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都不應該為情所累。
史書記載,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 簡日“孩抱中物, 何至於此” 王日:聖人忘情, 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王戎固然知道聖人不應為情所累,但是至親骨肉的去世,誰又能真的忘情 呢? 《王隱晉書》曰:“戎子綏萬子,欲取裴遁女。綏既早亡,戎過傷痛,不許人求之,遂至老無敢娶者。”。
從儒家的角度來講,王戎悲傷至深,很難做到有禮有節,違背了中庸之道。可是從入情的角度來講,這才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有血有肉的人啊。
3、淡泊名利實則斂財無數
魏晉名士們看似淡泊名利,隱居山林,可是要維持如此的生活,是需要大量的金錢做保證的。
有些名士出身於世家大族,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但是有些人就需要想盡辦 法來斂財了。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便是個嗜財如命的守財奴。 在《世說新語:儉嗇》中共記載了九條,而有關王戎的就有四條之多, 足可見王戎的貪財是十分出名的。
“王戎儉尚,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
“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書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王戎女適裴傾,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悅,女遽還錢,乃釋然 ”
一個魏晉版的葛朗臺躍然紙上。
阮籍曾說王戎“俗物已復來敗人意!”。
足可見“竹林七賢”內部對於王戎的世俗之心也是頗有微詞的。
魏晉特殊時代的背景,造就了特殊人格的“名土”人群。王戎身為名士的一員,也很難擺脫時代的侷限性,體現出不同的面目也就不足為奇了。
-
8 # 推陳出新
據史料記載,王戎,字濬(jun)衝,西晉琅琊臨沂人,又稱琅琊王戎。他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也是位庸俗之人。喜好名利的同時又是個貪婪吝嗇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貪官。少年時期顯示出少有的聰慧,成年後他的為官之道卻令人不能苟同,總之他是個有爭議的人。
回覆列表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對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我給他的評價是四個詞:少年聰明,青年英氣,中年死孝,老年吝嗇。
【王戎少年聰明】王戎在竹林七賢裡面屬於貨真價實的官二代,其父就是征討東吳的涼州刺史王渾。雖然我們不熟悉王戎這個人,但是隻要講起他小時候的一件事,大家肯定恍然大悟:原來那孩子就是王戎啊。王戎小的時候,和同伴們去玩,看到路旁有一棵李子樹,碩果累累,同伴們都搶著去摘果實,只有王戎不動,問之,則曰:李子樹在路旁,果實卻不少,那肯定是苦的。大家一嘗,果然是這樣。
【王戎青年英氣】阮籍和王渾是好朋友,卻對王戎青眼有加,經常到了王渾家,不和老朋友交談,反而拉著王戎的手聊個不亦樂乎。還對王渾說:“渾兄,我和你談話啊,真的沒有和你兒子聊得過癮啊!”於是乎,別看王戎比阮籍小20歲,兩個人也成了莫逆之交。王戎後來還帶兵參加了滅東吳的軍事行動,取得了赫赫戰功。在朝廷裡,王戎官拜三公,屬於中央政治局常委人物。
【王戎中年死孝】王戎位列三公,同時也是一個大孝子。後來他和當時的另一位孝子和嶠同時死了母親,和嶠按照當時的禮節為母親守靈,哭得天昏地暗;王戎不哭,也不吃飯,雞骨支床,容貌枯槁,渾身上下就剩下一把骨頭了。晉武帝怕和嶠傷心過渡傷了身體,就想派人去安撫他,官員劉毅說,需要安撫的不是和嶠,而是王戎啊!和嶠那叫生孝,王戎那叫死孝,再不勸他,過兩天就會死的。【《世說新語.德行》: " 王戎、和嶠 (jiào)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 仲雄曰:" 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王戎老年吝嗇】王戎到了晚年,愛財如命,是出了名的大吝嗇鬼。吝嗇到什麼程度呢?王戎雖然位在三公,但是還經常偷著做生意,每天晚上他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拿著牙籌(一種計算工具)計算收入。自己的女兒出嫁,借了他幾萬錢,女兒第一次回孃家,沒還錢,王戎老大不高興,女兒一看老爹不高興,趕緊把錢還了,王戎這才露出笑臉。自己的侄子結婚,家有萬貫的王戎竟然只送給侄子一件襯衣作為禮物,這就夠寒酸的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侄子結婚一完,王戎趕緊就將襯衫要了回來,再小心翼翼地放回了櫃子裡。王戎的家裡有一棵上好的李子樹,他送別人李子吃的時候,怕別人拿裡面的種子再種出新的李子樹,就將李子的核一個一個全部鑽爛。吝嗇如此,已經成了大笑話。
王戎在八王之亂中險中求生,最後得以善終,活了72歲。